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东林党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东林党人的政治思想

东林党人的政治思想

东林党人的政治思想【摘要】:明朝神宗万历年间,有一批学者在无锡东门外的东林书院讲学,并逐渐形成一个反贵族大地主的团体,他们被政敌称为东林党。

其中,顾宪成与高攀龙、钱一本等在书院讲学的八人,被称为“东林八君子”。

东林党人讲学之际,正值明末社会矛盾日趋激化之时,东林党人为匡正时弊,讽议朝政,议论官吏,有着积极的政治主张。

【关键词】:东林党人;东林党建立;政治思想;开放言路;惠商恤民,反对矿、税之弊。

东林党建立1368年,朱元璋创立了明朝。

明朝前叶,国力强盛,政治稳定。

但明中叶以后,政治日益败坏,封建压榨变本加厉,人民不断起而反抗,明神宗时期尤甚。

以皇帝、宦官、王公、勋戚、权臣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最反动腐朽的势力,操纵朝政,政治黑暗,苛征暴敛日益繁重,在这种形势之下,一些政治头脑比较清醒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发出了关心国事、改革弊政的呼声。

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吏部文选司郎中顾宪成因争立皇太子之事被神宗削去官籍,于是回到家乡,决定从事讲学活动,同时宣扬他的政治主张。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顾宪成修复东林书院,与顾允成、高攀龙、安希范、刘元珍、钱一本、薛敷教、叶茂才(时称东林八君子)等人,发起东林大会。

他们在讲学中经常触及社会现实问题,议论如何改变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状况。

东林学院既讲学又议政,吸引了许多有志之士,包括一些因批评朝政而被贬斥的官吏。

东林书院实际上成了一个舆论中心,这里的人们逐渐由一个学术团体成为一个政治派别。

但是,他们的主张却遭到宦官及其附依势力的强烈反对,两者因政见分歧发展演变形成明末及激烈的党争局面。

反对派将东林书院讲学及与之有关系或支持同情讲学的朝野人士笼统称之为东林党。

开放言路在《万历疏钞》中,顾宪成、吴亮主张“开言路”,这里所指的言路一开始是指言官的言论之意。

言官,在明代是指给事中以及御史。

在唐宋,给事中属于门下省,明代废除了门下省,作为六部而独立。

因而其权限变得非常大。

东林党(明朝末年官僚政治集团)

东林党(明朝末年官僚政治集团)

东林党(明朝末年官僚政治集团)带你了解东林党5879播放01:02东林党东林党是明朝末年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官僚政治集团。

由明朝吏部郎中顾宪成创立,直到明朝灭亡,共经历近40年时间。

公元1604年(万历三十二年),顾宪成等人修复宋代杨时讲学的东林书院,与高攀龙、钱一本等讲学其中。

东林讲学之际,正值明末社会矛盾日趋激化之时。

东林人士讽议朝政、评论官吏,他们要求廉正奉公,振兴吏治,开放言路,革除朝野积弊,反对权贵贪纵枉法。

这些针砭时政的主张得到当时社会的广泛同情与支持,同时也遭到宦官及其依附势力的激烈反对。

两者之间因政见分歧发展演变形成明末激烈的党争局面。

反对派将东林书院讲学及与之有关系或支持同情讲学的朝野人士笼统称之为“东林党”。

中文名东林党外文名Donglin Party党派朋党主要成员李三才、左光斗、邹元标、赵南星主要标志东林书院主张开放言路,反对宦官干政,反对矿税政治表现地主富商代言人,漠视农民权益主要事件争国本对立党派浙党、楚党、齐党、秦党、阉党产生时间明代晚期领袖顾宪成思想特点专制皇权体制外的政治结盟更多历史背景东林旧迹明朝中期以后,政治日益败坏,封建压榨导致人民不断起而反抗。

面对政治经济困难,1573年(神宗万历元年),首辅张居正开始进行改革,在澄清吏治、改进税制、增辟财源、兴修水利和整顿军事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首辅是首席内阁大学士,相当于过去的宰相。

明神宗十岁即位,由张居正辅政;他年长以后,对于张居正专断朝政和限制他追求声色奢侈,感到不堪忍受。

1582年(万历十年)张居正病故后,明神宗亲政,张居正的许多新政很快被废除了。

神宗统治时期,以皇帝、宦官、王公、勋戚、权臣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势力,操纵朝政,政治黑暗,军事衰败,财政拮据,而苛征暴敛益形繁重,人民反抗事件也层出不穷。

由于明朝国力渐衰,崛起于关外的满洲人也逐渐不服明朝中央政府的管辖,以至成为对明朝的威胁。

[1]面临这种国事日非的形势,一些知识分子发出了关心国事、改革弊政的呼声。

东林党的性质是什么大清怎么收拾东林党

东林党的性质是什么大清怎么收拾东林党

东林党的性质是什么大清怎么收拾东林党最近不少的这个人也都在说这个东林党的事情,很多人也都说了,这个东林党其实对明朝的灭亡是有起到推动作用的,也是罪人一枚了,那么很多人要问了,这个东林党到底是一种什么性质的利益组织,还有到了清朝上位后东林党又是怎么被...最近不少的这个人也都在说这个东林党的事情,很多人也都说了,这个东林党其实对明朝的灭亡是有起到推动作用的,也是罪人一枚了,那么很多人要问了,这个东林党到底是一种什么性质的利益组织,还有到了清朝上位后东林党又是怎么被大清收拾的呢?这些个问题也都还是值得去讨论的,对于这些问题感兴趣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简单的学习分析看看。

先来简单的说说东林党的性质,其实东林党的性质就是一个地区抱团的文官组织,东林党当时就是以江南地区士大夫也就是文官为核心抱团的一个集团了,这种集团一开始抱在一起是有远大的抱负和目标的,他们天天讲课宣传自己的目标和理想,那就是为了大明朝的发展要改革,说得头头是道,但是最后大家也知道了,都是空谈,纸上谈兵,反而还引起了更加严重的内斗党争,说好的改革什么的没做,天天就想着搞掉对方,所以明朝内部更加的混乱。

所以大家说这个东林党是一个什么性质的集团,完全就是一个纸上谈兵,误国误民的士大夫腐朽集团了。

很多人还非常的好奇这个东林党这么可恶,那么清政府上位后,是怎么收拾东林党的呢?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直接把东林党这类人排除在朝廷之外,当时明朝灭亡后,东林党也是奄奄一息,最后清军击败农民起义后,颁布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定,那就是但凡要去清朝做官的人,特别是高级官员,那一定是要八旗身份的,所以以前靠这个科举出生的明朝高级官员想进入到清朝不可能了,东林党这类人也自然而然的被排除在门外了。

而且清朝有自己独立的文官集团,不管是东林党还是前朝的其他文官,机会都带用的。

所以清朝是怎么收拾东林党的,也非常简单,就是让这一群祸害,远离这个官场。

晚明东林党对立集团成员文学

晚明东林党对立集团成员文学
东林党对立集团成员的文学成就 及其影响
推动明代文学的发展与创新
打破传统文学风格
晚明东林党对立集团成员的文学 作品,突破了传统文学风格的束 缚,为明代文学注入了新的元素
和活学形式 ,如散文、诗词、曲艺等,使明
代文学更加丰富多彩。
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 ,关注民生疾苦,揭露社会黑暗 面,使明代文学更加贴近生活,
强调文章实用,注重内容与形式统一
01
02
03
强调文章实用性
东林党对立集团成员认为 ,文章应该具有实用性, 能够解决现实问题,服务 于社会。
内容与形式并重
他们主张在文章创作中注 重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既 要注重思想性,也要注重 艺术性。
反对空洞无物
他们反对空洞无物、华而 不实的文章,主张文章应 具有实质性的内容和有实 际意义的思想。
究现状
01
晚明时期的社会背景与东林党的 崛起
晚明时期的社会政治背景
政治局势动荡
晚明时期,明朝政治局势动荡,朝廷内部权力斗争激烈,官员腐 败问题严重,导致社会不稳定。
经济繁荣与资本主义萌芽
晚明时期,中国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商业和手工业 得到了显著发展。
文化多元发展
晚明时期,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多元的文化 格局,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王世贞与“后七子”
总结词
王世贞是“后七子”的代表人物,他的文学思想主张复 古,追求端庄稳重,与东林党追求的实用主义思想存在 矛盾。
详细描述
王世贞是明朝后期的文学家、史学家、出版家,“后七 子”之一。他的文学思想主张复古,追求端庄稳重,强 调文章的道德教化作用。王世贞的作品涉及诗歌、散文 、小说等多个领域,风格多样,既有豪放奔放的诗歌, 也有婉约柔情的散文。他对明朝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 影响,被视为明朝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晚明东林党人江南士绅的群体特征及其形成的历史背景

晚明东林党人江南士绅的群体特征及其形成的历史背景
年 ( 6 4年 ) 月 , 林 书 院 重 修 工 程 顺 利 竣 工 。 10 九 东
一、Biblioteka 东 林党 人 鲜 明 的 江 南 地 域 性 及 地
方 士 绅 的 群 体 特 征
东林 运 动 形 成 于一 个 新 的社 会 因 素 迅 速 萌
之后 , 宪成 、 顾 高攀 龙 主盟东 林 , 此定 期讲 学 , 在 各 地名 士 、 子 闻风 向往 , 动一 时 。其 主要执讲 者 学 轰 顾 宪成 、 攀龙 以及 钱一本 、 允成 、 希范 、 元 高 顾 安 刘 珍、 叶茂 才 、 敷 教 等 , 时 人 誉 称 为 “ 薛 被 东林 八 君
位 。在政治 上 , 们几 乎都是 进士 出身 , 他 曾任 中下 层官员, 后被贬 官或免职, 居为“ 官” 然 家 乡 。如
二、 东林 运 动在 江 南 地 区 兴 起 的经 济 和 政治 背 景
第1 0卷 第 4期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 ( 会科 学版) 社 V l1 N ・ o・ 0 o 4 21 0 0年 1 J u n l f i g u Unv r i f S i c n e h oo y ( o il c n eE io ) 2月 o ra o a s i s y o c n e a d T c n lg S c i c dt n Jn e t e aS e i D c 00 e ・2 1
的士 绅人 士所发 起 。它 的形成 背景 就决 定 了它具 有 一些 特殊 的群 体特 征 。 早 在东 林党 还 未形 成之 前 , 江 南 就 已存 在 在 着 一些地 主 阶层 的 自发 组织 , 如后 来 东 林 党 领袖 人 物之 一 的 钱 一 本 就 曾 在 武 进 县 组 织 过 “ 同善

试论东林党人在晚明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试论东林党人在晚明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来 他们 之 中有 的人 又 曾一 度 重新 为 朝 廷 启用

,
,
,
,


,
者 的 看 法 与 这种 认 识 并行不 悖 读儒 家经 典 以 天下 为 己 任 的 士 东 林 书 院落 成 容 道

东 林党 人 属 于 官 僚 阶 层 是 毫无 疑 义 的 士 大夫 艳 道件 时 者
, ,
,
同 时 他们 又 是一批 饱
,
便使 他们得 以 在 社会 完成 了 士 人作 为 精英 群 体 的 存 在

某 些 关 键 性 的 调 节 和 整 合功 能

,
依 赖 于 统一 帝 国 的 理 想 的 维持 ; 面
,
财 与官 僚行 政机构 密 切 相 关
然而 在 另 一 方
`

他们 的 特 殊 地 位
。 ”
,
也 使 之 能够 同 时对 统 治 者 和 民 众 中 的 主 导 阶 层的 政 治 取 向 和 政 治 活动

他有 琪
,

`

修 身齐 家洽 国 平 天 人 留 下了

但 是他 f 1 的 活 动 未能 改 变 研 代 行 将 灭 亡 的 厄 运 {
, 卜
只 是给 后
党人
碎后 勒 遗 文
关 键词
的启 迪 东林 党
对宪成
, ,
高于 晚 明 东 林党 人的 讨论
在晚明 政 洽生 活 的 作 用 史 使 命的 间 题
时不 忘

” 。
人 生 只 有一 个 念 头最 可 畏

此个 念 头 即是天 理
“ ,

浅谈明末东林党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

浅谈明末东林党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

浅谈影响明末东林党形成的因素摘要:晚明的东林党人在中国古代士人群体之中十分有特色的。

东林党人形成于万历年间,一开始只是以顾宪成,高攀龙,邹元标等为领袖的江南学者、官员组成的学术团体,后迅速扩大形成一个政治派别。

东林党之所以产生在十六十七世纪之交是江南地区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以及十五世纪三十年代以来社会危机所导致的阶级矛盾所导致的结果。

此外明中后期基督教的传入,明朝晚年王学末流的发展也确是促使东林党形成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东林党产生的导火线则是关于“争国本”和“矿税使”的争论。

关键词:东林党;资本主义萌芽;社会矛盾;王学末流;基督教;争国本;矿税使晚明的东林党人在中国古代士人群体之中十分有特色的。

东林党人形成于万历年间,一开始只是以顾宪成,高攀龙,邹元标等为领袖的江南学者、官员组成的学术团体,后迅速扩大形成一个政治派别。

在学术方面,他们尊孔子,代表了儒家文化的正宗。

东林党人是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士大夫群体,他们抱定的人生理想既循道,又尊王,发展到后来东林党人又参与了党争,这也成为名灭亡的一重要原因。

在政治上他们是以清官和忠臣的正面形象而出现的。

晚明的舞台上东林党人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东林党人通过书院讲学培植儒士群体意识,以此讽议朝政,针砭时弊,参与国事,一方面企求重建封建统治的正常秩序,另一方面企图对社会做某些改造。

”①当前学术界主要是从东林党人的构成,学术渊源及东林党政等方面去研究东林党人,本文主要着眼于东林党这一极具特色的派别是在怎样的社会历史背景形成的。

这其中包含着许多历史的必然,十五十六世纪正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王权进一步发展,社会危机不断加深,在某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封建制度解题的征兆已经出现,资本主义的成产关系已经在这些地区的生产部门中萌芽。

除了物质的和历史的客观条件,同时还包含着一些看似细小的却又关乎重大的因素。

一东林党开始产生是以今江苏省无锡县为中心的太湖北岸地区。

自李唐来经济中心就不断南移,江南适宜的气候以及生产工具的进步使得当地的粮食产量不断增加。

冷风热血洗涤乾坤——晚明东林党人的斗争

冷风热血洗涤乾坤——晚明东林党人的斗争
薛 敷教 、史孟 麟等 人 ,在常 州 知府欧 阳 东风 和无锡 于狱 中。魏忠 贤还不愿善罢 干休 ,又使人编 《 三朝要 拥护 。所以他能虽经百蹶而最终 胜利 ,直捣京城 ,逼 成都称 帝 , 他的国号定为大西 。当上了大顺 国皇帝 将 死崇祯皇帝 ,进了紫禁城 ,坐上龙廷 ,南面称帝。同 的李 自成重用 奸相牛 金星 ,诛杀了对时局高瞻远瞩 ,
上 ,大多 数农 民起义领袖人物 ,总是躲脱不 了一 个怪 人 间浩劫负主要责任 ( 我看来 ,用不着作过多的史 7在
他 们注 重享 受 ,喜 欢 阿谀奉 承 ,唯我独 大 ,说 一 不 的老成都 》 ( 四川文艺 出版社 19 年 1月版 )、 《 9 9 2 张
巴蜀书社2 0 年4 0 2 月版 )里轻 而 二 ,金 口玉言 ;随之而来 的必然 是重用奸佞 ,残 害忠 献忠剿四川实录 》 ( 良。接着 就是失败 、失 败 !事实正是 如此 。当李自成 易举找到答 案。
如死 ,从此心 如死 灰 ,对国事绝不过 问。朝政从此让
并所向披靡 ,最终 拿下成都 ,建立 了他 的大西国 ,乃 出家。虽然他 接受了张献忠赐给的国师称号 ,却生不
在于他接受了王自贤的建议 ,公开亮出 “ 明抗 清” 扶
的旗帜。这就在 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特殊阶段 奸相 汪兆 龄一 手把 持 。汪 兆龄 又利 用张 献忠 迷信 武 争取到民心 ,受到巴蜀人民的支持 、拥护。所以 ,他 力 ,性 情残 忍 ,一味嗜杀的毛病和 政治上的近视 、人
( 无锡市 苏家 弄3 ),相传 称为 ”东林 精舍 ” ; 今 号
东林党人的言论 自 然令在朝权奸们嫉恨不 已。
后曾一度废 为僧庵 。万历 三十二年 ( 6 4 ),罢官 熹宗时宦官魏 忠贤专政 ,党人杨涟 、左光斗等因弹劾 10 年

晚明东林党研究综述

晚明东林党研究综述

晚明东林党研究综述:1991—2004东林党既是一起历史事件,又是一种文化现象。

它虽然发生在晚明时期,但无论对当时还是后世都曾产生过深远影响。

许多年来,学界一直把它视为明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而备加关注,有关撰述也络绎不绝。

对于1949年10月至1990年12月间的主要成果,笔者撰有《建国以来明末东林党研究述评》一文已予介绍。

该文署名“黄兆”,刊于《中国史研究动态》1991年第11期上。

本文的时限,上承前文,始自1991年1月,止于2004年6月。

取材的范围,仍以所见之大陆出版物为限。

笔者依能力之所及,共收集到此期内相继面世的涉及本课题的学术著作25种,散见于论文集和各类刊物的文章93篇。

现分专题对这些著作和文章中有争议者与有发明者作一概述,以期有助于展示近十余年来本课题研究的风貌。

一、东林党正名东林党正名讨论的是东林党这个称谓的本身。

它与本文的几个专题:东林党议、东林书院、东林学派既有关联又有区别,故另辟一节,置于文首。

“党”字在《周礼》、《尚书》、《论语》、《左传》等先秦典籍中已见之。

许慎《说文解字》训为:“不鲜也”。

段玉裁注:“《释名》曰:五百家为党,党长也,一聚所尊长也。

此谓党同尚”。

党的本义为周代一种地方基层组织。

后引申为“族党”、“党类”、“党附”等。

“朋党”一义是由“党附”衍生而成的。

在后来的使用中,此义渐居主项。

所谓“朋党”,与“政党”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政党”必须具备政纲章程、组织机构等一整套严密的构成要件,它是近代社会的产物。

而“朋党”只是因亲谊、地缘关系或共同的利益、政见等结成的政治派别和集团。

东汉的“党锢之禁”、中唐的“牛李党争”、北宋的“元祐党人”,均属此类。

最先将“东林”与“党”联系起来的是万历三十九年五月御史徐兆魁参劾顾宪成的疏文。

天启五年十二月,魏忠贤矫旨颁示天下的《东林党人榜》给“东林党”这种提法披上了一件合法的外衣,而在清代所修的《明史》中直接称用“东林党”一名,则使这个出自一方当事人的罗织的名目变成了世之“公论”,270年来相沿成习。

法律讲堂东林沉浮二(3篇)

法律讲堂东林沉浮二(3篇)

第1篇一、引言东林党,一个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政治派别,其兴衰历程在我国古代政治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东林党人以其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和为民请命的精神,在我国古代政治史上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篇章。

然而,东林党最终走向衰败,其原因复杂,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法律角度,探讨东林党兴衰的历程及其背后的原因。

二、东林党的兴起1. 背景明朝中期,政治腐败、官僚作风败坏、民生凋敝等问题日益严重。

在这种背景下,东林党应运而生。

东林党成立于万历二十年(1592年),其创始人是顾宪成。

顾宪成在南京讲学,以“东林书院”为阵地,广招门生,形成了以“东林书院”为中心的政治势力。

2. 法律主张东林党主张恢复“三公九卿”制度,实行“以德治国”,反对宦官专权,主张“法治”。

他们认为,只有恢复古代的“法治”传统,才能解决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问题。

三、东林党的沉浮1. 兴盛时期东林党在明朝中后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他们积极参政议政,推动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如推行“一条鞭法”、实行“一条鞭银”制度等。

这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问题,使东林党声名鹊起。

2. 衰败原因(1)内部矛盾:东林党内部存在派系斗争,导致党派力量分散,无法形成统一的意见。

(2)外部压力:东林党在推行改革的过程中,触动了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遭到强烈抵制。

(3)政治斗争:东林党与宦官集团之间的斗争愈发激烈,宦官集团利用手中的权力,对东林党进行打压。

(4)法律制度缺陷:明朝法律制度存在诸多缺陷,无法有效保障东林党的合法权益。

3. 衰败过程(1)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东林党领袖顾宪成去世,东林党内部矛盾加剧。

(2)天启年间,宦官魏忠贤把持朝政,东林党受到严重打压,许多党人被贬谪或杀害。

(3)崇祯年间,东林党虽然一度东山再起,但已无法挽救明朝的灭亡。

四、东林党兴衰的启示1. 政治斗争的残酷性:东林党兴衰历程充分说明了政治斗争的残酷性,政治派别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往往会付出巨大的代价。

明朝东林党争始末

明朝东林党争始末

明朝东林党争始末东林党争是指明末东林党与阉党以及其他政坛派别之间的争斗,“言事者益裁量执政,执政日与枝柱,水火薄射,讫于明亡。

”东林党是明末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政治集团。

在东林党之外,还有浙党、齐党、楚党、昆党、宣党等,统称为齐楚浙党(后多加入阉党),东林党争几乎是东林党与全国朋党集团之争。

从万历时代的国本之争、妖书案、明末三案、京察之争,就有东林党争的影子。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吏部郎中无锡人顾宪成因为得罪了皇帝而被革职,他与高攀龙、钱一本等在宋代杨中立主讲的无锡东林书院,开始讲学,“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政,裁量人物”,常常和书院中人谈论朝政得失,他们渐渐形成了一个在野集团,被称为“东林党”,《明史·孙丕扬传》说:“南北言官群击李三才、王元翰,连及里居顾宪成,谓之‘东林党’。

”;他们主张开放言路、实行改良时政等意见,得到广泛支持,同时遭到朝臣、宦官的激烈反对。

同时期的浙江宁波人沈一贯纠集在京的浙江籍官僚,结成东林党的反对派,被称作“浙党”,以官应震、吴亮嗣为主的楚党,和山东人亓诗教的齐党皆依附于浙党,其它以地缘关系结成的党派还有宣党和崑党,这些合称“齐楚浙党”。

齐楚浙党与东林党相互攻击,是为“东林党争”。

党争绵延数十年,几无宁日。

《王学质疑》提要说:“夫明之亡,亡于门户;门户始于朋党;朋党始于讲学。

”夏允彝《幸存录》在“门户大略”说:“自万历以前,未有党名,及四明(沈一贯)为相,以才自许,不为人下,而一时贤者如顾宪成、孙丕扬、邹元标、赵南星之流,蹇谔自负,每相持。

附四明者,言路亦有人。

而宪成讲学于东林,名流咸乐于趋之,此东林、浙党所白始也。

”《弘光朝伪东宫伪后及党祸纪略》亦载:“党祸始于万历间,浙人沈一贯为相,擅权自恣,多置私人于要路;而一时贤者如顾宪成、高攀龙、孙丕扬、邹元标、赵南星之属,气节自许,每与政府相持。

而高、顾讲学于东林,名流咸乐附之,此东林党祸所自始也。

”1593年4月(万历二十一年三月)由吏部尚书孙鑨、左都御史李世达和考功司郎中赵南星主持的癸巳京察,臣僚乘机徇私毁誉,结援同党,有大批的大臣被罢免,吏部文选郎吕胤昌、给事中王三余,均被斥黜,引起轩然大波。

从东林党看明朝的政治体制

从东林党看明朝的政治体制

从东林党看明朝的政治体制第一篇:从东林党看明朝的政治体制从东林党看明朝的政治体制(经济学院国贸1001 吴昊天一 1011110112)摘要:东林党是明代晚期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政治集团。

公元1604年,顾宪成等修复宋代杨时讲学的东林书院,与高攀龙等讲学其中,“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政,裁量人物”,其言论被称为清议,形成了广泛社会影响。

“三吴士绅”、在朝在野的各种政治代表人物、东南城市势力、某些地方实力派等,一时都聚集在以东林书院为中心的东林派周围。

时人称之为东林党。

关键词:晚明政治东林党宦官当政病态的政治东林党是明代晚期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政治集团。

公元1604年,顾宪成等修复宋代杨时讲学的东林书院,与高攀龙等讲学其中,“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政,裁量人物”,其言论被称为清议,形成了广泛社会影响。

“三吴士绅”、在朝在野的各种政治代表人物、东南城市势力、某些地方实力派等,一时都聚集在以东林书院为中心的东林派周围。

时人称之为东林党。

从历史上看,东林党并不是一个政治团体,更不是一个“党”,所谓“东林党”实际上是政敌把它诬为“朋党”之后的一种称呼。

历代朝廷大臣权贵,凡是要攻击政见不同者,往往攻击为“朋党”,由此引起党争、酿成党祸的事情是很多的:东汉的党锢之祸,唐代的牛、李之争,北宋的新旧两党,以及本文要说的明代东林党争,都是比较重大的党争党祸。

明代党争出现于宦官专权之后。

洪武初年,朱元璋为防止宦官专权而令“寺人不过侍奉洒扫,不许干与政事。

”英宗朝以后,宦官势力的膨胀,干预政治的能力遂滋长。

比如英宗朝王振、宪宗朝宦官汪直、武宗朝宦官刘瑾、熹宗朝宦官魏忠贤等,都曾干预朝政、打击士人官僚。

其中最激烈、最残酷的当数熹宗朝魏忠贤集团与东林党人之争。

东林党人因东林书院而得名。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顾宪成等修复宋代讲学的东林书院,与高攀龙、钱一本等讲学其中。

顾宪成、高攀龙等在书院讲学的八人,被称为“东林八君子”。

东林讲学之际,正值明末社会矛盾日趋激化之时。

明朝掘墓者—东林党

明朝掘墓者—东林党

明朝掘墓者—东林党[明]孙承宗(2) 讲稿,[曹魏]☆陈群(4)整理东林党是一个奇怪的团体,中国古代士人常说:君子群而不党,但是东林党人却动则吾党自称,似乎惟恐他人不知道他是东林党估计主要是碰上了三个好皇帝,一个不爱搭理人的万历,一个还没来得及管事就挂了的泰昌,一个木匠天启,若是换在崇祯时,估计东林党人早就被赶走了!谈到东林党,首先要介绍几个教父级的人物:第一必然是首席教父顾宪成南直隶无锡人,1550年生,万历四年,中了解元,但是之后的会试不理想,排名不是很高,就是个二甲进士!顾宪成为官之初,非常之讨厌张居正,他拒绝他人邀请他一起为张居正歌功颂德,同事担心他会被张居正戴小鞋,把他的名字添上,顾宪成二话不说冲过去就去掉了自己的名字。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作为东林教父的顾宪成也是个非常清高的人,可想而知,东林的精神真是一脉相承。

赵南星就是日后天气朝的东林党党魁之一,而另外两人也与东林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一般正史上的评价是这次京察是非常正直的,但是在我看来,这是东林党排除异己的一次京察。

东林党借此罢黜了一批与内阁有关系的官员,换句话说,就是和时任内阁首辅,不怎么爱聊东林的王锡爵有一定关系和交往的官员之后,王锡爵与顾宪成有了第一次交锋时吏部尚书至仕,顾宪成提交了一个名字陈有年!陈有年是顾宪成的好友,但是万历和王锡爵都不怎么待见。

但是结果是,吏部尚书—陈有年,也就是说,一个小小的文选司郎中竟然击败了当朝老大和老二,万历二十二年(1594),当朝首辅王锡爵估计为万历挡言官子弹挡累了,至仕万历便叫吏部理几个候选首辅名单上来很奇怪的是,时吏部尚书陈有年等人,基本不管事,整个吏部只有顾宪成一人积极。

但是顾宪成把7人名单提上去的时候,万历二话不说,就把顾宪成赶回老家去了!原因无他。

只因为推荐的第一个人就是当年因立太子事,搞的万历七荤八素的王家屏!万历二十二年,顾宪成回老家了,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但是不要以为顾宪成就此没用了,之后万历的几个首辅的升降基本都与他有关沈一贯、方从哲、王锡爵被他当做木偶玩。

明朝党政与东林党发展的历史背景分析

明朝党政与东林党发展的历史背景分析
明朝 党政 与东林 党发展 的历史背景分析
陈 全胜
( 商丘 职业技 术 学院


4 7 6 0 0 0 )
河南 ・ 商丘
要 明朝末年 , 党政 的 出现和 东林 党的产生与发展对 明朝 的历史进程起到 了重要 的影响并对明朝 的历史结局有 东林 党 历史
文献 标 识 码 : A 源自着不可替代的影响。本 文从 对党政进行 阐述入手 , 对东林党发展 的历史背景进行 了分析 。 关键词 明朝 党政
中图 分 类 号 : K 2 4 8 . 3 0 5
的社会影响。因此朝中与在野 的各色政治人物、东南城市的 士大 夫 势 力 、还 有某 些地 区 的实 权 派 开 始 以东 林 书 院为 核 心 形 成 了独 特 的 政 治 派别 ,这 个 派 别 因 与 东林 书 院有 着 密 切 联 系而被世人称之 为东林党 。 在明朝的政 治过程 中,与东林党政见不和的有 内阁大臣 方从哲、 王锡爵等 , 这些政治人物通常被称为浙党。 除此之外, 明朝中还有秦党 、 楚党 、 齐党、 宣党等不同的党派。 在 明神宗统治后期 , 明朝中期就开始有了的宦官专权现象 现象达到 了顶峰。 宦官统治着 中央大权并进行残酷的统治, 这 种倒行逆施的行为导致 了政治 日益腐化和社会矛盾的 日益激 化。 在 魏 忠贤 专 权 时 期 形成 了 明代 最 大的 阉 党集 团, 与 东林 党 从明代中期开始 , 内阁的权力不断提升并开始成为明朝政 对 立 的 浙党 、 秦党、 楚党、 齐党 、 宣 党 纷 纷依 附 阉党 , 同时在 争 国 治的核心 , 内阁通过六 部对天下的政事有着重要的影响。 虽然 本论 、 三 王并 封 、 建储 之 议 、 福王之国、 挺 吉案 、 红 丸案 、 移 宫 等 六部听命于内阁但 是明朝 的监察机关即御史大夫和六科给事 案 中与东林党进行持续的倾轧与斗争。在这之后阉党开始对 中对 内阁和六 部起着重要的监察作用。随着 内阁权力的不断 东林党进行血腥的镇压与清洗 。1 6 2 4 年东林党人因为弹劾魏 增大, 内阁与 以御史大夫为首的言官之 间的摩擦越来越大并慢 忠贤而被捕 , 与此 同时大量的东林党人被杀害、 撤职 、 降职。 在 慢发展到了势成水火 。而 以御史大夫为首的言官通常代表着 这之后, 魏忠贤又令人编写 《 三朝要点》 , 以之前的案件为斗争 般士大夫阶级的舆论, 因此大多得 到人 民的同情与支援。 因 借 口毁坏了东林书院并大肆打击东林党人, 大批著名东林党人 此言官在朝中与士大夫阶层中的影响力 日益提升, 与此 同时内 如周起元 、 高攀龙分别被迫害致死。除此之外 , 依附了阉党的 阁的势力则相对削弱。因此内阁为了保持对六部的控制和对 浙党、 秦党、 楚党 、 齐党、 宣党等党派人物分别伪造东林党人恶 政 令 的影 响 则 不 得 不 同言 官 相 勾 结 , 因此 则 产 生 了党 派 。 名 并列 榜 进 行 迫 害 , 凡 是 列 入 该榜 的东 林党 人 生 者追 放 、 死 者 1 . 2京察 因素 追夺。 阉党同时还撰写《 东林点将录》 一书 , 将著名的东林党人 除此之外 ,明朝党政 的产生与京察的发展也有着密切的 以水 浒 人物 的排列 方 式 进行 排 名进 行 迫害 , 这 些都 导致 了党政 联系。所谓京察是指 明代考核 京官的一种制度 。通常而言京 的 不断 恶 化 和对 东林 党 的 毁 灭性 打 击 。 直 到 崇祯 帝 登基 、 魏 忠 察六年举行一次 。以“ 四格 ” 、 “ 八法” 为主要考核内容和考核 贤 自缢而死和《 三朝要点》 被销毁, 东林党人的势力又开始重新 标准。 四格即是指 守、 政、 才、 年, 并按照其考察结果分为称职 、 膨 胀 并 开始 对 浙党 秦 党 、 楚党、 齐党、 宣 党 等“ 阉党羽 翼 ” 进 行 持 勤职 、 供职, 称 职 者 可 以得 到 升 任 外 地 重 要 官职 的优 先 权 。而 续性的清算 , 这又导致 了明朝党政的持续和政治环境的日益恶 八法 即是指酷、 无为、 贪、 年老、 不谨、 有疾 、 才弱 、 浮躁 。凡是 化 同时延续到了钱谦益、 周延儒 、 温体仁之间的互相倾轧并对 凡有八法的官员, 明朝政府都会 给予提 问、 降职、 革职等处分 , 袁崇焕的冤死与崇祯帝的 自缢 、 明朝的灭亡都有着重要影响 。 其 中年老和有疾的官员则会退 休。八法在 明代后期去除贪和 在清兵 占领北京 、 明朝灭亡之后 , 党政在南明小朝廷中仍 旧进 酷变成 了六法。四职 与八法产 生的初始 目的是为 了更好地考 行着, 如东林党人史可法与马士英等人的斗争, 吴党、 楚党 的互 察 官 员 并 进 行 官 员 的 升迁 与 降 职 ,但 是 后 来 则 成 为 了 党政 产 相倾轧都导致 了明朝 小朝廷的快速灭亡。 生 的重要背景。不同政 治理念 、政 治派别 的士大夫通 过京察 3结语 进 行 残 酷 的 党 派倾 轧 与党 派清 洗 。对 于 同一 党 派 、同 一政 治 党政的产生与东林党的产 生与发展都是明朝后期重要的 理 念 的 士大 夫 , 在 京察 中则 多进 行 互 相 保 护 , 例 如 考 察 官 员是 历 史 事 件 ,对 明朝 的 衰 落 和 灭 亡 都有 着 重 要 的 影响 。通 过对 同一 党 派 的 士大 夫 , 则多 以“ 四格 ” 作 为 考 察 结 果 。而 对 于 不 明朝 党政 和 东 林 党 的 历 史 背景 进 行 了解 与分 析 可 以发 现 明朝 同党 派 的士 大夫 , 考 察 官则 多 以八 法 进 行 整 治 , 迫使其降职、 后期的政治特点并发现 明朝灭亡的重要 因素。阉党 的跋 扈与 外调或者退休 ,从而打击不同党派 的人士并使 自己党派 的士 祸 国殃 民 固然 是 重 要 影 响 ,但 是 东林 党 人 太 过 重视 党 派 格局 大夫可以渗透入该部 门并取得权力 。 并过于热衷清议而不重实务,在 明朝面临重大危机的同时还 2东林党发展的历史背景分析 存党派之见也是 明朝灭亡的重要因素 。 东林党是指明朝中后 期以江南士大夫为首的士大夫政治 集团。东林 书院对东林党 的诞生于有着重要的影响。1 6 0 4年 参考文献 l 】 谷金丽. 从东林党与明朝党争分析其内在背景 【 J 】 小作家选刊 ( 教学交流) , 顾 宪成等士大夫修复了宋代 的东林书院并与高攀龙等人在此 【 2 0 1 3 。 l ( 2 ) . 进行讲学 , 在进行讲学的同时对朝政进行评论 , 并对朝政政治 2 】 包瑞. 东林党与明朝党争[ J 】 . 国学, 2 0 1 2 , 4 ( 1 O ) . 人物进行品评,这种 行为在当时被 称之清议并开始有着广泛 【

祸国殃民东林党

祸国殃民东林党

祸国殃民东林党东林党是明代晚期的一个文官集团,是中国历史党争代表。

东林党永远正确,永远批评,永远感觉良好。

满嘴的廉正奉公,振兴吏治,开放言路,革除朝野积弊⋯如果认为东林党两袖清风,那就上当了。

东林党屁股坐在富商巨贾一边,完全无视小民疾苦。

事实上,心理优越感满满的东林党,所代表集团的雄厚实力,就来自于对社会中低阶层的残酷压榨掠夺。

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拿这种人剥皮揎草灭十族,所以明初气势如虹逐北元下南洋国盈民富。

万历天启崇祯连续被豪绅口炮绑架,更不说南明,落得国破家亡。

1388年,明军于捕鱼儿海聚歼北元残余,明强盛巅峰。

明朝除了太祖成祖比较像样,余的皇帝就是玩儿闹。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倒是很讲风骨。

风骨另一面是文士横行,以死博名,祸乱朝纲。

明代文士,也就是今天的公知,联群结党,狂喷时政,道德制高点一个比一个上台阶,遗害天下何止百年。

东林党是党争的代表。

党争的结果,以致末代皇帝上吊前,唉叹臣皆亡国之臣。

东林党特征:1永据道德制高点,世道沦丧全别人错,从不自省。

2代表大地主大富商集团,从不承认。

3党同伐异,对人不对事,从不包融。

4充满攻击性,极尽撕裂之能事,从无建设性。

5榨取中低阶层血汗,从无同情心。

6控制舆情,从无平权意识。

7无视国家民族安危,只管狂喷,从来只把济世精神停留在嘴上。

上图是我11月22日拍摄的九江锁江楼塔,始建于明万历十四年(1586),郡守民间募资兴建。

当时财力物力民心尙如此充沛,一郡就能协力完成如此工程。

不到60年,流冦+边患,如秋风扫落叶催毁了明帝国。

文武怕死,粮饷皆无,崇祯皇帝最后撞钟聚臣,居然无响应者。

教训啊教训。

万历朝正是东林党成气候的开始…对东林党最強的辩护,是东林党反对权贵,对抗宦官集团。

东林党本身就是权贵,控制舆情,占领道德至高点,清谈干政,生不能建设防御,死不能赴难殉节。

阉宦集团是祟祯搞掉的,这功东林自己都不敢抢。

误国有份,救民无劳;内斗如猛虎,外战似豕羊,还特么有理了⋯东林不除,国难不已,哼哼。

晚明东林党研究综述

晚明东林党研究综述

晚明東林黨研究綜述:1991—2004東林黨既是一起歷史事件,又是一種文化現象。

它雖然發生在晚明時期,但無論對當時還是後世都曾產生過深遠影響。

許多年來,學界一直把它視為明史研究中的重要課題而備加關註,有關撰述也絡繹不絕。

對於1949年10月至1990年12月間的主要成果,筆者撰有《建國以來明末東林黨研究述評》一文已予介紹。

該文署名“黃兆”,刊於《中國史研究動態》1991年第11期上。

本文的時限,上承前文,始自1991年1月,止於2004年6月。

取材的範圍,仍以所見之大陸出版物為限。

筆者依能力之所及,共收集到此期內相繼面世的涉及本課題的學術著作25種,散見於論文集和各類刊物的文章93篇。

現分專題對這些著作和文章中有爭議者與有發明者作一概述,以期有助於展示近十余年來本課題研究的風貌。

一、東林黨正名東林黨正名討論的是東林黨這個稱謂的本身。

它與本文的幾個專題:東林黨議、東林書院、東林學派既有關聯又有區別,故另辟一節,置於文首。

“黨”字在《周禮》、《尚書》、《論語》、《左傳》等先秦典籍中已見之。

許慎《說文解字》訓為:“不鮮也”。

段玉裁註:“《釋名》曰:五百家為黨,黨長也,一聚所尊長也。

此謂黨同尚”。

黨的本義為周代一種地方基層組織。

後引申為“族黨”、“黨類”、“黨附”等。

“朋黨”一義是由“黨附”衍生而成的。

在後來的使用中,此義漸居主項。

所謂“朋黨”,與“政黨”存在著本質的區別。

“政黨”必須具備政綱章程、組織機構等一整套嚴密的構成要件,它是近代社會的產物。

而“朋黨”只是因親誼、地緣關系或共同的利益、政見等結成的政治派別和集團。

東漢的“黨錮之禁”、中唐的“牛李黨爭”、北宋的“元右黨人”,均屬此類。

最先將“東林”與“黨”聯系起來的是萬歷三十九年五月禦史徐兆魁參核顧憲成的疏文。

天啟五年十二月,魏忠賢矯旨頒示天下的《東林黨人榜》給“東林黨”這種提法披上了一件合法的外衣,而在清代所修的《明史》中直接稱用“東林黨”一名,則使這個出自一方當事人的羅織的名目變成了世之“公論”,270年來相沿成習。

明朝“东林党”阶层的出现及社会意义

明朝“东林党”阶层的出现及社会意义

44691812018 March.明朝中期,神宗朱翊钧在位,但从万历十四年(1586年)起,神宗开始不上朝,消极怠政。

这一时期,社会危机加深,政治上,官员贪污腐败;经济上,土地兼并严重,皇室宗亲,大小官员、乡绅占有大量土地,大批农民失去土地,难以维持生存,对工商业者征收重税,实行海禁政策。

一批饱读儒家经典的知识分子,在强烈的危机意识的召唤下,蜂涌而起,试图通过讲学、抨击朝政等方式改变腐朽的政局。

东林党——一个以知识分子为主,胸怀大志、决心改变政治现状的社会阶层出现了,并对以后的统治政治走向产生着重要影响。

一、东林党阶层的出现东林党的最核心人物是顾宪成。

顾宪成,字叔时,号泾阳,江苏无锡人。

顾宪成为人正直,敢于上疏直谏,与神宗和首辅王锡爵意见不和,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在任吏部文选郎中时被降职为民。

回到家乡无锡后,顾宪成潜心学术。

宋朝杨时曾在无锡建立东林书院讲学,后来被荒废。

在弟弟顾允成、常州知府欧阳东凤和无锡县令林宰为的帮助下,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顾宪成重建了东林书院。

顾宪成与高攀龙、钱一本、薛敷教、史梦麟、于孔兼共同在东林书院讲学。

顾宪成虽不在统治阶层之中,但他仍然关心·思想政治研究·明朝“东林党”阶层的出现及社会意义周 彤(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重庆 401331)[摘 要] 明朝中后期,政治社会陷入了剧烈危机,以顾宪成为代表的东林党人力图改变政治现状。

这一时期,神宗朱翊钧长达数十年“怠政”,光宗朱常洛和熹宗朱由校喜好玩乐,宦官魏忠贤等阉党势力崛起,妄图干涉朝政。

正直的东林党人与阉党由于政治主张不同,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关键词] 明朝统治;东林党;宦官集团;社会意义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YNZ214-(2018)01-0044-03收稿日期:2018-01-22作者简介:周彤(1994-),女,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

晚明激烈_党争_中的_东林党_张安奇

晚明激烈_党争_中的_东林党_张安奇

!"#$
腐败的宦官专政之下。此后, 在明王朝行将灭亡之 时, 虽有 “ 振东林之绪”的复社人士, 但社会主要矛 盾已经转移, 故不构成 “ 党争” 的局面。 存》 卷二 " 。对立的一派则依顺皇帝、且乘机打击 “ 东林党”人。至于宫廷中的其他诸多 “ 大案” , 如 万历时的 “ 楚宗案” “ 、 妖书案” “ 、 梃击案” 、 泰昌 时的 “ 红丸 案 ” 、 天启时的 “ 移 宫 案 ”等 等 , 莫不因 此而引起对立的争论。
! 二" 考察和任用官吏之争
明代对官吏实行考核,有京察和外察制度, 由 吏部尚书和都察院都御史负责,并由吏部考功郎 中、 都察院河南道监察御史协助。京察考核的对象 是京官, 这一考核决定各级官吏的命运、 仕途的升 降,必然受到重视。正直的官吏从关心国事“ 经 世” “ 、 救 世 ”思 想 出 发 , 视之为提拔贤能、 肃清吏 治、 打击邪恶、 进行革新的一个机会; 而腐败势力以 为是集结力量、 结党营私、 扶植同党, 在考核中打击 正派官员的极好机会。于是, 考核就出现两派官僚 间的激烈斗争。 万历二十一年的癸巳京察,主持人是吏部尚书 龙、 考功郎中赵南星和左都御史李世达。他们秉 孙钅 公办事, 斥逐了一批不称职的官员, 其中有首辅王 锡爵的若干追随者。在王锡爵的策动下, 激怒神宗, 神宗下诏罢免孙钅 龙, 赵南星等或削籍、 或降调。同年 十一月, 高攀龙针对缺官严重的情况, 上疏明神宗。 不少朝臣乘机向神宗提出, 原大学士王家屏德才声 望俱佳, 应招还任原职。 明神宗因王家屏曾力主 “ 立 国本” , 故不但命陈于陛、 沈一贯入内阁任职, 同时 又在吏部奏疏上批曰: “ 司官降杂职” , 而主司其事 的就是顾宪成。多人疏救顾宪成而被降级外调。此 后, 是吏科给事中王元翰的上疏。他指出, 由于皇帝 的不正, 引起 “ 臣工之变” , 要求明神宗起用顾宪成 浙、 昆、 齐各党 等 &’ 余名被罢官的正直人士。于是, 争相弹劾, 明神宗不置可否, 遂使邪党更为放纵。 在淮抚李三才的任用问题上,双方的斗争更为 激烈, 也更显示出对立双方立场的不可调和。李三才 任官多年, 从事管理国家、 地方财政、 民事、 学政、 司 法及漕运工作, 经验丰富, 有谋略和理政才干。李三 抑 才在淮抚任上 &’ 余年,利用自己的地位和权力, 制豪强,并上疏提出应加强地方官的职权以限制矿 监税使的恶行。他还提出加强兵备, 以防止倭寇的侵 扰。于水利疏浚、 赈灾救民等方面也有政绩, 受到百 姓的称道。 在他调离时, 百姓扶老携幼, 痛哭挽留。 万 历三十七年, 大学士叶向高奏请增补阁臣, 李三才多 次被提名出任都御史以掌管都察院,要求李三才入 阁的呼声十分高涨。对立派则上疏弹劾、 是非毁誉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晚明东林党研究综述:1991—2004东林党既是一起历史事件,又是一种文化现象。

它虽然发生在晚明时期,但无论对当时还是后世都曾产生过深远影响。

许多年来,学界一直把它视为明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而备加关注,有关撰述也络绎不绝。

对于1949年10月至1990年12月间的主要成果,笔者撰有《建国以来明末东林党研究述评》一文已予介绍。

该文署名“黄兆”,刊于《中国史研究动态》1991年第11期上。

本文的时限,上承前文,始自1991年1月,止于2004年6月。

取材的范围,仍以所见之大陆出版物为限。

笔者依能力之所及,共收集到此期内相继面世的涉及本课题的学术著作25种,散见于论文集和各类刊物的文章93篇。

现分专题对这些著作和文章中有争议者与有发明者作一概述,以期有助于展示近十余年来本课题研究的风貌。

一、东林党正名东林党正名讨论的是东林党这个称谓的本身。

它与本文的几个专题:东林党议、东林书院、东林学派既有关联又有区别,故另辟一节,置于文首。

“党”字在《周礼》、《尚书》、《论语》、《左传》等先秦典籍中已见之。

许慎《说文解字》训为:“不鲜也”。

段玉裁注:“《释名》曰:五百家为党,党长也,一聚所尊长也。

此谓党同尚”。

党的本义为周代一种地方基层组织。

后引申为“族党”、“党类”、“党附”等。

“朋党”一义是由“党附”衍生而成的。

在后来的使用中,此义渐居主项。

所谓“朋党”,与“政党”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政党”必须具备政纲章程、组织机构等一整套严密的构成要件,它是近代社会的产物。

而“朋党”只是因亲谊、地缘关系或共同的利益、政见等结成的政治派别和集团。

东汉的“党锢之禁”、中唐的“牛李党争”、北宋的“元祐党人”,均属此类。

最先将“东林”与“党”联系起来的是万历三十九年五月御史徐兆魁参劾顾宪成的疏文。

天启五年十二月,魏忠贤矫旨颁示天下的《东林党人榜》给“东林党”这种提法披上了一件合法的外衣,而在清代所修的《明史》中直接称用“东林党”一名,则使这个出自一方当事人的罗织的名目变成了世之“公论”,270年来相沿成习。

但是,这一称谓是否符合历史事实呢?应该说,多数论者的回答都是肯定的。

陈宝良《论晚明士大夫》(《齐鲁学刊》1991年第2期)说:“‘东林党'其实不是一个党派,但将它归结为一个士大夫群体则是恰如其分的。

”美国牟复礼等编《剑桥中国明代史》(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2月版第575—578页)一书说:“东林党不是这个用语的现代意义的政治党派。

翻译为‘党派'的‘党'字有贬义,在意义上更接近于诸如‘派系'、‘宗派'或‘帮伙'一类的词。

成员的身份没有固定的标准,……任何知名人物仅仅由于他们政治上的同感及他的社会联系,就能取得成员资格”。

“东林党人保持一种组织相对松散的文职官僚等级制度的倾向。

”张安奇《晚明激烈“党争”中的“东林党”》(《好学集》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5月版第545页)说:“本来,在封建社会时,所谓的‘党',就并非是近代和现代意义的党。

只是一些志同道合的人松散地聚集在一起,所谓的同气相求而已。

……其立场观点和态度的不同乃至品行的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派别。

”东林党就是这种“派别”。

蓝东兴《明中后期朋党特点及形成原因》(《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说:“‘东林党'这一概念不甚明确,所以有的研究者认为东林党严格说来不能称为党,……似乎只有带着明显地域特征或者具有鲜明政治主张的派别才称得上党。

笔者不同意这种观点,认为明中后期政界这种现象正是当时朋党的一个新特点,即结构松散,成分不一,凝聚力小,成败快速。

”顾蓉、葛金芳《雾横帷墙:古代宦官群体的文化考察》(陕西人民教育1992年1月版第158页)说:“所谓‘东林党'原是明末宦官集团强加在反对宦官干政,希望澄清吏治的一批官僚、士人头上的一项罪名。

这些官僚、士人虽有浓厚的宗派习气,却既无组织,又无纲领,严格说来,最多只是官僚同气相求、同声相应的松散联盟而已。

”张显清、林金树《明代政治史》(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12月版第797页)说:“晚明的党争,实际是不同的政治派别或政治利益集团之争,其‘党'只是派别或集团的称谓,并非后世意义上的‘政党'。

这些所谓的党,无论是东林党、浙党、阉党等,都不具有组织意义。

”吴伟逸《东林党争与晚明清流士大夫的历史命运》(《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7年第4期)说:“‘东林党'确是反对派从‘君子不党'的角度攻击东林人士给加上的名号。

而另一个事实是,东林党确为一个有组织、有领导、有政治主张的政治团体”,“是清流士大夫,为救世而与邪恶势力进行斗争的政治组织。

”以上引文虽然竭力回避“党”字,而使用了诸如“群体”、“派系”、“宗派”、“帮伙”、“派别”、“联盟”、“集团”、“团体”之类的词语,但在此处它们的含义基本上是一致的,那就是都认为东林党是一个朋党,而不是政党,唯一的争议点仅在于它是“结构松散”、“无组织意义”的朋党,还是“有组织、有领导”的朋党。

不过,确也有人认为东林党不是朋党而是“政党”。

李书增、岑青、孙玉杰、任金鉴《中国明代哲学》(河南人民2002年1月版第1304—1305页)写道:东林学派中“大多数人在政治斗争中相互支持,学术上相互切磋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以反对权奸、实现符合理想道德规范的政治局面为共同目标,以讲学清议为斗争手段,以书院为组织形式这样一个政治学术团体。

这种团体,可以说已经具备了近代政党的雏形”。

李圣华《晚明诗歌研究》(人民文学2002年10月版第284页)也写道:“东林讲学,以明道自任,士人闻风响应,……似乎与结党无关,但东林的存在不止于讲学,还表现出积极干预政治的姿态,顾宪成等……在政坛上和衷共济,尽管不以结党自居,可是在激烈的政治纷争中,其一系列活动远超出书院讲学的范围,构成一个实体的政党。

”他在该书(第288页)的另一处又说:“朋党是攻击东林的口实,为避免与朋党不光彩的一面相联系,一些明末清初的士子讳称东林党一词,可是数十年政治斗争中,东林士子同气相求的政治活动决定了其政党实体的存在”。

需要指出的是,按照李圣华所述,其“政党”一词的真实涵义依然应该是“朋党”。

与上述两种观点相反,既不承认东林党是政党,也不承认东林党是朋党者当属樊树志。

他在2001年连发两文:《东林非党论》(《复旦学报》社科版第1期)和《东林书院实态分析:“东林党”论质疑》(《中国社会科学》第2期),直接切入这个困扰着史学界的难题。

因为复旦大学2003年10月版的他的专著《晚明史》中《东林书院与“东林党”》一章正是由这两文组合成的,所以就以该章为例。

他在该章中写道:“晚明史上的所谓党,无一例外多是朋党的党,而非政党的党。

所谓朋党,是指官僚结成的派系(或称派阀),因而所谓党争,自然是指官僚派系之间的斗争,它与民间人士无关。

东林书院的创办者顾宪成,高攀龙等人虽然以前曾是官僚,但早已被革职下野,此时在书院中以讲学为己任,朝廷中的党争与他们有何干系?东林书院何党之有?”接着,他从几个方面加以论证。

首先,东林书院创建的目的是“希望有一个理想的讲学场所”,“东林书院名闻大江南北的讲会,并不是为了议论政治,而是议论儒学。

”其次,万历朝的几次京察、楚宗案、妖书案、会推阅臣等都是“政府高层的权力斗争,与僻处东南一隅的小小东林书院有何干系?”况且,“沈一贯是沈一贯,浙人是浙人,不必牵扯在一起”。

既然“浙党”并不存在,那么,所谓“‘东林党'与‘浙党'对立云云,实在是臆测多于事实的”,“围绕沈一贯的所谓‘东林党与浙党'的纠纷,带有多大的虚拟性是不言而喻的。

”再次,顾宪成“为李三才辩护”,“让反对派抓住了东林书院‘遥执朝政'的把柄”,“一些别有用心者把李三才与顾宪成联系起来并诬称为‘东林党'”。

这就是“东林书院被诬为‘党'的由来。

”最后,“王绍徽在《东林点将录》中把李三才、叶向高列为‘东林党'的一、二号人物,”但李三才“自己始终不以东林人士自居”,“叶向高被列为‘东林党'的魁首,即使按照当时的标准来衡量,也极为牵强附会”。

“这份名单是魏忠贤及其亲信为了打击异己势力而炮制的一个口实”,其用意是“把原本子虚乌有的‘东林党'视作一个组织实体”,“一个不剩地予以清除”。

由此,他总结说:“毫无疑问,所谓‘东林党'的党也是朋党的‘党'(Factions),而不是政党的‘党'(Parties)”,“东林其实并无所谓‘党',‘党'是它的政敌强加的”,“或许可以说,没有东林书院就没有东林党”。

研读该章全文,不难发现,作者是以东林书院为基准来辩称东林非党的。

作者这种对东林党和东林书院(实际上是指参与东林书院讲学的人或称东林学派)这两个概念的判定,可以表述为一种“是此而非彼”式的单向排斥的逻辑关系。

有些论者对此并不认同。

王赓唐、张震《东林党与东林学派》(《无锡文博》1994年第4期)认为两者是一种重合关系。

他们说:“东林党和东林学派是一体的。

没有东林党也就没有东林学派,如果要加以区分的话,那么东林党是在庙堂,在民间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暗主、权臣、阉寺进行斗争。

东林学派则是为自己的政治主张在性命之学范围之内寻找理论依据。

”牛建强《明后期政界之纷争——兼论东林学派政争之非直接介入》(《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1995年第1期)认为两者是一种并列关系。

他说:“东林党非是以东林学派人物为核心的政治集团,而是一个涵盖极为广泛的政治概念。

……东林学派人物在学派未形成之先实直接参与了政争,而此时既未有东林学派这一学术团体,也未有‘东林党'这一概念称谓。

及至这一名目出现,直接参与政争者又非东林学派人士矣;此时东林学派人士的政争参与只是采取舆论影响的间接形式。

”《剑桥中国明代史》(第640—641页)认为两者是一种交叉关系。

它说:“这个‘运动'实际上包括两个相互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组织。

第一个组织由不满现实的学者和退职的官吏组成,他们聚集在无锡附近的东林书院,从事讲学和哲学讨论,致力于促进整个中国社会在道德上的复兴。

……第二个组织更具有政治性,以卷入朝中持续的党派论争的人为代表,他们企图恢复政府人员的正直。

这些人确跟东林书院有联系,但跟书院的许多成员不同,他们都是政治上的积极行动者。

不论他们在具体问题上有可能有多么大的分歧,他们在目标和理想上有足够的一致使他们的敌人把他们列为一‘党'。

”认为两者是一种包容关系者则更多。

日本沟口雄三《中国前近代思想的演变》(中华书局1997年10月版第343—344页)认为:“称东林派为东林党似乎更正确一些,……聚集在东林书院的人是否都是特定的东林党人呢?事实上,参与书院讲会的人还不是东林党的全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