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线性系统的根轨迹法1

合集下载

自动控制原理第5章根轨迹分析法

自动控制原理第5章根轨迹分析法

04
CATALOGUE
根轨迹分析法的限制与挑战
参数变化对根轨迹的影响
参数变化可能导致根轨迹的形状和位置发生变化 ,从而影响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
对于具有多个参数的系统,根轨迹分析可能变得 复杂且难以预测。
需要对参数变化进行细致的监测和控制,以确保 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
复杂系统的根轨迹分析
对于复杂系统,根轨 迹分析可能变得复杂 且难以实现。
02
CATALOGUE
根轨迹的基本概念
极点与零点
极点
系统传递函数的极点是系统动态 特性的决定因素,决定了系统的 稳定性、响应速度和超调量等。
零点
系统传函数的零点对系统的动 态特性也有影响,主要影响系统 的幅值和相位特性。
根轨迹方程
根轨迹方程是描述系统极点随参数变 化的关系式,通过求解根轨迹方程可 以得到系统在不同参数下的极点分布 。
05
CATALOGUE
根轨迹分析法的改进与拓展
引入现代控制理论的方法
状态空间法
将根轨迹分析法与状态空间法相结合,利用状态空间法描述系统的动态行为,从而更全 面地分析系统的稳定性。
最优控制理论
将根轨迹分析法与最优控制理论相结合,通过优化系统的性能指标,提高系统的稳定性 和动态响应。
结合其他分析方法
根轨迹方程的求解方法包括解析法和 图解法,其中图解法是最常用的方法 。
根轨迹的绘制方法
手工绘制
通过选取不同的参数值,计算对应的极点,然后绘制极点分布图。这种方法比较繁琐,但可以直观地了解根轨迹 的形状和变化规律。
软件绘制
利用自动控制系统仿真软件,如MATLAB/Simulink等,可以方便地绘制根轨迹图,并分析系统的动态特性。

自动控制原理第第四章 线性系统的根轨迹法

自动控制原理第第四章 线性系统的根轨迹法

2
自动控制原理
§4.1 根轨迹的基本概念
例:开环传递函数
Gs
k1
ss
a
开环系统两个极点为:P1 0, P2 a R(s)
闭环传递函数为:
GB s
s2
k1 as
k1
-
k1
C(s)
ss a
闭环特征方程: s2 as k1 0
闭环特征根:s1,2
a 2
a 2
2
k1
(闭环极点)
3
自动控制原理
在p5附近取一实验点sd, 则∠sd-p5可以认为是p5点的出射角 Sd Z Sd P1 Sd P2 Sd P3 Sd P4 Sd P5 1800
近似为 P5 Z P5 P1 P5 P2 P5 P3 P5 P4 p 1800
p Sd P5 1800
法则4 实轴上存在根轨迹的条件——
这些段右边开环零极点个数之和为奇
数。
m
n
证明:根据相角条件 S Z j S Pi 18002q 1
j 1
i 1
p4
j s平面
例:sd为实验点
p3
z2 sd
p2 z1 p1
p5
① 实验点sd右侧实 轴上零极点提供 1800相角
③ 共轭复零点,复极点提供的相角和为 3600。
2
s1=-1.172,s2=-6.828
33
自动控制原理
法则6 开环复数极点处根轨迹出射角为
p 1800
开环复数零点处根轨迹入射角为:
Z 1800
其中 z p(不包括本点)
34
自动控制原理
j p5
p5
p3 p3
p2

根轨迹法(自动控制原理)ppt课件精选全文完整版

根轨迹法(自动控制原理)ppt课件精选全文完整版
1 K (s z1 )( s z2 )....( s zm ) 0 (s p1 )( s p2 )....( s pn )
课程:自动控制原理
第4章 根轨迹法
➢ 以K为参变量的根轨迹上的每一点都必须满足以上方程, 相应地,称之为‘典型根轨迹方程’。
也可以写成
m
n
(s zl ) K (s pi ) 0
可见,根轨迹可以清晰地描绘闭环极点与开环增益K之间的 关系。
课程:自动控制原理
第4章 根轨迹法
2.根轨迹的基本条件
❖ 考察图示系统,其闭环传递函数为:
Y(s) G(s) R(s) 1 G(s)H(s)
闭环特征方程为:
1 G(s)H(s) 0
➢ 因为根轨迹上的每一点s都是闭环特征方程的根,所以根轨 迹上的每一点都应满足:
l 1
i 1
对应的幅值条件为:
相角条件为:
n
( s pi ) K i1
m
(s zl )
l 1
m
n
(s zl ) (s pi ) (2k 1)180
k 1,2,
l 1
i 1
课程:自动控制原理
第4章 根轨迹法
❖ 上述相角条件,即为绘制根轨迹图的依据。具体绘制方法 是:在复平面上选足够多的试验点,对每一个试验点检查 它是否满足相角条件,如果是则该点在根轨迹上,如果不 是则该点不在根轨迹上,最后将在根轨迹上的试验点连接 就得到根轨迹图。
显然,位于实轴上的两个相邻的开环极点之间一定有分离 点,因为任何一条根轨迹不可能开始于一个开环极点终止 于另一个开环极点。同理,位于实轴上的两个相邻的开环 零点之间也一定有分离点。
课程:自动控制原理
第4章 根轨迹法

自动控制原理-线性系统的根轨迹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线性系统的根轨迹实验报告

一、 实验结果及分析1.(1) )136)(22()(22++++=s s s s s K s G 的根轨迹的绘制: MATLAB 语言程序: 运行结果:num=[1];den=[1 8 27 38 26 0];rlocus(num,den)[r,k]=rlocfind(num,den)gridxlabel('Real Axis'),ylabel('Imaginary Axis')title('Root Locus')选定图中根轨迹与虚轴的交点,单击鼠标左键得:selected_point =0.0021 + 0.9627ik = 28.7425 r =-2.8199 + 2.1667i-2.8199 - 2.1667i-0.0145 + 0.9873i-0.0145 - 0.9873iG=tf([1,12],[1,23,242,1220,1000]);rlocus (G);[k,r]=rlocfind(G)G_c=feedback(G,1);step(G_c)结论:根轨迹与虚轴有交点,所以在K 从零到无穷变化时,系统的稳定性会发生变化。

由根轨迹图和运行结果知,当0<K<28.7425时,系统总是稳定的。

(2) )10)(10012)(1()12()(2+++++=s s s s s K s G 的根轨迹的绘制: MATLAB 语言程序: 运行结果:num=[1 12];den=[1 23 242 1220 1000];rlocus(num,den)[k,r]=rlocfind(num,den)gridxlabel('Real Axis'),ylabel('Imaginary Axis')title('Root Locus')选定图中根轨迹与虚轴的交点,单击鼠标左键得:selected_point =0.0059 + 9.8758ik =1.0652e+003 r=-11.4165 + 2.9641i -11.4165 - 2.9641i -0.0835 + 9.9528i -0.0835 - 9.9528i 结论:根轨迹与虚轴有交点,所以在K 从零到无穷变化时,系统的稳定性会发生变化。

线性系统的根轨迹-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线性系统的根轨迹-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实验题目:线性系统的根轨迹班级:学号:姓名:指导老师:实验时间:一、实验目的1. 熟悉MATLAB 用于控制系统中的一些基本编程语句和格式。

2. 利用MATLAB 语句绘制系统的根轨迹。

3. 掌握用根轨迹分析系统性能的图解方法。

4. 掌握系统参数变化对特征根位置的影响。

二、实验内容同时得出在单位阶跃负反馈下使得闭环系统稳定的K 值的范围。

2.1绘制下面系统的根轨迹曲线)136)(22()(22++++=s s s s s Ks G程序:G=tf([1],[1 8 27 38 26 0]); rlocus (G); %绘制系统的根轨迹[k,r]=rlocfind(G) %确定临界稳定时的增益值k 和对应的极点r G_c=feedback(G,1); %形成单位负反馈闭环系统 step(G_c) %绘制闭环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12-10-8-6-4-20246-10-8-6-4-20246810Root LocusReal AxisI m a g i n a r y A x i s0204060801001201400.10.20.30.40.50.60.70.80.91Step ResponseTime (sec)A m p l i t u d e得出在单位阶跃负反馈下使得闭环系统稳定的K 值的范围:K>28.74252.2绘制下面系统的根轨迹曲线)10)(10012)(1()12()(2+++++=s s s s s K s G 程序:G=tf([1 12],[1 23 242 1220 1000]); rlocus (G); %绘制系统的根轨迹[k,r]=rlocfind(G) %确定临界稳定时的增益值k 和对应的极点r G_c=feedback(G,1); %形成单位负反馈闭环系统 step(G_c) %绘制闭环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60-50-40-30-20-100102030-50-40-30-20-1001020304050Root LocusReal AxisI m a g i n a r y A x i s01234560.0020.0040.0060.0080.010.012Step ResponseTime (sec)A m p l i t u d e得出在单位阶跃负反馈下使得闭环系统稳定的K 值的范围: K>1.1202e+032.3绘制下面系统的根轨迹曲线)11.0012.0)(10714.0()105.0()(2++++=s s s s s K s G 程序:G=tf([5 100],[0.08568 1.914 17.14 100 0]); rlocus (G); %绘制系统的根轨迹[k,r]=rlocfind(G) %确定临界稳定时的增益值k 和对应的极点r G_c=feedback(G,1); %形成单位负反馈闭环系统step(G_c) %绘制闭环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60-50-40-30-20-10010203040-60-40-200204060Root LocusReal AxisI m a g i n a r y A x i s012345670.10.20.30.40.50.60.70.80.91Step ResponseTime (sec)A m p l i t u d e得出在单位阶跃负反馈下使得闭环系统稳定的K 值的范围:K> 7.8321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根轨迹的绘制规则:⑴绘制根轨迹的相角条件与系统开环根轨迹增益 值的大小无关。

自动控制原理第四章根轨迹法

自动控制原理第四章根轨迹法

第四章 根轨迹法
第一节 根轨迹与根轨迹方程 根轨迹 系统的某个参数(如开环增益K)由0到∞变化时, 闭环特征根在S平面上运动的轨迹。
例: GK(S)= K/[S(0.5S+1)] = 2K/[S(S+2)] GB(S)= 2K/(S2+2S+2K) 特征方程:S2+2S+2K = 0
-P1)(S-P2)…(S-Pn)
单击此处可添加副标题
当n>m时,只有m条根轨迹趋向于开环零点,还有(n-m)条? m,S→∞,有: (S-Z1)(S-Z2)…(S-Zm) -1 -1 ———————-— = —— = —— P1)(S-P2)…(S-Pn) K* AK 可写成:左边 = 1/Sn-m = 0 当K=∞时,右边 = 0 K=∞(终点)对应于S→∞(趋向无穷远). 即:有(n-m)条根轨迹终止于无穷远。
分解为:
03
例:GK(S)= K/[S(0.05S+1)(0.05S2+0.2S+1)] 试绘制根轨迹。 解: 化成标准形式: GK(S)= 400K/[S(S+20)(S2+4S+20)] = K*/[S(S+20)(S+2+j4)(S+2-j4)] K*=400K——根迹增益 P1=0,P2=-20,P3=-2+j4,P4=-2-j4 n=4,m=0
一点σa。
σa= Zi= Pi
ΣPi-ΣZi = (n-m)σa
σa= (ΣPi-ΣZi)/(n-m)
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法则
K*(S-Z1)(S-Z2)…(S-Zm)
—————————— = -1 (S-P1)(S-P2)…(S-Pn)

自动控制原理根轨迹法

自动控制原理根轨迹法

自动控制原理根轨迹法自动控制原理是现代工程技术中的重要分支,它涉及到机械、电子、计算机等多个领域。

而根轨迹法则是自动控制原理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它可以用来分析和设计控制系统,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

本文将从根轨迹法的基本原理、应用场景和优缺点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基本原理根轨迹法是一种基于极点和零点的控制系统分析方法。

在根轨迹图中,系统的极点和零点被表示为一条曲线,称为根轨迹。

根轨迹图可以用来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响应速度和稳态误差等性能指标。

根轨迹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改变系统的参数,使得根轨迹图在复平面上移动,从而实现对系统性能的优化。

二、应用场景根轨迹法可以应用于各种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分析中。

例如,在电机控制系统中,根轨迹法可以用来分析电机的转速响应和负载扰动对系统的影响。

在飞行控制系统中,根轨迹法可以用来设计飞机的自动驾驶系统,提高飞机的稳定性和飞行性能。

在机器人控制系统中,根轨迹法可以用来设计机器人的运动控制系统,实现机器人的精确控制和运动规划。

三、优缺点根轨迹法的优点是可以直观地表示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指标,便于工程师进行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分析。

此外,根轨迹法还可以用来分析系统的鲁棒性和鲁棒稳定性,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和鲁棒性。

但是,根轨迹法也存在一些缺点,例如对于高阶系统,根轨迹法的计算复杂度较高,需要使用计算机进行计算。

此外,根轨迹法也无法处理非线性系统和时变系统,需要使用其他方法进行分析和设计。

总之,根轨迹法是自动控制原理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可以用来分析和设计各种控制系统。

在实际工程中,工程师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和系统要求,选择合适的控制方法和算法,实现对系统的优化和控制。

《自动控制原理》第4章 线性系统的根轨迹法

《自动控制原理》第4章 线性系统的根轨迹法
s=-2 分离角=±90。 o 与虚轴的交点
68
4.5 广义根轨迹
根轨迹部分是个半圆,半径是 k *
证明:根轨迹上一点S满足相角条件
s (s j2) (s j2)
代入s j
( j) ( j( 2)) ( j( 2))
arctan arctan 2 arctan 2
K* G(s)
s(s 2)(s 1)
26
法则五:根轨迹的分离点与分离角
分离点:几条根轨迹在[s]某一点相遇后又分开 的点。
说明有重根
27
实轴上的分离点(常见)
如果根轨迹位于实轴上相邻的两个开环极点之间, 其中一个可以是无限极点,则在这两个极点之间至 少存在一个分离点;
如果根轨迹位于实轴上相邻的两个开环零点之间, 其中一个可以是无限零点,则在这两个零点之间至 少存在一个分离点;
开环极点:
p1 0 p2 0 p3 2 p4 5
(2)实轴上的根轨迹 (3)根轨迹分支数
4
59
G0 ( s)
s2(s
k* 2)(s
5)
(4)渐近线
4条
渐近线与实轴的夹角
a
4
3
4
3
4
4
渐近线与实轴的交点(σa , 0)
4
pi
a
i 1
4
1.75
60
G0 ( s)
s2(s
k* 2)(s
法则二:根轨迹的分支数,对称性和 连续性
• 根轨迹的分支数与开环有限零点数m和有限 极点数n中的大者相等,它们是连续的并且 对称于实轴。
22
法则三:根轨迹的渐近线(n>m)
• 当开环有限零点数m小于有限极点数n时, 有n-m条根轨迹分支沿着与实轴交点 ,

第4章 线性系统的根轨迹法(《自动控制原理》课件)

第4章 线性系统的根轨迹法(《自动控制原理》课件)

如果用试凑的方法由相角条件来绘制根轨迹, 如果用试凑的方法由相角条件来绘制根轨迹 将会非常不方 人们利用前面介绍的几个式子, 便. 人们利用前面介绍的几个式子 导出一些绘制根轨迹的法则 利用导出的法则, 可方便地绘制出根轨迹的大至形状, 利用导出的法则 可方便地绘制出根轨迹的大至形状 叫概略根 轨迹, 轨迹 这在利用根轨迹对系统进行初步分析和设计时已基本可用 了.
(2) 当0<K<=0.25时, 一个根的绝对值随 的增大而增大 另 的增大而增大, 时 一个根的绝对值随K的增大而增大 一个根的绝对值随K的增大而减小 两根的变化轨迹如下图所示: 的增大而减小, 一个根的绝对值随 的增大而减小 两根的变化轨迹如下图所示 jω ω σ -2 -1.5 -1 0
当K=0.25时, 两根相等 均为 时 两根相等, 均为-1.5 (3) 0.25<K<+∞ 时, 两根为共軛复根 且其实部均为 两根为共軛复根, 且其实部均为-1.5 , 而 +∞ 虚部的绝对值随K的增大而增大 两根的变化轨迹如下图所示: 的增大而增大, 虚部的绝对值随 的增大而增大 两根的变化轨迹如下图所示 jω ω σ
4-2 根轨迹绘制的基本法则
本节通过一个例子, 介绍绘制根轨迹的七条法则, 本节通过一个例子 介绍绘制根轨迹的七条法则 但对法则 不予推导和证明. 不予推导和证明 需指出的是, 需指出的是 绘制根轨迹的前提是必须已知闭环系统的开环 传递函数的零点和极点的具体数值, 一般以K’为参变量 为参变量. 传递函数的零点和极点的具体数值 一般以 为参变量 某闭环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例: 某闭环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阶数. 阶数 K叫开环系统的增益 K’叫开环系统的根轨迹增益 叫开环系统的增益, 叫开环系统的根轨迹增益, 叫开环系统的增益 叫开环系统的根轨迹增益 K与K’的本质相同 仅它们间的值有一系数关系, 即: 与 的本质相同, 仅它们间的值有一系数关系 的本质相同

自动控制原理根轨迹法总结

自动控制原理根轨迹法总结

自动控制原理根轨迹法总结
【根轨迹法概述】
-根轨迹法是分析线性时不变系统稳定性和动态性能的一个重要工具。

它通过在复平面上绘制闭环极点随系统参数变化的轨迹来实现。

【根轨迹法的基本原理】
1. 定义与目的:
-根轨迹是系统开环增益变化时,闭环极点在s平面上的轨迹。

-主要用于分析系统稳定性和设计控制器参数。

2. 绘制原则:
-根据系统开环传递函数,确定轨迹的起点和终点,分支点,穿越虚轴的点等。

-利用角度判据和幅值判据确定根轨迹。

【根轨迹法的应用】
1. 系统稳定性分析:
-根据闭环极点的位置判断系统的稳定性。

-极点在左半平面表示系统稳定,右半平面表示不稳定。

2. 控制器设计:
-调整控制器参数(如比例增益、积分时间常数、微分时间常数等),使根轨迹满足性能指标要求。

-确定合适的开环增益,使闭环系统具有期望的动态性能和稳定裕度。

【根轨迹法的优势与局限性】
-优势:直观、便于分析系统特性,特别是在控制器设计中。

-局限性:仅适用于线性时不变系统,对于非线性或时变系统不适用。

【实践中的注意事项】
-在绘制根轨迹时,应仔细考虑系统所有极点和零点的影响。

-必须结合其他方法(如奈奎斯特法、波特法等)进行综合分析。

【结语】
-根轨迹法是自动控制领域中一种非常有效的工具,对于理解和设计复杂控制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掌握根轨迹法,能够有效地指导实际的控制系统设计和分析。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动控制原理根轨迹法知识点总结

自动控制原理根轨迹法知识点总结

自动控制原理根轨迹法知识点总结自动控制原理中的根轨迹法是一种常用的分析和设计控制系统的方法。

它通过在复平面上绘制系统的根轨迹,并结合数学分析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系统的稳定性及动态特性,并设计出合适的控制器来实现所需的性能要求。

本文将对根轨迹法的原理和关键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根轨迹法的基本原理根轨迹法是通过分析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来确定系统的极点和零点在复平面上的分布情况。

根轨迹是由系统的特征方程的解所决定的,即特征方程的根随参数的变化而移动,形成了一条曲线,这条曲线即为根轨迹。

根轨迹的形状和分布反映了系统的稳定性、动态响应及频率特性。

根轨迹法的基本步骤如下:1. 给定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G(s)H(s),其中G(s)为系统的传递函数,H(s)为控制器的传递函数。

2. 将开环传递函数表示为极点-零点的形式:G(s)H(s) = K·(s-z1)(s-z2)...(s-zn) / (s-p1)(s-p2)...(s-pm),其中K为传递函数的增益,zi和pi为传递函数的零点和极点。

3. 根据传递函数的特征方程:1+G(s)H(s)=0,得到特征方程:1+K·(s-z1)(s-z2)...(s-zn) / (s-p1)(s-p2)...(s-pm) = 0。

4. 以复平面为基准,根据特征方程的根(极点和零点),画出根轨迹。

5. 根据根轨迹的形状和分布,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响应,设计合适的控制器参数。

二、根轨迹法的关键知识点1. 极点和零点:极点和零点是传递函数的根,它们对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响应有着重要影响。

极点是使得特征方程为零的点,零点是使得传递函数的分子为零的点。

2. 稳定性判据:系统的稳定性和根轨迹的位置有直接关系。

当系统的极点全部位于左半平面时,系统是稳定的;若存在极点位于右半平面,则系统是不稳定的。

3. 根轨迹与动态响应:根轨迹的形状和分布反映了系统的动态响应。

根轨迹与阻尼比、自然频率等参数有关,可以通过观察根轨迹的形状来判断系统的超调量、振荡频率等动态性能指标。

自动控制原理第四章根轨迹法(管理PPT)

自动控制原理第四章根轨迹法(管理PPT)

根轨迹法的优化建议
结合其他方法
将根轨迹法与其他分析方 法(如频率响应法)相结 合,以获得更全面的系统 性能分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开发软件工具
开发专门用于根轨迹分析 的软件工具,以提高分析 的效率和准确性。
加强实践应用
在实际工程中加强根轨迹 法的应用,通过实践不断 优化和完善该方法。
05
CATALOGUE
根轨迹法与其他控制方法的比较
根轨迹分析的实例
假设一个开环传递函数为 G(s)H(s) = (s+1)(s+2)/(s^2+2s+5),对其进行 根轨迹分析。
分析根轨迹图,确定系统的稳定性、 动态性能和系统参数的影响。
根据开环传递函数,绘制出根轨迹图 ,并标注出系统的极点和零点。
根据根轨迹图进行系统设计和优化, 例如调整开环传递函数的增益参数, 以改善系统的性能。
对于非线性系统,根轨迹法可能无法给出准确的描述和分析。
04
CATALOGUE
根轨迹法的改进与优化
根轨迹法的局限性与挑战
参数敏感性
根轨迹法对系统参数的微小变化非常敏感,可能导致根轨迹的剧 烈变化,影响系统的稳定性。
无法处理非线性系统
根轨迹法主要适用于线性系统,对于非线性系统的分析存在局限性 。
计算复杂度较高
和设计。
对于具有特定性能指标要求的系统,如 快速响应、低超调量等,可以根据系统 特性和性能要求选择适合的控制方法,
如状态反馈控制器等。
06
CATALOGUE
根轨迹法的实际应用案例
根轨迹法在工业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根轨迹法在工业控制系统中广泛应用于系统的分析和设计。通过绘制根轨迹图,可以直观地 了解系统性能的变化,如稳定性、响应速度和超调量等。

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第四章-线性系统的根轨迹法.详解

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第四章-线性系统的根轨迹法.详解

系统的信号流图见图4-28,从信号流图中看出,系统中含有一个积分环节, 因此为1型系统,因此系统对阶跃输入信号的稳态误差为0。
K m 变化时系统的根轨迹, 2)为了绘制电动机传递系数(含放大器附加增益) 可将有关参数代入传递函数中,并将系统的特征方程进行整理,等价根轨迹增 益方程为:
1 K* P( s ) ( s 6.93 j 6.93)( s 6.93 j 6.93) 1 K * Q( s ) s 2 ( s 13.86)
当所有根轨迹分支都在左半平面时,系统稳定。 2) 稳态性能:
回忆:稳态性能主要取决于系统的开环增益和积分环节个数。
由根轨迹图不仅可以方便的确定开环增益和积分环节个数,而且可以根据给定系统 的稳态误差要求, 确定闭环极点位置的容许范围。
3)动态性能: 回忆:动态性能形态主要取决于系统的——闭环极点。 从根轨迹图上,可以直观地看到特征根随着参数的变化情况,从而,可以方便地 确定动态性能随着参数的变化情况。
K * lim
s

j 1 i 1 m
n
s pi s zj
lim s
s
nm
, 0 ,
nm nm
(无穷零点)
(无穷极点)
(n m 1)
(续)
且均为实数开环零、极点。
(续)
(续)
小结论: 由两个极点(实数极点或者复数极点)和一个有限零点组成的开环系 统,只要有限零点没有位于两个实数极点之间,当 K * 从零变化到无穷时, 闭环根轨迹的复数部分,是以有限零点为圆心,以有限零点到重根点的距 离为半径的一个圆,或圆的一部分。这在数学上是可以严格证明的。
例如,在上列程序之后增加语句: [k,p]=rlocfind(num,den)

线性系统的根轨迹法

线性系统的根轨迹法

利用根轨迹分析系统的稳态性能
在根轨迹图上画出 ξ = 0.5 的径向直4线
Root Locus
Imaginary Axis
2
与根轨迹的交点
0
s1,2 = −1± j 3
-2
由法则8可求出第三个极点
-4
-4 -3 -2 -1
0
1
s3 = (−2 − 2 − 2) − (−1+ j 3 −1− j 3) = −4
Imaginary Axis
Root Locus 4
Root Locus 4
Root Locus 4
2
2
2
0
0
0
-2
-2
-2
-4 -3 -2 -1 0
1
-4 -3 -2 -1
0
1
-4 -3 -2 -1 0
1
Real Axis
Real Axis
Real Axis
自自 动 控 制 原 理
小结
p 根轨迹的概念(开环绘制à分析闭环) p 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法则 ☆ p 特殊根轨迹的绘制 p 基于根轨迹的系统性能分析
自自 动 控 制 原 理
利用根轨迹估计系统的动态特性

ωd
β
−σ
0
等σ%线
−πξ
σ % = e 1−ξ 2 ×100%
= e−π tan−1 β ×100%
σ
等ts线 Δ = 0.05
−ωd
ts
=
3.5
ξωn
=
3.5
σ
等tp线
tp
=
π ωd
自自 动 控 制 原 理
利用根轨迹估计系统的动态特性

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第四章

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第四章

过阻尼系统;
当K=0. 5时:
临界阻尼系统;
当K>0. 5时:
欠阻尼系统。
(s)
s2
2K 2s
2K
11
4-1 根轨迹法的基本概念
2. 根轨迹与系统性能
上述分析表明:根轨迹与系统性能之间有 着比较密切的联系。
对于高阶系统而言,用解析的方法绘制系 统的根轨迹图,显然是不适用的。希望能有简 便的图解方法,可根据已知的开环传递函数迅 速绘出闭环系统的根轨迹。为此,需要研究闭 环零、极点与开环零、极点之间的关系。
(2)稳态性能:由开环系统 在坐标原点处的极点数可判断 出系统的型别,而此时的K值 就是相应的静态误差系数。如 果给定系统的稳态误差要求, 则由根轨迹图可以确定闭环极 点位置的容许范围。
G(s) K s(0.5s 1)
10
4-1 根轨迹法的基本概念
2. 根轨迹与系统性能
(3)动态性能:
当0<K<0. 5时:
12
3. 闭环零、极点与 开环零、极点之间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前向通路传递函数G(s)可表示为:
f
G(s)
KG
(1s
1)(
2 2
s2
2
1
2
s
1)L
sv (T1s 1)(T22s2 2 2T2s 1)L
KG*
(s zi )
i 1 q
(s pi )
i 1
KG
为前向通路增益;K
* G
为前向通路根轨迹增益。
m
(s zj)
等价为:
K * j1 n
1
(s pi )
2
第四章 线性系统的根轨迹法
4-1 根轨迹法的基本概念

天津大学812 自动控制原理课件 第4章 线性系统的根轨迹法

天津大学812  自动控制原理课件 第4章 线性系统的根轨迹法

二、根轨迹方程
根轨迹:当系统某一参数由0变化到无穷大时,闭环系统特征根在s平面上 的轨迹。 由(4-1)可得闭环系统的特征方程为 1 G(s) H (s) 0 由(4-3)式得
(s z )
j
m
K*
(s p )
i i
m
j n
1 1e j ( 2 k 1)
( k 0,1,2,
n m n * i j i i 1 j 1 i 1
例:要求系统闭环主导极点的阻尼比为0.5,试确定系统的根轨迹增益K*、 闭环主导极点和系统开环增益K。
K* G( s) H ( s) , s(s 3)(s 2 2s 2)
ξ =0.5
解:过原点作ξ=0.5的等阻尼线, 等阻尼线与根轨迹分支的交点 即为待求的一个闭环极点 0.41 j 0.71 ,另一共轭闭环极点为 0.41 j 0.71 ; 由根轨迹增益公式,可得2.63,; 由开环传函可得开环增益为 K K * 1 0;.44

j 1
m
z j pi

j 1, j i

n
Pj Pi
Pi 180o
同理可证终止角公式。
例4-3 P148 设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K * (s 1.5)(s 2 j )(s 2 j ) G( s) s(s 2.5)(s 0.5 j1.5)(s 0.5 1.5 j )
连续变化,则根轨迹连续变化;由于代数方程的根关于 实轴对称,根轨迹也关于实轴对称。
法则3:根轨迹的渐近线:当开环极点数n大于开环零数m时,有n-m条根 轨迹分支沿着与实轴交角为 a 、交点为 a 的一组渐近线趋向无 穷远处,其中:

自动控制原理_第4章_线性系统的根轨迹法

自动控制原理_第4章_线性系统的根轨迹法

4.2 绘制根轨迹的依据--根轨迹方程
R(s)
G ( s) H ( s)
C(s)
一、闭环零极点与开环零极点的关系
* KG
* KH d
G( s)
Π ( s z j )
j 1
a
( s pi ) Π i 1
* a
b

* KG A( s)
B( s)
c
H ( s)
Π ( s zl )
K* G( s) s( s 1)(s 2)
试绘制系统的概略根轨迹。 解:开环极点 p1=0, p2=-1, p3=-2,无开环零点。
实轴上的根轨迹 (-∞,-2], [-1,0]。 渐进线 n=3,m=0,有三条渐进线。
0 1 2 1 交点 a nm 3
i 1
pi
1/4<K<∞时,s1,s2为一对共轭复根; K=1/2时,s1,2=-1/2±j0.5。
注意:一组根对应同一个K;K 一变,一组根变;K一停, 一组根停;
K=0.5 K=0 -1

j0.5 0
σ
-j0.5 根轨迹:简称根迹,它是指系统中某一 K=0.1875 K=0.25
参数在可能的取值范围内连续变化时, 闭环系统特征根在s平面上的变化轨迹。
a
pi z j
i 1 j 1
n
m
nm
a
(2k 1) nm
k 0,1,2,, 直到获得(n m)个夹角为止 .
开环传递函数
G ( s) H (s) K * Π ( s z j )
j 1 m
( s pi ) Π i 1
n
K*

自动控制原理第四章根轨迹法

自动控制原理第四章根轨迹法
仿真与实验研究
根轨迹法可用于仿真和实验研究,通过模拟和实验 验证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为实际系统的设计和优 化提供依据。
根轨迹法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
根轨迹法最早由美国科学家威纳于1940年提出,经过多年的 发展与完善,已经成为自动控制领域中一种重要的分析和设 计方法。
发展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值分析方法的不断发展,根轨迹法的应 用范围和精度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和提高。未来,根轨迹法有 望与其他控制理论和方法相结合,形成更加完善和高效的控 制系统分析和设计体系。
根轨迹的性能分析
根轨迹的增益敏感性和鲁棒性
通过分析根轨迹在不同增益下的变化情况,可以评估系统的性能和鲁棒性。
根轨迹与性能指标的关系
通过比较根轨迹与某些性能指标(如超调量、调节时间等),可以评估系统的 性能。
04
根轨迹法与其他控制方法的比较
根轨迹法与PID制根轨迹图,直观地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响应速度和超调量等性
特点
根轨迹法具有直观、简便、易于掌握等优点,特别适合用于分析 开环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
根轨迹法的应用场景
控制系统设计
根轨迹法可用于控制系统设计,通过调整系统参数 ,优化系统的性能指标,如稳定性、快速性和准确 性等。
故障诊断与排除
根轨迹法可用于故障诊断与排除,通过观察系统根 轨迹的变化,判断系统是否出现故障,以及故障的 类型和程度。
在绘制根轨迹时,需要遵循一定 的规则,如根轨迹与虚轴的交点 、根轨迹的分离点和汇合点等。
03
根轨迹分析方法
根轨迹的形状分析
根轨迹的起点和终点
根轨迹的起点是开环极点的位置,而 终点是闭环极点的位置。通过分析起 点和终点的位置,可以判断根轨迹的 形状。
根轨迹的分支数

自动控制原理 第4章 线性系统的根轨迹法:根轨迹法的基本概念 绘制的基本法则

自动控制原理 第4章 线性系统的根轨迹法:根轨迹法的基本概念 绘制的基本法则

-1.5
相角条件:92.49o- 66.27o- 78.8o- 127.53o= –180o 模值条件 K*= 2.26×2.11×2.61 = 6 2.072
k* 6 k 4 1.5 1.5
k * (s 1) G (s )H (s ) (s 0.5)( s 1.5)( s 2)
根轨迹的模值条件与相角条件 没有零点的相角条件和模值条件你会推吗? 相角条件: (P140) n m
∑ ∠ (s-z ) - ∑ ∠ (s-p ) = (2k+1) π j i j=1 i=1
m 绘制根轨迹的充要条件
k=0, ±1, ±2, …
模值条件:
1+K Kn =
i=1
) ∏︱ ( s - zn ︱ j p s ︱ ︱ ∏ j=1 i * *
规则6:根轨迹的起始角(出射角)和终止角 (入射角)
起始角(出射角):根轨迹离开复平面上开环极点处的
切线与实轴的夹角
pi

m n o pi 1 8 0 zj p p p i j i 1 j 1 j j i
终止角(入射角):根轨迹进入复平面上开环零点处的
j
-2
-1
0
综上所述: (1)k*从0 ~ ∞ 时,系统的根轨迹是连续变化。可见:
系统的参量变化对系统闭环极点分布的影响。
(2)由根轨迹图,可得系统动、静态性能的信息: 1)稳定性 无论k*值如何变化( k*>0),闭环极点不出现
在s的右半平面,所以系统是稳定的。
2)稳态误差
I型系统,K为静态速度误差系数。
2019/2/17
特征方程:
S2+2s+2k=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规则4:实轴上的根轨迹 规则 若实轴的某一个区域是一部分根轨迹,则必有:其右边 (开环实数零点数+开环实数极点数)为奇数。 这个结论可以用相角条件证明。 由相角条件
∑ ∠(s − z ) −∑ ∠(s − p ) = (2k +1)π
j =1 j i =1 i
m
n

× × × ×
σ
17
规则5:根轨迹渐近线 规则 当 n>m 时,则有(n-m) 条根轨迹分支终止于无限零点。 这些根轨迹分支趋向无穷远的渐近线由与实轴的夹角和 交点来确定。 与实轴夹角

K →∞
K = 2.5
2
稳态性能 开环传递函数在坐标原点有
一个极点,系统为1型系统,根轨迹上 的K值就是静态速度误差系数。如果给 定系统的稳态误差要求,则由根轨迹图 可以确定闭环极点位置的容许位置。 由开环传递函数绘制根轨迹,通常 采用根轨迹增益 根轨迹增益,根轨迹增益与开环增 根轨迹增益 益之间有一个转换关系。
o o
与实轴交点
σa =
i =1
∑ pi − ∑ z j
j =1
n
m
n−m
( 0 − 4 − 1 + j − 1 − j ) − ( − 1) = = − 1 .67 4 −1
23
24
规则6:根轨迹分离点和会合点 规则 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根轨迹分支在 s 平面上相遇又立即 分开的点称为分离点(会合点)。 分离点(会合点)的坐标 d 由下列方程所决定:
K =1
1
K =0
−2
−1
0
σ
K = 0.5
−1
−2
动态性能
由K值变化所对应的闭环极 点分布来估计。
5
对于高阶系统,不能用特征方程求根的解析方法得到 根轨迹。
根轨迹法
从开环传递函数着手,通过图解法来求闭 环系统根轨迹。 3.闭环极点与开环零、极点之间的关系 闭环极点与开环零、

控制系统如图所示
G (s) Φ (s) = 1 + G (s)H (s)
s− zj e s − pi

= 1e
j ( 2 k +1)π
相角条件(幅角条件):(充分必要条件) 相角条件(幅角条件)
j =1
∑ ∠ ( s − z j ) − ∑ ∠ ( s − p i ) = ( 2 k + 1)π
i =1
m
n
,
( k = 0 , ± 1, ± 2 , L )
模值条件(幅值条件) K 模值条件(幅值条件):
1 + G (s)H (s) = 0
G ( s) H ( s) = −1
2
1.根轨迹的定义 开环系统(传递函数)的某一个参数 开环系统 某一个参数 从零变化到无穷大时,闭环系统特征方程的根 s 平面 闭环系统特征方程的根在 闭环系统特征方程的根 上的轨迹称为根轨迹。 若闭环系统不存在零点与极点相消,闭环特征方程的根 与闭环传递函数的极点是一一对应的。 例: 二阶系统的根轨迹
第四章 线性系统的根轨迹法
4.1 引言 控制系统的基本性能(稳定性、动态性能)主要取 决于闭环系统特征方程的根(闭环极点)。因此,确定 闭环极点的位置,对于分析和设计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避免直接求解高阶系统特征方程根的麻烦,1948年 W.R.Evans提出了一种图解法--根轨迹法。 根轨迹法是用于分析和设计线性定常控制系统的一 种工程方法。具有简便、直观及物理概念明确等特点, 因此在工程实践中获得广泛应用。 本章重点研究问题 根轨迹法的概念、绘制根轨迹的规则、非最小相位 系统的根轨迹、广义根轨迹、增加开环极零点对根轨迹 的影响、用根轨迹分析系统性能。
2
s1, 2 = −1 ± 1 − 2 K
K =0→∞
K =0
K =1
1
K 0 0.25 0.5 1 2.5 ∞
s1 0 -0.3 -1 -1+j -1+j2 -1+j∞
s2 -2 -1.7 -1 -1-j -1-j2 -1-j∞
−2
−1
0
σ
K = 0. 5
−1
−2
4
2.根轨迹与系统性能
稳定性
面。 考察根轨迹是否进入右半 s 平
∏( s − p ) + K ∏( s − z ) = 0
j =1 j r i =1 i
n
m
根轨迹法的任务: 根轨迹法的任务:由已知的开环零极点和根轨迹增益, 用图解方法确定闭环极点。
8
4.根轨迹方程
由闭环传递函数
1 + G (s) H (s) = 0

G (s) Φ (s) = 1 + G (s)H (s)
m
Π (− p )
(不包括原点处的极点 )
7
G (s) Φ (s) = = 1 + G (s)H (s)
G ( s )∏ ( s − p j )
j =1
n
∏ (s − p
j =1
n
j
) + K r ∏ (s − zi )
i =1
m
பைடு நூலகம்
结论: 结论:
闭环极点与开环零点、开环极点、根轨迹增益 均有关。
1 + G(s) H ( s) = 0

σ
-4 -2 0
−0−2−4 σa = = −2 3 2k +1 π 3π 5π θa = π= , , 3 3 3 3
Kr G (s)H (s) = S ( S + 1)( S + 2 )( S + 5 )

-5 -2 -1 0
σ
− 0 −1− 2 − 5 = −2 σa = 4 2k + 1 π 3π θa = π = , 4 4 4
11
K Kr = 例4.1 G ( s ) H ( s ) = S (0.5S + 1) S ( S + 2)
K r = 2K
开环极点: p1 = 0 ,
p2 = −2
;
无开环零点
Kr → ∞ Kr = 2 Kr = 1 Kr = 0 jω
闭环系统特征方程式: S 2 + 2 S + K r = 0 闭环特征根: S 1, 2 = − 1 ± 1 − K r 1. K r = 0 , 3. K r = 1 ,
(s − pi) +∏ (s − z j ) = 0
j =1
m
Kr → ∞

∏ (s − z
j =1
m
j
)=0
s = zj
1 q
为了避免丢失方程的根,在上式中作变换: s =
1 K r K
r

n
i =1
m 1 1 ( − pi) +∏ ( − z j) = 0 q q j =1
→ ∞
q
n−m

m
(1 − z j q ) = 0
• 根轨迹若有分离点,表明闭环特征方程有重根,重 根轨迹若有分离点 表明闭环特征方程有重根, 分离点,
r
=

n

i =1 m j =1
s − pi s − z
j
10
.
s z1
θ1

p2
ϕ2
ϕ1
∑θ − ∑ ϕ
σ
j =1 j i =1
m
n
i
= (2k + 1)π
p1
开环极点: s = p i 开环零点: s = z j
指向轨迹点的向量的方位角。
θ j , ϕi 由开环零、极点
(1) 当 K r 从 0 → ∞ 变化时,S平面上系统特征根 的变化形成轨迹。每一个 K r 值,按幅值条件对应于 根轨迹上的n个点。 (2) 根轨迹 上的点符合相角条件,且 符合相角条件 的点一定在根轨迹上。故 相角条件是根轨迹的充 要条件。 要条件。
规则1:根轨迹的起点和终点:根轨迹起始于开环极点, 规则1 终止于开环零点。 简要证明:
1 + G (s)H (s) = 0 ⇒

n
i =1
(s − pi ) +K
r

m
j =1
(s − z j ) = 0
Q
Kr = 0


n
i =1
(s − pi ) = 0
s = pi
13
又从
Q
1 Kr

n
i =1
1
4.2 根轨迹法的概念 .2 考虑某一参数变化后,闭环极点运动规律(轨迹), 了解闭环系统动态性能的变化。 利用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的零极点分布来研究闭 环系统的极点的分布。 + G(s) G( s )
M( s ) =
H(s)
闭环传递函数分母为零 称闭环系统特征方程式
1 + G ( s )H ( s )
(1) p 1 = 0 , p 2 = − 4 , p 3 = − 1 + j
p 4 = −1 − j, z1 = −1
(2)有4条根轨迹的分支,对称于实轴 ) 条根轨迹的分支, 条根轨迹的分支 (3)有n-m=4-1=3条根轨迹渐近线 有 条根轨迹渐近线
22
与实轴夹角
(2k + 1)180 (2k + 1)180 o o o ϕa = = = 60 , − 60 , 180 n−m 4 −1
Kr = 0
0
n>m
Kr = 0
0
n<m
Kr → ∞
有两个无穷远处的 终点
Kr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