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后赤壁赋》导学案(学生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后赤壁赋》导学案(高二16-20班)(学生版)
主编人:莫文英审核人:伍雪玲终审人:饶志青使用年级:高二实验班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流畅地翻译全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前后两赋比较理解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写景状物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赤壁赋》比较,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复杂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学习重点】归纳积累文言知识;与《赤壁赋》比较讲解,通过抓关键字句加深对作者人生态度的认识。
【学习难点】苏轼儒、佛、道思想在两赋中的反映。
【学法提示】:预习、朗读、质疑探究、小组合作
一、课前检测
1、关于作者
2、写作背景:
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被捕入狱。
出狱后,被贬为。
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和。
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写下了。
3、温故:
高一时我们学过苏轼的《赤壁赋》,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文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色,由此又引发了作者怎样的感叹?
答:
二、自主学习
1、翻译与理解
()十月之望.(),步自雪堂,(1)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1】是岁
..
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
()叹曰:
..
(),举网得鱼,“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2)”客曰:“今者.()薄暮
..
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
顾.()安所得
()酒乎?”归而谋诸妇。
(3)妇曰:“我有斗酒,藏之
...
()之须.()。
久矣,以.()待子不时
..
▲(1)(句式:句)译:
(2)翻译:
(3)翻译:
▲诵读后思考:
1、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答:
2、“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写出了怎样的氛围,有什么作用?
答:
3、第一段中,作者的心情可用哪一个字来概括?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是什么?
答:
【2】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1)江流有声,断岸..
( )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2)而.( )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 )摄衣..( )而上,履巉岩...
( ),披蒙茸,踞虎..豹.( ),登虬龙,攀栖鹘之危.
( )巢,俯冯夷之幽宫。
盖二客不能从焉。
(3)划然长啸,草木震动,(4)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予亦悄然..( )而.( )悲,肃然而恐,凛乎..( )其.( )不可留也。
反.( )而.( )登舟,放乎.( )中流..( ),听.( )其所止.( )而休.( )焉.
( )。
▲(1)(句式: 句)译:
(2)(句式: 句)译:
(3)(句式: 句)译:
(4)(句式: 句)译:
▲ 诵读后思考:
1、第二自然段写了什么?
答:
2、本段写了哪些场景?
答:
3、此段抒发作者的什么情感?
答:
4、时隔三月,初冬的赤壁又有怎样的变化呢?作者为什么会发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的感叹? 答:
【3】时.( )夜将半,四顾寂寥..( )。
适.( )有孤鹤,横江东.
( )来。
翅如车轮,玄.( )裳.( )缟.( )衣,戛然..( )长鸣,掠予舟而西.( )也。
须臾..
( )客去,予亦就睡。
梦一道士,羽衣蹁跹..
( ),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⑴:“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
“呜呼!噫嘻!我知之矣。
畴昔..( )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2)道士顾.
( )笑,予亦惊寤..
( )。
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⑴(句式: 句)译:
⑵翻译: ▲诵读后思考:
第3段主要写什么?
答:
三、合作探究
1、.结合所学过的《前赤壁赋》,比较两篇赋文并填空:(每空1分,共5分)
前赋是新秋游赤壁,典型的景象是“ 、 ” ,后赋是初冬游赤壁,相应景象是“ 、 ” ;前赋写的是月下泛舟的实事,后者则用道士化鹤来印证前赋中“ ”的虚幻故事,从而抒发作者超脱的情怀。
2、在游赤壁的过程中,作者何以会悲?(由最初的“乐”转向稍后的悲叹与沉重)
答:
3、比较前后赤壁赋,我们会发现《前赤壁赋》中作者在游览赤壁时的情感变化是以乐始以乐终,那么《后赤壁赋》中作者的情绪在悲恐之后的发展是怎样的?
答:
4、你又如何理解作者在梦鹤化为道士后又增添醒来寻找道士一笔?
答:
5、试从写景、抒情两方面比较《赤壁赋》与《后赤壁赋》的不同之处。
提示: 1、找出两篇文章中写景的句子。
2、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分析景与情是怎样融合起来的。
答:
四、检测反馈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巉. (ch án ) 蒙茸.(r óng) 黄泥之坂.(b ǎn )
B.冯.(f éng)夷 栖鹘.(h ú) 戛.
(g ā)然长鸣 C.缟.(g ǎo )衣 临皋.(g āo) 羽衣翩跹..(pi ān xi ān) D.揖.(y ī)予 惊寤.
(w ù) 松江之鲈.
(l ú)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岁十月之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B.顾.(看)而乐之 C.履.(踏,攀)巉岩 D.攀栖鹘之危.
(危险)巢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顾而乐之,行歌..(即“歌行”,一种诗体)相答
B.曾日月之几何..
(多少) C.予乃摄衣..(提起下衣)而上 D.攀栖鹘之危巢..
(危险的鸟巢)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①俯冯夷之.幽宫 ②燕巢于飞幕之.上
B.①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②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
C.①顾.安所得酒乎②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
D.①适.有孤鹤,横江东来②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
5.对下列各句加点词语词类活用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翩跹
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②掠予舟而西.也③侣.鱼虾而友.麋鹿④羽衣
..
A.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6.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属于用白描手法写景的一组是()
①人影在地,仰见明月②江流有声,断岸千尺③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④时夜将来,四顾寂寥⑤曾明月之几何⑥山鸣谷应,风起云涌
A.②③⑥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②③⑤
7.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了作者与二客月夜泛舟赤壁的故事,并生动描绘了清幽的江上景色。
B.“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写的是初冬之景,而在《赤壁赋》中写的则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新秋之景。
C.作者在散步中为“月白风清”的良夜所吸引,陡起游兴,而泛舟赤壁;后又舍舟登山,山游后又复舟游,过程曲折,景色也因而繁富。
D.文中道士化鹤的故事出于“羽化而登仙”的游仙思想,其中既透露了作者精神升腾入大自然的旷达之思,也反映了他在出世和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
8.对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披.(分开)蒙茸,踞虎豹
B.攀栖鹘之危.(危险)巢
C.翅如车轮,玄裳缟.(白)衣
D.道士顾笑,予亦惊寤.(醒)
9.选出下列加点的词的用法不同类的一项()
A.予乃摄衣而上.
B.履.巉岩,披蒙茸
C.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D.掠予舟而西.也
10.对下列两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凛乎.其不可留也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顾.安所得酒乎
A.两个“乎”字相同,两个“顾”字也相同
B.两个“乎”字不同,两个“顾”字也不同
C.两个“乎”字相同,两个“顾”字不同
D.两个“乎”字不同,两个“顾”字相同
11.对语段内容及形式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巉岩”、“栖鹘”等词语在苏轼的另一篇游记《石钟山记》中也曾出现过。
B.因为作者对景物感到恐惧,所以“划然长啸”,给自己壮胆,这种心态,在《石钟山记》中也曾出现过。
C.语段在表达方法上以记叙、描写为主,边抒情论理,在写法上与《石钟山记》有异曲同工之妙。
D.道士化鹤的故事出于“羽化”的游仙思想,作者的这一幻想,流露了他出世的思想。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指凶狠的老虎和豹子),登虬龙
A.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
..
(古代传说中的水神名)之幽宫
B.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
..
(形容道士轻盈的体态),过临皋之下
C.梦一道士,羽衣翩跹
..
(往日,这里指昨晚上)之夜,飞鸣而过我者……
D.畴昔
..
13.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古今变化不大的一项是()
A.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
B.予乃摄.衣而上
C.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D.须臾客去,予亦就.睡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活用词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顾而乐.之,行歌相答②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
③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A.①③相同,②④相同
B.①③相同,②④不同
C.①③不同,②④相同
D.①③不同,②④不同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有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归而.谋诸妇②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
B.①适.有孤鹤,横江东来②不能兴风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
C.①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②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禄升斗之禄
D.①听.其所止②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
16.下列句中加点实词释义错误的一项是()
A.断.(阻绝)岸千尺
B.履.(鞋子)巉岩
C.木叶尽脱.(凋零,脱落)
D.披.(分开)蒙茸
17.下列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黄泥之.坂②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B.①顾.安所得酒乎②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C.①余亦悄然而.悲②北救赵而.西却秦
D.①将归于.临皋②霜叶红于.二月花
五、总结
后赤壁赋,全篇着重苏轼自身情感的转换:由景而乐→乐而再游赤壁→又因景物而生悲愁→之后又归于随遇而安淡泊→借梦境表达超脱尘世的态度及“人生如梦”的空幻感→面对逆境的态度: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