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管理中土地质量评价研究综述
土地质量评价研究综述
土地质量评价研究综述摘要:土地质量评价主要是通过对构成土地的自然,经济因素进行评价。
随着人口的增长,全球的土地资源利用,耕地减少,人地矛盾等问题日益突出。
明确各类土地的适宜性,制约性,土地利用状况和生产潜力,从而为科学管理土地资源,合理组织土地,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土地质量评价的内容,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土地管理;土地质量评价;土地质量评价指标前言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土地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
土地质量评价是综合尺度土地质量水平,反映土地质量差异的有效途径。
它是农业土地资源调查的重要内容,是土地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民经济建设中,这是非常重要的调查评价工作。
研究土地质量评价指标,评价方法等,在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管理,实施宏观尺度,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占有极其重要的部分。
1.土地管理中土地质量评价的内容1.1土地适宜性与生产力评价土地质量评价主要是根据土地的自然生产能力或利用潜力对土地质量进行评价。
土地的自然生产能力表现在质量和数量两个方面。
定性上主要体现在农林牧业或其他用途的潜力或适宜性上。
从数量上看,主要体现在农作物和森林的单位面积产量上。
土地生产力和适宜性是土地质量最早、应用最广泛的概念,一直是土地评价质量标准和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对土地为农作物、牧草、森林正常生长所提供的生态环境条件的综合评价。
土地按其适宜用途一般分为多重适宜性、简单适宜性和不适宜性。
确定土地适宜性应充分估计土地利用对当地及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土地适宜性评价可分为总体评价和单项评价。
土地综合评价是根据农用地、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用地的适宜性和限制强度,确定土地质量等级。
单项土地评价是以土地是否适合种植某种作物和评价土地质量的限制因素为基础的。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程序是:划分土地评价单元,选择评价项目,确定土地定级标准,评价土地定级,整理结果数据。
土地质量评价与土壤改良措施研究报告
土地质量评价与土壤改良措施研究报告一、实施土地质量评价的必要性从科学发展观来看,耕地在数量上的扩张是有限的,而在提升耕地质量方面具有相对较大的空间。
土地开发整理的基本功能是有效补充耕地、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土地集约化利用和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其本质就是有效提高土地质量。
而土地质量评价则是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竣工前后、验收之前必须完成的工作,其评价结果对于检验土地开发整理措施的实施效果、开展土地权属调整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也可为土地估价和土地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例如浙江省通过对多个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前后的土地质量进行了比较评价,认为土地开发整理措施的实施能够使耕地质量平均提高两个级别(百分制,每10分一级)。
国务院29号文件明确指出“严格执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
各类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建设单位必须补充数量、质量相当的耕地,补充耕地的数量、质量实行按等级折算,防止占多补少、占优补劣”。
目前,国内各地土地开发整理普遍存在重视耕地面积的现象,并将新增加耕地用于占补平衡。
为了有效贯彻落实国务院28号文件精神,十分有必要开展与土地开发整理相关的土地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二、土地质量评价方法由于针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之后的土地质量评价工作还处于探索研究阶段,还没有形成公认的相关土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2003年国土资源部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行业标准——农用地分等规程》,该标准适用于县级行政区内现有农用地和宜农未利用地。
为了进一步提高北京市土地管理行政能力,促进土地开发整理与农用地分等定级工作的衔接,该课题采用了《农用地分等规程》中规定的农用地自然质量分计算方法,即)(G i cj ij j Lij ij K K C a ⋅⋅⋅⋅∑β=(1) 式中i G 为第i 个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的土地等别指数;ij a 为第i 个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内第j 种作物的光温生产潜力;Lij C 为第i 个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的第j 种作物的土地自然质量分值;j β 为第j 种作物产量比系数;ij K 为作物土地利用系数;cj K 为作物经济系数。
土地整理项目耕地质量评价研究
土地整理项目耕地质量评价研究作者:赵淑芹来源:《管理学家》2022年第12期[摘要]实施土地整理项目,可以有效扩大耕地面积,改善区域的农业生产条件以及生态环境。
而要确保土地整理项目取得实效,必须做好土地整理项目的耕地质量评价。
文章首先简要介绍了土地整理项目以及耕地质量评价相关概念,进而就土地整理项目耕地质量评价具体实施,以及加强土地整理项目中的耕地质量管理,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措施。
[关键词]土地整理;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中图分类号:F3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2(2022)12-0094-03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被大量占用,加剧了耕地的保护难度。
为了有效防范耕地面积减少,确保粮食安全,国家积极推进土地整理项目,在农村区域开展土地整理,在有效增加耕地使用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以及有效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
然而,土地整理项目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为确保土地整理后的耕地得到有效使用,必须重视对土地整理项目耕地质量的评价分析,及时发现在土地整理项目推进中存在的问题,这对于增加高产和稳产田比重,提高整体耕地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
土地整理,也就是土地整理或者土地开发整理,土地整理活动的开展实施需要综合考虑自然因素、经济因素以及作业活动,开展土地整理来消除或者是控制作物立地条件,完善农业种植基础配套设施,进而实现存量土地的盘活,有效補充土地资源,并实现耕地质量的提升,达到藏粮于地的作用[3]。
土地整理项目在内容上主要包括了对土地的利用结构进行调整,对土壤进行改良,平整土地,对土地整理区域内的道路以及沟渠等进行规划,进行废弃土地的复垦,以及划定地界并确定权属。
在土地整理项目的具体流程方面,主要包括了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论证,开展土地整理项目的规划设施,进行土地整理项目的技术研究,评估土地整理项目资金使用,开展项目招投标管理,做好土地整理项目具体实施阶段的现场控制等一系列的内容[4]。
土地质量评价方法与土壤改良措施
在实施生态恢复措施后,进行 定期的生态监测与评估,了解 措施的实施效果,为后续的土 地质量提升和生态恢复工作提 供科学依据。
THANKS
感谢观看
综合性原则
结合物理、化学和生物等 多种改良方法,以达到最 佳改良效果。
可持续性
改良措施应符合环保和可 持续发展要求,避免造成 二次污染。
物理改良措施
深耕翻土
通过深耕打破犁底层,改善土壤 通透性,促进根系发育。
排水措施
建立健全排水系统,降低地下水位 ,防止土壤盐碱化。
土壤覆盖
利用有机物料、塑料薄膜等进行土 壤覆盖,减少水分蒸发,提高地温 。
污染土地修复技 术选择
根据污染物特性和风 险评估结果,选择合 适的污染土地修复技 术,如生物修复、化 学修复、物理修复等 。
污染土地再利用 规划
在污染土地修复后, 进行土地再利用规划 ,确定合适的土地利 用方式,如工业用地 转为商业用地、绿地 等,以实现土地的可 持续利用。
某生态脆弱区土地质量提升与生态恢复案例
土地质量评价的原则和流程
流程:明确评价目标;收集基础数据;选择评价方法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划分土地等级 ;制定土地利用建议。
原则:综合性原则,考虑土地的多方面因素;主导因 素原则,突出影响土地生产力的关键因素;可比性原 则,确保评价结果的可比性和通用性;实用性原则, 评价结果应具有实用价值和可操作性。
土地质量评价方法与土壤改良措施
汇报人: 2023-11-22
目录
• 土地质量评价概述 • 土地质量评价方法 • 土壤改良措施 • 土地质量评价与土壤改良实践案例
01
土地质量评价概述
Chapter
土地质量评价的定义、经济条件和 社会因素,对土地的生产力、适宜性及其利用潜力 进行综合评估的过程。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第二章土地质量评价
例如,可以根据土壤有效厚度、土壤结构、土壤容重和土壤结持性的不同组合,估计作 物的扎根条件。
第四十一页,共六十八页。
而建立的。
第二十三页,共六十八页。
第二十四页,共六十八页。
四、土地利用要求评定实例
第二十五页,共六十八页。
第二十六页,共六十八页。
第二十七页,共六十八页。
第二十八页,共六十八页。
第三节 土地质量的评价方法
土地质量评价是根据土地特性及一定的土地利用方式选 择土地质量,在一定条件下估算土地质量的等级并以一定 的方式描述出来的一整套方法和过程。
•垂直地带性
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气温降低、湿度加大,一系列的土地质量也随之形成地带性分布,能明显地 看到从高山的山脚到山顶的这种规律
第十三页,共六十八页。
第二节 土地利用要求
• 土地利用要求反映某种土地利用方式对所依赖的土地质量的具体要求, 无论是土地利用大类或是土地利用方式与土地的结合达到土地利用的 目的,就要求土地具备一定的基本条件。
(1)选择恰当的适宜的土地特性作为每种土地质量的诊
断因素。
(2)拟定出选择的所有土地特性的目录,根据气候、 水文、地形、土壤、植被和动物区系环境因素将它们重 新分类。
第三十八页,共六十八页。
二、土地质量的估算方法
(二)土地质量估算方法
1、根据单一的诊断因素估计土地质量
有些土地质量可以由单一的诊断因素决定,即采用 一定的方法和原则将诊断因素的值转化为土地质量的值 。
与农作物或其他 植物生长有关
【研究】土地整理耕地质量综合评价及其变化研究
【关键字】研究土地整理耕地质量综合评价及其变化研究[摘要]:对耕地质量评价研究可以为耕地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将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种植能力和耕地潜在的收益能力作为评价的目标。
在研究中,运用GIS技术,采用实地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运用多项评价指标,使用多层次分析方法,探讨了土地整理的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和整理前后土地质量的变化。
研究土地整理前后结果显示,这种研究方法对土地整理耕地质量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整理后的结果可以为土整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关键词]:土地整理;综合评价;耕地质量当前社会,加强土地整理工作有利于实现我国耕地总量动态的平衡,能够有效的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通过进行有效的土地整理工作,比如土地平整、实现地块规则化及地块合并、加强农田的基本建设等,使得整理后的土地能够达到比较理想的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更加理想化,道路和灌溉排灌等设施更加齐全,是管理区域内耕地的面积和耕地质量取得明显的改进。
通过计算耕地面积,评价耕地的土壤质量,作为评价土地整理工作的重要依据。
可以通过测绘、定量化标准来衡量耕地面积的变化,耕地质量需要进行综合评价确定。
目前在我国,没有土地整理前后耕地质量以及土地的生产能力的变化比较,这样就不能进行科学的土地整理绩效评价。
进行土地整理耕地质量综合评价及其变化研究,对于完善我国土地整理的理论体系、科学评价土地整理绩效和促进我国土地整理事业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耕地质量综合评价的概念和内涵耕地是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轮歇地、草田轮作地、休闲地等,耕地是以种植农作物为主,有的辅以果树、桑树等其他树木的土地,每年能够保证至少收获一季。
有的比较大的沟渠和田埂也包括在耕地范围内。
耕地质量是与耕地有关的各种环境因素和土壤状况的综合,生产力的高低、农作物生长环境的好坏、土壤的质量等都属于耕地质量,耕地质量表现为就是耕地在现实用途条件下作物生产能力和收益能力和潜在的粮食生产力。
土地整理后耕地质量评价研究
土地整理后耕地质量评价研究作者:王园来源:《山西农经》2017年第02期摘要:土地整理是近期各地区增加耕地指标的一项重要的工作,结合整理和增减挂钩来补充各地的建设用地指标,随着土地整理的发展,从“量”到“质”都有了严格的要求。
本文以代县磨坊乡为例,结合基础数据研究土地整理前后的耕地质量的变化,对耕地质量的自然等、土地利用等进行计算,并进行了定级评定分析,并得出代县磨坊乡土地整理后的质量评价结果。
关键词:土地整理;耕地质量;评价;代县文章编号:1004-7026(2017)02-0043-03 中国图书分类号:F301.24 文献标志码:A1 引言2010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整理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47号),进一步明确提出“要按照耕地分等定级技术规范和标准,进行土地整理新增耕地质量评定和验收”。
这一要求明确地指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结束后必须进行耕地质量等级评定,并统一了新增耕地质量评定技术方法,使土地开发整理新增耕地质量验收有了量化标准。
耕地质量等级评定是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竣工以后,对项目区范围内的农用地的数量和质量进行重新评估定级,量化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在提高农用地粮食生产能力方面贡献大小。
其目的是通过评定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竣工后项目区内农用地的等级,分析粮食生产能力,为耕地占补平衡按等级折算、开发整理耕地质量报备等耕地保护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2 项目区简介项目区涉及代县磨坊乡上门王村、下门王村、南家寨村、磨坊堡村和十里铺村五个行政村。
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12°59′33″-113°03′30″,北纬39°04′50″-39°06′53″之间。
项目区东至二十里铺村,西至乡镇界,北至108国道,南至滹沱河沿岸。
参与开发整理土地总规模651.91hm2。
3 土地整理实施后的耕地质量等级评定3.1 工作底图《代县磨坊乡滹沱河流域基本农田整理项目》现状耕地以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底图,新增耕地以竣工图为基础底图,与项目所在地的农用地分等成果图(自然质量等别图、利用等别图、经济等别图)进行叠加,作为耕地质量等级评定的工作底图。
土地资源的调查与评价分析
土地资源的调查与评价分析【摘要】本文对土地资源的调查与评价进行了深入分析。
首先对土地资源的现状进行调查,包括土地利用结构、土地质量、土地面积等方面的数据搜集和分析。
其次对土地资源的潜力进行评价分析,探讨土地开发潜力及可持续利用的可能性。
然后研究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优化,提出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可持续性的策略。
探讨土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对策,指出保护土地生态环境和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
最后对土地资源评价方法进行探讨,提出适合不同情况下的评价模型。
在结论部分强调土地资源的调查与评价对土地管理的重要性,揭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因素,并探讨未来土地管理的发展趋势。
通过本文的研究,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决策支持。
【关键词】土地资源、调查、评价分析、现状、潜力、优化、保护、可持续利用、对策、评价方法、重要性、关键因素、发展趋势。
1. 引言1.1 土地资源的调查与评价分析土地资源的调查与评价分析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农业、工业、城市建设等各个领域的重要生产资料。
而土地资源的调查与评价分析工作,可以为政府决策、规划编制、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在进行土地资源的调查过程中,需要全面了解土地的地貌、地质、土壤、水文、气候等各种信息,以便准确评价土地的利用潜力和风险。
而评价分析阶段则需要结合土地资源的实际情况,运用各种评价方法和工具,对土地资源进行综合评估,明确土地资源的优势和劣势,为土地资源利用方式的优化提供依据。
土地资源的调查与评价分析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需要多学科的知识和技术来支撑。
只有通过科学规划和管理,才能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2. 正文2.1 土地资源的现状调查土地资源的现状调查是对某一地区的土地资源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和研究。
第五章土地质量评价
第一节 土地质量与土地特性
一、土地特性 2.土地的土壤特性
剖面形态:颜色、斑纹、岩石、质地、结构等 等。
土壤物理和侵蚀:土壤水分特征;空隙量、容 重、渗透度、土壤侵蚀性、水(风)蚀指数。
土壤化学:酸碱度、阳离子交换量、养分总量、 可溶盐总量等。
土壤生化:有机碳、有机质、土壤生物等。 土壤生化:可风化矿物、粘土矿物学等。
第二节 土地利用要求
土地利用要求反映某种土地利用方式对所依赖 的土地质量的具体要求,无论是土地利用大类或 是土地利用方式与土地的结合,达到土地利用的 目的(如农业中主要是粮食生产,畜牧业中主要 是肉和奶的产出等),就要求土地具备一定的基 本条件,所预定的土地利用目的才能达到。而为 了使选择的土地利用方式能到到预定的目的,则 要求土地所必须具备的相应条件,称为该土地利 用方式的土地利用要求,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 其土地利用要求也不同。通常用所要求的相应的 土地质量等级来表示。
途)确定一些常用的土地质量指标,如辐射状况、 温度状况等等,再根据主客观条件和土地质量的 特征确定描述土地质量的诊断标准(土地特性) 及其量化单位。
第四节 土地质量评价实例分析
二、土地质量的描述和评价方法 选择土地质量后,对每一种土地质量都要进行
描述和评价,例如:见教材第200页,表9-16. (一)辐射状况 1、性质和影响。针对辐射状况这一土地质量指
如估计洪涝灾害,可以用洪水等级这一个土 地特性(土地诊断因素)来估算。
第三节 土地质量评价方法
二、土地质量的估算方法 2.土地质量估算方法
第一,根据单一(最重要的一种)的诊断因素 估算土地质量。
第二,根据最小因子率估算土地质量。(木桶 原理)
第三,根据诊断因素的不同组合,进行分组诊断。 第四,通过建立模型估算土地质量。经验估计优
5土地质量评价
土地适宜性级:
根据纲内限制性因素的强弱而划分的。一般在适宜性纲内级的数 目分为三类。
高度适宜: S1,土地可持久应用于某种用途而不受重要限 制,或受限制较小,不至于降低生产力或效益,不需要增加 超出可承担水平的费用。 中等适宜: S2,土地有限制性,持久利用会出现中等程度 的不利,降低生产力或效益并增加投资及费用,但仍能获得 利益。 勉强适宜: S3,土地有限制性,对某种用途的持续利用是 严酷的,将降低生产能力或效益,或者需要增加投入,而这 种投入从经济上说只能算勉强合理的。
第5章 土地资源质量评价
第一节 土地质量与土地规划 第二节 土地质量评价
第一节 土地质量与土地规划
土地质量是土地的综合属性,指土地对某 种用途的适宜与否及适宜的程度。可用土 地属性指标综合表述。 我国土地质量退化情况相当严重。 既要考虑土地数量和质量,又要重视土地 的自然供给和经济供给。
第二节 土地质量评价
土地限制型
土地限制型是在土地质量等范围内,按其限制因素及强度 来划分的。同一土地限制型的土地具有相同的主要限制因素和
相似的改造措施。
土地限制型划分为:无限制(o),水文与排水条件限制(w), 土壤盐碱化限制(s),有效土层厚度限制(l),土壤质地限制(m),
基岩裸露限制(d),地形坡度限制(p),水分限制(r),温度限制
参评因子 高度适宜(S1)
<6
中度适宜(S2)
6-15
勉强适宜(S3)
15-25
不适宜(N)
>25
例如:
坡面坡度(度)
土地适宜性级
土地适宜亚类反映土地限制类别的差异。亚级是由具有 帮助记忆意义的英文小写字母,附在适宜级符号之后来表示 的,如S2m、S3me,m( moisture )表示水分的限制性;e (erode)表示侵蚀的危害性。
第六章土地质量评价28
0.85-1.60 1 1.61-2.35 2 2.36-3.10 3 3.11-3.85 4
W1=15.1
7.0-4.23 1 4.24-5.75 2 5.76-7.28 3 7.29-8.80 4
W2=14.0
36.4-29.7 1 29.6-22.7 2 22.8-15.8 3 15.7-8.7 4
a1=100,带入公式计算公差,所得公差d为负值。
17
wi
pi 100% pi
18
(三)标准回归系数法
回归系数法的实质是在土地质量(Y)与土地 评价因子(X)之间建立回归方程,将评价因子的标 准回归系数作为其权重。
建立多元回归方程 Y 0 1 x 1 2 x 2 n x n
式中,Y为应变量(土地质量),
第六章 土地质量评价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土地质量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 农用地定级 城市土地定级 土地潜力评价 土地人口承载潜力 土地生态足迹评价
1
第一节 土地质量评价
一、土地质量评价的概念 土地质量是土地相对于某种特定用途所表现出来的优良
程度。土地质量是土地的综合属性。 土地质量评价是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
9
三、土地适宜性分类体系
❖ 根据FAO《土地评价纲要》(1976)规定,土 地按照适宜用途可分为多宜性(如一块土地 适宜农林牧等用途,又适宜建筑用途)、双 宜性(只适宜两种用途)、单宜性(只适宜 一种用途)和不宜性(不适宜任何用途)。 按照土地适宜某种用途的程度分为高度适宜 (s1)、中等适宜(s2)、临界适宜(s3)和 不适宜(n)。
10
三、土地适宜性分类体系
纲
级
亚级
第06章 土地资源质量评价
二、土地适宜性评价
(二)土地适宜性分类体系
2、我国分类体系 我国目前为土地利用规划而进行的土地适宜性评价而 采用的分类体系一般为类、等、型三级组成,即土地适宜 类、土地适宜等和土地限制型。 土地适宜类指土地适宜的用途,如宜农、宜林、宜牧、 宜建设等。土地适宜类可根据评价目的划分得更精细,如 宜茶、宜柑橘、宜水稻、宜住宅用地、宜工业用地、宜港 口用地等。 土地适宜等反映土地对于特定用途的适宜性程度,通 常为三等: 一等地(I)、二等地(Ⅱ)、三等地(Ⅲ) 土地限制型反映土地限制性的种类,即造成土地适宜 性降低的主要限制性因素。
第六章 土地资源质量评价
第一节 土地质量与土地规划 第二节 土地质量评价
1
第一节 土地质量与土地规划
土地质量是土地综合属性,具体是指土地对 某种用途的适宜与否及适宜程度。 土地质量可用可度量测定的土地属性指标来 综合表述。 土地属性指标可分为土地自然属性指标(如 土壤、地形、气温、水文、生物等)和土地社会 属性指标(如产量、产值、劳动消耗、产投比、 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等)。 土地质量变化固然有自然因素变化的作用, 但根本的原因却在于人类对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 促使土地质量发生了变化。
2
第一节 土地质量与土地规划
合理组织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土地利用是土地 利用规划的重要任务。 在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方案时,既要考虑规划 区域的土地数量水平,又要重视规划区域的土地 质量状况,合理运用土地数量与质量的互助替代 作用,因地制宜地组织土地利用。 不仅要保护好耕地和基本农田的数量,还要 重视对耕地和基本农田质量(综合生产力能力) 的保护。 综上所述,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时,从土地 供给层面来讲,既要考虑土地数量和土地质量, 同时要重视土地自然供给和土地经济供给。
《耕地质量评价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3000字
耕地质量评价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国外研究综述耕地质量评价和等级划分方面,大多数西方国家侧重对耕地自然特征的详细分析,如降雨或灌溉形成的田间持水量、种植适宜温度、耕作季节、酸碱耐受程度、土壤盐分含量、土壤透水透气性、地形坡度、是否有较大石块等土壤特性,以及不能够长期存在侵烛、水淹、温度骤变等外部不良因素。
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Collins (1976)从土地利用规划的角度研究农地保护问题,并正式提出了优质农田(Prime Farmland)的概念。
继而Raup (1976)又进一步对其内涵进行了剖析。
美国农业部结合相关研究,立足于本国国情和资源禀赋,把耕地划分为:优质耕地(Prime Farmland)、特种耕地(Unique Farmland)、州重要耕地(Farmland of StatewideImportance)和地方重要耕地(Farmland of Local Importance),以此确立了全国耕地质量评价和保护识别的标准(Ward, 1991)。
随着人们对生产便利、规模经营、综合加工等经济理念的认识提升,单一地以耕地生产力和粮食产量进行耕地质量划分难以满足从业人员的需求。
区位成为西方社会划分耕地质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若区位适当,即便是耕地质量中等或偏下,只要能与周围未开发土地资源或耕地连片分布,也可视为优质耕地(Olsen and Jones,1989;Nelson,1990;Greene and Stager,2001)。
另外,在资源区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方面,传统西方社会强调土地利用的分区管制,对于优质耕地的识别与评价停留在集中连片的农业用地地块或分区上(Daniels, 1990;Greene,1997)。
随着都市农业的形成与发展,许多国家认识到在建成区内进行作物种植可以带来经济、生态和景观等多方面的效益,因此逐步将优质耕地的界定与管理向城镇区域延伸,结合周围景观、区位、采光、通风等条件,通过调节土地利用分区的管制规则对分区内的作物种类进行分类管理,以提高这些地块的经济利益、景观效能和美学价值(Schiffman,1983;Wassmer, 2009)。
土地整理耕地质量综合评价与研究
-课程名称:专业讨论景观格局—生态过程研究进展学号:08210016姓名:朱槐文得分:景观格局——生态过程研究进展摘要:景观格局——生态过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是研究区域生态环境特点、问题的关键技术。
通过对我国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研究方法及相互关系等方面进行综述,指出目前景观格局——生态过程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分析未来研究的热点和趋势。
关键词: 景观格局;生态过程;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Q1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39年,德国地理、植物学家特罗尔在用航片解译研究东非土地利用提出景观生态学这一概念。
景观生态学经过60年的发展,特别是随着现代化技术和工具大量应用景观生态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其原理和方法已经应用到许多领域,尤其在环境科学研究与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不过景观生态学在学科特性和理论体系等方面还不够完善,一些争论尚存,整个景观生态学领域中还有很多科学问题亟待解决[2]。
其中一个重要而核心的问题就是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研究。
1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1 景观格局——生态过程研究方法现状1.1.1 景观格局分析方法景观格局分析方法是指利用景观指数、技术分析景观格局的时空异质性,从而实现对生态过程的研究。
分析的目的是从看似无序的景观要素镶嵌中,发现潜在的有意义的规律性,并确定产生和控制空间格局的因子和机制[3]。
目前景观格局分析主要通过指数实现。
景观格局指数是高度浓缩的景观格局信息,是反映景观结构组成、空间配置特征的简单量化指标[4]。
Turner 等[5,6]认为,研究景观空间异质性的成因及其生态学含义首先需要对景观格局进行量化,而景观格局指数可以满足这种需要。
此外,通过景观指数还可以实现[7]:不同景观格局同一时间的比较;同一景观格局不同时段的比较;不同景观不同时段的比较,从而揭示所研究区域内景观格局特征和生态变化。
在1979~2008年发表的100多篇中文文献中,使用主要景观格局指数的情况如表1所示[8]。
某地区耕地质量评价的相关研究
某地区耕地质量评价的相关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某地区耕地质量评价的相关研究,分析了耕地质量评价的意义和影响,探讨了评价指标与方法的选择及其作用,对某地区耕地质量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有效的耕地质量改善对策,并通过案例分析进行了验证。
结论部分总结了研究成果,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研究,可以为相关部门制定科学的耕地管理政策提供理论支持,为地区农业生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耕地质量评价、研究背景、研究意义、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耕地质量现状、改善对策、案例分析、研究成果、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某地区耕地质量评价的研究背景十分重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耕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日益受到重视。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对于农民的生计和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环境污染的加重,某地区耕地质量受到了严重影响。
过去,我国农业生产主要以数量为主,导致了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和耕地质量下降的问题。
对某地区耕地质量的评价研究显得尤为迫切。
通过对耕地质量进行科学评价,可以为合理利用和保护耕地资源提供依据,并有助于制定有效的耕地保护政策和措施。
耕地质量评价的研究还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撑和指导,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对某地区耕地质量的评价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通过深入研究某地区耕地质量评价的相关问题,可以为提升农业生产水平、保护耕地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耕地质量评价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工作,对于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产品质量、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某地区耕地质量评价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对于该地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评价耕地质量可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合理的管理措施,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保护环境。
对于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的保障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只有通过科学评价耕地质量,才能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提高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水平。
土地质量评价方法与土壤改良措施
汇报人: 2023-12-30
目录
• 土地质量评价方法 • 土壤改良措施 • 土地质量评价与土壤改良的关
系 • 土地质量评价方法的应用 • 土壤改良措施的应用 •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01
土地质量评价方法
土壤理化性质评价
01
02
03
土壤质地
通过测定土壤颗粒组成, 判断土壤的砂粒、粉粒和 粘粒含量,从而了解土壤 的质地状况。
土壤酸碱度
测定土壤的pH值,过酸或过碱都会影响作物生长 ,需采取相应改良措施。
城市用地评价
土壤污染状况
调查城市用地范围内的土壤污染状况,包括重金属、有机污染物 等,评估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
土壤承载能力
评估城市用地土壤的承载能力,确保在建设过程中不会导致土壤侵 蚀、滑坡等自然灾害。
土壤生态功能
土壤调理技术
针对不同土壤类型和障碍因子,研发新型土壤调理剂,改善土壤 pH值、盐分、水分等理化性质。
精准农业技术
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和农业装备,实现土壤改良的精准施策和精细管理 ,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土地质量与土壤改良的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经济效益入等经济指标 的影响,评估其经济效益。
保护城市用地范围内的土壤生态功能,如绿化植被、微生物群落等 ,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工业用地评价
土壤环境容量
01
评估工业用地范围内土壤的环境容量,确定该区域对污染物的
最大承受能力。
土壤污染修复
02
针对已污染的工业用地,采取物理、化学或生物修复措施,降
低污染物含量,使其达到安全利用标准。
土地利用规划
土壤侵蚀防治
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如修建梯 田、种植防护林等,减少水土 流失,保护土壤资源。
土地整理的土地质量指标体系研究
project of蜘ian
and
GIS technology to construct system index of LCR quality,two standard plot
methods of multi-factors synthetic
judge and
judge
are
applied to evaluate the
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综述
费,百分之三十上缴中央财政,百分之七十留给地方人民政府,都专项用于耕地开发”。新增建 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的征收,使国家投资、统一组织土地整理有了资金保障,从1999年起,我国 开始以土地整理项目的形式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的、有组织的、系统的开展土地整理工作,这 也开创了我国土地整理事业的新局面。 土地整理是多学科的,在社会制度不同、发达或发展中国家。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和地
作了明确的说孵并表示了谢意。
研究生签名。习曼。戮勃
时问:
2,彤,年如7[|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中国农业丈学有关倮留、使嗣学位论文的援定,印:学校有权保 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
等复俸4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同意中匿农业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
称:±速堂 向:±丝透盆
耕地质量评价的研究综述与趋势
耕地质量评价的研究综述与趋势1 引言耕地约占全球陆地表面积的10.20%,是农业生产最重要的资源,对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以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1].截至2012年底,我国耕地面积为1.35亿hm2(20.27亿亩),但耕地质量总体偏低且难以可持续地维持,耕地利用中存在着保障粮食安全与撂荒趋势加重、耕地保护政策与实践中“占优补劣”、保证农产品安全与土壤环境污染等矛盾。
由于受到土地限制、消费增长及工业发展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呈现“进口多、出口少”的局面[2];而国内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村劳动力流失及土地流转困难等造成大面积耕地撂荒[3].为保障粮食自给,保护耕地已成为一项基本国策,但在实践中,各类建设大量占用优质耕地,而补充的耕地大多质量较差。
此外,我国拥有全球7%的耕地,而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却全球占比高达35%,2014年首次土壤环境质量普查结果显示耕地污染超标率达19.4%,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这些都对耕地质量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
耕地质量评价起源于历史上为制定赋税而定性地将土壤分为三六九等[4].1961年美国农业部颁布的世界上第一个全面系统的土地生产能力评价系统[5]使耕地质量评价从定性走向定量。
之后出现了多目标的评价,包括耕地地力监测、土地生产潜力分级、土地承载力评价、全国分区评价等。
近年来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技术的应用,推动了耕地质量评价向多尺度、高精度发展。
但目前耕地质量评价尚存在许多问题,如较多考虑生产目标而轻视生态安全及可持续性;缺乏统一标准使得评价结果比较性差,对我国耕地质量是变好还是变差仍不能确定[6];静态的大尺度评价难以指导实际农业生产;对于新增、搁置耕地的质量评价不足,出现“占优补劣”的现象等。
因此,推动耕地质量评价向综合化、标准化、动态化及实践化转变应成为今后努力的方向。
本文在总结国内外耕地质量评价文献的基础上,探讨耕地质量的内涵,梳理了耕地质量评价的主要方法和技术,分析了不同尺度耕地质量评价的现状,并提出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未来耕地质量评价理论提升和精细化农业发展提供支持和依据。
土地生态评价研究综述
土地生态评价研究综述彭慧;昌亭;薛红琳;戴靓【摘要】对从19世纪中期土地生态思想萌芽以来的相关评价研究成果作了综述.在发展历程上,将土地生态评价发展总结为4个方面.在发展指标上,对不同的评价对象和目标,主要有基于FAO土地质量评价演化而来的评价指标、概念性框架评价指标和基于景观视角的评价指标,更加完备和统一的指标有待进一步探索.在评价方法上,将其归纳为数学模型法、空间模型法和景观生态模型法,逐渐体现空间格局和景观一体化格局的重要性.在东部地区资料充足的发达省份可尝试建立土地生态评价指标体系,生态情况具有特殊性的区域需更多的针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情况建立专门的评价指标.【期刊名称】《国土资源科技管理》【年(卷),期】2013(030)006【总页数】8页(P28-35)【关键词】土地生态评价;发展历程;评价指标;评价方法【作者】彭慧;昌亭;薛红琳;戴靓【作者单位】江苏省土地勘测规划院,江苏南京 210024;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江苏南京 210023;江苏省土地勘测规划院,江苏南京 210024;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江苏南京 210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01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一定时间内的气候、水文、土壤、地质地貌、动植物微生物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是自然产物,也是社会经济综合体[1]。
近几十年来,人们盲目地向土地索取经济利益而忽视了保护,使土地资源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影响和破坏,土地生态问题频频进入人们的视野。
土地生态评价能够系统衡量并综合评价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及其生态效应的影响,从而为达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工具和重要途径[2]。
通过对土地进行生态评价,人类就可以解决相关的问题,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服务。
目前,国内外有关土地生态系统研究成果已很多,主要集中在土地生态安全、生态风险、生态质量、适宜性、敏感性、脆弱性、生态环境、生态退化等方面[3-6]。
土地整理工程质量评价研究
– 51 –
三、结束语 土地整理工程质量评价要能够适应当前国内经济体制机 制转变,土地整理工程质量监管部门还要转变过去思路,以 积极态度探索国内土地整理工程质量问题的新方法,制定完 善质量评价模型,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使得质量评价结果 更加真实可靠,能够满足一些管理部门的需要,同时也能够 全面反映出当前土地整理各阶段的质量状况,这样才能够有 效规范土地整理工作内容。 参考文献: [1]杨丹.土地整治工程对耕地质量的影响及建议分析 [J].名城绘,2019(7):345. [2]李宗武.土地整治工程对耕地质量的影响及政策建议 探究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20(31):53. [3]曲保德.土地整治项目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的几点建议 [J].价值工程,2020,039(013):50-51. [4]周春艳.土地整理应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J].中 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7). [5]李献宇.土地整理生态效应分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 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 [6]王坤林,肖石江,王寿红,谢红生.农村居民点用地整 理和权属调整探讨[J].云南农业,2011(6).
土地整理工程质量评价研究
Hale Waihona Puke 现代物业 Modern Property Management
姬剑冰 (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陕西 西安 710075)
摘 要:本篇文章重点通过在工程类型、工程质量形成阶段和质量特性等三个维度来对目前的土地整理工程质量做出了 分析。使用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来获得土地工程整理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来做出对土地整理工作的质量。设计科学 的质量评价指标,并详细描述质量评价指标的内涵,设计完善的评价方法。 关键词:土地整理;工程质量;评价模型
因素的制约,目前有多种评价指标和方法,但只能够单一的 描述,或者反映当前的土地整理评价的现状。土地整理要能 够适应城市整体发展状况,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就要对评 价内容作出改进,考评结果更加反映出当前土地整理质量状 况,并能够揭示出潜在工程质量问题,这样才能够进一步对 促进政府部门加强土地整理工作监管。当前我国土地整理相 关政策不断发展,政府监管职能管理机制也要进一步改善, 要使得土地整理质量评价方式方法能够随时调整变化,这样 才可以保证土地整理工程质量评价结果更能反映出实际工作 现状。土地整理可行性研究分析是指在整理工作开展前期, 要选择合适的土地整理项目,这是当前质量评价的起点,但 是一些土地整理机构在开展质量评价时,忽略该阶段。在土 地整理项目设计过程中,包含了项目规划设计、项目工程施 工图纸设计,一般状况下,施工设计是在设计单位内来完 成,设计质量评价所形成影响因素也是不相同的,并且设计 时间也比较相近,在开展质量评价时,都是通过土地整理的 设计单位设计文件,来进行综合的评价,但规划和设计的两 个阶段的质量评价并没有分开,这会减少评价复杂性,也提 高了评价应用效率[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