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我国的人口与劳动就业

合集下载

2023就业形势分析报告(精选10篇)

2023就业形势分析报告(精选10篇)

2023就业形势分析报告2023年,中国就业形势的不确定性正在逐渐凸显。

本报告旨在通过系统性的调研和分析,展示2023年中国就业形势可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为政府和企业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首先,从宏观层面看,2023年的就业压力将继续加剧。

随着老龄化加速,就业人口规模的下降将对经济、社会和政治等方面造成不利影响。

此外,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可能受制于宏观经济环境和国际贸易摩擦等因素,这将极大地制约就业岗位的增长。

其次,从产业趋势角度看,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将出现分化。

一方面,IT、新能源、高端制造等新兴产业的高速成长将带来巨大的就业增长点;另一方面,传统制造、房地产等领域的市场竞争将持续加剧,部分企业可能面临裁员或调整经营模式的局面。

再次,从就业渠道角度看,互联网平台将成为重要的就业渠道。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的就业机会将不断涌现,例如电商、在线教育、社交媒体等。

许多年轻人通过创建自己的线上店铺或开展自由职业活动,获得了更加自由、创新和灵活的就业方式,这也将成为就业市场的新趋势。

最后,从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看,人才供需的失衡将加剧。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企业涌入中国市场,对高级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而人才市场供给的瓶颈则持续存在。

此外,由于中国高等教育普及率的上升,许多年轻人拥有了相对不错的学历和职业技能,这也使得人才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

综合上述因素,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对2023年就业形势的分析与预测:1. 就业压力不减反增:2023年的就业形势将会面临巨大挑战,包括人口老龄化、经济增速放缓、国际贸易形势等。

政府和企业需要积极寻求解决的方案,例如加强培训、扶持创业等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2. 投资新兴产业: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将为就业市场带来新的增长点。

政府和企业需要加大对IT、新能源、高端制造等新兴产业的投资和支持,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3. 创新就业渠道: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互联网创业和自由职业者的数量将快速增长,这也将成为未来就业市场的新趋势。

中国劳动力人口结构的变化及其对经济影响研究

中国劳动力人口结构的变化及其对经济影响研究

中国劳动力人口结构的变化及其对经济影响研究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老龄化,中国劳动力人口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这种变化之下,中国的经济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呢?本文将对这个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一、中国劳动力人口结构的变化中国的劳动力人口指的是年龄在15-64岁之间的人口。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9年末,中国的劳动力人口为9.98亿人,其中男性为5.1亿人,女性为4.88亿人。

然而,尽管劳动力人口数量庞大,但中国的劳动力人口结构却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1. 总量趋于下降自2011年起,中国的劳动力人口总量开始出现下降趋势,这也与国家的生育政策有一定关系。

2. 年龄结构发生变化与此同时,劳动力人口的年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数据显示,2019年末,中国的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1.9%,比2010年末提高了3.4个百分点,而15-64岁人口占比则下降了3.4个百分点。

3. 受教育程度提高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下,与高等教育率不断提高,劳动力人口所受教育程度也得到了大幅提高。

2015年,中国的劳动力人口中,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在总劳动力人口中所占比例已经达到了13.5%。

二、劳动力人口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中国劳动力人口的变化不仅对个人和社会产生影响,也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1. 影响盈利和创新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的缺口越来越大。

随着成本上涨,一些传统企业减缓甚至停止了创新、迎合市场需求并回报的步伐,而创新一直是快速贯穿传统企业效率转型落地的必由之路,也是社会经济中增长贡献最大的主要来源。

2. 生产力下降劳动力人口的减少也会导致劳动力市场的紧张和生产率的下降,从而影响经济的发展。

组织生产成本的持续增加,凸显了生产效率的下降,弱化了中国经济竞争力。

3. 社会保障压力增大与之相应的是,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保障标准提高,社保缴费基数不断上升,这也给用人单位带来巨大的负担。

就业数据分析情况报告(3篇)

就业数据分析情况报告(3篇)

第1篇一、报告概述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为全面了解当前就业市场的状况,本报告通过对就业数据的深入分析,旨在为政府、企业和求职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报告将从就业人数、行业分布、地区差异、学历层次、就业质量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就业人数分析1. 就业人数总体情况近年来,我国就业人数持续增长,2019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352万人,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截至2020年底,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3.61%,同比下降0.11个百分点。

尽管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我国就业市场仍保持了稳定。

2. 不同行业就业人数变化从行业分布来看,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持续下降,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波动较大,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稳步上升。

其中,第三产业已成为吸纳就业的主力军。

三、行业分布分析1. 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比最高近年来,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持续增长,占全国就业总人数的比重逐年上升。

2019年,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比达到46.3%,较2018年提高1.6个百分点。

2. 重点行业就业情况(1)制造业:制造业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就业人数占比稳定在20%左右。

近年来,制造业就业人数略有下降,但整体就业形势较好。

(2)服务业:服务业就业人数增长迅速,已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领域。

其中,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等就业人数增长较快。

(3)信息技术产业: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产业就业人数持续增长,成为就业市场的热点。

四、地区差异分析1. 东部地区就业人数最多从地区分布来看,东部地区就业人数最多,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少。

东部地区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集聚效应,吸引了大量劳动力。

2. 中西部地区就业压力较大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就业机会相对较少,导致就业压力较大。

为缓解这一问题,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推进产业转移等。

五、学历层次分析1. 高等教育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近年来,高等教育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9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9

2019年中国城市流动人口数量排名及全国主要城市人口流动情况分析流动人口是指一个地区的非常住人口。

包括寄居人口、暂住人口、旅客登记人口和在途人口。

在建筑和运输部门做临时工的外地民工,进城经商、办企业、就学或从事各种第三产业劳动的外地人口,探亲访友人员,来自外地参加各种会议、展览、购货、旅游的人员,都构成了流动人口。

流动人口的构成、数量受城镇性质、所处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所制约。

各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交通枢纽城市,革命与历史纪念性城镇,风景名胜旅游区,生产规模较大的名优土特产区,流动人口就多。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流动人口规模的变动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初期,随着《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的发布,国家放宽了对农村人口进入中小城镇就业生活的限制,促进了农村人口的乡城转移,我国流动人口规模从1982年的657万人增加至1990年的2135万人,年均增长约7%。

第二个阶段是1990~2010年,流动人口规模以更快的速度增长,从1990年的2135万人增加至2010年的22143万人,年均增长约12%。

第三个阶段是2010年以来至今,这段时期相对缓和,2010~2015年的流动人口增长速度明显下降,年均增长约2%。

从2015年开始,流动人口规模发展出现新的变化。

全国流动人口规模从此前的持续上升转为缓慢下降,2015年国家统计局公布全国流动人口总量为2.47亿人,比2014年下降了约600万人;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规模比2015年份减少了171万人,2017年继续减少了82万人。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人口从低效率产业向高效率产业、从低工资就业岗位向更高工资就业岗位转移,在微观上增进了抚养家庭的能力,在宏观上促进了社会财富的积累。

从产业配置的角度来看,人口从农业向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转移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从而有利于释放人口红利。

中国劳动力力市场的人口趋势分析

中国劳动力力市场的人口趋势分析

中国劳动力力市场的人口趋势分析中国劳动力市场的人口趋势分析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其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

特别是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的加快,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也变得越来越显著。

本文将从人口结构、就业趋势、职业需求以及劳动年龄等角度进行分析,探讨中国当前劳动力市场的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人口结构中国的人口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人口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从整体上看,中国的人口呈现出老龄化和劳动力减少的趋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9年中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1.89亿,占总人口比重为13.5%;而15岁至64岁的人口则为9.97亿,占比71.2%。

这些数字表明,中国人口逐渐向老龄化、劳动力减少的方向发展。

二、就业趋势中国当前就业市场呈现出供需失衡的局面。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许多新兴产业的出现推动了就业市场的变化。

但就业市场的扩大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一方面,受制于经济结构和就业条件等因素,一些人失去了就业机会;另一方面,由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人力资源市场的供应也相应越来越紧张。

这种供需失衡的情况常常让求职者艰难地在职业市场寻找合适的工作机会。

三、职业需求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职业需求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现在,富有发展潜力的产业领域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如互联网、移动通信、新能源汽车、智慧城市等。

另外,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和应用,一些新的职业也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如人工智能工程师、云计算工程师等。

这种职业需求的变革,不断提醒人们需要勇于改变和适应,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技能,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四、劳动年龄中国的人力资源市场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劳动年龄偏低。

尽管中国人口中老年人口的数量不断增加,但是随着培训机会的增加和新的生产工艺的应用,年轻人也能够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据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16岁至59岁人口占比达78.1%,是劳动力市场的主要群体。

年轻人的就业机会增加,也意味着他们的就业能力不断提升。

新时代就业工作总结范文(3篇)

新时代就业工作总结范文(3篇)

第1篇一、前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就业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新时代,我国就业工作紧紧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目标,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本文将对新时代就业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下一步工作建议。

二、新时代就业工作取得的成效1.就业规模持续扩大近年来,我国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人数逐年增加。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352万人,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截至2020年底,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2.就业结构不断优化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我国就业结构不断优化。

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吸纳就业能力不断增强,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上升。

同时,就业质量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水平不断提升。

3.就业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新时代,我国就业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了以促进就业、稳定就业为核心的政策体系。

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大对重点群体就业的支持力度,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和素质。

4.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我国就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就业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积极开展就业服务,提供职业介绍、就业指导、创业培训等服务,有效促进劳动者就业。

5.就业市场逐步规范随着劳动力市场不断完善,就业市场逐步规范。

用人单位依法用工,劳动者依法维权,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同时,我国就业市场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与国际就业市场接轨。

三、新时代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1.就业压力依然较大尽管我国就业规模不断扩大,但就业压力依然较大。

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部分传统产业吸纳就业能力减弱,一些地区和行业出现就业岗位减少的情况。

2.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我国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部分行业和地区劳动力供不应求,部分行业和地区劳动力供过于求。

同时,劳动者技能与市场需求不匹配,难以实现充分就业。

3.就业质量有待提高部分劳动者收入水平较低,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不足,就业质量有待提高。

社区劳动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及作用解析

社区劳动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及作用解析

社区劳动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及作用解析社区劳动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及作用解析在2023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社区劳动就业工作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

社区劳动就业工作是指通过提供就业机会和服务,激发社区居民的就业意愿和能力,推动社区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为社区的繁荣和稳定做出贡献。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分析社区劳动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及作用。

一、社区劳动就业工作推动就业就业是人民群众生活的重要支柱,也是保障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社区劳动就业工作通过为社区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和服务,促进了就业的发展。

社区劳动就业工作可以帮助失业人员和农民工就业,还可以帮助提高就业技能和拓宽就业渠道。

据统计,2019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1352万人,其中一部分就是来自社区劳动就业工作的贡献。

二、社区劳动就业工作推动经济发展社区劳动就业工作不仅可以促进就业,还可以推动社区经济的发展。

社区劳动就业工作可以帮助社区居民创业,促进小企业发展,并从中获益。

社区居民通过就业和创业可以增加收入,从而增强购买力,刺激社区消费市场的发展。

同时,社区劳动就业工作可以通过优化就业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促进社区经济发展和创新,实现社区居民整体经济上向更高台阶的迈进。

三、社区劳动就业工作推动社区建设社区劳动就业工作也是推动社区建设和安定的重要因素。

社区劳动就业工作可以通过促进社区人口流动和聚集,进一步促进社区建设和城市化进程。

同时,社区劳动就业工作也可以培养和提升社区居民素质和发展意识,增强居民的责任感和公共服务意识,帮助共同维护社区安全和公共卫生。

社区劳动就业工作在2023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社区劳动就业工作推动就业,促进经济发展并改善社区生活质量,同时还可以推动社区建设和安定。

我们要高度重视社区劳动就业工作的作用,并促进社区劳动就业工作的持续发展。

中国农民工就业现状及农民工就业应对策略分析

中国农民工就业现状及农民工就业应对策略分析

中国农民工就业现状及农民工就业应对策略分析一、概况农民工是指进城务工人员是指本县(市)境内,户籍地在乡村,进入城区从事非农产业劳动6个月及以上,常住地在城区,以非农业收入为主要收入的劳动者;或外县(市)进入本县(市)城区从事非农产业劳动6个月及以上,常住地在城区,以非农业收入为主要收入的劳动者。

二、农民工就业数量在城镇化建设发展过程以及社会资源的配置,农民工就业问题必然受到城镇化建设的影响。

城镇化建设必然会扩大就业这种社会活动的空间,扩大城区,增加公共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劳动力,从而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可以吸引更多农民进城务工,缓解农民工就业问题。

2019年中国农民工数量29077万人,同比增长0.8%。

本地就业指的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并没有远离家乡,但是几乎完全脱离农业生产,主要从事其他工作获得收入来源,没有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外出工作的成本较低。

2019年中国外出农民工数量17425万人,同比增长0.9%;本地农民工数量11652万人,同比增长0.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完成了从非均衡发展向均衡、协调发展的转变。

中国的迁移流动人口,主要是就业人口,农民工的迁移流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口迁移流动的总体格局。

中国东部地区农民工就业数量逐年微降,2019年农民工就业数量15700万人,同比下降0.7%;2019年中部地区农民工就业人数6223万人,同比增长2.8%;西部地区农民工就业人数6173万人,同比增长3.0%。

农民工受文化水平、知识构成与职业技能的限制,在外务工大多从事建筑、服务、零售等行业的体力劳动,但由于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在生活中的普遍应用,许多岗位往往要求劳动者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电子产品、机器设备及其他智能工具的操作能力,对劳动者提出更高的要求。

其中,2019年农民工在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比分别为27.4%、18.7%、12%、6.9%及6.9%。

2019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2019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2019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4月3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XX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XX年,我国农民工总量继续增加,但40岁以下农民工所占比重继续下降;中西部地区和第三产业吸纳农民工就业的能力有所增强。

根据抽样调查结果,XX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7395万人,比上年增加501万人,增长%。

不过,自XX年以来,农民工总量增速持续回落,XX年、XX年、XX年和XX年农民工总量增速分别比上年回落个、个、个和个百分点。

分年龄段看,青壮年劳动力是农民工的主力群体。

数据显示,21岁至40岁的农民工占53%,41岁至50岁占%,50岁以上的农民工占%。

不过,40岁以下农民工所占比重继续下降,由XX年的%下降到XX年的%,农民工平均年龄也由岁上升到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分析,近年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比重持续下降,这意味着“人口红利”在持续减少,老龄化程度在加重。

同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少年轻的农村劳动力在农村就能找到合适的岗位,不再需要像过去一样大规模地向沿海地区流动。

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40岁以下农民工占比的下降。

“未来40岁以下农民工比重可能会继续下降,对于制造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应该加快技术改造升级,尽量避免对廉价劳动力形成依赖。

”李佐军说。

从农民工的流向分布情况看,西部地区吸纳能力继续增强。

“西部地区吸纳农民工就业能力的提升,对于推动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李佐军分析说,随着中西部地区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一大批产业企业将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这将使中西部地区增加就业岗位,也会吸引一部分农民工流向西部,这有利于扩大中西部地区的消费,对城镇化的发展形成支撑。

报告显示,农民工在第二产业中从业的比重为%,比上年下降个百分点。

农民工在第三产业从业的比重为%,比上年提高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吸纳农民工的能力增强,也是我国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表现。

”李佐军表示,当前,三产在gdp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我国未来劳动力人口的供给及就业技能需求变化分析

我国未来劳动力人口的供给及就业技能需求变化分析

Thank 信 you
2020/2/23
资料收集:许海迪 Ppt制作:喻娟娟 Ppt演说:陈珍
2020/2/23
我国未来劳动力人口的供给及就业技能需求变化分析
2020/2/23
我国未来劳动力人口的供给及就业技能需求变化分析
2020/2/23
我国未我国未来劳动力人口的供给及就业技能需求变化分析
2020/2/23
我国未来劳动力人口的供给及就业技能需求变化分析
• 第一,大学生所学知识与市场存在脱节现象。 为什么职业教育的求人倍率高,而大学生的求人 倍率低?一个主要原因,在于职业教育紧跟市场 而调整,但大学教育的课程、知识要点和专业配 置及老师等,一旦固化,就很难改变。
• 第二,大学教育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所谓 数量增长,质量下滑。很多学校,本不应该升级 为大学,但却通过种种渠道,取得了招收大专生 和20本20/2/2科3 生的资质。在老师的教学力量未经提高之
毕业生只有413万人,2019年增加到557万,2009年将增加到610万人。再加 上2019年没有顺利实现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届时仅需就业的大学生就会高达 约800万人。
最近几年愈演愈烈的大学生就业难,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中,也会伴生中等职业教 育产品——接受过高中职业教育的毕业生的择业难。这种“困难”,并不是 劳动力人口供给中短期的结构性压力,而是一个可能持续多年的结构性压力 。
口 红 利 还 能 吃 多
继 续 满 足 经 济 发 展 的 需
国 劳 动 力 的 增 长 势 头
我国未来劳动力人口的供给及就 业技能需求变化分析
2020/2/23
中国未来劳动趋势
增长放缓 人口红利 ������ ������减弱������ ������

2019-2020年整理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布汇编

2019-2020年整理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布汇编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发布人口概况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1953年6月30日,全国人口601,912,371 人。

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1964年7月1日,全国人口694,580,000 人。

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1982年7月1日,全国人口1,008,180,000 人。

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1989年7月1日,全国人口1,133,680,000 人。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7月1日,全国人口1,242,600,000 人。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010年11月1日,全国人口1,339,724,852 人。

一、人口总量这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07%下降0.5个百分点。

数据表明,十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二、家庭户规模这次人口普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40152万户,家庭户人口124461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

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主要是由于我国生育水平不断下降、迁移流动人口增加、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的影响三、性别构成这次人口普查,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由2000年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以女性人口为100.00)。

四、年龄构成这次人口普查,0-14岁人口占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 6.2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 2.93个百分点,其中 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

中国出生人口、人口老龄化率、育龄妇女情况及各年龄段人口分析

中国出生人口、人口老龄化率、育龄妇女情况及各年龄段人口分析

中国出生人口、人口老龄化率、城乡常住人口、大陆男女人口、总人口性别比、育龄妇女情况及各年龄段人口分析中国大陆人口首次突破14亿人,继续坐稳全球人口第一大国之位。

70年前,中国总人口仅有5.4亿人,经济总量仅有358亿人民币。

到2019年,我国大陆总人口增加到14亿,GDP攀升到99万亿,这无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奇迹。

1949-2019年中国大陆总人口走势分析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中国国家统计局17日发布数据显示,2019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14000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67万人。

2010-2016年我国每年出生人口从1592 万增长到1786 万,特别是受2013 年11 月起实施“单独二孩”政策的影响,2014 年出生人口数量较2013 年增长47 万人,人口出生率提高2.87 个百分点,2016年全面二胎放开以来,国内新生人口数激增,较2015年度增加131万人。

2018年全年出生人口1523万人。

2019年全年出生人口1465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0.48‰;2018 年末,我国总人口比上年末增加 530 万人、达到 13.95亿,需注意的是新出生人口却出现了下降,全年共出生 1523 万人,较上年减少 200 万人,2019年全年出生人口1465万人,2018年人口出生率下降至10.94‰,2019年人口出生率下降到10.48‰。

2019年中国死亡人口998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4‰;2018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81‰,2019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至3.34‰。

2011-2019年中国出生人口走势分析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9年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及人口自然增长率情况分析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而65周岁及以上人口17603万人,占总人口的12.6%。

总人口首次突破14亿人,而出生人口和出生率却创出新低,老龄化率创出新高。

城乡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

城乡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

城乡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近年来,我国城乡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

这一政策的出台,不仅促进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带动了城市的人力资源优化配置。

本文将从政策目标、政策手段及政策效果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政策目标1.1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城乡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的首要目标是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就业,实现农村人口的市民化。

政府通过提供就业机会、推行创业扶持政策以及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方式,鼓励农民工进城就业。

同时,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推动农村农业转型升级,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1.2 优化城市人力资源配置城乡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的另一个目标是优化城市的人力资源配置。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劳动力需求不断增加,但城市人口资源有限。

因此,政府通过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就业,满足城市的人力资源需求,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有效供给。

二、政策手段2.1 完善城乡劳动力转移机制为了方便农民工进城就业,政府建立了健全的城乡劳动力转移机制。

这包括了农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对接,使农民工在城市能够享受到与城市职工相当的社会保障待遇;建设和完善劳务输出机构,提供农民工的人力资源信息服务;制定并实施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法律法规,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2.2 支持农民工创业为了鼓励农民工创业,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支持政策。

这包括财政扶持资金的投入,提供创业贷款及贴息政策,简化创业手续,提供创业培训和技术指导等。

通过这些措施,政府希望激发农民工的创业热情,降低创业风险,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

2.3 促进农村农业转型升级为了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政府致力于推动农村农业的转型升级。

这包括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推动农产品进城;发展农村电商,促进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

通过这些措施,政府希望能够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政策效果3.1 农民工就业率稳步提高城乡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的实施,使得农民工进城就业的机会更多,就业率稳步提高。

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21

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21

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21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其人口已超过1.4亿。

2020年7月,中国人口又增加了7600万,达到1.41亿。

这一数字非常惊人,但也表明中国仍然在增长。

人口的增加引发了一系列问题,最突出的是就业问题。

中国的就业环境一直以来都很棘手。

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同时工资水平提高,因此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市场,给就业市场增加了压力。

2020年,根据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中国总就业人数为7.62亿,其中,农村劳动力7.21亿,城镇劳动力4.11亿,农业就业人口3.48亿,非农业就业人口3.63亿。

其中,农村劳动力增加最快,增幅达到21.9%,而城镇劳动力仅增加2.8%。

另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是就业不稳定性。

尽管2020年全国就业总体环境有所改善,但仍有许多人失业或面临失业。

根据报告,2020年全国失业率为5%,其中失业人口达到了370万人。

此外,中国正面临着跨越式发展而带来的就业挑战。

随着发展,许多行业受到影响,导致失去就业机会,例如矿业、制造业等。

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传统的工作正在被计算机和机器人取代。

另一个关键的问题是社会保障比例之间的落差。

中国的社会保障通过社会保险、企业年金以及其他形式得以实施,但因贫富差距的加大而遭受了挑战。

根据报告,2019年,低收入家庭的社会保障覆盖率仅为19.9%,而中等收入家庭覆盖率为47.4%,而高收入家庭覆盖率高达92.3%。

这一数据反映出了社会保障政策实施中存在的不公平性问题。

此外,中国还面临着经济发展与就业相结合的问题。

2020年,中国实现了6.7%的年均增长率,但这一增长并不能确保万千劳动者都有就业机会。

由于经济结构改变,引入了众多新兴行业,同时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也对就业影响较大。

2020年,国内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增速分别为3.1%和2.9%,而第三产业增速达到了9.3%,可见经济发展与就业之间存在差异。

综上所述,中国面临着一系列就业挑战,包括人口膨胀、就业不稳定性、社会保障落差以及经济发展与就业结合的问题。

我国人口负增长趋势及应对策略

我国人口负增长趋势及应对策略

我国人口负增长趋势及应对策略1. 我国人口负增长趋势现状分析“我国人口负增长趋势现状分析”主要描述了我国人口负增长的趋势及其背后的原因。

从数据上看,近年来我国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死亡人数居高不下,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接近于零。

更为严峻的是,劳动年龄人口也开始减少,这意味着未来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将大幅减少,同时为保持经济增长带来压力。

导致人口负增长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生育政策的调整使得人们生育意愿降低;二是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更加注重生活质量和个人自由,选择晚婚晚育或者不生育。

人口结构的变化也加剧了人口负增长的趋势,老龄化问题的严重使得社会负担加重,医疗和社会保障支出增加,同时为保持经济增长带来挑战。

而少年儿童人口的减少则意味着未来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不足,将对经济增长产生长远影响。

1.1 人口总量与增速变化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我国的人口增长率逐渐下降,到2015年达到峰值,之后进入负增长阶段。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9年末,我国总人口为亿人,比上年末减少467万人,为近60年来最低水平。

这主要受到生育率下降、人口老龄化加速等因素的影响。

随着人口总量和增速的变化,我国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如劳动力短缺、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环境污染加剧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调整生育政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等。

1.2 人口结构变化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

我国人口负增长趋势愈发明显,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应对策略。

接下来我们将从第二章“人口趋势”继续深入探索这一主题,并对其中的第二部分进行详尽分析——人口结构变化及其应对之道。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及生育政策的调整滞后效应影响,我国的人口结构经历了巨大的变迁,具体来说可以称之为“一老一小”的格局变化。

即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和生育率的下降导致人口负增长趋势显著。

当前就业形势情况调研报告

当前就业形势情况调研报告

当前就业形势情况调研报告就业是民生之本。

做好就业工作,需要全面分析当前所面临的形势,既要看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又要把握促进就业的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切实增强做好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一、我市就业工作基本情况(一)建立就业协调机制。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并把促进就业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强力推进。

为了加强我市就业工作的领导,市政府成立了由24个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组成的市促进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

出台了“消除零就业家庭”等若干项促进就业政策措施。

各级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也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从而自上而下建立了促进就业工作的协调机制,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建立了促进就业的目标责任制,进行年度考核。

(二)落实就业优惠政策。

按照《就业促进法》和中央、省、市促进就业的各项决策部署,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社保补贴和岗位补贴等政策认真实施。

去年以来,全市发放就业服务卡2万多份,发放再就业优惠证6660份,发放小额担保贷款760笔、金额3485万元,完成目标任务的150%,直接扶持创业者760人,带动6500多人实现就业。

累计发放扶持创业小额担保贷款2855笔、金额10285.5万元,发放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31笔,金额2043万元。

20xx年,全市落实主辅分离政策安置下岗人员1620人,减免企业所得税544万元;落实稳定就业政策,办理出口退税2.38亿元;落实鼓励吸纳招收下岗人员中就业困难人员431人,减免增值税4412人次,减免税额594.28万元;落实残疾人就业政策减免税收262.8万元。

(三)构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近年来,我市建立了市、县(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村民组五级服务网络平台,已建成劳动保障事务所272个(其中街道18个,乡镇154个),劳动保障工作站1579个(其中社区220个,村1359个),在村民组设立信息员43681名。

人口流动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人口流动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人口流动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人口流动成为当今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现象。

从海南到新疆、从广东到黑龙江、从这个城市到那个城市,人们的脚步越来越频繁,这种人口流动对各个领域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对劳动力市场影响较为显著。

本文将从人口流动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劳动力市场的现状以及劳动力市场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

人口流动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人口流动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加剧了劳动力短缺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各地都在争夺和争夺更多的劳动力资源。

人口流动的加剧,使得一些地区的劳动力短缺问题更为严重。

例如,一些西部省份的企业和工厂由于地处山区,交通不便,且缺乏足够的吸引人才的条件,造成了严重的人才流失和劳动力短缺问题。

而像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由于自身经济发展与人口增加,劳动力市场供不应求,也面临较为严重的劳动力短缺问题。

二、促进了分工进程人口流动也促进了国内劳动力的分工进程。

在流动人口中,一部分是从事学历低下、技能简单的工人;另一部分是从事学历较高、专业技能或经营管理型的人才。

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的流动,能够加快地区经济发展的进程。

随着人口的流动,一些企业也能够更为灵活地调配劳动力资源,同时也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劳动力资源,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发展。

三、加速了劳动力的流动人口流动加速了劳动力的流动,劳动资源大量向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集中。

这样一来,一些企业的发展走向可以更加开放。

企业可以利用本地劳动力靠偏好较低的工资水平提供廉价的劳动力,同时也可以引入本地外来劳动力结合交流的劳动力精英,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

劳动力市场的现状根据就业服务机构的统计数据,我国目前的劳动力就业局势(2019年)较为严峻,就业人口总数近9亿,出现了从北到南的较明显的分布不均问题。

而其中以城市居民的失业率高和城市居民就业困难的情况较为突出。

另外,随着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进入城市,城市的外来务工人员数量也在迅速增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的人口与劳动就业作者:李长明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1995年11期1995年,我国人口突破了12亿大关,这个事实提醒我们,在经济高速度增长的同时,人口问题仍然不容忽视。

近年来,在全国各地流动的人口达8000万之众,汹涌澎湃的“民工潮”冲击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城市劳动失业率不断呈上升趋势的情况下,总计达2亿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中的相当一部分正在以无序的形态流入城市,形成一支远远超过我们统计数字的失业大军。

人口增长、劳动就业、通货膨胀、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复杂的正相关与负相关的关系,特别是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特别多的发展中大国,认真研究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与劳动就业之间既带有一般性又带有特殊性的规律,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人口形势依然严峻70年代以来,我国坚持不懈地推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人口控制取得了显著成绩,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下降了差不多一倍。

尽管如此,我国的人口发展形势仍然不容乐观。

由于人口基数太大,即使增长率下降,增加的绝对数还是相当大的。

现有人口的庞大绝对数字和每年净增1400多万人的基本格局仍要长期持续下去。

据保守的估计,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增加到16亿。

显然,现在我国12亿人口对经济发展来说是一个过于沉重的负担。

人口问题并非中国所独有,世界不少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贫困国家,都面临着深刻的人口问题。

现在粮食生产的增长已经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世界人口若按现在的速度继续增长,三、四十年内粮食短缺将是人类生存面临的共同问题。

到2030年,我国粮食需求缺口将达21600万吨,即使到时候中国经济已有实力拿出大量外汇进口粮食,在世界上恐怕也很难找到可以供中国这么大需求胃口的粮食供应地。

从国际人口动态比较来看,经济发展水平是制约人口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人口增长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上升而下降的,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负相关关系。

这说明,当前我国除了要继续坚持有计划地控制人口的政策之外,还要尽快地把经济搞上去。

只有这样,才可以早日改变长期以来十分被动的人口政策。

从人口的年龄结构看,在出生率比较高的贫困和发展中国家,0-14岁的非成年人口占的比率达到40%左右;而出生率较低的欧美国家和日本,非成年人口仅占21-22%。

非洲、拉美、南亚等从属人口指数高达80—90%,而发达国家的从属人口指数为50-60%。

显而易见,发展中国家沉重的从属人口负担和高人口出生率同样,对经济发展是一个很大的制约。

80年代以来,非成年人口的比率低于30%,有了明显下降,1990年从属人口指数为63%,与世界平均数持平。

但应当看到我国与其他所有国家的不同和其中的隐忧。

由于我国不得已的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出生率不是渐趋缓慢而是陡然下降,这样,今后人口老龄化问题势将变得比任何国家突出,在20年后,会一下子进入老龄化社会。

这也可以说是我们在作出控制人口的两难选择后的一个必然代价。

应当进一步看到,非成年人口虽然是纯粹的消费者,但却是一种潜在的劳动力,而老年人口一般称为负的储蓄者,是失去劳动能力并消费过去的储蓄的人口。

简而言之,能否处理好这个潜在的深刻矛盾,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抓住现阶段从属人口负担不太重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成年人口这个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加快经济发展速度,以更多的“储蓄”,迎接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再看人口密度,除日本和南亚以外,我国的人口密度高于其他所有的国家和地区。

而且,随着人口的增长,人口密度还在不断增加。

人口多、人口密度大意味着农业部门劳动力与土地的比率高,不利于农业生产的规模经济性和劳动生产率提高。

这一方面决定了我国的农业是劳动力集约型的,另一方面也决定了我国农业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并会随着经济发展,流向其他产业部门,给其他产业部门造成巨大的就业压力。

二、劳动就业与经济发展据测算,1995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达2.72亿人,企业中富余职工达2000万人,即我国有总计近3亿的剩余劳动力人口。

以现在12亿人口中有60%的劳动力人口水平计算,劳动力总人口有7.2亿。

与之相比,我国包括农村在内的“失业人口”比率是过高了。

1.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通常认为,失业率在5%以上就是高失业率了,就需要政府采取主要针对失业问题的对策。

大多数国家失业率都超过5%,表明就业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一般来说,影响劳动就业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

(1)经济增长速度快慢。

无论是从计量分析还是从经验上都可以明显看到,失业率与实际经济增长率之间有着负相关关系。

当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经济增长率下降,经过暂短的滞后期,失业率就会上升。

经济增长缓慢持续一年以上,失业率会进一步上升。

经济增长与劳动就业之间的这种直接的负相关关系在我国的现实中是十分明显的。

(2)技术状况与资本有机构成的水平。

技术革新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会造成失业。

技术革新必然造成对熟练劳动力的排挤,用于机械设备等的不变资本的比例提高,用于活劳动的可变资本的相对比例下降是造成失业的一个原因。

(3)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在质量上的矛盾。

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汽车、电子、计算机产业等将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这些产业对劳动力需求旺盛,但其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也高。

在这些新兴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劳动力呈供不应求状态的同时,农业、纺织等传统产业劳动力却呈饱和与过剩状态。

我国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竞争需要的高素质劳动力将呈短缺状态,劳动力将在数量上供大于求而在质量上供不应求。

根据较宽的估计,我国目前知识分子人数(包括科技人员)有2000多万人,仅占我国总人口的2-2.5%,而发达国家一般要占到25-45%。

不仅如此,一般劳动力的素质也较低。

1990年我国在业人口总数6.5亿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87%,中专和高中文化程度占11.07%,70.14%只有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还有16.92%是文盲和半文盲。

(4)经济体制上的原因。

比如,一些发达国家,由于失业保险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强化,人们即使失业也衣食不愁,寻求再就业的时间相对拉长,这就引起失业率增高。

而我国现在的国营企业既不能随便解雇职工,又不能自由采用新的职工,对失业率也有直接影响。

一旦这种传统体制放开,目前企业当中存在的2000多万富余人员将使现在城镇不到3%的失业率成倍上升。

(5)劳动力供给方面的因素。

从劳动力从给方面来看,引起失业增加的因素一个是现有劳动力供给是不是过剩,其二是今后进入劳动年龄人口的增加比率。

从这两方面看,我国目前主要的问题是如何解决城乡总计近3亿的劳动力供给过剩,而今后几年进入劳动年龄人口的增加比率同十几年前相比,还是比较稳定的。

顺便要提及的是,缩短劳动时间也是减少劳动供给、缓和劳动力过剩矛盾的一个办法。

同时应当看到,缩短劳动时间意味着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工资成本,具有反过来减少就业的负效果。

但是,劳动时间的缩短只要不超过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范围,就用不着特别担心这样的负效果。

以上五个因素是对失业率高低起主要影响的因素。

除此之外,还有国际性因素和摩擦性失业。

毫无疑问,我国要解决大量过剩劳动力的就业,提高就业水平,就要考虑所有这些因素的作用,采取综合性的就业对策。

但是,在当前和今后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要特别予以重视的就是经济发展与就业的关系,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速度。

2.经济增长速度与劳动就业经济增长快慢是影响就业状况的一个最重要因素。

经济体制改革以来,除了个别年份以外,我国经济增长保持了较高的速度。

不论城镇还是乡村,都安排了大量的人就业。

仅1991年到1993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口就有2000多万。

改革以来,仅农村的乡镇企业,就有1亿多人口就业。

很显然,经济增长与就业增加是正相关的关系,经济增长速度越快,新增加的就业人口就越多。

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存在的数以亿计的过剩劳动力的状况,保持适度的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十分必要的。

那么,要保持充分就业需要多大的经济增长率呢。

设维持充分就业水平的实际GNP为Y,劳动力人口为L,每个就业人员1年的劳动时间为h,每个就业人员平均每小时创造的附加价值(用不变价格)为y[,1]。

另外,为了使问题简化,假定充分就业状态即劳动力人口与就业人口相等(此时失业人数为零),则以下关系式成立。

Y=L×h×y[,1]用△表示以上各变量的增量,则有(Y+△Y)=(L+△L)(h+△h)(y[,1]+△y[,1])设Y的增长率(即GNP增长率)为g,则可以近似得到由以上方程式可知,如果假定不存在劳动力供给以外的其他因素,最大可能的经济增长率近似等于劳动力人口增长率、每个就业人员1年的劳动时间的增长率及每个就业人员平均每小时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三者之和。

这个关系基本上就是哈罗德·托玛模型中的自然增长率。

若就业人数增长率与劳动力人口增长率一致,则失业率不变。

而当劳动力人口过剩、存在大量失业人员的状况下,要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就要在一个时期里使经济增长率保持比上述增长率更高的水平。

我国目前就处于这种状况,不仅城镇存在数以千万计的潜在失业人口,而且农村还有2亿以上的过剩劳动力,同时,劳动力人口增长率的水平也不低,国民经济总体的劳动生产率也在提高,这些因素都分别要求经济增长率的提高,而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要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就要求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

3. 通货膨胀与劳动就业从理论上讲,经济增长速度越快,对解决就业越有利。

但是,还有不少因素对经济增长起着制约作用。

物价上涨就是制约经济增长的一个不能忽视的因素。

凯恩斯经济学认为失业的主要原因在于总需求不足,因此主张政府采取财政金融政策扩大总需求以增加就业。

但是,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现代货币学派认为,用扩大总需求的政策减少失业的效果只是暂时的,不久失业率又会回到原来的状态。

货币学派批评凯恩斯的就业政策,主张当失业率过高时,不是用凯恩斯理论,而是从体制改革与结构调整的政策入手。

经济增长、劳动就业与通货膨胀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为扩大就业就要加快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快,会引起成本上升、物价上涨。

反过来说,放慢经济增长速度,失业就会增加。

所以说,政府在政策选择上面临两难处境。

60年代,主要发达国家政府为了减少失业,采取了容忍一定程度的物价上涨,优先发展经济的方针。

因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对失业的承受力远比对通货膨胀脆弱得多,失业威胁远比我们迄今为止面临的就业压力大得多。

我国1993年和1994年通货膨胀的原因比较复杂,不仅仅是由于大量新增加的就业人员所引起的。

但是,通货膨胀的治理,必然使我国本来已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更加突出。

所以,1995年把通货膨胀率控制在15%以内是谨慎而适当的。

如果压得再低,首先,有可能引起就业问题的爆发,也可能导致滞胀。

近年来,在选择宏观调控目标中,人们最关注的是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但是,要确定经济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合理界限,就必须把劳动就业放到重要的位置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