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民主观念的演变
浅谈陈独秀对资本主义认识的转变
浅谈陈独秀对资本主义认识的转变本文主要是从陈独秀对资本主义的态度转变过程方面进行论述,详细说明其思想前后的差异,并分析他这一思想转变的原因。
一、从宣扬资本主义到猛烈批判资本主义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高举“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宣扬资本主义的自由观与民主意识,但巴黎和会的现实使陈独秀认清了帝国主义的本质,击碎了他向西方学习的梦。
到了“五四”时期,陈独秀开始接触并逐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同时,陈独秀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猛烈地批判。
首先,批判资本主义的剥削性。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中国出现的时间并不长,对于资本主义制度,各阶级的认识都仅仅停留在表面。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陈独秀主要是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并分析资本主义的剥削性,撰文说明“在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大海中,没有一滴水是带着正义人道色彩的。
”(P321)“五四”时期及建党早期,陈独秀对于资本主义的认识都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的。
“现代分配方法底缺点在那里?为什么改造?缺点就是剩余价值,工人血汗所生产所应得的,被资本家用红利底名义掠夺去了”(P133)陈独秀分析资本主义的剥削性是由于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资本家占有了机器土地及其他生产工具,所以世世子孙都是资本家;因此自近代资本主义发达以来,劳资两阶级日益分明,而且资本主义底势力日见雄厚,劳动阶级日见压迫,除忍受安命以外几乎无路可走了。
”(P136)资本主义的剥削性的根源就是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生产资料分布不均。
陈独秀认为:“封建主义时代只最少数人得着幸福,资本主义时代也不过次少数人得着幸福。
……主张实际的多数幸福,只有社会主义的政治。
”(P178)其次,批判资本主义是帝国主义产生的根源,是中国遭受外来侵略的原因。
“有许多人一面反对军国主义而一面却赞成资本主义,这真算糊涂极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和分配方法一天不废,侵略的军国主义如何能够废掉。
”(P133)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与国家结合就成为帝国主义,帝国主义不断地扩张造成了世界被瓜分。
陈独秀晚年民主思想略析
陈独秀晚年民主思想浅析(2007年暑期调研文章)中共合川区委党校刘兴卫2007年8月11日陈独秀晚年民主思想浅析2007年的夏天,区委党校组织全校教职工到江津陈独秀故居进行了暑期调研学习。
陈独秀故居位于江津西南鹤山坪上的石墙院,距离城区约15公里。
这里原是清光绪进士杨鲁丞的故宅,具有典型的清代民居风格。
石墙院以四周砌有二丈高的条石围墙而得名。
陈独秀于1939年由附近的施家大院迁来此处,住在原杨二太太居室,陈独秀在此地一直住到1942年5月27日逝世,寓居时间长达四个年头,现保存下来的陈独秀遗物有棕箱、皮箱、衣柜、砚台、铜茶壶、皮包、衣物等共31件。
石墙院是陈独秀故居中唯一幸存下来的一处未受破坏的原始寓居地。
这次参观考察,对陈独秀有了更多的认识,更多的感悟。
陈独秀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伟大而又复杂的人物。
他一生经历过辛亥革命、反袁运动、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等大型运动。
如果从中国近代史上寻找出一位历史人物,他的思想演变和阅历,能够大致上反映中国民主革命的曲折复杂与艰难困苦的状况,那末,陈独秀无疑是其中的一个。
陈独秀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声名鹊起是由于新文化运动,在这场运动中,陈独秀高擎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反对封建专制,成为运动的主将。
可以说,陈独秀不是将民主思想引人中国的第一人,却是在中国倡导民主主义名声最盛的一人。
他是“以一个光耀的民主主义者踏上中国的政治舞台”的,民主思想是陈独秀思想的核心,贯穿其一生。
即使在贫病交加的晚年,陈独秀也没有放弃对民主的思考。
陈独秀晚年的民主思想在继承五四民主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就当时成为时局焦点的抗战与建国,法西斯主义与民主主义,世界大战与未来趋势,苏联经验与社会主义问题发表了一系列言论和见解,既有偏激之词,又有深刻之见;既有主观妄测,又有英明预见,是真理与谬误的结合。
本文试对其晚年民主思想作一粗略分析。
一、陈氏民主思想的演变路径首先从整体上认识陈独秀的民主思想。
五四运动前后陈独秀政治思想的流变
互四运动前后陈投蠢敬治忠想的流变
周 志伟
( 天津大 学仁 爱学院 中 国天津 3 13 066)
的情 怀被 空前激 发 ,救 亡图 存成 了 “ 士”
的观 念在 近代知识 分子 身上具体 的 实践。
国 人应 该 起 来 谋 求 自身 的 自 由平 等 ,也就 大 的 灾 难 ,战 后 各 参 战 国 大 都 经 济 萧 条 ,
面对戊 戌变 法的 失败、辛亥 革命 的流产 以 是 自身 的人权 ,以摆 脱这种 奴隶性 来建 立 人 民 生 活 困苦 不 堪 。 一 些 知 识 分 子 开 始 反 及袁 世凯称 帝、张勋 复辟 等混乱 的局面 , 知 识分子 们逐 渐意识 到仅仅 靠西 方政 治制
是 陈独 秀创办 ( 青年 杂志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在思想 文化
领 域 掀 起 一 场 以 民 主 和 科 学 为 旗 帜 的新 文 化运 动 ,申明其 宗 旨不在 “ 评时 政” , 批 志 一定 会发 生 很 大 的 影 响 ”。 … 陈独 秀 认 为 , “ 民程 度 与 政治 之 进 化 , 人 乃互 为 因果 , 未 可徒 责 一 方 者 也 , 多数 人 民 程 度 去 共 和 过 远 ,则 共 和 政体 固 万无 成 立 之 理 由 。 欲 求 民主 共和 制 度 在 中国 的 建 立f ” 政 治 觉 悟 ),则 必然 要 求 最 后 的 伦理 觉悟 。 陈
后 陈 独 秀政 治 思 想 的发 展 历 程 。
浅谈陈独秀(吴云峰作)
浅谈陈独秀摘要:一是对陈独秀思想的评述基本是按照陈独秀一生的命运和政治选择为脉络进行的。
这样一方面可以使读者对陈独秀的思想有个全面的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前后比较,看出一个思想家思想变化的过程。
二是将陈独秀的思想与其生平事迹结合起来写,将其思想的发展轨迹置于其人生道路的变化之中。
这样可以使这本思想研究类的书变得生动、具体,读起来活泼一些。
我认为,一个人的思想表现在他的行动之中,因此把思想与行动结合起来写,就会更具体丰满,读起来也有趣味得多。
三是对陈独秀的思想进行了适当的点评。
关键词:陈学政治选择思想与生平事迹五四运动《新青年》正文:自20世纪80年代中国共产党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对陈独秀的研究出现了比较热烈的局面,尽管学术界经常有人戏称“陈学”是“险学”,但“铤而走险”的研究者还是大有人在,于是此局面一直延续到今天。
综观近30年来对陈独秀研究的成果,确实非常丰硕。
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对陈独秀思想进行专门研究的是魏知信,他的著作《陈独秀思想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专门论述了陈独秀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轨迹。
1949年以前,有三本书涉及陈独秀的思想。
其一是王森然著作《近代二十家评传》(北平杏严书屋1934年6月10日初版),该书对陈独秀的思想及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作了很中肯的评价;其二是郭湛波著《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北平人文书店1935年11月初版),该书对陈独秀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地位进行了评述,其观点很有价值;其三是尼司编《陈独秀与所谓托派问题》(新中国出版社1938年5月版),该书对陈独秀托派问题的历史背景以及由此引起的陈独秀与中共之间关系的变化进行了详细的交代,对于了解陈独秀的托派思想和托陈之间关系的变化很有帮助。
而我所做的研究是在吸取和学习了以上前辈和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之后所进行的。
如果没有他们的成果供我学习借鉴,不敢谈论“陈学”。
首先,我们关注陈独秀一生的命运和政治选择。
从“选学妖孽”到注重启蒙——辛亥革命前后陈独秀政治思想演进探论
最后院试胡乱应付, 用一篇不通的 古文草草了 自 事, 以为考 得很糟, 但那篇“ 不通的文章, 竟蒙住了不通的大宗师”结 , 果却高中 为第一名。 捷报传来, 家人欣喜异常, 但陈独秀却 据此“ 更加一层鄙薄科举” 1 当说, 。 1 这次府考的经历, 使 陈独秀对科举考试这一套制度产生了 怀疑, 此时, 他对科举 的厌恶 已不单纯是出于兴趣方面的感性排斥 ,而是有了理 性思考的成分, 但他对科举还并未完全放弃。 第二年, 他又参加了乡试, 考试期间的所见所闻, 特别 是一位近乎发狂的考生给了他深刻的刺激。“ 考头场时, 看 见一位徐州的 大胖子, 一条大辫子盘在头顶上, 全身一丝不 挂, 脚踏一双破鞋, 手里捧着试卷, 在如火的长巷中走来走 去, 走着走着 , 上下大小脑袋左右摇晃着, 拖长着怪声念他 那得意的文章, 念到最得意处 , 用力把大腿一拍 , 翘起大拇 指叫道 : , ‘ 今科必中! 。 陈独秀说 :这位 ‘ 好 ’” “ 今科必中’ 先 生, 使我看呆了一两个钟头。 在这一两个钟头当中, 我并非 尽看他 , 乃是由他联想到所有考生的怪现状 ; 由那些怪现状 联想到这班动物得了志, 国家和人民要如何遭殃; 因此又联 想到所谓抢才大典, 简直是隔几年把这班猴子、 狗熊搬出 来 开一次动物展览会; 此又联想到国家一切制度, 因 恐怕都有 如此这般的毛病; 因此最后感觉到 梁启超那班人们在《 时务 报》上说的 话是有些道理呀! 这便是我由 选学妖孽转变到 康、 梁派之最大动机。 一两个钟头的冥想, 决定了 我个人在 往后十几年的行动。我此次乡 本来很勉强, 试, 不料其结果 却对于我意外有益! [6意外有益” ”4“ 1 2 的结果就是他宣告了 与科举制度的最后决裂, 从而走上了 拥护康、 梁派的 改良 主 义道路。 最终, 陈独秀并没有继续沿着举人、 进士、 状元郎的 科举之路走下去, 倒是相继做了康党、 乱党、 共产党。 拥护康梁 , 主张维新 “ 抢才大典” 的刺激改变 了他对康梁派的印象 , 并接受 了 他们的维新思想。 对此, 他曾说: “ 吾辈少时, 读八股, 讲旧
五四前后陈独秀政治思想转变
1904年《安徽俗话报》
“让安徽人通达时事,长点见识”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并主编月刊《 青年雜誌》 ,次年更名为《新青年》。创 刊号上提出6个原则: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科学的而非想像的 大力鼓吹“德先生”(指 “主”Democracy)和“赛先生”(指 “科学”Science),激烈攻击儒教和传 统道德,“打倒孔家店”。因而成为新文 化运动的中心,在青年人中影响很大。
1921年7月在上海举行的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
大会上,他虽然没有出席,但被选为中央局书 记。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 在大革命后期,他的右倾思想发展成为右倾机 会主义,放弃对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中等 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放弃对武装力量的 领导权,对国民党右派的进攻采取妥协投降的 政策。1927年中国大革命遭到失败,除了来 自共产国际指导上的原因,他的右倾错误也是 重要的原因。 1927年7月中旬,中央政治局改组,他离开中 央领导岗位。此后,他接受托派观点,以在党 内成立小组织的方式进行活动。
三、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兴起的标志: 1915年,陈独秀 在上海创办《新青年》 2、主要阵地:《新青年》是新文化运 动的主要阵地。 3、 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 适、鲁迅、刘半农等。 4、 旗帜(口号):民主(德先生)、 科学(赛先生) 5、 前期的指导思想:民权、平等思 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 6、 活动基地:北京大学(蔡元培校 长)。 1、
开始接触西方资产阶级思想
1897年入杭州中西求是书院学习,开始接 受近代西方思想文化。 1901年因进行反清宣传活动,受清政府通 缉,从安庆逃亡日本,入东京高等师范学 校速成科学习。
陈独秀的社会主义思想(内容)
民主政治之本义是指国家的政治由大多数人民来管理
上面的论断是陈独秀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最为本质精炼的概括。 那就是由大多数人民代表行使国家的统治权,这是与君主一人 统治和贵族少数人统治相对立的。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我们的 共产主义者,本是最彻底最忠诚的民主主义者。 陈独秀在这里把民主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思想有机的联系了起 来,超越了意识形态,超越了姓资姓社的限制,比较郑重的研 究了民主主义发展的历史。
陈独秀的社会主义思想
一、对社会主义性质的认识 二、对社会主义前途的认识 三、对社会主义民主的认识
一、对社会主义性质的认识
1、初步认识 1915年,陈独秀在《法兰西与近世文明》一
书中就谈到,所谓社会主义,是和人权论、 生物进化论并列的三大近代文明特征之一。 社会主义就是消灭私有制。 陈独秀眼中最早社会主义的概念就是‚继政 治革命而谋社会革命‛。
b 、 社会主义不是平均主义 陈独秀经过观察和思考,认为平均 主义仅仅是一种理想,虽然可以理解,却 无法做到。既然社会主义 不是平均主义, 那社会主义应该是怎样的呢? 首先,社会主义是资本集中。 其次,社会主义财产公有。
3.唯物史观是区分科学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 理论基础 1922年,陈独秀在《马克思学说》一文中,系统的 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唯物史观,阶级斗 争和劳工专政。 他认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科学而不是空想,正 事因为它能以唯物史观的见解,说明资本主义的生 产方式和资本主义制度所以成立所以发达所以崩坏。 社会主义性质应该是坚持阶级斗争,走马克思列宁 主义的道路,全世界劳动者团结起来,建立劳工专 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a、旧的经济组织的自然变化已指教我们:帝国主义那条路是不能再 向前走了。 b、人类社会组织之历史的进化,已指教我们,不能不走社会主义的 路了。 c、我们不要自己妄想现在没有比帝国主义更好的路可走,也不要妄 想除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路外,还有别的路可走。
论新文化运动前陈独秀爱国主义思想的演变
2008年9月号下旬刊夫教贯:料论新文化运动前陈独秀爱国主义思想的演变潘小燕(杭州艺术学校,浙江杭州310000)摘要:中国近代是一个风云翻滚的大动荡年代。
也是一个爱国思潮蓬勃发展和爱国志士迭出的年代。
在这种背景下成长着的陈独秀。
一直站在时代前列,适应和推动着历史潮流的发展,他是近代中国一批批不懈地寻求救国真理的先进分子中的一名典型代表。
而支配他早期言行的主导思想和督促他不断适应历史潮流的主要动力。
正是他的爱国主义思想。
这种爱国主义思想,随着社会运动的变迁而演变。
随着社会思潮的兴替而发展。
它也是陈独秀早期成长的主要标志和本质特征。
因此.对陈独秀新文化运动前爱国主义思想演变历程的考察.不仅有助于对陈独秀本人的早期成长及对其一生作出更全面的历史的评价。
还有益于增进对中国近代史.尤其是近代爱国主义思潮发展历程的认识。
关键词:陈独秀爱国主义思想演变陈独秀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很有影响而又极为复杂的历史人物,对于他的研究,一直是史学界的热门话题。
但对于陈独秀爱国主义思想演变,尤其是其早期爱国主义思想的演变,似乎缺乏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
”m陈独秀的爱国主义思想正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下随着时代主题的嬗变而不断地演变着的。
故本文有意从此角度出发对其新文化运动前的爱国主义思想加以探讨。
陈独秀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习儒业十二世”的家庭,其家人非常重视科举功名.要他走考秀才、中举人、会进十、点状元的封建正途。
在这种封建礼教的禁锎下,年幼的陈独秀虽对学习八股毫无兴趣,非常鄙薄科举,但也只能过着足不出户、闭门读书的生活,而且也很自然地走上了科举道路,对于国家大事则既不了解也不关心.正如他后来所网忆的:“那知道国家是什么东西.和我有什么关系呢?”②是,当时的中国毕竟要牺牲个人自由.以求得团体、国家的自由与民主。
这一点在他的“军人精神建设”中也有所体现。
陈独秀民主观念的演变
陈独秀民主观念的演变● 高力克/data/detail.php?id=5188人权与民主民主是五四启蒙运动的核心主题。
陈独秀的卢梭式共和主义民主观念,形成了新文化运动鲜明的法国式启蒙风格。
五四时期,陈的民主观念经历了共和主义、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激荡递嬗。
其由民主主义而社会主义的思想演变,表征着五四启蒙思潮流变的脉理。
国近代民主思想的演变,可谓一部英美民主思想与法国民主思想的接受史。
大体而言,从1895年到1911年,改良派的英伦式自由主义和革命派的法国式共和主义相互激荡,后起的卢梭(J.J.Rousseau)及法国民主思想至辛亥革命时期风行中土。
民国初年的宪政草创时期,英美式立宪主义思想又趋活跃,梁启超的《大中华》、杜亚泉的《东方杂志》和章士钊的《甲寅杂志》等著名刊物,为民初英美式自由主义的重镇。
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卢梭式法国民主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政治思想。
导源于洛克(John Locke)的英国自由主义与卢梭式的法国民主主义,代表了近代西方政治哲学的两大传统。
两者在"宪政"与"民主"、"自由"与"平等"、"个人"与"社群"之关系问题上,具有不同的思想取向:英伦立宪主义崇尚自由、宪政和个人主义,倡言保障"人权"的权力制衡的"有限政府";卢梭式法国民主主义则更重平等、民主和社群主义,主张立基于"公意"的"人民主权"的参与式政治。
英国传统强调民主之权力制衡的工具性制度安排,法国传统则注重民主之人民主权的道德化价值诉求。
关于英国传统的宪政式民主主义与法国传统的参与式民主主义,西方学术界有"自由民主制/社会民主制"(哈耶克)、"经验主义民主/理性主义民主"(萨托利)、"公民自由/平等主义自由"(沃尔佩)等界分。
论陈独秀“二次革命论”演变的三个阶段
论陈独秀“二次革命论”演变的三个阶段
祝彦
【期刊名称】《党史研究与教学》
【年(卷),期】2002()6
【摘要】在传统党史学上 ,陈独秀是“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代表 ,而其路线的理论体现则是“二次革命论”。
但是 ,正如陈独秀的个人经历与政治道路会发生复杂的变化一样 ,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也有其演变的三个阶段 :即大革命时期、“六大”前后、晚年。
在演变的过程中 ,既有继承又有变化 ,有同有异。
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探讨。
【总页数】6页(P16-21)
【关键词】陈独秀;二次革命论;演变;三个阶段
【作者】祝彦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五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231
【相关文献】
1.试析陈独秀一生三个不同阶段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转变的原因 [J], 吕皖民
2."二次革命"论、新民主主义论与民粹主义--对陈独秀"二次革命"论之再评价 [J], 阿明布和
3.略论陈独秀民主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 [J], 贾可卿
4.陈独秀的“国民革命”前途观——兼论陈独秀“二次革命论”问题 [J], 文培森
5.试析陈独秀“二次革命论”思想的演变 [J], 陈少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陈独秀的思想
第二章陈独秀的思想一、陈独秀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陈独秀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一员闯将。
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的时候,正是袁世凯积极进行帝制复辟之时。
但是陈独秀宣布的编辑方针却是:“盖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为本杂志之天职,批评时政,非期旨也。
”列宁说过:“公开声明拒绝过问政治,这也就是政治。
”①陈独秀不直接“批评时政”,但他是要谈论政治的,而且所谈论的是政治的根本问题。
他在《新青年》上发表的《今日之教育方针》(1915年10月《青年杂志》第1卷第2号。
)中,提出了“唯民主义”的口号,主张“主权在民”的主张还是有重大积极意义的。
中国经历了辛亥革命、建立了所谓的共和政体,但是“主权在民”并没有实现。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还没有完成。
中国还是封建军阀官僚专政的国家。
因此“主权在民”的提出就具有反对封建专制的作用。
陈独秀说:“封建时代,君主专制时代,人民惟统治者之命是从,无互相联络之机缘,团体思想,因以薄弱。
此种散沙之国民,投诸国际生存竞争之漩涡,国家之衰亡不待蓍卜。
”他指出世界发展的趋势是“英法革命以还,唯民主义,已为政治之原则。
”所以中国必须实行唯民主义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
“惟国人欲采用此主义,必先了解此主义之内容。
内容维何?欧美政治学者诠释近世国家之通义曰:‘国家者,乃人民集合之团体,辑内御外,以拥护全体人民之福利,非执政之私产也。
’易词言之,近世国家主义,乃民主的国家,非民奴的国家。
民主国家,真国家也,国民之公产也,以人民为主人,以执政为公仆也。
民奴国家,伪国家也,执政之私产也,以执政为主人,以国民为奴隶者也。
真国家者,牺牲个人一部分之权利,以保全国民之权利也。
伪国家者,牺牲全体国民之权利,以奉一人也。
”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就要破除奴性、提倡个性解放。
陈独秀像17、18世纪欧洲启蒙学派的思想家一样,大声疾呼,要求个性解放。
他在《青年杂志》第一卷第一号发表文章《敬告青年》。
陈独秀评价(1)
陈独秀评价陈独秀(1879年-1942年),字公千,号一山,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发起人之一,对中国现代化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
陈独秀的思想主张理性、进步和民主,对于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对陈独秀进行评价与分析。
一、思想家的标志陈独秀作为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其主要思想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1.民主主义:陈独秀主张建立一个自由平等的社会制度,认为民主政治是解放人类的根本途径。
他强调人民权利的保障,主张实行普选制度,促进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这种民主思想对于当时封建专制的社会来说,无疑是一种革命性的进步观念。
2.科学思维:陈独秀崇尚科学思维,主张以科学的方法解决社会问题。
他倡导以理性和实证为基础,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
陈独秀运用科学思维分析社会问题,提出种种解决方案,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3.文化自信:陈独秀强调文化自信,提倡融合中西文化并借鉴外国优秀文化的成果。
他认为,只有坚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吸收现代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才能够真正实现中国文化的复兴。
陈独秀对于文化自信的强调,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4.教育改革:陈独秀主张进行教育改革,提倡以科学教育为核心,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能力的新一代人才。
他认为,只有通过教育改革,才能够满足国家现代化的需要,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二、陈独秀的影响力陈独秀的思想主张和政治活动对于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发起人之一。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篇章,对于中国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进步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在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提倡以科学、民主、新道德为核心价值观,呼吁文化自信,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入发展。
2.中国共产党的创立: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陈独秀人物思想解析
• 科学思想
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高举的另一面旗帜,是新 文化运动的基本主题之一。陈独秀对科学及其作用的理解 在其思想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何谓科学。其内容怎样,特征如何,随着时代的 变化,社会实践的深入,陈独秀科学思想的侧重点是有所 不同的。究其整个科学观,大体包括如下内容: 1.科学是主客观的统一 表明了陈独秀对客观事物的尊重,对主观臆断的否定, 对实证经验的肯定,对科学理性的张扬,主张用实证原则、 科学理性去衡量一切、判断一切。陈独秀对科学的这种界 定无疑受到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 2.实证方法和归纳法是近代科学发展的不二法门 陈独秀曾说“今欲学术兴,真理明,归纳论理之术,科 学实证之法其必代圣教而兴。”对孔德所开创的实证主义 的科学方法,陈独秀是比较注重的。与实证方法相联系, 陈独秀对形式逻辑的归纳法十分推崇。
• 3.他是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 • 4.他是中国共产党最主要的创始人。 • 5.他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最主要的领导 人。 • 6.他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个深刻总结、反思苏 联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经验教训的人。 • 他晚年的民主思想,可以说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对 民主政治的最深刻的思索,至今很少有人能够超越, 仍闪耀着真理的光辉,仍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 其两大杰出成就是: • 第一,他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杰出的政论家。 他的政论文章汪洋恣肆、尖锐犀利。《敬告青年》 等很多篇章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少有的、杰出的代 表作,至今仍给人很多启发。 • 第二,他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杰出的大专家、 大学者。
3.科学,不仅是只指自然科学,而且还包括哲学和
社会科学 陈独秀说:“科学有广狭二义、狭义的是指自 然科学而言,广义是指社会科学而言。”陈独秀 关于科学应包括唯物史观、社会科学的看法无疑 是合理的,而且陈独秀在1920年以后也常是用唯 物史观去观察和分析社会问题,标明其科学观更 趋成熟。 4.倡导科学精神 陈独秀说:“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 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其效将使人间 之思想云为,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须无知妄 作之风息焉。”在他看来,是否尊重科学,富有 科学精神,关系到国民的优劣智愚、民族的强弱 兴衰。
建党前陈独秀政治思想观演变历程及原因分析
建党前陈独秀政治思想观演变历程及原因分析作者:杨飞来源:《红广角·党史与文献研究》 2014年第12期(陕西)杨飞【摘要】建党前陈独秀的政治思想观经历了五四运动前资产阶级革命观、五四运动后社会主义革命观、共产主义小组建立前后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三个演变时期。
对陈独秀建党前政治思想观的演变进行研究,有利于在新时期更好地推进党的建设这一伟大工程。
【关键词】陈独秀;政治思想观;演变陈独秀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具有争议的人物之一。
他对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与壮大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同时又由于他的一系列失误,给党带来了惨痛的损失,以至于对他“毁誉难凭”①。
相应他的政治思想观的转变,同样充满了争议。
本文试对建党前陈独秀政治思想观的演变作一分析,以期勾画出其思想转变的轨迹,为新时期党的建设提供借鉴。
一、五四运动前的资产阶级革命观在这一阶段,陈独秀曾倾向于康梁的维新改良主义,主张清政府以资本主义立宪制来取代封建帝制,以自上而下的政治改良来挽救清政府的危亡。
他说“甲午之役,兵破国削,朝野惟外国之坚甲利兵是羡,独康门诸贤,洞察积弱之原,为贵贱今之改制学风所致,以时务知新主义,号召国中”②。
早在1897年,他游长江后,就撰写《扬子江形势论略》,论述了“恃水而防,水陆相策应”③的军事思想,提醒清政府加强军事防务,以拒洋保国。
1898年9月11日,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反动势力绞杀了陈独秀寄希望的康梁维新派,制造了“戊戌政变”,杀害了谭嗣同等主张改良维新的知识分子,康梁逃亡日本。
这给了陈独秀很大的打击,他彻底看清了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认识到了改良道路在中国走不通,要想强大,就必须以武力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这是陈独秀革命思想的萌芽。
在1901年陈独秀第一次留学日本期间,他开始广泛接触西方民主思想,思想上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通过对日本政治制度的考察,陈独秀更加坚定了革命的决心,开始转向孙中山的资产阶级革命阵营。
回国后,他开始以实际行动宣告与改良维新主义的彻底决裂。
陈独秀政治思想研究
陈独秀政治思想研究陈独秀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位重要政治人物,也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之一。
他的政治思想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陈独秀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在民主、自由、科学、进步等方面,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首先,陈独秀坚持“科学”和“进步”的观念。
他主张以科学的态度来看待世界,以科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他认为,只有通过科学的发展,才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他对于科学知识的渴求和追求,使他成为一位崇尚科学的积极推动者。
在他的领导下,新文化运动兴起,让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他通过倡导新思想、新文化的方式,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其次,陈独秀主张民主和自由的价值。
他认为政权应该来自人民,人民应该拥有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和组织自由等权利。
他反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封建制度和专制思想,主张建立起一个自由民主的政治制度。
他通过新文化运动和《新青年》杂志的发表,扩大了中国民众的视野,呼吁人们争取自由和民主权利。
此外,陈独秀注重社会问题的研究和解决。
他对农民问题、工人问题以及教育问题等社会问题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并主张通过改革和创新来解决这些问题。
他提倡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希望通过教育来提高中国人民的素质和文化水平。
他认为,只有居民素质和文化水平的提高,才能够促进国家的进步与发展。
最后,陈独秀的政治思想还体现了他对于中国的命运和国家前途的思考。
他非常关注中国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认为中国需要彻底改革,摒弃旧的陈腐观念,才能够真正走向现代化和富强。
他希望通过新文化运动和他个人的努力,唤醒中国人民的意识和觉醒,推动中国的改革和进步。
总而言之,陈独秀的政治思想体现了他对民主、自由、科学、进步等价值的追求。
他通过倡导新文化运动、推动社会变革和解决社会问题等方式,积极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
他的政治思想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后来的政治家和学者们提供了有价值的思考和借鉴。
陈独秀是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家和改革家,他的政治思想强调民主、自由、科学和进步,反对封建制度和专制思想。
陈独秀民族救亡思想的演变
· 144 ·《长江丛刊·理论研究》2016.11【摘 要】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最重要的思想家、理论家和革命家。
他的民族救亡思想在大时代变迁背景下,大致经历了朴素的民族主义——自由主义——社会主义三个变化发展的阶段。
【关键词】陈独秀 民族救亡 民族主义 自由主义 社会主义陈独秀民族救亡思想的演变祖青海近现代史上,陈独秀领导了新文化运动,筹建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共早期最主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党的领导人。
纵观陈独秀一生,从旧式的读书人到康梁改良派的仰慕者,从举起新文化运动的旗帜以求造就新国民,到渐渐转向马克思主义以求社会的根本改造,始终贯穿着挽救民族危亡和实现国家独立富强的理想追求。
一、民族主义的觉醒与朴素的爱国主义1879年,陈独秀生于安徽省怀宁县。
二十岁之前,陈独秀走的是一条当时传统的考取功名之路。
“她(指陈独秀母亲)对于我们之教育,是考科举,起码也要重个举人,替父亲争气”。
幸运的是,陈独秀并没有囿于这种传统。
1897年,陈独秀在江南乡试中落榜。
对“今科必中”及其他考生怪现状的观察,他开始领悟梁启超那班人们在《时务报》上说的话确实有些道理。
此后,陈独秀逐渐放弃了原来可靠取士的治学之路,开始学习和吸收康梁维新派宣传的思想。
在晚清遭遇列强瓜分之时,在清王朝与西方民族国家的对比中,陈独秀初步萌生了民族国家的观念,形成了朴素的爱国主义观念。
唐宝林新生在评价陈独秀的人生的这一个节点时说“就这样,陈独秀完成了一生思想上的第一次自觉的转变,实际上是他生活道路上的第一次政治选择,他成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拥护者。
”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陈独秀认识到家与国,个体与国家间唇亡齿寒的关系,也逐渐形成了要挽救民族危亡的意识。
首先,激发群众的爱国心。
1903年,为了抗议沙俄拒从东北撤兵,陈独秀等人在安徽成立了爱国社,其宗旨:“本社因外患日亟,结合士群为一团体,发爱国之思想,振尚武之精神,使人人能执干戈卫社稷,以为恢复国权基础。
浅析陈独秀民主理论的特色
Ju n l fYa gz oma iesy o ra n teN r l o Unvri t
第2 7卷 第 4期 2 1 年 7 01 月
Vo.7 1 2 N . o4 J l uy 2 1 0 1
口建 党 9 O周 年 专 题
浅析陈独 秀 民主理论 的特色
一 一
权思想与 1 世纪 中后期 的民主思想 ,在 内容与 目 9 标上亦有所不同。因此 ,中国知识分子在对民主的 学习和选择中就各有 自己的侧重点 , 所吸收的部分 与原来意义上的民主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差距。从五 四时期 涉及 民主观念 的材料 中可 以看到 国外近百 年 、几百年内,以及上千年古希腊 、罗马民主思想 的材料。不仅如此 ,那些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持批 判态 度 ,进而 创立社 会 主义 、社 会 民主主 义 以至无 政府主义理论的欧文 、傅立叶 、圣西门、边沁 、马 克思 、 列宁、克鲁泡特金、托尔斯泰等也被视为民主 的代表; 其思想也被当作民主思想加以引用、 参照。 人 们 引用 的材 料 如此 驳 杂 ,而 各 种 材 料 的 内 容 、观点又彼此相异 ,甚至对立 ,于是在多元化的 理解 中便形成 了不同的思想组合。这使得 “ 民主” 在不同人的眼中,有着不同的含义 , 换言之,人们 对 “ 民主”一词有着多种解释。时人曾有这样的议 论: “ 德谟 克 拉西一 词之 难解 ,较哲 学犹 过之 ,今 试命凡抱负或理想该主义之人各下一界说 ,余料其 结果必十人十样 ,百人百样 。 ”…从 另一角度看 , 在某个人头脑中对民主的理解 ,不过是不同材料在 不同程度上 的组合 而已。对 民主 比较现代 的陈述 , 则始于陈独秀的为富强而革命 、为革命而重估一切 价值 ,并且倡言民主与科学 ( 原作 “ 科学和人权” ) 并重的新标准 。1 1 年 ,陈独秀在 《 99 本志罪案之
从高调到低调:陈独秀前后民主观的再审视
就 一 直 潜 伏 着 时 隐 时 现 的伸 张 、 外倾 意 念 , 观 念 在 信 仰上 立意行 动、 斗 , 人生观念 上怀 抱乐观 、 奋 在 执 意 向 善 , 一 种 典型 的 “ 为者 ” d e ) “ 所 是 行 (or之 有 作 为 ” fed m o 的 模 式 。 应 该 说 , 伯 林 心 目 (re o t ) 在
无 独 有 偶 , 国 另 一 位 自 由 主 义 大 师 哈 耶 克 英 的《 自由秩 序 原 理 》 称 经 典 , 据 邓 正 来 先 生 的 堪 根
翻译 与 理 解 , 两 种 自 由 概 念 在 中 文 世 界 应 该 表 这
自 由不 是 ‘ 于 … … 的 自由 ’ 而 是 ‘ 做 … … 的 自 免 , 去
[ 关键词] 陈独g ; - 民主 ; 高调; 低调
[ 中图分类号] 2 l D 3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6 32 0 )403 —5 0 172 (020 —020 敛 , 生 活 方 式 上 侧 重 于 内倾 、 在 自御 , 一 种 地 道 是
的避 恶 型 政 治 理 路 ; 此 相 对 的 “ 极 的 自 由” 与 积 ( o iv re o ) 是 : 自我 精 神 气 质 的 底 层 p st ef d m 则 i e 在
出 自英 国 著 名 思 想 家 以 塞 亚 ・ 林 (sihB r n 伯 Iaa el ) i
的 < 种 自 由概 念 》 “ 信 ‘ 两 :相 消极 的 ’ 由概 念 的 信 自 徒, 为 ‘ 极 的 ’ 认 积 自由概 念 , 时 只不 过 是 残 酷 暴 有
陈 独秀新文化运动知识革命
陈独秀新文化运动知识革命在近代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新文化运动无疑是一场具有深远影响的思想解放运动。
而陈独秀,作为这场运动的倡导者和旗手,以其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引领了一场知识革命,为中国社会的变革和进步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是当时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在政治上,封建帝制虽已被推翻,但封建思想的残余依然根深蒂固,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
在经济上,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然受到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
在文化上,传统的儒家思想占据着主导地位,陈旧的观念和礼教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陈独秀敏锐地洞察到了这些问题,他认为要改变中国的现状,必须从思想文化入手,进行一场彻底的革命。
他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向封建礼教和旧传统发起了猛烈的冲击。
在陈独秀看来,“民主”不仅仅是政治制度的变革,更是一种思想观念的更新。
他倡导的民主,是要让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拥有平等的权利和自由。
这种民主观念的传播,对于打破封建等级制度和特权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科学”则是陈独秀反对封建迷信和愚昧的有力武器。
他主张用科学的方法和精神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科学的精神要求人们尊重事实、追求真理,摒弃那些没有根据的迷信和臆想。
为了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陈独秀创办了《新青年》杂志。
这份杂志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吸引了一大批进步知识分子的参与。
他们在杂志上发表文章,倡导新思想、新文化,对封建礼教和旧传统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特别强调了文学革命的重要性。
他认为,旧文学形式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需求,必须进行改革。
他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提倡新文学的形式和内容。
白话文的推广,使得文学作品更容易被广大民众所接受,为思想的传播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途径。
在他的倡导下,一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运而生。
这些作品以崭新的形式和深刻的思想,反映了社会现实,激发了人们的觉醒。
陈独秀的新文化运动知识革命,也并非一帆风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独秀民主观念的演变● 高力克/data/detail.php?id=5188人权与民主民主是五四启蒙运动的核心主题。
陈独秀的卢梭式共和主义民主观念,形成了新文化运动鲜明的法国式启蒙风格。
五四时期,陈的民主观念经历了共和主义、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激荡递嬗。
其由民主主义而社会主义的思想演变,表征着五四启蒙思潮流变的脉理。
国近代民主思想的演变,可谓一部英美民主思想与法国民主思想的接受史。
大体而言,从1895年到1911年,改良派的英伦式自由主义和革命派的法国式共和主义相互激荡,后起的卢梭(J.J.Rousseau)及法国民主思想至辛亥革命时期风行中土。
民国初年的宪政草创时期,英美式立宪主义思想又趋活跃,梁启超的《大中华》、杜亚泉的《东方杂志》和章士钊的《甲寅杂志》等著名刊物,为民初英美式自由主义的重镇。
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卢梭式法国民主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政治思想。
导源于洛克(John Locke)的英国自由主义与卢梭式的法国民主主义,代表了近代西方政治哲学的两大传统。
两者在"宪政"与"民主"、"自由"与"平等"、"个人"与"社群"之关系问题上,具有不同的思想取向:英伦立宪主义崇尚自由、宪政和个人主义,倡言保障"人权"的权力制衡的"有限政府";卢梭式法国民主主义则更重平等、民主和社群主义,主张立基于"公意"的"人民主权"的参与式政治。
英国传统强调民主之权力制衡的工具性制度安排,法国传统则注重民主之人民主权的道德化价值诉求。
关于英国传统的宪政式民主主义与法国传统的参与式民主主义,西方学术界有"自由民主制/社会民主制"(哈耶克)、"经验主义民主/理性主义民主"(萨托利)、"公民自由/平等主义自由"(沃尔佩)等界分。
中国现代化经历了一个由改革而革命的历史过程。
辛亥革命由于匮缺法国大革命式的人民起义,使民国难以摧毁封建军阀势力而免除袁世凯窃国的危机。
而民初议会政治实验的失败,更凸显了民国缺乏广泛社会动员的上层政治变革的困境。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共和流产的宪政危机中的启蒙运动。
陈独秀发起启蒙运动的宗旨,在于以思想革命唤醒大众的公民意识。
而倡言"人民主权"观念的卢梭式法国民主思想,无疑是这场启蒙运动最有力的思想武器。
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以法国启蒙运动为蓝本的思想变革运动。
《青年杂志》的法文刊名LA JEUNESSE,表征着新文化运动鲜明的法国色彩。
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陈独秀激越的启蒙宣言《敬告青年》,将"人权"和"科学"归为西方现代文明的两大基石,号召国人奋起追求人权和科学,以脱离蒙昧时代而进于现代文明。
[1]在《法兰西人与近世文明》一文中,陈将中西文明归为"古代文明"与"近世文明",并将法国之人权说、进化论和社会主义誉为欧洲近代文明之母。
他强调,人权为法国大革命之赐,自拉飞耶特(L afayette)之《人权宣言》刊布以后,欧洲人心如梦觉醒,晓然于人权之可贵,群起而抗君主,废贵族,各国宪章赖以成立。
[2]人权作为公民权利,体现了"法治下的自由"。
陈独秀将西方文明归为"法治"本位,[3 ]并强调,西方法治国的最大精神,在于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绝无尊卑贵贱之殊。
[4]在一篇批判袁世凯复辟势力的文章中,陈还将法律上之平等人权、伦理上之独立人格和学术上之思想自由,归为欧美文明进化的根本原因。
[5]陈进而主张,立宪共和立基于国民权利,宪法为国民权利之证券,所谓民权、自由,莫不以法律上之人民权利为其目的,为之保障。
[6]在陈独秀看来,人权观念源于西方近代的个人主义。
西方人是彻底的个人主义的民族。
西方文明,举一切伦理、道德、政治、法律,社会和国家之目的,在于维护个人之自由权利和幸福。
个人之自由权利,载诸宪章,国法不得剥夺之,此即人权。
人权是一切公民平等共享的权利,这就是个人主义之精神。
人是性灵、意志、权利之主体,而自由则为个人之主体性的表现。
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名与个人主义相冲突,实以巩固个人利益为本因。
而中国之家族本位的宗法封建社会,则尊家长,崇元首,重阶级,轻个人之权利。
中国宗法社会之弊,在于破坏个人之独立人格,窒碍个人之意志自由,剥夺个人之平等权利,戕害个人之生产力。
这是中国社会衰败的根本原因。
故欲图改革中国,必须"以个人本位主义,易家族本位主义"。
[7]需要指出的是,陈独秀的启蒙思想资源十分复杂,其民主观念虽以卢梭式法国民主主义为基调,但亦杂揉了英美自由宪政思想。
他以个人主义阐释的人权观念,虽以法国启蒙思想相标榜,实则更多源自英美自由主义传统。
法国启蒙思想可分为孟德斯鸠、伏尔泰为代表的英国自由主义传统和卢梭为代表的法国共和主义传统。
人权说源于洛克的自然权利说,拉非耶特的《人权宣言》是自由主义原则的集大成,它基本上袭用了其起草的美国《独立宣言》的洛克式人权原则。
而"个人主义"更是一个英美自由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它在大革命后的法国则是一个类似无政府主义的贬义词。
[8]陈独秀误将个人主义归为英美法德等西方社会共享的价值原则,显然未能分辨英美与欧陆思想之别。
对于中国的启蒙运动而言,西方启蒙思想的自由主义与共和主义、甚或反启蒙的浪漫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皆具有批判专制主义传统的启蒙意义。
因而对西方现代思想的兼容并蓄,本是自严复以迄陈独秀的启蒙思想的基本特征。
陈独秀的"民主"观念,完全袭用了卢梭"主权在民"说的民主观念。
他强调,国家为人民集合之团体,其辑内御外,以维护全体人民之福利为目的,而非统治者之私产。
近代国家为民主的国家,而非民奴的国家。
民主国家为真国家,其为国民之公产,以人民为主人,以执政为公仆。
专制国家为伪国家,其为执政之私产,以执政为主人,以人民为奴隶。
英法革命以还,民主主义已成为现代政治之原则,无论共和国抑或君主国,均称主权在民,实行共和政治。
18世纪以来欧洲文明的进步,即为民主主义之赐。
[9] 陈独秀的法国式民主观念,还表现为其对政党的拒斥。
他所憧憬的民主政治,是超越政党政治的大众民主。
经历了辛亥以后民国政治中帝政复辟和国会腐败的刺激,陈对于代议制的政党政治渐失信心,转而寻求大众参与的国民政治。
这也是其投身启蒙运动的初衷。
在《一九一六年》中,陈预言,英国式的政党政治已经过时。
政党政治合各党于议会,国家大政立基于党争、协商、和解。
这种政党政治,仅适用于民性深沉的英伦,其他国家难以效法,中国尤所难能。
民国的政党,已沦为争权夺利的党派,故政党政治不适用于今日之中国。
法国革命、美国独立和日本维新,皆成就于国民运动。
而中国维新、共和之难以成功,因其皆执政党和在野党之党派斗争,而非国民运动。
今后政治,必由少数人之政党政治,进而为多数人之国民政治。
[10]陈这一非政党政治的激进主张,遭到《新青年》同仁汪叔潜的批评。
汪在给陈的信中指出,政党政治为立宪政治之极轨,中国前途的唯一希望在于政党,而国民的政党观念极为薄弱。
当此政党观念初萌之时,不可轻易抹杀政党政治。
英伦之联合内阁为战时权宜之计,而并非西方政党政治的终结。
欧战终局以后,政党政治不仅必将恢复于英伦,而且将发达于一切宪政国家。
[11]汪的批评并没有改变陈独秀对国民政治的热情。
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中,陈热烈倡言国民"政治的觉悟",他强调,现代立宪民主的世界潮流,是由专制政治趋于自由政治,由个人政治趋于国民政治,由官僚政治趋于自治政治。
中国欲图世界的生存,必弃数千年相传之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
立宪政体和国民政治的实现,取决于多数国民政治上之主人意识的觉醒。
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自动,皆伪共和、伪立宪。
[12]陈独秀倡言之非政党式的"自由自治的国民政治",显然已具有超越立宪民主的激进倾向,尽管他仍将"立宪政体"和"国民政治"相提并论。
实际上,政党制度作为表达社群和阶级意志的政治竞争的组织化工具,是代议制民主以及现代政治的基本元素。
民主宪政固然有赖于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但这并不等于大众直接参政的自治政治。
当陈将"主权在民" 理解为大众参与的"自由自治的国民政治"时,他并没有察觉这种自治式的直接民主与代议制立宪政体的间接民主之间的矛盾。
陈所谓共和立宪制度,尽管摈弃了政党政治,但仍未否弃代议制。
在与康有为的论战中,陈指出,卢梭所谓民主制宜于小国之说,指人民直接参政而言,若用代议制和联邦制,则民主政体完全可行于大国,如美国和法国的民主。
[1 3]这里,陈仍将代议制归为大国民主的政体形式。
这一立宪民主的观点,显然与其主张的无政党的大众自治型"国民政治" 相矛盾。
代议制与其说是参与式的国民政治,毋宁说是宪政型的政党政治。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反传统的文化批判运动。
反孔教是《新青年》民主启蒙运动的批判性维度。
陈独秀反孔的主要理据,是孔教的封建伦理纲常违逆现代共和宪政的民主精神。
在他看来,共和立宪制以独立平等自由为原则,其与儒家礼教的纲常等级制根本对立,不可调和。
欲行共和宪政,不可不破除传统伦理之君道臣节名教纲常。
陈进而敏锐地指出,儒家民本主义亦非民主主义,西方民主主义以人民为主体,即林肯所谓"民治、民有、民享"。
而民本主义所谓"民视民听"、"民贵君轻"、"民为邦本",皆以君主之社稷为本位,这种仁民爱民为民之民本主义,皆从根本上取消国民之人格,而与以人民为主体之民主主义绝非一物。
[14]1919年初,陈独秀在著名的《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中,代表《新青年》同仁,热烈颂扬民主和科学,将"德先生"(Democracy)和"赛先生"(Science)归为新思潮的两大理想和中国现代化的方向。
他强调,《新青年》要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必须反对孔教、礼法、旧伦理、旧政治、旧文学、旧宗教。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