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精品课件1:第2课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精品课件1:第2课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3.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内容 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建
《致德意志的基督教贵族书》等文立章廉发价表教会的要求,符
1)理论基础:“因信称义”。简合化资宗产教阶仪级式进,行神原职始人积
员可娶妻;
累的需要 否定了教皇和教会作为上帝代
2)《圣经》是人们唯一信言仰人的的神特圣权权地威位,;在反上映帝了和资《产圣 经》面前人人平等; 阶级要求自由平等的政治要求,
二、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影响
1.积极方面 (1)梭伦改革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为雅典实行民主政治奠定了经济基 础。 (2)梭伦改革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2.消极方面 (1)下层公民没有享有充分的参政议政的权利。 (2)氏族制度和贵族势力仍然存在。 (3)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所以我说,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任来惩治奸邪,保 护良善的。因此我们应该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 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 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 管他。
——马丁•路德
4.影响:
对德意志: 1)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 2)掀起了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推动了广大民众的 反封建的斗争,引发了闵采尔领导的农民起义 3)为资本主义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 4)确立了“教随国定”原则,路德派取得合法地位
(2)官吏产生的途径:官吏从全体公民中选举产生,在克利斯提尼改革后,官吏选拔也 可通过抽签方式进行,任职资格无财产的限制,一切职位个人不得连任,任期短。 (3)监督官吏制度:陶片放逐法是全体雅典公民对高级官吏进行控制和监督的重要手段 。 3.主要特征 (1)重视和强调公民的民主权利和责任感。 (2)体现小国寡民的特色。 (3)否定血缘关系,以财产和地域关系取代血缘关系作为实施民主政治的基础。 (44.缺)真陷正享有民主的只有少数人。 雅典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妇女无政治权利可言,广大奴隶受到压迫,公民权对于 居住在雅典的外邦人来说遥不可及。此外,下层公民为生活奔波劳碌,常常无暇顾 及城邦的政治生活,其政治权利也形同虚设。 5.实质 雅典城邦的实质是奴隶主阶级专政,因此雅典民主实际上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不 是全社会所有人的民主。

第六部分德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哲学

第六部分德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哲学
• 康德在前批判时期提出宇 宙发展理论对形而上学世 界观打开了第一个缺口。
• 1755年出版了《宇宙发展 史概论》,批判了以牛顿 为代表的宇宙不变论。
• 指出宇宙空间的无限性 • 坚持了内因论 • 坚持了宇宙发展的观点
康德的批判哲学㈠ ——关于感性的理论
▪ 知识分为三类:数学的知识、 自然科学的知识和哲学的知识。
第六部分 德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哲学
• ⒋康德哲学的革命性质表现在对旧的形而上 学的冲击。并提出了所谓“二律背反”的辩 证法思想。费希特把矛盾说成是理性中所必 然具有的,谢林则强调自然界是矛盾的。黑 格尔是一个杰出的辩证法家。他企图用辩证 法把自然、社会、思维贯串起来,他的新体 系“包括了以前的任何体系所不可比拟的巨 大领域,而且没有妨碍它在这一领域中发展 了现在还令人惊奇的丰富思想”。
第31讲 德国启蒙运动思想家的哲学观点
• 德国启蒙运动的一般特征 • 莱辛的哲学观点与美学观点 • 赫尔德尔的文艺思想与哲学观点 • 席勒的美学观点与哲学观点 • 歌德的唯物主义观点与辩证法观点 • 福尔斯特的哲学观点
德国启蒙运动的一般特征
• 启蒙运动的最现实的任务是唤起民族的自 觉,争取达到政治上的统一。
▪ 两条“绝对命令”:①“我一定要这样行为, 使得我能够立定意志要我行为的格准成为 普遍规律”。② “你须要这样行为,做到无 论是你自己或别的什么人,你始终把人当
目的,总不把他只当作工具。” 自我建立非我
▪ 康德的道德学说是动机论。 ▪ 社会契约只是一种理想、一个概念。契约
对人们有保护作用。法律就是按照契约制 定的,就是把先验的理想用之于实际。 ▪ 共和政体是理想的政体。建立国家的“先验 的”原则是:权利、自由、平等、独立。国 家是自律的团体,有自己的人格,损害它 就违反了国际间的道德原则。 ▪ 康德的道德观点与法权观点的核心是人道 主义思想。

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

材料二:这个时候的德国,却已经不再是从前的 那个完全蒙昧的日尔曼人国度,虽然比较意大利、法 国,德国仍然属于文化非常落后的国家,但是它已经 受到了欧洲人文主义思想的巨大影响。为了自己官员 培养的需要,德国的诸侯也纷纷模仿意大利和法国的 贵族,在自己的领地里面建立了大学,新的思想比比 皆是。罗马教会对德国人民的搜刮引起了强烈不满的 贵族的嫉恨;同时教会占有大量德国地产和财富,也 引起一些诸侯的觊觎。
美国的纸币,你发现有何特点?
IN GOD WE TRUST.
美国总统就职时手按在什么文本上宣誓? 美国总统演讲的最后一句一般是什么?
思考:以下新闻反映了什么现象?什么原 因造成这一现象?
天主教罗马教皇约翰· 保罗二世 于当地时间 2005年4月2日21时37分因病在梵蒂冈去世,终 年84岁。 4月8日,梵蒂冈教廷在圣彼得大 教堂广场举行了追思弥撒和葬礼。300多万人 涌入罗马送别教皇。来自教皇家乡波兰的人就 达百万之众。由于圣彼得广场只能容纳30万人, 葬礼通过27个巨大的屏幕向全罗马市主要的集 会地点现场转播。200多名世界各国政要及宗 教领袖出席了弥撒及葬礼,包括联合国秘书长 安南、美国总统布什、英国首相布莱尔、法国 总统希拉克等。德国红衣主教拉青格主持葬礼。 他称颂教皇保罗二世以其一生奉献于上帝、教 会和人类大家庭。
改革扩展
亨利八世改革
改革与社会变革
第一课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物必先腐而后生虫,教会之所以出现改革的诉求, 皆因自身的腐败” ——摘自《西方宗教史》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和经济 的必然反映。” —— 毛泽东
方向:1、从天主教统治的腐朽,激化社会矛盾角度去探究
2、从欧洲社会的发展变化角度去探究改革的必然
宗教(天主教)在欧洲甚至世界各地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1888年单行本序言年单行本序言恩格斯恩格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9年柏林版)的序言中说,1845年我们两人在布鲁塞尔着手“共同阐明我们的见解”──主要由马克思制定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

这个心愿是以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来实现的。

两厚册八开本的原稿早已送到威斯特伐利亚的出版所,后来我们才接到通知说,由于情况改变,不能付印。

既然我们已经达到了我们的主要目的──自己弄清问题,我们就情愿让原稿留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了”。

从那时起已经过了四十多年,马克思也已逝世,而我们两人也没有过机会回到这个题目上来。

关于我们和黑格尔的关系,我们曾经在一些地方作了说明,但是无论哪个地方都不是全面系统的。

至于费尔巴哈,虽然他在好些方面是黑格尔哲学和我们的观点之间的中间环节,我们却从来没有回顾过他。

黑格尔哲学和我们的观点之间的中间环节,我们却从来没有回顾过他。

这期间,马克思的世界观远在德国和欧洲境界以外,在世界的一切文明语言中都找到了拥护者。

另一方面,德国的古典哲学在国外,特别是在英国和斯堪的纳维亚各国,有某种复活。

甚至在德国,各大学借哲学名义来施舍的折衷主义残羹剩汁,看来已叫人吃厌了。

主义残羹剩汁,看来已叫人吃厌了。

在这种情况下,我感到越来越有必要把我们同黑格尔哲学的关系,我们怎样从这一哲学出发又怎样同它脱离,作一个简要而又系统的阐述。

同样,我也感到我们还要还一笔信誉债,就是要完全承认,在我们的狂飙时期,费尔巴哈给我们的影响比黑格尔以后任何其他哲学家都大。

所以,当《新时代》杂志编辑部要我写一篇批评文章评述施达克那本论费尔巴哈的书(指卡·尼·施达克《路德维希·费尔巴哈》1885年斯图加特版。

──编者注)时,我也就欣然同意了。

我的这篇文章发表在该杂志1886年第4期和第5期,现在经过修订以单行本出版。

期,现在经过修订以单行本出版。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西方哲学之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和发展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西方哲学之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和发展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西方哲学之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和发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西方哲学之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伟大的革命变革,也是人类认识史上优秀成果的综合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继承前人的思想精华。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和19世纪的德国古典哲学,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

19世纪初期先进思潮中的合理思想,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而它们所提出而未解决的问题,又给马克思、恩格斯创立新世界观以启迪,它们的失足之处也给马克思、恩格斯以鉴戒。

从社会根源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及历史成为“世界历史”的必然产物;从理论来源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传统西方哲学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和发展,颠覆了传统西方哲学的思辨形而上学,超越了传统西方哲学特别是近代西方哲学的主客二元分离,实现了哲学史上伟大的革命变革。

德国古典哲学是指18世纪末期到19世纪初期活跃于德国思想界的资产阶级哲学。

它是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先导,主要代表人物有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约翰·特利勃·费希特(1762—1814)、弗里德里希·威廉·谢(1775—1854)、乔治·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1770—1831)、路德维希·费尔巴(1804—1872)。

德国古典哲学是在它所处时代德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条件下产生的。

作为德国资产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理论表现,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它的辩证法思想,反映了德国资产阶级的革命要求;而它的唯心主义和抽象思辨的形式,又表现了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德国古典哲学的重要特点之一,是把思维和存在、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作为最重要的哲学问题来研究。

海涅与德国哲学_读_论德国宗教与哲学的历史_

海涅与德国哲学_读_论德国宗教与哲学的历史_

收稿日期:2005-01-16作者简介:洪天富(1934-),男,云南鹤庆人,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日尔曼学教授①海涅:《论浪漫派》,张玉书译,张玉书编选:《海涅选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12页。

②海涅:《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海安译,载《海涅选集》,第210-211页。

海涅与德国哲学———读《论德国宗教与哲学的历史》洪天富(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 210093) 关键词:宗教改革;感觉论;唯灵论;经验主义;唯理主义;德国古典哲学 摘 要:国内对海涅的研究主要限于他的文学创作,尤其是他的诗歌创作,而忽视了他的哲学思想。

本文通过对海涅的专论《论德国宗教与哲学的历史》和其他有关论文的诠释,简要地论述了他的哲学思想。

海涅对黑格尔的分析评价富有启发性,打破了我们对黑格尔哲学的某些看法的传统思维定势。

本文旨在引起学界对海涅哲学思想的关注。

中图分类号:B 51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60(2005)02-0010-07 海涅(Heinrich Heine ,1797-1856)不仅是诗人,而且是一个思想深遂的哲学家。

诚然,他并没有像康德、黑格尔那样建立了自己的哲学体系,但是他在其有关宗教和哲学的著作中所阐发的哲学思想,足以使他在德国哲学史中占有一席重要的位置。

海涅涉及宗教和哲学的著作,主要是《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Zur G eschichte der Religion und Philosophie in Deutschland ,1834)和《论浪漫派》(Die Romantische Schule ,1832)两书。

此外,在以下研究民间世界观和神话的文章中也包含有丰富的哲学内容:《自然神》(Elementargeister ,1835-1837),《女神狄安娜》(G ttin Diana ,1846),《浮士德博士》(Doktor Faust ,1847)和《流亡中的众神》(Die G tter im Ex 2il ,1853)。

德国古典哲学的产生、发展和终结

德国古典哲学的产生、发展和终结

德国古典哲学一、德国古典哲学的概述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的德国资产阶级哲学。

创始人为康德,黑格尔为集大成者,费尔巴哈为最后的代表。

德国古典哲学的主要成就是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内核”与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之一。

德国古典哲学是工业革命时期欧洲哲学舞台上的主角。

它不仅继承了欧洲大陆唯理论、特别是莱布尼茨哲学的传统,而且还综合了英国经验论哲学中的成分。

它提出了包括认识论、本体论、伦理学、美学、法哲学、历史哲学以及政治哲学等领域的各种重大问题和范畴,标志着近代西方哲学向现代西方哲学的过渡。

在这一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哲学家有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

二、德国古典哲学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德国古典哲学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处在欧洲的德国的经济和政治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

1、德国的经济状况:19世纪初以前,德国同英、法、荷等国比较起来,在经济上是一个十分过后的国家,基本上是个农业国。

1807年开始,德国的资本主义成分摆脱了停止、萎缩的状态,在改良的道路上发展起来了。

到19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德国的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2、德国的政治状况:至19世纪初,德国在政治上是四分五裂的,封建割据严重,曾经有过360多个大大小小的诸侯国。

19世纪初开始,由于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和压力,德国进行了一些政治改良,也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兴的德国资产阶级的力量得到了壮大,在政治上的重要性得到了增长,但在1848年德国革命之前,资产阶级总体上是软弱的,出生的太迟了。

总的来说,从康德直到费尔巴哈的德国古典哲学,是德国资产阶级在其不同成长阶段上的意识形态的表现,是它在反封建斗争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地位和两重性需要的反映,是直接间接地为1848年德国资产阶级革命作思想准备的。

三、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脉络1、康德明确地提出了主体与客体的同一性问题,但是他的哲学最后却造成了主体与客体、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一系列对立。

欧美文化(德国十八到十九世纪的哲学家)

欧美文化(德国十八到十九世纪的哲学家)

费希特
总述 (来源: 南丰公益书院 ) 姓名: 费希特 出生: 1762年5月19日(德国拉 梅诺,Rammenau) 去世: 1814年1月27日(德国柏 林) 学派/流派: 前康德主义、德国 唯心主义 主要领域: 认识论、道德哲学、 政治哲学 著名思想: 绝对自我 受影响於: 康德、莱因霍尔德 (Karl Leonhard Reinhold)、迈 蒙(Salomon Maimon) 施影响於: 谢林、黑格尔、叔 本华、诺瓦利斯(Novalis)、亨利 希(Dieter Henrich)
生平概述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 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德国哲学 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德国 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唯心主义,不可知论者, 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定者。 他是启蒙运动时期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康德哲学理论的基本是——认为,将经验转 化为知识的理性(即“范畴”)是人与生俱 来的,没有先天的范畴我们就无法理解世界。 他的这个理论结合了英国经验主义与大陆的 理性主义。康德的 伦理学 理论也十分有影 响,此外他还曾针对太阳系的形成提出第一 个现代的理论解释,即康德-拉普拉斯假设 (Kant-Laplace hypothesis)。
在费希特的著作《自然法学基础》(1796)中, 他提出自我意识是一种社会现象。任何客体的自 我意识,它的必要条件是所有其它理性的客体存 在。这些(其它)客体共同影响并召唤起每个单 个个体其自身的自我意识。这个观点是由他的认 识论(Grundlage der gesamten Wissenschaftslehre,知识的科学)所延伸出来 的,他证明了每个自我的意识产生依赖于每一次 它对非我的把握(用费希特的话说,就是自我设 定非我)。由这些观点所导出的我/自我之间的差 异(自我在自身中设定非我与自我相对立)最终 发展成了费希特的认识论(绝对自我,自我设定 自己本身)。 费希特由一种自给自足的观点发展出他的国 家理论。在他看来,一个国家应该控制国际关系, 货币价值,并维持一种自给自足的状态。由于为 了达成意识需要与其他理性的存在建立彼此之间 的关系,所以费希特认为在不同的党派间必须有 一种彼此之间的共识(relation of right)。

西方政治思想史 第十五讲 :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的政治思想(上)

西方政治思想史 第十五讲 :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的政治思想(上)

正如恩格斯曾经指出的: “正像在18世纪的法国一样,在19世纪的德国,哲学革命 也作了政治变革的前导。但是这两个哲学革命看起来是多么地 不同啊!法国人同一切官方科学,同教会,常常也同国家进行 公开的斗争;他们的著作要拿到国外,拿到荷兰或英国去印刷, 而他们本人则随时准备着进巴士底狱。反之,德国人是一些教 授,是一些由国家任命的青年的导师;他们的著作是公认的教 科书,而全部发展的最终体系,即黑格尔的体系,甚至在某种 程度上已经被推崇为普鲁士王国的国家哲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英法的经济、政治与思想的巨变激荡着德国的政治思想 界,在这种巨变面前,德国的政治理论绝非消极地承受种种 “西方”来的先进观念,而是作出了自己的独特的回应。在某 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歌德的关于人的理想为德国思想的发 展定下了基调,这一理想将人认作是在智、情、意诸方面全面 发展的社会存在,因此,德国政治思想家们显然无法无保留地 认同英国的经验论的理性主义与法国的抽象理性主义,因为后 两者或是满足于一种与经济相分离的片面的政治概念,或者满 足于一种无历史的抽象的理想政治,它们都没有将政治从属于 真正的整体性。因此,德国的政治思想与德国哲学一样,从 一开始就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对英法的政治理论与实践进行 批判。他们相信概念是更真实的存在,更相信理论自身的实 践特性。因此,德国政治思想,绝不仅仅是对英法政治实践 的消极无力的理论上的反映,而是对近代政治思想的重大推 进。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德国古典思想的政治学说,不仅是 对近代西方政治学说的一种总结,而且是走向未来的出发点。
第二十一讲:十八世纪末十九 世纪上半叶德国政治思想(上)
德国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的这段时间被称为“古典 时代”,这是一个伟大的创造性时代,在此之前,欧洲只有 两个时代可以与之并列,一个是同样被冠以“古典”美名的 公元前5世纪前后的古希腊,一个是巨人迭出的文艺复兴时期。 在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这段时间中,德国从一个在思想 与艺术领域处于落后地位的欧洲国家,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而走到了欧洲的 前沿。与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文艺复兴时期的 达·芬奇、米开朗琪罗一样,在这个阶段也产生了一个全面 发展的天才——歌德,他与席勒将诗这种艺术形式推向了巅 峰,歌德的人文理想——全面的人性,成了19世纪德国思想 的主要特征,并以此来反抗资本主义理性的片面化。

E5法哲学批判》导言,《反杜林论》宗教

E5法哲学批判》导言,《反杜林论》宗教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恩格斯《反杜林论》:“论宗教”西方思想家经典著作选读(黑格尔《法哲学原理》部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卡尔.马克思写于1843年就德国来说,对宗教的批判实际上已经结束;而对宗教的批判是其它一切批判的前提。

谬误在天国的oratio pro aris et focis [ 申辩]一经驳倒,它在人间的存在就陷入了窘境。

一个人,如果想在天国的幻想的现实性中寻找一种超人的存在物,而他找到的却只是自己本身的反映,他就再也不想在他正在寻找和应当寻找自己的真正现实性的地方,只去寻找自身的假象,寻找非人了。

反宗教的批判的根据就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

就是说,宗教是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或是再度丧失了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

但人并不是抽象的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

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

国家,社会产生了宗教即颠倒了的世界观,因为他们本身就是颠倒了的世界。

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的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领,它的通俗逻辑,它的唯灵论的荣誉问题,它的热情,它的道德上的核准,它的庄严补充,它借以安慰和辩护的普遍根据。

宗教把人的本质变成了幻想的现实性,因为人的本质没有真实的现实性。

因此,反宗教的斗争间接地也就是反对以宗教为精神慰藉的那个世界的斗争。

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废除作为人民幻想的幸福的宗教,也就是要求实现人民的现实的幸福。

要求抛开关于自己处境的幻想,也就是要求抛开那需要幻想的处境。

因此对宗教的批判就是对苦难世界-宗教是它们的灵光圈-的批判的胚胎。

宗教批判摘去了装饰在锁链上的那些虚幻的花朵,但并不是要人们依旧带上这些没有任何乐趣任何慰藉的锁链,而是要人扔掉它们,伸手摘取真实的花朵。

宗教批判使人摆脱了幻想,使人能够作为摆脱了幻想,具有理性的人来思想,来行动,来建立自己的现实性;使他能够围绕着自身和自己现实的太阳旋转。

十九世纪德国与东北欧作家作品一览表

十九世纪德国与东北欧作家作品一览表

十九世纪德国作家作品一览表德国奥古斯特·威廉·施莱格尔 August Wilhelm Schlegel 1767-1845德国诗人、翻译家及批评家。

《论美的文学和艺术》1801-1804 文学理论弗里德里希·冯·施莱格尔 Friedrich Von Schlegel 1772-1829德国作家、语言学家、文艺理论家。

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奠基人之一。

《路清德》1799 长篇小说《断片》1800 论著《阿拉尔柯斯》1802 悲剧《论现代史》1811 文学理论诺瓦利斯 Novalis 1772-1801德国浪漫主义诗人。

《圣歌》1799 诗歌《夜的颂歌》1800 诗歌《海因里希·冯·奥弗特丁根》1800 长篇小说路德维希·蒂克 LudwigTieck 1773-1853是德国早期浪漫派作家中创作思路最宽泛,技艺又最精湛的作家、批评家。

《金发的艾克贝尔德》1796 短篇小说《穿靴子的猫》1797 喜剧《弗朗茨·斯滕巴漫游记》1798 长篇小说弗里德里希·谢林 Friedrich Schelling 1775-1854德国哲学家。

在哲学史上,谢林是德国唯心主义发展中期的主要人物,处在费希特和黑格尔之间。

《哲学与宗教》1804 文学理论《对人类自由本质的研究》1809 文学理论恩斯特·西奥多·阿玛迪斯·霍夫曼 Ernst Theodor Wilhelm Hoffmann 1776-1822德国短篇故事作者及小说家,德国浪漫主义代表人物。

《卡罗特式的幻想篇》1814~1815 短篇小说集《昂丁》1816 歌剧《谢拉皮翁兄弟》1819~1921 中短篇小说集《小查克斯》1819 短篇小说《跳蚤师傅》1822 长篇童话小说克莱门斯·布伦塔诺 Clemens Brentano 1778-1842德国中期浪漫主义诗人,“海伦堡”诗派的创始者。

海涅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

海涅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

【德】亨利希.海涅著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商务印书馆海安译童子奇摘录{部分}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说过:“正象在十八世纪的法国一样,在十九世纪的德国,哲学革命也做了政治变革的前导。

……黑格尔的体系,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被推崇为普鲁士王国的国家哲学!在这些教授后面,在他们迂腐晦涩的语言后面,在他们笨拙粗糙的语句里面竟能隐藏这革命吗?……但是不论政府或者自由派都没有看到的东西,至少已经有一个人在1833年就已经看到了,这个人就是亨利希.海涅。

第一版前言摘录过去我模仿学派中人的口气说,自然神论在理论上已经被打倒,只是还在现象世界中苟延残喘罢了,这种主张,也是轻率和错误的。

理性批判毁灭了坎特伯雷大主教安瑟伦以来关于上帝存在所做的种种证明,但是如果认为理性批判也结果了上帝存在本身,那就不真实了。

自然神论现在还活着,活的生气勃勃,它没有死,尤其是德国最新哲学并没有杀死它。

这个蛛网一样的柏林的辩证法既不能从灶窝里透出一条狗,又不能杀死一只猫,那就更不能杀死一个上帝了。

……它经常杀人,可是被杀的人任然活着。

总之在《圣经》中还有许多动人的、有价值的值得他们注意的故事,例如一开始就有一段关于天堂的禁树和蛇的故事,这条蛇可以说是一个在黑格尔诞生前六千年已经讲授了全部黑格尔哲学的小小女讲师。

这位没有脚的女学者及其精辟的指出绝对怎样置身与存在和认识的同一性中,人怎样通过认识而变为上帝,换言之,上帝怎样在里面达到其本身的意识。

——这个表述法不如原来那几句话清楚:“如果你们吃认识之树的果子,你们就会和上帝一样!”夏娃夫人在这全部论证过程中只知道下面一点,即果子是禁止的,所以这位善良的妇女吃了。

但是她刚刚吃完这诱人的果子,她立即就失去了天真,她那无邪的直率,从而觉察到,作为她那种阶段的一个人物,作为后面那么多皇帝和国王的老祖母,未免太赤身裸体了,她就想有一件衣服,因为那是里昂丝绸制造商还没出世,并且在天堂里也没有装饰品制造女工和推销时装的女店员——啊,天堂!然而是多么奇怪,当妇女一旦达到能思维的自我意识时,她最初想到的是一件衣裳!第一篇那么现在我就从宗教谈起。

德国古典哲学的主要内容

德国古典哲学的主要内容

德国古典哲学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的德国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其代表人物有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当时德国处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前夕,新生的德国资产阶级一方面向往资本主义制度,具有革命性;另一方面又极为软弱。

德国古典哲学作为德国资产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理论表达具有两重性。

它一方面用辩证法表达了德国资产阶级实现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的强烈愿望,一方面又将其革命性包裹在抽象思辨的唯心主义体系之中;即使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亦远离现实,而用抽象的“人性”宣扬“全人类的爱”。

为新生的工业生产服务是当时哲学的重要历史任务,认识论、知识论成为哲学研究的前沿领域。

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1724—1804)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提出并着重探讨了哲学基本问题。

他认为在认识外在世界之前,应当首先研究人的认识能力本身以及认识的可能性。

这种转变,被称为康德的“哥白尼革命”。

康德认为,哲学要成为一门可靠的学问,其判断必须既是先天的又是综合的。

他认为人的知识是由先天的知识形式和后天的感觉表象相结合而成,这就是“先天综合判断”。

“先天综合判断”就是既具有感觉经验的内容又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

康德提出的“先天综合判断”体现了他的认识论的二元论、不可知论的根本特征。

一方面,他承认在人之外有某种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东西,即“自在之物”,知识的内容或材料来自感觉。

另一方面,他又认为人们所得到的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知识是纯主观的,不反映作为客体的“自在之物”。

“自在之物”在原则上是不能认识的,人们所能认识的只是由“自在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在心中产生的表象,即现象;而现象界却离不开人们的先天认识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它是意识自己的创造物。

这样康德就在“现象”与“自在之物”之间划出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把人的认识仅仅局限于现象界,从而把思维与存在割裂开来,陷入了不可知论。

“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康德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有感性、知性和理性三个层次或阶段。

亨利希海涅

亨利希海涅

总结
• 总之,这首长诗是具有非常积极的政治内容 的诗篇。诗人在这里不仅是反对封建主义的 反动,也反对资产阶级社会的原则。他号召 城市与乡村一切被压迫的群众起来反抗任何 剥削和任何压迫。 • 虽然海涅所理想的“未来天国”只是空幻的 ,他所说的“自由”也只是美好的言词,但 是,此长诗毕竟是当时历史条件下德国最优 秀的革命诗篇。
海涅30年代的创作大部分编入沙龙集18341840共4册其中除政论文章外还有论述法国绘画戏剧的著作和一些残篇或短篇小说如法国画家论法国舞台巴赫拉赫的法学教师佛罗伦萨之夜希纳伯勒沃浦斯基先生的回忆录等
第二章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第九节 海涅
一、生平与主 义诗人、杰出的散文家和政论 家,也是19世纪前期浪漫主义 文学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范畴 在德国的主要代表人物。
• 1827年出版《歌集》,包括 《青春的苦恼》、《抒情插 曲》、《归乡集》、《北海集》 等组诗。 • 从1824年到1828年海涅以亲身 经历写出他的著名的散文游记 《哈尔茨山游记》、《观念一 勒格朗特文集》、《英国断片》 以及关于意大利的游记。
• (二)中期(1830-1848) • 1830年法国7月革命使他受到极大的鼓舞, 他向往法国的自由,在1831年5月他到了巴 黎,后来除了1843年和1844年两次短期回汉 堡外,他的后半生基本上是在巴黎度过。 • 1833年完成《论浪漫派》一书的写作,1834 年又写出了《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 ,对德国守旧的浪漫派诗人作了尖锐的批 评;对德国哲学中康德和菲希特的唯心主 义进行了剖析、批判,同时也指出了法国 哲学中积极的一面。
二、《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 (一)创作背景 • 这首长诗是1844年初写成的 。当时的德国是接近于1848 年革命的前夜,资产阶级革 命运动正在酝酿中,无产阶 级也将成为独立的势力走上 政治舞台,但普鲁士封建贵 族的专制统治还有相当强大 的力量,暂时还压制着人民 的革命活动。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剖析.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剖析.

(二)黑格尔哲学批判
• 1、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
• (2)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
• “彻底否定了关于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 最终性质的看法。” • 第一,人的思维的一切结果不具有最终性质。 • 结束了形而上学的真理观,没有所谓的绝对真理。
(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
(三)费尔巴哈哲学批判
• 5、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P53)
• 恩格斯对其宗教问题的批判:
• 第二,费把宗教看作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夸 大了宗教的社会历史作用 • (2)无论哪种宗教对社会历史的发展只能起一种 影响作用。 • (3)并不是所有的历史运动都伴有宗教的变迁。
(三)费尔巴哈哲学批判
• 5、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
• 恩格斯论述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P59) • 第一,道德具有历史性; • 第二,道德具有阶级性。
(三)费尔巴哈哲学批判
• 5、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
• (3)费尔巴哈唯心史观的根源(P59-60) • 第一,认识根源;
(不了解实践的作用,不能从实践出发研究人和社会)
• 第二,社会根源。
(长期脱离社会实践,
(一)写作的背景和原因
• 2、为了确保工人运动的正确方向
• 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为了抵销马克 思主义的影响,资产阶级打起复活德国古 典哲学的旗号。 • 19世纪60年代以来,在英国出现了新黑格 尔主义,在德国出现了新康德主义。
四、原文导读
(一)写作的背景和原因
• 3、为了纠正施达克的错误
• 第一,他没有利用自然科学的新成就。 • 由当时的自然科学发展状况和他孤寂的生活决定 • 第二,没有把唯物主义的学说贯彻到社会历史领 域。 • 孤寂的生活使他脱离实践,尤其是政治实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
1833年,流亡在巴黎的海涅用童话般的笔调描绘了小时侯自己对上帝的幻想。

那个狂风暴雨般冲决德国专制思想的诗人,青年德意志的精神领袖在这时候难得地变成了一个温柔的孩子,一个内心充满瑰丽幻想的安徒生。

《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海涅在这本薄薄的小书里,记载了这个童年的故事,这也是这本具有风雷般力量的书中难得的片刻安宁和寂静。

而在整本书里,这个孩子实际上已经成长为一个充满了青春期冲动的年轻人,安徒生似的温情脉脉不过是惊鸿一瞥,海涅式的狂热的理想主义奏响了激情洋溢的欢乐颂,上帝那个慈祥的犹太胡子老头也变成了纵情狂欢的众神:“我们主张建立一个同等光荣、同等神圣、同等幸福的众神的民主!……我们要的是美酒佳肴,紫罗袍,珍贵香料、富丽堂皇和纵情欢乐,喧闹的水仙舞,音乐和喜剧!“我愿就在这块大地上通过自由的政治制度和产业制度的祝福,建立起那种为善男信女们误认为只有在世界末日那天,在天堂里才会实现的无上幸福!”而未来的世世代代,“将被自由选择的拥抱所产生,将在一个欢乐的宗教中茁壮繁荣起来”,从而“更幸福、更美好”!
毕竟是诗人,即便是论述一贯以艰涩著称的德国思想,海涅仍然燃烧着生命的激情。

这是来自19世纪的激情,也是德意志民族“年轻的自由陶醉的精神高潮”。

而这些精神高潮的指向则是:由思想革命,最终走向政治革命;由思想自由走向政治自由。

正如海涅在《论浪漫派》中所说:我们时代的伟大主题,就是解放。

无论是回顾德国的宗教还是哲学,海涅始终把革命和解放作为悬置在内心中的不灭火焰,所以我们看到的德国宗教与哲学,是在一步步解放的宗教与哲学。

肉体与灵魂在斗争中逐渐抛弃了基督教挑起的不和,而趋于原始的和谐;犹太教和基督教的自然神论终于被崇拜现象世界中无限神灵的泛神论逐步取代。

而在哲学上,谢林致力于精神的自然的和解,想使二者重新统一为永恒的世界灵魂,恢复了自希腊哲学家那里见到的,却在德国古代泛神论的宗教中秘密滋生出的自然哲学
一个人往往在某种教条的名义下,一个党派往往由于某一个人之故而受到迫害或者受到支持。

西方的情况也是如此,罗马要求统治下去,“当他的军团战败时,它便把一些教条送到外省去”;一切关于信仰的争端都以罗马的篡位为其背景;罗马大主教的最高权力是必须巩固的。

他对于正真的信仰问题总是非常宽容的,然而当教会的权力一旦遭到侵犯,就会立即喷出谴责的烈焰。

他对基督的人格议论的并不多,但对于《依稀多教令集》的效力却呶呶不休;他通过教会法,主教的任免,诸侯势力的消弱,修道僧团,僧侣独身制等等而集中权力。

诺斯替教带来了禁欲的、沉思的僧侣生活,而这才是基督教观念的最纯正的花朵。

在教义中这个观念表达的非常混乱,在教仪中只能表达的非常的暧昧。

不过我们还是看见善恶两种根源学说到处出现;邪恶的撒旦和善良的基督对立着,基督代表精神世界,撒旦代表物质世界;我们灵魂属于精神世界,肉体属于精神世界;从而,整个现象世界,即自然,根本是恶的;撒旦,这黑暗的主宰者,就想用它引诱我们堕落;因此,必须谢绝人生中的一切快乐,对我们的肉体这个撒旦的采邑,加以折磨,这样才能使灵魂越加庄严地升到光明的天国,升到基督光辉灿烂的国度。

这种世界观,这种基督教的真正的根本思想,象传染病一样以令人置信的速度迅速蔓延了整个罗马帝国,这种病痛延续了整个中世纪,他时而加剧,时而迟缓,使我们现代人还在肢体中感到痉挛和无力。

我们当中即使有许多人已经痊愈,但是还是逃脱不出这个无处不在的病院气氛,而且作为许多病人当中的唯一的一个健康人,他仍会感到不幸。

假如人类有一天恢复了健康,在肉体和灵魂之间重建了和平,肉体和灵魂重新在原始和谐中互相渗透;那时人们大概不会理解基督教在肉体和灵魂之间的所挑起的人为的不和了。

将被自由选择的
拥抱所产生、将在一个欢乐的宗教中茁壮繁荣繁荣起来、更幸福、更美好的世世代代,必将对这些忧心忡忡、由于摒弃了这花花世界上一切享受、由于扼杀了温暖而多彩的感性。

而变为褪色的、冷冰冰的幽灵的祖先们,报以怜悯和苦笑。

是啊!我要肯定的说,我们的后代子孙一定比我们美好的多和幸福的多。

因为我相信进步,我相信人类要注定幸福的;而关于上帝我怀着一种比那些臆断上帝创造人类是为了使他们受苦受难的善男信女所抱的见解还要高超。

我愿就在这块大地上通过自由的政治制度和产业制度的祝福,建立起那种为善男信女们误以为只有在世界末日那天,在天堂里才会实现的无上的幸福。

.
在海涅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简单拟出一个德国思想的谱系:
德国本土的泛神论(阴暗的北方精神)——基督教将德国民间宗教改为泛鬼主义(肉体被贬低)——天主教(精神与肉体的虚伪的妥协)——路德新教(唯灵主义,也即精神对感觉主义,也即肉体发生的战争,而实质上路德是精神和肉体未曾分离的绝对的人,在宗教改革中,思想自由第一次合法化)——笛卡儿(德国自古就有反对唯物主义的倾向,所以发扬了笛卡儿唯心的一面)——莱布尼茨(天赋观念)、斯宾诺莎(上帝是绝对实体,无限思维,无限广延,一切事物被包容在上帝之中,上帝包容了精神和肉体,也即泛神论,人可以体现出神性)——伏尔夫(德语开始用于哲学)——唯理主义神学(基督教成为伦理的自然神论)门德尔松(打倒犹太圣法经传主义,摩西主义的自然神论)——莱辛(在文学上走向纯粹的自然神论)——康德(自然神论在这里死灭了,但康德保留了上帝,自然神论的复活)——费希特(先验唯心主义的末路,精神创造世界,否定上帝)——谢林(自然哲学)——黑格尔(哲学革命的完成)。

把这个谱系描绘出来,是一个疲累的工作,尤其对于我这个对德国哲学所知甚少的人来说。

错谬之处,也当不少。

但是对于理解这本书,对于理解德国的思想发展,似乎也是个必要的工作。

其实在这本小书,还含有极为丰富而有趣的内容。

现在我们就来谈谈从宗教革命中产生的哲学革命,是锝,这次哲学革命不是别的,正是信教的结果。

确立了哲学的独立自主性这个荣誉应归于笛卡尔。

从此哲学用不着到神学那里乞求进行思维的批准,它现在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科学和神学相提并论了。

神性不仅具有思维和广延这两种属性,而且还可能具有其它为我们所不能认识的属性。

而凡是我们不能认识的东西对我们就没有价值,这种立场要求精神中的可认识者都必须带有肉体的形象。

所以我们在说明上帝的本质时我们只论那两种能够认识的属性。

不过我们所谓上帝的诸属性,归根到底都只有我们的直观的不同形式,而这些不同的形式在这个绝对实体中确是同一的。

总之思想不过是看不见的广延,而广延不过是看得见的思想。

我们一切新制度的第一个目的即是要恢复物质的权利,使物质重新得到他的尊严,在道德上被承认,在宗教上被视为神圣,并和精神和好如初。

神我将再次和自性结为一体。

其实所谓的邪恶一方面只是他们自己世界观的一种迷妄;;另一方面是他们自己世界观的一种现实的产物。

按照他们的世界观来讲,物质本身就是恶,但这却是一种诽谤,是一种可怕的亵渎。

只有当物质必须秘密图谋反对精神篡夺时,当精神侮辱物质,以及物质出于自我轻蔑而卖身时,或者当物质以绝望的仇恨向精神报复时,他才变成邪恶,由此可见所谓邪恶只不过是唯灵主义世界体系的一种结果。

自从宗教求助于哲学,德国学者们除了给宗教宗教穿上一套新衣之外;他们对于宗教还做了无数的实验。

他们为了赋予宗教一个新的青春,对宗教采取了差不多象梅地亚使国王艾逊返老还童所采取的那样的办法。

他们先给宗教放血,慢慢的把迷信的血液放出来;说的明白一些,就是试图从基督中去掉他所有的历史内容,只保留它的伦理部分。

这样一来基督变成了一种纯粹的自然神论。

基督不再是上帝的共同的执政者,而降身陪臣,于是只能以私人的身份收到公认的尊敬。

今天德国的情形已经变了;鲜花与夜莺派和革命密切地结合起来了。

未来是属于我们的,胜利的晨曦已经放出黎明的光辉,当那胜利美好的日子一旦把它的光辉照射到我们整个祖国时候,我们一定还会纪念死者,我们一定还会纪念你,老尼古拉,可怜的为理性殉难的人!那时我们会把你的骨灰搬到德国的名人纪念堂去,你的石棺将被簇拥在欢呼的凯旋的行列中,伴随着乐队的合唱,而且绝不把横笛列入吹奏乐器之中。

我们要把最考究的桂冠放在你的棺材上,我们并且竭尽全力克制自己,绝不当场发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