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与外语教学
语言学与语言教育二语习得与外语教学的最新理论与实践
语言学与语言教育二语习得与外语教学的最新理论与实践语言学和语言教育是紧密相关的学科领域。
在语言学中,二语习得是一个探讨人们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和规律的重要分支;而外语教学则关注如何有效地教授第二语言。
本文将介绍语言学与语言教育领域中最新的理论与实践,并探讨其对二语习得和外语教学的影响。
一、二语习得理论与实践1. 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通过与他人和环境的互动中建构知识。
在二语习得中,建构主义理论通过强调社交交互和语言输出的重要性,提倡学习者在真实的沟通环境中积极参与。
教师的角色是创造学习机会和提供适当的反馈。
2. 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认为个体的认知和学习都是在社交环境中发展的。
在二语习得中,社会文化理论通过强调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鼓励学习者与母语使用者交流和参与社区实践。
这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语言的含义和使用方式。
3. 个别差异理论个别差异理论将学习者视为独特的个体,关注他们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差异。
在二语习得中,个别差异理论帮助教师了解学习者的个人差异,并提供个性化的教学策略和支持,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二、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1. 沉浸式教学沉浸式教学是一种以目标语言为主要教学语言的教学方法。
在沉浸式教学中,学习者被置于一个使用目标语言的真实环境中,通过与母语使用者的交流来提高语言能力。
这种方法强调语言的实际应用和语言环境的重要性。
2. 任务型教学任务型教学注重学习者在解决实际任务的过程中使用语言。
任务型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习者的交际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给学习者真实的任务和情境,任务型教学激发了学习者的兴趣和积极性。
3. 投射理论投射理论认为语言学习是通过将新的语言知识与已有的认知结构相连接而实现的。
在外语教学中,投射理论强调让学习者将新学的语言知识与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促进语言习得的深入理解。
三、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最新的理论对语言学与语言教育领域的实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语习得研究与外语教学
二语习得研究与外语教学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二语习得研究与外语教学的关系及其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二语习得研究作为一个跨学科的领域,融合了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为外语教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首先介绍二语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主要理论,然后分析这些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和影响。
本文还将讨论当前二语习得研究的前沿动态和热点问题,如二语习得者的个体差异、学习环境的影响以及新技术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等。
本文将对未来二语习得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并提出在外语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利用二语习得研究的成果,提高外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二、二语习得理论框架二语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简称SLA)是一个复杂且多元的过程,涉及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观点。
为了全面理解二语习得的过程和机制,我们需要构建一个综合的理论框架。
这一框架不仅包括经典的二语习得理论,如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互动主义,还需要纳入近年来的新兴理论和研究成果,如动态系统理论和神经语言学等。
行为主义理论主张通过刺激和反应来塑造学习者的语言行为,认为语言学习是通过模仿和反复练习来实现的。
这一理论在外语教学中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和控制性,注重机械练习和纠错。
然而,行为主义理论忽视了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和认知能力,因此无法完全解释二语习得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认知主义理论则强调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和认知能力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这一理论认为,语言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通过推理、分析和归纳等方式理解语言的规则和结构。
在外语教学中,认知主义理论提倡采用发现式学习和任务型教学等方法,激发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互动主义理论则注重语言学习中的社会互动和语境因素。
这一理论认为,语言学习是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相互促进。
二语习得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262019年37期总第477期高等教育研究ENGLISH ON CAMPUS二语习得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文/王 恺【摘要】第二语言习得(SLA)是应用语言学的重要分支,通常指母语习得之后的任何其他语言的学习(Ortega,2011)。
本文主要从二语习得理论发展概况回顾及其理论,尤其是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对于我国外语教学启示的角度论述。
【关键词】二语习得;输入假说;外语教学;课堂教学【作者简介】王恺(1983.12-),男,汉族,江苏扬州人,本科,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一、二语习得发展概要尽管没有办法确定二语习得理论开始的具体时间,但是普遍认为开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Ellis,1994)。
从历史来看,其发展到现在只有五十余年的时间,但二语习得理论有了极大的发展,出现了各种学派和观点。
1972年,Larry Selinker在《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论文中提出了建立在Pit Corder关于“语言学习者错误”的论述上的中介语(interlanguage)理论。
而Corder 和Selinker的著作便形成了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的基础。
随后相继出现了很多的观点,比如Chomsky普遍性语言理论(Linguistic Universals),Kranshen的语言监控理论(The Monitor Model),皮钦语化理论(Pidginization Hypothesis),Zellig Harris的话语分析理论等。
二、二语习得理论对于外语教学的启示对于笔者而言,最感兴趣的是由美国著名应用语言学家Krashen(1982)提出的语言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也就是熟知的“i+1” 理论。
其中,“i”表示的是习得者现有的水平,“1”代表了略高于习得者现有水平的语言材料。
Krashen 认为,输入是语言习得的第一步,但是对于学习者来说,仅仅只是接触输入数据是不够的,学习者需要的是可以理解的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
语言习得理论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语言习得理论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摘要:我们生活在语言的世界里,日常生活离不开语言。
语言是人与人交流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它既是一种文字,又是一门艺术。
语言习得是指一个人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沟通意义的言语交际活动,不知不觉地获得一种语言。
本文试分析语言习得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语言习得教学法认知论在日常生活中,离不开语言的沟通和表达。
在人与人的交流中,语言给人留下第一印象。
有了语言,才会有我们丰富多彩的文化,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以一个人的力量是很难在社会中存活下去的,我们必须借助各方面的力量,才能让自己走得更高更远。
然而,各方面的力量来源于社会大众,语言的交流可以让我们赢得更好的人际关系,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
语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说,没有语言的交流,就没有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进步与发展。
无论时代的发展脚步多快,都不会改变人与人的交流方式。
语言是如此的重要,那么语言是如何习得的,就成为我们的主要研究对象。
语言习得是人类语言发展的进程,第一次语言习得,关系到儿童时代的语言能力发展;而第二次语言习得,关系到成人语言的发展。
理论学家们一直都强调先天与后天是语言习得的最重要因素,也有其他理论学家认为儿童有先天的语言能力促进语言的学习,还有其他学者从认知能力和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因素中得出。
除此之外,研究语言习得有助于教师使用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语言习得的定义及其与语言学习的区别语言习得是指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旨在沟通意义的言语交际活动,不知不觉地获得一种语言。
语言习得是一种潜意识行为。
语言学习是指在课堂环境下有专门的教师指导,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课本,通过讲解、练习、记忆等活动,有计划有系统有意识地对语言规则的掌握。
语言学习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
二、语言习得的主要理论及其特点语言习得包括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
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的过程分为喃语阶段(半岁到一岁)、独词句阶段(一岁左右)、双词句阶段(一岁半左右)、电报句阶段(两岁至两岁半)和成人句阶段(两岁半至五岁)。
二语习得理论对于语言教学的启示-精品文档
语习得理论对于语言教学的启示1Krashen 的二语习得理论二语习得理论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 年代末至70 年代初,国内外不少学者对于二语习得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形成诸多理论研究成果,而其中最有影响的理论就包括S.D.Krashen 的二语习得理论五大假说:习得- 学得假说、输入假说、情感过滤假说、监控假说、自然顺序假说。
这些理论对于揭示第二语言学习规律,提高语言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1习得- 学得假说Krashen 认为第二语言习得涉及两个不同的过程,一种是语言习得,一种是系统的语言学习。
所谓“习得”是指学习者通过况下,流利、正确的使用该语言,儿童习得母语便是这样的过程。
与外界的实际实践,无意识的吸收到该种语并在无意识的情而语言学得是指有意识的掌握语言的过程。
Krashen 认为,只有习得”才能直接促进第二语言能力的发展,才是人们运用语言时的生产机制;二对语言结构有意的了解作为“学得”的结果,只能在语言运用中起监控作用,而不能视为语言能力本身的一部分。
1.2输入假说该假说认为二语习得产生的一个条件就是:习得者需要有比现有水平更高的语言输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对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产生习得,这就是他著名的i+1 公式。
根据Krashen 的观点,这种输入需要习得者可以理解输入,并有足够的量。
“输入假说”还强调,语言能力不是教出来的,是接触大量可理解输入后自动形成的。
1.3情感过度假说情感过度说认为二语习得的进程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语言输入必须通过情感过滤才可能变成语言吸收,情感因素起着阻碍或者促进输入传到大脑语言习得的作用。
Krashen 归类出三种情感因素:动力、自信心和焦虑程度。
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教师要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努力创造一种情感过滤程度低的环境以增加学生学习动力,提升学生自信心,排除学生心理障碍,从而保证输入与习得效果。
1.4监控假说此假说是在学得- 习得假说基础上出发,认为语言习得可以培养语言,从而流利顺畅地运用目的语进行交流,而语言学得只能起到监控的作用,即用学到的语言规则等来检查语言的准确性。
浅谈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及其对小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基础教育参考·2019/03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儿童或成人习得母语后再学习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外语学习一般是由第二语言习得而来。
第二语言习得通常是在母语环境中学习非母语。
小学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起点,英语教师应重视有关第二语言习得(以下简称二语习得)领域的研究成果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
为此,笔者梳理了二语习得领域关于语言输入、输出和互动的重要理论,并通过分析和总结,探讨语言输入和输出对二语习得的影响,进而对小学英语教学提出一些建议。
一、相关理论与第二语言习得1.输入假说及互动假设克拉申(Krashen )认为,人们习得语言的唯一方式是通过接受和理解输入信息,从目前的i 水平提高至“i+1”水平,以此遵循自然习得的顺序。
朗格(Long )认为,说话人是通过修饰交际模式,如解释、重复、减速或与第二语言说话人合作来保证思想交流。
因此,可以提出这样的假设:交际调整提高理解,理解导致习得。
2.最近发展区理论二语习得的社会文化理论认为,没有孤立的语言输入,也没有孤立的语言输出,在社会互动中它们之间是互相影响、互相依赖的关系,语言的输入和输出都因受到互动过程的调节而改变。
维果茨基(Vygotsky )认为,儿童的认知有两个发展水平,即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
最近发展区(ZPD )就是指能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和在成人的指导或与能力更强的同龄人合作达到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
在二语习得领域,最近发展区理论已被广泛应用于研究合作式学习是如何促进语言学习的。
二、教学实践与第二语言习得1.语言输入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克拉申主张,学习者应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下大量阅读和倾听各种语言输入材料,这是促进语言习得发展的有效途径。
向学习者提供更有效的输入方法,其中之一是基于内容(content-based )的教学。
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笔者通过多种渠道,不断发掘可以让学生接触的学习内容,并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来激发和调动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语言习得活动中。
二语习得理论对英语实际教学的影响及启示——以克拉申理论为例解读
二语习得理论对英语实际教学的影响及启示——以克拉申理论为例解读外国语学院英语系英语教育学课程论文题目: 二语习得理论对英语实际教学的影响及启示——以克拉申理论为例姓名: 李静茹学号: 201332010514 班级: 2013级 5班日期: 2016年6月评语成绩教师签名:目录摘要 (i)1.引言....................................................................................... .. (1)2. 二语习得理论的对英语教学的具体影响……………………..…….………………….1 2.1习得——学得假说………………….…………………………………………..….2 2.2 情感过滤假说………………………………………………….……...……….…23. 二语习得理论对于英语教学的启示………………………………………….…………..34. 总结...............................................................................................3 参考书目.. (5)摘要本文从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着手,分析了二语习得理论对于英语教学活动的影响及启示。
以著名语言教育家斯蒂芬?克拉申的两大假说理论,习得——学得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为例,分析了理论对于教学活动的指导意义,包括其对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形成的解释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情感的作用,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活动。
关键字:二语习得;习得——学得假说;情感过滤假说;英语教i1. 引言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在自然的或有指导的情况下通过有意识学习或无意识吸收掌握母语以外的一门语言的过程”。
只是作为第二语言是开始于幼儿期,包括按时间的第三次或以后的任何语言的学习。
二语习得研究是为了系统地探讨二语习得的本质和习得的过程,其主要目标是:描述学习者如何获得第二语言以及解释为什么学习者能够获得第二语言。
二语习得与外语教学
二语习得与外语教学
外语教学是指外语教学的过程,它涉及到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学习过程,以及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外语习得是指语言学习者学习外语的过程,它与外语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外语习得是一个自然过程,语言学习者可以通过外语教学来加快语言学习的进程,从而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
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帮助语言学习者掌握外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及培养学习者的语言能力,提高学习者的语言水平。
外语教学的方法有很多,包括语法教学、口语教学、听力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等。
外语习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许多因素。
语言学习者的语言习得受到语言环境、学习策略、学习动机、语言学习能力以及外语教学方法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外语教学和外语习得是密不可分的,外语教学是外语习得的基础,是外语习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外语教学的正确实施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语言水平,有助于加快语言学习的进程,也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能力。
【教育学论文】二语习得和外语教学的认知心理学探讨
二语习得和外语教学的认知心理学探讨[真诚为您服务]摘要:认知心理学和语言习得的研究成果启发了外语教学,为外语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检验标准。
现代认知心理学着重于认知主体是怎样来认知客体信息的研究,其理论由认知结构论、信息加工论发展到建构主义。
基于认知心理学原理,二语习得是一个不断通过运用策略来理解和输出二语的心理过程,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意义,即语言输入与学习者语言知识之间的关系、学习者二语知识的表征以及学习者的二语知识与其语言输出之间的关系。
从我国外语教学的实际出发,我们在教材编写和外语教学中需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同样重视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重视自动化加工、培养学生重新建构的能力及重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关联。
关键词:认知;认知心理学;二语习得;外语教学一、认知心理学关于语言习得的理论及发展早在20世纪初,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将言语看成是由言语器官活动组成的习惯系统。
其主要观点是,语言习得是通过条件作用(conditioning)而形成的言语习惯的过程。
而后的斯金纳(Skinner)用操作条件反射(operational reflex)来解释言语行为和儿童语言的习得。
他认为,言语行为是由有机体自动地发出的一种操作行为(operational behavior),说话人言语由于听话人的反应而得到强化;儿童正是通过这种途径学会正确地使用语言。
上述行为主义理论,过分强调了语言环境在语言习得中的作用,并且把语言习得看成是言语习惯形成的机械过程。
[1]1927年,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领导的一个小组开始进行儿童认知过程的研究,并取得了杰出成果。
皮亚杰认为不同年龄有不同层次的语言学习的认知能力(1955),大量的实验结果揭示了从出生婴儿到青年初期认知发展的具体过程,并细分为感觉运动智力阶段(0~2岁)、前运算智力阶段(2~7岁)、具体运算智力阶段 (7~11岁)和形式运算的智力阶段(11~15岁)。
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及其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影响研究
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及其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影响研究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是指儿童在特定的年龄阶段学习第二语言时,具有更高的学习效果,更容易掌握语言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等方面。
这一假说对于外语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我国外语教学。
本文将从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的理论基础、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影响进行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如何指导我国外语教学,以及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一假说来提高外语教学效果。
一、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的理论基础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最早由美国语言学家克里托夫斯基提出,他认为儿童在3-7岁之间学习第二语言时具有更高的学习优势,这是因为儿童在这个年龄段大脑发育迅速,容易接受新的语言输入,并且在习得语言的过程中不受母语的影响。
后来,随着大量的实验研究和教育实践的积累,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逐渐得到了更多的验证和支持。
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认知心理学和语言习得理论。
认知心理学认为,儿童在特定的年龄阶段具有更高的学习敏感期,能够更快速地吸收和掌握新的知识。
而语言习得理论则认为,儿童在特定的年龄阶段学习第二语言时,大脑的语言习得机制处于开放状态,更容易形成语言的神经网络,形成正确的语音和语法习惯。
二、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影响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外语教学的起始年龄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指导下,我国外语教学的起始年龄逐渐提前。
过去,我国的外语教学往往是在小学或中学阶段才开始进行,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在幼儿园或小学早期开展外语启蒙教育,以便让孩子在语言习得关键期接触第二语言,更好地利用这一关键期进行外语学习。
2、外语教学的方法和策略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也影响了我国外语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根据这一假说,外语教学应该注重提供丰富的语言输入,注重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鼓励学生用第二语言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感。
现在的外语教学更注重口语表达、语言交际和语境营造,而不再是死板的语法填空和单词记忆。
从国外二语习得理论研究看外语教学中的问题杨连瑞中国海洋【精选】
SLA and Classroom Teaching by Yang Lianrui
第一语 言
语言输入
第二语言 大脑处理过程
语言输出
SLA and Classroom Teaching by Yang Lianrui
研究的意义
1. 二语习得理论使研究英语教学的角度发生了转换 2. 二语习得研究促进了英语教学方法研究的改进 3. 二语习得理论使英语教学界对英语教学的目的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4. 二语习得理论改变了英语教师对学生所犯语言错误的看法。 5. 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
strategies
knowledge of
linguistic
SLA and Classroom Tuenacivheinrgsablys
Yang Lianrui
general factors (e.g.motivation)
learner strategies
情景因素
输入
学习过程
语言输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个体差异
SLA and Classroom Teaching by Yang Lianrui
第二语言习得目标
描写: 描写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整体语言能力 和各项具体语言技能的习得和发展过程;
解释: 解释学习者为什么能够习得第二语言 以及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对二语习得的作 用等。
SLA and Classroom Teaching by Yang Lianrui
Area 2
Area 3
Learner-external Learner-internal
factors
mechanisms
Area 4 language learner
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看二语习得和外语教学
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看二语习得和外语教学关键词:心理语言学心理模式二语习得教学活动母语第二语言获得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是一种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学习一种外语或第二语言的过程,第二语言习得一直是心理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心理语言学认为,交际者要表达自己的思想,就必须要通过语言符号及其内部的编程进行一系列的转换来完成交际的目的。
在不同语言中,许多常见的事物,其名称数量不等,语音、语法、语义和语用层面的特点也比比皆是,这种语言符号与事物—形象代码之间的转换造成了二语习得者的习得困难。
另一方面母语习得同二语习得相比有很大的区别和优势,二语学习者也可以借鉴母语习得的经验来完善语言的习得方法。
一、心理语言学视角下的母语系统与二语习得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外语学习中,多数学习者在将第二语言译为母语时的准确程度要优于将母语译为第二语言。
从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在二语习得过程中言语理解要重于且易于言语产出。
心理语言学认为,交际者表达自己的思想,就相当于把要表达话语的内部编程转换交际者表达自己的思想,然后把要表达话语的内部编程转换为交际对方能够明白之的语言,这需要通过语言符号完成,需要交际者通过独立自主地选择语言手段来完成。
第二语言习得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母语系统的基础上,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母语体系在二语习得之前大脑中已经存在,已建立了一整套的语言模式。
它既是学习第二语言的资源,又是干扰二语习得的根源。
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最基本的途径就是对语言输入的理解,“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1]。
学习者通过对可理解性语言材料的处理,在最后形成第二语言的表达,这就是语言输出。
在输入和输出之间,大脑所进行的活动涉及到注意、记忆、思维、分析、迁移和语际语的形成等。
二语的结构类别必须建立在母语结构类别基础之上,如果说母语习得充分发挥或调动了人类与生俱来的语言习得机制的话,那么二语习得就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后天的输入。
二语习得与外语学习异同及其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示
二语习得与外语学习异同及其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示作者:王燕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02期摘要:国外二语习得理论被引入我国,并应用于外语教学实践中,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取得了有益的成效,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本文旨在阐明国外二语习得与国内外语学习的异同及其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示,并呼吁广大教师应该在借鉴国外二语习得理论基础上,立足我国外语学习实际,探索出符合国情的外语教学理论和实践之路。
关键词:二语习得;外语学习;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示[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01一、引言自从国外二语习得理论被引入我国,并应用于外语教学实践中,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取得了有益的成效。
这一系列理论对于改革外语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
但是,这些理论不能原封不动的照搬在我国外语教学上,因为英美国家与中国的国情不同,在学习者、教师、教育制度、语言环境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二、二语习得与外语学习的异同二语习得中的第二语言指除母语外,在官方、商业及社会中广泛应用的语言。
在世界上,第二语言主要针对移民。
而外语是指除母语以外,只在学校里学习而在社会日常生活中很少有交际用途的语言。
对于我国英语学习者来说,英语是一门外语,而不是第二语言。
另外,二语习得与外语学习的不同体现在:(1)语言环境不同。
第二语言学习者是在目的语环境里学习和生活,身处自然真实的语言环境;而外语学习一般仅限于学校课堂或远程教育课程。
(2)语言输入不同。
第二语言学习者是“浸入”在所学语言环境中,语言的输入量丰富充足;而外语学习通常是在课堂里进行,语言输入量非常有限。
(3)学习动机不同。
在第二语言学习环境中,语言学习者为了谋生,往往具有明显的实用性学习动机;而外语学习者多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学习动机。
(4)受母语影响不同。
在欧美澳国家,学习者所学第二语言多与其母语属于同一语系,使得母语“正迁移作用”大大超过“负迁移作用”;而汉语与英语属于不同语系,母语的“负迁移作用”远远超过“正迁移作用”。
二语习得与外语教学共7页
二语习得与外语教学心理语言学中运用认知理论对人的语言运用和学习的过程进行分析,从而获得人们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认知规律。
这种分析方法也可以延伸到第二语言习得的分析中来。
但是,第二语言习得与母语习得的最大区别是,它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母语系统的基础上,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最基本的途径就是对语言输入的理解,“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
学习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材料后,首先引起大脑的注意。
此时,外部和内部的因素都会对注意产生影响。
Skehan (1998)认为,一种形式越是频繁出现,越可能受到注意。
学习者通过对可理解性语言材料的处理,产生一种语际语,并在最后形成第二语言的表达,这就是语言输出。
在输入和输出之间,大脑所进行的活动涉及到注意、记忆、思维、分析、迁移和语际语的形成等。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分析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对于进一步揭示外语学习过程的一般现象和规律、提高外语教学水平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笔者将从基于认知心理学理论上二语习得的研究成果,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讨论对教材编写和外语教学的启发。
(一)同样重视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根据信息加工理论,语言加工和语言习得应当是按照语言输入―集中加工―语言输出的流程来进行。
目前国内的外语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片面做法,即只强调学生应当进行大量的交际性语言实践,不重视语言习得过程的循序渐进性,忽视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性学习,包括学生对语言材料的不断积累。
人们运用语言的方式有听、说、读、写四种方式,其中听和读是以向学习者输入信息为形式,达到输入语言材料的目的;说和写是以让学习者用所学语言输出信息为形式,达到训练和强化语言材料的目的。
因此,课堂教学针对一定语言材料的教学过程包含着语言材料(教学内容)的输入和输出两个过程。
那么,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听、说、读、写四者之间的关系,即语言材料的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作为外语教学首先应该培养的能力是理解,尤其是听力理解。
浅谈二语习得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实践
2018年37期总第425期ENGLISH ON CAMPUS浅谈二语习得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实践文/孟君一、中介语的本质“中介语”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语言学家Selinker于1972年在其《中介语》中提出中介语假说,是试图探索第二语言习得者在学习的过程中的语言系统和习得规律假说。
中介语对于第二语言习得者来说是指在学习目的语过程中使用的一种独立的语言系统,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过渡性语言。
由此可以推出,中介语是第一语言(母语)和第二语言系统互相作用的产物。
语之间的过度语言,它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并逐渐向目的语靠近。
二、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的相似性1.发展序列。
研究人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来了解L1和L2语言习得的本质。
这些研究表明,尽管有个别例外,但L1和L2的学习者大多都遵循一种发展模式。
Rod Ellis (1984)详细介绍了发展序列的概念以及概述了语言学习的三个发展阶段:沉默期、公式化语言、结构和语义的简化。
第一发展阶——段语言沉默期,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研究发现:儿童在习得母语的自然环境下,要经历大约一年的“听”的过程,然后开口说出第一个词。
这一规律同样适用于L2语言习得,语言沉默期的长短因人而异。
第二个发展——阶段公式化语言,研究表明公式化语言无论是在本族语的言语中还是在L2的言语中都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
Krashen(1982)指出这些表达式有特定的形式,所有的话语都是通过记忆来学习的(e.g. I don’t know____我不知道….)以及模板(Can I have a ____? 可以给我一个……?)Rod Ellis(1994)指出公式化语言在书面语和口语中被广泛使用,能够应对各种不同的情景对话,例如打招呼问候性言语。
这一类语言通常是整体提取并且无需经过分析处理。
第三阶段——语义结构简化,L1和L2学习者将结构和语义简化应用到他们的语言中。
结构简化是指省略语法功能词(例如冠词,助动词)的形式;语义结构简化是指省略实词(例如名词,动词)的形式。
二语习得研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二语习得研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1997年Ellis发文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定义做了如下阐释:在课堂内外学习除母语以外的一种语言即为二语习得。
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始,便有不少学者对二语习得相关概念进行研究,美国著名学者Larry Selinker于1972年标志性地提出“中介语”理论,一般认为这是二语习得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的正式标志。
在经过将近50年的研究与演进后,二语习得这一主题逐渐与其他社会学分支学科有了更多交集。
二语习得研究不断的扩充与发展对国内的英语教学实践来说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为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资料。
著名语言学家Kreshen在Chomsky语言习得理论机制的影响下,于二十世纪80年代初提出一系列相比此前研究更加完备的二语习得模式,该模式立论于五大假说,分别是:情感过滤假说、输入假说、自然顺序假说、习得与学得假说和监察假说。
本文将结合这五种假说,论述它们对实际英语教学的启发和其实践运用方式。
一.监察假说和习得与学得假说对英语教学的启示在Krashen的研究中,他提出学习语言的基本方式主要有两种,即习得和学得。
习得指的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学习者通过大量输入或者使用语言从而在潜意识里大量地获取该语言;学得则更强调主观能动性,是指学习者主动地学习该语言自身的规则,从而掌握该语言。
除此之外,Kreshen还着重强调,习得和学得两种方式在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需要有机结合,两者缺一不可。
这一观点对于实际英语教学的启发意义在于,它指出课堂上在重视强调先天环境创造的习得方式时,也应该对学得这种后天相对成体系的培养学习方式倾注更多精力。
在英语教学中,因为难以获得完全自然习得语言的机会,这就需要我们去刻意营造习得环境。
尤其对于儿童期之前的孩子,他们处于语言习得的关键期,浸透式的第二语言输入能帮助他们获得本族语的水平,如教唱歌曲歌谣,看动画小短片,辅助其阅读绘本等。
而对于儿童期以后的学生,可以通过组织英语角活动,鼓励同伴之间多用英语交流或播放原声电影和音乐等帮助他们习得外语。
二语习得与外语教学
二语习得与外语教学【摘要】当代认知心理学运用信息处理的观点来研究人的认知过程,包括感知、认知的神经基础,信息在头脑中的表示法,专业经验知识的发展,语言结构及语言理解等,其主要的研究目标是揭示如何认识世界,如何学习,人的大脑如何储存知识、解决问题等。
它以新的理论观点和丰富的实验成果迅速改变着心理学面貌,逐步形成心理学的一个新分支,同时又促进了相关学科如认知语言学的发展。
认知心理学和语言习得的研究成果启发了外语教学,为外语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检验标准。
本文从我院外语教学的实际出发,探讨了认知理论对英语教学中的启示:重视语言输送、学生语言运用及建构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认知心理学;二语习得;外语教学心理语言学中运用认知理论对人的语言运用和学习的过程进行分析,从而获得人们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认知规律。
这种分析方法也可以延伸到第二语言习得的分析中来。
但是,第二语言习得与母语习得的最大区别是,它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母语系统的基础上,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最基本的途径就是对语言输入的理解,“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
学习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材料后,首先引起大脑的注意。
此时,外部和内部的因素都会对注意产生影响。
skehan (1998)认为,一种形式越是频繁出现,越可能受到注意。
学习者通过对可理解性语言材料的处理,产生一种语际语,并在最后形成第二语言的表达,这就是语言输出。
在输入和输出之间,大脑所进行的活动涉及到注意、记忆、思维、分析、迁移和语际语的形成等。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分析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对于进一步揭示外语学习过程的一般现象和规律、提高外语教学水平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笔者将从基于认知心理学理论上二语习得的研究成果,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讨论对教材编写和外语教学的启发。
(一)同样重视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根据信息加工理论,语言加工和语言习得应当是按照语言输入—集中加工—语言输出的流程来进行。
二语习得理论与外语教学法的互动关系
Learners learn a second language for enjoyment or pleasure from learning.
However, experts have proved that all types of motivation promote learning and complementary to each other. Learners’ motivation may ebb and flow at times and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particular interests, learning involvement and the learning context. As learners’ strong motivation promotes their learning , their learning progress or achievement will in return enhance their language learning motivation further.
语言能力这里喻指天生学 习第二语言的能力。与学 生的一般智力有关。
John Carroll
once identified some components of language aptitude:
phonemic coding ability (语音编码能力),
grammatical sensitivity (语法敏感性),
Four types of motivation
Instrumental motivation
Which occurs when people learn a foreign language for external goals such as passing exams, financial rewards or furthering a career etc.
第二语言语用习得研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论文
第二语言语用习得研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论文关于第二语言语用习得研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论文论文关键词:语用习得;丈化意识;外语教学论文摘要:二语习得过程中的语用能力的发展问题正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二语语用能力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语法能力,语言迁移以及学习者地位和社会交往等。
本文探讨了在课堂环境下二语语用能力的培养,涉及到课堂语用知识的可教性和语用精入,重视个体的发展和文化意识的培养,目的在于帮助学习者在语言交际中强化语用意识,提高语言能力。
一、引言20世纪80年代Canale&Swain的研究成果(第二语言教学与测试中交际模式的理论基础》标志着二语语用习得研究新领域的开始。
在这个研究领域中,Ellis(1994)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一书中总结了当时的语用习得研究,指出了在语用能力发展过程中的三个重要因素,即学习者的语言能力,语用迁移以及学习者的地位和社会交往。
在Ellis的研究之后,Kasper&Rose(1999,2001)等将二语习得和语用学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关注二语习得研究过程中的认知特性,从理论和方法两方面就二语/外语语用习得和语用能力发展做出新的系统研究成果。
国内学者如何自然等(2003)也提出了外语教学的语用路向,即外语教学中的语用学方法论。
随着语用习得研究的深人,语用能力的培养已成为语言教学的焦点之一。
本文希望通过对语用习得的探讨重新审视外语教学的视角,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强化语用意识,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二、影响二语语用能力发展的因素(一)语法因素Ellis(1994)认为学习者的语法水平是其语用能力发展的基础,很多研究者也赞同这一观点。
但是也有研究者对此观点提出质疑,认为语法水平高未必语用能力就强。
持这种观点的研究者认为,有的学习者虽然了解某种语言形式,但是却不能在真实语境下恰当地使用这种语言形式。
Bardovi-HarligandDornyei(1998)和Niezgoda&Rover(转自Kasper,2001)对EFL和ESL两类学习者的语用和语法认知程度以及两者的相关性试验研究发现,ESL学生具有更强的语用意识,认为语用错误比语法错误更严重,而EFL学生正相反;通过对语言水平较高的学习者语用能力的检测,发现试验的结果始终是一致的:语法能力和语用能力并非正相关,即语法能力高并不一定保证语用能力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二语习得与外语教学摘要:本文立足于第二外语习得理论,从其理论基础出发,对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以及它与外语教学的联系等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二语习得;理论基础;外语教学一、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基础1.1行为主义行为主义认为:语言的习得是通过模仿与不断的重复对刺激的反应,从而所形成的习惯。
就第二语言习得而言,在这些形成的习惯中,对习得第二语言有益的我们称之为正迁移,反之,阻碍第二语言习得的习惯,我们称之为负迁移或者干扰。
此外,行为主义学派还提出了著名的“对比分析理论”,即通过对第一语言以及第二语言中的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做系统的比较与分析,得出两者间的差异,从而预示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可能面临的困难,并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克服这些困难,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行有效的第二语言习得。
1.2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学派反对语言习得是人类生来固有的机制,语言的习得与人类的经验密不可分。
认知语言学重视二语习得者对于语言习得的主观能动性和目的性,反对机械,盲目地学习,这一点对于指导语言教学有相当重要的参考价值。
它启示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第二外语习得时,应想方设法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来调动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探究倾向,使语言习得者在积极主动的心向指引下进行第二语言的习得。
1.3心理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大致相同。
但是认知语言学更注重的是在第二语言习得的实践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实际问题,并从中寻找规律。
而心理语言学则是重在从理论上论述第二语言习得的认知属性及依据。
心理语言学认为:注意力与记忆的一般机制与熟练掌握第二语言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当学习者有意识地注意某些单词或语言结构时,有助于其长期的习得与记忆。
反之,倘若学习者对语言不加以注意的话,经过不断地强化,最多只能短期地习得,很容易遗忘。
1.4社会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与第二外语习得的关系跟心理语言学的略有不同。
社会语言学与第二外语习得的研究是密切合作的,息息相关的。
社会语言学强调社会环境和交际对象与语言习得者相互交流的重要性。
因此,社会语言学主张将第二语言放到特定的语言环境下学习,联系学习者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这样有利于学习者更为有效地习得语言。
如果说第一语言习得的环境和交际对象是自然存在的,那么,在非第二语言的环境中学习第二语言,其环境和交际对象则是极为有限的。
正如我们在中国学习英语,母语中文的使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对于中国人在中国学习中文,我们拥有所谓的“天时地利人和”的良好条件。
但是若是在中国学习外语,有利条件则少了很多。
多于大多数人来说,交际对象只有学校的英语老师或者为数不多的几个外国朋友,其使用英语的机会相对中文来说,相当有限。
这时,第二语言习得者的语言质量和心理因素,如兴趣,焦虑和喜好等都直接与交际环境和对象有关。
社会环境能改变习得者的心理状况,交际对象的态度和语言也影响第二语言习得者的心情,态度和学习效果。
这一观点也许就能解释出某些教学现象:例如某些学生对于自己喜欢的教师教的那门课成绩就好一点等等。
因此教授第二语言的教师除了教学内容外,还应兼顾到学习者的心理状况,积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方方面面帮助学生更为有效地习得第二语言。
二、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包括语言因素与非语言因素。
在语言因素中,语言输入对语言习得的成败至关重要。
首先,语言输入与语言吸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
语言输入是语言习得者所能得到的语言素材,而语言吸收是语言习得者实际吸收与内化了的语言。
所以教师在位第二语言习得者提供素材时,应该考虑如何根据他们的水平决定语言素材中输入与能够吸收的比例。
其次,我们就应当考虑什么样的语言素材才能被第二语言学习者所一个吸收。
克拉申在他的“语言输入”中提出了可理解的语言输入的概念,即在语言输入中,语言难度必须比习得者所掌握的语言知识与能力高一个层次。
他认为只要语言习得者理解了语言输入,他们就能掌握难度高一层次的语言,而无需教师讲解语法规律。
这虽然有些夸大其词,但可理解的语言输入理论中对语言难度的观点仍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它启示我们不仅要重视语言输入的数量,更要重视语言输入的质量。
影响二语习得的非语言因素很多。
首先,年龄因素会影响第二语言的习得。
长期以来,人们对第二语言习得起始年龄的研究经历了几个阶段,这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研究发现有些7岁以下儿童接受了双语教育后,从小对第二语言和文化持积极态度,这种态度使他们在今后的第二语言学习中取得了更好的成绩。
这些研究虽然不能证明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年龄越小越好,但可以表明自幼开始学习第二语言的学生至少在语音方面占有优势。
其次,智力因素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占有重要作用。
智力发展与语言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点早已为人所知。
如iq测试一般都包括语言水平测试。
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他们的智力水平既体现在总体的学习或推理能力上,也体现在总体的第二语言水平上。
虽然总体语言能力高并不一定代表总体语言能力就强,但是总体语言能力必须建立在总体智力水平基础之上。
近年来,第二语言教学与测试中都加强了对智力因素的考查,就是为了从总体上提高习得者的语言水平。
再次,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不同程度上会受到来自社会和心理因素的影响。
其中包括动机与态度,动机是驱动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的动力,持积极态度的学习者要比持消极被动态度的学习者要学得快,学得好。
这些因素还包括学习者的兴趣与自信心等,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兴趣越高,自信心越强,学习效果就越好,否则反之。
最后,学习策略与学习风格对第二语言的习得具有很大影响。
研究表明,除了主观努力与智力因素外,第二语言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一般都有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与学习风格,它指学生为了习得、储存和随时引用语言信息而有意识和目的地采用的具体行动和技巧。
一般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取得良好成绩的前提之一是采用了适合自身学习特点的策略和风格。
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因素还有很多,在此主要介绍了以上几种因素。
在研究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因素时,过去人们常常忽略了非语言因素,近几十年来讨论才开始日益增多。
总之,在分析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因素时,我们既要看到语言因素,又不能忽视非语言因素,必须把两者结合起来,缺一不可。
三、二语习得与外语教学3.1第二语言习得和外语学习的界定在我国英语语言教学中的确有一些教师对“第二语言”、“外语”、“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等教学术语的含义模棱两可,有时甚至是含混不清。
有的人认为在我国第二语言习得(或是作为第二语言的英语教学)与外语教学基本是一回事,没有必要去进行界定,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完全可以应用于我国的英语语言教学。
我们认为关于第二语言与外语的界定问题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这涉及到中国的英语教学是第二语言习得,还是外语教学的问题。
它关系到我国英语语言教学类型的选择问题,关系到我们的英语教学途径和方法的使用。
第二语言习得和外语教学是属于不同的语言教学类型(狄强羽.2006)。
它们在某些方面肯定存在相同之处,但这掩盖不了它们之间的明显差异。
总的来说它们在基本教学理念、学生学习动机和目的、语言环境、教师和是否是学习主体存在着差异。
3.2二语习得与外语教学外语教学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近现代外语教学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至今为止,已有很多外语教育学者为建立中国外语教学理论做出不懈的努力。
而今,外语尤其是英语是我国目前唯一的一门从小学到博士后层面的课程,英语被当成一门外语来传授,与第二语言习得有不少共同点。
这些共同点更好的促进了我国的外语教学。
3.2.1 在学习中强调动机的作用学习动机反映了一个学习者学习的努力程度。
当第二语言只被当作一种外语去学的时候,动机的作用很大,当第二语言被当作一种课堂外的广泛交际工具时,工具型动机起的作用更大(万鹏杰. 2004.)。
如,想出国留学的人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比无此动机的人的学习动力大,交际欲望也更强烈。
所以,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强调动机对学习的作用,只有经常强调动机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才能让那个学生更好的发挥学习的的主动性,大量接触语言,促进语言习得。
改善环境,提高效率。
3.2.2 重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关联在语言习得研究中,我们从知识是否被语言等形式表述的角度,把其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
隐性知识是指尚未被语言或者其他形式表述的知识。
显性知识是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知识,即规范、系统的,处于明了化状态的知识。
弄清楚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异同点,对于外语教学至关重要。
在学校所进行的课堂教育主要是帮助二语习得者获得显性知识,然而能够完成正常的、持续的语言交际,需要的主要还是隐性的语言知识。
倘若只是依靠课堂上的传授和大量的重复练习来获得隐性知识,这是远远不够的。
隐性知识的提高还需要大量的语言接触与输入,特别是将语言的结构和语言功能融合为一体的教学活动对隐性知识的获得大有益处。
因此,为了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我们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和运用外语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
外语学习中的“外语”,指在母语以外,通过正规的学校教育,在课堂环境下有意识地学习、但在日常社会生活中交际用途不甚广泛的语言。
二语习得中的“二语”,则是指在母语以外,在官方、商业及社会中广泛应用着的语言,这种语言的习得是在自然环境下通过潜意识学习语言的过程。
因此,基于中国社会环境现状的英语教学和学习应从属于外语学习范畴。
无论是二语习得还是外语学习,都离不开充足的目的语语境,语境对外语学习是不可或缺的。
但由于现实条件的制约,我国远没有第二语言学习者所享有的那样广泛的语言环境。
二语习得者由于是在目的语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并且往往为了生存具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明显的综合性学习动机,他们与周围人的广泛接触又给他们提供了充足的语言环境;这种环境中目的语不仅输入量大,而且真实地道。
真实环境的熏陶和“浸染”使学习者能够逐渐地、无意识地习得目的语。
而我国的外语教学通常是在课堂里进行的,一方面语言输入量非常有限,另一方面带有明显的工具性甚至功利性学习动机。
但是,外语学习和二语习得都不外乎是一种新语言的学习过程。
因此,将二语习得理论适当地应用于我国外语教学实践对于我们深入了解语言的本质以及掌握语言教与学的规律有重要意义。
很多国外的二语习得理论对我国的外语教学也是很有启发与帮助的。
我国许多外语专家、学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虽不是处在一个最完善的语言环境,但是由于他们尽力创造了一些有利的学习条件,因此同样进入了习得阶段,并且颇有成效。
这便印证了二者的密切联系,即二者具有相同的语言学本质。
因此,我们可以深化对二语习得理论的研究来进一步促进我国的外语教学。
四、结论综合本文的研究成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首先,二语习得的理论被引进中国的时间不长,国外的理论在我国这一独特的的外语教学环境中加以运用还需要不断地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