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诲人不倦》教案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诲人不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习、趋、愤、与、素、诸等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并积累成语: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切磋琢磨、述而不作。
3.把握“其斯之谓与”“绘事后素”等句式的特点,并能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4.领悟孔子“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文言文中宾语前置“变式句”的判断和特点归纳。
2.分析、评价孔子的教育原则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005年9月2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从2006年起由山东省和济宁市政府每年出资15万美元(首期为5年),以中国政府的名义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孔子教育奖”。这是该组织最高级别的奖项,也是在世界范围里第一次以中国人的名义设立的教育奖项。
中国的教育家有千千万万,为何独以“孔子”为名设立教育奖?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诲人不倦》,从中寻找“理由”或“答案”。
(“导入设计”有意突现孔子“教育思想”在世界范围里的特殊影响,以激起学生走进文本、走近孔子的欲望与兴趣。)
二、整体感知文本
1.诵读感知
(1)明确要求:
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2)字音提示:
知(同“智”)zhì骞qiān 隅yú谄chǎn 磋cuō倩qiàn 反(同“返”)fǎn
(3)句读提示:
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女与回也/孰愈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
欣赏配乐朗读或教师范读。
学生齐读,教师指正。
2.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请学生选章朗读,检查诵读情况。
学生互评,教师小结。
3.初读感知
【问题1】你认为孔子教育思想的特色有哪些,请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来概括。
教师倾听学生的回答后,归纳并疏通有关成语及其意义。
【明确】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三隅反、闻一知十、切磋琢磨、告诸往而知来、绘事后素、述而不作。
【问题2】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本课所选录的15章中包含了孔子教育思想的哪几个方面?或者说它们从哪几个方面阐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明确】教育作用、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学原则与方法、教师的素养等。
教师小结:孔子真不愧为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至今也难以有人能望其项背。
三、文本研读
(一)关于教育的作用
1.结合注解,自读课文第1-2章,学生提疑,老师释疑。
【明确】理解重点字词,疏通文句。
幻灯片
【提示】补充资料
幻灯片:
(穿插小故事,激发学生文本阅读的兴趣。)
2.【问题】“习相远也”与“学而时习之”中“习”的意思有何不同?
【明确】可用填空的形式来完成。
幻灯片
(引导学生对“习”的意思作归纳,掌握多义词的不同意义。)
3.【问题】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根本的要靠教育,联系《论语》中的其他篇章,我们还能够找到孔子的以下“片言只语”,对此你作何理解?
幻灯片:
【明确】
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译文:用政治手段来治理他们,用刑罚来整顿他们,人民就只求免于犯罪,而不会有廉耻之心;用道德来治理他们,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就会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还会人心归顺。
2.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译文: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为他驾车。孔子说:“人口真多呀!”冉有说:“人口已经够多了,还要再做什么呢?”孔子说:“使他们富起来。”冉有说:“富了以后又还要做些什么?”孔子说:“对他们进行教化。”
3.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译文:孔子说:“善人教练老百姓用上七年的时间,也就可以叫他们去当兵打仗了。”
4.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译文:孔子说:“如果不先对老百姓进行作战训练,这就叫抛弃他们。”
【问题】说说在孔子的眼中教育到底有着怎样的作用?
【明确】以德来引导,以礼来规范,百姓会因知廉耻而遵守法规。在孔子看来,用礼乐文化来教育人的行为规范和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比单纯用禁止、惩治来解决社会问题要好得多。孔子的这一教育观恰恰符合儒家“以德治民”的主张。
先富后教。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孔子重视人民,主张富民,但他又认为民富了,更要注意使人民受教育以提高素质。但他并不认为只有富裕以后才能进行教育,而是始终把教育作为立国之本,放在治国的首位。
孔子把“足食、足兵、民信”作为立国的三项基本条件,并把通过教育取得民心的作用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孔子如此重视教育的作用,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难能可贵的。
(二)关于教育的对象
幻灯片:
【过渡】在教育对象方面,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它是孔子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总纲。有人认为,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最光辉)的思想,就是“有教无类”。对此,你作何评价?
【活动】引导学生对孔子的“有教无类”进行探讨。
1.对“有教无类”中的“类”字的含义作不同的探讨。
【问题】对“有教无类”中“类”字的含义你是怎样理解的?
【明确】“类”的含义:一是指“族类”,即指民族的类别,有破除民族界限的意思。二是指“等类”,即奴隶主贵族森严的等级。
2.对孔子这一朴素的教育思想试作评价。
【问题】据考,古今学问大家对“有教无类”大致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你赞同何种观点?并详述理由。
幻灯片:
【明确】赞同第一种解释,理由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