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第三单元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初中化学课程的第三单元主要介绍了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包括原子、分子、离子以及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等相关概念和知识。
本文将围绕这些知识点展开讨论。
一、原子和分子1.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带正电荷,位于原子核中;中子电中性,也位于原子核中;电子带负电荷,环绕在原子核外。
2. 原子量是原子质量的相对单位,以质子质量为参照,常用单位为原子质量单位(amu)。
3. 原子的电荷数等于质子数,原子的质量数等于质子数加中子数。
4. 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以化学键连接而成的,可以是同种原子或不同种原子。
5. 分子式用化学符号表示一个分子,能反映分子中各种原子的种类和数量。
6. 分子式中的下标数字表示该元素原子的数量,不写则默认为1。
分子式的写法应尽量简化,且不同分子的化学式不能写在一起。
二、元素和化合物1. 元素是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纯物质,具有特定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可以用化学符号表示。
2. 常见元素有氢(H)、氧(O)、碳(C)等。
元素周期表是元素按照原子序数排列的表格,可用于查阅元素性质和信息。
3. 化合物是由两个或多个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具有新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4. 化合物的性质由组成它的元素种类、原子比例和元素之间的化学键类型决定。
5. 化合物可通过化学变化构成,化学方程式可以描述化合物的生成和消失过程。
三、离子和离子键1. 离子是带正电荷或负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形成离子的过程称为离子化。
2. 阴离子是带负电荷的离子,由接受一个或多个电子而形成。
阳离子是带正电荷的离子,由失去一个或多个电子而形成。
3. 离子键是由带正电荷的金属离子和带负电荷的非金属离子通过电子转移而形成的化学键。
4. 离子键具有很高的熔点和沸点,以及良好的电导性能。
四、化学方程式和平衡1.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符号和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过程,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等信息。
初中化学第三章知识点
初中化学第三章知识点1.物质的常见性质和变化:-物质的质量是保持不变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质量守恒定律成立。
即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不变。
-物质的颜色、气味、味道、熔点、沸点等是其常见性质。
常见性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不因物质数量和质量的改变而改变。
-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是物质在无形态改变的情况下发生的变化,如溶解、沉积、融化等;化学变化是物质在其分子重新组合时发生的变化,如燃烧、腐蚀等。
2.物质的组成及性质与现象的关系:-物质由原子和分子组成:所有物质都由原子和分子组成。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结合而成的。
-分子与物质的性质有关:物质的性质取决于其分子的结构和组成,不同结构和组成的分子表现出不同的性质。
-物质的分子运动和状态变化:物质的分子具有热运动,温度升高时分子活动增强,物质由固体转化为液体、气体,称为相变。
3.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纯净物是由一种组成成分构成的物质,可分为元素和化合物,元素由同种原子构成,化合物由不同元素的原子化合而成。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的物质,可分为均匀混合物和非均匀混合物。
-溶液、悬浮液、胶体:溶液是由溶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的透明均匀体系,溶质粒子极小。
悬浮液是溶质微粒经由液体中悬浮状态形成的体系,溶质粒子较大。
胶体是位于溶液和悬浮液之间的一种特殊混合物,溶质粒子较大,但仍悬浮在溶剂中。
-酸、碱、中性物质:酸是指能产生H+离子的化合物,其酸性越强,产生的H+离子越多;碱是指能产生OH-离子的化合物,其碱性越强,产生的OH-离子越多;中性物质既不产生H+离子也不产生OH-离子。
-氧化物和盐:氧化物是由金属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在化学反应中通常是氧化剂;盐是由酸反应生成的物质,由阳离子和阴离子组成。
以上是初中化学第三章的主要知识点和内容,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可以理解物质的常见性质和变化,了解物质的组成及性质与现象的关系,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
初中化学第三单元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第三单元单元知识点总结一、酸的性质和常见酸:1.酸的性质:酸有酸味、可以腐蚀金属、可以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等。
2.常见酸:硫酸、盐酸、硝酸、醋酸等。
3.酸和水的关系:酸溶于水会生成水溶液,酸有强酸和弱酸之分,强酸在水中完全离解,而弱酸只有一部分离解。
4.酸的物质特征:酸有酸的颜色,可以与一些指示剂发生反应改变颜色。
二、碱的性质和常见碱:1.碱的性质:碱有碱味、可以腐蚀皮肤、可以与酸发生中和反应等。
2.常见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钙、氨水等。
3.碱和水的关系:碱溶于水会生成水溶液,碱也有强碱和弱碱之分,强碱在水中完全离解,而弱碱只有一部分离解。
4.碱的物质特征:碱有碱的颜色,可以与一些指示剂发生反应改变颜色。
三、酸碱中和反应:1.酸碱中和反应的定义: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过程称为酸碱中和反应。
2.离子方程式:酸和碱的反应中,酸中的氢离子和碱中的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
3.中和反应的应用:中和反应可以用来测定酸或碱的浓度或者用来制备盐。
四、盐和盐的性质:1.盐的定义:盐是由酸的氢离子被金属离子或含氢离子的非金属离子替代而得到的化合物。
2.盐的物质特征:盐是晶体,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可以溶于水而不断电解。
3.盐的命名和写式:盐的名称通常由金属离子的名称和非金属离子的根的名称组成。
4.盐的性质:盐有一些通用的性质,如溶解度、熔点、沸点等。
五、酸、碱和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1.酸和碱在调味上的应用:醋、柠檬汁等属于酸性调味品,而苏打粉、食盐等属于碱性调味品。
2.酸碱指示剂:酸碱指示剂是一种可以通过颜色的变化来判断物质是酸性还是碱性的物质。
3.药品的酸性和碱性:药品通常根据其酸碱性质来作为药物的活性和药效。
4.煤气的净化:天然气或城市煤气中的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可以通过酸性氧化剂的中和反应来净化。
综上所述,初中化学第三单元重点讲解了酸、碱和盐的性质、性质特征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学好这部分知识有助于了解物质的性质和相互转化,为今后的化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初中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初中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氧气是维持生命之气,你知道氧气的相关化学知识吗?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初中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一、氧气的性质(1)氧气的化学性质:特有的性质:支持燃烧,供给呼吸(2)氧气与下列物质反应现象物质现象碳在空气中保持红热,在氧气中发出白光,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磷产生大量白烟硫在空气中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而在氧气中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镁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固体铝铁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Fe3O4)石蜡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瓶壁上有水珠生成,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铁、铝燃烧要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或细砂的目的:防止溅落的高温熔化物炸裂瓶底*铁、铝在空气中不可燃烧。
二、氧气的制备:1、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原理: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物理变化)2、实验室制氧气原理 2H2O2 MnO2 2H2O + O2↑2KMnO4 △ K2MnO4 + MnO2 + O2↑2KClO3MnO2 △ 2KCl+3O2↑3、气体制取与收集装置的选择发生装置:固固加热型、固液不加热型收集装置:根据物质的密度、溶解性4、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以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为例)a、步骤:查—装—定—点—收—移—熄b、注意点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破裂②药品平铺在试管的底部:均匀受热③铁夹夹在离管口约1/3处④导管应稍露出橡皮塞:便于气体排出⑤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⑥排水法收集时,待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再收集(刚开始排出的是试管中的空气)⑦实验结束时,先移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破裂⑧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伸到集气瓶底部(6)氧气的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5、、催化剂(触媒):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一、分子和原子。
1. 分子的性质。
-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 例如,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 实验:浓氨水和酚酞溶液的实验,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氨分子不断运动,进入酚酞溶液中使酚酞溶液变红。
-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如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
- 分子之间有间隔。
- 实验:酒精和水混合体积变小。
不同液体混合时,分子相互穿插填充了彼此的空隙。
- 气体分子间间隔较大,容易被压缩;固体和液体分子间间隔较小,不易被压缩。
例如,空气可以被压缩进轮胎,而水和固体很难被压缩。
- 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 例如,氧气分子能支持燃烧、供给呼吸,而二氧化碳分子不能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2. 分子的定义。
-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 例如,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水分子;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氧分子。
3. 原子的性质。
- 原子的质量和体积也很小。
- 原子在不断地运动。
- 原子之间有间隔。
4. 原子的定义。
-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能再分。
例如,水电解时,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重新组合成氢分子和氧分子。
5. 分子和原子的联系与区别。
- 联系。
-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例如,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 原子可以构成分子,原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如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等)。
- 区别。
-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二、原子的结构。
1. 原子的构成。
-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 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中子不带电。
- 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一、分子和原子。
1. 分子。
- 分子就像一个个超级小的小精灵,小到你用肉眼根本看不见它们。
比如说,你能闻到花香,这就是因为有香味的分子在空气中跑来跑去,然后钻进了你的鼻子里。
分子总是在不停地运动,就像一群调皮的孩子,永不停歇。
- 分子之间还有间隔呢。
你看,50毫升水和50毫升酒精混合在一起,总体积可不是100毫升,而是小于100毫升,这就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互相钻进了对方的间隔里。
-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特别小。
如果把一个水分子放大到像乒乓球那么大,按照相同比例,乒乓球就得变得像地球那么大,你说分子得多小啊。
2. 原子。
-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可以把原子想象成分子的小零件,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
比如水分子(H₂O)就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
- 原子也在不停地运动,不过原子可不像分子那样能随便组合或者拆分(在化学变化中),它就像一个很稳定的小积木块。
- 原子的结构也很有趣。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就像原子的心脏,很小但很重,而且带正电;核外电子就像在原子核周围飞舞的小蜜蜂,带负电。
- 在原子里,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所以原子整体不显电性。
就像男生和女生人数一样多的时候,这个班级就没有性别偏向啦。
二、原子的结构。
1. 原子核。
- 原子核是原子的中心部分,它里面有质子和中子(氢原子比较特殊,一般只有一个质子,没有中子)。
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它们紧紧地挤在原子核这个小天地里。
- 质子数决定了原子的种类,不同的原子质子数是不一样的。
比如说质子数为1的就是氢原子,质子数为8的就是氧原子。
2. 核外电子。
- 核外电子在原子核外分层排布,就像洋葱一样一层一层的。
第一层最多能容纳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能容纳8个电子(这是初中阶段要掌握的)。
- 原子的化学性质和最外层电子数关系可大了。
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就像一个慷慨的人把自己的东西送出去;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就像一个贪心的小财迷想多拿点东西;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为2)的原子,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就像一个已经很满足的人,不想再和别人交换东西了。
九年级化学第3章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3章知识点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以及与能量之间的关系的科学。
九年级化学的第3章主要讲述了几个重要的知识点,包括物质的状态变化、热量传递、化学反应速率以及酸碱解析等内容。
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
一、物质的状态变化物质的状态变化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
固态物质的分子间距离近,分子之间有规律排列,分子间吸引力强。
液态物质的分子间距离较近,分子之间无规则排列,分子间吸引力较弱。
气态物质的分子间距离远,分子之间无规则排列,分子间吸引力较弱。
物质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需要吸热或放热。
当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或气态时,吸收的热量称为熔化热或融化热;当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时,释放的热量称为凝固热;当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时,吸收的热量称为汽化热或蒸发热;当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时,释放的热量称为液化热;当物质从固态变为气态时,经过液态的过渡,吸收的热量称为升华热;当物质从气态变为固态时,经过液态的过渡,释放的热量称为凝华热。
二、热量传递热量传递发生在高温物体和低温物体之间,热量会从高温区流向低温区。
热量传递存在三种方式:传导、传热和对流。
传导是指物质内部分子之间的传热方式,常见于固体物体。
传导过程中,热量由高温区的分子传递给低温区的分子。
传热是指通过空气、水或其他介质传递热量的方式。
例如,太阳辐射的热量经过大气层传热到地面。
对流是指物质通过自然或外力对流的方式传递热量。
常见的例子是水的循环,热水上升,冷水下沉,形成对流循环。
三、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耗或生成物生成的速率。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温度、浓度、压力、表面积和催化剂等。
温度的升高会加快反应速率,因为温度的增加会提高分子的平均能量,从而使反应发生的概率增加。
浓度的增加也会加快反应速率,因为浓度的增加会增加反应物之间的碰撞频率,增加反应发生的机会。
压力的增加对气体反应的速率有影响,当压力增加时,气体分子的密度增加,碰撞概率增加,反应速率增加。
初中化学第三章知识点.doc
初中化学第三章知识点初中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整理一、原子的构成(1)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认识(2)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4)三决定:决定元素化学性质: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种类:质子数(核电荷数)决定原子的质量:原子核(5)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说明: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其化学性质不一定都相同(Mg,He最外层电子数为2) 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其化学性质有可能相似(He,Ne均为稳定结构)2、元素(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注意:__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质子数不同__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由O2、O3组成的混合物或金刚石与石墨的混合物)不可能是化合物。
(2)表示方法——元素符号——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大写a、书写方法:b、意义(1)表示某种元素,如:O氧元素(2)表示该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如:O一个氧原子注意:__有些元素符号还可表示一种单质如Fe、He 、C 、Si__在元素符号前加上数字后只能有微观意义,没有宏观意义,如3O:只表示3个氧原子c、有关元素周期表__发现:门捷列夫__排列依据(1)7横行(7个周期):各周期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逐渐增加(2)18纵行(16族):各族最电外层电数相同,电子层数逐渐增加(化学性质相似)__注:原子序数=质子数d、分类:金属元素:如Mg、Al,最外层电子数特点:4非金属元素:如N、C,最外层电子数特点:≥4稀有气体元素:如He、Ne.最外层电子数特点:2或8e、元素之最:地壳:O、Si、Al、Fe 细胞:O、C、H3、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1)表示方法及意义:如Fe3+ :一个铁离子带3个单位正电荷(2)离子结构示意图的认识注意:与原子示意图的区别:质子数=电子数则为原子结构示意图(3)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二、物质的组成的表示:1、化合价a、写法及意义:Mg:镁元素化合价为+2价 MgCl2:氯化镁中镁元素化合价为+2价b、几种数字的含义Fe2+ 每个亚铁离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 3 Fe2+:3个亚铁离子2H2O 两个水分子,每个水分子含有2个氢原子c、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d、化合价是元素的原子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性质,所以单质分子中元素化合价为02、化学式(1)写法:a单质:金属、稀有气体及大多数固态非金属通常用元素符号表示它们的化学式;而氧气、氢气、氮气、氯气等非金属气体的分子由两个原子构成,其化学式表示为O2、H2、N2、Cl2 。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
点梳理
本文档将对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进行知识点梳理,并简要介绍每个知识点的内容。
1. 物质的分类及性质
- 物质的组成:元素和化合物
- 物质的分类:金属、非金属及金属非金属氧化物
- 物质的性质:可燃性、可溶性、导电性等
2. 物质的分离与纯净物
- 物质分离的方法:手工取样、过滤、沉淀、挥发、磁选、浓度、温度、蒸馏等
- 纯净物的定义:物质组成均匀、性质相同的物质
3. 元素、原子与化合物
- 元素的定义: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物质
- 原子的结构:原子核(质子、中子)和电子
- 元素符号与元素周期表
- 化合物的定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通过化学反应组成的物质
4. 化学方程式
- 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
- 反应物、生成物和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
- 平衡反应方程的概念
5. 燃烧及其防治
- 燃烧的条件和类型:明火燃烧和隐火燃烧
- 燃烧的反应物和生成物
- 燃烧的防治措施:消防器材、消防知识等
以上为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的知识点梳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总结是事后对某一阶段的学习或工作情况作加以回顾检查并分析评价的书面材料,它可使零星的、肤浅的、表面的感性认知上升到全面的、系统的、本质的理性认识上来,不如静下心来好好写写总结吧。
但是总结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欢迎阅读与收藏。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篇1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1、水的组成: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1)水电解实验:化学反应:产生位置负极正极体积比2:1质量比:1:8“正氧负氢,氢二氧一”检验:o2---出气口置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h2---出气口置一根燃着的木条------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2、水的净化(1)水的净化效果由低到高的是静置、过滤、吸附、蒸馏(均为物理方法),其中净化效果最好的操作是蒸馏;既有过滤作用又有吸附作用的净水剂是活性炭。
(2)过滤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二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边缘;三靠:盛滤液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滤纸三层一边;漏斗下端紧靠接滤液烧杯。
滤纸与漏斗内壁间有气泡:影响过滤速度。
过滤两次不干净原因:滤纸破损;滤液高于滤纸;接滤液烧杯不干净。
玻璃棒作用:引流。
(3)硬水与软水a.定义硬水是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软水是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b.鉴别方法:用肥皂水,有浮渣产生或泡沫较少的是硬水,泡沫较多的是软水c.硬水软化的方法:蒸馏、煮沸d.长期使用硬水的坏处:浪费肥皂,洗不干净衣服;锅炉容易结成水垢,不仅浪费燃料,还易使管道变形甚至引起锅炉爆炸。
3、氢气h2(1)、物理性质:通常状态下,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最小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难溶水(排水法)(2)、化学性质:①可燃性(用途:高能燃料;氢氧焰焊接,切割金属)点燃前,要验纯(方法?用拇指堵住集满氢气的试管口,靠近火焰,移开拇指点火)现象: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有水珠产生(3)原理:装置:固液不加热型(与过氧化氢制取氧气装置相同)收集方法:向下排气法:排水法:(4)、氢能源三大优点无污染、放热量高、来源广{了解}4、爱护水资源:节约用水,防止水体污染a、水污染物来源:工业“三废”(废渣、废液、废气);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b、防止水污染:工业三废要经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生活污水要集中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提倡使用农家肥;加强水质监测。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主要包括以下知识点:
1. 元素的分类和周期表
- 元素的特征: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电子云结构等
- 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结构:主族元素、过渡元素、稀有气体等
- 元素周期表的周期性规律:周期性定律、周期性变化规律
2. 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性
- 元素的电子排布:主轨道、电子层、能级等
- 元素周期性的原因和表现:原子核电荷、电子云半径、屏蔽效应等- 元素的周期性变化规律:电子亲和能、电离能、原子半径等
3. 原子的化学键和键能
- 化学键的概念和分类:共价键、离子键、金属键等
- 化学键的形成:原子的价电子数、电子云结构等
- 键能的概念和计算:键能的定义、键能的变化规律等
4. 化合物和化学反应
- 化合物的概念和特征:元素的组合、化学式、分子结构等
- 化学反应的定义和特征:物质的转化、反应热、反应速率等
-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配平: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反应类型等
5. 酸碱中和反应和盐的制备
- 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和特征:酸、碱的性质、酸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等- 盐的制备方法和特征:酸碱反应制盐、单质与氧化物反应制盐等
以上就是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的主要知识点。
希望对你有帮助!。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化学是一门神奇而有趣的学科,初三化学的第三单元为我们打开了微观世界的大门。
让我们一起深入探索这个单元的重要知识点吧!一、原子的构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但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体积很小,但却集中了原子的绝大部分质量。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核外电子围绕着原子核高速运动。
电子带负电荷,其质量很小,通常忽略不计。
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
二、元素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
目前已经发现的元素有一百多种,但组成的物质却有几千万种。
元素符号是用来表示元素的特定符号。
书写元素符号时要注意“一大二小”,即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元素符号不仅可以表示一种元素,还能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在元素周期表中,横行称为周期,纵行称为族。
元素周期表反映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离子原子得失电子会形成离子。
原子失去电子后,质子数大于电子数,形成带正电荷的阳离子;原子得到电子后,质子数小于电子数,形成带负电荷的阴离子。
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如氯化钠就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四、化学式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做化学式。
每种纯净物的组成是固定不变的,所以表示每种物质组成的化学式只有一个。
化学式不仅能表示物质的组成,还能反映物质的构成。
例如,水的化学式为 H₂O,它表示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五、化合价化合价是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一种性质。
化合价有正价和负价之分,在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记住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对于正确书写化学式非常重要。
六、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相对分子质量是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初中化学 第三单元必背知识点
第三单元知识点一、分子和原子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分子的基本性质有:(1)质量和体积都很小;(2)分子之间有间隔;(3)分子在不断运动。
3、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只能重新组合,构成新的分子或物质。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4、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结合成为新的分子。
5、在物理变化中,分子种类不变(填“变”或“不变”);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变(填“变”或“不变”)。
二、原子的结构6、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7、核电荷数=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8、相对原子质量是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质量与它相比较所得的比。
相对原子质量单位为:1(可省略不写);原子实际质量单位为:kg。
9、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10、在多电子的原子里,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离核越近的电子,能量越低,离核越远,电子能量越高。
11、稀有气体的原子最外层都有8个电子(氦有2个电子),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结构;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一般都少于4个,在化学中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非金属原子的最外层一般都等于或多于4个,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
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12、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13、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
14、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
15、离子符号的含义:(1)Na+:一个钠离子、每个钠离子带有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16、“3Mg2+”中的“3”表示三个镁离子;“2+”表示每个镁离子带有两个单位的正电荷。
三、元素17、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18、从宏观上看,物质是由元素组成;从微观上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
19、(1)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水由水分子构成;一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简单
会依据化合物中化合价的代数和等于零的原那么书写化学式即可。
记忆常见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可采纳口诀:
一价钾钠氢氯银,二价钙镁钡锌氧
三价铝,四价硅,二三铁,二四碳
二四六硫都齐全,铜汞二价最常见
常见原子团的化合价:
宏观意义表示一种元素,微观意义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假如在元素符号前面加上适当的数字,那么一般只有微观意义。
看到一种元素的名称就应想到这种元素的符号,看到一种元素符号就应想到这种元素的名称。
单质与化合物的根本区分是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不同,共同点是它们都不是混合物。不要把化合物当作混合物。
元素影响人体安康,在人体内哪种元素的含量过多或缺,都不利于身体的安康,所以要合理膳食,均衡养分,不要偏食,不要挑食
2、驾驭技巧学习化学
初三学生学习化学要留意总结一些学习技巧,比方大家在记忆化学元素的时候可以利用一些顺口溜或者口诀歌记忆,记化学反响方程式的时候可以留意总结酸碱盐反响的规律等等。
另外大家还应当高度重视化学试验,化学试验许多细微环节都可能是考试的考点,只有将这些小细微环节都留意到,考试的时候才可能得高分。
依据原子不显电性和原子内粒子的带电状况不难得出这个关系。
正确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必须要理解这种分子的构成。
第三节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
学问导学
在对元素的理解中,必须要强调同一类原子的总称中的一类指的是核电荷数(或质子数)一样的一类原子。从而体会到元素是一个描述某一类原子的种类概念。
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是重点。
分子很小,体积很小,质量也很小,我们肉眼看不见,也摸不着。一个分子是不能表达物质的密度、熔点、沸点、状态等物理性质的,物质的物理性质是该物质大量分子的聚集体共同表现出来的。一个水分子可以表达水的化学性质,在表达水的化学性质时是不行再分的,再分就不是水的分子了,也就不能表达水的化学性质了。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一、物质的存在形态和转化1. 物质的存在形态物质存在的形态主要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态。
在这三种形态中,固态的分子间相互吸引力最强,分子排列紧密;液态的分子排列紧密但自由度较高;气态的分子之间的吸引力较小,距离较远。
2. 物质的转化与性质改变物质的转化是指物质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的过程,主要有物态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形式。
物态变化是指物质在不改变分子结构和组成的情况下,仅改变物质的形态,例如固态变为液态、液态变为气态等;化学变化是指物质的分子结构和组成发生改变,产生新的物质。
二、溶液与溶剂1. 溶液的定义和组成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混合物,其中溶质是指能够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是指溶解溶质的物质。
溶液的组成比例可以用质量分数、体积分数、摩尔分数等表示。
2. 溶解过程和溶解度溶解是指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溶质被溶解在溶剂中的过程。
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溶剂中能够溶解的溶质的最大量。
3. 浓度和稀释浓度是指溶液中溶质的含量,可以用质量浓度、体积浓度、摩尔浓度等表示。
稀释是指向溶液中加入溶剂以减少溶质浓度的过程。
三、溶液的电离和电导性1. 电离的概念电离是指在水溶液中溶质分子或离子从中解离出来的过程。
当溶质分子或离子与溶剂中的水分子发生相互作用时,形成溶液中的溶质离子。
2. 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强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中能够完全电离的物质,例如强酸、强碱、盐等;弱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中只部分电离的物质,例如弱酸、弱碱等。
3. 电导性和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关系电导性是指溶液导电的能力,其与溶液中的离子浓度有直接关系。
当溶液中存在较多离子时,电导性较强;当离子浓度较低时,电导性较弱。
四、溶液的中和反应1. 中和反应的概念和原理中和反应是指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化学反应。
在中和反应中,酸的H+离子与碱的OH-离子结合生成水。
2. 酸和碱的性质及常见的酸碱指示剂酸具有酸味、能够腐蚀金属、变红蓝色石蕊试纸等性质;碱具有苦味、有碱洁的滑润感、变蓝红色石蕊试纸等性质。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一、原子与元素1. 原子的定义:- 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环绕核的电子组成。
2. 原子核:- 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3. 电子:- 带负电,存在于原子的外围,按能量级分层排布。
4. 元素:- 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是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
5. 元素周期表:- 元素按照原子序数(质子数)排列的表格,分为周期和族。
6. 原子序数:- 原子核中质子的数量,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
7. 同位素:- 具有相同原子序数但不同质量数的原子。
二、化学键1. 化学键的定义:- 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使原子结合在一起形成分子。
2. 离子键:- 由正负离子之间的静电吸引力形成。
3. 共价键:- 通过共享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
4. 极性共价键:- 电子对偏向电负性较大的原子,形成偏电性分子。
5. 非极性共价键:- 电子对均匀分布,分子无偏电性。
6. 金属键:- 金属原子间通过“海”电子形成的化学键。
三、化学反应1. 化学反应的定义:- 原子或分子之间的化学键断裂和重新形成,形成新物质的过程。
2. 反应物和生成物:- 反应物是反应前的物质,生成物是反应后的物质。
3. 化学方程式:- 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和结果。
4. 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电荷守恒、能量守恒等。
5. 氧化还原反应:- 涉及电子转移的反应,包括氧化和还原两个过程。
6. 酸碱反应:- 酸和碱反应生成水和盐的过程。
四、物质的分类1. 纯净物:- 由单一类型原子或分子组成的物质。
2. 混合物:-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3. 化合物:- 由不同元素的原子以固定比例结合形成的纯净物。
4. 氧化物:- 只含有氧元素和其他元素的化合物。
5. 酸碱盐:- 根据其离子种类,可分为酸、碱和盐。
五、物质的性质1. 物理性质:- 颜色、状态(固态、液态、气态)、密度、熔点、沸点等。
2. 化学性质:- 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
初中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初中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一、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物质是构成一切事物的基本单位,包括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物质,化合物则是由不同类型的元素组成的物质。
例如,氢气和氧气都是元素,而水则是由两种元素(氢和氧)组成的化合物。
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改变化学组成的性质,例如颜色、形状、密度等;而化学性质则是指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燃烧、反应性等。
二、元素与化合物的区别元素和化合物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基本形式。
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物质,化合物则是由不同类型的元素组成的物质。
元素可以通过化学符号来表示,每个元素都有唯一的符号,例如氢的化学符号是H,氧的化学符号是O。
化合物可以通过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式中的元素通过不同的字母和下标来表示,例如水的化学式是H2O,其中H代表氢,O代表氧。
另外,元素在物质中是单独存在的,而化合物是由元素按照一定比例组合而成的。
三、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元素的化学符号是用来表示元素的一种简化表示方式,它由元素的拉丁名字的首字母(有时是首字母和第二个字母)组成。
元素符号可以作为元素的化学式的一部分,例如水的化学式中的H和O就是氢和氧的化学符号。
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即元素的原子核中的质子数)和化学性质等特征排列的一种表格。
元素周期表按照一定的规则将元素划分为不同的周期和族,元素周期表的左下方是金属元素,右上方是非金属元素。
元素周期表上的元素符号及其相关信息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元素的性质和特点。
四、质量与物质的关系质量是物质的一种性质,表示物质所包含的物质量大小。
质量可以通过称重来测量,单位是克(g)。
物质的质量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改变,但是物质的质量不会发生改变。
这是因为质量是一个守恒量,即在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中,物质的总质量始终保持不变,这就是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反应定律中的一条重要原则,它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和解释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变化。
初中化学第3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一、物质有微观粒子构成:1、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有些物质是有离子构成的)2、分子(1)分子的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分子的性质:1、 分子等微观粒子的质量很小。
2、分子等微观粒子的体积很小3、分子等微粒总在不断地运动着。
(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 3、分子等微粒间有间隔,一般情况下:气体物质粒子间隔较大,固态、液态物质的粒子间隔比较小。
二、分子可以分为原子 1、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2、原子的定义: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化学变化的实质: 化学变化中,分子破裂称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新分子聚集成新物质。
2 HgO2Hg + O 2 ↑课题2 原子的构成一、原子的构成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总数(核电荷数指原子核所带电荷数)(带 电)(不带电)(带 电) 原子 原子核电子 质子中子正 负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1、原子结构示意图:2、1—20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总结:1、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的是相对稳定结构(除He以外,只有一层时,2个电子为稳定结构);2、原子的质子数(核电荷数)决定原子的种类;3、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其化学性质有可能相似(He,Ne均为稳定结构)三、离子1、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2、离子的分类:阳离子:带正电的离子阴离子:带负电的离子3、表示方法及意义:如Fe 3+ :铁离子;带3个单位正电荷 Fe 2+:亚铁离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 Cl - :氯离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4、离子结构示意图的认识例如:Al 3+ O 2-注意:与原子示意图的区别:质子数=电子数则为原子结构示意图 5、离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粒子的种类原 子 离 子阳离子 阴离子 区 别粒子结构 质子数=电子数 质子数>电子数 质子数<电子数 粒子电性 不显电性 显正电性 显负电性 符 号用元素符号表示用阳离子符号表示用阴离子符号表示四、相对原子质量:1、定义:相对原子质量:一种碳原子(质子数为6,中子数为6的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基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这个基准的比值。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大全
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大全化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科学,实验与理论一直是化学研究中相互依赖、彼此促进的两个方面。
为了方便大家学习借鉴,下面小编精心准备了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内容,欢迎使用学习!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知识点一:水在自然界中的存在(1) 地球:水占地球表面积的3/4(以海水为主),地层内部也都有水存在。
(2) 大气:我们周围的空气中也含有少量的水蒸气(3) 生物体:人体内含水量约占体重的2/3;鱼体内含水量要高于人体;某些植物体内含水量甚至超过90%。
知识点二:水的应用(1) 农业:世界上用于农业的淡水占人类消耗淡水总量的60%以上(2) 工业:用于溶解、洗涤、冷却和用做化工原料等(3) 生命活动:动植物生命活动离不开水,成人每人平均需要补充2.5L左右的水知识点三:水的组成(1) 实验名称:电解水实验(2) 实验装置(3) 实验现象:与电源相连的两极上都有气泡产生,且与电源正极相连的一端产生的气体体积较少,与负极相连的一端产生的气体较多,体积比约为1:2。
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具有可燃性,该气体在氧气或空气中燃烧的唯一生成物是水,可推出该气体是氢气;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可推知是氧气。
由此可见,水在通电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
说明水中含氢、氧两种元素,既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知识点四:水的性质(1) 物理性质:色、态、味:通常情况下呈液态、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熔、沸点:在标准大气压下,沸点100℃,凝固点是0℃密度:4℃时,密度最大,为1g/cm³,水凝固成冰时,密度变小重要性质:水能溶解多种物质形成溶液(2) 化学性质水在通电条件下可以分解为氢气和氧气,水还可以与许多单质(金属、非金属)、氧化物、盐等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知识点五:氢气简介(1)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是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总结
能力拓展 原子、分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描述它们直接构成的物 质,分子由原子构成,所以分子的结构也可用原子来描述。但不能 用一种物质的分子描述另一种物质的分子,也不能用原子直接描述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例如,不能说过氧化氢(H2O2)分子中含有氢 分子和氧分子,也不能说过氧化氢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单元总结
能力拓展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 一般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原子,化学性质相似,但最外层电子数 不是影响元素化学性质的唯一因素,如电子层数等也会影响元素 的化学性质。
单元总结
热点3 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
热点考向 根据给出的部分元素周期表或其中一格中的信息,考查 对元素周期表的认识。 典例 [江西中考] 下面是元素周期表中某一周期元素的原子结构示 意图:
单元总结
(1)硼原子结构示意图中的x=___5____。
(2)镁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上面与其化学性质相似的
元素是____B_e_(_或__铍_)____。
(3)由上可知,元素周期表中每一周期由左向右的变化规律是
_原__子_的__质_子__数__依_次__增_大__(__或_原__子_的__最__外_层__电_子__数__依_次__增_大__等__,_合__理_表__述_均__可__)。
单元总结
突破策略 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例如水由水分子构成)、原 子(例如铁由铁原子构成)和离子(例如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 构成)三种。三种粒子之间的关系:①分子由原子构成,在化学变 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②原子得、失电子可以转化 为离子;③相同核电荷数的原子和离子,属于同一种元素。
单元总结
能力拓展 在元素周期表中,同一周期(横行)的元素,原子的 电子层数(电子层数=周期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逐一递增; 同一族(纵行)的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电子层数逐 一递增。
谢 谢 观 看!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 奥秘
单元总结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单元总结
知识框架 问答重难 中考热点
单元总结
知识框架
物质 构成 的奥 秘
分子和 原子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 概念 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区别: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 原子不可分
基本性质:很小、不断运动、有间隔
族:纵行
单元总结
问答重难
问题1 怎样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
答:(1)从宏观上区分: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由两 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是混合物。 (2)从微观上区分: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由一种分子构成的是纯 净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是混合物;由原子构成的物质,由同 种原子构成的是纯净物,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是混合物。
单元总结
典例2 [咸宁中考] 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和离子,下 列有关这三种粒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 A.分子和原子都在不断运动,而离子是静止的 B.同种原子可能构成不同种分子 C.同一元素的两种粒子,其原子核内质子数一定相同 D.当原子失去或者得到电子后,其性质发生了改变
单元总结
[解析]构成物质的微粒都在不停地运动,分子和原子都在不断运动,离 子也是不断运动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同种原子可能构成不同种分 子,如氧原子可以构成氧分子和臭氧分子;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 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若 两种粒子属于同种元素,则它们的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一定相同;当原子 失去或得到电子后,变成离子,性质也会发生改变。
单元总结
突破策略 根据粒子结构示意图判断元素分类的方法:一是根据 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来判断。一般最外层电子数是8(只有 一个电子层的是2)的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 的是金属元素的原子(除去氢、氦、硼三种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大于或等于4的是非金属元素的原子(还有氢原子、氦原子和硼原 子);二是可直接根据质子数判断出元素的种类,再根据其元素名 称汉字的偏旁来判断。
பைடு நூலகம் 单元总结
(3)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原子是___B___。 (4)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___C_D__;属于金属元素的粒子是 ___E___。
单元总结
[解析] (1)原子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以x=9。 (2)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原子化学性质相似,所以A和C的化学性质相似。 (3)最外层电子数为8(只有1个电子层的为2)的原子具有相对稳定结 构,图中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粒子是B和D,但D是阴离子,所以只有B符合 题意。 (4)质子数相同的原子属于同种元素,C和D两种粒子的质子数都是17, 所以它们属于同种元素;E原子中质子数为12,是镁元素的原子,属于金 属元素。
单元总结
问题2 怎样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答:(1)从宏观角度判断:在变化中有其他物质生成的是化学变 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的是物理变化。 (2)从微观角度解释: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会变成其他分子; 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不会变成其他分子。
单元总结
问题3 怎样书写离子符号?
答:先写出元素符号,再把离子所带的电荷标在元素符号的右上 方,标电荷时先写数字,后写“+”或“-”,当电荷数为1时, “1”省略不写。如:钠离子,Na+ ;镁离子,Mg2+ ;氯离子, Cl– ;硫离子,S2- 。其中离子所带电荷数可以根据其得失电子的 数目来确定。
单元总结
物质 构成 的奥 秘
原子的 结构
核外电子
原子的构成
质子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原子核 中子
相对原子质量
离子
离子的形成——原
子得失电子 离子的分类
阳离子
离子的表示方法 阴离子
单元总结
物质 构成 的奥 秘
元素
概念:质子数(即核电荷数) 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符号
元素符号的写法 元素符号的意义
元素周期表 周期:横行
单元总结
突破策略 从元素周期表中可以获取的信息有:从每一格中,我 们可以看出该元素的原子序数(左上角的数值,在数值上等于该 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元素符号(右上 角的符号)、元素名称(正中间的汉字)、相对原子质量(正下 方的数字),根据元素名称的汉字偏旁可看出元素的分类等。另 外,我们还可以看出元素性质周期变化的规律:每一周期中排在 开头的都是金属元素(第一周期除外),靠近尾部的都是非金属 元素,结尾的是稀有气体元素,等等。
单元总结
热点2 粒子结构示意图
热点考向 结合粒子结构示意图考查粒子或元素种类的判断、得 失电子能力的判断、相对稳定结构的判断、是否具有相似化学性 质的判断等。
典例 [达州中考] 请根据图3-Z-2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单元总结
图3-Z-2 (1)A图中x的值是__9____。 (2)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子是__A_C_____。(填字母,下同)
单元总结
误区警示
易错辨析
分子的体积不一定比原子 注意基本理论描述的条件。分子
易 大,且在化学变化中,分 一定比构成它的原子体积大;在 错 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可分
盘 点 气体受热时,分子体积不 物质的三态变化或热胀冷缩现象
变,但分子之间的间隔增 都是因为粒子之间的间隔发生变
大,则气体体积增大(√) 化,而不是粒子本身体积的改变
单元总结
(2)
是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该粒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
___失_去___(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3)如图3-Z-1是CO与O2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 化的粒子是___D____(填序号)。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图3-Z-1
单元总结
[解析] (1)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金刚石由碳原子直接构成; 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2)由结构示意图可以 看出,该粒子的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容易失去。(3)在化学反应中, 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会发生变化。
(4)根据图示信息,推测1个一氧化碳分子(CO)中所含电子总
数为____14______。
单元总结
[解析] (1)硼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5,根据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 数,可确定硼原子的质子数是5,所以x=5。(2)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元 素的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故与镁原子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是最外层有2个 电子的铍。(3)由表可知,元素周期表中每一周期由左向右的变化规律是 原子的质子数依次增大或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大。(4)1个一氧化 碳分子由1个碳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故1个一氧化碳分子(CO)中所含电 子总数为6+8=14。
单元总结
中考热点
热点1 构成物质的粒子 — 分子、原子、离子
热点考向 判断直接构成物质的粒子种类及对分子、原子、离 子的综合考查。 典例1 [重庆中考] 初中化学学习中,我们初步认识了物质的微观 结构。 (1)氯化钠、金刚石、干冰(二氧化碳固体的俗称)三种物质中, 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是__氯__化__钠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