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谈理想人格问题

合集下载

鲁迅笔下理想儿童人格形象的建构

鲁迅笔下理想儿童人格形象的建构

[作者简介]冯晓青,女,河南长葛人,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公共教学部中文副教授,郑州大学文艺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鲁迅笔下理想儿童人格形象的建构○冯晓青(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公共教学部,河南 南阳 473000)[摘 要] 鲁迅以深重的忧患,从历史和文化的层面拷问旧制度;呵护儿童的情趣,构建理想的中国儿童的形象,完成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命题—“立人”。

[关键词] 鲁迅; 儿童; 反思; 追寻; 重塑中图分类号:I 2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07)09-0037-02 鲁迅怀着深重的忧患意识,通过对中国历史和现状的深入思考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不同层面的分析与判断,塑造不同精神风貌的儿童形象,这些意象表出达作者对旧制度戕害儿童生命的警惕、救赎以及对儿童理想人格建构的责任的担当、承诺。

一、传统的儿童形象:对旧制度的拷问、反思和鞭挞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形成一整套根深蒂固的社会制度、文化教育体系,它们严重地制约着儿童成长,摧残着一代又一代儿童的身心。

鲁迅对中国传统的“父为子纲”、“长者本位”进行一针见血的揭露:传统的儿童教育方法不是“禁”,便是“任”。

这样“逆天行事”导致的恶果只能是“人的能力,十分的萎缩,社会的进步,也就跟着停顿”,它毁灭了儿童,“毁灭了一切发展本身的能力”,毁灭了中国的未来。

在作品中,鲁迅把儿童镶嵌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中,从历史理性和人文理性的矛盾的层面上,在焦虑和忧患的困顿中,对漠视儿童人文关怀和污染扭曲儿童心灵的冷酷的社会和污浊的世风,进行鞭挞:《长明灯》中那赤膊的小孩,会用手中的苇子指着“疯子”,从喘吁吁的樱桃似的小嘴唇里吐出清脆的一声:“吧!”;街上一个不很能走路的小孩,也知道拿了一片芦叶指着魏连殳道:“杀!”;《孤独者》中的大良、二良从祖母那里学到的势利。

《琐忆》中的衍太太拿春画给孩子看又轻侮他的无知,怂恿小孩转旋,到跌倒时又说风凉话,教唆孩子偷家里的东西去卖。

人无完人,大文豪鲁迅也有不为人知的一面,性格是他最大的问题

人无完人,大文豪鲁迅也有不为人知的一面,性格是他最大的问题

人无完人,大文豪鲁迅也有不为人知的一面,性格是他最大的
问题
但凡是人,就没有单一人格,单一性格,都是如鸡尾酒一般,有的多点,有的少点。

所以在谈到为人的问题时,也不能说某人为人好,某人为人坏。

评论鲁迅的为人,也是一样。

鲁迅这个人吧,大节上肯定是不亏的,无论是提倡新文学,剖析国民性,还是以笔为刀,针砭时弊,都体现出一个正直、有担当的自由知识分子的风采。

他个性中最闪光的地方就是不愿妥协,但凡是与他内心信仰难以相容的人或事,他都不愿为此而低头、屈就和适应。

比如他誓死不愿维持与朱安名存实亡的婚姻,再比如他动辄对人挑起笔战,频繁树敌的劲头一时无二。

可也正是因为他的这种个性,也造成了他性格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有点儿刻薄,对人对事有欠宽容,说白了就是小家子气。

经常是看不惯这个看不惯那个,尤其是对于那些生活作派比较优雅闲散的人,像邵洵美、林语堂等人,更是不屑一顾,甚至冷言冷语。

而这种小家子气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就是过日子特别细致,对钱也计较得特别厉害。

他每天都要在日记里记账,每一笔支出和收入,都记录得特别详细。

有时会有出版社由于某些特殊原因拖欠了他的稿费,他都要一笔笔地算,跟人家死缠烂打,甚至对簿公堂。

不过鲁迅对待青年和晚辈还是很亲切的,很宽和的,不仅不摆架子,还和他们打成一片,能提携的还尽力提携,很有大家之风。

论鲁迅的人生理想观

论鲁迅的人生理想观

论鲁迅的人生理想观鲁迅(1881-1936)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也是中国近代以来最具影响力和最具有哲学意义的作家之一。

他的文学作品和思想研究,使他在20世纪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他有着极为丰富的思想内容,有很多学者研究他的文学作品和思想内容,比如:鲁迅的思想观点、鲁迅的历史观、鲁迅的社会观等等。

其中,有关鲁迅的人生理想观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他的生平及其著作中,可以从他的小说中体会到他对人生理想的渴望。

也就是说,就鲁迅的作品来讲,人生理想是他创作动机的核心,是他创作的灵感和精神。

鲁迅对人生理想的探究,表现在他的作品中的一种细致的思考,他把他的精神情感与现实关联起来,从而表现出一种深厚的理想追求。

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鲁迅是一个追求自由与真理,追求改变世界的良知人士。

他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中吸取精华,对多元文化的人文主义思想熔于一炉,以此发展出他自己独特的理念。

具体而言,鲁迅的人生理想观可以概括为:一、主张追求自由和自由思想鲁迅深信每个人都有权利拥有自由的思想,不必受政治制度的束缚。

他曾经说过:“没有自由的生活,就没有人权。

”他追求自由,不仅是对外部政治力量的抵抗,更重要的是他弹指空间内部的制约,唤醒人们对自由思想的追求。

二、主张追求真理在鲁迅的作品中,他崇尚的是人类智慧的破解力,追求真理的力量,他曾经说过:“真理,就是要推动革命的力量。

”在他眼里,追求真理是一种理想,也是一种信仰,是一个对未来的勇敢的追求。

三、主张改变世界的良知鲁迅也是一个有良知的人,他提倡的是兼容并蓄、君子之道,主张正义,反对暴政和势利,他曾经说过:“凡真正有良知的人,必须改变这个世界,使之更加完美。

”鲁迅把自己的理想投射到领袖对这个世界的追求上,他强调实践,强调创造,强调以良心引领人类。

总而言之,鲁迅的人生理想观体现在他崇尚自由、追求真理、改变世界的良知三个方面。

他把他的理想投射到个人的精神生活中,在现实生活和创作中不断追求,让人们从中获得精神支撑,找到人生的方向。

鲁迅对知识分子的心灵剖析

鲁迅对知识分子的心灵剖析

鲁迅对知识分子的心灵剖析鲁迅对知识分子的心灵剖析,真的是一篇让人又爱又恨的“毒鸡汤”。

你看,鲁迅说话从来不兜圈子,特别是那些嘴巴上说得轻松的知识分子,他一针见血地戳破了他们那层脆弱的面具。

说得简单点,鲁迅就是把那些伪装得很高尚的知识分子拉出来“裸奔”,让大家看清楚他们内心的真实面目。

他看透了这些人内心的挣扎,也看到了他们对自己现实的无力感。

你可能会说,鲁迅是不是有点偏激?嗯,也许吧,但不偏激怎么能看清这社会的本质呢?当年,鲁迅对知识分子的批判真的是啪啪打脸,不带任何手软的。

你想啊,这些知识分子大多数是有一些理想、有一些信仰的。

他们口口声声说要救国救民,什么“振兴中华”之类的口号喊得震天响。

但到了关键时刻,这些人可不是挺身而出,而是躲在自己的书房里,靠着笔杆子和书本为自己找个舒服的位置。

鲁迅一看,就觉得这帮人只会在纸上谈兵,嘴巴上谈理想,实际上不过是些空洞的幻想罢了。

他很清楚,这些人根本没有真正面对社会的勇气和力量。

你看他们在讲大道理的时候,眼睛里是那么的高傲,可一碰到现实,他们就像个没用的傀儡,任人摆布。

鲁迅的这种批判,不就是揭示了知识分子“纸上谈兵”的虚伪本质嘛。

鲁迅不仅仅是揭穿这些人的伪善,他还直指他们心里那种优越感和自卑感的双重困境。

很多知识分子骨子里是有自卑的。

别看他们口口声声说要改变社会、推动进步,心底里却没那么有信心。

他们对自己有个理想化的认知,但一旦面对现实,就又觉得自己不过是个无力的“纸老虎”。

这种自卑感在鲁迅笔下暴露得淋漓尽致。

很多知识分子总是想给自己找个完美的标签,好像自己天生就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但一旦真到了那份责任落到自己肩上,他们就掉头逃跑,甚至以各种理由去辩解,搞得像是要自圆其说似的,真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啊!而最让鲁迅生气的,可能还是这些知识分子那种“自我陶醉”的情态。

他们一方面嫌弃社会不进步,一方面却把自己当做高人,一直在象牙塔里瞎琢磨,觉得自己一出声就是金句,满口的理想和高远。

鲁迅的mbti人格类型

鲁迅的mbti人格类型

鲁迅的mbti人格类型
关于鲁迅的MBTI人格类型,有多种说法,但较为公认的观点是鲁迅属于INFP(内向、直觉、情感、知觉)类型。

这一结论主要是根据鲁迅的作品以及他的生平事迹进行分析得出的。

鲁迅的作品表现出强烈的内省性和对内心世界的关注,这是INFP类型的特点之一。

他的作品常常深入探讨人性、社会和民族问题,展现出深刻的思考和洞察力。

鲁迅的作品中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和象征意义,这体现了直觉型(N)的特点。

他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发现其中的深层含义,并通过寓言、象征等手法表达出来。

鲁迅的作品中表现出强烈的情感,他的写作常常受到个人情感的影响,这是情感型(F)的特点。

他对社会现象和人性弱点的批判,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都充满了激情和感情色彩。

鲁迅的作品中表现出一种追求自由、反抗束缚的精神,这是知觉型(P)的特点。

他关注现实问题,敢于直面社会黑暗,寻求改变和进步。

综合以上分析,鲁迅的MBTI人格类型被认为是INFP。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人格类型并非绝对,鲁迅的个性可能同时具备其他类型的特点。

此外,MBTI理论本身也受到一
定争议,不能完全确定一个人的人格类型。

论鲁迅的人生理想观

论鲁迅的人生理想观

论鲁迅的人生理想观
鲁迅作为著名的学者,一生都在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鲁迅生前给学生们留下了他深刻的人生理想观,他深知世事难料曲折,故勉励要把细密小巧的理想观极为牢固地落实在自身行动上,他指出“叩真理,钉事实,切心思想,磨智谋,锤実训,鋃金律,把握人生,行万古”。

鲁迅教育的理想内涵相当的深邃而宽广,也有着一定的科学性,它把“德性”、“学习”、“思考”、“人生”作为主要内容,“叩真理”是不撒谎;“钉事实”是脚踏实地;“切心思想”是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磨智谋”是提升自己的素质;“锤实训”是
在世俗社会努力奋斗;“鋃金律”是要自觉遵守社会伦理准则;“把握人生”是拓展实际思维;“行万古”是对宇宙观的开展。

鲁迅从来不会满足于现状,他渴望建设一个崇尚自由,中肯,创新,关爱他人的社会,他是文化改革的拓荒者,他重视教育,努力实现教与学的解放。

他总结过:“只要教育改正船,船能进。

” 他意欲将社会素质培训以及个人素养结合在一起,
对社会和个人改变有着深刻的认识。

总之,鲁迅教导我们,要化茧成蝶,不断追求自由,把握时代的脉搏,继续努力,勇于追求理想,为社会改革贡献自己的力量,追求自己的理想,尊重他人的追求,把握人生。

通过自身的历练,回顾人生,让社会更加美好,谱写一个辉煌的篇章,成就鲁迅的理想观。

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

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

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鲁迅可谓是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他以其犀利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力,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和反思。

本文旨在探讨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观点,并剖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首先,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封建道德体系方面。

他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过分强调的忠孝节义等封建伦理观念,是束缚个人解放和社会进步的桎梏。

在他看来,这种道德体系过于理想化和虚伪,使得弱势群体受压迫,个人自由受限。

鲁迅强调个体的独立和自主性,主张摒弃这种旧有的、压抑个性、扼杀创造力的传统文化观念。

其次,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还体现在对封建思想的揭露。

他深刻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孜孜不倦追求的“圣人”、“贤者”等理想人格,并不符合现实。

这种封建思想使得人们盲目崇拜权威,迷信神话传说,阻碍了人类的理性思维和进步。

鲁迅在《狂人日记》中的描述,对于传统思想的冷嘲热讽,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传统文化中的虚伪与矛盾。

此外,鲁迅对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和“典籍”也进行了批判。

他认为这些典籍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的反映,是为了巩固统治地位而编纂的。

在《中国小说史略》和《中国文学史纲要》中,鲁迅对历代文人的腐朽堕落和媚俗风气进行了揭露。

他主张要通过阅读外国文化,借鉴外国文明的精华,才能推动中国文化的进步。

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不仅仅停留在思想上,他还通过艺术创作来表达对传统文化的批评。

《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作品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力作。

在这些作品中,鲁迅通过对社会人性的描绘,揭示了传统文化中的种种弊病和矛盾,引起了社会的共鸣和思考,为后来的文化解放运动奠定了基础。

然而,鲁迅的批判并不是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而是要在批判中寻找真实的中国文化。

他在《伪自由书》中提出了“以古为鉴,知兹克己”的观点,主张通过对传统文化进行透彻分析和批判,找到其中真正有益的元素,发扬光大。

鲁迅认为,真正的中国文化应当是以人为本,尊重个体,关注社会问题的文化。

对鲁迅小说中人格问题的初探

对鲁迅小说中人格问题的初探
活。 ”[ 】
思想上 、 精神上第一个站 出来 的实践“ 打掉毒害小孩 的药饵 , 打 掉 陷没 将 来 的 阴谋 ”[的 战 士 。这 一 形象 从本 质 上 代表 历 5 】
史 发 展 的必 然 要 求 , 它是 激 励 中 国 人 民 反封 建主 义 的 启 蒙 战 斗者 的想象 ,它不仅与 民族主义革 命的任务 有着天然 的联 系 , 且与新民主义 革命 的基本任 务和 目的也有着不可分割 而 的联 系。可 以说,《 狂人 日记 》能显示 文学革命的实绩,正 是 建 立 在 此 的基 础 上 的 。 鲁迅 为什么对少年 闰土抱有一种亲切 的回忆和敬佩 , 不 正是 那 位 “ 一 二 岁 的少 年 ,项 带 银 圈 ,手 捏 一 柄 钢 叉 ,向 十 匹猹 尽 力 刺 去 ”的行 动 ,具 有 生 机 勃 勃 、勇敢 无 畏 的 品 格 么 ?相 反 , 中年 的 闰土 为什 么 显 得 那 么 麻 木 、冷 漠 、 自卑 、 不 正是在社会 各种力量 的集 中压迫 下、丧 失了少年 时的勇 敢 、无畏 、热情、生机勃勃 的性格么 ?作者 以 “ 我”对酒楼 下废 园景色 的抒情 , 抒发了作者对 怒放 的梅花和红如火的 山 茶 的热情 ,这既是对 战斗者人格 的象征性肯定 , 也是对 吕纬 甫急流 勇退、离开现实斗争 的一种反衬和否 定。《 孤独者 》 的 结尾 ,一 方 面 充 分 表 现 了一 个 战败 者 的 内心 痛 苦 和 悲 哀 、 悔恨 与绝望 ;另一方面 ,在这绝望和悲哀 中,又看到 了主人 公对现 实的反抗和 复仇 的内心。 连殳虽然死 了, 留下 了 魏 却 种 思想 启示 :否定 、抛弃病态的个人反抗方式 ,以新的战 斗姿 态 ,投 身 于 社 会 的斗 争 洪 流 ,才 能 之 敌 于 死 地 ,才 能 真 正显 示 出人 的 战斗 品格 。 《 伤逝》写于 12 年 ,它是鲁迅对 当时追求个性解放和 95 婚姻 自由的时代 思潮 的又一 次探讨 。文章 中鲁迅通 过子君 、 涓 生的悲剧 , 知识分子前途 和命 运进 行了更深的思考 , 对 达 到对 革 命 的途 径 、 段 的 认 识 ,对 个 性 主 义 和 革 命 前 途 的再 手

鲁迅故居的三幅对联——对儒家理想人格的思考

鲁迅故居的三幅对联——对儒家理想人格的思考

鲁迅故居的三幅对联——对儒家理想⼈格的思考充实是什么?笔者时常从⾃嘲的意味上,把其看作忙碌的⽣活。

当今时代的⼈们,⽆论是学⽣还是⼯作者,换句话说,⽆论是追求知识还是追求财富,恰恰因为⽣活的忙碌⽽感到⽆所适从。

笔者于⼗⽉底踏⼊古⾊古⾹的绍兴,来到了鲁迅故居。

这⾥虽然由于⼈来⼈往⽽有许多喧哗声,但只要你放慢脚步,便能品味到⼀种历经岁⽉的宁静。

因为这⾥流淌着中华⽂明所孕育的独特的宁静——⼀种源于对内⼼的观照。

⼀个民族的⽂化标志着⼀个民族的⽣存⽅式,中华民族⽂化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存⽅式。

继承和发扬中华优良传统⽂化对于提⾼个⼈修养、净化个⼈⽣活,⽆疑不可或缺。

在参观鲁迅故⾥时,可以看到许多对联贴挂在墙、门以及柱⼦上。

这些对联寓意美好,有的蕴含为⼈处事之理,有的是对美好⽣活的展望,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存智慧。

依笔者之见,获得内⼼的充实必须从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化中汲取养分。

下⾯将以鲁迅故居的三幅对联为引⼦,浅析儒家理想⼈格的基本特征。

在鲁迅故⾥,我们能看到这样⼏幅对联:“福禄欢喜长⽣⽆极,仁爱笃厚积善有征。

”“⾝⽆半⽂⼼通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

”“君⼦处事有忍乃济,儒者属辞既和且平。

”这三幅对联展现出传统儒家理想⼈格的三个基本品质,即“仁”“知”“勇”。

“仁爱笃厚积善有征”:可作“仁爱笃厚,积善有征”看;“有征”亦作“有证”。

即以仁爱为本,积善⾏德才能真实⽆虚;反之,⼼⽆半点仁爱,积善⾏德亦⾮本意。

孟⼦⽈:“⼈皆有不忍⼈之⼼……所以谓⼈皆有不忍⼈之⼼者,今⼈乍见孺⼦将⼊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所以内交于孺⼦之⽗母也,⾮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恶其声⽽然也。

”(《孟⼦·公孙丑章句上》)孟⼦主张⼈性本善,即源于“⼈皆有不忍⼈之⼼”。

是以,见孺⼦将⼊井,⾃然萌⽣“怵惕”“恻隐”之情。

在孟⼦这⾥,⼼、性、情是相统⼀的,郭齐勇在《新编中国哲学史》中指出:“孟⼦把外显的‘情’安⽴于‘本⼼’,且将‘本⼼’内在为‘本性’。

论鲁迅的人生理想观

论鲁迅的人生理想观

论鲁迅的人生理想观鲁迅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浪漫主义诗人,其句法、文字、结构和情感等各方面都受到了许多学者和文学家的高度赞誉和肯定。

作为中国近代一位重要的诗人和文学大家,鲁迅也有自己独特的人生观和理想。

本文以论鲁迅的人生理想观为主题,论述其追求理想的原因和观点,以及其成功实现理想的方法,并通过分析不同的文章来探讨鲁迅的人生理想观。

鲁迅深知,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想。

他曾说:“我们之所以活着,就是为了追求那些我们的理想。

”极端的话,鲁迅的理想可被归纳为“文学改革”和“自由解放”。

这恰好是被他称为“改造中国”的口号。

在这一宗旨下,鲁迅通过自己的文学创作运动,开创了中国新文学的潮流,把现代语言和文学融合在一起,使中国文学结合了西方文学的写作理念,创造了一种叫做“新文学”的新的文学类型,引领了中国近现代文学的新发展方向。

鲁迅认为,要想成功实现自己的理想,首先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决心。

在《论鲁迅文学观与构想》中,鲁迅提出:“只要你有自己的构想,你就可以实现你的梦想。

”他强调,信念是最基础的因素,只有坚定地相信自己才能够达成理想,而实现理想的终极方法是坚韧不拔的努力和艰难的学习。

除此之外,鲁迅也坚信仁人之道。

可以说,他的文学作品和文学观都反映着此观念。

《故事新编》中,他以女性角色的身份描述仁慈的理念,他认为,人从道德、智慧上更像女性,像他的作品《呐喊》一样,以一个充满人情味的故事表达他的坚持不懈的品德意见。

另外,鲁迅曾著《野草》一书,描述了一个勇敢反抗社会不公正的故事,这本书既是鲁迅身为一个作家时传达他的理想,又是他坚持仁慈和正义的最好佐证。

可以说,鲁迅对于理想的追求是一路艰辛,但他也从未放弃。

他在《野草》中有句名言:“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追求一份不可能实现的梦想。

”他的这句话正是鲁迅一生的写照。

虽然他的发起的新文学运动受到了许多批评,但他也从未放弃,继续追求自己的理想。

总之,鲁迅对于理想的追求是一路艰辛,但他也从未放弃。

鲁迅的文学观念

鲁迅的文学观念

鲁迅的文学观念
在上世纪初,鲁迅从事文艺运动开始时,就提出了三个互为关联的问题:一、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二、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三、它的病根何在?这里提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在“五四”文学革命中,以鲁迅为代表的“五四”作家首先强调的是文学革命与思想革命的密切联系,注重的是文学的思想启蒙作用,而文学启蒙的对象集中在下层社会“不幸的人们”。

以首先唤起作为民族基础的大多数──下层人民的觉醒作为文学的基本任务,使“重造国民灵魂”的文学观获得了更为坚实的社会基础。

鲁迅的文学观念是以促进人的精神健全、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理想的,他用对传统文化和旧文学的否定、批判的形式来表现他的文学理想,通过对愚弱国民灵魂的揭示,旨在重建新的理想的人性,使人得到全面的发展。

他将文学的审美超越意义和精神价值的追求,与人的现实价值的实现结合了起来,强化了文学观念中的批判性、真实性、历史感和超越性。

鲁迅 荣格人格分析

鲁迅 荣格人格分析

鲁迅荣格人格分析
1、保持人格独立,鲁迅没有智者虚张声势、打拱作捐之陈腐,没有文人衣冠楚楚、道貌岸然之虚伪,更不存在旧知识分子无病呻吟、顾影自怜之恶习。

他,生就一副傲骨,秉承先哲才气,鹤立鸡群,独往独行。

2、真实的自我,鲁迅之所以独一无二(效仿之人多亦,但无人能比),关键是鲁迅的真实。

鲁迅的真在于他敢于直言,公开说别人“不敢说,不想说,不愿说,不能说”的话。

他是一名孤胆侠士,单枪匹马地向旧势力冲杀。

3、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

表现了他:他对于青年人的爱,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鲁迅的可亲的体温,他是那个寒冷年代的一个无可替代的强大的热源。

整体说明了鲁迅先生是一个:有着普通人的心态,他可以对人的穿着品头论足,他可以和年轻人开童心未泯的玩笑,他有普通人一样饮食、起居,他同样可以享受亲情,享受天伦之乐。

正如他的诗歌所说的那样:“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表现出鲁迅超群的智慧,广阔的胸襟和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

论鲁迅人格的意志力量

论鲁迅人格的意志力量

论鲁迅人格的意志力量王卫平一“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化界,可谓是群英荟萃,启蒙的先驱们以他们惊世骇俗的反封建理论对国民进行思想启蒙,发动了一场空前的新文化运动。

先驱者们站在时代和民族的高度,肩负着神圣的使命,批判传统,革新现实,呼唤民主和科学。

那时,他们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升华到对民族命运的探索层面上,人格的价值取向达到了昂奋的状态,进入了自我实现层面。

可悲的是,“五四”落潮后,许多先驱者退伍了,在严酷的现实面前,纷纷放弃了自己的思想,胡适放弃了主义只研究问题了;周作人躲进“知堂”品茗去了;钱玄同、刘半农潜心研究国语、语音去了……。

人格层面迅速向依附性的生存层面滑落,呈现出人格弱化或人格萎缩状态。

只有鲁迅,继承了前辈如章太炎等的战斗风格,在发出了“铁屋的呐喊”之后,又经历了苦闷,仿徨,终究独自前行,成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

同是先驱者甚至兄弟,但却走了绝然不同的人生之路,我们要引出这样的疑问和思考:为什么周作人、胡适等没有坚持自己的人格理想,而走上了与他们所批判的传统认同的道路?为什么鲁迅能把自己的人格理想始终不移地贯彻下去?是什么力量潜在地影响他把民族精神的反思与自我解析交织在一起?近代知识分子群中为什么只有鲁迅的人格力量最强大,最有力量,最有贯透力?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回答除了从思想、人生追求、对国家民族的态度等角度进行比较、探索以外,我认为更可以从主体人格的角度给予说明。

在鲁迅的人格构成系统中,有一种强大的意志力量,这是鲁迅人格最核心的力量。

纵观鲁迅的一生,经历了个人生活的种种不幸和民族命运的时代沉浮相交织的坎坷历程,但对真理的探索“虽九死而犹未悔”,对个人的解剖也毫不留情。

他的现实人生超越艺术人生,都印证他人格的意志力量的强大。

如果没有这种强大的富有生命力度的潜在意志力量,鲁迅将和时代的落伍者们一样,仅是学者而已,决不是战士。

从一般的人格理论来看,人格构成有三种常规力量:意志力量,智慧力量,道德力量。

鲁迅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为指引

鲁迅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为指引

鲁迅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为指引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作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的作品和思想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同时也展示了他个人的理想和追求。

鲁迅的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为他的人生指引了方向,并对后来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鲁迅个人理想的形成鲁迅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他在读书过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缺陷和社会现实的不公感到了深深的失望和愤怒。

这种对社会的不满促使他开始思考和探索个人的理想和追求。

同时,鲁迅对世界文学的广泛涉猎也为他的个人理想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研究和思考,鲁迅逐渐确立了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

鲁迅的个人理想主要体现在他对文学创作的追求和对个体的关注上。

他认为文学创作应该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命运和苦难,以及对人性的探索和思考。

他试图通过文学揭示社会的黑暗面,揭露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扭曲,以引起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反思。

二、鲁迅社会理想的塑造鲁迅的社会理想是在他对中国社会的深入观察和研究中逐渐形成的。

他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社会的封建统治和文化的腐败对人民造成的伤害和压迫。

他的社会理想主要体现在对中国社会的变革和进步的追求上。

鲁迅的社会理想是一个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一个充满自由、平等和公正的社会。

他主张消除阶级鸿沟,推动社会的进步。

他批判封建礼教、恶劣的社会习俗和不公平的社会制度,呼吁人们摆脱旧的束缚和思维,追求自由、独立和人格的完善。

三、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相互融合鲁迅的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在他的作品和思想中相互融合、相互影响。

他通过文学作品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愤怒,同时也借此表达了他对个人理想的追求。

他的作品批判了社会的各种弊端和问题,同时也展示了个体的苦难和迷茫,通过对这些现实的揭示,他试图寻找个人自由和价值的出路。

鲁迅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社会不公和苦难的关注,他试图唤起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行动意识,呼吁人们去改变现实。

鲁迅动态本位理想人性简论

鲁迅动态本位理想人性简论

On LU Xun's Ideal Human Nature Based on
Dynamic Standard
作者: 何锡章
作者机构: 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湖北武汉430060
出版物刊名: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50-54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2期
主题词: 鲁迅;人性理想;动态精神
摘要:鲁迅以动为本位的理想人性论,是针对中国传统专制社会发展静态人性,依据中国现代变革和改良国民性的需要提出的。

鲁迅不只是从总体上明确了动态精神在理想人性中的地位,而且把它具体化为开拓、创造、开放的三种精神,从而体现出动态精神的现实目的。

这正是鲁迅动态本位人性理想的实践品格和杰出意义。

鲁迅“重个人”与“尊个性”的信念探析

鲁迅“重个人”与“尊个性”的信念探析

鲁迅“重个人”与“尊个性”的信念探析鲁迅一生关注过很多外来的“主义”, 如具有社会学、政治学、伦理学属性的个人(个性)主义、人道主义、虚无主义、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科学主义、民主主义、民族主义、新村主义、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等,具有文学属性的写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

其中,个性主义无疑是鲁迅特别关注的一种主义,而他关于个性主义的信念就在这种关注中形成,他关于个性主义的知识也在这个过程中得以积累。

这里特别要强调一下的是,基于鲁迅本人以及学界同仁往往将个性主义与个人主义两个概念作为同义的概念使用,所以,本文在论述鲁迅关于个性主义信念与知识的过程中也不作区别。

一、问题的提出瞿秋白在20世纪30年代阐述鲁迅思想构成的时候曾经指出:“鲁迅在‘五四’前的思想,进化论和个性主义还是他的基本。

他热烈的希望着青年,他勇猛的袭击着宗法社会的僵尸统治,要求个性的解放。

”此说虽为瞿秋白的一家之言,而且,其时间的限制---“五四前”也存在着显然的过于绝对的不周密性,但自从其问世,即得到了普遍的赞赏,认为是对鲁迅前期思想基本内容的最为准确的概括,至少也是经受得起推敲的“正确”的看法。

如黄曼君在论鲁迅思想的文章中就认为:“瞿秋白认为鲁迅在‘五四’前进化论和个性主义是基本的,而在‘五四’以后则增添了阶级论思想的因素的估计是正确的。

”的确,无论从什么角度或者基于什么依据,这样的概括不仅经受得起推敲,而且也经受得起事实,特别是鲁迅留存下来的文字这样直接的事实的检验。

如,1925年,鲁迅在写给许广平的信中谈到自己的思想时就曾经如是说:“我的意见原也一时不容易了然,因为其中本含有许多矛盾,教我自己说,或者是人道主义与个人主义这两种思想的消长起伏罢。

这是鲁迅集中地向许广平阐述自己这一时期思想的一段文字。

在这段文字中,鲁迅不仅十分明确地指出了个性主义在这一时期自己的思想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而且指出了个性主义是构成自己这一时期“思想矛盾”的重要一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谈理想人格问题
鲁迅先生也曾提出了理想人格问题,鲁迅的一生就是努力在实践他的理想。

但是鲁迅一生承受了多少明枪暗箭,为了他的理想作了多么艰苦的抗争!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初兴之时,与鲁迅抱有类似理想的新派人物可谓多矣。

但是在行动中,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而鲁迅却始终抱有“正视社会黑暗势力的勇猛和毅力”,主张“对于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决、持久不断,而且注重实力”。

直到他去世前不久,还写下了极为决绝的文字:“欧洲人临死时,往往有一种仪式,是请别人宽恕,自己也宽恕了别人。

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这是一种怎样的勇猛!鲁迅正是在同旧社会长期的韧性斗争中完成了他的伟大人格———与他理想人格相统一的人格。

所以鲁迅无论在他的生前或是死后,都受到了社会的尊敬,这的确是非常难得的。

为理想而奋斗的人们并不是都有这样的幸运与艺术作品产生,更多的可能是抱恨终生。

但是在更高的境界肯定生命的意义,它本身会产生一种力量。

要追求理想的人格,就得具有力量———意志的力量和抗争的力量———自立精神。

由此看来,人生在世的艰难,不是用多少文字所能写完的,但需要什么样的精神,却是很明确的。

何况广大的中国妇女更是如此,在面临比男人具有更多困难的条件下,如何面对社会、面对工作、面对生活,乃是需要慎重思考的。

近代民主革命志士、中国女界先行者秋瑾女士早在!"世纪初就向中华女子发出过这样的呐喊:“欲脱男子之范围,非自立不可。

”这是她的感悟,她在觉醒后深深地悟出的一个真谛:“女性必须自立!”
“女性必须自立”、“自立乃女性人生之本”,这是一个并不深奥的命题。

它是几代妇女辗转人生、痛定思痛后得出的切身教诲,也是当今妇女探索人生轨迹中发出的时代强音。

中国妇女第六次代表大会明确指出:自立,就是树立独立意识,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反对依附顺从。

自立是“四自”新女性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这一口号的提出,对于提高女性群体素质,塑造新一代女性形象,推进中国妇女解放运动进程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所以,广大女性把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

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其培训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

面临!"世纪的到来,广大中国妇女自我意识不断觉醒,广大妇女对传统形象开始深刻反思。

时代,已把中国女性推向了优胜劣汰、不进则退的竞争激流,一大批自信自立、自强不息的新女性已经在这股激流中奋进崛起,用自己坚实的双足屹立在强者之群,谱写出一页页中华女子自立于世的时代新篇。

其中,有生、女职工,有在高技术领域中刻苦攻关、卓有建树的女科技人员,有在政治舞台上发挥才干、政绩斐然的各级女领导干部,有在租赁承包中勇于竞争、敢冒风险、善于管理、大胆改革的女企业家。

在农村,越来越多的妇女告别了安贫屈
从的昨天,多方位发挥自身优势,成为发展商品经济的女能人和乡镇企业的生力军。

事实已经证明,自立,赢得了社会对女性的尊重。

看,在人民心中永生的人民警察、全国公安干警的学习榜样———任长霞。

她是个好刑警、好领导、好母亲、好女人。

她用四十个春秋告诉人们,什么叫做伟大出于平凡。

她用她特有的意志品质,塑造出理想人格,使全国人民的心灵受到从未有过的震撼。

她笃定理想、对党忠诚;她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她执法为民、刚直不阿;她立足本职、乐于奉献、秉公办事、廉洁自律;她锐意进取、率先垂范。

面对形形色色的特重大案件,她沉着应战,带领队伍打赢了一场又一场的攻坚战。

她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所以才能获得河南省登封市!"万群众对她去世给予的长街送行的最高褒奖!她活着,是一面旗帜;倒下,是一座丰碑。

她的心系百性、公仆情怀、爱岗敬业、高尚情操、追求卓越、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在全国人民心中将永垂不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