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乐府运动是中唐时代出现的一次文学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乐府运动是中唐时代出现的一次文学运动。
新乐府是与古题乐府相对而言的,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它始于杜甫,到元结、顾况又有所发展。白居易在元稹《和李校书(绅)新题乐府十二首》的基础上扩充为五十首,名曰“新乐府”,遂得名。新乐府的形式采用乐府歌行体,大多三言、七言错杂运用。
白居易的诗歌理论集中反映《与元九书》、《新乐府序》中。
一、为时为事的创作原则。
白居易主张诗歌应积极反映现实,干预现实,在《与元九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主张创作要“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这些论述,是现实主义诗歌理论的新发展,也是对齐梁诗风以至大历诗风的一种否定,对新乐府的开展及对后代诗歌创作都有积极影响。
二、讽谕美刺的创作要求。
白居易在《策林》中认为“补察得失之端,操于诗人美刺之间焉……美刺之诗不稽政,则补察之意废矣”,说明他对讽谕美刺的重视。他把自己揭露黑暗、抨击时弊的新乐府诗称为讽谕诗,是美刺比兴之作。他要求诗歌创作具有强烈的批判性和战斗性,明显是对“嘲风雪,弄花草”诗风的批判,在当时产生了重大社会影响。
,李白蜀道难艺术特色:
1、结构谨严。
时间上由古及今,由历史写到现实;空间上由秦写蜀;内容上由自然环境写到政治形势,这三条线也成为全诗的结构脉络。
2、反复咏叹。
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三次出现,效果不一:开头出现,紧扣题旨,是感情的爆发,有先声夺人之效,为全诗奠定雄奇奔放基调;中间出现,是感情的延伸,有换气和振起作用;结尾出现,是感情的强化,令人回肠荡气,巩固诗篇的抒情效果。
3、想象丰富,夸张奇特,具有浪漫主义特色。
如:为了表现开辟之难,诗人用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为了表现蜀道高峻,诗人用六龙回日、黄鹤难飞、猿猱愁度、连峰接天等夸张描写;写山高,则想象手摸星辰;写林深,则想象鸟的悲鸣。
4、句式自由多变。
此诗属七言歌行,但并非纯用七言,而是三、四、五、七、九、十一等都有,长短不齐,参差错落;多次换韵,使音调抑扬顿挫;还使用了散文句式,如“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第二节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
一、同情人民,关注民生之苦。
杜甫一生忧国忧民。安史乱前,他有揭露不义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的《兵车行》,指控唐王朝的穷兵黩武P98: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诗从咸阳桥悲痛欲绝的送行场面开篇,展示了不义战争造成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悲惨图景;接着,安排了行人倾诉服役苦况。最后以悲愤心情长呼,揭露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愤怒地批判了统治者的开边政策。这首诗现实意义强,描写上个别与一般结合,叙述上记事和记言结合。因事立题,歌吟时事,开辟了新题乐府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道路。
安史乱时,杜甫同情人民苦难的诗歌具有更深广的思想内容。“三吏”、“三别”最具代表。这组诗揭露了叛乱战争给国家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揭露了唐王朝乱抓壮丁给人民带来的疾苦。杜甫忧国忧民之情,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得更为集中P129: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
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蹋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从秋风吹破茅屋开篇,叙述了屋漏难眠、彻夜寒雨,并由己及人,想到丧乱中的贫苦人士。诗人博大的胸襟,崇高的理想,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对人类美好生活的向往,都在诗句中奔涌出来。
安史乱后,严峻的社会矛盾,加上多年的漂泊生活,使杜甫加深了对社会本质的认识,终于说出了“盗贼本王臣”的真理,达到了那个时代的思想高度。因此,他对人民的同情心也更加强烈。
二、忧国悯时,反映爱国之情。
安史之乱使唐王朝急剧衰落,叛军长驱直入,战火烧遍中原,王朝政权摇摇欲坠。因此,关注国家命运便成了杜甫诗歌非常突出的内容。当他身陷长安沦为叛军俘虏,听到陈陶战败消息时,写了《悲陈陶》: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首句交代事件的时间、牺牲者的籍贯和身份。二句令人痛心,目不忍睹。如此开头,把唐军的死,写得很沉重。
三、四两句写诗人的主观感受:原野空旷,天地肃穆,渲染出“天地同悲”的气氛和感受。后四句写长安:胡兵的得志骄横,长安人民抑制不住心底的悲伤。杜甫没有展览伤痕,而是根据战争的性质,写出人民的感情和愿望。
当诗人流寓梓州时,忽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于是创作出他“生平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P130: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全诗以直抒胸臆的快语和奔涌直泻的激情,描写了自己漫卷诗书的狂态和青春还乡的幻想,抒发了无法抑制的胜利喜悦与还乡快意,表现了诗人真挚的爱国之情。
杜甫还通过山水登临,抒发感世忧时怀抱。如《登岳阳楼》P146: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此诗写景宏阔雄壮,寄慨深沉辽远。
首联写登临。“昔”、“今”时差之大,蕴含感慨之多,蕴含迟暮之年、漂泊之时才得以“上”之悲哀。
颔联写登楼所见。诗人不说吴楚连湖而说湖坼吴楚,不说乾坤载湖而说湖浮乾坤,既写出湖之广阔,又写出湖的力量。此联人称“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可与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相媲美。
颈联抒登临之感:亲朋散落,音信全无,迟暮多病,孤舟漂零。“无”“有”对举,使诗人对时局动荡之忧、个人孤苦之慨、迟暮之感、多病之叹更显强烈。
尾联写登临之叹:关山戎马是国家时局的概括,涕泗横流是个人情怀的写照。国忧、家愁合在一起,使“今上”之慨更显沉重。
三、揭露腐朽,表现爱憎之感。
如《丽人行》,全诗以精工细笔描绘了三月上巳日杨氏姐妹游春的情景:衣着、欢宴,极其富丽奢侈,从而寓褒贬于铺叙之中。全诗“无一刺讥语,描摹处语语刺讥;无一慨叹声,点逗处声声慨叹”(浦起龙《读杜心解》)。《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一诗也是这方面的杰作。
安史之乱中,杜甫还写了“三吏”、“三别”等诗,深刻地揭露了官吏抓丁拉夫的暴行。杜诗中,对于统治者荒淫腐朽生活的揭露与对人民生活苦难的同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其思想基础是诗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这种深刻的揭露与大胆的批判,加深了杜诗的现实主义深度和广度,提高了诗歌的社会意义。
四、歌咏自然,抒写真挚之爱。
杜甫思怀至亲和友人的诗,把个人命运与时代命运密切联系,写得十分深挚。如陷落长安时的《月夜》P110: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