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精美课件--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一切景语皆情语”,选取这些色彩有力 地体现了作者内心的冷清、孤独。
17
• (二)听秋声—— 以动衬静(静)
• 例:鸽飞声、扫地 声、蝉声、风雨声、 问答声
• 以动(声)衬静, 以声音反衬了故都 的寂静。
18
• (三)品秋味——主观感受(悲凉)
• 例:“细数”“静对”(透露出悠闲、惬意)、 自然而然地也能感到十分的秋意
• (一) 观秋色——冷色调(清) • 例:青天(蓝绿)蓝朵(蓝色) 秋草(黄
色)落蕊(灰白) 树影(暗灰)灰土(灰 色)灰沉沉的天(灰色)青布(蓝绿)枣 树(淡绿微黄)
• 蓝色,宁静、深远;白色,素雅、纯静。 它们与高阔的蓝天形成了和谐的秋的基调, 给人的感觉是充满北国情调的清凉疏朗, 清静闲暇中透出了落寞。
9/12/2020
文题“故都”含意? 为什么不用北平?
①表明描写的地点,从
前的国都,政治、经济、
文化中心。
②暗含一种文化底蕴和
历史沧桑感,也包含深
切的眷恋之情。
23
本文的“形” “神”是什么? 形神的结合点是什么?
• “形”是故都的自然风
物,具体说是五幅秋色
图。
• 结合点是

“神”是抒发对故都之 秋的赞美向往眷念之情,
碧云天,黄花地, 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学习目标
• 1、掌握写景的方法。 • 2、学习以景显情、以情驭景的
“清、静、
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 悲凉”
独感。
阅读12段:中国文人似乎偏 爱秋,国外情况又如何呢?
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 总是一样的能特别起深沉、幽远、严厉、萧 索的感触来的。
点拨:从喻理的角度,进一步 赞颂自然之秋、北国之秋。
全文总结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 静,来得悲凉。”
④感受语言特色。
北平风光欣赏
9/12/2020
岳阳中学·陈益夫
28
香山红叶 9/12/2020
29
9/12/2020
30
9/12/2020
31
•写一个关于秋景的 片段,寓情于景。
• 坐在桌前,一杯牛奶, 一张早报,看透过玻璃 的秋光入室,静静地洒 落在放于桌椅旁的书页 上,让心情随着秋色秋 意开始一天美好的时光。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诗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山居秋暝》
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 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 ,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 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
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寂寞 。以情驭景,以景显情,信手写来,情 景浑然一体。
9/12/2020
26
鉴赏散文的方法

①把握景情关系;

②学会知人论世;

③注意表现手法;

——《秋天的况味》林语堂
作者是以什么手法表 现这个特点的?
•1、对比 •2、寓情于景
• 作者认为南北国之秋最大的区别在 哪个方面?能否用一个字概括?
• 句中比喻是从哪几个角度入手?
• ①味。 • ②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形象的“味”去
品味抽象的“味”。 • ③北国之秋就像“白干、馍馍、大蟹、骆
驼”,让人感到味烈、味深、味浓、味久; 而南国之秋就像“黄酒、稀饭、鲈鱼、黄 犬”,让人感到味润、味浅、味淡、味短。 令人读后回味悠长,明了于胸。
表现手法。
• 3、深入领会文中流露出的悲凉、 伤感之音,激发学生的爱国情 感。
• 混沌 • 嘶叫
歧韵
• 椭圆 • 譬如 • 普陀山
注音
潭柘寺 着装 橄榄 颓废 廿四桥 鲈鱼
一椽 落蕊 平仄 萧索
文章结构
(1-2):总,写对南北之秋的不同感 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3-12 ):分,从记叙和议论两部分 描写故都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
• 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 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
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 作者是在颂秋还是在悲秋?
•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诵读诗句,体会中国的文人与 秋的关系又有什么样的特点?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湘夫人》)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
《九辩》)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
泊》) 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欧阳修《秋声赋》)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
铃》)
背景(知人论世)
• 客观上,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 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
• 主观上,①此文写于1934年,当时中国 遭受连年战乱,山河破碎,民不聊生, 这导致他思想苦闷;②跟作家个人气质 的抑郁善感有关。郁达夫早年(三岁) 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使他饱受 屈辱和歧视;③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 追求有关。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 “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
(13-14):总,强调南国之秋不及北 国之秋,直抒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眷恋。
思考讨论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 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 凉。(文眼)
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主要是 从哪个方面来写故都的秋,请用 一字概括。
色声形味实情
其色淡,叶多黄,有古色苍茏之慨,不 单以葱翠争荣了。这是我所谓秋天的意味。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从文章中找出直接表达作者对故 都的秋情感的句子,看看郁达夫 对北平的秋天怀着怎样的情感?
• 第一段 • 最后一段 • 情感:向往、眷恋、热爱。
读第3~11自然段,思考作 者为我们描绘了哪些秋景?
秋晨小院 秋槐落蕊 秋蝉残鸣 秋雨话凉 秋日胜果
五幅画面是如何体
现故都秋“清、 静、悲凉”的特 点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