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访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课内蒙访古
一、教法建议
抛砖引玉
学习本文要把握两点:一是文章的结构。文章虽可分成各自独立的两大部分,但这两部分合在一起又是那么联系紧密。分则各具特色,合则浑然一体。这篇文章之所以能达到这种境界,就在于文章的结构上,作者采用了一条明线的线索(作者的游踪),辅之以贯穿全文的深切感情(歌颂民族大团结),把文中的所有大小事件、古今人物缀成一个有机整体。我们只要理清文章的脉络,抓住贯穿文章的线索,就能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结构,进而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真正读懂文章。二是在学习时,要紧紧抓住本文夹叙夹议的特点。阅读过程中不妨先将文中记叙的成分和议论的成分分别挑选出来,思考一下记叙是什么,议论的又是什么,这两者的联系是什么?从而进一步体会作者在记叙和议论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散文,它是一篇访古游记,而作者恰恰又是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因此,文中必然要联系到大量的历史人物、事件、事迹。要把这一切说清楚,使之为全文中心服务,作者在赢余时就必须加以精心的取舍,而不能随意罗列,有闻必录。作者正是这样使所记叙内容有条理地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本文并非单纯记叙古迹古人,发思古之幽情,而是要以访古所见和手中掌握的有关史料为基础,开展议论,阐发自己对这一切的见解和主张。这些议论,虽都夹在所记叙的内容之中,文字不多,却极为精要,因为它点明了文章的主旨,使所记叙的一切得以升华。记叙和议论,二者相辅相成,学习时,对这一点要给以充分重视。
指点迷津
1.记叙线索和叙议之间的关系。文章涉及的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其中有地理,有历史;有事件,有自然景观,有资料文献;有介绍,有评论。但读罢全文,却井然有序,关键在于作者记叙线索清晰,以游踪为序,将丰厚的内容串联起来。同时,叙议过程中,作者追溯历史,联系现实,肯定了抗击侵略的正义行为,赞扬了振兴国家的爱国主义精神,表达了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和珍视民族团结的主张,中心明确。
2.理解文献资料在文章中的作用。文献资料的大量运用是这篇访古散文的一大特点,其作用是用实例佐证作者的见解和看法。但值得指出的是,文献资料按其来源可归为两类:一类是出自史书,着重理论;一类是实地考察,着重实践。
二、学海导航
学法指要
1.朗读课文,你能辨析下列生字词吗?
答案提示:
(1)辨音:
①塞外(sài)/瓶塞(sāi)/堵塞(sâ)
②单于(chán)/单纯(dán)/单姓(shàn)
(2)辨形:
①迥乎/迂徊②元旦/绵亘③山麓/渗漉
(3)字义:
迥乎:显然,形容相差很远。
苑囿:古代帝王及贵族畜养禽兽、种植林木的地方。
绵亘:延续不断。
青红皂白:比喻是非、情由等。
款塞:叩塞门。款,叩。
候望:守卫观望。
胡服骑射:汉人改穿胡服,学习骑射。指赵武灵王二十四年进行的军事改革。
2.速读课文,你能归纳一下文章的中心吗?
答案提示:
文章以访古游记的形式,用访古为线索,通过对地理环境、历史人物、事件和残存古迹的描写、记叙和评论,表达了作者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加强民族团结的强烈愿望。
3.本文从总体上自然地分为两部分,请大家速读课文,并给每一部分划分层次,归纳大意。
答案提示:
从文章的结构看,第一部分“一段最古的长城”有12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两段,写出关后的感受;第二层次5段(3段至7段),写大青山一带的地理条件、自然环境、战略地位和历史上的争夺;第三层次5段(8段至12段)写赵长城,赞颂赵武灵王。第二部分14段可分作两个层次:第一层次9段,写汉代古堡,强调在民族关系紧张时期和平往来仍未隔断;第二层次5段,写昭君墓,颂扬古代和亲政策。
4.请同学们跳读课文,以第二部分为例,分析一下:本文如何使用夹叙夹议手法?
答案提示:
《内蒙访古》在写作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夹叙夹议手法的运用。这种叙议结合的写法使得叙述体现出哲理,议论联系着形象,文章显得气势充沛,大大加强了感染力。
让我们具体分析一下“大青山下”关于昭君墓的五段文字。从叙和议的关系着眼,这几段文字有如下几个特点:
(1)叙是议的基础。作者到内蒙是去访古的,这古迹之一便是昭君墓。首先,作者介绍了被称为青冢的昭君墓在呼和浩特市南二十里左右。接着叙述了清初和现在墓前的石虎等物。最后借内蒙同志的话告诉读者,昭君墓在大青山南麓还有十几个。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以叙述时运用了“据说……,好像……”、“其实这不是……而是……”这样的句式,这些叙述句式本身就体现了作者的观点,并为议论打下了基础:昭君墓原来是什么样的的情况,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昭君墓。
(2)议是叙的深化。在叙述的基础上,作者水到渠成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显然,这些昭君墓的出现,反映了内蒙人民对王昭君这个人物有好感。”这些议论强调了昭君墓是民族友好的象征,表达了作者珍视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大大深化了文章的思想内容。
(3)议是叙的扩展。在这一部分的最后,作者不只是就昭君出塞的问题发表意见,还谈到封建时代和亲问题,这就从对个别问题发表见解扩展到了对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发表看法了。这种议论使文章的内容更丰富,更厚重,也更深入。
妙文赏析
“祖母河”的情思
细雨朦朦,清风悠悠,时值小暑,我只身漫步在绿草茵茵的河滩上。
这里是我童年的摇篮,眼前的景致,都是我所熟记的。河右岸是冈峦起伏的岚山。远望去,莽莽苍苍,山深谷幽;近看,则峭峰陡壁,山路崎岖。河左沿是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林那边是一望无垠的田野。与往昔不同的是,河道比过去宽了许多,水势也大了许多。竹林也比过去更加繁茂了。
这是一条古老、无名而被我尊称为“祖母河”的河。十四年前,也是这时节,我在这条河的怀抱里呱呱坠地了,满月时,祖母抱我到河里洗了第一个象征吉利的“圣水”澡,在我学会走路后,祖母时常领我到河边玩耍,给我讲关于这条河和东海龙王的那些叫人听不够的童
话。渐渐地,我长大了。在我记忆的镜片上,无名河与祖母的影像叠合在一起了。于是,我就喊她为“祖母河”。
一别五年,我的祖母河呵,今天,我又扑进了你这温馨的怀抱。此刻,我多年沉积的思恋之情,顿时化作遐想的涟漪,淌进了记忆的河床……
在那高高的山岗下和翠绿的竹林里,在这水声潺潺的祖母河畔,我曾和童年时代的伙伴们一起摘过“托盘儿”,逮过咕咕鸟,我们也曾在这溪流里追逐嬉戏。我们曾因争夺一块美丽的鹅卵石而面红耳赤,也曾因偷吃邻居大爷家的果子而被大人们责骂。但那毕竟是童年,我们都是猴儿脸,事无三刻,早已忘个干净,谁也不会记恨谁。
呵!童年,多么有趣多么天真纯洁呵!尽管有许多事情是令人啼笑皆非的,但是它却留给我许多美好的回忆。
我缓缓地走着,过了一道小沟坎,雨大了些。蓦地,我忽然在绿草丛中发现了一块“红玉”,是一颗硕大的“托盘儿”。我知道,雨后的“托盘儿”更鲜美,便信手摘来,放进嘴里。咦,怎么不甜?噢,我明白了,因为我已远离童年,或者是由于进城后吃的糖太多了吧?
忽然,我看见一只咕咕鸟飞过,红嘴巴,绿羽毛。呵!莫不是我和余生逮到的那只?不会的,那只鸟儿不吃不喝,已经饿死了,我和余生含泪把它埋了,还在那座小坟上插了一枝小竹。
顺着岸边的小路,来到河塘边。这儿不正是我和小伙伴们夏天栖息的“安乐窝”吗?这里有呱呱叫的青蛙,有蹦上蹦下的河虾,有夹进指缝也会溜掉的泥鳅,还有那光滑的鹅卵石映入眼帘,我想:莫不是我和嘎蛋争夺的那块?……不会的,我们虽然打了架,但事后又和好了,嘎蛋已经把它珍藏起来了。
时光就如同这河中的流水。而今,童年的一切都已成为过去了。过去的事情不是可能再回来的。起初,我不相信,但此时,我却有些失望、惆怅了。
忽然,远处传来一阵喊声,打断了我的沉思。循着喊声,我快步跑到了河道转弯处。一群五六岁的顽童正在水中戏耍。他们在水边筑起一条小坝,坝上伏着一条专吃河虾的虾虎。在坝湾的水面上有一只水螳螂。孩子们拍着手跺着脚大声喊着:“上山打老虎,上山打老虎……”只见那水螳螂应声窜离水面,冲上坝顶与那虾虎拳脚相见,不几个回合,虾虎便败下阵来。多么有趣的游戏,多么纯真的童心呵!这情景使我不由自主地进入了“角色”,也随着他们大喊起来:“上山打老虎,上山打老虎!”这时,我仿佛寻得了一点失去的满足。
暮色降临了,雨停了,孩子们离去了,村里中学的放学铃响了。金色的晚霞映照在河面上,和朝霞同样的鲜艳美丽。
我流连,但却不曾忘返。我怀着如有所得但又兴致未尽的心情踏上了河岸,登上了我第一次涉足的四孔红漆栏杆大桥。我知道,这是默默无闻的乡亲父老们近几来奉献给“祖母河”的礼物。我手扶栏杆,俯视河心。波光粼粼的河水依旧在纵情奔流着。我忽然记起了昨夜奶奶说给我的话:小时候的梦是可有可无的,但长大以后的路却一定要走好……我领悟了——古老的“祖母河”在前进,整个时代在前进,难道我还要徘徊不前,沉湎于对童年的追忆吗?”陡然间,我仿佛觉得自己化作一叶小舟,投入了大河的怀抱,伴着波涛和浪花,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