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理想人格及其现代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儒家理想人格及其现代价值

郭广银

内容提要总览历代儒家的伦理思想,可以发现理想人格学说在其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从理想人格的具体模式看,在儒家的伦理思想中,有两类理想人格一直是世人所推崇的t 一是圣王人格,一是君子人格。前者是儒家所设定的做人的最高典范,

后者是做人的一般范型。圣王人格源于孔孟,发展于苟子及《大学·礼记》,最终完备于束明理学,形成了由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组成的圣王人格理论。儒家的君子人格作为做人的一般范型,是对圣王人格的补充,君子人格体现在重义轻利的素质、安贫乐道的风范、自强不息的精神、坦荡宽容的品性几个方面。儒家理想人格理论有其积极的现代价值,对于当代社会的人们加强群体合作关系、克服社会危机、解决环境问题,促进人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儒家理想人格的剖视在我国道

德理论与实践中,理想人格问

题一直是古人从事道德修养所普遍关心的问题。所谓人格,它是人之所以为人之所在。在古代,

格的原始意义指方形的框子,引申意为法式和标准。因而合乎做人的标准就称有人格,不合做人的标准就叫无人格。理想人格问

题就是要求做人达到、合乎什么样的标准、范式的问题,它是人们在立人立德的修养生活中所追寻的做人的终极范式。

作为传统思想的主流,儒家伦理学说的理论兴奋点一直在理想人格上。翻开世界文明史,欧、亚、印三大古老文明系统,就对理想

人格论述的力度和跨度而言,无有出其右者。从理想人格的具体模式来看,总览历代儒家伦理学说,有两类理想人格是一直得到公认的,这便是圣王人格和君子人格。前者是该学说所设定的做人的最高典范,后者则是做人的一般范型。

儒家的圣王人格即内圣外王人格,是全德、全智、全功的体现,它是在儒家伦理学说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起源于孔子和孟子,发展于苟子及《大学·札记》,最终完备于宋明理学。《论语》里并没有“圣王”一词,但事实上,内圣外王的观念奠基于孔子。《论语》中记载了孔子与子贡的这样一段对话:“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①可见,在孔子看来,圣人高于仁者,圣人是至高、至大、至神的理想人格。这样的境界,就连尧舜也难完全达到,更何况一般的凡夫俗子。然而,孔子并未因此而放弃对理想人格的倡导与追求。孔子的时代,礼崩乐坏的社会问题相当严重,曾长期作为约束人们行为和维系社

91

会稳定的力量的周代文制,日趋动摇和失效。这种现象促使孔子深思z 是什么原因使周代

的文制动摇和失效了?他思考的结果是:社会

礼崩乐坏根源在于人心的麻痹和堕落,所以

解决社会问题的方式,不在于修改文制去适

应人,而是要从人心上着手,重建自我控制的能力,以适应客观的规范。于是,孔子的学说就必然落脚于“克己”的修养上,这正是内圣的核心之所在。不过,内圣只是孔子所提倡的手段,而重建周代文制的权威才是目的.

显然归宿又落到了外王上。由此可见,内圣外王的观念,在孔子那里已初具规模。

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圣人观,认为圣

人代表了人们道德的极至,

严格意义上的圣人不是每个时代都能出现的。《孟子·离委上》中说:“规矩,方圆之至也P 圣人,人伦之至也。”把圣人规定为人伦之至后,孟子又把圣的涵义阐释为“仁且智飞他把孔子推崇为既仁又智的圣人,他说z“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

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庆

而教不倦也。子贡曰t 学不厌,智也z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②这样,孟子把崇高的圣人理想人格用仁与智等具体的道德修养内容联系起来,鼓励人们在修养过程不断见贤思齐,向圣人境界努力。他一再强调:“仁者无敌于天下”、“修其身而天下平”,使内圣与外王之间的关系更为明晰密切。应当指出的是,孔孟作为圣王人格的开辟者,对于内圣与外王的差别以及由内圣走向外王的具体途径并没有清醒的认识,在他们看来,内圣一面如完成,外王一面也就自然眼着完成。

如果说孟子强调在仁且智的内在道德修

养方面铸造“圣人”理想人格的话,那么苟子

则是强调“圣人”理想人格的外在的社会事功;

如果说孟子强调“内圣”的话,那么苟子更

多的强调“外王”。苟子明确提出内圣外王是

有区别的,内圣是主观的,外王是客观的,圣

王人格应该是主客观统一的结果。所以在他92的论著中,大量出现了“圣王”一词,来代表其理想人格。在苟子看来,“圣人”的外王功夫,并非轻视

内在的道德素养。相反,他认为修身是治国的前提,个人的心性道德修养比治国的事功更为重要。《苟子·修身》中首先说:“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

不善傲然必以自省也;

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

善在身,然必以自恶也。”苟子还首倡“慎独”的修

养论以鼓

励人们努力达到“至德”的理想人格。他说:“君子至德,嘿然至喻,未施而亲,不怒而威:夫此顺命,以慎其独也”③。这种在个人独处而无人觉察时仍需谨慎地遵行道德标准、严格自律的修养要求,开启了儒家“慎独”修养说的先河。由此可以看出,苟子树立的“圣王”人格,继承发展了孔子的“圣人吨见。他所谓的“圣王”是集内在修养和外在事功于一

体,是“尽伦”与“尽制”的结合体.为学者的努

力目标就是要塑造“尽伦”、··尽制”的圣王人

格。苟子的这一思想,在后来的儒学经典著作

《礼记·大学》中得以阐辑和发挥,形成了系统的

由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组成的圣王人格理论。宋明理学的圣王人格正是对这八条目的继承、发展和完善。

儒家的君子人格作为做人的一般范型.是对圣王人格的有效补充,这是因为.

一方

面,在理论上圣王是一般人很难达到的最高

典范,另一方面.

在现实上自秦汉大一统以后,

圣王已成为专制帝王拥有的“代号”,一般

人是决不允许以此作为自己的理想的。因此.

“圣王”作为一种最高的理想人格,常常给修

养者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相对而言,儒家

树立的“君子”人格,是种对修养者来说

切实可行、贴近实际的道德偶像和学习情模。

正因为如此,君子人格遂成为历代儒家一以贯

之的话题。儒家经典依据人们的不同地位和

角色,对君子人格作了颇为详尽的论述,从总体

上说,

君子人格有以下几方面的特质z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