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讨论二【精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淋巴细胞↑:某些急性传染病(如风疹、腮 腺炎、百日咳等)、某些慢性感染如结核、 肾移植术后、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主要 见于放射病、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单核细胞
参考值 3%~8%
临床意义
单核细胞↑:某些感染(结核、伤寒、疟疾、 心内膜炎)、某些血液病(单核细胞白血病、 霍奇金病)、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
持续高热、肝脾肿大、 全身中毒、玫瑰疹,
白细胞下降
(发病的第1W)
三、血培养为阴性
❖ 1、与血培养技术有关,采血量不足,采血部位不同 以及操作过程都会影响培养结果。有可能在该血培 养采血时,采集的外周血中没有或很少细菌 。
2、患者曾作上感治疗,用药时可能用到抗生素, 可影响到血培养结果。
病原学检查
标本采集:肠热症因病程不同采集不同 标本. 肠热症的标本采集: 发病第1周:外周血液 ※发病第2~3周:粪便、尿液 ※肠热症全程:骨髓液
肠热症不同标本细菌培养情况
100 血标本பைடு நூலகம்90
阳 80
性 70
检 除 率
60 50
40
30
20
10
粪便标本 尿标本
12345678
W
发病周数
❖ 骨髓培养:阳性率较血培养高,尤适合于已 用抗菌素药物治疗,血培养阴性者;
血常规:WBC:3000/mm3,中性占56%,淋巴占38%, 单核占6%,未见嗜酸细胞, EC直计“0”,入院时血培养 阴性,肥达反应结果:T0 1:160,TH l:80,PA 1:20, PB 1:20,入院后第七天再复查肥达氏反应,结果TO 1:640,TH 1:640,PA 1:20,PB 1:20。
有时单次效价增高不能定论,可在病程中逐周复查。若效价逐次 递增或恢复期效价比初次≥4倍者始有诊断意义。
❖ 入院时肥达氏试验结果为:T0 1:160,TH l: 80,PA 1:20,PB 1:20,提示“O”抗体升 高,而“H”抗体不高,可能是发病的早期。
入院后第七天再复查肥达氏反应,结果为 TO 1:640,TH 1:640,PA 1:20,PB 1: 20,提示“O”抗体和“H”抗体均明显增高,
病例讨论二
杨X,男,21岁,某酒店餐饮部主任,因高热,食欲不 振,腹部不适,乏力—周入院。
一周前开始发热,午后高达40~41℃,伴腹痛,腹胀便 秘,无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全身乏力,曾作上感治疗, 用药不详。
入院检查:T:40.5℃,P:88次/分,R:28次/分,神 清、表情淡漠,消瘦,重听;舌尖红、舌苔黄厚;右胸前 皮肤有数个淡红色皮疹,压之退色。心肺未见异常,肝肋 下1.5cm,剑突下2cm,质软有轻度触痛,脾肋下2cm。
20%~40%
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 临床上大多数白细胞的总数变化实际反应 中性粒细胞的增高或降低。生理性变化:一 般为增多,见于新生儿和妊娠晚期。病理 性变化:↑:急性感染、急性创伤、急性大 出血、急性中毒和白血病。↓:某些感染 (如伤寒或某些病毒感染)、再生障碍性 贫血、某些理化因素的损害、自身免疫性 疾病、脾功能亢进。
具有诊断价值;而且通过比较可知效价逐渐 升高并达4倍以上,其诊断意义更大。
因此经过二次肥达反应可以确诊 该病是由:
伤寒沙门菌感染的伤寒
其他检查方法
❖ 被动血凝试验(PHA) ❖ 对流免疫电泳(CIE) ❖ 协同凝集试验(COA) ❖ 免疫荧光试验(IFT) ❖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
背部和四肢皮肤出现淡红色小斑丘疹,见于病程7~13天, 数目少,分批出现。)
血常规:
WBC:3000/mm3,中性占56%, 淋巴占38%,单核占6%, 未见嗜酸性粒细胞, EC直计“0”
成人白细胞(WBC)(4.0~10.0) ×103/mm3
中性杆状核 粒细胞
中性分叶核 粒细胞
淋巴细胞
参考值 1%~5% 50%~70%
综上本病最初的诊断是:
二、发病机制
淋巴液
小肠粘膜
食物 伤寒杆菌
肠系膜淋巴结
胸导管
局部坏死和 溃疡
进入肠壁淋巴组织
粪便 尿
胆囊
肾脏
并发症:肠穿孔、血栓性静脉炎、胆囊炎
典型病例病程为2-3W
全身疼痛、不适发 热(前驱期)
菌血症 (第一次)
血液
肝、脾、肾及胆 囊,骨髓等
吞噬细胞吞噬
菌血症 (第二次)
❖ 粪便培养:从潜伏期起便可获阳性,第3~4 周可高达80%,病后6周阳性率迅速下降, 3%患者排菌可超过一年;
❖ 尿培养:病程后期阳性率可达25%,但应避 免粪便污染;
❖ 玫瑰疹的刮取物或活检切片也可获阳性培养。
四、血清学诊断:肥达反应
肥达反应结果判定:
❖ O效价≥1:80 ❖ H效价≥1:160 ❖ 副伤寒H效价≥1:80 O与H抗体的诊断意义: ❖ O、H效价均升高:已感染伤寒沙门菌 ❖ O、H效价均低于正常值:未感染沙门菌或免疫力低下 ❖ O升高、H正常:某型沙门菌感染早期 ❖ H升高、O正常:以往接种过疫苗或非特异性回忆反应 动态观察:
嗜酸性粒 细胞
0.5%~5%
嗜酸性粒细胞 ↑: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急 性传染病(除猩红热外)、慢性粒细胞性白血 病。↓:伤寒和副伤寒、术后、应用肾上腺皮 质激素。
比较:
❖ 白细胞数目下降 ❖ 中性粒细胞比例偏小 ❖ 嗜酸性粒细胞未见
第一次肥达反应:
❖ 肥达反应结果:T0 1:160, l:80,PA 1:20, PB 1:20 可见 TO 增高, TH效价不高,有可能是伤 寒感染早期
❖ (1)被动血凝试验(PHA):用伤寒杆菌菌体抗原致敏红 细胞,使之与被检血清反应,根据红细胞凝集状况判断有无 伤寒特异性抗体存在,国内外报道阳性率90%~98.35%, 假阳性率5%左右。鲍行豪等曾报道LSP-PHA对伤寒血培养 患者的检出率为89.66%,早期病人90.02%,临床确诊者为 82.5%,且主要检测的是特异IgM抗体,故可用于早期诊断。
一、本病最初的诊断是:
症状:
❖ 1.持续高热,呈稽留热。 ❖ 2.相对缓脉或重脉。 ❖ 3.食欲不振,全身乏力,伴腹胀、便秘、腹痛,无恶心、呕吐。 ❖ 4.精神恍惚,表情淡漠,反应迟钝(伤寒面容),听力减退。 ❖ 5.触诊见肝脾肿大,质软,伴肝有压痛。 ❖ 6. 右胸前皮肤可见数个玫瑰疹,压之退色(常见于胸,腹,
伤寒典型的临床特征:
❖ 为持续发热( 40~41℃为时1~2周以上), 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状并出现特殊中毒面 容(伤寒面容),玫瑰疹,肝脾肿大,周围 血象白细胞总数低下,嗜酸性粒细胞消等。 肠出血和肠穿孔是其主要并发症。
伤寒可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经验及免疫学检查结 果作出临床诊断,但确诊伤寒则以检出致病菌为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