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王小波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文献:
刚罡·充满交叉小径的花园——王小波小说艺术特征[M]湖北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第4卷第2期
刘承云.论王小波小说语言的狂欢化风格[M]重庆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第29卷第1期
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6.2 p92
尼采《悲剧的诞生》转引于金哲的《意志论·存在论·解构论——形而上学批判之路》《文艺评论》2009.3
新世纪王小波研究综述
龙瑶
摘要:时光飞逝,转眼间王小波离开我们已经十五周年了,生前为出版奔波的他,在辞世之后,却是名声大振,这不得不让我们感到震惊与痛惜。本文主要从新世纪十几年来,学人对王小波的研究进行综合分析,重在总结十二年来大家都从那些方面去研究王小波,总结下来,大抵是从其小说的叙事艺术,小说的艺术价值,创作的思想来源,杂文的思想价值,以及比较文学的研究等方面对其研究,这其间,正统文坛中对其研究的甚少,而喜于研究王的学人也大多是70、80后,所以对王小波的研究在思想层面上明显的表现出轻快而失重之感。
我更倾向于把他称为“思想者”。因为思想始终是活着的,很多人说王小波作为一个小说家是成功的,因为他的小说的确写得很好,但要是把他称为思想家,就有些过了。学人张远山在其文《王小波论:化腐朽为神奇的想入非非》一文中有精到的论述。我把他说成是“思想者”,是相对于我们整个社会,人类社会而言的,试想一下我们今天的社会有思想的活着的有几个人,大部分人似乎一机器,社会大架构中的一个分子颗粒,按部就班的活着。可是王小波不同,他在思维着。这就很不容易我们又何必去苛责呢?欧阳文风认为“事实上,王小波的杂文只是追求一种个人思想的表达,一种畅所欲言的快感和撕毁种种现世伪装是的酣畅淋漓。”[]这话说得很对,但是就着这股反叛的精神,这种追求自由表达自己的勇气,在我们今天的文坛,怕就是少见的了。所以我说王小波的批判还是形而上学的,但是,至少他是走在最前面的。
其次,关于其小说文本的研究,这是研究里面比较多的一类,而在小说文本的研究中,又更多的是被小说的语言的流畅运用,和故事的荒诞狂欢氛围所吸引。王小波先生对于语言文字的运用,可谓精湛。刚罡认为王小波很擅长运用富有韵律和节奏的语言描绘出一种诗的意境。比如在《绿毛水怪》中有这样的句子:“大团的蒲公英浮在街道的河流口,吞吐着柔软的针一样的光”“我们好像在池塘的水底,从一个月亮走向另一个月亮。”《我在荒岛上迎接黎明》“我在荒岛上迎接黎明。太阳初升时,忽然有十万支金喇叭齐鸣。阳光穿过透明的空气,在暗蓝色的天空飞过。在黑暗尚未退去的海面上燃烧着十万支蜡烛。我听见天地之间钟声响了,然后十万支金喇叭又一次齐鸣···”[]在极富有诗意又明白晓畅的文字之下,体现出一种流转的气韵和充满才气的诗情。当然他的文字除了在诗意上运用到极致之外,在口语化,自然化,甚至有时是粗俗化上,也表现出一种毫无造作之态。
关键词:叙事艺术 语言流畅 狂欢化 国学观 思想者
正文:当我打开中国作家网,输入“王小波”三个字时心情是沉重的,仅仅只有36条符合要求的信息,里面文章也大多是小感想一类的东西,诸如《作家王小波去世15年:戏谑美学一代绝唱》,《我的谈伴王小波(刘心武)》《王小波的文学史地位》等。这不得不让我联想到,时至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日,其实,王小波还是在“边缘”上受着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喜爱。
陈绪石,《论王小波的国学观》南昌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第37卷第3期
欧阳文风,吴叶群《十年来王小波研究综述》《云梦学刊》2008.3第29卷第2期
]我们知道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套用了荷马史诗中的《奥德修记》,以此获得一个框架,从而也就增加了作品的另一层寓意,另一层讽喻。从这一点来看,王小波对古代小说架构的借用,不无学习乔伊斯之嫌。而卡夫卡的《城堡》,那是一个象征性的城堡,作者的叙述总是给人一种失重的感觉,但我们读王小波的《万寿寺》时,不也一样吗?在万寿寺发生的一切,似乎存在过,似乎不可思议,这种效果,和城堡的效果真的是极其的相似,所以,王小波或许还有很多地方不足,但是对于这个称号,在中国当代作家中,当之无愧。对于王小波的叙事艺术还表现在他的多角度叙事或复调叙事上,小说《绿毛水怪》故事讲述了三遍,《万寿寺》至少讲述了二十遍,每一个次都有新的内容加进去,有所不同,但又都符合逻辑。这种风格又略似于美国现代主义作家,意识流大家威廉·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的写法。所以归结起来,王的叙事艺术受西方现代主义创作影响是比较大的。
再次、王小波对国学的态度
这也是新世纪以来学人研究的较多的一个领域,随着国学的兴起,海外各类孔子学院大行其道,国学的昌盛,让人们不禁思索起来,从“五四”反对旧文化以来,我们的民族文化渐渐的复苏,渐渐的觉醒,渐渐的成长,渐渐的恢复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大国,历史古国的地位,这一路走来,披荆斩棘,其间不乏极端主义者,绝对主义者对于国学的一票否决,当然了,这期间,除了鲁迅、胡适等大家之外,新时期以来的当然不能屏蔽掉王小波,王小波对于儒家儒学时持批判态度的,这方面在他的杂文《我看国学》《智慧与国学》等文章中有很好的体现,王小波说过,要是可以,他更愿意到孔子以前的时代去生活(大意)这是很明显的,他觉得儒家的文化局限了中华文化的广阔的发展,使得文化面狭窄,只是停留在一些礼仪道德上面,没有像西方那样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以一种广大的视觉去窥探我们的世界,丰富我们的文化,他说“读完了《论语》闭目细思,觉得孔子经常一本正经地说些大实话,是个挺可爱的老天真。”[]也就说我们引以为傲的五千年文明,也就是孔子、孟子、朱子、二程的那一些条条款款,而且还没有什么创新,都是在一个圈子里打转转。对于旧文化或者说是封建文化的批判,我觉得王小波主要是受到西方后现代主义先驱尼采的影响,尼采较早地就提出了批判整个西方现在文化的问题:“我们整个现在世界被困在亚利山德里文化的网中,把具备最高知识能力,为科学效劳的理论家视为理想,其原型和始祖便是苏格拉底。”[]尼采把西方现代文化的弊端归因于希腊时期的亚历山德里文化,指明其肇事者为苏格拉底,是苏格拉底所推崇的“知识”成为摧毁现代人精神的致命病因,而知识的核心原则就是理性,从而知识与理性同伟尼采的批判对象。王小波以一种戏谑的口吻契合了尼采的这一思想,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笼罩的中国人思维空间里的所谓正统,所谓伦理道德,所谓一切玄而没有使用价值,理论价值的东西上。对于王小波对国学的看法态度,陈绪石认为“王小波对国学的不满源于国学研究的历史及现状。”他推崇墨子,自称是墨子的“门徒”并说“我对墨子的崇拜有两大原因:其一,他思路缜密······”。陈绪石说从这里可以看出“他对国学并不是一棍子打死;另外,最重要的是文化传统本身,包括孔孟的学术在内并没有错,错的是后人对待传统的方式”“历代学人治学欠缺包容性”[]陈绪石很客观的说了王小波对于国学态度的积极和不足的地方,这是很可贵的,但是作为一个形而上学的批判者,他能有这样的开创勇气,是值得我们推崇的,学习的。
结束语:下面说说我的感想:古有陶渊明死后而名显,今天,在贴近我们生活的这个年代,这样的事真真切切的发生了,不过,虽然他在死后,所有作品被发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接受。我要说,他到底还是在“边缘”上,或许只有在那里他自身的光芒才能照得更远更亮,更持久。有时候想说一句大逆不道的话,他死了才好呢,要是活着,真怕那一天他被所谓的正统给“收编”了,那才是所有爱他推崇他的人的巨大的遗憾呢!同时也会是中国文坛的遗憾吧!
作为“文坛外的高手”“自由的思想者”“体制外作家”的王小波,自从上世纪末辞世以来,一直是人们关注和争议的一个热点。而他本人的性格风格正如他一篇杂文的题目“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这是为什么呢?我想这个问题已经有很多的人对其做了回答,当然这些声音是迥异的,是参差不齐的,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小波先生辞世到“王小波现象”,再到新世纪的十几年来人们对王小波的研究来看,总结下来大抵从以下几个方向上去了解和认识王小波:有关于其小说写作的风格与艺术价值的,有关于其创作的思想来源的,有关于其对文化对国学的观点的研究的,有关于他的杂文的价值研究的······当然也有对思维睿智思想价值进行研究的,但是,似乎这个版块上的成就还不是特别的突出。
目前学术界对于王小波的研究的情况:
首先,关于王小波的小说的叙事艺术。谈到王小波的叙事学极其文学成绩,人们对他的评价是“中国的乔伊斯兼卡夫卡”。当我第一次在百度上看到这个评语是真的被震惊了。中国什么时候出现了这号人物的?乔伊斯?何许人也?詹姆斯·乔伊斯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及“意识流”思想对全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最著名的要数他的代表作《尤利西斯》了,再来看卡夫卡,那可能更吓人些吧,看过《城堡》看过《审判》的人应该知道,这位来自奥地利的小说家他的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而上面这两位都是意识流的高手。说小波先生兼有两者,是否有夸大之嫌?刚罡认为“王小波的小说明显带有重写和戏仿的性质,如《青铜时代》中三篇小说都是以唐传奇为创作蓝本,《万寿寺》中的薛嵩和红线两个主要人物出自袁郊的《红线》·····”[
狂欢化诗学是前苏联文艺理论家巴赫金终生致力构建的文学理论,是一种基于长篇小说话语修辞之上的叙事诗学。由于王小波小说故事的架构的新颖别致,故事的离奇怪诞,想象的丰富多姿,刘承云认为“王小波小说的语言、形象和文体,以及精神实质都深刻地体现了巴赫金所说的‘狂欢化文学’的特征。”[]这一评判是非常合理的,这与王小波本人的创作理念不谋而合,诙谐、有趣,是王小波不懈的美学追求,早在他的一部小说的序言里他就这样说过了“其实每一本书都应该有趣。对于一些书来说,有趣是它存在的理由;对于另一些数来说,有趣是它应达到的标准。”在狂欢化的风格之下,王小波则是一个最会使用反讽的高手,反话正说、悖论语言在他的手底下,信手拈来,不费吹灰之力自然而且和谐。
对于王小波的研究还有很多方面,比如对于他关于“性”描写的讨论的,这是一个敏感的话题,这也是其作品一直在大陆得不到正统承认的一大因素,这一方面我认为与时代对于人的话语权的抹灭和弗洛伊德理论有很大的关系;比较文学研究如把他和鲁迅作比较研究的,如房伟《从强者的突围到顽童的想象——鲁迅与王小波之比较分析》;从纯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去深度认识王小波的,有如刘郁琪《权力与反抗:一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精神突围》等等,就不一一列举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