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古诗词中的十二种衬托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教材古诗词中的十二种衬托情况

新教材中古代诗词篇目大幅度增加,高考古代诗词试题也要求学生真正进入到鉴赏(包括内容和形式)的状态,因此我们有必要给学生提供赏析诗歌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然而诗歌作为一门唯美的艺术形式,无论是诗歌的形象、诗歌的语言,还是诗歌的艺术技巧,都是十分讲究的。尤其是诗歌的艺术技巧,经过历代大师的尝试、积累和丰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表现手法,在众多的表现手法中,衬托尤其受到诗人的青睐,也留下众多的名篇经典。

为了使被描述的对象更具特色,诗歌中常常用另类事物放在一起陪衬或对照,以此表现特殊的意境或独特的情感,这就是衬托手法。在具体的运用中,或写景、或状物、或抒情,诗人又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使其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形式,如冷暖相衬、动静相衬、乐哀相衬、大小相衬、声寂相衬、收放衬托、正反相衬、明暗相衬、虚实相衬、以景衬境、以景衬情、侧面烘托等等。本文试着对新教材诗词单元的相关篇目作了一个分类,并作了简要的分析,以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衬托这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一、冷暖相衬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

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熊在咆哮,龙在吟啸,山岩震动,清泉叮咚,深林战栗,峰峦抖动。乌云滚滚,雨点将落;水面蒙蒙,烟雾缭绕。电光闪闪,雷声隆隆,峰峦崩裂,大地摇动。作者极力铺陈昏暗恍惚的色彩和惊天动地的响声,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勾画出天门打开前的冷暗色调,然而天门一打开,景象就为之一变,天空青色透明,一望无际,太阳月亮一齐大放光明,金楼银台悬空而起,真是光辉灿烂,耀眼夺目,一片暖亮色调。以天门打开为界,前面越冷暗,后面就显得越暖亮,冷暗与暖亮相互映衬,在色调的对比中,使诗在气势上形成了一个由低沉到高昂的波澜,为后面神仙的出场渲染了神奇的背景。

二、动静相衬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照”“流”“喧”“动”四个动词,描绘了山间清新自然、明丽如画的动态景色:山上的松林一尘不染,皎洁的月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的黑影,白练似的泉水从石上轻轻流过,淙淙有声,像优美的奏鸣曲一样在身边响起。竹林中笑语喧哗,是姑娘们洗衣归来;水面上莲叶摇动,是渔船顺流而下。然而这样的动景给人的感觉却是清幽宁静,超尘绝俗。景物的动态

描写,使静景有了一个参照物,变得更静,即所谓“动中之静尤显静”,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效果,这全赖于衬托的作用。

三、乐哀相衬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

前三句,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战士凯旋,换上锦衣,向国人炫耀战功;另一幅是如花的宫女,在宫殿里恣情欢乐。诗人用浓笔重墨极力渲染越国军队的胜利姿态及王宫的繁华、欢乐。末句顺带一笔,引入眼前凄凉之景。前三句乐景为末句哀景蓄势,强烈的对比,巨大的反差,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让人顿生人事变换、古今盛衰之感慨。正应了清人王夫之所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四、大小相衬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抒怀》)

远处,星空低垂,原野辽阔无边。近处,明朗的月光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远处、近处,天上、地下,空间被无限扩大,在这样的环境下,一叶扁舟显得何等渺小,置身于其中的诗人又是何等的孤苦伶仃!以阔大的环境作为背景,卑小的人物只是沧海一粟,两相衬托,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人生出无限感慨和惆怅。

五、声寂相衬

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王实甫《长亭送别》【一煞】)

深秋,黄昏,青山疏林,淡烟暮霭,阻隔了莺莺的视线。莺莺送别张生,张生已走,夕阳古道上原来的窃窃私语、依依情话,现在已归于一片寂静,偏偏这时传来马的嘶鸣,它打破了夕阳古道上的沉寂,也撕裂了莺莺原本就破碎的心。马鸣之处,正是张生所在之地,听到马鸣之声却不见马上之人,莺莺的心情何等悲苦凄怆!“有声”与“无声”相互映衬,烘托出当时环境的凄凉和莺莺痛不欲生的悲哀。

六、收放相衬

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王实甫《长亭送别》【耍孩儿】)

前两句说纵然马上就要相别千里,姑且在聚合时再饮一杯送行吧,是由上文的极度悲哀转向无可奈何的宽慰之辞,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即此意;后三句说,哪里还要饮什么送别的酒啊,酒没饮,心早已如痴如醉了,眼泪流尽继之以血,心却如死灰,由前面的暂时宽慰又转到痛不欲生的悲哀,可以看出,前两句是后三句的蓄势,是一种欲放先收的手法,收得越紧,放得就越开,如此,把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肝肠欲断。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李白《蜀道难》)

诗人写蜀道难行,先从正面着手,上面突兀而立的高山,挡住了太阳神的运行;下面曲折回环的河川,冲波激浪。然后宕开一笔,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千里翱翔的黄鹤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缘,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正反结合,极力状写蜀道的难行。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杜甫《旅夜抒怀》)

诗人说:我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官倒是因为年老多病而罢退。果真如此吗?细想:尽管诗人名满天下,但他一生最大的憾事就是不能以官实现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本志。一句否定,一句肯定,其实意思正好相反,即“名因文章著,官非老病休”。上句的“名”,只是作为烘托,下句的“官”,才是正意所在:休官原因不是老病,而是不受皇帝重视,又遭同列排挤。胸中块垒,不吐不快,却又不能直吐,只好采用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

八、明暗相衬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白居易《琵琶行》)

主客忘归不发,为何?——“忽闻琵琶声”。秋江月夜的萧瑟景象,饯别酒宴的悲伤气氛,主、客离愁加重“惨将别”,这时却忽然听到琵琶声,不管是谁人在演奏,演奏的什么曲子,可有一点可以肯定,琵琶声引起了主、客的某种共鸣,要么是琵琶女的琴声中透露出与他们相类似的情感,要么是琵琶女的演奏技艺十分的高超博得他们的喝彩,而这两点正为琵琶女的出场和演奏作了铺垫,也为揭示主题打下伏笔。因此,明写主客,暗写琵琶女,明暗相间,互相映衬,天衣无缝,真乃妙笔!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琵琶曲结束了,周围“悄无言”,为何?——因为琵琶女把她的“平生不得志”“心中无限事”“幽愁暗恨”等微妙复杂的内心情感通过音乐这个载体传给了“东船西舫”的听众,并深深地感染了他们,使他们仍沉浸在琵琶女营造的“余音绕梁”的境界中。可以看出,明写景色,暗写琵琶女,用周围的景色来烘托琵琶女内心的悲苦和琴艺的高超。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琵琶行》)

满座皆掩泣,作者泪湿青衫,为何?——被琵琶女的不幸遭遇深深打动,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悲从中来,为琵琶女,也为自己掬一捧失意之泪。明写众人眼泪,暗写不幸遭遇,进一步深化“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