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领域的人性观
许燕《人格心理学》笔记及课后习题讲解 新精神分析学派(圣才出品)
第3编新精神分析学派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许多富有创造力和洞察力的心理学家开始探索精神分析的新道路。
他们发展自己的人格理论,创立自己的心理学派,不过由于他们保留了弗洛伊德理论的基本概念与假设,因而被统称为新精神分析学派.1.产生背景(1)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经典精神分析学说经历了一场危机,从而失去了在心理治疗方面的垄断地位。
1920年前后,经典精神分析学派陷入了危机。
(2)随着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经济危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国家,人类的处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新的病态心理现象,即生活的无意义感、精神异化、焦虑、孤独、恐惧和忧郁,对此,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已明显力有不逮。
另一方面,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都逐渐停滞下来,由激进退缩为顺从,企求得到人们的尊敬而不是创造出更为先进的理论。
(3)19世纪末,社会学、人类学相继成为独立学科。
此类学科认为人是社会的产物,人的行为主要是由其生长的社会文化环境所塑造。
在社会学科的影响下强调以社会文化因素作为人类精神生活基础的新精神分析理论便应运而生。
2.新精神分析学派诞生20世纪30年代后期,新精神分析学派从经典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主义)分化出来。
(1)它反对以本我心理学为核心,反对以泛性论为动力的生物主义和悲观主义,突出自我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的重要价值和乐观主义精神。
(2)新精神分析学派把经典精神分析理论进一步从生物学、心理学领域转向社会学领域,肯定了社会文化因素对人类行为的重大影响。
(3)在新精神分析学派中,霍妮、弗洛姆、沙利文和艾里克森代表了比较有影响的社会文化学派及自我心理学的理论观点,他们对精神分析理论进行了修正,创造出了一种清新的理论魅力。
表3-1新精神分析与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区别理论要点经典精神分析新精神分析人格结构本我自我人格动力内心冲突社会文化、人际关系问题人格影响童年经验社会文化影响与主观奋斗人格发展性心理阶段终身发展3.1霍妮的人格理论一、理论观点霍妮的人格理论,是在秉承弗洛伊德的一些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加以批判和修正,从而建立起来的社会文化观点的精神分析理论。
人格心理学之阿德勒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一、人性观阿德勒认为,人类行为就是受到社会驱力的激励,而非性驱力,行为就是有目标导引的,以及人格的核心就是意识而非潜意识。
阿德勒重视选择、责任、生命的意义,以及追求成功与完美。
阿德勒持自由意志人性论,强调个人的行为能够根据其目标自主表现。
她认为,人性不就是盲目的,人类行为并非受制于本我与潜意识内的盲目的本能冲动。
人就是理性动物,具有相当的自主倾向,富有主动性、创造性与责任感,会选择目标与理想,并接受自己选择的目标与理想。
人在自主意识的支配下,具有改变生活的能力,因而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决定自己的未来,创造自己的生活。
人类会在行为上遵循目标进行,从而获得需要的满足。
阿德勒持一种行为目的论的观点,即所有人的行为都有其目的。
人们为自己定目标,有了这些目标以后,其行为变得统一。
阿德勒以这种解释取代决定论的解释。
个体心理学的基本假设就是,我们往何处去及追求什么就是相当重要的,因此,阿德勒学派重视未来,但一方面并未低估过去经验的影响力。
人们做决定时仍根据过去的经验、目前的状况,以及对未来所规划的方向,因此过去、现在与未来具有连续性,均应予以重视。
二、人格界定阿德勒将人格定义为一个人为了尝试去适应她所居住的环境而显现出的特殊风格。
她对人格的瞧法就是广泛而开放的,不仅把个体瞧作就是一个完整统一的有机体,而且还强调个体与社会其她部分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阿德勒强调人就是社会的动物,人基本上就是受社会驱力激励的。
个体就是社会系统中的一部分,因此应以不可分割的整体来了解人格。
脱离了对个人有意义的背景关系,就无法完全了解这个人。
所以,阿德勒认为应该更重视来访者的人际关系,而非内在心理动力层面。
阿德勒的人格理论突出强调人格的整体性、统一性与社会性。
她认为人的思想、价值、动机、行为都就是由她的生活目标决定的,都带有生活目标的印记,她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人的生活风格。
三、人格动力她的早期理论里认为,对器官缺陷与生理自卑的补偿,就是人格的原初动力。
人格心理学 第2章 古典精神分析 考研笔记-精品
第二章古典精神分析第一节弗洛伊德人性观P86一级从整体看,能量是有限的,如果以某种方式移放了能量,那么以另一种方式释放的能量就会相对减少。
如果释放能量的某一途径受阻,它就寻找阻力最小的另一条途径释放,因此,如果自我必须耗费大量的能量控制本我,那么它 几乎没有剩余的能量有效地执行其机能,虽然,人类的行为多种多样,但所有的行为都可以简化到共同的能量形式, 并且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按照快乐原则行事的,即寻求紧张的减弱或者能量的释放,人类行为的最终目的是达到一 种无紧张状态。
各种本能归根结底可以分为两类,生本能和死本能。
生的本能是指一切与保存生命有关的本能与其有关的心理能量 统称为力比多,包括性欲,饥饿和口渴。
驱使人去追求快乐。
死的本能驱使人回到有生命之前的无机物状态,其衍 生出最重要的本能是攻击,即指向外部对象而不是自身的一种自我毁灭需要。
人类的科学活动,文学艺术乃至全部文化的产物,都是本能(特别是性和攻击)能量的表现,是由于性和攻击本能不能直接表现的一种结果,本能能量的释放与社会限制的冲突的另一种结果则导致人的痛苦和精神病,在弗洛伊德看来,文明进步的代价是人类的痛苦,快乐的丧失和罪恶感的增多,甚至值得放弃文明而返回到原始状态。
第二节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以无意识本我为核心的人格结构论][一级](一)人是一个能 量系统 (二)人的能量来 (三)人性是恶的第三节人格动力p93 一级(一)本能(二)焦虑和自我防御机制(1)本能的性质及特点(2)能量投注与反投注(1)焦虑(2)自我防御机制如何增强挫折承受力?915华南15一、正确地对待挫折1.认知是影响挫折产生和挫折承受力的重要因黑2、正确地认识挫折首先应该认识到挫折的两重性。
3、学会对客观事物、挫折情境的正确认识。
二、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三、恰当地运用心理自我防御机制。
1、心理防御机制的定义2.自我防御机制的啼弗洛伊德认为,本能的性质有三层基本含义:⑴本能是精神结构中固有的动力能量,而不是一种暂时的冲击;[2]这种力不断来自生物体内部,源于肉体组织,表现为一种"肉体欲求";[3]这种肉体欲求是作用于心灵时所表现的力。
四种心理学派人性观之浅说
四种心理学派人性观之浅说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的心理学,是一门关于人的科学,探讨人的本性有助于心理学家更好地了解人、帮助人。
不同的心理学家们秉承不同的哲学观点,把人性或归结为某物,或归结成某种精神,并以此为指导确定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当代各种心理学派基于不同的人性观,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心理辅导理论。
下面就从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学派、人本主义学派以及认知学派等四大心理学派的角度对人性观进行阐述。
一、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性观精神分析学派是十九世纪末由弗洛伊德创立的,他们对人的看法基本上是消极的、负面的和悲观的趋向。
性恶论是这一学派的人性观。
弗洛伊德认为人性就是人的基本本能,人像动物一样是非理性的,人的行为是受非理性因素、潜意识动机、生物本能驱力和六岁以前的性心理事件控制的。
主体功能的发挥旨在按照快乐原则追求胜利需要的满足,特别是生物学的性本能冲动决定着人的一切行为活动。
正是这种需要的满足,使人表现出性欲、攻击、残酷、毁灭他人与自身的行为。
弗洛伊德对人性的研究注重人的本能和动物性,但他也谈到了关于人的社会性的观点。
他认为,本能的升华是人的社会性的一种突出表现,在他看来,本我是由性欲汇成的,它只遵循快乐原则,即不顾一切地使自己获得完全的表现和满足,但对每一个具体的人来讲,由于存在社会的约束,性欲冲动受到压抑,被迫深藏于无意识,可是它依然存在,依然要强烈地实现自己,于是只好改变原来的面貌,以社会允许和接受的方式表现出来,升华就这样产生了,性欲作为一种能量,放弃性目的,以为社会服务、为社会作创造的形式释放出来。
弗洛伊德认为人生的目的是追求幸福,这是由人的本性所决定的,从人的本性中,他引出了利己主义,个人的动机无一不是从利己主义出发的,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他人都不过是满足自己欲望的对象和手段。
人格心理学 各流派各人物
7.成年期:生产-迟滞
8.成熟期:自我统整-失望
行为主义学派
人格结构
人格发展
人格类型
1.把人看成种种刺激的反应 1.人格是一个人在反应方面的 各种习惯系统的集合
者,人格无善恶
全部资产和债务。
1.典型的环境决定论
可以根据不同的习惯系统进 行分类。
2.环境是人格的塑造者
2.1930年提出:人格是一切 动作的总和,或是各种习惯 系统的最终产物。
二、荣格
人性观 1.认为潜意识也有积极的力 量,包含着智慧。
人格界定
1.人生来就有一个完整的人 格,人生的目标在原有完整 人格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 发展其多样化、连贯性和和 谐性,而避免分散性和相互 冲突。
4.潜伏期:性的驱力被压抑在 潜意识中。
5.两性期:以利他的动机去爱 别人,再度对异性产生了兴 趣。
人格类型
1.认为人格的发展就是习惯的 习得。
2.强调潜意识对人格的决定性 作用,并将其分为两类:非 文字符号化的经验和被压抑 的经验
2.因婴儿三种基本特性:生来 具有一定的特殊反射;具有 天赋的反应等级;具有一套 原始内驱力。
人本主义学派
十、马斯洛
人性观
人格界定
1.天性是善良的,人是好的、 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由需要 端正的、仁爱的,每个人都 引起的。 有对美、真理、正义等的本 能需求。
人格结构 1.生理过程:力比多与性欲
人格发展
人格类型
1.口唇期:基本信-基本不信 任2.肛门期:自主-羞愧和怀疑
2.自我过程:同一性与掌握感 3.生殖器期:主动自发-罪恶 感4.潜伏期:勤奋-自卑
3.社会过程:社会与文化
5.两性期:统一性-角色混乱
人性心理学的理论观点
人性心理学的理论观点导言人性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学科,旨在探讨人的内心机制与外部行为之间的关系。
在长期的实证研究中,人性心理学家们提出了多种理论观点,以解释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本文将介绍人性心理学领域中的几个主要理论观点,并对其内容和应用进行探讨。
1. 心理动机理论心理动机理论是人性心理学中的核心理论之一,通过探索人的行为背后的动机和驱动力,帮助我们理解人类行为的根源。
其中最为著名的理论是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结构理论,他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受到三个部分的相互作用: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
本我代表了人类原始的本能欲望,自我则是平衡本我和现实需求的媒介,超我则代表了道德标准和社会规范。
心理动机理论的应用广泛,可以解释人的欲望、动机和行为倾向,对于心理治疗、教育和管理等领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了个体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认为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阿尔伯特·班德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该领域的经典代表,他认为人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结果,来学习新的行为模式。
他还提出了自我效能观念,即个体对自己在特定领域中能力的信念,对人的动机和努力产生重要影响。
社会认知理论的应用非常广泛,可以指导人力资源管理、教育和社会心理学等领域的实践。
3. 心理需求理论心理需求理论关注人类的基本心理需求,并试图解释人类行为和满足感的产生。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该领域的经典理论之一,他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这些需求按照层次排列,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更高层次的需求只有在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才会出现。
心理需求理论对于组织管理、心理咨询和幸福感研究等领域具有指导意义,可以帮助人们理解个体的需求和动机,从而提供相应的支持和资源。
4. 人格理论人格理论探讨了人类个体的特质和气质,试图解释人的行为稳定性和一致性。
人格心理学之阿德勒解读
人格心理学之阿德勒解读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一、人性观阿德勒认为,人类行为是受到社会驱力的激励,而非性驱力,行为是有目标导引的,以及人格的核心是意识而非潜意识。
阿德勒重视选择、责任、生命的意义,以及追求成功与完美。
阿德勒持自由意志人性论,强调个人的行为能够根据其目标自主表现。
他认为,人性不是盲目的,人类行为并非受制于本我和潜意识内的盲目的本能冲动。
人是理性动物,具有相当的自主倾向,富有主动性、创造性和责任感,会选择目标与理想,并接受自己选择的目标与理想。
人在自主意识的支配下,具有改变生活的能力,因而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决定自己的未来,创造自己的生活。
人类会在行为上遵循目标进行,从而获得需要的满足。
阿德勒持一种行为目的论的观点,即所有人的行为都有其目的。
人们为自己定目标,有了这些目标以后,其行为变得统一。
阿德勒以这种解释取代决定论的解释。
个体心理学的基本假设是,我们往何处去及追求什么是相当重要的,因此,阿德勒学派重视未来,但一方面并未低估过去经验的影响力。
人们做决定时仍根据过去的经验、目前的状况,以及对未来所规划的方向,因此过去、现在与未来具有连续性,均应予以重视。
二、人格界定阿德勒将人格定义为一个人为了尝试去适应他所居住的环境而显现出的特殊风格。
他对人格的看法是广泛而开放的,不仅把个体看作是一个完整统一的有机体,而且还强调个体与社会其他部分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阿德勒强调人是社会的动物,人基本上是受社会驱力激励的。
个体是社会系统中的一部分,因此应以不可分割的整体来了解人格。
脱离了对个人有意义的背景关系,就无法完全了解这个人。
所以,阿德勒认为应该更重视来访者的人际关系,而非内在心理动力层面。
阿德勒的人格理论突出强调人格的整体性、统一性和社会性。
他认为人的思想、价值、动机、行为都是由他的生活目标决定的,都带有生活目标的印记,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人的生活风格。
三、人格动力他的早期理论里认为,对器官缺陷和生理自卑的补偿,是人格的原初动力。
人格心理学笔记--北师大许燕教授主编版
人格心理学笔记(完整版)1.人格心理学特点:1)在研究内容上侧重于人的心理差异2)在研究策略上强调人格的整体综合性3)在研究特征上注重人的内部稳定性2.最初发现并研究个体心理差异现象的是英,高尔顿3.人格研究主题:人性哲学,人格结构,人格动力,人格发展,人格成因,人格改变,人格测量4.人格研究途径:人格理论研究,实验研究,临床研究5.学习人格心理学意义:1)为其他领域提供基础知识2)有利于提高理论逻辑思维能力3)帮助人们自我探索,自我完善。
6.人格理论向度:自由论-决定论,理性-非理性,整体-分析论,遗传-环境论,可变性-不可变性,主观性-客观性,主动性-反应性,均衡性-不均性,可知性-不可知性7.人格理论原则:核心性原则,广博性原则,简约性原则,验证性原则,提示性原则,实用性原则。
8.影响人格理论因素:当时社会背景,学者本身经验,学者对人,社会,科学态度,有关学科发展情况9.人格理论价值:1)理论研究确定了一门学科框架2)理论对实验研究具有指导作用3)理论对研究者思维起过滤作用。
局限:1)理论会限制思维开阔性与探新性2)以理论为先导的研究模式并不一定适合所有学科3)理论自身发展局限性。
如何认识:1)理论是人类思考工具2)人格心理学对理论偏重3)要敢于使用理论。
如何使用描述:1)描述2)解释3)预测1.真正人格心理学标志:1937奥尔波特(人格心理学解释)2.人格: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心身组织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体质等方面的整合,具有动态性和一致性、连续性的自我。
3.人格基本性质:独特性、稳定性、综合性、功能性。
4.人格心理学发展趋势:1)人格理论研究交融趋势2)人格实证研究整合趋势3)人格功能完善化趋势4)人格研究方法多样化趋势5)人格研究动态化趋势。
经典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1)人性观:具有独到且略显偏执的特点:1,具有决定论的论调,人的行为受控于生物本能因素或非理性因素;2,弗洛伊德将人视为一个能量系统,能量是遵循了守恒的原则;3,弗洛伊德认为人性本恶,人的各种行为都是受潜意识本能的支配,而本能与社会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哲学心理学与人格心理学中人性观的拟合
[收稿日期]2009 01 15[作者简介]白乙拉(1963 ),男,蒙古族,内蒙古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内蒙古师范大学心理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张学敏,女,内蒙古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内蒙古师范大学心理教育研究中心讲师。
2009年3月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M ar .,2009第38卷 第2期Jou r n al of Inn er M ongolia Nor m alU n i versit y (Ph ilosophy &Social Science)Vo.l 38 No .2哲学心理学与人格心理学中人性观的拟合白乙拉,张学敏(内蒙古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内蒙古师范大学心理教育研究中心,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摘 要] 由于人格研究的元研究是哲学人性观的探讨,故而笔者从人性观角度来反省人格研究,探索人格心理研究的广阔视野。
首先阐述了哲学心理学中人性观的基本命题:身心关系、天性与教养、自由意志与决定论和知识来源问题;其次讨论了人格心理学中关于人性的基本假设:自由意志对决定论,理性对非理性(意识与无意识),整体论对元素论,素质论对环境论,可知性对不可知性;最后集中探讨了哲学心理学与人格心理学中人性观的拟合问题。
[关键词] 哲学心理学;人格心理学;人性观[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7623(2009)02 0010 04正如哲学的生命在于思考一样,关于人格的许多问题,我们无法得出准确的答案,然而我们的目的并不是要获得关于这些问题的准确解释,而是在不断追寻其答案的过程中实现人类自我的超越。
人啊,认识你自己 这句曾被苏格拉底采用、流传了几千年的神谕暗含了关于人的太多意义。
人类认识自己的过程是个漫长的过程,更是个无止境的过程,但这个过程需要全人类珍惜和努力,它决定了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人类日后发展的方向,正因为如此,对人性的探索也将魅力长存。
人格心理学之各家观点
凯利人格理论第二节理论观点一、人性观凯利对人性的假设是,人是科学家。
科学家的目的是去解释解释,努力对现象进行预测和控制。
普通人如同科学家一样,科学家在探索世界,建构自己的理论;普通人在探索现实,建构自己的生活。
科学家在探索世界时,会提出假设和验证假设,预测未来。
普通人和科学家的运作原则是一样的,他们不断地经历各种事情,形成自己看世界的观点,并用已有的经验去预测未来,控制事件,调控行为。
凯利将人视为科学家,引出了他对人性的几点看法:1、把人看成是朝向未来的。
人每天都用自己的一套理论来预测世界,促进人有所企求的是未来而不是过去。
人们不必束缚于童年或青少年的经验,人生发展的方向是朝向未来的,因为个体能够用预测对未来形成建构。
2、人对环境有主动形成表征的能力,而不只是被动地反应。
凯利相信我们是自己命运的主人,不是被动的接受者。
因为,个体能够自由地形成建构去解释主客观世界,对现实形成理性的、独特的认知取向。
因此,人具有创造力,具有选择生命路径的能力。
人生的本质在于使人造就并再造就自己。
3、人既是自由的,又是被决定的。
人能自由地解释事件,但是同时被建构所局限。
4、在人格的独特和普遍性方面,凯利采取中立的立场。
人有差异性和独特性,每个人看世界的观点不同,他们的行为和人格也就不同。
但是人也会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形成相似的建构,表现出相似的人格特征。
二、人格概念对于凯利来说,人格的核心概念就是建构。
建构或构念是人们用来解释世界、分析世人的观点,是人们用来对事件进行整理分类的一种概念,也是人们看待并控制事件的思维模式。
每一个建构就是一种观点、一种见解、一种思想、一种模式,它能对现实做出预测。
三、人格结构凯利的一个理论假设是:人格结构是由一组独特结合的建构群所组成的复杂系统。
人格的差异就表现在个体所拥有的建构性质、数量、质量和组合方式的不同上。
在个体建构体系中,存在着不同层次的亚建构。
不同建构具有不同的作用,每种建构都有其适用范围和适用焦点。
人格心理学
人格的定义: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起来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人格的特性:1. 人格的整体性2. 人格的稳定性 3. 人格的独特性 4. 人格的社会性相关概念辨析个性:指人格的独特性。
它与人格的区别在于:其一,个性是指人的个别差异;人格则是对一个人的总的描述或本质的描述。
其二,个性是相对与共性而言的,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个性,但人格是对人而言的,其它事物或动物显然不能用人格来描述。
气质:是个人生来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它与人格的区别在于:人格的形成除了气质、体制等先天禀赋作基础外,社会环境的影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气质仅属于人格中的先天倾向。
性格:是指个人的品行道德和风格。
它是人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人有关社会规范、伦理道德方面的各种习性的总称,是不易改变的、稳定的心理品质。
三、人格理论的基本问题与设想1. 自由意志――决定论:一个人在指向和控制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有多大程度上的自由,他的行动在多大程度上是由意识以外的因素决定的。
2. 理性――非理性:一个人可能在多大程度上通过他的理智改变行为?3. 整体说――元素说:整体说强调行为要从全体来研究,元素说则强调要从特殊的、相对独立的成分来逐个探讨。
4. 素质――环境论:人的基本特性有多少是由躯体或者素质决定的,多少是由环境影响造成的?5. 主观性――客观性:人是否存在个人的主观世界的经验,且对行为有极大的影响?或者对行为的影响主要来自于外部因素的作用?6 前动性――反应性:行为是由什么引起的,是内部活动本身,还是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应?7. 稳态――异态:涉及行为的动力,是为消除紧张达到内部平衡还是不断成长自我实现?8. 可知性――不可知性:人的行为和本性是否可根据科学方法而被认识,还是有某些超越科学而不能认识的东西?9. 可改变性――不可改变:一个人在一生中其人格是否可能发生根本的改变?二、人格心理学的研究途径1.个案研究2.相关研究3. 实验研究精神分析流派的三条路线:弗洛伊德、埃里克森----------阿德勒、荣格、客体关系心理学------------荣格弗洛伊德的理论观点一、人性观:1、决定论倾向2、将人视为能量守恒系统3、性恶论三、人格结构(一)地形学模型(二)结构模型1. 本我----本我的活动准则是“快乐原则”。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格观及教育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格观及教育观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一种重视个体自我实现和发展的心理学流派,强调个体的主观体验和内在积极力量的发挥。
在人本主义心理学中,人格观和教育观是紧密相关的,并互相影响。
以下是关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格观及教育观的中文叙述,共1000字: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格观: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格观强调每个个体的独特性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
它认为人性是积极向上的,并具有自我决定、成长和意义的需求。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内在潜力和自我发展的重要性,它关注个体的主观体验和独特的人格特征。
人本主义心理学将人格视为一个整体,并强调每个个体的独特性。
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是个体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逐渐展现出来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自我实现是一个终极目标,个体通过不断地发展和实现自己的潜力来追求这个目标。
人的自我实现需要考虑个体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但核心在于个体如何理解自己,寻找自己的价值和目标,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行动。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格观强调每个个体的自主性和自我决定能力。
它认为每个个体都具有内在的动力和意愿,能够自主地决定自己的命运和行为。
个体应该被视为自己生活的主人,有权利和能力去塑造自己的命运。
人本主义心理学鼓励个体追寻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同时也强调每个人都有责任面对自己的行为和选择承担后果。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育观: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育观强调个体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关注个体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它认为教育应该是一个关注个体需求和发展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自我决策和自我实现的能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育观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的主动性。
教育者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需要和兴趣,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和探索。
教育过程应该鼓励学生的自主性和自我表达,提供他们发展个性和实现自我潜力的机会。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育观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格和价值观。
哲学心理学与人格心理学中人性观的拟合
格 研 究 的 元 研 究 中 , 要 的 理 论 切 人 点 便 是 对 哲 学 重 人 性 观 的 重 新 审 视 , 而 本 文 从 人 性 观 视 野 来 反 省 故
人 格 研 究 , 寻 求 人 格 心 理 研 究 的 广 阔视 野 。 以
一
并 不 是 要 获 得 关 于 这 些 问 题 的 准 确 解 释 , 是 在 不 而
们 争 论 的 焦 点 。 综 观 西 方 哲 学 心 理 学 家 对 此 问 题 的
论 。每 个 理 论 都 有 其 局 限 性 , 简 单 地 把 这 些 范 式 但
最 为 紧 密 的 便 是 人 格 心 理 学 , 以 这 样 说 , 学 人 性 可 哲
论 是 人 格 心 理 学 的 前 科 学 形 态 , 格 心 理 学 是 在 人 哲 学 人 性 论 的 总 指 导 下 发 展 起 来 的 , 格 心 理 学 研 人 究 的 基 本 问 题 与 哲 学 人 性 论 所 讨 论 的 主 要 问 题 有 着 很 大 的相 似 性 , 心 与 身 是 怎 样 关 联 的 ? 人 类 行 为 如
断 追 寻 其 答 案 的 过 程 中 实 现 人 类 自我 的 超 越 。 “ 人
啊 , 识 你 自 己 ” 句 曾 被 苏 格 拉 底 采 用 、 传 了 几 认 这 流 千 年的神 谕暗含 了关 于人 的太多意义 。人类认识 自
己 的 过 程 是 个 漫 长 的过 程 , 是 个 无 止 境 的 过 程 , 更 但
、
哲 学 心 理 学 中 人 性 观 的 基 本 命 题
在 众 多 心 理 学 分 支 学 科 中 , 人 性 论 研 究 联 系 与
这 个 过 程 需 要 全 人 类 珍 惜 和 努 力 , 决 定 了 人 类 在 它
人格心理学的进展与趋势
李彦章
人格心理学是最受大众青睐的 一门心理学科。
Company Logo
Contents
1 2 3 4
人格心理发展趋势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二、人格心理学发展阶段
理论昌盛时期 理论反抗时期 融合时期
Company Logo
三、人格心理学进展
1、研究范式的变化
Robins, Gosling,& Craik (1999)以主流 学术期刊发表刊物内容进行分析,发现研 究范式的变化是: 1.精神分析学派虽然式微,但仍有影响。 2.行为学派走下坡,认知主义取代行为学 派。 3.科学心理学逐渐受重视,未来看好—— Neuroscience
一、人格理论中的人性观
1). Rational view——人是理性的, 人 可以评理、选择与作决定 2). Animal view——人是有动物性的, 受驱力支配 3). Machine view——人与机械一样, 是对对外界刺激的自动化反应 4). Computer view——人是计算机, 处理外界讯息
Company Logo
完善化趋势
人格区分:EPQ 人格解释:大五人格模型 人格预测:主观幸福感
Company Logo
四、人格心理学发展趋势
多样化趋势 质性与量性方法的多样化 横向与纵向方法的多样化
Company Logo
四、人格心理学发展趋势
三、人格心理学进展
3、人格与行为的一致性?
特定情境论 交互作用论
Company Logo
四、人格心理学发展趋势
人格心理学之阿德勒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一、人性观阿德勒认为,人类行为是受到社会驱力的激励,而非性驱力,行为是有目标导引的,以及人格的核心是意识而非潜意识。
阿德勒重视选择、责任、生命的意义,以及追求成功与完美。
阿德勒持自由意志人性论,强调个人的行为能够根据其目标自主表现。
他认为,人性不是盲目的,人类行为并非受制于本我和潜意识内的盲目的本能冲动。
人是理性动物,具有相当的自主倾向,富有主动性、创造性和责任感,会选择目标与理想,并接受自己选择的目标与理想。
人在自主意识的支配下,具有改变生活的能力,因而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决定自己的未来,创造自己的生活。
人类会在行为上遵循目标进行,从而获得需要的满足。
阿德勒持一种行为目的论的观点,即所有人的行为都有其目的。
人们为自己定目标,有了这些目标以后,其行为变得统一。
阿德勒以这种解释取代决定论的解释。
个体心理学的基本假设是,我们往何处去及追求什么是相当重要的,因此,阿德勒学派重视未来,但一方面并未低估过去经验的影响力。
人们做决定时仍根据过去的经验、目前的状况,以及对未来所规划的方向,因此过去、现在与未来具有连续性,均应予以重视。
二、人格界定阿德勒将人格定义为一个人为了尝试去适应他所居住的环境而显现出的特殊风格。
他对人格的看法是广泛而开放的,不仅把个体看作是一个完整统一的有机体,而且还强调个体与社会其他部分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阿德勒强调人是社会的动物,人基本上是受社会驱力激励的。
个体是社会系统中的一部分,因此应以不可分割的整体来了解人格。
脱离了对个人有意义的背景关系,就无法完全了解这个人。
所以,阿德勒认为应该更重视来访者的人际关系,而非内在心理动力层面。
阿德勒的人格理论突出强调人格的整体性、统一性和社会性。
他认为人的思想、价值、动机、行为都是由他的生活目标决定的,都带有生活目标的印记,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人的生活风格。
三、人格动力他的早期理论里认为,对器官缺陷和生理自卑的补偿,是人格的原初动力。
【人格心理学】认知与社会认知取向理论知识点整理
认知与社会认知取向的人格理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人格心理学课程笔记整理第一节凯利的个人建构理论一、个人建构理论(一)人性观•人人都是科学家,认识世界的过程是提出假设、验证假设、修正假设、再验证的过程。
(二)基本假设•“一个人的行为是由其预测事件的方式所引导的。
”(Kelly,1955)•人格是由建构(construct)所组成的一个系统(三)建构的实质•建构是人们试图解释世界时所使用的观点、思想、见解。
•建构通常具有两极性。
•“Sense-making makes sense”(四)建构的意义•人用建构来解释事件并预测事件•一个人的人格就是他的建构系统•个体差异来自于个人建构的差异•建构相似的人易成为关系亲密的人(三观相合)(五)建构的分类➢按重要性分:核心建构与外周建构✓核心建构(core constructs):人行为时最基本的建构,十分重要✓外周建构(peripheral constructs):并不十分重要,可以加以改变➢按排列层次分:主导建构与从属建构✓主导建构(Superordinate constructs):适用范围较广泛,可以包含另一些建构✓从属建构(Subordinate constructs):适用范围较窄,属于下位建构(解释的东西比较局限)➢按通透性分:可渗透性建构与非渗透性建构(过度都不好,偏可渗透性比较好)✓可渗透性建构(permeable constructs):容许新事物纳入到适用范围中来(可以有一定程度的改变,eg.科学;变态&健康)✓非渗透性建构(impermeable constructs):拒绝新成分的加入(顽固&僵化的建构,eg.强迫症患者)➢按可塑性分:紧缩性建构与松散性建构(建构就是假设)✓紧缩性建构(tight constructs):对事件的预测绝不可变(假设的连接非常紧密,一怎么样就怎么样,如果没怎么样就不行,eg.刻板印象和偏见)✓松散性建构(loose constructs):预期是可变的、有差异的(假设的连接不那么紧密,可变)✧过度松散(没有预期,永远在变,也就是胡乱预测)是有问题的,建构系统混乱(精分患者极度松散)➢按表达方式分:言语建构与前言语建构✓言语建构(verbal constructs):以言语来建构(成人多用)✓前言语建构(preverbal constructs):以非言语,如感觉来建构(小孩多用,难以用言语表达)(六)对焦虑和心理异常的解释1、对焦虑的解释➢焦虑是对个体所遭遇的事件位于他的建构系统适应范围之外时所产生的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沿》 2009年第6期人格心理学领域的人性观马一波(湖北民族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民族学院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湖北恩施 445000)[摘 要]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实际上就是对人性的研究。
大多数人格理论都隐含着心理学家对人性的哲学观点。
人格心理学领域的人性观有:乐观主义、悲观主义、中立主义和多样化观。
不同的人性观代表对人格理解的不同角度。
[关键词]人格心理学 人性观[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67[2009]6—0054—03 在人格心理学的研究中,人性观的问题其实是相当重要的。
一个理论家所持有的人性观不但决定他对人格理论的选择,而且时刻影响着他进行人格研究的方式。
虽然有些人格理论家并未明确提出自己关于人性的哲学性假设,但实际上大多数人格理论都隐含了对人性的哲学观点。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格理论就是人格理论家在阐述他自己,[1]对人格的研究其实就是对人之本性的探索。
一、乐观主义持这种人性观的人认为,人类被赋予了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抽象思维和理性决策能力。
人是有理性的,能够理智地对我们的生活和日常情景作出判断,理性驱使我们的行为、并指导我们的生活。
无论是对己还是对人,我们的初衷都是好的,人性是向善的。
两千多年前,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就认为,与其他动物相比,人类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拥有推理能力。
在《理想国》一书中,他谈到了激发人类行为的三种动机:欲望,使最基本的身体需求得到满足;勇气和毅力,使人们做出英勇的行为;理智,促使人们成为高尚的人。
人类以一种抽象、纯粹的推理方式来思考现象的本质,真,什么是好,什么是和谐。
理智是人们行为的领航灯。
[2]继柏拉图几个世纪之后,英国启蒙运动的诗人和哲学家对人类的理智与和平大加颂扬。
在A lex2 ander Dope看来,人的行为是由自爱驱使的,但同时受到理智的引导。
因此,即使自私的需求激发了某种行为,理性也会缓和我们的自私,并把行为指向好的方向。
Jean Jacques Rousseau则认为,人生来是善良和完美的,是社会用毁坏性的动机取代了仁慈和明智的动机,使人的善良扭曲。
因此,只有摆脱社会的束缚,返璞归真,人们才能真正意识到自身的美德。
柏拉图和启蒙运动关于人性的乐观主义观点在20世纪的心理学理论中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如现代认知理论描述了人类在了解自身和世界时如何寻求一致与平衡;[3]认知心理学家凯利认为理想的人本身就是一个机能良好的科学家,拥有对自身行为的预测能力;[4]而极具影响力的人本主义理论则主张人是善良的、值得信任的,人的趋向是成长、健康、独立自主和自我实现,人本身就具有这・45・种潜能,能够自我实现的人就是理想的人。
[5]二、悲观主义与乐观主义完全相反,悲观主义认为男人和女人生来就是有缺陷的、矛盾的,甚至是邪恶的。
旧约中讲到亚当和夏娃的罪恶缘由,还有那些按上帝形象创造出来的人,他们杀人,抢夺,破坏,背叛。
通常,在基督教的信仰中,人生来就是有罪的,所以必须去赎罪。
人是由其内在和外在的非理性的力量所驱使。
总之,理性并不能控制人的行为。
19世纪,达尔文和其他科学家在发展物种进化理论的同时也对传统的人性悲观主义做出了重大贡献。
根据这一理论,驱使人类行为的最终动机其实与其他动物并无两样:基本的生存和繁衍的需求。
千万年以来,在面对资源匮乏的环境威胁和其他个体的竞争时,那些有利于个人生存和繁衍的特质在自然选择中占据优势,对过着群居生活的人类而言,这意味着同类之间的激烈竞争。
因此,在理性出现之前———在人的大脑还未发展到能够进行理性思维的水平时———我们的祖先就已经被驱使去从事迎接进化挑战的活动了。
[6]20世纪,最具影响的人性悲观主义发言人就是弗洛伊德,其精神分析的观点认为:(1)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由我们无法控制的力量所决定(驱使)的;(2)这些力量与其他力量始终处于一种冲突的状态,因此人们常常会感到焦虑;(3)这些力量和冲突决定了我们的行为是无意识的。
我们不可能了解自己真正的愿望,除非是在特殊的情境中(如,集中的精神分析治疗过程)。
一旦了解到:原来人类的行为从根本上是受原始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所驱使,我们可能会感到恐惧和不安。
弗洛伊德认为,即使是最高层次的人类生活———艺术、利他主义、爱、科学———最终也是由原始的、自私的需求所驱使。
同进化论一样,精神分析理论着重强调:那些隐秘的、本能的、自私的力量才是人类行为的最原始的能源和指导者,他们以动物性的需求和欲望,以那些处于理性和意识之外、为个体的生存和适应服务的内心驱力,遮掩了理性的光芒。
不过,这些无意识的驱力具有惊人的灵活性、有效性及适应性,正如诸多关于人类本能和进化的描述中所表现出来的那样。
如果这些本能驱力不是如此灵活和有效,那么今天的人类也就不会再有什么非理性的行为表现了。
三、中立主义第三种人性观认为人性本无好与坏,快乐与悲伤,理智与不理智。
人从根本上说是空白的、没有内容、没有成型的。
启蒙运动哲学家洛克有一句名言“人生下来的时候,心灵就像是一块白板”。
随着时间推移和对世界的体验,人才逐渐从社会中学到:哪些愿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
是环境造就了人。
良好的、有利的环境培育出善良、愉快、理智且善交际的人,促使人们的行为与社会的期望与价值相匹配;而一个不好的、压抑的或者是混乱的环境则会使人忧郁、冲突和堕落。
正是这个世界决定了我们将成为什么样的人。
20世纪中立理论的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就是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斯金纳。
根据这一观点,心理学家不应该探讨人内在的需求、欲望及个人期望,因为这些内在现象都是无法直接观察到的,心理学家应该致力于准确地测量和了解特定环境中奖励和惩罚对行为的作用,人的行为最终是可以被环境所改变的。
四、多样化观乐观主义、悲观主义、中立主义都强调人是相似的,有相似的行为模式。
例如,Deci和Ryan的自我决定论坚信,人们都是通过内部动力的驱使去寻求自我发展的,即使某些人在此方面比其他人显得更成功。
相似的是,进化论取向着重关注人类动机的“物种典型特征”,即人们努力寻求成功繁衍的策略和目标。
同样,斯金纳有关操作性行为主义的观点也常常被认为适用于全人类。
然而,人性的多样化观强调人们之间的个体差异,开辟了一条理解人性的全新的道路。
因此,我们不可能判定出整个人类在本质上是好是坏,以及让人们快乐、悲伤的真实原因是什么;因为个体之间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不同的人所需各不相同,应该观察人们的个体差异。
・55・人性多样化观性在心理学领域中的探讨至少能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人格类型学,如希波克拉底就把人分成四种气质类型,:多血质(快乐、健壮)、抑郁质(悲伤、压抑)、胆汁质(生气、易怒)和黏液质(冷漠、呆滞)。
亚里士多德和他的学生还设想到了当今几种不同人格类型的特征结构,如“慷慨的人“和“吝啬的人”[7]。
从远古对个性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的生活还受制于基本的需求和欲望。
19世纪和20世纪,一些心理学家如詹姆斯、麦独孤等在关注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描绘人类的基本需求。
莫里实施了大量的研究探讨关于动机的个体差异,列出的20项“心因性需求”影响相当深远。
[8]对被试报告的个人责任做出统计学分析后,列出其中最重要的为以下六大类:合群,权力/成就,个人成长,帮助他人,避免压力和情感追求。
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一些学者的研究结果稍有不同,认为人们对需求的描述较为一致:放松/愉悦、攻击/权力、自尊、情感/支持、降低焦虑。
心理学的各种宏大理论都在试图解释什么是人性,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质是性与攻击,阿德勒认为人的本质在于追求卓越,斯金纳则用简单的学习机制来解释人的一切行为,进化心理学认为,人性首先是进化的产物,人的一切心理与行为首先是为了适应。
在人格的人性观领域,你一定可以找到一种理论来解释某种行为,但同时,没有一种理论能够解释所有的事实,因而有人认为人格心理学还没有一致公认的范式,不属于规范科学,还处于科学的早期发展阶段。
[9]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对此问题仅做一个简单回答显然是不会令人满意的。
人格本身是如此的复杂,不可能只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
人格理论家对人性的解释都是建立在自己生活实践的基础上的,人格理论便是他们自己看待人和人格的方式,从这几种人性观我们可以了解理论家认识人格的不同角度,至于哪种人格理论最佳仍有赖于个人要解释人格的哪个方面。
正如“一个木匠不可只用一种工具就企图建造一幢房子一样,一个人也不能希望只用一种理论就能了解人格。
如说螺丝起子比起矬子更好更有用,那简直是在胡说八道”![10]参考文献:[1]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1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50.[2]Dan P.Mc Ada m s(1999).Pers onality: Conte mporary theory and research(2nd ed.) Chp.6.Derlega,V.J.,W instead, B. A., &Jones,W.H.(Eds).Chicago:Nels on-Hall Publishers.[3]Festinger,L.(1957).A theory of cognitive diss onance.Stanf ord,CA:Stanf ord U2 niversity Press.[4]Kelly,G.(1955).The p sychol ogy of pers onal constructs.Ne w York:Nort on.[5]Masl ow,1968;T oward a p sychol ogy of being.Ne w York:Van Nostrand Reinhold.[6]W right, B. A.(1994).The moral ani m al.Ne w York:Pantheon.[7]A ll port,G(1937).Pers onality:A p sy2 chol ogical inter p retati on.Ne w York:Holt,R ine2 hart and W inst on.[8]Novacek & Lazarus(1990).The structure of pers onal comm it m ents.Journal of Pers onlity.58,693-715.[9]荆其诚.现代心理学发展趋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0]赫根汉(B.R.Hergenhahn)著,何瑾,冯增俊译.人格心理学[M].海口:海南人民出版社,1988,427.(责任编辑:嘉惠)・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