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的理想人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的理想人格

《史记》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典范,在《史记》中司马迁通过对传主的选择,在传记中注意人格描写,在论赞中表示自己的倾向等途径,有意识的寄托了自己的人格理想。他的人格理想的形成受先秦儒家理想人格的影响,同时也受汉代前期的时代精神和他本人的经历的培育。司马迁在传记文学中所寄托的人格理想主要体现在他在《史记》中塑造的100多个人物形象身上。司马迁的人格理想在《史记》中突出表现为他所赞赏的四种人格类型。

一、爱国利民,“立功名于天下”

司马迁遭受宫刑仍能坚持著史书,在史记中也多处表现他对功业方面的关注,体现出其人格理想中的功业观,经归纳,我认为存在以下两点;

(一)把握机遇,积极进取,为国建功

在写到孟尝君田文时,太史公着力赞赏他建立功业的道路.田文幼年就懂得寻找时机“自结明主”。明了机遇对功业的重要性。在一次父亲田婴对诸子的考核中,田文以机警锋利的言谈力挫众兄弟,脱颖而出,使父亲对其刮目相看,并一举取得太子地位,承袭封爵。父亲的赏识和重用为田文建立个人功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了实现“相门必有相”

的人生信念,田文不惜舍家弃业招贤纳良,营谋壮大根据地薛邑。随着食客队伍的日益壮大,田文距离自己成为齐国之“相”的目标也越来越近,最后终于功到事成,登上了齐国宰相之位。身为社稷重臣,秉承着家族的荣光,田文取得了自己梦寐以求的个人功名。

田文的功业道路正是司马迁早期功业道路的翻版,司马迁也曾苦心经营,“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一心营职”,以求得重用,从而成就功名,光耀门楣。太史公为田文作传,独独留意于他的功业之路,自是寄寓了自身的感慨。其他如范蠡得越王勾践重用,子产得郑君重用,驺忌弹琴而齐威王拜相,萧何、张良得刘邦重用,蒙恬威震匈奴,得始皇推祟和信任等等,不一而足,处处都有太史公情感所系。

(二)忍辱负重,生有所获,死有所值

司马迁认为,人不但有权力选择死亡,人更有权利选择存活,但活也要活得有

价值。没有特操、没有尊严的苟延残喘是无足提倡的,但为了完成未竟之事业,为

了更好地实现人生的价值,一定要战胜死亡的困扰,顽强地活下去。对季布“以项羽之气,而季布以勇显于楚,自屦军搴旗者数矣,可谓壮士。然至被刑戮,为人奴而不死,何其下也。彼必自负其材,故受辱而不羞,欲有所用其未足也,故终为汉名将”(《栾布季布列传》)。对魏豹、彭越“魏豹、彭越虽故贱,然已席卷干里,南面称孤,喋血乘胜日有闻矣。怀叛逆之意,及败,不死而虏囚,身被刑戮,何哉?……彼无异故,智略绝人,独患无身耳。得摄尺寸之柄,其云蒸龙变,欲有所会其度,以故幽囚而不辞云”(《魏豹彭越列传》)。对伍子胥“向令伍予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后世。方子胥窘于江上。道乞食,志岂尝须臾忘郢邪?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伍子胥列传》)

二、修仁行善,行侠重义

仁爱是所有道德的核心,在《史记》中司马迁钟爱的人物身上多有“仁爱”的品质。(一)以“仁”为本,歌善颂德

五帝三王莫不是“仁”德的代言人。帝喾高辛“普施利物,不于其身”(《五帝本记》,下同。),帝尧之德使人“就之如日”,帝舜面对父愚母顽弟骄的艰难局面,以“仁”

为本,不违孝悌。在塑造商汤王的形象时,“汤德至矣,及禽兽”(‘殷本纪》)。

司马迁于商汤的一生政绩略写,却将笔墨放在一件小事上浓情描绘,抛大事叙小节,他的意旨是要塑造一位“仁”君,寄托自己对“仁德”的向往和追求。

(二)赞赏侠义,重情守诺

司马迁赞赏在一般人际关系中、在交友中要有侠义精神,侠义型人格也是司马迁的一种人格理想。《史记》中除《游侠列传》中的侠士具有侠义型人格,另外如《季布栾布传》中的栾布虽非游侠,但也有侠义精神。这主要表现在哭祭彭越事件上。司马迁在该传末称赞说: “栾布哭彭越,趣汤如归者,彼诚知所处,不自重其死。虽往古烈士,何以加哉!”

司马迁赞同为信义、道义而献身的精神,这既是受儒家忠孝节义思想的浸染,也是汉朝游侠风气日盛的结果。为此他塑造了为报答先君知遇之恩,相信以诺,营救孤儿,弃生求死的陈婴和公孙杵臼。杵臼为施救儿之计,能“请先死”,把生的希望让给朋友,把死的选择留给自己;陈婴为遵朋友生死之盟,毅然求死复命。二人为了朋友之义,为了昔日的允诺,勇敢地、清醒而又理智地选择了死亡。同时,司马迁个人重情守诺的人格以及这种人格在冷漠现实中的碰壁都促使他在《史记》中再造这种理想信念。

三、自尊自爱,自强不息

司马迁所肯定和赞赏的具有自尊型人格的人物具体又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具有为维护自己人格的尊严而不惜自杀的自殉精神。《项羽本纪》中的项羽是个失败的英雄,因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自刎乌江。这是一种惭愧心理,是一种道德信念,也是一种不服输的糊涂观念,但更是英雄自尊心的表现。《李将军列传》写了汉代抗匈名将李广,受卫青的排

挤。他为了“终不能复对刀笔吏”而“引刀自到”。同样是为了保持自己的人格自尊。另一种是具有为维护自己人格尊严而敢于抗暴、敢于斗争的精神。《陈涉世家》记述了陈涉和吴广反秦起义的过程。他们受暴秦的迫害,为了维护做一个人的起码的生存权,被迫走上反抗道路。

《史记》中有一类人物在生活的道路上严重受挫,人格上受到莫大的

侮辱,但他们没有自杀,而是发愤有为,表现了发奋进取的精神。司马迁由于自己有过同样不幸的遭遇,因而尤为赞赏自强型人格。这种自强型人格早在夏禹身上就体现出来了。《夏本纪》中记述禹父亲稣治水不成功,被舜延于羽山。禹承父业,“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人”,全身心投人治水事业,终于取得成功。继承夏禹自强人格的人,司马迁首推越王勾践。《越王勾践世家》记述了勾践经过22年奋斗灭吴称霸的事迹,司马迁称勾践“有禹之遗烈”。

司马迁笔下的伍子青、虞卿、范唯、蔡泽、韩信、季布、栗布等人物,都曾在人格上遭受严重的侮辱,但他们都能忍辱奋斗,终成大事。他们都是自强型人格的典型。

以上是对史记理想人格的分析,主要概括为三方面即自立,立功及立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