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扎艺术概况及其保护
家乡的民间艺术与传统技艺
家乡的民间艺术与传统技艺家乡的民间艺术与传统技艺是我与我的故乡紧密相连的一部分。
我出生并长大在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地方,这里的民间艺术和传统技艺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人文意义。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您介绍我家乡的民间艺术与传统技艺,带您一起探索这些独特而富有魅力的艺术形式。
篇章一:纸扎艺术纸扎艺术是我家乡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之一。
这种艺术形式以纸张为主要材料,手工制作各种各样的造型与雕塑。
无论是人物形象、动植物、传统建筑,还是庙宇道观,纸扎艺术家们都能够通过纸张的折叠、装饰和精细制作,栩栩如生地再现出原本的样貌。
这项技艺源远流长,代代相传,承载着家乡的历史和文化。
在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中,纸扎艺术更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整个活动增添了欢乐和色彩。
篇章二:绣花技艺绣花技艺是我家乡女性传统技艺中的瑰宝。
凭借精湛的刺绣技艺,大家母辈的女性们能够在绣花布上创造出美丽绝伦的花草图案、动物形象和传说故事。
所使用的绣针、绣线和绣布都是经过严格挑选的上等素材,使得绣花作品更加精致和耐用。
这项技艺承载了女性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成为传承家族智慧和温馨的纽带。
篇章三:木雕艺术木雕艺术是我家乡传统技艺中的瑰宝。
憨态可掬的木雕作品以精巧的刀法和细腻的功夫,捕捉了美感,传达了家乡人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木雕作品形态各异,有民间小品形象、动植物形象,也有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传统建筑、人物形象等。
通过木雕艺术的展示,我们可以看到家乡人才辈出、技艺精湛的一面。
篇章四:剪纸艺术剪纸艺术是我家乡的一种传统技艺,凭借着独特的剪裁技巧和丰富多样的图案,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
剪纸艺术以纸张为主要材料,在剪裁的过程中,艺术家们手法娴熟,精准地勾勒出各种各样的图案,给人一种视觉上的享受。
这项技艺不仅在年节和传统节庆中扮演重要的装饰作用,还常常用来传统婚礼上的喜庆和彩排环节。
篇章五:泥塑艺术泥塑艺术是我家乡又一项珍贵的民间艺术。
利用泥土和水的混合物,泥塑艺术家们能够手工塑造出各种形态各异的泥塑作品。
中国传统纸扎艺术
中国传统纸扎艺术中国传统纸扎艺术,作为中国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其精美的制作工艺和独特的形式赢得了世人的赞誉。
纸扎艺术既是一门手工技艺,也是一种民间艺术表达形式,通过精雕细琢的手工艺,将平面纸张转化为立体的形象,传递着人们对于生活、神灵和传统文化的思考与表达。
一、纸扎艺术的起源与历史发展纸扎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当时纸张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媒介,人们开始使用纸张来传播信息和艺术作品。
纸扎艺术最早是作为祭祀用品而出现的,人们用纸张制作各种具体形象的物品来供奉神灵。
随着时间的推移,纸扎艺术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富有艺术创造力的手工艺,广泛应用于庆典、婚庆、葬礼等各种场合。
二、纸扎艺术的制作工艺纸扎艺术的制作工艺十分讲究,需要经过多个环节来完成。
首先,制作者需要选用合适的纸张材料,通常选择纸质柔韧、韧性强的手工纸,以便能够更好地展现纸扎作品的细节。
其次,制作者需要有娴熟的剪、折、扎等技巧,能够将平面纸张转化为立体的形象。
最后,纸扎作品需要进行上色和装饰,以增加作品的真实感和美感。
三、纸扎艺术的艺术表现形式纸扎艺术的艺术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既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也有栩栩如生的动物、建筑等具体物品的形象。
纸扎艺术通过精细的剪纸和折纸技艺,将纸张完美地塑造成各种各样的形象,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艺术家们常常通过纸扎作品表达对于自然界、传统文化和人们生活的无限思索和表达。
四、纸扎艺术的意义和价值纸扎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深厚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纸扎艺术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纸扎艺术通过精美的形象和细腻的工艺,传递了中国人对于生活和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最后,纸扎艺术还为当地民众提供了就业机会,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
五、纸扎艺术的保护与传承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纸扎艺术,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对纸扎艺术的保护立法和相关政策制定,为纸扎艺术的传承创造有利条件。
国庆传统纸扎工艺
国庆传统纸扎工艺国庆节是中国人民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每年10月1日,全国人民欢聚一堂,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以各种方式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祝福。
而在这些庆祝活动中,传统纸扎工艺无疑是一种独特而充满艺术氛围的形式。
本文将介绍国庆传统纸扎工艺的历史、制作方法和艺术价值。
一、纸扎工艺的历史纸扎工艺是中国传统的手工艺之一,起源于古代,历史悠久。
纸扎最早是用于祭祀活动,作为牺牲品的模型,用以供奉神灵。
后来,纸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寺庙、庙会和传统节日中常见的艺术形式。
二、纸扎工艺的制作方法纸扎工艺的制作方法十分繁琐,需要经过多个工序。
首先,选用高质量的纸张,最常见的是黄色纸和彩色纸。
然后,根据所要制作的物品,如人物形象、动物造型等,进行设计和测量。
接着,使用剪刀、胶水等工具,将纸张剪裁成需要的形状,并逐层叠加起来。
最后,经过细心打磨和装饰,使其更加精美和逼真。
三、纸扎工艺的艺术价值纸扎工艺是一门独特而独立的艺术形式,在艺术上有着独特的价值。
首先,纸扎能够呈现出丰富的形象和造型,如人物、动物、建筑等,给人以美的享受。
其次,纸扎工艺注重细节处理和表现手法,能够体现出制作师傅的技艺和艺术水平。
再次,纸扎作品常常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最后,纸扎工艺的制作过程是一种极具观赏性的过程,观众可以近距离目睹工艺师傅的巧手和心思,增加了观赏的乐趣。
四、纸扎工艺的发展与创新纸扎工艺在传统的基础上,也进行了一些创新和发展。
现代的纸扎作品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人物形象和动物造型,还涉及到现代文化元素和时事热点。
例如,在国庆节期间,可以制作一些具有国旗、国徽等元素的纸扎作品,以表达对祖国的崇敬之情。
此外,一些纸扎工艺师傅也将纸扎与其他材料结合,如灯光、音乐等,提升了整体的观赏效果。
总结:纸扎工艺是一种独特而充满艺术氛围的传统手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国庆节期间,欣赏纸扎作品无疑是一种独特的享受和体验。
100种非遗手工艺
100种非遗手工艺:中国文化的保留与传承作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非遗手工艺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技术和工艺的独特性,同时也记录了古老的历史和文化,反映了中国的社会、生活和审美。
本文将介绍100种非遗手工艺,旨在传承和保护中国文化。
1.绣花:绣花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有文字、人物、动物、花卉和鸟类等不同图案。
以苏州的刺绣、湘绣和蜀绣等闻名于世。
2.折纸:折纸是一种日本文化,该文化近年来在中国越来越受欢迎。
它通过将平面纸张折叠成各种形状,来创造出丰富的造型。
3.窗花:窗花广泛用于中式建筑的窗户上,它最早起源于祭祀活动中的五彩纸缎。
窗花既可以用来增加居住环境的美感,还可以在传统节日时增添气氛。
4.木偶:木偶是一种传统的表演艺术形式,通常通过线操控进行操作。
其制作是一个长久的过程,需要将木块剖成各个形状并进行打磨、雕刻、绘画等。
5.纸扎:纸扎是中国传统的民俗艺术,最早起源于古代文化的祭祀活动。
纸扎工艺可分为天南地北、花鸟虫鱼、悲欢离合、神话传说等多种。
6.皮影:皮影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它通过用半透明的牛皮或马皮制作人物形象来诠释故事。
这种艺术形式最早起源于汉代,在唐代时达到了高峰。
7.刻章:刻章在中国源远流长,是传统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刻章大多用于印章或邮戳等方面,其制作过程需要讲究技巧和精湛的刀工。
8.木雕:木雕是一种中国古老的艺术形式,以手工雕刻、雕塑和刨削技术为基础。
木雕作品不仅能体现出作者的艺术才华,同时也是传承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9.花灯:花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主要用于农历新年庆祝活动。
其制作过程非常讲究,需要艺人进行设计、画画、描线、绘饰等一系列步骤。
10.纸雕:纸雕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它依靠折叠、剪裁和粘贴纸张,将平面的纸张转变成立体的形态。
纸雕艺人需要精湛的手艺和创造力。
11.竹编:竹编是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代表之一,其主要特点是利用竹和木材的天然光泽和颜色,向人们展现出生活的美好。
其制作过程需要一个有耐心的心态和细心的动作。
剑川白族纸扎
DALI2012.12剑川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以白族为主的剑川各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纸扎就是其中一项独具特色的古老传统民间手工技艺,主要分布在全县金华、甸南、沙溪、羊岑、马登、老君山、弥沙、象图等乡镇。
剑川白族纸扎,又名扎作、扎彩、糊纸、彩糊等,其历史悠久,在白族地区影响深远,最早源于古代民间宗教祭祀活动,以后逐渐成为日常生活及庆祝节日的一种装饰艺术。
剑川盛行于唐宋的“阿吒力”佛教科仪中就有以纸扎为表演道具的宗教舞蹈《散花》。
“阿吒力”属大乘佛教密宗,一般认为由印度、缅甸经西藏传入,另说由中原传入。
传入剑川后与土著文化相结合,形成自己的特点,颇具民族性和地方性,被白族称为“阿吒力”教。
“阿吒力”教中的《散花》为双人或多人舞,舞者持五彩纸花束歌舞,以此酬谢佛祖。
所谓:“一花五叶祖师传,拈此花供养菩萨”。
《散花》舞姿婀娜多姿,舒徐有致,动作细腻,富有韵律和造型美。
舞毕,要将五彩纸花散到各方,任由人们抢捡。
民间说法,抢到花朵的人,求财财运亨通,求安身体健康。
如今,在剑川白族地区,每逢丧事、喜事、祭祖、祭神以及●刘新春李寿香2012.12DALI 庙会、各种宗教礼仪活动和节庆活动,都要用到纸扎用品。
用纸扎艺术形式来悼念死者,能起到安慰悲伤、调解消极感情的作用;用纸扎艺术形式来祭祀祖先、神灵,能表达心中敬畏和祈求福祉的诚意;而在各种节日庆典、庙会等民间民俗活动中,纸扎艺术不仅能增加节日欢乐祥和的气氛,更能表达人们心中各种美好的祝愿和祈求。
剑川纸扎根据用途可分祭祀类纸扎、节庆类纸扎和百花工艺类纸扎。
祭祀类本主寺庙中:剑川广盖本主寺庙,各本主像前都有纸花供品,祭祀观音菩萨则常用纸莲花等,四大天王及脚夫又常出现在道教科仪中。
灵堂中:丧事灵堂前常设人物和动物、花圈等纸扎,如童男童女、开路神、狮、象、鹿、马、金银树等。
送葬时,纸扎品列在死者前开路,到了坟地后,以火焚烧随葬。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湖南凤凰纸扎的保护与传承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湖南凤凰纸扎的保护与传承作者:周增辉来源:《科技传播》 2018年第9期纸扎属于是民间比较古老的一种手工技艺,湖南地区具有较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凤凰纸扎就是其中一种。
凤凰纸扎技艺精湛,发展悠久,受到湖南地区的文化形态以及发展背景影响而产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展现出湖南地区的民俗特色与价值观念。
作为具有丰富艺术内涵以及艺术价值的手工技艺,其保护与传承始终是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而现阶段的发展中也出现了较多的文化遗产保护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就是较为常用的保护方式。
所以积极研究虚拟现实技术在湖南凤凰纸扎保护与传承的应用情况,为良好的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提升湖南凤凰纸扎保护的效果,对于传统民间艺术的良好传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虚拟现实技术概述虚拟现实技术是运用计算机模拟的技术方式,借助专业设备,以实现用户与环境比较直观的交互。
虚拟现实技术蕴含了较多的技术方法,属于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仿真技术等多类技术的整合,通过这些技术的运用,可以促使用户产生最为真实的感受与体验,也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用户在体验过程中的舒适度。
用户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对虚拟环境下的对象加以操作,由此在视觉、听觉以及触觉等多种感官上都能够获得信息的交互及反馈,在这一交互过程中,也可以让用户在虚拟环境下体会到真实感受。
虚拟现实技术作为新型的综合性较强的技术类型,已经在多个领域中都加以应用,并且获得了比较良好的运用效果,具有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2 湖南凤凰纸扎艺术的发展及现状2.1 湖南凤凰纸扎艺术的由来凤凰县位于湖南的西部,地理环境较为奇特,景色宜人。
凤凰老城中的建筑古朴,民俗文化较为浓厚,由此孕育出较多优秀的民间传统工艺。
在这部分民间工艺中,纸扎的技艺最为精湛,发展历史也十分悠久。
纸扎在古时候被称为冥器,主要用于传统民间的宗教祭祀以及丧俗活动,用竹篾、棍子或者是竹块制作成骨架,外面糊上棉帛,然后化上彩绘,就制作成为多种类型的纸扎成品。
小说写作素材纸扎详解
纸扎详解民间纸扎,渊源于古代民间宗教祀祭活动,以后逐渐成为庆祝节日的一种装饰艺术。
明清时遍及城乡,每逢节日或喜庆之际,民间艺人则充分施展其技艺,扎制成高意诙谐的“老鼠攀葡萄灯”,喜得贵子的“麒麟灯”,望子健康的“鸭(压)子灯”,祝贺新婚的“鸳鸯灯”,祈求丰收的“金鱼灯”,以及名种花草、鸟兽等。
这些色泽艳丽、造型拙朴、寓意明快的各类纸扎品,均取竹、木、线、纸为主要材料。
以竹、木为骨架,以线团缚部位,糊彩纸以装饰。
为喜庆欢快的活动频添几份色彩,同时也为哀丧、祀祭场面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扎纸,亦称扎彩。
从事这项工作的匠人一般称为“纸扎匠”,是扎灯、扎旱马等物的行业,主要大宗是为丧俗扎制各种焚烧祭祀用的纸人、纸马、纸幡之类,虽然属于迷信活动,但其扎制技艺却是民间艺术的一门独特行业。
扎纸工艺是先以竹篾或芦苇,绑扎出物件的骨架,然后以白纸裱糊,最后加彩绘完成。
用于殡葬仪式中的扎纸作品有纸幡、纸人、纸马、纸屋、纸箱等类,有的还发展到门神、狮虎、仙鹤、十二美女(歌舞妓)、人子花(四老、四少、四盆花)、二起楼(有楼阁的房子)、聚宝盆、金银山、马车等。
现在有的纸扎匠为了赚钱,又扎出轿车、彩电、电冰箱之类,为迷信活动服务,实不足取。
纸扎是武平县民间历史悠久的工艺美术,亦是该县丰富多彩的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纸扎的材料为竹、木、土纸、毛边纸、各种色纸、浆糊、各种人物的小泥头像、绸缎碎布、丝织带及捻纸等等。
纸扎工具很简单,即大小剪刀、裁纸刀和破竹刀、小泥头像造型分为生、旦、丑、净。
在粤省潮州有专门制造泥头像者,可向该地购进。
中型大型的头像则用木头雕成人头模型,再用多层土纸粘贴而成,经晒干剥出面形,再在面部涂上白粉,用毛笔涂上面部色调,然后画上耳目口鼻等器官及各种人物脸谱。
新春佳节期间,按旧习俗,中老年人,携男带女,走亲访友,饮酒酬酢为乐。
青少年则组织狮灯队、龙灯队、船灯队,在本村、邻村,或到县城各机关团体拜年演出。
龙灯有九节龙与十五节龙,分龙头、龙腰、龙尾三部分。
闽南龙海彩扎艺术的传承与保护
闽南龙海彩扎艺术 的传承 与保护
高 建 国 ( 建 省 龙 海 市 文 化 馆 3 30 福 6 10)
康 熙年 间 至 民国三 十五 年 (9 6 ), 已进入 闽南 各县 的 兴盛 时 14年 期 。龙 海的 浮 宫、海 澄两 个镇 都 曾经 结过 彩楼 ,并且 延续 至今 。 龙海 彩 扎 艺人 多 以经营 纸 扎店 为业 ,几 乎遍 布 全市 各 乡镇 , 经 营范 围一般 以灵 厝 与偶 人为 主 ,逢年 过 节或 民俗 活动 时亦 承制 花灯 、 艺棚 、彩楼 等业 务 。 烧 灵 厝与 偶人 是 乡村 人们 的一 种祭 祀 习俗 ,寄 托着 生者 为死 者 祈求 冥福 的 心愿 。相 传殷 商 时代 以活 人 活马 殉葬 ,到 了汉 、唐 则 改用 泥人 及 物品 陪葬 , 如陶 佣 、金银 玉 器等 。随着 纸 的发 明和 使 用 ,烧 灵厝 与偶 人祭 祀 的 习俗逐 渐流 传 延续 ,虽 经 “ 文革 ”期 间 的禁 锢 而未 能 中断 ,至今 仍 在 民间盛 行 。灵 厝是用 竹 子作 为骨 架 ,根 据 不 同的需 要劈 成 粗细 有别 、皮 里 分 明的竹 条 ,依照 闽南 汉 式大 厝 建筑 结构 进行 扎制 。庭 园里亭 榭楼 台 ,花 园拱 桥 ,隔 断 花 墙 ,倚 山盆 栽 ,画廊 雕 栏 ,错落 有致 ,结为 一体 ; 山水花 鸟 , 点 缀其 中 。整 个灵 厝还 要 安插 上百 个彩 扎偶 人 ,头 为泥 塑彩 绘 , 有 生头 、 旦头 、花脸 、童头 ,头部 造型 以戏 剧脸 谱 为模 ,服 饰道 具 动作 也 以戏 剧为 样 , 内容大 多是 古代 名将 和 民间 传说 或戏 曲故 事 的某 一情节 ,布 局 巧妙 ,活灵 活现 。 花 灯在 闽南 彩 扎造 型 中具有 独特 的工 艺特色 ,传统 节 日中 , 元 宵 节 用灯 数量 最 多 ,形 式 也 最 丰 富 。此 外 ,花 灯 在 民俗 的婚 丧 喜 庆 、 宗 教佛 堂道 观 、公 共 建 筑 场 所都 派 上 用 场 。闽 南花 灯 造 型繁 杂 ,规格 不 一 ,宫灯 、 花篮 灯 、人物 灯 、动物 灯 、瓜 果花 鸟 灯 、龙鱼 灯 等 ,优美 的 图案 和诗 、书 、 画的 陪衬 ,凸 显 出传统 的中华 文化 韵 味 ,广为 流传 东 南亚 和港 台地 区 。花灯 虽 是 闽南彩 扎 艺 术 的特 色 ,但 并 非 是 龙 海 的 强项 ,~ 般 只 有 在 农村 的 “ 普 渡 ”、 “ 灯照 ”等 民俗 节 日家家 户户 张灯 结彩 时才能 用上 。 艺棚 、彩楼 往往 依 附于 节俗 庙会 活 动之 中 ,制 作工程 量 大 , 耗 时耗 力 ,是 彩扎 艺术 的 综合 体现 ,需 要 多名 彩扎 艺人 的密 切配 合 ,分 工制 作 后组 扎而 成 。其 中必 有一 个 身怀绝 技 且经验 丰 富 的 老 师傅 主 持设 计 ,组织 施 工 。如 :现年 7 岁 的民间 艺人 张家 苗 , 8 ¨岁 时就 开始 拜师 学艺 ,至今 已从 事彩 扎活 计6 年 ,彩 扎技 艺样 7 样精 通 ,享 誉 漳厦 地区 及潮 汕 、龙 岩一 带 ,经 常应邀 带 徒外 出承 制 大型 彩扎 工程 。20 年 ,海 澄城 隍庙 结 彩楼 就是 由张 家苗 主持 05 设 计并 带领 十 多名 彩扎 艺人 制做 而 成 的。彩 楼 上有 数百个 人 物 、 动 物 、植物 等 造型 ,全 是 纸做 的 ,姿态 万 千 ,栩栩 如生 ,色 泽鲜 艳 ,气 韵流 动 ,题 材多 种 多样 。彩楼 高 达 1 米 ,分 为三 层六 卦 , 8 呈 宝塔 形 , 以竹木 为骨 架 ,综 合彩 布 、彩 纸 、彩塑 等艺 术 ,气势
民族语言 丧葬纸扎
丧葬纸扎一、概述纸扎,在民间有很多不同的称谓,如扎作、糊纸、扎纸、扎纸库、扎罩子、彩糊等。
广义的纸扎包括彩门、灵棚、戏台、店铺门面装潢、匾额及扎作人物、纸马、戏文、舞具、风筝、灯彩等。
狭义的纸扎指的是丧俗纸扎,主要指用于祭祀及丧俗活动中所扎制的纸人纸马、摇钱树、金山银山、牌坊、门楼、宅院、家禽等焚烧的纸品。
本书所涉及的纸人纸马主要是指与民间丧葬及祭祀活动相关的纸扎,简称为“纸扎”。
一般的纸扎是供丧葬祭祀用的明器,从纸人纸马、纸器纸物,直到纸扎的房子,最后焚烧,以示对死者的供奉。
扎纸艺术取材,用当地产的芦苇来扎制成人物的骨架和器物的框架。
再用浆糊贴上纸然后就再用颜料彩绘、最后用彩色剪纸来装饰。
完工的扎纸艺术品栩栩如生,极具观赏价值二、丧葬纸扎起源、发展供奉纸扎与民间的祭祀活动密切相关,其形成是原始社会以来墓葬殉葬俑的发展和演变的结果,用丧俗艺术形式来悼念死者,对世人来说能起到安慰和调节伤感的作用。
最初的殉葬品,可能是用活人活物来充当的。
奴隶社会,贵族死后盛行以活人殉葬。
到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意识到这种行为过于残酷而逐渐被废除。
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最早的俑,可能是用茅草扎成的草人,孔子称之为“束草为人形”的“刍灵”。
后来又发展为用木偶人陪葬,大体上可以看出有些像人形,古代统称为“明器”。
作为明器的俑有各种形态,据《古明器图录》记载,“介士”为主人守卫,“奄竖”可以为主人“随侍”,“侏儒”可以为主人“作剧”。
秦汉以后,由于制陶业的发展及普及,陶制俑又逐渐代替了牛、羊殉葬品及木俑。
丧俗艺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变革。
汉代实行“举孝廉”,在政治、伦理、道德诸方面,都以孝为标准。
为倡导孝道,提倡厚葬,俑及其他明器的制作规模之大、样式之丰富,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自汉代有纸之后,纸扎艺术应运而生。
纸的特性软、坚韧、有拉力、纸扎假以中坚枝骨、外涂色彩,造作便捷、造价低廉、造型美观、造化神速,欲佛欲神、欲人欲兽、欲物欲宅,随心所欲,实非他物所能比拟。
纸扎艺术概况及其保护
纸扎艺术概况及其保护一、原生态下的浙江纸扎艺术概述纸扎是我国民间普遍存在的艺术形式之一,是实用性与审美性的共同体。
民间美术自身就具有"原生态";的本质,保持和显示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原发性,来自平民大众和乡土基层。
原生态纸扎不同于现代的新式纸扎,现代的新式纸扎主要通过印刷品的组装完成;而原生态纸扎是通过民间艺人精湛的技艺和传统纯正手工工艺制作,充分地体现民间艺术淳朴的气息和原创性的艺术特征。
"浙江";是钱塘江的古称,意为曲折的江水。
浙江省是中国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对外开放省份,素有"鱼米之乡";之称。
浙江文化属于典型的"中国东南文化区";,是构成吴越文化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民间艺术的区域特征与其地理性的社会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地域沉淀出各自独特的文化模式,浙江地域的民间艺术也自然具有别具一格的特色。
纸扎,又被称作扎纸、扎作、糊纸、扎纸库、彩糊等。
广义的纸扎包括扎作人物、纸马、戏文、舞具、风筝、灯彩、彩门、灵棚、戏台、店铺门面装潢、匾额等;狭义的纸扎指用于祭祀及丧俗活动中所扎制的纸人纸马、摇钱树、金山银山、牌坊、门楼、宅院、家禽等焚烧的纸品。
人们对神灵的敬仰、对祖先的祭拜、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心灵的慰藉,通过祭祀活动体现出来。
祭祀活动不可缺少的祭祀纸扎成为民间美术重要组成部分,是从实物祭祀演变而来,曾经是社会发展和文明的显现。
在祭祀丧俗活动中,原生态纸扎既有充当祭品的实用性还兼具自身造型、结构、色彩、表象的艺术审美功能,为祭祀活动增添神秘、朴拙、生动的民俗文化的色彩。
本文所涉及的纸扎艺术主要是指与民间祭祀活动及丧葬相关的内容。
二、原生态纸扎艺术与民俗活动民俗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近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形式。
很多民间艺术根植于各种民俗活动之中,民俗活动为民间艺术提供了发生、发展的土壤;民间艺术也为各种民俗活动增添了丰富的色彩。
我国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国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一国或一个民族固有的、随时传递的、以口头传统或其他方式传播的各种社会实践、表演艺术、礼仪习俗、知识技能和传说故事等,具有重要历史、文化和社会意义的遗产。
然而,由于时代的变迁和现代化的冲击,许多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濒临失传的危险。
本文将深入探讨我国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措施。
传统手工艺技能传统丝绸制作技艺1.选材:传统丝绸制作技艺非常注重选用上等的蚕丝,以保证质量和手感。
2.彩染:传统丝绸制作还采用天然植物染料进行彩染,因此颜色鲜艳,且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3.织造:织造过程中需要手工操作织布机,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来完成,但随着机械化生产的普及,这一技艺正逐渐消失。
木版年画制作技艺1.设计:制作木版年画前需要进行设计,绘制在纸上,然后将图案转移至木板上。
2.制版:制作木版需要选用天然材料,如柏树或梧桐木,然后手工雕刻出相应的图案。
3.印刷:利用制作好的木版进行印刷,需要掌握适当的力度和角度,保证印刷效果清晰。
4.上色:印刷完成后,需要手工进行上色处理,使作品更加生动。
刺绣技艺1.工艺:刺绣是一种需要耐心和细致的手工技艺,需要利用针线将图案绣在织物上。
2.图案:刺绣图案多样,常以花鸟虫鱼、人物故事为主题,非常具有艺术价值。
3.传承:刺绣技艺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然而,现代人们追求便捷和快速,导致刺绣技艺逐渐失传。
传统艺术表演京剧1.人才培养:京剧演员需要进行多年的学习和训练,掌握身段、腔调、动作等方面的要求,现在这种长期培养和传承的情况已经不多见了。
2.剧目选择:传统的京剧剧目非常丰富,并有自己独特的演出方式和表达手法,但是现代观众对于这种表演形式的需求和接受度有所下降。
3.舞台技巧:京剧舞台技巧独特,比如踢腿、探索、卧蚕等动作,需要非常高的技巧和耐力,然而现代人们很少有机会学习和传承这些技能。
歌剧1.声乐训练:歌剧演员需要进行严格的声乐训练,以展示出感人的音乐表演,然而现代的音乐产业和流行音乐的影响,导致传统歌剧的传承和发展受到限制。
淮安李记纸扎工艺田野调查报告
淮安李记纸扎工艺田野调查报告【内容摘要】笔者基于实地考察,详细记录了江苏省淮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李记纸扎”的技艺方法、艺术特色、生存现状,发掘出淮安纸扎在历史发展中的变化,以期对认识社会转型时期手工艺的生态发展产生积极意义。
【关键词】淮安纸扎手工艺纸扎,又称扎作、糊纸等,由于传统工艺是用纸糊在扎结好的框架上,制作成某种形态的物体,故名“纸扎”。
然而,在传统遭遇现代的今天,民间手工纸扎的生存、变迁、传承乃至发展的状况如何?笔者于2011年2月奔赴江苏省淮安市河下镇,对始创于清代道光年间的百年老店——“李记纸扎”进行了实地调查,所得资料为研究纸扎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依据。
一、采录环境1.采录现场环境河下镇地处京杭大运河畔,向西北行15公里到达淮安市区,向西南行3公里到周恩来故居,笔者从淮安市区坐公交近一小时到达河下镇。
河下古镇已被政府改造成一处旅游景点,其中集结了其他传统手艺作坊,例如吴鞠通中医馆、王兴懋酱园、效娲泥塑等。
房屋墙面和路面也都被翻新,对比1995年当地电视台采访的视频来看,河下镇古街道的面貌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
2.人文环境之被采录者背景李国荣、李国祥兄弟二人是李记纸扎的第11代传人。
据李国祥回忆,李家在来河下定居之前,他们的曾祖父、祖父李福恒、大伯李寿臣当道士兼做纸扎手艺,三叔父李寿泉于镇江牌弯开纸扎店。
李寿山作为二儿子,则在河下成为了庙会大型纸扎的实际总负责人。
文化大革命后,李国祥子承父业,学习纸扎技艺,后父子为淮安灯会和街头文娱活动扎制舞龙、花灯等作品,现在客户范围包含淮安当地以及周边宝应等地区。
1990年1月,李国祥创作的作品《断桥会》被选送到江苏省首届民间美术博览会上展出,2010年,“李记纸扎”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成功。
二、淮安纸扎的变迁淮安纸扎从道光年间基本形成算起,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随着中国由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纸扎工艺在功能、制作方式、题材、传承方式等多方面也都发生了变迁。
第二批安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二批安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二批安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纸扎艺术、徽剧、曲苑杂剧、传统杂技、皖北民间艺术等。
1. 纸扎艺术:安徽的纸扎艺术以其精细的工艺和独特的创意而闻名,将纸张剪裁、折叠、粘贴等手法结合,创作出各种精美的人物、动物、建筑等作品,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2. 徽剧:徽剧是安徽传统的地方戏曲剧种,以其细腻的表演和扣人心弦的曲调而著称。
其表演形式包括唱、念、做、打、舞等,通过演员的精湛表演技巧和婉转动人的唱腔,将故事情节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3. 曲苑杂剧:曲苑杂剧是安徽传统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源于明朝,流行于明、清两代。
其演出形式独特,融合了音乐、舞蹈、杂技和戏曲等元素,呈现出热闹欢快的场面和富有感染力的表演。
4. 传统杂技:安徽的传统杂技是一种独特的表演艺术形式,包括了许多技巧高超的表演项目,如双簧、跷板、飞人等。
这些表演项目不仅需要演员具备精湛的技巧,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协作能力和经验。
5. 皖北民间艺术:皖北地区是安徽省的一个地域文化,其民间艺术形式丰富多样,包括皖北民歌、皖北鼓书、皖北地板舞等。
这些表演形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传承了安徽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代表了安徽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还展示了人们对于艺术的热爱和创造力。
同时,它们也是安徽宝贵的文化遗产,需要得到传承和保护。
关于纸扎的故事
关于纸扎的故事纸扎,一种源于我国的传统手工艺,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与民间风俗。
从古至今,纸扎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实用价值,还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
本文将从纸扎的起源、用途、制作工艺、传统节日应用、海外传播以及现代创新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纸扎的起源与发展纸扎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的汉代。
起初,纸扎只是作为一种实用工具,用于祭祀祖先、祭奠亡者。
随着历史的推移,纸扎逐渐发展壮大,形成了丰富的品种和多样的制作技艺。
二、纸扎的用途与意义纸扎的实用功能主要体现在祭祀、丧葬、庆典等场合。
除此之外,纸扎还具有丰富的文化象征意义。
如寓意五谷丰登的纸扎农具,象征吉祥如意的纸扎灯笼等。
三、纸扎的制作工艺与流派纸扎的制作工艺丰富多样,主要包括剪纸、折纸、纸雕等。
在我国,纸扎艺术形成了多个具有地域特色的流派,如四川的剪纸、江苏的折纸、福建的纸雕等。
四、纸扎在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的应用纸扎在我国的传统节日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如清明节烧纸钱、端午节挂纸龙舟、中元节放河灯等。
这些习俗寄托了人们对先人的哀思,也为节日增添了浓厚的民俗氛围。
五、纸扎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纸扎作为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在海外的传播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在美国的华人社区,纸扎灯笼、剪纸等手工艺品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载体,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中国的传统文化。
六、现代纸扎的创新与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纸扎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融入现代设计理念,使纸扎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
如今,纸扎已不再局限于祭祀场合,而是广泛应用于家居装饰、礼品赠送等多个领域。
总之,纸扎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艺术,既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又在不断创新与发展。
传统纸扎工艺纸上花开
传统纸扎工艺纸上花开纸扎工艺,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之一,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魅力。
通过将纸张剪成各种形状,再用胶水粘贴拼接而成,以形成精美的造型和图案。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和民间庆典中,人们常常使用纸扎工艺来装饰场所,给人们带来喜庆和祥和的氛围。
一、纸扎工艺的历史和起源纸扎工艺起源于中国南方,具有悠久的历史。
相传最早出现纸扎工艺的地方是四川和湖北一带。
在古代,纸扎工艺被广泛应用于庙会和民间传统节日,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而在传统的庙宇里,纸扎工艺也经常用于供奉神像和守护神。
二、纸扎工艺的技艺和制作过程纸扎工艺的制作过程需要高超的剪纸技艺和精巧的构思。
首先,选取适合的纸张,如红纸、彩纸等,然后根据设计图案和尺寸,将纸张剪成各种形状的零件。
接着,使用胶水将纸张零件粘贴在一起,形成目标造型。
最后,根据需要,可以对纸扎作品进行上色或装饰。
纸扎工艺最大的特点是表现了对细节的高度重视。
无论是人物造型、动物形象还是建筑结构,都能以极其细致的方式呈现出来。
这需要艺人们付出大量的耐心和努力,以精湛的工艺进行雕刻和组合。
三、纸扎工艺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纸扎工艺作为一种传统手工艺,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
首先,纸扎工艺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创造力和智慧,通过简单的材料和工具,创造出精美的艺术作品。
其次,纸扎工艺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审美观念,往往以吉祥、祝福为主题,传递出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此外,纸扎工艺还承载了独特的民俗文化,象征着人们对于神灵保佑和庇护的信仰。
四、纸扎工艺的现代创新和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变迁,纸扎工艺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如今,一些艺术家将纸扎工艺与当代艺术形式相结合,创作出富有现代风格的作品。
同时,纸扎工艺也适应了旅游市场和民间庆典的需求,不断推陈出新。
例如,纸扎灯笼、纸扎舞狮等对纸扎工艺进行了创新与拓展。
总结:纸扎工艺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之一,代表了中国人民的创造力和智慧。
通过剪纸、粘贴和拼接,艺人们将纸张打造成精美的作品,给人们带来欢乐和祝福。
中国民间艺术 纸扎
山东曹县纸扎,除以上 明器外,最有特色 的是戏文。人物头部用泥模印,以彩纸作 为衣饰,并加以彩绘。一般是两三 人组成 一出戏,如杨家将、水浒戏等。人物有动 作,人物之间有呼应,已经与丧葬的内容 无关了
扎纸工艺摆脱迷信后,主要也用于年 节的歌舞和灯会之中的文娱活动,民 间艺人则充分施展其技艺,扎制成高 意诙谐的祝贺新婚的“鸳鸯灯”,望 子健康的“鸭(压)子灯”, “老鼠 攀葡萄灯”,以及名种花草、鸟兽等。
祈求丰收的“金鱼灯”,
庙会上的纸扎斗羊
中国民间视龙为神圣、吉祥、吉庆之物。湖南城乡各地逢年过节,皆有舞 龙和张龙灯的习俗。图中双龙既可两人舞,也可作观赏用。多用流畅圆润 的线条,色彩明快艳丽,轻快欢愉之感跃然于上。表达了劳动人民热爱生 活的淳朴感情
纸扎牌坊前的纸扎狮子
《截江》中的纸扎形象,为山东曹县丧俗纸扎造型。 《截江》取自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三国演义》中《赵云截江夺阿斗, 孙权遗书退老瞒》的故事。作者巧妙地运用折纸、描绘等手法,表现出张 飞的勇猛性格。图中张飞为花脸形象,表情怒不可遏,一手持枪,动态张
制作
纸扎工艺一般可分为“坐艺”和“站艺”两大类、 五大种。 “坐艺”是属于(彩)扎人物、飞禽、走兽等小巧 玲珑方面的艺术品,可以坐下来运用巧妙的手法, 细细地剪、轻轻地贴; “站艺”是属于纸扎建筑物等大型的造型艺术,需 要站起来搞,甚至要站到高凳子 所谓五大种:一扎骨,二包堆,三剪贴,四框线, 五画笔。
纸扎的种类
纸扎的种类不外乎以下四类:
一是神像,如入葬时焚于陵墓前的大件扎制品; 二是人像,包括童男童女、戏曲人物、侍者等; 三是建筑,如灵房、门楼、牌坊、车轿等; 四是明器、包括饮食器皿、供品和吉祥用品以及 瑞兽类。
纸扎的文化意义
纸扎的文化意义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纸扎,在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
纸扎艺术的文化与传承
"纸扎艺术"的文化与传承"纸扎艺术"是我国各地民族民间古老的传统手工技艺。
凤凰县的"纸扎技艺"尤为精湛,历史悠久,流传很广。
凤凰县的"纸扎艺术"没有过多进入官方文献,详细的历史记载甚少,凭老艺人们一代代口述下传。
自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凤凰地域初始建县[渭阳县]就有纸扎艺人问世,沿袭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
纸扎艺术主要用于民族民间节日喜庆、祭祈庆典。
《风凰厅志-乾隆志》记载:"元宵前数日,城乡敛钱,扮各样花灯,为龙马禽兽焦虾各状……至十五日夜,笙歌鼎沸,灯烛辉煌……",又据《凤凰县志》记述:"本县的纸马人物,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一百多年以前,这一民间工艺就已经繁荣起来,清末至民国初期,县城有十多家纸扎铺子,散在大街、虹桥、东正街、十字街等处。
纸扎工艺的主要原材料是竹块、篾条、木棍,扎成各种人物、动物、花草、虫鱼、用具等形象,糊以皮纸,施加彩绘,形象逼真,维妙维肖。
各个季节有应时的纸扎工艺品……春节时,城乡人民照例玩灯欢庆,纸扎的狮头、龙头、蚌壳、彩船、虾、蟹、焦、鳖、云朵、盆花、灯笼等,千姿百态,五彩纷呈……十字街的刘俸吾[已故]所制作的龙头狮头,不仅行销县内外,并有麻阳、泸溪,以及铜仁、松挑等地商民纷纷前来订货。
"1994年,聂方俊扎制的"太狮少狮"鲤鱼跳龙门"等32件作品被湖南美术出版社呆用,收入了《湖南民间美术全集民间美术拾零卷》;1997年北戴河中国万博文化城喜迎香港回归民间艺术作品展,其5件作品"福寿双全太狮头"等被中国文化学会收藏:1999年喜迎澳门回归,其扎制的"边城巨龙",长199.9米,进京参加全国舞龙大赛,夺得金奖和荣获全国民间文艺类惟一的全国性奖项——山花奖;2000年国家邮政局发行《龙年吉祥》有奖明信片"12--5"采用其扎制的青龙作为图案。
纸扎人为什么不能点睛
纸扎人为什么不能点睛引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纸扎人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民间工艺品,常用于庆祝节日、纪念逝去的亲人以及祈求神灵保佑。
纸扎人的制作工艺多样,并且在制作过程中往往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手工操作。
然而,有一个古老的传统规定——纸扎人不能点睛,即不能为纸扎人添加眼睛,这一规定自古以来被人们所遵守。
那么,为什么纸扎人不能点睛呢?本文将从历史文化、神话传说以及民俗习惯等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历史文化背景:纸扎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而纸扎人在中国特别是南方地区的民间传统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纸扎人的制作工艺独特,经过多次演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
它既是一种表达情感的工艺制品,也是一种民间信仰、习俗的载体。
在制作纸扎人时,虽然可以根据需求为纸扎人塑造出身体、面部特征等部分,但是却不能为其点亮眼睛。
神话传说:关于纸扎人不能点睛的传说,在民间流传了很多版本。
其中一种受到广泛传颂的传说是关于纸人王的故事。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贫穷的年轻人,他心地善良,但是生活却非常艰难。
他希望通过制作一个纸扎人,寄托他的心愿和对未来的期盼。
于是,他倾注了所有的心血,亲手制作了一个栩栩如生的纸扎人,并且在纸扎人的脸上雕刻出了一双明亮的眼睛。
然而,就在完成的那一刹那,纸扎人突然变得有了生命,他活动起来,动作自如。
年轻人万分惊喜,但很快他便发现,纸扎人变得越来越贪婪,最终把年轻人吞噬了。
这个故事成为了纸扎人不能点睛的一种传说,人们因此不敢点亮纸扎人的眼睛。
民俗习惯:除了神话传说外,纸扎人不能点睛的传统也源自一些民俗习惯。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眼睛是非常重要的器官,被认为是人的灵魂之窗。
因此,人们常常将眼睛看作是充满神秘力量的所在。
在制作纸扎人时,特别是用于祭拜祖先或者神灵的纸扎人,人们认为纸扎人本身就具有一种神圣的力量,点亮眼睛可能会引来神灵的不满,进而带来不祥之事。
因此,为了避免潜在的危险,人们将纸扎人的眼睛留空,不敢点亮。
中国传统纸扎艺术纸上的艺术与创意之美
中国传统纸扎艺术纸上的艺术与创意之美纸扎艺术是中国传统手工艺术的瑰宝之一,通过将纸张剪裁、折叠、粘贴等工艺处理,创作出形象逼真、生动活泼的立体造型。
这项技艺源远流长,凝结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和智慧,同时也展现了艺术家的创意和技巧。
纸扎艺术不仅展示了纸质材料的可塑性,更是传递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表达。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传统纸扎艺术的魅力,从艺术与创意的角度展现纸扎艺术之美。
纸扎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民间,最早的纸扎艺术形式是冥钞的制作,用于祭祀祖先或敬献给阴间的神灵。
随着时代的演进,纸扎艺术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富有创意和表现力的艺术形式。
艺术家们通过精巧的手工技艺,将纸张折叠成各种造型,如人物、动物、花卉等,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这些作品不仅形象逼真,而且充满了生命力,给人以强烈的艺术享受。
纸扎艺术的创作过程需要艺术家具备一定的造型技巧和审美能力。
首先,艺术家需要对纸张的特性和可塑性有深入的了解,选用合适的纸张质地来进行创作。
其次,艺术家要具备良好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能够将平面的纸张变换成立体的造型。
他们通过精确的量度、巧妙的剪裁和巧手的折叠,将纸张塑造成平衡和谐的形象。
最后,艺术家要注重细节的处理,通过细腻的装饰和色彩的运用,使作品更加鲜活生动。
这些创作技巧的灵活运用,使得纸扎艺术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
纸扎艺术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术,更是艺术家们创意的表达工具。
通过纸扎艺术,艺术家能够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融入作品中,传递出对生活的理解和对美的追求。
纸扎艺术作品通常富有象征意义,如龙代表着力量和尊贵,蝶象征着自由和变幻,燕子寓意着幸福和喜悦等。
这些寓意通过纸扎艺术形象的呈现,使得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艺术家们也不断创新,将纸扎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如舞蹈、音乐、戏剧等,创作出更加丰富多样的作品,展示出纸扎艺术的无限创意和魅力。
纸扎艺术虽然有着古老的传统,但它在当代艺术中仍然具有很高的价值和影响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纸扎艺术概况及其保护
一、原生态下的浙江纸扎艺术概述
纸扎是我国民间普遍存在的艺术形式之一,是实用性与审美性的共同体。
民间美术自身就具有“原生态”的本质,保持和显示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原发性,来自平民大众和乡土基层。
原生态纸扎不同于现代的新式纸扎,现代的新式纸扎主要通过印刷品的组装完成;而原生态纸扎是通过民间艺人精湛的技艺和传统纯正手工工艺制作,充分地体现民间艺术淳朴的气息和原创性的艺术特征。
“浙江”是钱塘江的古称,意为曲折的江水。
浙江省是中国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对外开放省份,素有“鱼米之乡”之称。
浙江文化属于典型的“中国东南文化区”,是构成吴越文化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民间艺术的区域特征与其地理性的社会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地域沉淀出各自独特的文化模式,浙江地域的民间艺术也自然具有别具一格的特色。
纸扎,又被称作扎纸、扎作、糊纸、扎纸库、彩糊等。
广义的纸扎包括扎作人物、纸马、戏文、舞具、风筝、灯彩、彩门、灵棚、戏台、店铺门面装潢、匾额等;狭义的纸扎指用于祭祀及丧俗活动中所扎制的纸人纸马、摇钱树、金山银山、牌坊、门楼、宅院、家禽等焚
烧的纸品。
人们对神灵的敬仰、对祖先的祭拜、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心灵的慰藉,通过祭祀活动体现出来。
祭祀活动不可缺少的祭祀纸扎成为民间美术重要组成部分,是从实物祭祀演变而来,曾经是社会发展和文明的显现。
在祭祀丧俗活动中,原生态纸扎既有充当祭品的实用性还兼具自身造型、结构、色彩、表象的艺术审美功能,为祭祀活动增添神秘、朴拙、生动的民俗文化的色彩。
本文所涉及的纸扎艺术主要是指与民间祭祀活动及丧葬相关的内容。
二、原生态纸扎艺术与民俗活动
民俗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近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形式。
很多民间艺术根植于各种民俗活动之中,民俗活动为民间艺术提供了发生、发展的土壤;民间艺术也为各种民俗活动增添了丰富的色彩。
原生态纸扎艺术在研究各个不同地域的民俗研究中成为有效的途径,在保护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民间艺术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保护。
原生态纸扎是丧俗活动中一种重要而普遍的形式。
包括用纸钱、纸人、纸马、纸建筑、纸船等祭祀亡灵,寄托对亡灵思念和缅怀,以表达感情。
将纸扎品燃烧殆尽,只剩下灰烬,纸扎品伴随着升天的灵魂,这与“生命二元论”的思想相契合。
纸扎除了在丧俗活动中出现,还在祭祀活动中也有应用,一些特定的民俗节日扎制的神像、戏文纸扎、建筑器物等,浙江地区相对于北方地区扎制的物件体量较小。
浙江温岭石塘、箬山一带,在每年的七月初七时候,都会为家里未满16岁的孩子扎制彩亭或彩轿,男孩扎彩亭,女孩扎彩轿,现在基本都扎彩亭。
彩亭中央供奉着七娘妈纸扎人,彩亭的周围扎制一些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戏曲内容,如《八仙过海》《大闹天宫》《西厢记》等。
年满16岁要扎制满金亭或满金轿,满金亭除扎有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外,在底层还扎有带雨伞赴京赶考的纸扎人,祝福在成年后能够事事如意、一帆风顺、富贵荣华。
纸扎艺术在民俗活动中成为一种重要的载体,也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民俗活动和原生态纸扎艺术为地方历史研究也提供了一定的依据,温岭石塘七夕的祭祀习俗与其他地方广泛流行的七夕祭拜习俗不同,一些专家学者研究考证,当地的七夕祭拜习俗与北宋开封、南宋杭州当时的祭拜形式极为相似,只是人物发生一些变化。
宋代以后这样的祭拜形式在大陆地区基本消亡,而在一些沿海岛屿地区却一直延续下来,这些地区应该为遗迹地,为研究七夕节的演变、民俗、文化等方面提供了鲜活的佐证材料。
三、原生态纸扎艺术的种类
原生态纸扎艺术的分类方法有多种,最常见的是按照纸扎的题材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人物类纸扎、动植物类纸扎、建筑器物类纸扎和戏文类纸扎等。
人物类纸扎包括神佛造像、传说人物、童男童女、各类侍人等。
浙江地区的纸扎作品,经常看到的题材有道教神像、佛教神像、济公、妈祖等,纸扎造型严谨细致,头饰、服饰色彩配置与面部形象粉饰格调清秀、神态端详,具有独特的江南地域气质,这类纸扎一般在祭祀活动中使用。
动植物类纸扎包括牛、马、鹿、大象、仙鹤、苍松、寿桃、梅花等,这一类的动植物纸扎所选取的题材都是具有象征性寓意的内容。
如仙鹤象征着长寿,同时还代表着一种高尚的品德,常与苍松结合取其“松鹤延年”之意;“鹿”与“禄”谐音,鹿本身在古代就有长寿寓意,鹿常与松一起使用,取其富贵吉祥、长寿延年的寓意;苍松、寿桃都有长寿的寓意,梅花的五个花瓣有“五福临门”的寓意。
动植物纸扎在民间都与丧俗、祭祀活动中的祈福愿望的主题相互呼应,从而更好地渲染丧俗、祭祀活动的气氛。
建筑器物类纸扎包括楼台亭阁、牌坊、家具、摇钱树、聚宝盆、金银山、交通工具、日常用品等。
建筑器物类纸扎都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人们认为死后的灵魂在另外的世界中也需要安身之所和各种生活用具,轧制精致的建筑
器物烧掉,来安慰亡灵。
建筑是以竹条扎成骨架,运用绘画、剪纸、拼贴的工艺手法,根据建筑的各个部位的不同特点进行装饰,建筑的屋顶采用绘制出瓦片的装饰纸拼贴,建筑的梁柱都采用雕刻的纹饰,窗棂也是镂空的雕刻,墙裙用带有砖块纹理的装饰纸。
建筑整体富丽堂皇,比真实的建筑更富有艺术效果。
摇钱树、聚宝盆、金银山这些是前往阴间路途中过关的买路钱,同时也是阴间的货币,这些纸扎在整个丧俗与祭祀活动中贯穿始末。
戏文类纸扎是指以戏曲故事、戏曲人物为题材的纸扎类型,戏文纸扎是纸扎艺术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部分。
戏文纸扎在丧俗和祭祀活动中体现了“丧家之乐”,来满足逝者亡灵在阴间的娱乐。
戏曲题材很多,如《大闹天宫》《八仙过海》《秦香莲》《白蛇传》《红楼梦》等,戏文纸扎人物的轧制,根据具体的戏曲人物的个性,或写实,或夸张,或淡妆,或重彩,体现人物身份的生、旦、净、末、丑特征,面部、装束、动作都与戏文剧目中精彩的场面类同。
如戏文纸扎《大闹天宫》的人物刻画就十分精湛,玉皇大帝坐在中间面露慌张神色,二郎真君、托塔天王、哪吒、天兵天将手持兵器,悟空手持金箍棒有欲打之势,活灵活现地呈现了大闹天宫的情景。
悟空的形象特点动作形态尤其突出,构图形式以中轴线对称为主,表现手法以写实与夸张的艺术相结合,这些都体现了戏文纸扎技艺的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