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后殖民主义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斯皮瓦克作为一位美籍亚裔女学者,以其独到的 理论框架、横跨多学科的视野、富有批判性的实 践,对殖民主义的文化压抑模式加以揭露,对文 化帝国主义对第三世界的妇女的漠视加以质疑, 对后殖民领域和女性主义文化领域的研究作出了 重要的贡献。
• 二、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 • 霍米·巴巴(Homi K.Bhabha,
• 斯皮瓦克的后殖民理论最突出的特点是在理论和 方法上选取女性主义视角。
• 斯皮瓦克认为:“在父权制与帝国主义之间、主 体建构与客体形成之间,妇女的形象消失了,不 是消失在原始的虚无之中,而是消失在一种疯狂 的往返穿梭之中,这就是陷于传统与现代化之间 的第三世界妇女被位移的形象。”
• 在《三个女性主义文本和一种帝国主义批评》中, 斯皮瓦克通过对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简·里 斯的《藻海无边》和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 三个女性主义文本的后殖民解读得出了别具新意 的结论:即认为这些人物在不同程度上都流露出 或复制了帝国主义的意识形态话语和殖民主义倾 向。
• 赛义德试图说明,理论的内 涵是不可穷尽的,因而对意 义的阐释也是没有终结的。 而理论的旅行所到之处必然 会和彼时彼地的接受土壤和 环境相作用而且产生新的意 义。
第三节 斯皮瓦克与源自文库米·巴巴
• 一、斯皮瓦克的后殖民理论 • 佳亚特里·斯皮瓦克
(GayatriC.Spivak,1942— ), 当代著名文学理论家、批评家, 后殖民主义文论的重要代表人 物。
• 后殖民理论家将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思想推演到 世界范围,认为文化霸权贯穿于殖民主义的整个 过程,在后殖民时代,文化控制仍然是帝国主义 在当今的重要表现形式,因此,殖民地人民在争 取民族独立的过程中,把帝国主义文化霸权转换 为自己对于文化的领导权是非常关键的。
• (二)非洲殖民主义批评话语 • 非洲殖民主义批评话语于20世纪20年代兴起于非
• 主要理论著作有:《底层人能说话吗?》 (1985)、 《底层研究:解构历史编撰学》 (1985)、《后结 构主义、边缘性、后殖民性和价值》 (1990)、 《法国女性主义回顾》 (1992)、《流散之新与旧: 跨国世界中的妇女》 (1996)、《解构的开启》 (1999)、《斯皮瓦克访谈:政治与想象》 (2002) 等。
巴巴的“文化定位”理论标举边缘文化立场是相当有 眼光的。他认为,被压制的、非主流的“弱势文化”完 全可以对占主导地位的殖民文化进行“改写”,这种改 写不仅是话语权力或文化策略方面的,也可以是政治、 经济、文化和价值批判方面的,这种改写也许是第三 世界文化获取自己的合法性,使自己边缘的生活方式、 话语方式不至于过分恶化的保障之一。
• 一、后殖民主义的理论背景 • (一)对现代性的反思 • 美国学者德里克指出,为什么后殖民主义诞生于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而不是在此之前?它 之所以能够取代旧有对世界的理解而在学术机构 中迅速获得成功,是因为“后殖民性”作为一种 话语有着独特的指向,它旨在回答全球化所提出 的一系列理论和现实问题。
• (三)民族解放运动与身份认同 • 后殖民主义的诞生和兴起还与二战后世界范围内
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有关。
• (四)第三世界国家的文化经验 • 受殖民主义的影响,长期以来,西方先进国家和
民族的文化一直处于世界文化的中心,而非西方 的落后民族的文化则被贬为边缘文化。
• 二、后殖民主义的思想来源 • (一)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
• 一、东方学与“东方”的困境 • 赛义德1978年出版的《东方学》是后殖民理论的
经典著作。在这部著作中,赛义德使用了“东方 学”这一术语来描述西方世界与东方世界之间的 后殖民关系。
• 赛义德关心的问题是有关东方的话语背后隐藏着 的东西方之间的权力关系。在他看来,东方并不 是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地理概念或者文化范围, 而是西方依靠其文化霸权建构起来的话语概念, 它成了西方人自由言说的一个主题,一个具有任 意性的符号能指,它是对实际东方的有意歪曲和 变形,即东方是被“东方化”了的东方。
• 赛义德在《文化与帝国主义》中所揭示的文化与 帝国主义的共谋关系,实质上就是文化霸权主义, 即强势民族文化对弱势民族文化的侵略。
• 三、理论的旅行 • 《理论的旅行》是赛义德在1983年出版的《世界、
文本,与批评家》中一篇非常著名的文章。 • 在这篇文章中,赛义德旨在说明这样一个道理:
理论有时可以“旅行”到另一个时代和场景中, 而在这一旅行的过程中,它们往往会失去某些原 有的力量和反叛性。
• 自古以来,欧洲文化霸权的优越意识经过长期的 历史积淀已经深深地融化在欧洲的民族血液之中, 成为他们的集体无意识。他们关于东方的观念不 断重申欧洲比东方优越的观点,他们对东方的表 述并不参考东方人的意见,也就是说西方人凭借 自己的想象建构所谓的“东方”。
• 赛义德有关东方学的论述也存在其局限性,这种 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地理上、意识形态和文化上。
第十一章 后殖民主义
第一节 后殖民主义的理论背景和思想 来源
• 后殖民主义常常被看作一种融合多元文化政治理 论与批评方法的集合性话语,学界一般认为其最 早萌芽于19世纪后半叶,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 80年代初,兴盛于20世纪90年代。这一理论思潮 的成熟以美国文学理论家爱德华·赛义德的《东方 学》出版为标志,主要的代表人物有爱德华·赛义 德、佳亚特里·斯皮瓦克和霍米·巴巴等。
• 关键词解析: • 后殖民主义 • 非洲殖民主义批评话语 • 东方学 • 理论的旅行 • 混杂
• 思考题: • 1.后殖民主义理论的思想来源有哪些? • 2. 如何理解赛义德东方学理论的内涵与困境? • 3.简述赛义德“理论的旅行”观念的内涵与意义。 • 4. 斯皮瓦克的后殖民理论有哪些理论特征?
第二节 赛义德的后殖民理论
• 爱德华·赛义德(Edward Said,1935—2003),美国 当代重要的批评理论家,后殖民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 赛义德的后殖民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以“东方学”最为 世人所知,主要理论著述《东方学》(1978)、《文 学与社会》(1980)、《世界、文本,与批评家》 (1983)、《文化与帝国主义》(1993)、《知识 分子论》(1994)、《和平的终结》(1996)等。
洲大陆,在反对民族解放运动、反对西方殖民统 治、追求民族独立的过程中,非洲本土知识分子 对西方文化殖民主义的“同化”政策展开激烈批判, 以呼吁非洲民族意识的觉醒,维护非洲本土文化 的尊严。
• 非洲殖民主义批评话语不但构成了后殖民主义的 思想来源,而且有力配合了后殖民主义的理论策 动,成为当代西方文学理论批评中有鲜明的政治 批判色彩的内容。
• (二)文化研究的转向 • 后殖民主义的文化分析方
法源自于西方兴起的“文 化研究”,它充分借鉴了 文化研究的理论成果,并 积极运用文化研究方法来 揭示西方对东方的殖民关 系。
• 后殖民主义对现代性视野中的东西方关系的研究, 不仅仅是在政治、经济对文化的制约层面上展开, 而是探讨了经济、政治和文化之间错综复杂而又 微妙的联系,从而使东西方文化关系问题呈现出 一种立体景观。
论 • “文化霸权”,也称作“文
化领导权”,是意大利思想 家、革命家、理论家葛兰西 提出来的理论观念。
• 葛兰西提出:“一个社会集团的霸权地位表现于 两个方面,即‘统治’和‘智识与道德的领导 权’。一个社会集团统治着它往往会‘清除’或 者甚至可以以武力来制服的敌对集团,他领导着 同类的和结盟的集团。一个社会集团能够也必须 在赢得政权之前开始行使‘领导权’(这就是赢 得政权的首要条件)。”
• (三)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 • 福柯认为,语言作为一个社会系统先于个体的存
在,人们必须借助语言建构自己的身份,但语言 永远不会有固定的意义,而且,语词的意义并不 与外在的世界一一对应,任何话语都有虚构的成 分,虚构可以产生或制造现实。
• 德里达的解构理论也为后殖民 主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和 方法。在后殖民理论家对欧洲 中心主义、本质主义民族观的 批评中,都可以看到解构理论 的影子。
• 二、文化与帝国主义 • 在1993年出版的《文化与帝国主义》一书中,赛
义德对“文化”和“帝国主义”这两个重要概念 作了界定。 • 在他看来,文化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描述、交流 和表达的艺术等活动。 • 二是借用马修·阿诺德的定义,文化指每一个社会 中被认为是最优秀的因素的蓄积。
• “帝国主义”则是指统治着远方领土的居于主宰 地位的宗主国中心的实践、理论和态度。在《东 方学》中,赛义德以中东地区为对象,探讨了帝 国主义是如何以话语想象地构想出所谓的东方形 象。
• 当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因接触与融合而产生混杂 后,弱势文化能有多少体现的机会,有多少发声 的权利,这也是霍米·巴巴的混杂理论需要面对的 问题。
• (二)模拟 • “模拟”指的是当地人对于殖民者的一种模仿,
但这种模仿却并不是复制﹐而是内含着嘲弄和变 形,在模拟中,殖民话语于是变得面目不清。模 拟表面上看起来是对殖民话语的尊重﹐但在实践 上却戏弄了殖民者的自恋和权威。
• 巴巴的第三空间理论对后殖民主义身份认同研究 有重要的启发,他指出了殖民者/被殖民者在历史 和现实文化关系中的另一种可能性,虽然这种基 于可能性的第三空间研究不是以往的那种批判式 的后殖民研究的方向,但其中蕴含的理论变化与 发展内容却值得关注,这也是当代后殖民主义理 论研究的新的理论动态。
• (四)文化定位 • 在当代西方普世文化价值甚嚣尘上的潮流中,霍米·
1949 — ),出生在印度孟买, 当代著名的后殖民理论家,现 任哈佛大学英美文学与语言讲 座教授。
• (一)混杂理论 • 巴巴所谓的“混杂”指的是不同种族、种群、意
识形态、文化和语言的相互混合过程,在后殖民 主义的意义上,混杂体现了一种被殖民者对殖民 文化的霸权地位进行质疑、颠覆的策略。
• 霍米·巴巴的混杂理论为我们进行文学批评和文化 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强有力的策略,但在 全球化时代,各种文化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剧,冲 突和碰撞的机会也自然增多。
• 巴巴引用拉康的话说明模拟只是一种伪装,而不 是和谐,它通过部分重复、部分颠覆的混杂,威 胁了殖民主体的稳定性。
• (三)第三空间 • 从第三空间的立场出发,巴巴对于法侬的一个著
名的结论提出了质疑,法侬在分析黑人与白人关 系的时认为,从心理上看,黑人只有两种选择: 成为白人或者消失。巴巴认为,其实还存在着一 个介于两者之间的模棱两可的、伪装的、模拟的 第三空间,这是一个大有可为、真正需要探究的 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