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观点
第三,这些记在心里的表象和言语符号又能转化为相应的行为与动作,使过去观察或学习过的动作得以复现。
行为主义观
第四,一个人虽然能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而学习到这种行为,但他是否愿意将学习到的行为表现出来,则取决于由强化引起的动机作用。
行为主义观
除了观察学习过程中的替代强化,个体还存在着自我强化。自我强化是个体当自身的行为达到自己设定的标准时,以自己能支配的报酬方式来增强、维持行为的过程。儿童用自我肯定或自我否定的方法来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反应,而自我肯定或自我否定的标准则来自儿童周围的范型,儿童往往以自己的行为是否比得上范型而确立个人标准。成人在儿童的个人标准形成过程中起作用。儿童据此建立起一套自我评价的标准,并以此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获得发展。
成熟势力说
儿童在成熟之前,处于学习的准备状态。所谓准备,是指由不成熟到成熟的生理机制的变化过程,只要准备好了,学习就会发生。决定学习最终效果的因素,取决于成熟。在发展的进程中,个体还表现出极强的自我调节能力。
行为主义观
华生的观点
行为主义观
华生对待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观点源于洛克的“白板说”,认为儿童生来其心理类似一块“白板”,日后心理的发展就是在这块“白板”上学习建立起S-R联结的过程。发展是行为模式和习惯的逐渐建立和复杂化,是一个量变的过程,因而不体现出阶段性。
行为主义观
华生解释说,任何行为(包括情绪),不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可以通过条件反射习得。艾伯特虽然起初形成的条件作用是对白鼠的恐惧,以后则泛化到多种毛皮动物,并表现出对毛皮上衣和圣诞老人的胡子也产生恐惧。华生提示,许多成年人的厌恶情绪、恐怖症、畏惧和焦虑,虽然本人做不出什么合理的解释,很可能也是多年前由某一条件作用过程引起的。这样的实验本身是有违道德的,但不可否认,它为行为的习得与消除提供了事实依据。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心理学领域涌现了多种不同理论流派,试图解释和理解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本文将介绍几种主流的青少年心理发展理论流派,包括行为主义、认知发展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和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一、行为主义理论流派行为主义理论流派认为人的行为是通过外界刺激对于个体产生的反应来形成和发展的。
在青少年心理发展方面,行为主义理论提出,人的发展主要受到环境的影响,外界的刺激对于个体的建立和巩固某种行为模式起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行为主义理论,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习得新行为并通过奖励和惩罚加强或消除旧行为的阶段。
二、认知发展理论流派认知发展理论流派主要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认为个体的认知能力在青少年时期经历了一系列阶段性的变化和发展。
根据这一理论,青少年在心智发展的过程中逐渐从操作性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开始具备逻辑推理和推断能力。
此外,认知发展理论还强调青少年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经验的积累来建构知识和理解。
三、社会学习理论流派社会学习理论流派强调社会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该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提出,他认为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并从中获得反馈和奖励来学习和发展。
在青少年时期,社会学习理论认为,青少年通过模仿、观察他人的行为和回馈来形成自己的认知和行为模式,从而逐渐发展出自己独特的个性和思维方式。
四、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流派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流派由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提出,强调个体在整个生命周期中面临的心理发展任务和危机。
在青少年时期,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青少年需要解决身份认同与角色混乱的问题,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定位,并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该理论着重强调了青少年个体在心理和社会层面的发展,并强调个体通过各种危机和挑战的解决来形成自己的身份和角色。
综上所述,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包括行为主义、认知发展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和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总结班杜拉理论
总结班杜拉理论引言班杜拉理论(Bandura’s theory)是心理学家Albert Bandura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认知社会学理论。
该理论通过研究个体观察和模仿他人行为的过程来解释人类行为的发展和学习机制。
班杜拉理论认为人类行为不仅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还受到观察和模仿他人行为的认知过程的影响。
本文旨在总结班杜拉理论的核心思想和重要概念。
班杜拉理论的核心思想1.观察学习:班杜拉理论认为,人类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来学习新的行为和技能。
观察学习的过程中,个体会注意到他人的行为,并将其存储在记忆中以备将来的使用。
2.模仿行为:观察学习并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信息,个体会通过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新的行为方式。
班杜拉将这种模仿行为称为“社会性学习”(social learning)。
3.自我效能感:班杜拉理论强调,个体的行为不仅受到外界的影响,还受到自身对自己行为能力的评估。
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地模仿和表现出他人的行为有一定的自我评估,这种自我评估被称为“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
4.强化和惩罚:班杜拉认为,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后果,来判断特定行为的后果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这种判断会影响个体对特定行为的选择和模仿。
班杜拉理论的重要概念观察学习观察学习是班杜拉理论中的核心概念。
它指的是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后果来学习新的行为和技能。
观察学习可以通过直接观察他人行为或通过媒体等间接观察来实现。
在观察学习过程中,个体会注意到他人的行为,并将其存储在记忆中以备将来的使用。
社会性学习班杜拉理论将通过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新的行为方式称为“社会性学习”。
社会性学习强调了个体对他人的观察和模仿行为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个体通过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新的行为,并尝试将其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之一。
它指的是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地模仿和表现出他人行为的评估。
个体通过对自己能力的评估,来决定是否尝试模仿他人的行为。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一、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是心理学发展的重要理论之一,主要关注个体的外部行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通过对环境刺激的学习和塑造而形成的,而内在的心理过程对行为的影响相对较小。
行为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包括帕夫洛夫、华生和斯金纳等。
帕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是行为主义理论的经典实验之一。
他通过在狗的口腔中放置食物,并同时发出铃声,使狗在经过多次重复后,仅仅听到铃声时就会分泌唾液。
这表明,狗的行为是通过条件反射形成的,而不是由内在的心理过程驱动的。
斯金纳则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他认为行为是通过外部刺激和反馈机制来塑造和改变的。
他的实验中使用了操作箱,通过给动物提供奖励或惩罚,来增加或减少某种行为的发生频率。
这种理论对于行为改变和行为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认知理论认知理论关注个体的思维过程和内在的心理活动。
认知理论认为,个体通过感知、记忆、思考和解决问题等认知过程来理解和处理信息。
认知理论的代表人物包括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等。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发展的。
他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分别是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他的实验研究揭示了儿童思维的特点和规律,对教育和发展心理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维果茨基则提出了发展性认知理论,强调社会文化环境对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影响。
他认为,个体的认知能力是通过社会交往和文化传承来获得的。
他的理论对于教育和发展心理学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
人本主义理论认为,个体具有积极向上的内在动力,追求自我实现和成长。
人本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包括马斯洛和罗杰斯等。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
他认为,人的需求可以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等五个层次。
只有在满足了较低层次的需求后,个体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总结班杜拉的理论
总结班杜拉的理论1. 班杜拉的背景介绍班杜拉(Vandura)是一位著名的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他的理论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互动具有重要意义。
班杜拉的理论主张了一种社会互动的观点,认为个体的行为受到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的影响。
他的理论对于揭示社会中的力量结构、个体的行为动因以及社会的变迁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2. 班杜拉的理论内容班杜拉的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重要观点:2.1 社会互动班杜拉认为,社会互动是一种个体与个体之间互相影响的过程。
社会互动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合作、竞争等行为,这些行为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和影响。
社会互动的结果不仅取决于个体的意愿和动机,还受到社会规范、权力关系等因素的影响。
2.2 力量结构班杜拉强调了社会中的力量结构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他认为,社会中存在着不平等的权力关系,这些权力关系决定了个体在社会互动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力量结构可以分为正式权力和非正式权力两种形式,正式权力包括政府机构、法律制度等,而非正式权力则包括社会规范、文化传统等因素。
2.3 行为动因班杜拉提出了行为动因的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由多种动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行为动因包括了个体的需求、动机、价值观等因素,同时也受到社会环境、他人的期望、社会规范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行为动因理论有助于理解和解释个体行为的动机和意义。
2.4 社会变迁班杜拉的理论还涉及到社会变迁的问题。
他认为,社会变迁是由个体行为和社会互动的累积效应所导致的。
个体的行为和社会互动会产生连锁反应,最终导致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的变化。
社会变迁可能是渐进的,也可能是突变的,而这种变迁的过程受到社会互动和力量结构的影响。
3. 班杜拉的理论的价值和应用班杜拉的理论为我们理解和分析社会现象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
他的理论不仅有助于我们把握个体行为的动因和意义,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社会结构、力量关系等方面的问题。
班杜拉的理论在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班杜拉人物简介
• 这本书主要探讨了认知过程与行 为调整之间的关系 • 对心理学领域的研究产生了很大 影响
《自我效能:行为改变 的理论》是班杜拉关于 自我效能理论的经典著
作
• 这本书详细阐述了自我效能理论 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 对教育、心理治疗等领域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02
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原理
观察学习及其过程
观察学习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
自我效能理论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心理治疗师可以通过帮助个体提高自我效能感,从而改变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 自我效能感可以作为心理治疗的一种评估指标,评估个体心理治疗的进展和效果 • 自我效能理论可以为心理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方法和策略
班杜拉理论在其他领域中的应 用及启示
• 班杜拉的理论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如教育、心理治疗、 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等
班杜拉的学术成果丰硕,对心理学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 他的论文和著作被广泛引用,对后来的研究者产生了很大启发 • 他的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心理治疗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班杜拉的主要著作及影响
《社会学习理论》是班杜拉的代表作 之一
《认知过程与行为调整》 是班杜拉的另一部重要
著作
• 在这部著作中,班杜拉系统地阐 述了他的社会学习理论 • 对观察学习、认知过程、自我效 能等概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 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通过观察和 实验来研究行为 • 班杜拉在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集 中在学习过程和动机方面
• 获得过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 科学贡献奖 • 被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班杜拉的学术生涯及成就
班杜拉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
• 这一理论强调了观察学习在人类行为中的作用 • 提出了认知过程与行为调整的关系 • 提出了自我效能理论,强调个体自我评价对行为的影响
《发展心理学》班杜拉的自我调节自我效能原理知识点整理
一、自我调节理论1、解释自我调节的概念:自我调节是个人的内在强化过程,是个体通过将自己对行为的计划和预期与行为的现实成果加以对比和评价来调节自己行为的过程;2、自我调节的过程就是投石问路的过程3、能坚持并富有激情地干一件事情的成因分析4、班杜拉和华生斯金纳所持的理论的区别5、讲解边际递减理论在奖励和惩罚中的弊端6、详解自我是源于环境,但不用环境完全决定的特点7、详细讲解自我调节三个过程:自我观察;自我判断;自我反应8、拓展:精神分析的一些观点(1)什么是强迫性重复(2)有的人总是让自己过得很惨的两大原因(3)介绍处理亲密关系中强迫性重复的方法:交还父母法(4)有的人学东西很快,有的人学得很慢的成因(5)解决强迫性重复最有效的两个方法介绍9、详解自我奖惩的三个标准:模仿他人、标准内化、榜样作用10、超我形成的过程介绍11、心理规律:监护人在一个点上强迫,孩子就会在多个点上强迫12、皮亚杰道德判断阶段的复习13、正确理解什么叫移情14、教育启示:孩子无法适应社会的重要因素源于父母的素质不过关15、人生启示:你的人生每一步都是你的关键点16、克服畏难情绪的三种实用方法讲解二、自我效能原理1、班杜拉从来不把自己限定在某一种理论或流派框架之中2、自我效能概念发展过程讲解:最早期概念1977年提出3、讲解效能、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信念的概念4、自我效能的分类5、讲解自我生成能力的概念6、讲解自我生成能力的过程7、详细讲解自我效能形成的五大因素8、须知:(1)人的自我效能感,直接来自于自己过往的经验(2)一个人的经验是有局限性的,别把自己的消极经验当回事儿(3)自我效能感和自信之间的关系梳理9、任务难度、努力程度、外界援助多寡、成败经验、自我效能之间的规律10、制定计划需要注意的三个事项11、培养自我效能感的3个实用方法介绍12、提升自我效能感的4个实用方法介绍13、增强见多识广能力的2个最实用的方法介绍14、学习能力如何拓展。
《发展心理学》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知识要点记录
一、班杜拉所属流派1、简要介绍行为主义的发展历程和代表人物2、新新行为主义的诞生过程二、班杜拉的生平事迹1、求学经历2、发表的著作3、理论的产生4、拒绝接受环境决定论5、强调个人主观能动性,越来越积极乐观6、四大理论三、班杜拉的重要研究成果(一)观察学习(无尝试学习/替代性学习)1、借用皮亚杰的理论介绍班杜拉的理论(1)感知运动阶段:借助自己的动作来增加表象;能将别人的行为进行表象化、符号化(2)观察学习的精髓2、观察学习的特点(1)不一定具有明显的行为反应(2)并不依赖直接强化——反驳斯金纳(3)具有认知性,观察学习基本上是认知过程(4)不同于模仿,不是简单的复制,从行为和后果中进行学习3、观察学习的三种类型(1)直接观察学习:别人做什么你就做什么(2)抽象观察学习:谢里夫的游动效应(3)创造观察学习:从不同行为示范中抽取一定的特点,然后进行新的行为知识拓展:育儿指导:如何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4、观察学习的四个阶段(1)注意-对榜样的觉知1)事例讲解:“同卵双生子,从小看着父亲家暴母亲,长大结婚之后,老大疼爱妻子,老二暴打妻子”不同行为的成因2)教育者上课典型事例:“给学生讲乌鸦喝水的故事”3)细数影响注意的因素:示范事件、显著性、情感诱发力、复杂性、观察者自身能力、人际关系结构特征......(2)保持过程-示范信息的存储过程1)从保持过程中提炼出的三个知识要点2)如何把榜样身上优秀的特点充分学到手?3)介绍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演练(行动上的演习+认知上的演习)4)案例指导:“一个女来访者,一考驾照就紧张,来做考前减压”具体怎么做?5)《青岛往事》片段介绍一个人做计划的重要性(3)动作再现1)动作能够再现需要具备的两个要素2)动作机能获得的方式3)学习到底学什么?4)心理咨询师应具备投石问路的思维模式5)广义的本能包括两个部分6)什么叫中枢表征物(4)动机过程1)动机直接决定哪一种观察到的行为经由动作表现2)“学没学会”和“做不做”中间是有距离3)操作是在足够的动机和激励作用下才会出现的4)详细讲解行为操作受3类诱因:直接诱因、替代性诱因和自我诱因5)观察的东西能不能通过行为做出来的五个影响因素(二)总结:在教育中存在的一个错误结论:“教育者和老师总是强调家长的作用,但这个强调没有操作性和可行性”1、社会背景:家长所处的时代穷困+上山下乡不能学知识2、根据家长的实际情况:(1)没有多少人能够受到高等教育;(2)即便受过高等教育,也没有多少人受过教育学和心理学专业;(3)忙着养家糊口,没有时间耐心学习;3、教育孩子是一个很专业的事情4、教育现状:(1)教育者就是专业,但却把专业甩锅给家长(2)家长对教育孩子有影响,但又不会。
班杜拉的理论及其应用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01
跨学科研究与应用拓展
未来,班杜拉的理论有望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和研究,如神经科学、人
工智能等。这些领域的研究将有助于更深入地揭示观察学习的内在机制
和影响因素。
02
量化研究与实证支持积累
随着研究方法和技术的发展,未来对班杜拉理论的量化研究将更加丰富
和精确。通过大样本、多方法的研究设计,可以进一步验证和拓展班杜
给予学生及时、准确、具体的反馈,帮助学生 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
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实践
创设成功体验
通过降低任务难度、提供支持和 指导等方式,帮助学生获得成功
体验,提高自我效能感。
鼓励自我比较
引导学生关注自身进步和成长, 与过去的自己进行比较,增强自
我效能感。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教授学习策略、提供学习资 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班杜拉的理论也可以应用于企业管理领域。企业可以组织员工观察优秀员工的良好工作行为,以促进员工之间的相互 学习和进步。此外,企业还可以通过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和激励机制,引导员工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
班杜拉的理论对于心理咨询实践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心理咨询师可以通过引导来访者观察他人的良 好行为,帮助来访者改变不良的行为模式,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
对教育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班杜拉的理论对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观察学习,学生可以模仿他人的良好 行为,从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道德品质。同时,教育者也应注重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以促进学生的观察学习。
在当今社会中推广和应用前景
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班杜拉的理论可以应用于教育领域,通过观察学习和模仿优秀者的行为,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道德品质。 同时,教育者可以利用社交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观察学习机会。
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班杜拉(Bandura)的发展心理学理论核心是儿童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于1977年出版的,《社会学习理论》,全面反映其发展心理学的观点。
着重介绍两方面:1.观察学习观察学习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中的一个基本概念。
所谓观察学习是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后果而进行的学习。
它与前面所说的刺激反应学习有所不同;刺激反应学习是学习者通过感受由于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而完成的学习;观察学习的学习者可以不直接作出行为反应,也不需要直接体验强化,而只是通过观察他人在一定环境下的行为及该行为所带来的正面或反面的后果而完成的学习。
班杜拉认为,强化可以是直接强化,即通过外界因素对学习者的行为直接进行干预,但也可以是替代强化,即学习者不一定自己亲自产生行为或接受强化,而只是看到他人的成功或受到赞扬的行为,就会增强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相反,如果看到了他人的失败或受惩罚的行为,就会削弱或抑制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
强化还可以是自我强化,即学习者以自我评价的个人标准来强化自己的行为,凡符合个人标准的行为就会得到自我肯定,凡是不符合个人标准的行为就会受到自我批评。
儿童就是在这种观察学习和自我学习中发展起那些符合社会准则的行为。
2.社会学习在儿童社会化中的作用班杜拉非常重视社会学习在儿童社会化中的作用,所谓社会学习,是指任何一个社会团体都是用其认可的方式去引导它的成员按某种行为去行动。
班杜拉重点研究了社会学习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性别角色的获得及亲社会行为发展的作用。
(1)攻击性班杜拉认为,攻击性行为的习得是一种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的结果。
在El常生活中,儿童会表现出不同的攻击性行为,如果他所表现的攻击性行为符合社会的标准时,如在球赛或打猎等活动中的攻击行为,父母或其他社会成员就会奖励儿童这种行为;当他们的攻击性行为不符合社会标准时,如打骂幼小儿童等,他们就会因此而受到惩罚。
儿童就是在这种社会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了自己有关攻击性行为的模式。
班都拉社会学习理论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班都拉社会学习理论及其对我们的启示社会学习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于1971年提出。
作为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在”刺激—反应”和认知学习理论上提出来的,该理论主要强调人是怎样在自然环境下进行学习。
所谓社会学习,就是观察他人行为及行为的后果进行学习。
而与一般“刺激—反应”不同的是,“刺激—反应”强调个体对某一特定刺激做出反应并进行强化,从而进行学习,而社会学习只需观察他人的行为表现进行学习,不需要亲自做出反应或体验强化。
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主要有的过程主要有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复现和动机过程。
在该理论提出之前,班杜拉进行过充气娃娃的实验。
实验中,实验者分别让小孩观看三种不同的场景,第一场景是一个大人陪充气娃娃玩耍,第二个场景是大人对充气娃娃拳打脚踢,第三个场景中大人不对充气娃娃进行任何操作。
观看完三种情景后,分别把小孩带到一个周围没有人的充气娃娃面前,结果发现,观看第一种场景的小孩多与充气娃娃和睦相处,观看第二种场景的小孩则模仿大人对充气娃娃拳打脚踢,观看第三种场景的小孩则没有太多表现。
班杜拉的这个实验说明了观察学习在塑造人行为方面的影响力。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国家在影视剧方面把控严格的原因,因为小孩子的学习能力很强,容易模仿周围人和媒体传播的暴力内容,一些暴力视频容易对孩子的学习进行强化。
这是一种替代强化,意思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果来强化自身的行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给我们的启示:给孩子塑造榜样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教育必须重视的。
班杜拉认为,人类学习的实质应当是观察学习。
因为人类具有认知能力,能够更多地得益于经验,因此,大部分的人类行为是通过对榜样的观察而习得的。
儿童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而学得社会行为,这些观察以心理表象或其他符号表征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来帮助他们模仿行为。
②社会学习理论将人类的学习分为两大类,一是直接经验的学习,二是间接经验的学习。
前者可以从自身活动以正反两方面结果及其经验教训中学习。
班杜拉自我调节作用理论
班杜拉自我调节作用理论班杜拉自我调节作用理论(Bandura's theory ofself-regulation)是由加拿大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于1989年提出的。
该理论主要探讨人们如何通过自我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并且对于个体的自我控制和心理健康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和解读班杜拉自我调节作用理论:第一,自我调节的定义和内涵;第二,自我调节的过程;第三,班杜拉自我调节作用理论的应用和启示。
一、自我调节的定义和内涵自我调节是指个体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和压力时,通过自我监控、自我评价和自我反馈等手段,实现对自己行为和情绪的有效调节和控制。
这种调节和控制不仅仅体现在个体行为的外在表现上,更多的是体现在个体内在心理状态的调节和控制上。
具体来说,自我调节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自我监控、自我评价和自我反馈。
其中,自我监控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和情感状态进行观察和记录;自我评价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和情感状态进行评价和比较,并且与自己的期望值进行比较;自我反馈是指个体对自己进行正向或者负向反馈,从而调节自己的行为和情感状态。
二、自我调节的过程班杜拉自我调节作用理论认为,个体的自我调节过程主要通过以下三个阶段来实现:准备阶段、执行阶段和结果评价阶段。
首先是准备阶段。
在这个阶段,个体需要对自己的行为和情感状态进行自我观察和记录,并且制定一个明确的目标。
目标的设置需要符合具体、可行和有挑战性的特征,以激发个体的积极性和动力。
接下来是执行阶段。
在这个阶段,个体需要运用各种方法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和情感状态。
这些方法包括心理准备、情感调节、认知调节等。
个体需要不断探索试错,找到适合自己的调节方法,并且逐步加强自己的控制效果。
最后是结果评价阶段。
在这个阶段,个体需要对自己的行为和情感状态进行反思和评价,同时进行正向或者负向的自我反馈。
个体的评价依据主要包括自我效能、自我满意度和自我价值等指标。
儿童发展心理学八大理论及其教育价值评价
儿童发展心理学八大理论及其教育价值评价(总18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儿童发展心理学八大理论及教育价值评析一、成熟势力说(一)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二)主要观点:1.发展是遗传因素的主要产物;2.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较好的年头与较差的年头(也即发展质量较高与较低)有序地交替;3.在儿童的身体类型和个性之间有明显的相关。
(三)教育价值:机体成熟和后天学习都对婴幼儿的发展产生影响,机体成熟是推动心理发展的主要动力。
学习需要一定的成熟做基础,某机能的生理机构未成熟之前,学习训练是不能进行的,只有达到足以使某一行为模式出现的发育状态时,训练才能凑效,即成熟因素在儿童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具有决定性因素。
故在实际教育活动中要尊重儿童的实际水平,避免提前教育和过度教育。
(四)评价(优缺点):格赛尔通过长期的、大量的观察和归纳,以更为科学的方式展示了成熟机制的作用。
表明人类行为并不是完全决定于遗传因素,身体成长也为心理发展和个性形成提供了天然的物质基础,但是成熟轮过于注重基因规定的顺序,对外在环境与教育的作用关注不足。
二、行为主义观行为主义大致可分为三代,早期的行为主义是第一代,代表人物为华生;新的行为主义是第二代的行为主义,代表人物为斯金纳;第三代的行为主义是新的新行为主义,代表人物是班杜拉。
(一)早期行为主义1.代表人物:华生2.主要观点:(1)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研究对象是行为,只有行为是可以直接观察并进行科学研究的对象。
内心的欲望、趋力以及主观体验、意识、心理冲突,无法直接进行观察和了解,不能进行科学研究。
(2)以刺激和反应的术语解释行为,强调联结学习。
(3)环境与教育是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强调外周论以及环境决定论。
3.教育价值:行为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应的组合,有的表现在外表,有的隐藏在内部,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加以控制。
班杜拉的理论及其应用
4、医学领域
班杜拉学习理论与健康教育相结合,制定相应的健康 教育程序。例如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训练依从 性的具体措施包括: (1)介绍病区环境、责任护士,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2)评估患者心理状态及对所患疾病的认知程度; (3)分析患者对呼吸训练的了解程度及不能配合训练的原因 (4)引导患者相互交流,强调观察学习法的应用; (5)鼓励依从性好的患者进行演说和经验交流,树立榜样的作 用,影响患者的行为表现; (6)自我效能应用,鼓励患者针对自身情况设立目标,自我评 价,引发动机功能调节行为; (7)奖励较高的自信心,对于正确的行为给予正性强化,对完 成不好的通过暗示、告诫、建议给予言语劝说
?直接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情绪的唤起三班杜拉理论的应用1儿童教育方面的应用2学科教学方面的应用3观察学习理论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启示4在医学领域的应用5在心理治疗领域的应用6在体育运动领域的应用7在营销领域的应用1儿童教育方面观察学习理论使教育工作者们认识到榜样在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如攻击性亲社会性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
谢谢观看 ^__^
7、在营销领域
消费者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间接地获得某 种行为的强化,这使得营销者的工作更加容易。 因此营销者不必直接强化(赏罚消费者)人们的 购买行为,只需告诉消费者哪些使用或没有使用 他们产品的理想榜样身上发生了什么就够了。 某香水广告会描述一位妇女因为使用该香水而被 一群仰慕者围住的情况。无需多言,比起真的让 每一位购买这种香水的妇女都受到类似的关注来 说,这个学习的效果"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对慢性阻塞性肺 疾病患者呼吸训练依从性的影响." 护士进修杂志 26(002): 137-138. 11.阴冬胜 ,杨啸风 (2010). "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对高校 德育教育的启示." 聊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002): 225-226. 12.赵连成 (2010). 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对女大学生篮球 学习效果的影响, 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赵珍 (2011).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及其对当代教师 的启示." 现代交际 6: 157. 14.朱翠华 (2009).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与大学英语口 语教学." 现代教育管理 9: 028. 15.曹珺玮 (2013). 自我效能理论及其对学校道德教育的 启示, 山东师范大学. 16.王慧娟 (2013). 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在高职英语词汇教学 中的应用, 山东师范大学. 17.袁德智 (2012). "高等数学教学中学生自我效能感培养 研究."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8(8): 84-85.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一、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是发展心理学中的一大重要理论,它强调个体的行为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并且可以通过刺激和反应的关系来解释。
行为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远远大于遗传因素,人的行为是可以通过训练和塑造来改变的。
二、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他认为人的认知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的。
认知发展理论强调人的思维和知觉对于行为的影响,个体通过不断的观察、思考和理解来建立对世界的认知模型。
认知发展理论对于儿童的学习和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提出的,他认为人的行为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来学习的。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社会环境对于个体行为的塑造作用,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并从中获得反馈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社会学习理论对于社会化和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
四、发展阶段理论发展阶段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爱德华·沃尔波提出的,他认为人的发展是经历一系列阶段的,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任务。
发展阶段理论强调个体在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和能力的差异,对于理解个体的发展轨迹和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是发展心理学中的一大流派,它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自我价值的追求。
人本主义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自主和自由的,个体具有自我决定的能力,他们的行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成长和发展的需要。
人本主义理论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综上所述,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分别是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发展阶段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
这些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释了人的发展和行为,并对于教育、社会化和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这些理论的研究和应用,不仅为我们理解人的行为和发展提供了框架,也为我们提供了改善个体和社会的方法和策略。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引言概述: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和行为的科学,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演变。
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理论,这些理论为我们认识和理解人类的心理活动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本文将介绍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心理动力学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
一、行为主义理论:1.1 古典条件反射理论:由俄国心理学家帕夫洛夫提出,认为人类的行为是通过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联形成的。
1.2 操作条件反射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强调个体的行为是通过与环境的积极反馈和惩罚相联系而形成的。
1.3 社会学习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和形成的。
二、认知理论:2.1 认知发展理论: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认为个体的认知能力在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发展,从而影响其思维和行为。
2.2 信息加工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阿特金森和舒夫提出,强调个体在接受信息时会进行一系列的加工和处理,从而影响其行为和决策。
2.3 认知社会学习理论:由加拿大心理学家班迪拉提出,认为个体的认知能力和社会环境之间存在相互作用,通过社会交往和合作来促进认知发展。
三、社会学习理论:3.1 模型观察学习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认为个体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和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
3.2 自我效能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认为个体对自己能力的评价和信念会影响其行为和决策。
3.3 人际认知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强调个体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的态度和认知会影响其行为和决策。
四、心理动力学理论:4.1 内驱力理论:由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认为个体的行为受到潜意识和无意识动力的驱使和影响。
4.2 心理防御机制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认为个体通过心理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免受焦虑和冲突的影响。
4.3 心理发展理论: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自我实现和整合的过程,包括个体与自我、他人和社会的关系。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一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当代发展心理学最有影响的理论是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他的理论核心是“发生认识论”,主要是研究人类的认识认知、智力、思维、心理的发生和结构,具体而言,包括了发展的实质和原因、发展的因素与结构、发展的阶段;1发展的实质和原因:皮亚杰坚持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即他既强调内外因的相互作用,又强调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心理不断产生量和质的变化;他认为,个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就是个体通过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和顺应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的形式来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种不断的平衡一不平衡一平衡一-……的过程,也是适应的过程,这是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2发展的因素与发展的结构:①心理发展的因素他认为,支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成熟;物理因素;社会环境;平衡;②儿童心理发展的结构皮亚杰是一个结构主义的心理学家,他提出心理发展的结构问题;他首先认为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图式: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主体之所以对环境因素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这是因为每个主体的图式的不同,以不同的内在因素去同化这种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图式最初来自先天遗传,以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图式不断地得到改变,不断地丰富起来,也就是说,低级的动作图式,经过同化、顺应、平衡而逐步结构出新的图式;同化和顺应:同化是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而顺应则是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是适应的两种形式;同化和顺应既是相互对立的,又是彼此联系的;同化只是数量上的变化,不能引起图式的改变或创新;而顺应则是质量上的变化,促进创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平衡:既是发展中的因素,又是心理结构;平衡是指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新的暂时的平衡,并不是绝对静止或终结,而是某一水平的平衡成为另一较高水平的平衡运动的开始;不断发展着的平衡状态,就是整个心理的发展过程;此外,皮亚杰还指出思维结构有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调性等三要素;结构的整体性是说结构具有内部的融贯性,而不是独立成分的混合;结构的转换性是指结构并不是静止的,而是有一些内在的规律控制着结构的运动和发展;结构的自调性是说平衡在结构中对图式的调节作用;3发展的阶段皮亚杰将儿童智力发展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①感知运动阶段出生~2岁:儿童的智力只限于感知运动,儿童主要通过感知运动图式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智力的进步体现在从反射行为向信号功能过渡;②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的思维已表现出了符号性的特点,他们能够通过表象和言语来表征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但其思维仍是直觉性的、非逻辑性的,而且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特征;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已经具有了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性,儿童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演,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但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活动仍局限于具体的事物及日常经验,缺乏抽象性;④形式运算阶段1l、12~15、16岁:儿童总体的思维特点是能够提出和检验假设,能监控和内省自己的思维活动,思维具有抽象性,能在头脑中设想出许多内容,这些内容可以与他们自身的经验无关;概括而言,皮亚杰的阶段理论包含了以下几种含义:①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由于各种发展因素的相互作用,儿童心理发展就具有阶段性;②各阶段都有它独特的结构,标志着一定阶段的年龄特征;由于各种因素,如环境、教育、文化以及主体的动机等的差异,阶段可以提前或推迟,但阶段的先后次序不变;③各阶段的出现,从低到高是有一定次序的,且有一定的每个阶段都是形成下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前一个阶段的结构是形成后一个阶段结构的基础,但前后两个阶段间具有质的差异;④前后两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有一定的交叉;⑤在同一发展阶段内,各种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是平衡的,即在不同的方面儿童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是和谐的,水平是相当的;⑥由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发展的顺序是不能改变的,任何个体都将按着固定的次序经历相同的发展阶段;总之,皮亚杰的理论为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图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对世界各国的心理发展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皮亚杰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儿童智力发展方面;他的理论主要有这几方面的特色:第一,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富有辩证思想的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理论;第二描述了个体从出生到青年初期智力发展的路线;第三,首次将数理逻辑作为刻画儿童逻辑思维发展的工具;第四,构造了发生认识论的理论框架;第五,创造了一套研究儿童智力发展的独特理论;2.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维果斯基是前苏联的心理学家,他在心理的个体发展和种系发展上做了许多探讨,特别是在关于人类心理的社会起源、儿童心理发展对教育、教学的依赖关系等有很独特的论述;1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用以解释人类心理本质上与动物不同的那些高级心理机能;人类心理发展的规律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所制约,而受社会历史发展的规所制约;2阐明了心理发展的实质,提出其文化-历史的发展观维果斯基将人类心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归纳为四个方面:第一,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第二,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第三,各种心理机能之间关系的不断变化;第四,心理活动的个性化特征;维果斯基将人类心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原因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人类心理的发源于社会一文化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律所制约;第二,语言符号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第三,高级心理机能是一种不断内化的结果;3提出了教学与智力发展的关系关于教学与儿童智力发展的关系,维果斯基提出了以下三个非常重要的思想:第一,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思想;第二,提出“教学应该走在发展前面”的思想;第三,提出“学习最佳期限”的思想;4提出了儿童智力发展的内化学说3.精神分析理论的心理发展观精神分析是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创始人是弗洛伊德;在发展心理学方面有代表性的是弗洛伊德和艾里克森的心理学观点;1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他以自己对病态人格的研究为基础提出人格及其发展理论,这种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性本能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①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及发展观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活动主要包括意识和无意识两个部分,在此基础上又细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本我”属于无意识的东西,是原始的、本能的、在人格结构中最难接近的部分,它包括人类本能的性内驱力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弗洛伊德认为,“本我”遵循快乐原则;从心理发展的角度看,年龄越小,本我的作用越大,婴儿几乎完全处于本我状态;“自我”是意识部分,“本我”不能直接接触现实世界,个体要与现实世界进行交流,必须通过“自我”;“自我”是遵循现实原则的,而不是随心所欲的本能冲动;随儿童年龄自增长,“自我”在其行为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超我”包括两个部分,良心和自我理想;良心具有惩罚性的功能,当儿童有某种坏有为时,良心就会使他有犯罪感;而自我理想则具有积极的功能,它使得儿童积极向上;②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他根据里比多投放的部位将儿童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口唇期0~1岁,里必多从嘴开始,吮吸本能产生快感;往后的发展阶段直至成人,出现的吮吸或咬东西的愉快,或抽烟和饮酒的快乐,都是口唇快感的发展;第二阶段:肛门期1~3岁,1~3岁儿童的性兴趣集中到肛门区域;第三阶段:前生殖器期3~6岁,其性生活即类同于成人的性生活指男孩的恋母情结,女孩的恋父情结;第四阶段:潜伏期6~11岁,性的发展便呈现一种停滞的或退化的现象;这个时期,是一个相当平静的时期;第五阶段:青春期从11~13岁开始,女孩约从11岁,男孩约从13岁开始进入青春期;首先,青春期的发展;个体的最重要的任务是要从父母那里摆脱自己;同时,到了青春期,容易产生性的冲动,也容易产生同成人的抵触情绪和冲动;2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艾里克森是美国的精神分析医生,也是美国现代最有名的精神分析理论家之一;与弗洛伊德不同,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考虑到了生物因素的影响,也考虑到了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他认为,个体的发展过程是自我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和不断整合的过程;他将个体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同时指出了每一个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①婴儿期0到2岁:主要发展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求,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婴儿的生理需要如果能得到满足,会对周围的环境产生一种基本信任感;如果自身的生理需要总不能得到满足,则会对周围的环境产生不信任感,即怀疑感;②儿童早期2岁到4岁:主要的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如果能顺利解决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将有利于儿童对未来社会秩序和法律生活的适应;如果不能顺利解决,儿童就会产生对自己的羞怯和对他人及生活的疑虑;③学前期4岁到7岁: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本阶段又称为游戏期,儿童在各种游戏中体会着自我的功能,实现着自我教育;儿童在此阶段主动性的发展程度,将与以后在工作与经济上取得的成就有关;如果这一阶段的任务不能很好的完成,儿重就会因感到自己无用而产生内疚感;④学龄期7岁到12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儿童开始了学校生活,需要努力去完成学习任务;儿童在这个时期所形成的勤奋精神将与其以后的工作态度有关,如果儿童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及其他方面的任务,就会产生自卑感;⑤青年期12岁到18岁: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着忠诚的实现;他提出了“合法延缓期”的概念;他认为这时的青年承继儿童期之后,自觉没有能力持久地承担义务,感到要作出的决断未免太多太快;因此,在作出最后决断以前要进入一种“暂停”的时期,用以千方百计地延缓承担的义务,以避免同一性提前完结的内心需要;虽然对同一性寻求的拖延可能是痛苦的,但它最后是能导致个人整合的一种更高级形式和真正的社会创新;⑥成年早期18岁到25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这个阶段的青年人已经自愿准备去开始一种相互信任、努力工作、生儿育女的生活,以便能更圆满地进入社会,但有时由于各种原因而不能与他人或伴侣形成相互信任的关系,因而产生孤独感;⑦成年中期25岁至50岁:发展任务是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这阶段的个体己建立了家庭,关心着下一代的成长,若缺乏这种对下一代的关心,会有一种停滞感;⑧成年晚期50岁至死亡: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并避免失望和厌倦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如果个体对自己的一生还满意的话,就会产生完善感,否则就会对人生感到厌倦和失望;在艾里克森关于个体发展的这八个阶段中,前五个阶段是与弗洛伊德的五个阶段相对应的,后三个阶段则是他个人的创造;艾里克森这个发展阶段论着重强调个体在身心发展上不仅具有纵向性,也具有发展方向上的多维性;艾里克森的发展渐成说有着自己的特色而不同于别人,可以说他的发展过程不是一维性的纵向发展观——一个阶段不发展,另一个阶段就不能到来;而是多维性的,每一个阶段实际上不存在发展不发展的问题,而是发展的方向问题,即发展方向有好有坏,这种发展的好坏是在横向维度上两极之间进行的;4.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行为主义是由美国的心理学家华生创造的,它的突出特点是强调现实和客观研究;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为华生、斯金纳以及班杜拉;1华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华生认为,人的心理本质是行为;他提出用刺激S一反应R公式来描述人的行为,认为有什么样的刺激,就有什么样的反应;他提出了环境决定论,并对儿童情绪发展进行了研究;①环境决定论第一,华生否定了遗传的作用;第二,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华生从刺激一反应的公式出发,认为环境和教育是行为发展的惟一条件;首先,华生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论断,即构造上的差异及幼年时期训练上的差异足以说明后来行为上的差异;其次,华生提出了教育万能论;第三、华生的学习理论;②对儿童情绪发展的研究2斯金纳的发展心理学理论斯金纳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建立在其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的基础上;他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强化作用是塑造行为的基础;他认为,只有了解强化效应和操纵好强化技术,才能控制行为反应,就能塑造出教育者所期望的行为,儿童偶然的行为如果得到了教育者的及时强化,这个行为以后出现的概率就会大于其他行为,强化的次数越多,有关行为出现的概率就越大,所以,行为是伴随着对它的强化而发展的;②强化在行为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得不到强化的行为易于消退;③强调及时强化;他认为强化不及时是不利于行为发展的;他将强化分为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两类,并认为这两种强化作用的效果都是改变行为反应概率;积极强化,是由于一种刺激的加入增进了一个操作反应发生的概率的作用;消极强化,是由于一刺激的排除而加强了某一操作反应的概率作用;此外,斯金纳将自己的理论应用于实际;表现在三方面:育婴箱的作用,行为矫正,教学机器和教学程序;3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的核心是儿童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①观察学习所谓观察学习是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后果而进行的学习;它与刺激反应学习有所不同,刺激反应学习是学习者通过感受由于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而完成的学习;观察学习的学习者只是通过观察他人在一定环境下的行为及该行为所带来的正面或反面的后果而完成的学习;班杜拉认为,强化可以有这几种类型:第一,直接强化:即通过外界因素对学习者的行为直接进行干预;第二,替代强化:即学习者不一定亲自产生行为或接受强化,而只是看到他人的成功受到赞扬的行为,就会增强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相反,如果看到了他人的失败或受惩罚行为,就会消弱或抑制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第三,自我强化:即学习者以自我评价的个人标准来强化自己的行为,凡符合个人标准的行为就会得到自我肯定,凡是不符合个人标准的行为就会受到自我批评;儿童就是在这种观察学习和自我学习中发展起那些符合社会准则的行为;②社会学习在儿童社会化中的作用所谓社会学习,是指任何一个社会团体都是用其认可的方式去引导它的成员按某种行去行动;班杜拉重点研究了社会学习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性别角色的获得及亲社会行为展的作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从人的社会性角度研究学习问题,强调观察学习,认为人的行为的变化是由个人的内在因素和外在的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所决定,这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人类学习的特点,揭示了人类学习的过程,这是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价值的;但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基本上是行为主义的,他虽然似乎也重视认知因素,但并没有对认知因素作充分的探讨,更缺乏必要的实验依据,他偏重的是人的行为的研究,在行为研究中没有给认知因素以应有的地位,而只是一般化地对认知机理作些简单的论述,因而他的社会学习理论具有明显的不足之处,表现了一定的局限性;五、布郎芬布伦纳发展心理学生态系统理论目的对布郎芬布伦纳发展心理学的生态系统理论进行分析,并对其优缺点进行述评,促进对该理论的进一步理解与研究;方法结合心理学研究重视生态化的发展趋势,对布郎芬布伦纳发展心理学的生态系统理论的核心进行阐述,通过与传统发展理论的对比,对其局限性及优缺点进行全面分析;结果布朗芬布伦纳提出人与其生活环境相互作用的行为生态系统理论模型,是心理学研究领域的重大进步;它承认人类发展的环境与生物因素的作用,但其研究过分强调环境的作用,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生物因素的影响;生态系统理论扩大了心理学研究中环境的概念.环境不仅包括了儿童周围的环境,还包括了影响儿童发展的大的社会、文化环境;确定了相关的4个系统之间存在交互耦合的联系及影响,使心理学研究结果更具有实际意义;布朗芬布伦纳强调了人的发展的动态性,推动了发展心理学的发展;结论生态发展观将环境看作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强调发展来自于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突破了以往研究中对环境的限定的局限性,拓宽了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研究范围;尽管在生物因素影响及人类发展连续模型等方面的研究需进一步加强,布朗芬布伦纳的理论对儿童发展的情境影响提供了与众不同和全面的解释,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发展;心理学家布郎芬布伦纳认为对儿童发展特点的研究要强调其发展的情景性,并提出了生态系统理论观点;布郎芬布伦纳认为发展心理学生态化是指,发展心理学研究应当在自然环境和具体的社会背景下探讨个体发展问题的一种研究取绪,在表达不充分时诱导其表达,如用可见的事实表达出对逝者各种感觉,表达后要告知这些悲伤反应是正常的、必然的;对危机者自责的干预,可用具体事例让其分清责任,认识到这是非理性的反应,用正向的内部对话告诉自己,对逝人已尽到所能尽的义务,地震任何人也无法抗拒,重新建立认知结构,摆脱自责;对危机者应对方式干预可实施“事”与“情”兼顾的应对策略;“事”的应对就是用行动去解决问题,即我用什么样的方式对付眼前的事情,重点在于解决问题;“情”的应对是怎样释放自己的情绪;对于灾难,不同时期,不同的人,会采用不同的方法,中国人对逝去的人多是举行许多悼念的活动,更着重于情绪调节;目的是缓解危机者情与意志力的矛盾;在生态系统理论出现之前,人们对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某一特定环境下,针对儿童的某一特定行为进行实验或观察;有时为了使实验精确常常对儿童的行为加以约束,或引导其产生某种行为;比如,发展心理学中的经典实验-视崖实验,研究者将婴儿放在活动板的位置上,让妈妈想办法哄婴儿爬过视崖深浅两个部分,从而测查他们的深度知觉;结果发现,90%的6个半月大及更大的婴儿只能爬过浅的部分,只有不到10%的婴儿能够爬过较深的部分;这说明,绝大多数处于爬行阶段的婴儿能够清楚的知觉到深度,并且对陡峭的悬崖表现出惧怕3;此实验的局限性在于,首先试验的前提是儿童必须足够大,以能爬行为前提;其结果也只说明了会爬行的婴儿能够清楚地知觉到了深度,但是对于刚出生至6、7个月前不会爬的婴儿的深度视觉却无法考究,不能够说明婴儿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深度视觉的;其次,该试验是建立在母婴充分依恋的基础之上,以此为基础婴儿才会对母亲的呼唤作出反映,使实验顺利进行;传统的发展理论和研究,引发了对人类发展基本问题的争论,主要包括3个方面;第一,遗传和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问题;第二,发展的主动性和被动性;主要是发展理论学家关于儿童是自身发展的积极参与者还是环境影响的被动接受者的争论;第三,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问题;布郎芬布伦纳用生态系统理论对人类发展的基本问题和争论作出了与众不同的解释,对环境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提出了详细的分析;这将使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研究范围拓展得更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班杜拉(Bandura)的发展心理学理论核心是儿童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于1977年出版的,《社会学习理论》,全面反映其发展心理学的观点。
着重介绍两方面:
1.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中的一个基本概念。
所谓观察学习是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后果而进行的学习。
它与前面所说的刺激反应学习有所不同;刺激反应学习是学习者通过感受由于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而完成的学习;观察学习的学习者可以不直接作出行为反应,也不需要直接体验强化,而只是通过观察他人在一定环境下的行为及该行为所带来的正面或反面的后果而完成的学习。
班杜拉认为,强化可以是直接强化,即通过外界因素对学习者的行为直接进行干预,但也可以是替代强化,即学习者不一定自己亲自产生行为或接受强化,而只是看到他人的成功或受到赞扬的行为,就会增强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相反,如果看到了他人的失败或受惩罚的行为,就会削弱或抑制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
强化还可以是自我强化,即学习者以自我评价的个人标准来强化自己的行为,凡符合个人标准的行为就会得到自我肯定,凡是不符合个人标准的行为就会受到自我批评。
儿童就是在这种观察学习和自我学习中发展起那些符合社会准则的行为。
2.社会学习在儿童社会化中的作用
班杜拉非常重视社会学习在儿童社会化中的作用,所谓社会学习,是指任何一个社会团体都是用其认可的方式去引导它的成员按某种行为去行动。
班杜拉重点研究了社会学习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性别角色的获得及亲社会行为发展的作用。
(1)攻击性
班杜拉认为,攻击性行为的习得是一种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的结果。
在El常生活中,儿童会表现出不同的攻击性行为,如果他所表现的攻击性行为符合社会的标准时,如在球赛或打猎等活动中的攻击行为,父母或其他社会成员就会奖励儿童这种行为;当他们的攻击性行为不符合社会标准时,如打骂幼小儿童等,他们就会因此而受到惩罚。
儿童就是在这种社会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了自己有关攻击性行为的模式。
(2)性别角色的获得
班杜拉认为,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模仿两性行为,但成人往往是根据儿童的性别对某些行为加以赞扬,而对另一些行为加以制止。
儿童也观察到不同性别的其他人的行为方式及所接受的强化情况,慢慢地就发展起一套符合社会标准的性别化的行为。
(3)亲社会行为
班杜拉认为,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促进儿童产生和发展亲社会行为。
例如,儿童观看了某种亲社会行为的录像后,相对于对照组的儿童,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他认为,训练或强制命令对发展儿童的亲社会行为都没作用,只有让儿童在观察中去学习才会有好的效果。
评价:首先,班杜拉明确地区分了人类学习的两种基本过程,即直接经验的学习和间接经验的学习。
实验和理论研究都已证明,像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校,格式塔心理学的“顿悟”学
习,以及巴普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等都属于在心的问题情境中探索未知反应和未知答案的学习,即所谓“在实践中学习”或“在做中学”。
在这类学习中,学习者要经过多次反复地尝试和顿悟才能获得解决问题的答案或建立针对某种刺激情境所做出适宜反应的联结。
所以,这种学习耗时多,难度大,过程也比较复杂,在人类这种直接经验的嘘唏存在于解决生产劳动中的技术问题。
在社会中解决复杂的实践问题和在科学实验中获得新的发现。
发明等创造性活动中。
隐藏,这种学习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获得只是和经验的过程,是人类知识的源泉。
而间接经验的学习是学习者通过观察示范者的示范,或通过教师家长的口头传授而间接地获得他人已有的知识经验的过程。
这种学习过程比直接经验的学习过程要迅速简便。
像布鲁纳提出的发现学习,奥苏贝尔提出的接受学习,班杜拉提出的观察学习等都是属于这类学习。
这两种不同性质的学习过程的区分有着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它是广大教师有选择的运用学习规律和教学规律,而不至于把直接经验学习研究中得出的规律生搬硬套的用于课堂教学,也不能用直接经验学习的理论解释学生的间接经验的学习。
其次,班杜拉提出的观察学习是人类间接经验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普遍的存在于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学习者中。
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的生活经验、行为操作和运动技能的学习。
人们通过观察学习可以快速地获得他人的行为方式、人际交往、工作和学习经验。
这种学习方式是其他学习理论所无法取代和解释的。
班杜拉对观察学习过程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作用。
从现有的间接经验学习理论来看,布鲁纳和奥苏贝尔的认知学习理论主要探索的是学生学习书本只是的心理活动过程及其规律。
它对于解释学生的富豪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有一定的说服力。
但是他们没有探讨学生的行为模式学习。
而对学生的行为模式的学习,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最有说服力的。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从人的社会性角度研究学习问题,强调观察学习认为人的行为的变化既不是由个人的内在因素,也不是由外在的环境因素单独决定,而是由两者的相互作用决定的;认为人通过其行为创造环境条件并产生经验(个人的内在因素),被创造的环境条件和作为个人的内在因素的经验又反过来影响以后的行为等。
这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人类学习的特点,揭示了人类学习的过程,有一定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
但是,班杜拉的社会学系理论基本上是行为主义的。
他虽然也重视认知因素,但并没有对认知因素作充分的探讨,更粗恶发必要的实验依据。
他偏重的是人的行为研究,在行为研究中没有给认知因素以应用的地位,而只是一般化地对认知机理做些简单的论述。
因而他的社会学习理论具有明显的不足之处,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
参考资料:发展心理学(林崇德),心理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