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高效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研究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淮滨县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
研究报告
课题编号 KTLX18112 课题名称小学语文高效阅读教学策略研究学科分类语文
主持人张猛
所在单位淮滨县芦集乡第二小学
填表日期 2019年6月
淮滨县教育体育局制
课题批准号: KTLX18112
“小学语文高效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研究报告
淮滨县芦集乡第二小学
张猛(主持人);张丹;代莉;薛梦雯;黄小真;杨国珍摘要:如何在新课标下进行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现在小学语文课堂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通过持续而广泛而高效的阅读,学生的语言文化知识的积累就会越来越深厚,写作能力就会得到发展提高。

古有妇儒皆知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而今,许多大作家一谈起之所以“成名立家”,无不同声答道,那是得益于孩提时期多看了几本书。

曾经有人向鲁迅先生请教过写作经验,他也这样说,哪有什么经验,无非是多看了几本书罢了。

可见,多读书能提高语文能力是古往今来人们的不谋而合。

众所周知,一个小学生的语文水平的提高,仅仅靠普通的一般阅读,是不够的,引导小学生进行课内外的高效阅读十分必要。

关键词:高效阅读;教学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课标对中小学的阅读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指出在教育教学中要加大阅读量,要让语文成为学生体现水平的主要标准。

这给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语文课堂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语文课堂是比过去活跃了,但形式主义的东西多了,淹没了语文的本体。

非语文现象、非语文活动占据了课堂的大量空间。

调研时,我们发现导致阅读教学低效的因素归纳有:目标不明确,对级段阅读— 2 —
目标、课时阅读目标把握不准;不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预习习惯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泛读、滥读比比皆是,没有层次,没有点拨,没有要求,不重视对教材进行有机整合。

应让语文还原本色,针对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现状,我们提出“小学语文高效阅读的教学研究”旨在探求语文教学的真谛,让阅读教学回归语文本色。

教学时,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情感,让教师、学生、文本产生共鸣。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让学生轻松地学习,高效率地学习,从小打好学习母语的基础。

(二)核心概念的解读
结合我校现实的情况,确定该课题的核心概念有以下三个:“高效阅读”、“小学”、“教学研究”、
“高效阅读”:关注阅读课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主体潜能的开发;在富有情感意味的“真实”环境中,在富有诗情画意的润泽氛围中(否则就是机械死板的训练),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与指导下,主要通过典型的“言语作品”(各种书面的、口头的、声像的)剖析、玩味和模仿,在各种(课内、课外的,单项、综合的,模拟、生活的)“言语行为”中,不断内化各种(知识的、思想的、情感的、精神的)收获,并较为成功的外化为各种(书面的、口头的)“言语作品”,逐步形成能够独立听说读写的“言语能力”,以运用于广泛的社会生活(学习与生活)的“言语行为”之中。

还小语阅读的童趣、形象、情感的本来面目,努力把语文阅读教学变成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主要目标。

“教学研究”:要求教师优化教学过程,创造性地整合、使用教材,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通过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互动,达到和谐、统一、高效,使学生学会学习,掌握方法,提升能力。

“小学”:阅读教学在各个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要求,本课题主要研究是目标是小学阶段,如何结合语文教学开展阅读教学。

(三)国内研究的状况
(1)国外研究状况
— 3 —
自20世纪初,国外对高效阅读教学进行了研究:加涅的教学设计、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奧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等研究,把注意力从教师身上转向学生的学习上,但没有否定教师的作用。

国外的阅读教学著作中普遍提出了各种形式的高效教学方法,备课——上课——评价,教学流程的各个环节都有相应的策略。

凯得斯维特还将课堂气氛作为阅读教学是否高效的动力之一。

(2)国内研究状况
国内自2001年实验以来,专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已逐渐树立了高效阅读的理念,并形成一个高效教学的框架。

钟启泉认为,高效阅读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化教学理念。

肖川认为高效阅读:①应让学生明确通过努力而达到目标;②完成高效阅读,学生要领略文本作者的思想、写作手法;③学生必须注重课堂——生活——文本三位一体,才能体会、领悟,提高其阅读能力,帮助学生达到较复杂水平的理解。

余文森认为:学生阅读学习是否高效,要看三个要素:①提高学习效率;②增进学习结果;③强化学习体验。

虽然国内个专家在阅读教学中取得了诸多的成就,但是大都是针对城市学生而开展的研究,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为本课题研究的开展提供了重要价值。

二、课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1.语文阅读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需求。

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

自然天成,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语言是灵魂的家”,言语的解读和创造,都包含着鲜活的生命感悟和体验。

因此,学生的言语生命,学生的知识需求,学生的心灵丰富,学生的精神成长,永远是语文的根基和— 4 —
原点。

思考如何让学生感到读写的快乐,感受到言说带来的愉悦和骄傲;思考如何让学生表现出对言语的敏感,体验到言语生命的蓬勃和语文盎然的诗意,语文的价值也在于此。

2.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必须通过听说读写的能力的训练达到对人的情感、思想、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组织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的听读说写能力。

3.这是学校语文教学实际的需要。

在随堂听课调查中,我们发现,我们相当的课堂,教师仿佛采用的是新的理念,但只浮于表面,对新理念如何运用于课堂缺乏深层次的理解。

在与教师的交流中,发现加强阅读教学中的语文教学研究,符合我们县区学校的实际,具有借鉴和极大的推广的价值。

三、课题开展研究的方法与目标
(一)开展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搜集相关文献,进行理论培训学习;
2、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了解学情,确定实施进度,达到最佳研究实效;
3、经验总结法:坚持探索、研究、总结、修正、引导等过程性研究、及时总结;
4、对比实验法:在低、中、高年级选取实验班级进行语文高效阅读实验,与非实验班进行对比教学。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对教师的阅读教学行为分析,对实验班学生的学习效率跟踪调查,对典型语文课堂教学的实例分析来研究阅读教学的高效性,从而更理性地研究提高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高效阅读的具体策略,让教师在课堂教得轻松,让学生在课堂更加会学、善学、乐学,学得深入、高效。

对确定以下研究目标:
— 5 —
1、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出提高小学语文高效阅读的途径与方法;
2、通过课题研究,在学校形成语文高效阅读的研究氛围,带动和影响青年教师参与高效阅读教学,高校阅读教学进行研讨、学习和分享成果;
3、通过课题研究,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4、努力构建一套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管理、指导和应用方法。

四、课研究研中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
(一)全体学生动起来,读起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积极提升学生自我的阅读能力
1.养成默读的习惯
默读就是不出声的阅读,此法可以加快阅读速度。

实验表明:朗读每分钟最快约200字,而默读每分钟最快可达700字左右,甚至还会更多,这是因为默读时,文字信息不必经过听觉而直接由视觉接收传入大脑,所以速度远远高于朗读,因此我们应该养成默读的习惯。

2.养成整体感知的习惯
不少同学对阅读材料常常是走马观花,草草一读,结果对文章内容只是一知半解。

我们进行课外阅读时,必须对阅读材料进行充分感知,心平气和,带着求知、鉴赏的阅读心理,达到“潜心体会本文”的阅读境界。

第一篇阅读时不要在个别生字、新词、难句上训练,把握整体大意。

第二遍阅读速度要更快,较熟的内容可以跳读,选读重点语段,这种效果非常显著。

3.学会搜寻文中的关键语句
一篇文章的主题往往是通过几句关键语句来表现,我们应努力提高搜寻这一信息的能力。

例如,文中段落之间过渡句、过渡段以及“综上所述”、“总而言之”、“由此可见”等语句之后所作的简单概括,这样能使我们迅速把握文章的要点,而其他文字可一略而过,这样可大大加速阅读速度。

4.学会问题反馈法
— 6 —
阅读文章前,可先根据题目引出几个具体问题,如“文章的主题”、“怎样来写的”、“为何这样安排”等等,也可以根据文章后的题目设计去阅读,对于题目要求一定要认真,不可匆匆一看而过,因为文后的题目设计针对性强,它们对阅读全文有很强的助力,并且能很好地提高阅读速度。

(二)课题组教师立足课堂,多举并措,大力开展阅读活动,丰富阅读形式。

1.上好大阅读课
中年级每周都开设大阅读课,大阅读课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阵地。

在阅读课上,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看的书。

在看书之前,教师先出示自学指导,然后学生认真阅读书,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同学们对提出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最好共同解决问题。

每当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后,我会及时表扬他们,并让他们总结经验。

学生喜欢上大阅读课,学生在阅读课上收获了知识、收获了欢乐。

2.学生到图书馆借书看,到阅览室看书,到书店买书看。

为了方便学生看书,我校设立了图书馆和阅览室。

每天学生可以拿着自己的借书证到图书馆去借书看,学生非常珍惜借来的书,认真看书,边看书边做记录,把书中的妙词佳句抄写在记录本上,久而久之,学生就喜欢看书了,学习成绩有所提高。

我校还建立了阅览室,学生可以在课外活动或课间休息时到阅览室去看书。

许多学生都到阅览室看书。

有的认真看书,有的在交流书中的内容,有的在摘抄记录妙词佳句,阅览室成了学生读书的好地方。

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不满足学校提供的教学资源,有的学生还到书店买书看,学生珍惜买来的书,他们完全沉浸在书的海洋里了。

(三)家校结合,联合营造阅读氛围,大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学校方面,可以利用大阅读课、阅读比赛、古诗文朗读比赛或课本剧表演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大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家庭方面,家长应该经常到学校去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家长要经常与教师进行沟通,家长要多向学校提出宝贵的意见。

家长要经常到书店给孩子买书看,满
— 7 —
足学生乐于读书的欲望,家长要鼓励学生读书,陪孩子一起读书,要营造读书的良好的氛围。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及其影响
自开题以来,经过组内成员的理论学习与实践,通过课题研究,我们进一步提高了认识,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

(一)课题研究成果形式:
研究报告、论文、经验汇编、优秀视频
(二)成果名称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基本模式》是课题组全体成员的经验汇编。

主要内容是:“精读课文”的教学基本模式:“初读课文,畅谈收获——合作探究,解读文本——巩固梳理,拓展应用”。

“略读课文”的教学基本模式:“自读—交流—积累(拓展)”
按照课时来进行安排应按如下来进行:
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激趣导课,揭示课题——初读交流,整体感知——细读理解,品味感悟——拓展升华,归纳总结。

(1)激趣导课,揭示课题。

(2)初读交流,整体感知。

(3)细读理解,品味感悟。

(4)拓展升华,归纳总结。

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复习导入,明确内容——领悟表达,积累运用——归纳总结,课外延伸。

(1)复习导入,明确内容。

(2)领悟表达,积累运用。

— 8 —
(3)归纳总结,课外延伸。

2.《阅读教学中自主学习方法探究》,这是主持人张猛的课题研究成果。

阅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

为达到上述目的,教师要激励学生全身心地、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一)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法很多,诸如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电教手段的使用等等。

如我在教学《朱德的扁担》一课前,翻阅了大量资料,写了一篇充分体现朱德一生鞠躬尽瘁、大公无私精神的短文。

当我声情并茂地读完时,自己都感动得流泪了。

学生也受到了老师的感染,他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深刻地体会总理精神的伟大,他们体会词句的那种精细程度是以前没有过的。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内驱力被极大地激发起来,产生极强的学习动机。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够表现出超常的勇气、毅力和智慧。

但是,学生的兴趣往往是不持久的,还需要教师注意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一是当学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差不多,没有什么可想的时候,就追问一个可以加深理解的问题。

二是当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时,就提出有点拨作用,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问题。

三是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不愿意思考问题时,就提出可能引起争论的问题,以激发他们探讨的兴趣。

四是当学生满足于自己能从一个角度提出问题时,就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他们没有想到的问题,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

这种阅读,既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达到阅读的目标。

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

在小学阶段,就要下气力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主动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及勤于阅读的习惯等等。

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自己去读书并有所获。

— 9 —
教师要十分重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比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一是学生对周总理不太熟悉;二是人们自发地聚集到长安街送别总理的感人场面学生没有亲自经历,这对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难度。

我校一位老师在讲读课之前,让学生从报刊上收集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并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些材料,课上得非常成功。

学生有了这种习惯,对于学习其他课文,就会主动查找相关资料,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课文,也为将来收集,整理信息打下基础。

(二)培养质疑解疑的能力
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有那些地方不明白,难点在什么地方,便于有针对性地教学,减少无效劳动。

对于学生来说,能够起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激活学生思维及养成求知兴趣的作用等等。

教师要教给学生在何处质疑。

一般来说,应在难点处、困惑处、关键处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一位教师在讲《蝙蝠和雷达》一课时,学生提出了“为什么课文用蝙蝠‘撞’而不用‘碰’呢?”“既然蝙蝠的眼睛没有用,它还长眼睛干什么呢”等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谁来解疑呢?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去思考,想办法解决。

同时要注意发动学生互助解疑,着力培养学生解疑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三)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
由于家庭环境不同、经历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学生在认知、情感、思维等方面存在差异。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

教学目标要适度灵活,课堂提问要分出层次,练习设计要难易有别,针对不同学生进行反馈评价等等。

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上的精神负担,使学生在教师的热爱、尊重和期待中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地学,主动地去探索。

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应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论。

教师应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学生也正是在互相问答、互相讨论的相互作用的共同活动中,成为能动的学习主体。

— 10 —
教师在教学还要注意倾听同学们的意见,使学生在课上敢说爱说,甚至提出不同想法。

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地参与。

有位年轻教师,在讲完《麻雀》一课后进行小结时,他说:“读了这篇课文,从老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记叙中,我们感到了那种伟大的母爱》”话音刚落,一位男同学立刻举起手,大声而认真地说:“老师,我不同意说是母爱,因为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写老麻雀是公还是母的!”老师听后,马上笑着说:“你读得真认真,想得也好。

老师的概括,看来不准确,那么怎么说才确切呢?”课堂又一次活跃了。

同学们总结出:这篇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知情。

在这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而然地发挥出来,同时也获得了精神上的愉悦。

3.《小学语文高效阅读的研究》这是课题组成员张丹研究成果。

在我们们的教学实践研究,阅读教学越来越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何使学生端正阅读态度,提高阅读兴趣,掌握正确高效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摆在当前教学中一个重要的问题。

我在教学之中,针对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基础、层次及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个案的研究,进行小学生良好读书习惯与健康人格发展的关系探讨,使其通过肯学、爱学、乐学、善学,增长知识,提高素质,完善人格,逐步向新世纪需要人才靠近,成为和谐发展,多才、多能的人。

取得了一定成果,具体来讲,有以下几点:
一、接班时对班级学生要分析现状,找出制约学生语文朗读能力的症结。

本期对我刚接的班级学生调查时,发现现在的朗读教学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1)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

(2)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

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3)
— 11 —
朗读的面窄。

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生,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

(4)朗读指导机械匮乏。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xxx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溶“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

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

(5)只求形式不求实效。

据调查,一般一节课朗读安排了三—四次(相对环节而言,非指读的人次),但有安排却未到位,有形式却无多大实效,往往是朗朗书声骤然响起,不到1分钟,又在教师的示意下戛然而止,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

二、转变观念,摸索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方法。

针对上述存在问题,我们经过认真研究,摸索出以下方法:(1)保证读书时间。

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

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

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

(2)扩大朗读训练面。

朗读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

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

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

(3)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

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

(4)精选练点,锤锤有声。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 12 —
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

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

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

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

(5)形式多样,合理运用。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

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但要注意几点:一是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

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二是慎用齐读。

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之妙用,但也是“滥竿充数”和产生唱读的温床;三是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如范读与学生的试读,先后次序互换一下,它们各自所担负的任务、执教者要体现的目的意图也就不同。

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三、掌握一定的朗读外部技巧,可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的朗读能力,因此,我们注重指导学生把握朗读的外部技巧。

(1)活用情景再现。

进行情景再现,方法很多,语言描述、想象联想等等均可达成,当然有时也需要借助一些外部手段。

对于儿童来说,最好的情景再现就是动作表演。

儿童天生具有表演的才能,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文中那些静默着的语言,用动作表演出来,文字就有了声音,文字中的画面就开始流动,文本的内容自然也就随之被观众和听众理解了。

(2)巧用内在语。

人们常把书面语所不能表露、不便表露或者没有完全显露出来的语句关系、语句本质称为“内在语”。

生活中常说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潜台词”实际上指的都是内在语。

拿到一篇文章,怎样挖掘它的内在语,从而找到并且表现出文章那些妙不可言之
— 13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