对比分析、偏误分析与中介与理论关系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问答梳理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问答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785403b5172ded630b1cb6f7.png)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问答梳理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问答梳理1.如何区分“母语”与“第一语言”、“第二语言”与“第二语言习得环境”答:母语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母语通常就是第一语言,但也有例外的情况。
比如在美国出生的汉族儿童,他最先接触和习得的是英语,英语就是他的第一语言,而他的母语仍然是汉语。
第二语言指学习者在习得第一语言之后习得的语言,第二语言习得环境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语言习得发生的环境中作为交际语言。
第二语言是相对于第一语言就语言习得的时间顺序而言的。
第二语言习得环境跟时序无关,着眼于在哪儿学。
2.如何区分“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答:从习得方式和环境两方面区分。
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naturalistic SLA)以交际的方式,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instructed SLA)以教学指导的方式,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
3.什么是语言能力什么是语言表达答:语言能力(competence)是一种反应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语言表达(performance)是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语言能力是关于语言的知识,语言表达是关于语言运用的知识。
4.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研究的对象、目的和方法有何不同5.如何看待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的关系答:(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学的关系:(2)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语言学的关系:有人把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看做心理语言学的分支,其实他们有诸多不同:6.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和学科特点是什么答:跨学科。
7.为什么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的学者把Corder和Selinker发表的文章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起点答:因为Corder 1967年发表的《学习者偏误的意义》(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和Selinker 1972年发表的《中介语》(Interlanguage)先后明确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研究对象,创建了相似的理论假说,指明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方向,为后来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3章中介语研究
![第3章中介语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e2274bd6f1aff00bed51e93.png)
中介语指的是语言学习者在学习第 二语言时所拥有的一种独立的语言 系统,这种语言系统在结构上既不是 学习者的母语也不是目的语,而是介 于两者之间。中介语系统在语音、 词汇、语法、文化等方面都有表现。 但它又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 学习的发展,逐渐向目的语的正确 形式靠拢。
早期的中介语研究指20世纪60年代 末70年代初由Selinker等人提出的 关于“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系统” 的理论假设。
这个定义包括两个方面:
1.中介语是学习者可观察到的 言语输出。
2. 中介语是高度结构化的。 3.中介语是独立的语言系统。
(二)中介语产生的心理机制
大部分(95%)成年的第二语言习得者 是依靠普通的认知结构“潜在的心理结 构”来学习第二语言的,其语言能力是 不完整的,多数难以达到母语者的水平。
*我吃饭在饭馆。 *他上课在201教室。 *我来到北京上个月。 汉语中动词状语前置
(三)内在大纲
内在大纲指学习者具有的一种控 制学习目的语规则的程序化序列, 它控制着学习者的目的语学入指外在的环境所能提供给
学习者的语言材料,而吸纳则 是由学习者的内在大纲决定的 从外在的语言材料中真正“吸 收的东西”。只有在输入吻合 学习者内在大纲的时候才会转 变成吸纳。
(一) “过渡能力”和 “过渡方言”
Corder (1967,1971)把学习者的语 言系统称为“过渡能 力”(transitional competence)系 统或“过渡方言”。
过渡能力指学习者现时的心理规则 系统,这种规则系统是处于逐渐的 变化之中的,而这种变化是由学习 者对目的语规则不间断地进行假设 检验从而逐步更新这个系统所造成 的,偏误就是其过渡能力的表现。
Eg.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3be85b4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09.png)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至今已有40年的历史。
成熟的标志: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大2.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宽3.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从最初的理论假设发展成为一系列的理论模式。
总之, 已经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
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一、母语和目的语母语: 通常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 因而也称作“本族语”。
也称作“第一语言”。
目的语: 也称目的语, 一般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而言, 母语对其目的语的习得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第一语言: 指儿童由您最先接触和习得的第一语言。
第二语言: 是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
第二语言的概念强调的是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 与语言习得的环境无关。
三、习得与学习这一对概念用来区分, 两种不同的语言获得的过程和方式。
习得: 类似于儿童母语的获得方式。
学习:指“正式”的语言规则学习, 及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
四、第二语言习得与外语习得依据学习者语言习得环境来区分。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学习者所学目的语在该国家是工人的交际工具。
外语习得, 在课堂之外不作为交际工具。
五、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语言获得方式和环境。
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是指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
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是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 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的。
六、语言能力与语言表达语言能力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
语言表达指的是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例: 你过来了吗?你说对的。
第二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从诞生那天起, 就与语言学有一种天然的联系。
2.区别: 一方面, 就研究对象而言, 母语者的语言系统;学习者的语言系统另一方面, 研究目的不同,第三, 语言学家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在分析和解释学习者语言系统的方法上也有所不同。
中介语研究
![中介语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eae700a84868762cbaed55f.png)
中介语理论与对比分析、偏误分 析的关系
在方法上,中介语理论把对比分析和偏误 分析只是作为一般的方法看待。
早期的中介语理论
Selinker(中介语之父), Corder, Nemser的主张构成了早期中介语理论。
Corder的中介语理论源于其偏误分析,而 Nemser 和Selinker的中介语理论则都是通 过语音或者语法对比之后提出来的。
偏误的提法还没有能够真正地 把学习者的语言看成一个独立 的系统。
力乔
、姆
语斯
言 表 现
基 : 语
言
能
Nemser关于中介语的理论假设
“近似系统” “近似系统”的本质 “稳定的中介系统”
“近似系统”(接近系统)
指学习者在试图使用目的语时实际运用的 偏离的语言系统;
含义: 1、不同于源语言系统和目的语系统——独 立的语言系统; 2、“近似”表明是以目的语为参照;(在 此过程中,母语干扰使学习者语言系统偏 离目的语系统。) 3、动态发展的系统。原因(语言差异、逐 渐变化)。
Give you some color;
Three piece book;
You is what;
洋泾浜汉语
指在汉语中使用的由英语翻译过来的,带 有浓重上海地方口音的蹩脚汉语或“汉话 ”。
如:拿摩瘟。 三克油,喂你妈去。 偷油它。
稳定的中介系统
(Nemser)稳定的中介系统(或永久的中介 系统和次系统):即“僵化”现象( Selinker);
“系统生成器”会根据新的语言材料对过 渡系统作出调整,不断更新;
“内在大纲”
“内在大纲”:学习者具有的一种控制学 习目的语规则的程序化序列,它控制着学 习者的目的语学习过程。
语法偏误研究
![语法偏误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74cfefdfab069dc5022012c.png)
1.假偏误产生原因:母语影响、目的语规则泛化、教学误导。
2.语篇偏误的四种类别:错误推理、规则应用不完全、系统规则简化、错误分析。
3.在中介语理论产生以前,外语教学中对语言难点进行分析的主要方法是对比分析。
4.汉语语法偏误的研究,主要可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从20年代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主要经历了以从中介语的引进到初步利用它进行汉语语法偏误分析研究的过程,第二阶段从90年代至今,是研究的发展期。
两个阶段,以鲁健骥的《中介语研究十年》(1996)的发表为分水岭。
5. 经典性的对比分析一般按以下步骤进行:描写、选择、对比、预测6. 偏误产生原因:母语负迁移、目的语规则泛化、教学误导、交际策略的运用、语言普遍性因素。
7.布拉图简明的困难层次模式,他将困难分成六个等级,零至五级难度由低到高。
零级:正迁移。
一级:合并。
二级:差异不足。
三级:再解释。
四级:超差异。
五级:分化。
8. 结合交际策略的类别,把偏误现象分为:转述、有意识的迁移、回避、检索中的重复等几种形式进行分析。
9.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在经历了对比分析、偏误分析之后,又出现了语言普遍性理论,这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打开了新局面。
名解正迁移:当母语和外语的某些结构相同时,就出现有益的转移;负迁移:当母语和外语的某些结构相异时,就会出现有害的转移;语际偏误:是由母语负迁移引起的偏误,具体而言是学习者在学习某种语言时按照母语的思维定势将其表达习惯套入目的语而造成的表达错误。
转述:包括综合策略和分析策略。
具体可分为近似、生造、迂回三种情况。
普遍语法:是“由人类所有语言所共有的原则、条件和规则组成的系统,是人类语言的本质所在”。
这个理论认为,语言包括原则和参数。
原则反映人类语言的普遍性,是人脑先天固有的,不必通过学习而存在于大脑中。
参数反映了语言与语言之间的差异,不同语言体现不同的参数值。
简答:1.简述偏误研究和对比分析、中介语理论之间的关系。
偏误研究与对比分析的关系:偏误研究离不开对比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53c1ef104431b90d6c85c7d8.png)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作为世界上最为古老的语言之一,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就有一些国家派遣留学人员来我国学习汉语和文化。
唐代是我国古代接受外国留学生最多的时期,其后的宋、元、明、清各代都有来自我国周边国家的外国留学生前来学习汉语和汉文化。
1984年王力在为《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五周年题词时指出“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学科”。
一、学科定位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
它跟一些传统学科,如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生理学、社会学等,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从学科归属上看,对外汉语教学是语言教学的一种,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第一语言是指一个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第二语言则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
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是按照人们获得语言的先后顺序来区分的两个概念,这与一些多语言的国家由法律规定的第一语文或官方语言不是一回事。
“第二语言”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第二语言”是指任何一种在获得第一语言之后学习和使用的语言,包括外语;狭义的“第二语言”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指第一语言以外的本国通用语或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不包括外语;另一种是指在该语言使用的环境中学习的目的语,包括一部分外语。
对外汉语教学中所谓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第二语言应该是广义的“第二语言”。
(2)母语和外语母语和外语是按照国家的界限来区分的。
(3)本族语和非本族语本族语和非本族语是按照言语社团来区分的,通常是按民族的界限来区分的。
(4)目的语目的语是指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
不论是外语或非本族语,甚至是非第一语言的母语,只要成为一个人学习并争取掌握的目标,都可以称为目的语。
三、学科的性质“对外汉语教学”作为科学术语实际上有三层含义:一是对外汉语教学活动或教学行为,即针对外国人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过程,二是作为一门学科的对外汉语教学学科,三是作为一项国家和民族事业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
对比分析、偏误分析与中介与理论关系
![对比分析、偏误分析与中介与理论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a734149add88d0d233d46ae8.png)
1219016李德元对比分析、偏误分析和中介语理论的关系对比分析、偏误分析与中介语理论是上个世纪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的三个重要的理论阶段,对于三者相互之间的关系,研究者可以分别从理论的发展、历史的发展及研究方法三个角度进行探讨。
从理论发展角度看,对比分析假说、偏误分析理论和中介语理论三者之间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对比分析假说主要通过对比母语和目的语,找出两者的异同,总结出母语对目的语的干扰规律,预测和解释学习者的难点与错误。
但是母语干扰只能预测和解释其中的一部分错误,因此当对比分析在实践上遇到困难和理论基础受到挑战时,偏误分析应运而生。
面对外语学习者的错误和难点,偏误分析比对比分析更具预测力和解释力。
偏误分析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者的错误,研究重点是学习者使用的目的语形式与目的语的标准形式之间的差距,以及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
而中介语理论则吸收了前两者的理论长处,并继续发展。
中介语理论以语言习得为中心,把对比分析、偏误分析和语言习得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起一种学习者的动态语言系统;它有更广泛的内涵、更强的分析力和解释力。
而且中介语理论把学生使用的目的语形式作为一个动态的整体来研究,以揭示语言学习的过程及心理规律。
从历史发展角度看,对比分析、偏误分析及中介语理论是第二语言习得发展史上三个重要里程碑。
对比分析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它的影响很大,但随着偏误分析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的发展而黯然失色,20世纪70年代初中介语理论的提出改变了人们对学习者语言的认识,因此得到了广泛认可。
对比分析假说、偏误分析理论与中介语理论构成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历史上三个截然不同的发展阶段,可以粗略地将前两个阶段看作中介语理论发展的背景。
但从具体应用来看,三者密不可分。
特别是在中介语理论已经占据统治地位的现阶段,研究者应该地正确认识对比分析方法和偏误分析方法在中介语研究中的作用。
从研究方法角度看,对于中介语系统的研究离不开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可编辑】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可编辑】](https://img.taocdn.com/s3/m/ce45d819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82.png)
填空判断20分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交叉学科:语言学、心理学、心理语言学。
2.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端:Corder在1967年发表的《学习者偏误的意义》和Selinker在1972年发表的《中介语》。
3.1984年,鲁健骥在《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这篇文章中,将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偏误”和“中介语”的概念引入对外汉语教学领域。
4.1945年,弗里斯在《作为外语的英语教学与学习》一书中提出了对比分析的思想。
5.1957年,拉多在《跨文化语言学》中系统地阐述了对比分析的内容、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
6.对比分析这一基本假设建立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基础之上。
7.Selinker被称为“中介语之父”。
8.在第二语言习得顺序中,主要存在以下争议:①母语迁移;②“正确顺序”是否等于“习得顺序”;③第一语言习得顺序是否等于第二语言习得顺序。
9.输入假说是克拉申的语言监控模式整个习得理论的核心部分。
10.克拉申的输入假说包括四个要素:输入数量、输入质量、输入方式、输入条件。
11.情感过滤假说把成功的二语习得相关联的情感因素分为三大类:动机、自信、焦虑。
12.“社会文化理论”由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创立。
主要内容包括:调节论、最近发展区理论、个体话语和内在言语、活动理论。
13.原则和参数是普遍语法的核心概念。
14.最早提出“关键期假说”这个观点的是著名神经外科医生Penfield。
15.根据社会心理学家的观点,学习者的态度是有三个方面构成:认知、情感、意动。
16.(判断)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语言焦虑是一种现实焦虑,也是一种状态焦虑。
所谓现实焦虑是指处于该现实情况下,任何人都会自然产生的焦虑;而状态焦虑是焦虑的暂时被动状态,它随着自主神经系统的唤醒,表现出对当时情境的忧虑和担心。
17.(判断)失误指口误、笔误等语言运用上偶然的错误,如不小心把“小张”说成了“小王”,是偶然发生的,和语言能力无关。
第3章中介语研究
![第3章中介语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f3242bfb0717fd5360cdcee.png)
4.第二语言学习策略。 比如简化目的语规则系统。 5.第二语言交际策略。有人在交谈时不 顾时态。
第三节
早期中介语理论的基本假设及后续研究
一、早期中介语理论的基本假设 1.中介语具有独立性。 2.中介语是可观察到的语言系统。 3.中介语具有系统性。 *我吃饭在饭馆。 *他看书在教室。 *他工作在北京。
过渡能力指学习者现时的心理规则系统, 这种规则系统是处于逐渐的变化之中的, 而这种变化是由学习者对目的语规则不 间断地进行假设检验从而逐步更新这个 系统所造成的,偏误就是其过渡能力的 表现。
过渡方言是从第二语言习得者的群体出 发来描述其语言系统。后来(1971)又称 之为“具有独特风格的方言”。
国内汉语中介语研究始于上个世纪80年 代。1984年鲁健骥《中介语理论与外国 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第一次引 进中介语和偏误分析的概念。
1992年召开的语言学习理论研究座谈会中心议 题之一是关于中介语理论的探讨,主要涉及三 个方面: 1.关于中介语的概念。
其一,认为中介语是学习者对目的语规律所作的不 正确的归纳和推论而产生的语言系统,这个系统不 同于母语系统也不同于目的语系统。 其二,认为中介语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特有的一种目 的语系统,这个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 交际等方面不同于学习者母语系统和目的语系统; 同时,这个系统会随着学习的进展而不断向目的语 系统靠拢。 其三,认为中介语是两种语言的混合体,或者认为 中介语与母语、目的语无任何联系。
2.中介语理论与对比分析、偏误分析的关系 中介语理论将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看成是一种不 同于母语和目的语的、独立的、完整的语言系 统,并且将其置于研究的核心地位;对比分析 没有把学习者语言看成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偏 误分析对学习者语言独立性的认识也没达到中 介语理论的水平。 在方法上,中介语理论把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 只是作为一般的方法来看待。
语法偏误分析考试复习资料
![语法偏误分析考试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70e03c9f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18.png)
在中介语理论产生以前,外语教学中对语言难点进行分析的主要方法是对比分析。
偏误分析与对比分析的关系:偏误分析离不开对比分析。
在中介语理论产生以前,外语教学中对语言难点进行分析的主要方法是对比分析。
传统的偏误分析是跟对比分析一起的服务于教学。
随着中介语理论的传入,偏误分析才逐步形成体系,总结出除沐浴干扰以外的其他偏误形成的原因,如语内迁移、教学诱发、交际策略的影响、文化因素的干扰等等。
偏误研究与中介语理论的关系:偏误研究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界的开拓,与中介语的引进密不可分。
偏误分析是中介语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研究成果得益于中介语理论,反过来推动了后者的发展。
汉语语法偏误的研究,主要可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从20年代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主要经历了以从中介语的引进到初步利用它进行汉语语法偏误分析研究的过程,第二阶段从90年代至今,是研究的发展期。
两个阶段,以鲁健骥的《介语研究十年》(1996)的发表为分水岭。
偏误的类别:一.真偏误和假偏误。
二.偏误和失误。
三.显性偏误和隐形偏误。
科德还提出过三个概念:系统前偏误,系统偏误,系统后偏误。
四:语义偏误:没有准确表达说话者意图的偏误。
语篇偏误:违背语篇衔接原则的偏误。
语用偏误:跟听话人、说话人(或句中所指人物)身份、地位、关系不相符合,或者跟交际场合的话题不相符合的偏误。
五.性偏误和局部性偏误。
偏误产生原因:母语负迁移、目的语规则泛化、教学误导、交际策略的运用、语言普遍性因素当母语和外语的某些结构相同时,就出现有益的转移,称之为正迁移。
当母语和外语的某些结构相异时,就会出现有害的转移,称之为负迁移。
经典性的对比分析一般按以下步骤进行。
1.描写,根据学生的母语和目的语进行精确清晰地描写。
这种描写以一定的语法体系为依据。
2.选择,选择一定的语言项目、规则或结构进行对比。
3.对比,早出两种语言关系中的特殊点。
这要依靠参照点的有效性—即具有可比性。
4.预测:对学习中有可能出现的错误和难点形成预测。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全书概要 (知识点全)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全书概要 (知识点全)](https://img.taocdn.com/s3/m/433b3ecfb14e852459fb5701.png)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全书概要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的一般概念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简称SLA,是指人们在获得母语(第一语言)的基础上习得另一种或几种语言的过程。
也叫“二语习得”。
一、母语与目的语母语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也称作“本族语”。
目的语,也叫目标语,一般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二、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在此后习得的语言就是第二语言。
三、习得与学习克拉申(Krashen)认为成人L2学习者有两种独立的语言获得方式,两者在获得方式、心理过程、所获得的知识类型、作用等方面都不同Krashen认为,习得的知识与学得的知识是相互独立的两种知识。
学得的知识无法转换成习得的知识。
即所谓“无接口观点”(non-interface position)。
自然习得研究的证据表明,在习得情况下并未发生学习的过程,有时候,学习者可以先学会某个规则,但是并没有习得这个规则。
也就是说学习过程并不一定导致习得过程的发生。
无接口观点的证据:Seliger(1979)的证据:他让在课堂上让学习者描述一些图片,然后分析这些学习者使用冠词a与an的情况;此外,他让这些学习者陈述关于冠词用法的相关规则。
调查分析表明,学习者的实际语言表达与其元语言知识不相关。
也就是说,“习得”与“学习”的确是彼此独立的。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外语习得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而且学习者所学的语言主要是在课堂上学习的。
五、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前者指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后者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
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语言表达指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语言学是一个古老的学科,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则是一个年轻的学科。
《第二语言习得设计研究》问答梳理
![《第二语言习得设计研究》问答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010be7c4856a561252d36f5c.png)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问答梳理1.如何区分“母语”与“第一语言”、“第二语言”与“第二语言习得环境”?答:母语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母语通常就是第一语言,但也有例外的情况。
比如在美国出生的汉族儿童,他最先接触和习得的是英语,英语就是他的第一语言,而他的母语仍然是汉语。
第二语言指学习者在习得第一语言之后习得的语言,第二语言习得环境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语言习得发生的环境中作为交际语言。
第二语言是相对于第一语言就语言习得的时间顺序而言的。
第二语言习得环境跟时序无关,着眼于在哪儿学。
2.如何区分“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答:从习得方式和环境两方面区分。
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naturalistic SLA)以交际的方式,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instructed SLA)以教学指导的方式,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
3.什么是语言能力?什么是语言表达?答:语言能力(competence)是一种反应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语言表达(performance)是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语言能力是关于语言的知识,语言表达是关于语言运用的知识。
4.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研究的对象、目的和方法有何不同?5.如何看待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的关系?答:(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学的关系:(2)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语言学的关系:有人把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看做心理语言学的分支,其实他们有诸多不同:6.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和学科特点是什么?答:跨学科。
7.为什么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的学者把Corder和Selinker发表的文章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起点?答:因为Corder 1967年发表的《学习者偏误的意义》(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errors)和Selinker 1972年发表的《中介语》(Interlanguage)先后明确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研究对象,创建了相似的理论假说,指明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方向,为后来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汉外对比中汉语与外语的对比分析、中介语和偏误分析
![汉外对比中汉语与外语的对比分析、中介语和偏误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9ea618584868762caaed5a4.png)
对比分析中的困难层次模式
4、三级——再解释
第一语言中的某个语言项目在第二语言中虽然有相应的项目,
但在项目的分布方面,学习者必须将其作为新项目重新习得。 被动式 ①一件衣服被他撕了。
NP1
被NP2+VP
这/那件衣服被他撕了。 确指
②一个洞墙上被挖了。
③灰尘被风起来了。 ④衣服被撕。
对比分析中的困难层次模式
错误。 失误是学习者因没有形成自动机制而偶然出现的错误。
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
系统偏误分析
偏误分类
3、显性偏误和隐性偏误
在单句里不符合语法规则的是显性偏误。
这双鞋子一点儿大。 这双鞋子有点儿大。我想,你穿一定合适。 一个单句语法没有问题,但在语境中却显现出问题的,是隐性
偏误。
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
系统偏误分析
②一个洞墙上被挖了。
③灰尘被风起来了。 ④衣服被撕。
复杂形式 VP 衣服被撕了。
光杆动词
对比分析中的困难层次模式
4、三级——再解释
第一语言中的某个语言项目在第二语言中虽然有相应的项目,
但在项目的分布方面,学习者必须将其作为新项目重新习得。 被动式 受到影响有所改变
生日那天,他被(朋友)送很多礼物。 生日那天,朋友送他很多 đươc 他被病了。
interlanguage theory
5、这东西不是很好吃吗?你为什么不给猫子吃?
他这位人性子直,不爱说软话。
——B1到Bx推导式
对比分析和中介语理论
(二)中介语理论
发展和完善
学习者思维方式或策略 6、他学习在一个英国南边的大学。 ——下意识地迁移式
interlanguage theory
互为补充
关于对比分析、偏误分析及中介语三种理论的认识
![关于对比分析、偏误分析及中介语三种理论的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71bd1f1379563c1ec5da7125.png)
关于对比分析、偏误分析及中介语三种理论的认识作者:付雅婧来源:《新教育时代》2014年第26期摘要:偏误是学习者在习得过程中当时的心理规则系统。
鲁健骥(1992)认为"偏误"是外国人在使用外语进行交际时使用的形式与所学外语的标准形式之间的差距。
这种差距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正字法、语篇及语用上。
偏误分析正是发现学习者发生偏误的规律的过程。
关键词:偏误分析 ; 对比 ; 中介语目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对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难点以及他们对病句的认识大多停留在语音、语法、词汇的语言要素的层面,由此忽视了篇章及语用层面,对于造成难点和病句的原因的分析,基本采用对比分析,将原因归于母语的负迁移。
当然只有母语干扰这一个原因还是远远不够的。
有时外国人在说汉语时,虽然语法上没有什么问题但就是让别人听起来怪怪的。
这一般是语用上出现了问题。
语音、词汇、语法、正字法如果没有出现问题我们只能说学习者在使用目的语时的形式上对了,而不能说它们是完全掌握了目的语的使用规则。
那么检测学习者是否掌握了目的语规则就需要涉及语用及篇章即语境和语用。
如果只是形式上对了却没有掌握变会出现前言不搭后语及语用上的不得体。
要判断一句话是否正确除了是否合乎语法规则还要看它在语境中是否有意义。
因此篇章和语用上的偏误也是我们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
在语言教学上,通过偏误分析会总结出除对比分析中总结出的母语干扰以外的其他造成偏误的原因。
这也要求我们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时,研究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偏误的同时,既要多层面地收集学生的偏误不要只局限于语音、词汇、语法,又要多方面总结产生偏误的原因,不要只看到母语的干扰。
母语干扰是对比分析提出的造成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偏误的唯一原因,这是因为对比分析理论是通过对母语和目的语的对比来解释造成偏误的原因,这种方法只能解释属于母语干扰造成的那一类偏误,而偏误分析则能全方位、多方面地分析偏误的根源。
这也是为什么对比分析理论发展至后来出现了偏误分析理论。
学科英语教育考研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整理
![学科英语教育考研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662931ce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7f.png)
学科英语教育考研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整理第一章1.目的语:又称“目的语”,一般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这种语言可能是他的第二语言,第三语言,甚至第四语言。
它强调任何语言学习者所学习的语言都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例如,无论美国学生在美国还是在中国学习汉语,他们的目标语言都是汉语。
如果他们同时学习法语,法语也是他们的目标语言。
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母语对目标语言习得有重要影响。
2.第一语言:是我们从小就学会的语言,简称\一语\,也叫\母语\。
第二语言:在掌握第一语言之后,人们还可以继续学习并在不同程度上掌握的语言,简称“二语。
“第一语言”通常是指学习者的母语或本族语而言的。
尽管有些时候,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并不是他的母语或本族语。
“第二语言”是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
因此,“第二语言”自然包含第三、第四或更多的其他语言。
3.第二语言习得是指人们在习得母语(第一语言)的基础上习得另一种或几种语言的过程。
二语习得这个术语也可以指一门学科,即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和规律。
它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也可以被视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跨学科和边缘学科。
4.外语习得是指人们学习外语的过程。
外语指外国的语言,属于第二语言,但第二语言却不一定都是外语,二者所指范围不同,第二语言与外语是包容关系,第二语言所指的范围比外语要广。
二语习得的环境也同外语习得的环境不同。
第二章1.对比分析分为“强势说”和“弱势说”两者最大的差别是目标不同strong理论强调对比分析的预测功能,认为母语干扰是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习得困难和错误的主要甚至唯一原因。
强理论强调“预测”,高估比较的预测功能,过于绝对。
这是一种极端的观点。
后来的实证研究证明,第一语言不是学习者错误的唯一或主要原因,比较分析很难准确预测学习者可能遇到的困难。
弱势说不主张通过差异的对比来预测学习者的难点,而强调对学习者的错误进行解释;主张从学习者的错误分析着手,在母语与目的语差异对比的基础上试图说明学习者产生错误的原因。
中介语研究
![中介语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feb0580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d5.png)
Selinker,Corder和Nemser三位学者关于中介语的理论假 设有一点是共同的,几位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看成一种不同 于其母语和目的语的、独立的、完整的语言系统,并且将 其置于研究的核心地位。
.
不同之处:对比分析没有把学习者的语言看成是一个独立 的系统,而偏误分析虽然对这一点有所认识,但对学习者 语言系统独立性的认识没有达到早期中介语理论的水平。
第一、学习者内部存在一个复杂的、创造性的学习 机制;
第二、学习者的语言系统具有内部连续性; 第三、学习者的语言系统具有独立性。 当然,以上三位学者的观点并不能完全涵盖早期中
介语理论的假设。
.
王建勤从中介语的本质、中介语的系统性、中介 语的动态特征、“僵化”的心理机制、学习者的 策略五方面概括了早期中介语理论的基本假设。 在此基础上,我们把早期中介语理论的基本内容 归纳为以下几点:
.
二、中介语产生的心理机制 Selinker认为大部分(95%)成年第二语言学习者是依靠一
种普通的认知结构来学习第二语言的,他把这种认知结构 称为“潜在的心理结构”,只有少数(5%)成年学习者能 够通过激活一种“潜在的语言结构”来获得第二语言能力。 “潜在的语言结构”和乔姆斯基的“语言习得机制”有关
6、关于学习者的策略。研究表明,学习者的策略 不仅包括Selinker的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还有其他 内容。
.
中介语研究的发展
在首次提出中介语假设20年之后,Selinker对中介语假设 提出了又一看法,自Selinker提出以来,中介语假设的主 要内容没有根本的改变。后续的“关于中介语的研究”, 是学者们从不同的理论基础和角度出发来研究中介语,并 不能看做是在早期中介语理论的基础上的发展。
第八章---中介语
![第八章---中介语](https://img.taocdn.com/s3/m/ba928415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42a9d74.png)
虽然“中介语”这个词不是由Corder所提出, 然而他对于中介语研究的开创是具有重大贡 献的。其理论主张主要有以下几点:
9
• (一)“过渡能力”和“过渡方言”
• Corder (1967,1971)将学习者的语言系 统称作“过渡能力”(transitional competence)系统或“过渡方 言”(transitional dialect)。所谓“过渡
上的,它忽略了学习者作为语言学习的主体这
一基本事实,同时也忽略了学习者的学习过程。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把眼光投向学习者本
身,因而大家在放弃对比分析“强势说”的同
时,越来越倾向其“弱势说”。“弱势说”的
解释性使其演变为偏误分析的一部分。
3
• 1967年,Corder发表了《学习者偏误的意义》 的文章,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到学习者的身上。 Corder在文章中试图改变人们对于学习者偏 误的负面的看法,即认为偏误作为学习障碍 需要彻底根除。 Corder认为,人们可以从学 习者的偏误入手观察学习者所具有的语言系 统,而偏误实际上反映了学习者主体在学习 过程中对目的语体系的一种判断和推测。虽 然对比分析的“弱势说”强调解释,而其解 释还是从母语和目的语两种语言系统的对比 中来,而偏误分析则在此基础上主要将学习 者的语言系统和目的语语言系统进行对比, 从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篇章分析等角 度出发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解释学习者产生偏 误的原因,而不仅仅局限于从母语和目的语 两种语言系统的差异中寻找解释。
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
![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cc4c6180b4e767f5acfce9d.png)
1.9.对对比分析关于母语迁移假设
(4)学习者的语言偏误是由多种
原因引起的,母语干扰只是其中的 一个原因 (5)语言迁移在两种语言比较相 近的情况下更容易发生 (6)第一语言是学习策略的一部 分。学习者在第二语言知识不够的 时候,会利用第一语言的知识来了 解第二语言,以达到交际目的。
迁移类偏误的统计(Ellis1985)
研究 母语干扰错 误百分比 Grauberg19 36% 71 George197 33% 2 Flick1980 31% 学习者类型 高级水平的德国成人 不同国家的成人大学 毕业生 不同水平的西班牙成 人 意大利成人、大学生
Lott1983
50%
对比分析中预测的难点相同,但实际教 学中难度不同,或预测难度与实际难度 可能相反。 汉语四声对以英语为母语的学习者来说, 难度等级相同,即3级,但四声中阳平、 上声较难习得,而阴平、去声容易习得
语法、书写、文化等方面,系统 对比学习者的母语系统和目的语 系统
目的:
(1)预测和描写学习者在第二语
言习得过程中可能引起或不会引起 困难的地方; (2)或者对学习者的偏误作出解 释
CA-强势说 (strong version)
对比分析最终目的: 通过两种语言系统的对比来预测学习 者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 难点。
第二讲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 假设及其理论误区、偏误分析 第二节 中介语(interlanguage)假设 及其理论构念 第三节 习得顺序研究与创造性建构假 设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展阶段
20世纪70年代: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早期的理论创建阶段; 80年代初期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的理论发展阶段; 90年代后:许多新理论不断涌现, 但大部分学者都是在现有理论的基 础上进行研究,并对现有的理论进 行检验、补充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19016
李德元
对比分析、偏误分析和中介语理论的关系
对比分析、偏误分析与中介语理论是上个世纪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的三个重要的理论阶段,对于三者相互之间的关系,研究者可以分别从理论的发展、历史的发展及研究方法三个角度进行探讨。
从理论发展角度看,对比分析假说、偏误分析理论和中介语理论三者之间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对比分析假说主要通过对比母语和目的语,找出两者的异同,总结出母语对目的语的干扰规律,预测和解释学习者的难点与错误。
但是母语干扰只能预测和解释其中的一部分错误,因此当对比分析在实践上遇到困难和理论基础受到挑战时,偏误分析应运而生。
面对外语学习者的错误和难点,偏误分析比对比分析更具预测力和解释力。
偏误分析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者的错误,研究重点是学习者使用的目的语形式与目的语的标准形式之间的差距,以及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
而中介语理论则吸收了前两者的理论长处,并继续发展。
中介语理论以语言习得为中心,把对比分析、偏误分析和语言习得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起一种学习者的动态语言系统;它有更广泛的内涵、更强的分析力和解释力。
而且中介语理论把学生使用的目的语形式作为一个动态的整体来研究,以揭示语言学习的过程及心理规律。
从历史发展角度看,对比分析、偏误分析及中介语理论是第二语
言习得发展史上三个重要里程碑。
对比分析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它的影响很大,但随着偏误分析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的发展而黯然失色,20世纪70年代初中介语理论的提出改变了人们对学习者语言的认识,因此得到了广泛认可。
对比分析假说、偏误分析理论与中介语理论构成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历史上三个截然不同的发展阶段,可以粗略地将前两个阶段看作中介语理论发展的背景。
但从具体应用来看,三者密不可分。
特别是在中介语理论已经占据统治地位的现阶段,研究者应该地正确认识对比分析方法和偏误分析方法在中介语研究中的作用。
从研究方法角度看,对于中介语系统的研究离不开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
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对于中介语系统的研究需要语料,需要对研究对象进行描述和选择,需要对学习者在习得过程的语言表现及言语进行分析,这就要借助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方法,将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的研究方法统一在中介语研究的框架中进行。
偏误分析要对学习者的错误进行正确的分类和解释,要正确理解这一错误形式试图表达的意义,就必须把偏误形式与学习者母语中的对应形式进行比较,弄清学习者的偏误形式是否想要表达母语中某一对应形式所表达的意思,然后再根据这一意义找出外语中正确的表达形式。
总而言之,三种理论之间关系可总结为两方面,一方面,对比分析、偏误分析、中介与理论在历史发展顺序上呈线性关系,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三者分别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过程中的三个里程碑阶段。
其各自理论的
发展形成都是扎根于前一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总结前一理论有益部分,摒弃不合理部分,补充理论研究空缺最后形成新的理论体系。
另一方面,尽管与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相比,中介语理论在理论上更为科学,在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发展上已经取得了统治地位。
但是在实际的实践研究方面,中介语研究必须借助于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的研究方法才能进行,三者关系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