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童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童趣
教学设想
教学本文,宜把诵读作为教学重点,默读以疏通其文,朗读以领悟其妙。
本文内容比较浅显,可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可作适当点拨、引导。
要求学生当堂熟读成诵,流畅地复述课文内容,从而深刻地理解“物外之趣”。
由于本文是学生入校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教师有必要谈谈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
课前可安排预习。
教学目标
①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②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③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④理解文章叙事顺序,了解各层大意。
○教学重点
①反复朗读,疏通并领会课文大意。
②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③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象,获得生活乐趣。
○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正确停顿,疏通文意。
教学重点
①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②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③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教学方法
传统的朗读和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反复默读的朗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感悟课文内容。
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矫正自己在朗读上诸如语气,节奏、速度和情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进一步朗读,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在内容的理解上,教师可以组织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难点问题可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合作解决。
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教学手段
录音机、投影仪。
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加点字的字注音。
童稚(zhì)藐小(miǎo)拟作(nǐ)鹤唳(lì)
怡然(yí)凹凸(āo tū)土砾(lì)壑(hâ)庞然(páng)癞虾蟆(lài háma)
2.熟读课文。
3.看看课文注释,查工具书,试翻译课文。
二.导语:每个人的童年都会有很多“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本文以生动的笔触,记述了作者儿时一些趣事,充满童真童趣,读来令人喷饭。
下面请欣赏《闲情记趣》,看看作者是怎样写出这些童真童趣的。
三.正课
1.老师朗读课文,请同学们听准字音。
2.请某学生读课文,纠正误读。
3.重点理解掌握下列加点词语的词义:
余忆童稚(幼小)时,能张目(睁开眼)对日,明察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见藐小(渺小)微物,必(一定)细察(仔细观察)其纹理,故(因此)时有物外(超脱于尘世以外)之趣(乐趣)。
夏蚊成雷,私(自己,暗自)拟作(比作)群鹤舞空。
心之所向(向往,想象),则(那)或
千或百果然鹤(变成鹤)也。
昂首观(观看)之,项(脖子)为(因为)之强(通“僵”僵硬)。
又留蚊于素(白色)帐中,徐(慢慢地)喷之以(用)烟,使之冲烟飞鸣,作(比作,当作)青云白鹤观(景象),果如鹤唳(鸣叫)云端,怡然(愉快,愉悦)称快(叫好)。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聚精会神)细视(仔细观察),以(介词,把)丛草为(当作)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山谷),神游其中(感觉中好象亲游其地),怡然自得(自己感到很高兴很得意)。
一日,见二虫斗(争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庞大而笨重的东西)拔山倒树而来,盖(原来)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全)为所(被)吞。
余年幼,方(正)出神,不觉呀然(哎呀的叫)惊恐(惊慌恐惧)。
神定(神情安定),捉虾蟆,鞭(用鞭子打,动词)数十,驱(驱赶)之别院。
此皆幼时闲情也。
(1)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
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
(2)故时有物外之趣。
(故,所以)
(3)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私,暗自、暗暗地)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
(5)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徐,慢慢地。
)
(6)果如鹤唳云端。
(唳,鸟鸣。
)
(7)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丘,山丘。
壑,山沟。
)
(8)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鞭,用鞭子抽打。
)
(9)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之,的。
其,它的。
指“藐小之物”。
)
(10)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于,在。
)
(1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之,指蚊子。
)
(12)徐喷以烟。
(以,用。
)
(13)使之冲烟而飞鸣。
(之,蚊子。
)
(14)蹲其身,使与台齐。
(其,自己。
)
(15)以草为林。
(以,把。
)
(16神游其中。
(其中,这里面。
指想像中的境界。
)
(17)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为,被。
)
(18)驱之别院。
(之,它。
指癞蛤蟆。
)
3.在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请试着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5)作/青云白鹤/观。
(6)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7)蹲其身,使/与台齐。
(8)见/二虫斗草间。
4.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想一想该怎样翻译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心里想像到的,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
)
(2)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比作“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它们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我]为此高兴得[不断地]叫好。
) (3)蹲其身,使与台齐。
(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台齐平。
)
(4)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我]便在这种境界中亲历游览。
)
(5)见二虫斗草间。
([我]看到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
)
(6)捉始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捉住癞始蟆,用鞭子抽打了几十下,把它赶到了别的院子。
4.某学生口头翻译课文前两段:
我回忆幼小的时候,能够睁开眼睛对着太阳看,视力非常好,甚至能看清楚秋天鸟兽身上新长出的细毛。
只要看到极微小的东西,我就一定要仔细察看它的纹理,因此时常产生超然物外的乐趣。
夏天的傍晚,蚊子成群地飞,嗡嗡的叫声像闷雷,我暗自把它们比作一群在空中飞舞的鹤。
我心里这样想,那成千上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
我抬着头看,脖子也累得发僵了。
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睡帐中,慢慢地用烟雾喷它们,让它们冲着烟雾飞叫,我把这个景象比作“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它们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我高兴得不停地拍手叫好。
我常在凹凸不平的土墙边、花台旁和小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来,让身子和花台一样高。
聚精会神地仔细观察,把草丛看作树林,把虫蚊想象成野兽,把凸起的土块比作山丘,把低洼的地方当作壕沟,我便在感觉自己好象亲游其地,心里感到很高兴很得意。
有一天,我看见两个小虫在草间争斗, 就仔细观察,看得兴致正浓时,突然一个家伙掀倒“山”压倒“树”走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它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就全被它吞掉了。
当时我年幼,正在出神地看那两只小虫争斗,癞虾蟆的到来不觉使我猛然一惊。
等我神情安定下来,便捉住了这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了。
三、作业:记词义并书面翻译此二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解释(上节课学的)词语。
二、新授:
(一)解释加点的词义:
(二)某学生口头翻译末三段:
(三)作业:
1.从文中找出同义词:察—观—视—见
2.从文中找出反义词:凹——凸吐——吞藐小微物——庞然大物定神——出神3.区别一词多义:
①余忆童稚时。
(时候)故时有物外之趣。
(不时,经常)
②昂首观之。
(看)作青云白鹤观(景象、景观)
③明察秋毫。
(看到、看清)必细察其纹理。
(观察)
④定神细观。
(精神、注意力)神游其中。
(感觉、想象)
⑤昂首观之(代词,它,)故时有物外之趣(助词,的)心之所向(助词,不译)
⑥项为之强(因为)以丛草为林(当作)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⑦徐喷以烟(介词,用)以丛草为林(介词,把)
4.解释下列词语并用这些词语造句:
①明察秋毫__形容视力极好,极小的东西都能看清楚。
②庞然大物__形容体积大而笨重的东西。
③神游其中——感觉中好象亲游其地。
④怡然自得——自己感到得意或舒适。
⑤物外之趣——超脱于尘世以外的乐趣。
①项为之强(脖子、颈项)②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③以丛草为林(树林)④兴正浓(兴趣)
⑤方出神(正)⑥驱之别院(赶、驱逐)
⑦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⑧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⑨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
⑩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1,同学们,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
本文的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
2,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
明确:
(1)把“夏蚊成雷”比作“群鹤舞于空中”。
(2)把草丛、虫蚊、土砾比作森林、野兽、丘壑。
(3)观“二虫斗草间”,惩治癞蛤蜞。
学生再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①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②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
③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自主讨论明确:
a.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
b.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
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c.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
[教师小结]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第分析第1自然段
“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
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是观察的本领。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是观察的习惯。
时有物外之趣—一是观察的收获。
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确——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学生思考: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欢那一个?背诵并用自己的话形象地叙述。
讨论回答:作者是怎样想像的?
讨论明确: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拟作群鹤舞空”,自得其乐;再把蚊子留在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
第二件趣事:以“丛草为林”“虫蚁为兽”“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从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尽吞二虫,以及如何惩罚癞蛤蟆。
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讨论明确——不可以。
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
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体验与反思
找出文中描写动作的语句
明确: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讨论]
问题l:已捉在手,又打了几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样的鞭子?癞蛤蟆竟没有死,是为什么?
[明确]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条。
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癞蛤蟆,说明他心中是热爱小动物的(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问题2:读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启示?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讨论明确:
热爱动物,热爱自然,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想像,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问题3: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
集体背诵课文,背诵时想像出三幅画面,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