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圆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圆》教学设计
圆第一节—-教学设计课题圆第一节课型新授审核签字序号学习目标与重难点【目标定向】1、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圆的有关定义,及表示方法;(2)经历探索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过程,掌握点和圆的位置关系并能应用;能力目标:会运用点和圆的位置关系解决有关问题情感价值观目标:领悟数形结合的思想。
2、学习重点:掌握点和圆的位置关系并能应用3、学习难点:会运用点和圆的位置关系解决有关问题恰当具体可测媒体运用Ppt整合点准确恰当教学思路以“启发探究式”为主线开展教学活动,以学生动手动脑探究为主,小组合作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达到“不但使学生学会,而且使学生会学”的目的。
具体明晰导语设计(一)问题一:1、为什么车轮都做成圆形?车轮能否做成正方形或长方形?2、如图,A,B表示车轮边缘上的两点,点O表示车轮的轴心,A,O之间的距离与B,O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关系?3、C表示车轮边缘上的任意一点。
要使车轮能够平稳地滚动,C,O之间的距离与A,O之间的距离应满足什么关系?4、通过以上观察你能说一下圆是一种怎样的图形?定义:平面上叫做圆。
其中,定点称为,定长称为,通常也称为。
以点O为圆心的圆记作,读作“圆O”。
精炼灵活紧扣学习目标板书设计圆点在圆外,d >r,点在圆上,d= r,点在圆内,d<r。
知识结构纲要化教学过程研讨修改一、自主探究:(一)问题一:1、为什么车轮都做成圆形?车轮能否做成正方形或长方形?2、如图,A,B表示车轮边缘上的两点,点O表示车轮的轴心,A,O之间的距离与B,O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关系?3、C表示车轮边缘上的任意一点。
要使车轮能够平稳地滚动,C,O之间的距离与A,O之间的距离应满足什么关系?4、通过以上观察你能说一下圆是一种怎样的图形?定义:平面上叫做圆。
其中,定点称为,定长称为,通常也称为。
以点O为圆心的圆记作,读作“圆O”。
4 在同一平面内,线段OA绕它固定的一个端点O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A随之旋转所形成的图形叫做圆.A O注意1.从圆的定义可知:圆是指圆周而不是圆面.2.确定圆的要素是:圆心、半径.圆心确定圆的半径确定圆的5巩固新知.体育老师想利用一根3米长的绳子在操场上画一个半径为3米的圆,你能帮老师在操场上把这个圆画出来吗?二、【展示交流、合作探究】新知导学(二)问题二(1)如图,是一个圆形靶的示意图,O为中心,小明向上面投了5枝镖,它们分别落到了A,B,C,D,E点。
初中数学初三数学下册《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圆的基本概念,掌握圆的半径、直径、圆心等基本元素。
2.学习并掌握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包括相离、外切、相交、内切、内含等五种关系。
3.能够运用圆的性质和位置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如求两圆的公共弦、相交弦、切线等。
3.情感态度:强调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4.课后作业:布置具有挑战性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圆与圆位置关系的理解,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和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基础知识巩固题:
-请学生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中关于圆与圆位置关系的基础题目,以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2.学生在解决几何问题时,对分类讨论方法的运用程度,以提高他们在解决圆与圆位置关系问题时能更加得心应手。
3.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直观感知能力,以便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实践。
4.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关注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以提高课堂效果。
5.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2.教学过程:
-导入:以生活中的实例导入新课,如两辆自行车相撞、两个圆桌并排放置等,引导学生观察圆与圆之间的位置关系。
-新课:通过直观演示、学生探究、教师讲解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圆与圆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及其应用。
-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层次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两个圆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有哪些?
初中数学初三数学下册《圆中的计算问题》教案、教学设计
1.教学活动设计
在本节课的导入阶段,我将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圆形物体,如硬币、圆桌、车轮等,引发学生对圆的关注。接着,提出问题:“你们觉得圆有什么特别之处?”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从而激发学生对圆的性质和计算问题的兴趣。
2.教学内容
(1)引导学生观察圆形物体,发现圆的形状特点。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圆的定义和性质。
4.通过典型例题的分析与讲解,使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和技巧,提高解题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数学、勇于探索的精神,增强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信心。
2.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3.通过对圆的性质和计算问题的研究,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和谐美、逻辑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和掌握圆的基本性质,如圆的对称性、圆周角定理等。
2.运用垂径定理、切线定理、弦长公式等解决圆中的计算问题。
3.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与圆相关的问题。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圆形物体,如车轮、硬币等,引发学生对圆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3)简要回顾已学的圆的基本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教学活动设计
在此环节,我将采用讲解、示范、提问等方式,向学生传授圆的基本性质和计算方法。同时,结合实际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2.教学内容
(1)讲解圆的半径、直径、周长和面积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2)介绍圆的对称性质、圆周角定理、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
当前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他们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信心是教学的重要基础。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以下问题:对复杂题目的畏惧心理、解题思路不清晰、对知识点掌握不牢固等。
初中数学初三数学下册《圆》教案、教学设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圆的基本概念、性质、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圆的切线与割线、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2.难点:
(1)圆的切线与割线的判定及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2)圆与圆位置关系的判定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理解圆的切线与割线的概念,掌握切线与割线的性质,能够判断并证明圆的切线与割线。
5.掌握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能够分析并解决涉及圆与圆位置关系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践、探索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圆的基本概念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运用直观演示、合作交流、问题引导等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初中数学初三数学下册《圆》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圆的基本概念,包括圆心、半径、直径等,能够准确地识别和描述圆的各部分名称及其关系。
2.学会使用圆规画圆,并能够根据给定的条件画出一个或多个圆,掌握圆的对称性质。
3.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如计算圆形场地或物体的周长和面积。
(2)结合生活实际,找一找身边的圆形物体,测量并计算其周长和面积,体会圆在生活中的应用;
(3)运用圆的切线与割线的判定方法,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
2.选做题:
(1)课后习题第4、5题,涉及圆与圆位置关系的问题,培养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设计一道关于圆的题目,要求包含圆的基本概念、性质、计算方法等,与同学分享并互相解答。
2.强调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初中数学初三数学下册《圆的对称性》教案、教学设计
-在证明圆的对称性质和相关定理时,学生可能会出现推理不严、论证不完整的情况。
-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师生共同讨论、互评作业等方式,提高证明的严密性和准确性。
(三)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学将从生活中的圆引入,如车轮、硬币等,让学生感受到圆的对称美和实用性,激发学习兴趣。
(三)学生小组讨论
1.问题驱动的讨论:教师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圆的对称性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设计不同难度的题目,让学生在讨论中逐步掌握圆的对称性质。
-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解题思路和策略,提高合作交流能力。
2.教师巡回指导:教师在各小组之间巡回指导,观察学生的讨论过程,给予及时的反馈和建议。
3.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在证明圆的相关性质时,学生需要运用严密的逻辑推理,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检验证明过程的严密性和正确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欣赏数学美的情感,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过展示圆在各种文化和艺术中的应用,让学生体会圆的对称美,从而增强对数学美的感知和欣赏。
3.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力。
-通过作图和观察几何图形,学生应能够发展对圆及其相关图形的直观认识。
-教学设想中应包含多种直观教具和动态软件,帮助学生构建几何图形的空间想象。
(二)教学难点
1.圆的对称性质在复杂几何问题中的运用。
-学生在解决涉及圆的复杂问题时,往往难以发现对称性的应用。
-教学中应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问题特点,逐步发现并运用对称性质。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圆实例,让学生体验圆的对称美,提高他们对数学美的感知能力。
初中数学《圆》大单元教学设计
A
求证:⊙O与AC相切
B D
O
E C
活动五:
用一张三角形纸片,如何在它上面截一个
面积最大的圆形纸片.
A
A
B
C
B
C
归纳:三角形的内切圆、内心概念
3
专题三
与圆有关的计算
专题学习目标
1、经历探索圆的弧长计算公式及扇形的面 积计算公式的过程并会应用公式解决问题。
2、经历探索圆锥侧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 并会应用公式解决问题。
组织学生交流,总结结论
C
A M└
B
●O
D
2
专题二
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
活动一:
观察思考 三幅太阳升起的照片,地平 线与太阳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
a(地平线)
●
●
O
●
O
O
a(地平线)
你发现这个自然现象反映出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有哪几种?
学生交流、归纳: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专题学习目标
1、经历探索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过程,理 解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直线l 与⊙O有怎样的位置关系?为什么?
活动四:
有切点(或有
例1、已知直线AB经过⊙O上的字一母点)C,,连半 并且OA=OB,CA=CB, 径,证垂直
求证:直线AB是⊙O的切线.
无切点(或无字
例2:已知:O为∠BAC平分线上一点母,)OD,作⊥A垂B于直D,,以证等
O为圆心,OD为半径作⊙O。 半径
自然单元内容分析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专题划分
专题一 圆的有关概念和性质
(8课时)
专题三 与圆有关的计算
(4课时)
鲁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第五章《圆》教学设计
鲁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第五章《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鲁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第五章《圆》是整个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主要介绍了圆的定义、性质、圆的度量、弧度制、圆的方程等基本知识。
本章内容在学生的数学知识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高中数学和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基础,对图形的认知和推理能力有一定的提高。
但是,对于圆的相关概念和性质,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特别是圆的方程和弧度制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圆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圆的定义和性质,掌握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
2.理解弧度制的概念,熟练进行角度与弧度的互换。
3.能够运用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4.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圆的定义和性质2.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的推导3.弧度制的理解和应用4.圆的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
2.利用多媒体和实物模型,直观展示圆的性质和方程。
3.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指导。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2.圆的相关模型和教具3.教学课件和教案4.练习题和测试题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引导学生关注圆的形状和特点。
提问:你们对这些圆形物体有什么认识?什么是圆?2.呈现(10分钟)介绍圆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总结圆的特点。
展示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解释弧度制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将角度转换为弧度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呈现一些有关圆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初中数学初三数学上册《圆的基本性质》教案、教学设计
3.应用与实践教学:
-创设实际问题情境,如计算操场的周长和面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设计分层练习,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不同难度的题目,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有效训练。
4.思维能力培养: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小组内讨论并解决一个涉及圆的复杂几何问题,要求给出解题过程和最终答案。
作业要求:
-请学生认真完成作业,注意书写的规范性和解答的完整性。
-作业完成后,进行自我检查和同伴互评,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给予及时反馈,帮助学生发现并改正错误。
5.通过数学软件或实际操作,观察圆的性质,培养学生的直观想象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过程,探索圆的基本性质。
2.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互相启发,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运用变式教学,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学情分析
本章节的学习对象为初三学生,他们在前两年的数学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对于点、线、面等基本元素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圆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认知基础。然而,圆作为一种特殊的几何图形,其性质和运用对学生而言仍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以下几点:
初中数学初三数学上册《圆的基本性质》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圆的基本概念,掌握圆的符号表示、半径、直径、圆周等基本元素。
2.学会使用圆规画圆,掌握圆的对称性质,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3.掌握圆的基本性质,如圆上任意两点到圆心的距离相等,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等。
《24.1.1 圆》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数学人教版12九年级上册
《圆》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掌握圆的定义、性质及相关概念;2. 能够运用圆的性质解决相关问题;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圆的定义和性质的应用;2.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圆心角、弦、弧之间的关系以及圆中的有关计算问题。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圆规、圆板、绳子、剪刀等;2. 准备教学材料:相关例题和练习题;3. 安排教学时间:本课时为单课时,约45分钟。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1. 复习引入:请学生回忆小学学习过的平面图形有哪些?2. 设问引入:在初中,我们将学习一种特殊的几何图形——圆。
那么,圆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我们如何来研究圆呢?(二)新课活动一:感知圆的形状1. 请学生利用手中的圆规和圆规画圆,并观察圆的形成过程。
2. 讨论:圆的形成与什么有关?圆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圆的位置与什么有关?3. 汇报交流:圆的位置用定点、定长来描述;圆的半径、直径的变化规律;圆的形状特征。
活动二:画圆工具介绍介绍圆的各部分名称,重点讲解圆心和半径。
并介绍画圆的工具——圆规。
活动三:探究圆的特征请学生尝试用量角器、圆规等工具对以下问题进行探究:(1)任意两个半径分别相等吗?(2)任意两个直径分别相等吗?(3)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4)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吗?通过探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圆的特征。
活动四:生活中的圆请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圆形物体,并思考为什么我们经常使用圆形?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圆的知识?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小结(学生回答教师补充)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特别要注意哪些概念和特征?哪些内容需要我们牢记的?本节课与小学的数学知识有什么联系与区别?还有什么疑问?(鼓励求异思维)(四)作业布置(必做题、选做题)必做题:教材66-67页练习题。
选做题:思考题。
思考题为:有三个完全一样的等腰直角三角形ABC,∠ACB=90°,AC=BC=a,试着用这些三角形拼成各种形状的圆,并求出每个圆的面积。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3.1《圆》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3.1《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3.1《圆》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主要介绍了圆的定义、圆的性质、圆的方程等基础知识。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对圆的基本认识,为后续学习圆的运算、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等知识打下基础。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圆的特征,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初中阶段的基础数学知识,对图形的认识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对于圆的概念和性质,部分学生可能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同时,由于圆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学生对圆的兴趣和认知程度也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圆的定义、性质和方程,能够运用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圆的定义、性质和方程。
2.难点:圆的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圆的特征。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圆的模型、图片、PPT等。
2.学具:学生分组准备,每组一份圆的模型、图纸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如硬币、轮子等,引导学生关注圆的特征。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对圆有什么认识?圆有哪些性质?”让学生回忆和思考圆的基本知识。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圆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圆的特征。
人教版初中数学课标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四与圆有关计算教学设计
与圆有关的计算教学设计1.弧长、扇形面积的计算公式1.半径为R的圆中, n°的圆心角所对的弧长 l 的计算公式为 l =_______.2.扇形面积:(1)半径为 R 的圆中, 圆心角为 n°的扇形面积为 S扇形=________.(2)半径为 R, 弧长为l的扇形面积为 S扇形=_______.3.弓形面积(1)当弓形所含的弧是劣弧时: 如图(1)所示, S弓形=____________.(2)当弓形所含的弧是优弧时: 如图(2)所示, S弓形=____________.(3)当弓形所含的弧是半圆时:如图(3)所示, S弓形=_________.2.【例】钟面上的分针的长为1, 从9点到9点30分, 分针在钟面上扫过的面积是________【即时应用】1.在半径为6 cm的圆中, 60°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等于_____cm.半径为3 cm, 圆心角为120°的扇形的面积为_____cm2.3.如果一个扇形的半径是1, 弧长是,那么此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为__________4.如图在⊙O中, ∠AOB=60°, 弦AB=6 cm, 则阴影部分的面积为__________cm2三、圆锥的侧面积、全面积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 若设圆锥的母线长为l, 底面半径为r, 高为h,那么这个扇形的半径为l, 扇形的弧长为2πr如图, 则有:(1)S 圆锥侧=__________.(2)S 圆锥全=__________.【例】如果圆锥的底面圆的周长为20π,侧面展开后所得扇形的圆心角为120°,则该圆锥的全面积为( )(A)100π (B)200π (C)300π (D)400π【对点训练】1.已知圆锥的底面半径为3 cm,母线长为5 cm,则圆锥的侧面积是___________2.已知一个圆锥的母线长为10 cm, 将侧面展开后所得扇形的圆心角是144°, 则这个圆锥的底面圆的半径是_______cm.3..圆锥的母线长为13 cm, 底面半径为5 cm, 则此圆锥的高线为_____cm.【当堂检测】一、选择题1. 如图, ⊙O 是△ABC 的外接圆, ⊙O 的半径为3, ∠A =45°, 则 的长是( )A.34πB.32πC.452πD.94π2. 如图, 从一块直径是8 m 的圆形铁皮上剪出一个圆心角为90°的扇形, 将剪下的扇形围成一个圆锥, 圆锥的高是( )m.。
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1 圆》教学设计3
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1 圆》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1 圆》是整个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圆的定义、圆的性质、以及圆的方程。
这一章节为后续学习圆的周长、面积、弧、扇形等知识打下基础。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圆的定义、圆心和半径、圆的性质等。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对图形的性质和变换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圆这一概念,学生可能在生活中有所接触,但对其严格定义和性质的理解还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对于圆的方程的学习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圆的定义,掌握圆心和半径的概念。
2.掌握圆的性质,包括圆的对称性、唯一性等。
3.会用圆的方程表示圆,并理解其意义。
4.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圆的定义和性质的理解。
2.圆的方程的推导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圆的性质。
2.使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圆的图形,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圆的性质。
3.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4.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从直观到抽象的思维过程。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和教学素材。
2.圆规、直尺等绘图工具。
3.练习题和测试题。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几何图形,如三角形、四边形等,然后提出问题:“有没有一种图形,它的所有边都相等,并且对折后可以重合?”让学生思考并尝试描述这种图形。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圆的图形,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圆的特点。
然后,教师给出圆的定义:“圆是平面上所有到定点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
”同时,介绍圆心和半径的概念。
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使用圆规和直尺绘制圆,并测量圆的直径、半径等。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圆的理解。
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如:“圆心和半径对圆的性质有什么影响?”“圆的直径和半径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回答问题。
圆(1)数学教案
圆(1)数学教案标题:初中数学教案——圆(1)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
2. 教学难点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 引导问题
- 创设情境
2. 讲授新课
- 圆的定义
- 圆的基本性质
- 圆的画法
3. 练习巩固
4. 小结与反思
5. 作业布置
四、教学策略
1. 启发式教学
2. 探究式教学
3. 实践操作教学
五、教学资源
1. 教材
2. 教辅资料
3. 多媒体设备
六、教学评价
1. 学生自我评价
2. 教师评价
3. 同伴互评
七、教学反思
1. 教学效果反馈
2. 教学设计反思
3. 教学改进措施。
初中数学圆弧圆心问题教案
初中数学圆弧圆心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圆的基本概念,包括圆心、半径、弧等。
2. 让学生掌握圆心角、弧度角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归纳、概括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圆的基本概念介绍:圆心、半径、弧等。
2. 圆心角与弧度角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 利用圆心角和弧度角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物展示,如硬币、地球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实物的形状特点,引出圆的概念。
2. 新课讲解:(1)介绍圆的基本概念,如圆心、半径、弧等。
(2)讲解圆心角与弧度角的概念,并通过图形示例让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3)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圆心角和弧度角的知识解决问题。
3. 课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关于圆心角和弧度角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拓展与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圆心角和弧度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建筑设计、体育比赛等。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评价学生对圆的基本概念、圆心角与弧度角的理解程度。
2. 课堂练习:评价学生运用圆心角和弧度角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拓展与应用:评价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创新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学PPT:包含圆的基本概念、圆心角与弧度角的讲解及实际应用。
2. 练习题:包括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3. 实物模型:如硬币、地球等,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圆的概念。
六、教学建议1. 注重学生对圆的基本概念的理解,为学生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2.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归纳、概括的方式学习圆心角与弧度角的知识。
3.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适当的辅导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初中数学圆大单元教学设计优秀案例
初中数学圆大单元教学设计优秀案例根据初中数学圆大单元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特点,设计一个优秀的教学案例如下:教学目标:1. 理解圆的定义,掌握圆的相关术语和性质。
2. 掌握求解圆的周长和面积的方法。
3.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与圆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圆的定义和术语:半径、直径、弦、弧、圆心、周长、面积等。
2. 圆的周长的计算。
3. 圆的面积的计算。
4. 圆的应用:圆的切线、圆的切与切的性质、圆的相交、两圆的外切与内切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前一节课的内容,复习与圆相关的术语和性质。
2. 提出问题:什么是圆?我们能用什么性质来描述圆呢?二、新授(15分钟)1. 通过示意图和实物的展示,引导学生理解圆的定义和相关术语。
2. 讲解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C = 2πr,并通过具体例子进行演示和练习。
3. 讲解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S = πr²,并通过具体例子进行演示和练习。
三、巩固(20分钟)1. 综合运用已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圆的周长和面积问题。
例如:一个圆的半径是3cm,求它的周长和面积。
2. 解决一些圆的应用问题。
例如:已知一个圆的半径是4cm,求圆的切线的长度。
3. 提供一些拓展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四、拓展(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其他形状的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2. 提供一些其他形状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问题,让学生进行尝试和探究。
五、总结(5分钟)1. 复习所学知识,总结圆的定义、相关术语和性质。
2. 引导学生发言,分享学习的收获和困惑,进行互动交流。
备注: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掌握程度,教师可适当调整教学过程的难易度,增加或减少练习的数量和难度,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辅导和指导。
同时,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思维能力,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分享解题思路。
初中数学《圆》教学设计
鲁教版九年级下册《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1)在探索过程中理解圆的有关概念;(2)探索并了解点与圆的位置关系.2.数学思考(1)经历通过实例归纳出圆的定义的过程,体会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2)经历探索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过程,逐步学会用运动的观点及数形结合的思想去解决问题.3.问题解决运用点到圆心的距离与圆的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判断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4.情感态度在画图和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和点的运动,集合的观点去认识世界,解决问题.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圆的概念及点与圆的位置关系难点:用点到圆心的距离来判定点和圆的位置关系.三、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探究式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进行教学,通过让学生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来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活动和意图创设情景引入课题动画引入生活中的套圈游戏:若六个同学沿着横线站成一排,问游戏公平吗?谈谈你的想法.从生活中“套圈游戏”入手把学生引入到对新知识的认识与探究上来.使学生意识到生活中的圆无处不在.活动引入复习旧知活动1:画圆学生都了解用圆规可以画圆,老师提出疑问:“若我手里只有一根绳子,如何画一个圆”.交流展示:一名同学上台演示用绳画圆,并且分析作图过程,其它同学补充.活动2:复习圆的概念学生交流操作过程并抽象圆的概念,动画演示画圆过程,归纳圆的运动性定义: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画圆的方法,使学生在直观的背景下感受圆的形成过程,为下一步归纳圆的概念及圆的特性打好基础.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抽象能力,增加学生的感性和理性的认识.探究一:车轮为什么是圆形?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呢?车轮做成三角形或正方形,感觉会怎样?视频演示人骑在三角形及正方形车轮的自行车上的感觉。
学生交流,老师补充,师生共同总结它的原理:活动一:画一画:动手画出一个半径为2cm 的⊙O ;测一测:1.从圆上任取一点测量它与圆心的距离; 2.距离圆心2cm 的点在不在圆上小组交流结果并得出结论。
初中数学 教学设计:圆 精品获奖
圆(第2课时 )学习目标及重、难点1.认识圆的弦,弧,优弧与劣弧,直径及其相关概念。
2. 认识圆心角,等圆,等弧的概念。
3.了解“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并能用之解决问题。
重点:了解圆的相关概念。
难点:圆的概念的辨析。
一、情境创设前一节课,学习了圆的有关概念,探索了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这一节课将进一步学习与圆有关的概念,为今后研究圆的有关性质打好基础.二、探究学习1.预习圆的相关概念结合图形逐个介绍半圆、优弧、劣弧、弓形、同心圆、等圆的概念及这些几何元素的表示法。
引导学生分析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如半圆和弧一半圆也是弧,是半个圆周,但弧不一定是半圆,半圆不是优弧也不是劣弧,也不是弓形;直径和弦,是过圆心的特殊弦,但弦不一定都是直径;同圆、等圆、同心圆的区别与联系。
2.理解与圆有关概念(1)请在图上画出弦CD,直径AB.并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直径.(2)弧、半圆、优弧与劣弧的概念及表示方法.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半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优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方法: .劣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方法: .(3)借助图形理解圆心角、同心圆、等圆.圆心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心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圆: . (4) 同圆或等圆的半径_______.等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典型例题例. 已知:如图,点A 、B 和点C 、D 分别在同心圆上.且∠AOB =∠COD ,∠C 与∠D 相等吗?为什么?巩固练习1.判断下列结论是否正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数学圆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理解圆的定义,掌握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圆的定义的理解
教学关键:理解两点:①在圆上的点,都满足到定点圆心的距离等于定长半径;
②满足到定点圆心的距离等于定长半径的点,在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上。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角平分线及中垂线的定义用集合的观点解释
2、在一张透明纸上画半径分别1cm,2cm,3.5cm的圆,同桌的两个同学将所画的圆的大小分别进行比较分别对应重合。
并回答:这些圆为什么能够分别重合?并体会圆是怎样形成的?
二、讲授新课: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木条照课本演示圆的形成,用圆规再次演示圆的形成。
分析归纳圆定义:
在一个平面内,线段绕它固定的一个端点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随之旋转所形成的图形叫做圆,其中固定的端点叫做圆心,线段叫做半径。
注意:“在平面内”不能忽略,以点O为圆心的圆,记作:“⊙O”,读作:圆O
2、进一步观察,体会圆的形成,结合园的定义,分析得出:
① 圆上各点到定点圆心的距离等于定长半径
② 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都在以定点为圆心,
定长为半径的圆上。
由此得出圆的定义:
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例如,到平面上一点O距离为1.5cm的点的集合是以O为圆心,半径为1.5cm的一个圆。
3、在画圆的过程中,还体会到圆内各点到圆心的距离都小于半径,到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都在圆内。
圆的内部是到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同样有:圆的外部是到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4、初步掌握圆与一个集合之间的关系:
⑴已知图形,找点的集合
例如,如图,以O为圆心,半径为2cm的圆,
则是以点O为圆心,2cm长为半径的点的集合;
以O为圆心,半径为2cm的圆的内部是到
圆心O的距离小于2cm的所有点的集合;
以O为圆心,半径为2cm的圆的外部是到
圆心O的距离大于2cm的点的集合。
⑵已知点的集合,找图形
例如,和已知点O的距离为3cm的点的集合是以点O为圆心,3cm长为半径的圆。
5、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点在圆上,点在圆内,点在圆外。
点与圆的位置关系与点到圆心的距离的数量关系如下:
设圆心为O,半径为r,点P到点O的距离为d,则有
点P在圆内 OP>r
点P在圆上 OP=r
点P在圆外 OP
例1:求证:矩形的四个顶点在以对角线的交点为圆心的同一个圆上。
〈分析〉证明多点共圆,由圆的定义知道,即要证明点A、B、C、D到点O等距离。
三、巩固练习:
1、已知△ABC中,∠C = 90 ,AC = 2cm,BC = 4cm,CM为中线,以C为圆心, cm 长为半径画圆,则A、B、C、M四点中在圆外的有
在圆上的有,在圆的内部有。
2、课本P
3、我们学过的所有顶点共圆的图形还有那些?
33.5 O
四、课后小结:
1、圆的两种定义
2、圆的内部,圆的外部的定义
3、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4、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和点到圆心的距离的数量关系
5、多点共圆的证法
五、布置作业:
课本P 1、1,2、2、3、4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圆的概念的探讨,深入地了解圆的形成,从而使学生脱离在小学时
的对圆的肤浅认识,掌握圆在初中的知识里更完整的定义。
在教学重点上关键让学生了解圆的两点,简单的说,到圆心距离等于半径的点在圆上,圆上的点到圆心的距离等于半径,在圆的概念的引入时,首先利用集合的语言去解释圆,
例如像前面学过的角平分线及中垂线的集合定义,然后利用图形的画法理解圆的定义,这
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
在教学的讲授中,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演示圆的形成,要了解画一个圆的两个必需条件:定点和定长;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圆的概念,同时,还会体会到圆的内部和外部的意义,并能等同的用集合的定义解释内部和外部,从而又能引出一个点和圆的位置关系,那么,
学生会在一系列的过程中更清楚的认识圆的定义,更完整的了解圆。
例题的设计是为了使
学生掌握多点共圆必须要以定义为依据,并能探索其他的所有顶点共圆的图形。
总之,本节课主要是以教师的引导和讲授为主,通过学生的自我演示去了解圆的形成,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提高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上总的框架先探索研究后理解应用.
圆的教学在平面几何中乃至整个中学教学都占有重要的地位,而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的应用又比较广泛,它是初中几何的综合运用,又是在学习了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上
进行的,为后面的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作铺垫的一节课,在今后的解题及几何证明中,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是重点,本课的难点是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的性质与判定的应用。
在说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操作,去总结。
这样既突破以下难点又把学生自然而然的带入新的学习征程:
1突破直线和圆不能有两个以上的公共点,让学生讨论,最后明确否定因为直线和圆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公共点,那么这与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就可以作一个圆,相矛盾
2把直线在圆的上下移动,引导学生用运动的观点观察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并让他们发现直线与圆的公共点的个数,揭示直线和圆相交、相切、相离的定义,归纳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3突破直线和圆有唯一一个公共点是直线和圆相切指直线与圆有一个并且只有一个公共点,它与有一个公共点的含义不同。
根据学生的特点,联系生活实际中结合问题结合本节课适合学生的学习材料,注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真正理解这节课是在学习了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为后面的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作铺垫。
通过直线与圆的相对运动,揭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本节课主要采用了归纳、演绎、类比的思想方法,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体现了数学产生于生活的思想,并且将新旧知识进行了类比、转化,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转变了角色。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