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语言(风格)导学案 (1)
高三语文 专题古诗鉴赏:第一课时导学案
河北省广平县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专题古诗鉴赏:第一课时导学案一、【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鉴赏古诗形象篇【知识网络】三、重点知识、典型例题:1、古诗形象有那些?考查古诗形象的鉴赏有何意义?古典诗歌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景物形象。
一首古诗,我们读懂与否,一般就看我们是否理解了诗人的感情,是否把握住了诗歌的主旨。
读诗只有感受诗情、领悟诗意,才能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升精神境界的作用,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才能得以体现。
古诗形象中往往包孕着诗人的思想,倾注着诗人的感情,或暗示着深刻的哲理。
因此把握诗歌的形象显得尤其重要,也因此古诗形象的鉴赏成为诗歌鉴赏的常考内容。
2、人物形象鉴赏题答题原则,答题要点及答题模式:答题原则:怎么问,怎么答:要什么,给什么。
答题要点:①塑造了一个什么形象(总)。
②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分)。
③形象的典型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总)。
答题模式:(1)问:分(赏)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答案形式之一:①塑造了一个什么形象(总)。
②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分)。
③指出形象的典型意义(总)——有时可点明表现手法。
答案形式之二:①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处点出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特点,即用一句话来概括(总)。
②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注意要围绕人物形象的特点来写(分)。
答题形式之三:分析诗句具体内容时,顺便指出形象的特点或意义。
(2)问: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答题方法:直接作答。
(重点答出是“怎样的”人物形象即可)(3)问:这首诗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答题方法:①要回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总),②要结合具体诗句作具体分析(分),③要指出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总)。
(重点答出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一定要结合具体诗句做具体分析)(4)问:诗中刻画了某某某的什么样的性格特点?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试作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古代诗歌四首学习目标1.展开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感悟诗歌情感,初步领会情景交融的特点。
3.了解常识,学习欣赏古诗。
自主学习1.补充知识卡片,浏览并划出重点。
(1)《观沧海》创作背景:本诗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秋,当年的夏五月诗人率军北征乌桓,七月出卢龙塞,九月大获全胜。
班师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高望海,留下了这千古传颂的名篇。
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即魏武帝。
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字孟德,大名阿瞒,谯(今安徽亳县人)。
东汉末年,在弹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
挟天子以令诸侯,前后削平吕布等割据权势。
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一致了中国北方。
到了东汉献帝时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后封魏王。
从此奠定中国历史上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子曹丕取代汉献帝建魏国,追尊为武帝。
享年六十六岁。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创作背景: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大概作于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载)。
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
作者简介: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本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享年61岁。
(1)《次北固山下》创作背景:这首诗是诗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有感而作的。
作者简介:王湾(生卒年不详):字为德,洛阳(今属河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史学家。
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来往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遭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
特别其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得到当时的宰相张说的极度赞誉。
(1)《天净沙·秋思》创作背景: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不断未能得志。
唐诗宋词之即事即景抒怀诗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唐诗宋词之即景即事抒怀诗鉴赏导学案(一)了解什么是即景、即事抒怀诗【学习重难点】:掌握即景、即事抒怀诗的鉴赏方法课时安排:学习过程:一、即景、即事抒怀诗的概念即景抒怀,指的是诗人因眼中所见引起了心中的某种感触,于是描绘当时的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慨。
与借景抒情诗先有“情”,后有“景”,诗人是为“情”而找“景”不同的是,即景抒怀诗是先有“景”后有“情”,“情”是因了“景”的触动而起的。
作者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即为即事抒怀诗。
内容包括思亲、送友、怀乡、赠人、表达人生感悟、抒写闲情逸趣等。
二、常用手法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以景衬情以景结情三、即景、即事抒怀诗的鉴赏方法1.咏怀诗往往因一点事由而发感慨,所以遇到这类作品,首先要了解引发诗人感慨的事。
2.找准诗眼,把握感情基调。
3、找出直抒胸臆的句子,帮助理解。
4、了解诗歌的常用意象。
体味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
5.分析作者是怎样来抒发感情的。
四、背诵《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五、默写《月下独酌四首(其一)》六、知识链接知人论世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
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
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诗歌鉴赏李白的五言古诗创作的题材非常广泛,风格也是多姿多彩的,前面我们介绍了两首他学习乐府民歌写的《长相思》和《长干行》,而这首《月下独酌》则完全是李白飘逸风神和浪漫诗风以及个人精神世界的充分展示。
全诗一共十四句,前八句平声韵,后六句仄声韵。
就五言古诗这一体裁来说,《月下独酌》的篇幅并不算长,但其中却饱含了一颗孤独、寂寞心灵的追求与向往。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导学案 精选1篇
一、《古诗三首(望天门山)》导学案1. 诗歌背景介绍《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描绘天门山美景的诗篇。
天门山位于中国湖北省宜昌市境内,是长江与汉江的分水岭,具有举世闻名的自然景观。
李白在诗中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夸张手法,将天门山描绘得如同仙境一般,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诗歌结构分析《望天门山》共分为五句,每句五个字,共二十字。
全诗以“望”字贯穿始终,通过对天门山的描绘,展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诗中运用了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形象生动,意境深远。
3. 诗歌内容梳理(1)第一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两句诗描绘了太阳落山的景象,以及黄河奔腾入海的壮丽景色。
诗人通过对比太阳与山的关系,表现了时间的流转;通过黄河的形象,表达了生命的源远流长。
(2)第二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登高远望的愿望。
诗人通过“欲穷千里目”来表现自己对远方的向往,而“更上一层楼”则暗示了自己要不断努力,追求更高的境界。
(3)第三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乘舟经过千山万水的场景。
诗人通过猿声与轻舟的形象,表现了自己行进过程中的不屈精神和坚定信念。
(4)第四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这两句诗通过青山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
诗人认为即使面临重重困难,也无法阻挡自己前进的步伐。
(5)第五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
诗人通过桃花潭水与汪伦的形象,表现了自己对友情深厚的感情。
4. 诗歌主题思想《望天门山》以壮丽的自然景观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友情的珍视。
诗中运用了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形象生动,意境深远。
通过对天门山的描绘,诗人表达了自己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品格。
同时,诗人也强调了友情的重要性,使诗歌更具人文关怀。
【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9《古诗三首》(导学案+预学案+教案+实录+测评+拓展)
9古诗三首导学案设计9古诗三首学生预学案设计学内容预习字词1.认真描一描下面的生字,并写出读音。
2.选择能组成词语的生字,打“√”。
⎭⎬⎫符()苻()号⎭⎬⎫洒()酒()家⎭⎬⎫导()异()地3.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下列词语。
元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曈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山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容感知《元日》描写的传统节日是__________;《清明》中描写天气和人们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描写的传统节日是__________。
资料搜集1.搜集诗人王安石、杜牧、王维的资料。
2.搜集其他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
阅读质疑1.例:“遍插茱萸少一人”中少的一人是谁?2.读了课文,我还要在上课时努力弄懂下面的问题:9古诗三首教案设计设计说明本课三首古诗分别描写了中国古代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重阳节。
《元日》描写的是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充满欢快、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清明》一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色彩清淡,心境凄冷,历来被人们广为传诵。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不仅写到了重阳节的风俗,更在诗中抒发了诗人的思乡怀亲之情。
这三首诗文风朴素自然,是千古传诵的佳作。
《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目标指出要指导学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学习古诗,重在朗读、背诵,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创设特定的情境,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感悟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深厚内涵及独特的过节风俗。
【高中古诗词阅读】诗歌鉴赏之语言风格(导学案)
【高中古诗词阅读】诗歌鉴赏之语言风格(导学案)诗歌鉴赏之语言风格学案 1、导入新课全班齐读: 1 、如梦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念奴娇赤壁怀诗歌鉴赏之语言风格学案1、导入新课全班齐读:1、如梦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第一首语言风格:委婉含蓄--像一位怀春的名门淑女。
第二首语言风格:奔放豪壮——像一个威风凛然的将军。
二、自主学习1、什么是诗歌的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人气质、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
2、常见诗人的语言风格: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白的豪迈飘逸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俊爽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诗画一体温庭筠的绮丽香艳高适的悲壮苍凉李清照的婉约悱恻陆游的悲壮爱国3、常见的概述语言特色风格的词语:七、清新生动——像一朵别具风采的小花。
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一般用在写景诗中,诗风比较亮丽,语言比较通俗,比喻新颖独到,包含着作者的喜悦之情。
大部分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的诗相对比较清新。
而陶潜的诗特点虽不乏清新,但主体风格是平淡。
八、平淡质朴——像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溪。
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又平易近人。
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诗人的真功夫,如陶渊明的诗,李煜的词。
九、华美绚丽--像一朵富丽堂皇的牡丹;明净绚丽--像一株静静开放的月季;绚丽雄奇。
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
如李商隐的诗。
诗歌鉴赏指导学案1-3复习教案(通用7篇)
诗歌鉴赏指导学案1-3复习教案(通用7篇)诗歌鉴赏指导学案1-3复习教案(通用7篇)诗歌鉴赏指导学案1-3复习教案篇1第六节分类鉴赏诗歌的内容大致分为这样几类:送别诗、写景诗、咏史诗、咏物诗等。
下面分别说明。
一、送别诗(一)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
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
送别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
他们一般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
这类诗歌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
以婉约派词人、诗人写的较多。
关于送别诗的作法,《诗法家数》曾作过如下归纳:“第一联叙题意趣;第二联合说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合说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第四联合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
于中二联或倒乱并说亦可,但不可重复,须有次第。
末句要有理警,意味渊永为佳。
”(二)举例送刘司直赴安西王维绝域阳关道,胡烟与塞尘。
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
苜蓿随天马,蒲桃逐汉臣。
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
[解说]全诗从地点、景物特点写起,然后叙述史实,赞扬汉朝的威德,结点出全诗的主旨:你这次去安西一定要让外族惧怕,不要去寻找屈辱的“和亲”方略。
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解说]:题目开门见山,点出是在暮雨时分送别李胄,用景物特征为送别定下了调子,建业──则是友人要去的地方。
“深深的海门看不到尽头,远处的浦树在雨中摇曳,诉不完的别情,就如同这无边的雨丝。
”这四句则把别情形象化,反衬了情义的深重。
(三)检测练习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如何读懂诗歌
诗歌鉴赏系列复习导学案(一)如何读懂诗歌一、看题目,思考信息题目是诗词的眼睛,是诗词内容和形式等丰富信息的载体,是我们理解诗词的重要切入点。
具体说来,标题常有以下作用:①揭示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②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暗含情感;③奠定诗歌的感情基调;④揭示诗歌的线索;⑤表明诗歌的题材;⑥暗示诗歌的表达技巧。
从题目抓住题材是较为实用的方法,题材即写的是什么,主要有:爱国爱民,忧国伤时,建功立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孤标傲世,伤春悲离,惜别怀友,羁旅思乡,思亲怀人,即事感怀,咏物言志,借古讽今,怀古伤己,思慕田园,隐逸山水,行役戍边,参禅说理,人民疾苦,劳动生活等。
特别要注意的是一些咏物之作,要联想到有关背景,思索它是否是借物咏怀或托物言志的作品。
有些标题并不一定蕴涵着那么丰富、全面的信息,而是留下了空白点,这个空白点给我们留下了猜想揣摩诗的内容的空间,使我们能较快地深入到诗的内容中去。
如:《金陵望汉江》《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秋暮吟望》《望江怨送别》二、看注释,推测作用诗歌的注释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有些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
对这一内容读诗时一定不能忽略。
中国古代诗歌大都篇幅短小,钱钟书用“闪电战”来形容古诗鉴赏。
其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含蓄而有跳跃性,因此,读诗时千万不能一扫而过,这样绝对是读不懂、读不透的,而应一个字一个字地品读,边读边想其寓意,力求还原诗歌画面。
当然,最重要的是抓住关键诗词句,迅速定位情感基调。
诗词中的关键词包括:(1)情感词。
直接表明情感(或暗示情感)的词语,如悲、喜、愁、闲、苦、忧等;如:情感色系,以体味诗词文赋中作者所传达出来的或悲或喜的思想感情。
冷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是悲伤,暖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为喜悦。
当然,词语表达感情多因境而变,婉转曲折,风情万种,阅读时应深加体味。
九年级语文下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导学案)(教师版)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导学案——《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学习目标】1.诵读词作,赏析词作语言。
2.了解意象的内涵,品味意境。
3.结合词人背景,把握词作情感。
【重难点】赏析词作语言,把握意象,品味意境,体悟情感。
【学习过程】预习案1.回顾《词四首》的学习,小结阅读古诗词方法与步骤(1)读题目:时间、地点、内容、目的等。
(2)读作者:知人论世(3)读词作:把握词作内容与情感。
①读注释,帮助理解难词的意思、典故、背景等。
②找意象,明意境、想画面,,把握词作内容。
③抓“词眼”,领悟词作主旨及作者情感。
2.了解作者、写作背景【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
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诗学杜甫,同时也工于填词。
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靖康之难后,宋室南渡,词人陈与义也因之开始了流亡生涯,他避乱襄汉,转湖湘,饱受流离之苦。
这首词大概是在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或六年陈与义退居青墩镇僧舍时所作,时年四十六或四十七岁。
他回想起青年时在洛阳与友人诗酒交游的情景,不禁感叹今昔巨变,写下了这首《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原名纳兰成德(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代初年词人。
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
其词题材主要集中在爱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尤以逼真传神的写景著称,风格清丽婉约、格高韵远,独具特色。
学习案第一课时杏花疏影里——赏读《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一小结读词方法导入1.在前面第12课《词四首》的学习中,我们了解豪放词,诵读了六首经典词作。
人教部编本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导学案设计(2020年-2021年)
2.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互读、赛 读、快读、有节奏地读,把古诗读 正确、读通、读顺、出节奏、读出 韵味,诗意就会读出来了。
1. 组织学生学习 1、2 句诗。
1. 自由读 1、2 句诗,圈出生字 1. 引导学生抓关键词语,如 “但
讨论交流:
和新词。借助书上注释,逐句读
使”“ 飞将 ”“ 教 ”体会古诗要
表达的感情。
员互相补充,纠正。
(1) “明月” 一词一直代表思乡。
明月夜夜照边关, 征人怎能不思 2.教师可以出示多篇边塞诗歌,
乡?
进行对比教学,讲 “明月 ” 引出
(2) “万里长征人未还”,就是 说出征边塞的士兵至今还没有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 西” 和“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
回家。
乡” 。讲到 “ 关、边关 ” ,引出 “ 羌
2020年-2021年最新
四、巩固生字, 指导书 写( 用时: 5 分钟 )
教学环节 一、复习古诗, 揭示新 课( 用时: 7 分钟 )
二、识记生字, 朗读理 解( 用时: 15 分钟 )
诗,全班同学进行点评。
10.借助板书背诵《出塞》 《凉
州词》。
1. 同桌互相认读生字。
2.说一说这些生字在书写时需
1. 出示本节课要求会写的生字: 塞、 要注意的地方。 提出自己认为较
秦、征、词、催、醉。 2.指名说一说书写要点。
难写的字。 3.观察教师示范,跟随教师进
3.范写,强调书写要点。重点指导
行书空。
“秦、催、醉”。
4.在田字格中练习书写,把字
4.学生练写, 教师巡视, 及时指导。 写得正确、美观。
5.书写评议。
清照相关的资料,整理后汇报。
秋词(其一)导学案
《秋词(其一)》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3、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重点及难点:
1、感受诗词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培养学生对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的领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小游戏
班级诗词大会,飞花令。
以“秋”为令牌,说出带有秋字的诗句,5秒为限,回答不出则被淘汰,回答出则进入下一轮,最后一名同学为最终赢家。
请同学们准备好五句诗以上:
1.
2.
3.
4.
5.
二、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842),字,汉族,洛阳(今属河南)人。
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之称。
三、理解诗意
秋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给诗句划节奏。
(2)扫清字词障碍:
寂寥:春朝:
排云:碧霄:
(3)疏通文意:
四、古诗鉴赏
(一)鉴赏古诗词常用方法有哪些:
1.
2.
3.
4.
5.
(二)请同学们用以上方法对《秋词》进行鉴赏。
(三)知人论世。
(四)主题归纳。
这首秋词赞颂了,并借的描写,表达了作者。
五、朗诵比赛
六、作业布置
1、课外阅读刘禹锡《秋词》另外一首。
2、背诵并默写《秋词》。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古诗二首》导学案教学案 (一)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古诗二首》导学案教学案12古诗二首导学案设计课题古诗二首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段学生的古诗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美感体验。
本设计力求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对中华古诗文的热爱之情。
这一目标的实现不能依靠逐字逐句的串讲和赏析,应以插图和文本构建诗歌的意境,激发学生想象。
因此,在教学古诗《池上》和《小池》时,教师尝试着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积极地探究。
课前准备1.制作教学多媒体课件。
(教师)2.整理学过的古诗。
(学生)3.1张活动卡片。
(教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效果检测一、复习引入,揭题,释题(用时: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古诗,指名背诵。
2.揭题,释题。
思考:“池上”是什么意思?3.引导学生交流白居易的资料。
4.出示课文插图投影,引导学生说出图画大意。
1.学生展示平时积累的古诗。
2.自由发言,互相补充。
预设:“池上”就是荷花池塘里。
3.在教师引导下交流白居易的资料。
4.在教师指导下自由表达,说清楚有谁、在哪儿、干什么。
1.我会背的古诗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池上》的作者是(),他是()朝人。
二、初读感知,自学存疑(用时:10分钟)1.用课件在插图中插入古诗,教师配乐范读。
2.出示学习要求:“自学三读法”:一读,读准、读通课文;二读,画出生字,记住字形;三读,读懂句子,学会提问。
3.指名朗读古诗,针对字音和节奏进行师生评议。
1.倾听教师范读,听准字音和节奏。
2.按照自读要求学习:出声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默读,圈画生字,识记字形;轻声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3.朗读古诗,读准字音和节奏。
3.我能读古诗并用“/”画出节奏。
池上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三、再读感悟,识字解意(用时:14分钟)1.指导学生结合图画理解诗意。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1、了解七言古诗的一般特点,认识和体会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即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
2、学习运用比方、对比、衬托、夸张、联想、想象等手法和多变的句式来表达奔放的思想感情,培育丰富的想象能力。
鉴赏本诗的构思和意境。
3、学习诗人不与权贵同流合污,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解放的精神和豪迈的气概、。
1、初步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2、认识李白的"游仙'之念以及他张扬个性,不断追求的性格特点。
鉴赏"梦游'的意境。
2课时1、古体诗:本诗是一首七言古诗。
七言古诗简称"七古'。
"古诗'又称"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严格的"近体诗'(律诗、绝句)而言的。
"七言'分两种,一种是以七字句为基础,杂用四、五、六、九言而构成了形式自由的长短句。
长短交错,换韵自由,富于变化,也称为"歌行体';另一种是每句七字,句式整齐。
2、简介:李白素有"诗仙'之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最具浪漫主义气息的诗人。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25岁开始在各地漫游。
较广泛地接触现实,认识到朝廷的腐败、官僚贵族的奢侈腐朽,写出不少抨击黑暗现实的诗篇。
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
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感情热烈,性格豪爽,想象丰富,语言清新自然,较多地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借助非现实的幻想来表现激情。
前人评李白思想及创作,多用一个"奇'字。
如"以奇文取称'(元稹)、"才大语终奇'(钱起)、"才矣奇矣'(白居易)。
李白在诗中所表现的独特个性,也有人用"豪放飘逸'"豪爽感激'"豪迈俊逸'来概括,突出了一个"豪'字。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导学案)(教师版)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课堂(统编版)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导学案【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熟读成诵。
2.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营造的意境。
3.知人论世,体会诗人复杂的内心情感。
【重难点】熟读成诵,把握意象,品味意境,体悟情感。
【学习过程】预习案1.作者简介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丹阳(今属江苏)人,唐代诗人。
晚年归润州丁卯桥村舍闲居,自编诗集,曰《丁卯集》。
其诗皆近体,五七律尤多,句法圆熟工稳,声调平仄自成一格,即所谓“丁卯体”。
诗多写“水”,故有“许浑千首湿”的美名。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
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与杜牧齐名,人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其诗精于用典,色彩瑰丽,寄托遥深。
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
诗以“无题”命篇,是李商隐的创造,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作“无题”诗的诗人。
李商隐的“无题诗”,主要跟爱情有关。
秦观(1049-1100)字太虚,又字少游,世称淮海先生。
北宋高邮(今江苏)人,官至太学博士,国史馆编修。
秦观少从苏轼游,以诗见赏于王安石。
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合称“苏门四学士”。
其词风独创一格,以秀丽含蓄取胜,情调略显柔婉与凄凉,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
南宋豪放派词人,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在文学上,辛弃疾几乎只专注词的创作,作品多,题材广泛,是豪放派集大成者。
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
他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2.写作背景《咸阳城东楼》大约是许浑于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任监察御史的时候所写。
此时大唐王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际。
一个秋天的傍晚,他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见太阳西沉,乌云滚来,凉风阵阵……诗人的忧愁思乡之情和吊古伤今之感袭上心头,交织在一起,于是即兴写下了这首意蕴别致的七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之语言教学案教学目标:了解关于诗歌语言鉴赏的题型,并把握解题思路。
课前预习一、考纲阐释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浅层次是理解句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高层次是赏析语言的特点和表达效果,能力层级为E级。
鉴赏古代诗歌语言是必考题。
诗歌的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有很强的感染力。
诗歌语言的鉴赏以理解为基础,通过调整、想象、联想、比较等多种方法,领悟其中的妙处。
二、古诗的语言特点1.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清新一般是用在写景诗中,一般诗风比较亮丽,语言比较通俗,比喻新颖独到,包含着作者的喜悦之情。
清新之风常见于山水田园诗人,如陶潜的诗的特点主要是平淡,有时候也不乏清新,而王维,孟浩然的诗则相对比较清新。
再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
2.平淡或称质朴,其特别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但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平淡不同于平庸与淡而无味,它是用语上的返朴归真,是将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的语言说出,富有情味。
平淡而有思致往往体现了作家的真功夫。
正如王安石所说:看似平淡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平淡首推陶渊明,能够把诗写到平淡的人不多。
如梅圣俞《东溪》“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于浑朴中见清秀,语言质朴、平淡。
3.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如李商隐的诗。
再如王维《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句,前一联色彩清淡,形象优美;后一联则色彩绚丽,形象生动。
4.明快其特别是直接,明朗,爽快,泼辣。
就是不绕弯子,一语道破,一语中的。
明快莫过于白居易。
例如他的《忆江南》。
5.含蓄有时也称蕴藉,其特别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
再如《扬州慢》“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一句,表面上是对桥边芍药发问,实际上含蓄写出金兵入侵的战火过后扬州的萧条冷落景象。
6.简洁其特点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如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诗中把问话----“师往何处?”、“采药于何处?”等全都省略,用答句包含问句的手法完成了全诗,全诗仅有二十字,相当简练。
7.精练要求用尽量少的语言去表达丰富的内容,用语要准确、生动、形象。
如陈子昂《送魏大从军》中“雁山横戈北,狐塞接云中”句,一“横”字写出雁门山地理位置的重要,它横亘在代州之北;一个“接”字,既逼真地描绘出飞狐塞的险峻,又点明飞狐塞是与云中郡连成一体的。
语言相当精练。
8.生动使用的词语将某种情景写得活灵活现。
如宋祁《玉楼春》“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写出了春日枝头、红花盛开的景象,花团锦簇,春意盎然,美丽热闹。
“闹”字使用得相当生动。
9.隽永语意深长,耐人咀嚼。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10.工丽“工”是对偶工整,“丽”是有文采。
如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好像一幅彩色工笔画,清新秀丽。
11.自然指不做作,不涂饰,不堆砌。
如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句,自然中显出生机,很有意味。
附:1.常见作家语言风格: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白的豪迈飘逸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俊爽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诗画一体温庭筠的绮丽香艳高适的悲壮苍凉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陆游的悲壮爱国苏轼的豪放旷达,辛弃疾的慷慨悲壮郊寒岛瘦2. 不同类型的诗有不同的风格:宫廷诗:缠绵宛转田园诗:恬淡宁谧山水诗:清新优美边塞诗:悲凉慷慨讽喻诗:沉郁激愤咏史诗:雄浑壮阔3.“赏析字词语言”复习建议(1)重视积累,对平时练习时把古代诗歌中常见的“炼字”词类和语言风格尽可能逐个积累,积少成多、聚沙成塔,见多自然就可以识广了。
(2)重视解题思路和步骤的训练,平时训练时要养成“按部就班”的习惯,一步一步地走,拒绝“越级”做题。
举一反三、熟能生巧、水到渠成。
(3)解答题目时一方面要“宁多勿少”、“宁滥勿缺”、“宁详勿简”,多答多写总是没有害处;另一方面要“点到”、“面到”,尽可能答到“点”子上,不能遗漏任何一个方面。
(4)适当了解一些诗歌鉴赏“专门术语”,在本节尤其要注重一些关于语言风格方面的“术语”积累;例如雄浑、豪放、沉郁、清新、自然、俊朗、清幽、淡雅、冷峻、婉约、朴实、华美、洗练……课堂学习鉴赏内容:1. 对关键词语的品味(含义及表达作用)2. 对关键诗句的理解(含义、色彩、情味、效果等)3. 对语言风格的概括(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一)赏词:一词领全诗型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示例: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赏词类变式训练(1)找出诗中的“诗眼”。
三江小渡杨万里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将:行,流过。
(2006年高考江西卷)本诗的“诗眼”是什么?(2)分析某个词在全诗中的妙处。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6年高考辽宁卷)东坡①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
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
②荦确:山多大石。
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3)换词比较类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2006年高考福建卷)端居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 端居的意思是闲居。
这是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
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
答案:(一)赏词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
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
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2) “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掸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
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
(3分)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描写,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2分)(3) 这句中的“敌”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
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
用“对”或其它词难以达到这种表达效果。
二、赏句:1、分析标题在诗中的作用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6年高考四川卷)夜归周密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燐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此代指竹杖。
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答案(二)赏句(1)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归”字。
首句直接点明“夜深”,刻画出“归客”拄杖而行的疲惫之态。
随后,诗人以“冷燐”、“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以夜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出归家的心切。
而最末一句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的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意味深长。
(2)这句在词中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
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上启下的作用。
(三)赏语言特色(1)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
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2)答:这首诗歌的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素朴真率的船家女形象。
课后巩固1. ①“万里”一词,突出空间范围之广,表现了广阔地天地笼罩于清淡月色中的情景,反衬了诗人的个体的渺小孤独寂寞之情。
②“夜久”一词,强调时间之长,写出了南飞的乌鹊在深夜经长时间飞奔后只能落在江边暂时栖息的情景,含蓄地表现了诗人长时间在外奔波、身心俱疲的艰难处境。
“时时”一词,运用叠词,写月光时时照进黑暗的居室,与下句的“故故”相对,使语言表达更富有韵律美。
2.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得最为强烈和集中。
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处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轨的极度悲愤之情。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该诗前两句写作者触景生情,由眼前奔流的长江引出“万里愁”。
“愁”什么,为什么“愁”,到了第四句才交代。
而第三句正是前后连接的纽带,交代了是国家民族之仇,“最苦”二字翻出一层,写出了常人少有的一种心理,将自己的愁痛表现得无以复加,因而在全诗中最具表现力。
3. 以美人的眉眼来描写山水的清秀;又想象送走的美丽春光和友人在江南同住。
把山水景物写得清新秀丽如佳人。
2、分析句子在诗歌结构上的作用例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2006年高考安徽卷)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三、赏语言特色: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能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答题示例: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变式训练:长干曲四首(其一)崔颢“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问: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
课后巩固案1.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月杜甫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
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爽和风襟静,高当泪满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