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寒潮预报模板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寒潮预报
学习要点
本章介绍了影响我国的寒潮和冷空气活动的原地、路径、强度、影响等,并重点介绍了寒潮天气的预报方法和预报思路。

寒潮指大规模强冷空气自高纬南下给所经地区带来的强烈降温和大风等天气,在水汽条件适宜时,会
伴随雨、雪、冻雨等天气。

据1951 —1984年资料统计,我国寒潮最多一年出现11次、最少仅2次。


潮带来的剧烈降温可造成人、畜、农作物冻害;伴随其出现的暴雪、冻雨、冰冻可致道路结冰、河流封冻,严重影响交通和航空,冻雨还会造成电线结冰致使电力和通讯中断。

每年的3月和10 —11月是我国寒潮
出现最为频繁的时段,也是对畜牧业、农业危害最严重的时段,因此寒潮是我国一种主要的灾害性天气。

7.1寒潮概述
7.1.1寒潮标准
每年都会有多次冷空气影响我国,只有当强冷空气的影响造成一定幅度的降温时, 才称为寒潮,否则称为一次冷空气活动。

根据《气象标准汇编》(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气象
出版社2008 ),我国寒潮标准为:某地日最低气温24h内降温幅度》8C,或48h 内降温幅度》10 C,或72h内降温幅度》12 C,而且该地日最低气温下降到4C或以下,称之为
次寒潮天气过程。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方气候差异大,寒潮带来的影响和危害不尽相同,因此各地寒
潮的标准也略有差异(如表
7.1 )。

表T. 1我国部分省份寒潮标准
如前所述,寒潮可带来剧烈降温及大风、暴雪、冻雨、沙尘、霜冻等恶劣天气,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许多行业带来严重的影响,为使公众和相关部门能够提前采取有效措施, 防御或减轻寒潮的危害,2007年中国气象局制定了《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
(中国气象局16号令)。

其中依据寒潮可能造成灾害的严重性,规定了寒潮预警标准,将其分为蓝、黄、橙、红四级。

隐藏
7.1.2寒潮的时空分布特征
7.1.2.1出现时间与变化趋势
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我国寒潮最早出现在9 月下旬,最晚出现
在5月份(张培忠,陈光明1999 ),大多集中在11 月〜次年3月,其中10〜11 月和3
月是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最频繁的时段。

这是因为春秋两季大气环流处于调整期,冷暖空气
势均力敌,交替影响频繁,气温变化幅度大,容易形成寒潮。

而冬季天气形势稳定,冷空气
处于绝对优势,气温起伏变化小,不易形成寒潮。

分析1951 —2001 年51 年的气象资料,发现20 世纪50 、60 年代我国寒潮偏多,70
年代为过渡,80、90 年代偏少,即全国性的寒潮从20 世纪50〜90 年代呈逐渐递减的趋
势(马树庆,李锋,王琪等2009 ),这种变化与全球气候变暖有一定的关系。

7.1.2.2 空间分布特征
根据寒潮的影响范围,分为全国性寒潮和区域性寒潮。

前者指:全国范围内取30 个代表站,分为5个区域(图7.1所示),若有2〜5个区域出现寒潮,且其中包含了华北和长
江两个区的称为全国性寒潮。

而区域性寒潮指:只影响北方 2 或3 个区或只影响南方2 个区。

据1951 —1980 年资料统计,平均每年有全国类寒潮2.1 次,区域性寒潮北方1.1 次、
南方1.3 次(朱乾根,林锦瑞,寿绍文等2000 )。

从国家气候中心根据1961 — 2005年气象资料统计分析得到的全国年寒潮频次图 (图7.
上可以看出,1961 — 2005年间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出现了寒潮, 而出现频次较高的区域
主要位于新疆北部、内蒙、东北三省、山东西北部、山西、陕西和江南、西南的部分区域。

一年中寒潮出现最多的地区位于新疆北部、内蒙古北部、东北三省局部,可出现图T. 1寒期分区和站点分布图
15次之多 图T.E 1951 = 2005年中国年寒剌频次
(图 7.3 )。

隐藏
7.1.3冷空气源地
产生寒潮的冷空气最初形成和聚集的地方称为冷空气源地。

有三个(图7.4 )。

⑴ 新地岛以西的北方寒冷洋面(约为 60oE 以西,70 oN 以北的区域);
⑵新地岛以东的北方寒冷洋面(约为 60〜100 oE , 70 oN 以北的区域);(3)冰岛以南的洋
面。

来自新地岛以西的冷空气经过巴伦支海、俄罗斯欧洲地区进入我国(西北路径),是影 响次数最多(约占50% )、达到寒潮强度最多的一路冷空气;来自新地岛以东洋面的冷空 气多经喀拉海、泰米尔半岛、中西伯利亚进入我国(超极地路径),它出现的次数少(约占
20% ),但气温低,容易达寒潮强度;来自冰岛以南洋面的冷空气经俄罗斯欧洲南部或地 中海、黑海、里海的北部进入我国(西路路径),冷空气出现的次数约占 地气温比其它源地高, 一般达到寒潮强度的少, 但在东移过程中与其它源地冷空气汇合后可 达到寒潮强度。

隐藏
7.1.4寒潮关键区与寒潮路径
据统计,影响我国的冷空气 95%都要经过一个区域,并在那里积聚加强,该区域即为
寒潮关键区,位于 70〜90oE , 43〜65 oN (图7.4阴影)。

寒潮路径指冷空气主体的移动路线。

冷空气从源地进入寒潮关键区有三条路径:1
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源地主要
30%,由于此源 囹T 3 1961-2005年中国年搴潮频次极大值
北路径、n -超极地路径、川-西路路径(图7.4)。

从关键区南下影响我国也有三条路径:
西路、西北路、东路(图 7.4 )。

西路指从关键区经新疆、青海、西藏高原东南侧南下,影
响我国西北、西南及江南各地。

西北路指从关键区经蒙古到达我国河套附近南下, 中下游及江南地区。

东路指从关键区经蒙古到华北北部, 在冷空气主力继续东移的同时, 空的冷空气从渤海折向西南,经黄河下游向南到达两湖盆地。

此路径南下冷空气常使华北、
华东地区出现雨雪天气。

图「4冷空气源地C I 西北路径、H 超极地路径、山西路路径) 与赛剽关德区(阴翱)和路径(箭头》,虛
线対次要路径
隐藏
7.1.5寒潮天气
寒潮天气包括与剧烈降温伴随出现的大风、雨雪、冻雨、扬沙、霜冻等。

剧烈降温由强冷平流作用形成;霜冻因强冷空气影响使地面气温降至零度以下产生;
风由强大冷高压前较强的气压梯度 (或气压差加大)与高空风的动量下传作用形成,
并时常
伴有沙尘天气。

当冷空气影响时有暖湿气流和上升运动配合就会出现雨雪天气; OOhPa 附近)存在一定厚度的暖层(即温度》 0 C ),暖层以下有气温W 0 C 的冷层时,有可
能出现冻雨。

直达长江
而当中层(7
7.2寒潮成因分析
寒潮是高纬度大规模强冷空气南下活动形成的,其产生与一些天气系统的活动和环流调
整密切相关,通过跟踪这些天气系统的发生发展和环流形势的演变, 可以了解和掌握寒潮天气的形成原因和发展规律。

本节将重点介绍与寒潮有关的主要天气系统和寒潮发生发展的形
成过程。

寒潮动画演示
7.2.1寒潮天气系统和环流特点
寒潮天气系统指能够指示寒潮发生的天气系统,主要有极涡、极地高压、长波槽、地面强冷高压与其前部的冷锋等。

详情进入
7.2.1.1 极涡
影响我国的冷空气都源自北冰洋及其附近地区,由于冬季极夜强烈的辐射冷却使那里形
成了极寒冷的空气团,在500hPa上表现为一个绕极区的气旋式涡旋,称为极涡。

极涡象征
着极寒冷的空气, 其位置和活动范围的变化,对我国的寒潮天气过程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当北半球500h Pa 上仅有一个绕极轴分布的极涡中心时,短时间内我国不会出现寒潮;若极涡
断裂为两个中心, 主极涡位于亚洲北部(60 °N以南)时,往往有寒潮发生;若极涡分裂为
三个以上的中心, 且贝加尔湖存在极涡中心,冷空气在该地聚集到一定程度南下时,我国可出现寒潮天气过程。

7.2.1.2极地高压
极地高压是一个深厚的暖性高压,指500hPa上在高纬(70 °N以北)地区维持3d以
上,且有暖中心配合的闭合反气旋环流。

当极地高压向南衰退与西风带上发展的长波脊叠加
时,我国将爆发寒潮天气。

7.2.1.3地面高压与冷锋
形成寒潮时,地面图上一定有强冷高压,冷高压主体越庞大、中心强度越强,造成的寒潮就越强。

冷高压的前缘有一条冷锋,与高空图上的强锋区相对应,冷锋的移动与其前部气压系统和引导冷空气南下的高空气流有关。

隐藏
7.2.2出现寒潮的中期环流特点
7.2.3寒潮天气的类型
寒潮天气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冷空气的酝酿聚积,二是冷空气爆发南下。

教科书中把寒潮形成的短期天气形势归纳为三种主要的类型:① 小槽发展型;② 低槽东移型;③ 横槽型,横槽型中又包含着横槽转竖、横槽旋转南下和低层变形场作用三种。

上述三种类型寒潮的形成过程在《天气学原理和方法》(第三版)中都有详细描述,此处不再重复。

以下简要介绍这三种寒潮类型发生发展过程中形势演变的主要特点和预报关注点,以及它们的共性与差异。

详情进入
7.2.3.1 小槽发展型
也称为脊前不稳定小槽东移发展型。

其主要特点为:500hPa 上最初在新地岛附近或西
欧出现一小槽,该槽在东移过程中逐渐发展,随着乌拉尔山长波脊在50〜80 oE (有时在约90oE)建立,脊前的西北气流和冷平流将大大加强,促使位于其前部的小槽在东移过程中
明显发展,最后取代东亚大槽。

此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乌拉尔山高压脊形成、不稳定小
槽东移到西伯利亚地区发展、低槽东移加深到达东亚大槽平均位置。

这三个阶段不一定顺次
出现,有时第一、二阶段同时出现,有时二、三阶段同时出现。

要点:⑴乌拉尔山有长波
脊建立;⑵ 小槽在东移过程中明显发展;⑶ 更替东亚大槽。

图7.6为1971年12月13
—19 日小槽发展型寒潮个例(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1975 )中500hPa 小槽和地面
冷锋动态图,从系统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小槽发展、东移、引导冷空气南下,引发寒潮的
S T.6 19T1年IE月日小橹发展型寒潮小槽(实线)和地面冷謹(据齿线)演变图全
过程。

723.2低槽东移型
低槽东移型的主要特点为:冷空气的源地和路径偏西,所引导冷空气源自欧洲。

欧亚大陆基本气流为纬向气流,在纬向的基本气流上有振幅较大的槽、脊自西向东移动, 低槽在移
入蒙古之前一般不发展,到达贝加尔湖后受温压场结构的变化及地形的影响而发展; 同时槽后中亚地区上空高压脊发展,脊前偏北气流加强,环流经向度加大促使槽后冷空气爆发南下。

有时在低槽东移过程中,北方有新鲜冷空气南下与之汇合;多数地面有气旋发展。

要点:⑴有振幅较大的低槽,其在进入蒙古前以东移为主,不发展;⑵ 低槽到达贝加尔湖后受温压
场变化及地形的影响而发展;⑶中亚地区上空有高压脊发展,促使冷空气爆发南下。

图7
. 7为1971年11月9 —15日氐槽东移型寒潮500hPa低槽和地面冷锋动态图。

从影响系统
的演变中可以看出低槽东移、进入蒙古发展、引导冷空气南下,引发寒潮的全过程。

囹T T 19T1年门月9-15日低槽东移型寒卿別DhT 窪低槽(实线)和地面冷軽(锯齿线)演叢
723.3横槽型
横槽型中包含横槽转竖、横槽旋转南下、 低层变形场作用三种形式(后两种在《天气学 原理和方法(第三版)》中有详细的描述)。

下面仅对最为常见的横槽转竖型予以介绍。

横槽转竖型的特点是:高空图上乌拉尔山地区有阻塞高压或乌拉尔山高压脊北部向东发 展(脊线呈NE-SW 走向),切断正常的西风环流,使亚洲高纬地区出现北高南低的形势。

脊前东北气流或者阻塞高压底前部的东北气流与西风气流之间在亚洲东部形成横槽, 南为平直西风环流。

东北气流引导贝加尔湖北部的较强冷空气向西南输送, 有时与从欧洲移过来的冷空气合并加强。

当乌拉尔山高压脊或阻塞高压发生变化, 导致其前 部偏东气流转为西北或偏北气流时, 横槽趋于转竖,其南部的环流由纬向转为经向,
经向环
流发展将引导横槽后部强冷空气大举南下引发寒潮。

该型冷空气源地偏东, 取超极地路径,冷空气在贝加尔湖地区积聚,
从关键区侵入我国
稳定,横槽和锋区缓慢南压, 通常为1〜2个纬距/d ,
该型寒潮的爆发取决于横槽何时转竖。

横槽以 在横槽后部堆积, 的路径视横槽位置偏西还是偏东才能具体确定,
但多取西北路径。

横槽建立后天气形势相对
促使横槽转竖的条件有:⑴冷中心、负变高区移到槽前,横槽后转为暖平流并有明显正变
高;⑵ 横槽后部东北风转为北风或西北风,风速加大;⑶阻塞高压崩溃或不连续后退;
长波调整。

7.2.3.4 各型寒潮的共性
无论哪一类寒潮,其出现一定具备强冷空气的堆积和有引导强冷空南下的环流条件。

个过程在高空图上显示为一个低槽与一个强锋区自北向南移动,地面对应着一个强冷高压和
冷锋。

冷空气的堆积,在高空图上表现为冷中心的加强。

12月〜次年2月,在500hPa
若有w-40 C的冷中心(或冷槽),700hPa上w-36 C,而对应地面图上的冷高压中心强度
达1060hPa 以上,标志着冷空气的堆积达到了可产生寒潮的强度;而10〜11 月和3〜5 月,当500hPa上冷中心强度w -40 C, 700hPa上介于-28〜-32 C之间,地面冷高压中心
达1047hPa 以上时,标志着冷空气堆积完成,达到可产生寒潮的强度。

无论哪一类寒潮,所到之处都会引起当地气温骤降、气压升高或大风天气。

7.2.3.5 各型寒潮的差异
冷空气的源地不同(来自不同的洋面)、进入我国的路径不同(西路、西北路、东路等)、
冷空气南下的方式不同(冷高压主体南下、分裂南下、补充或扩散南下),引导寒潮爆发的
流场不同(乌拉尔山或中亚高压脊发展、横槽转竖、低槽旋转等)、寒潮强度和影响范围不
同。

7.2.4 寒潮过程举例
在预报实践中发现, 每一次寒潮天气的形成过程都不相同,单纯的小槽发展型、低槽东移型并不常见。

事实上在一次寒潮天气的形成过程中,天气形势的演变往往是错综复杂的,从整个发展过程来看天气形势的演变不具唯一性,很难归纳到上述三类型中的某一类,即不完全符合某一特定的类型特征,而是一种类型中伴随着另一种类型的特征。

因此寒潮形成的天气形势不是单一的、典型的某一类型,而是两种或几种类型的组合及互相转化,特别是有两股或以上冷空气汇合所形成的寒潮。

详情进入
面选择2000 年以后出现的两次影响较大的寒潮天气过程进行分析,重点分析这些寒
潮天气的主要成因和天气形势的演变过程, 了解寒潮形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为预报员提供
更多关于寒潮的认识和预报关注点。

例1 : 2001年4月8 — 10日寒潮过程
2001年4月8 — 10日,我国山西、陕西、河南等地出现大范围寒潮天气过程。

下面主
要分析500hPa 和地面图上此次冷空气酝酿过程和寒潮爆发的天气形势特点。

⑴冷空气聚积
4月3日20:00 , 500hPa 高空图(图略)上在里海以北 56oE 附近有一低槽,冷温槽
与之重合,-36 C 的冷中心位于槽上,因槽后没有冷平流,槽前等高线亦无疏散,故低槽以
东移为主;同时次地面图上,在里海西北方出现中心强度为
(图 7.8a ),
图7.0a £001年吨月5日£0:00 SOOhPa 高空®势(实线拘等高线、虚线为暮温线)
低槽东移至83oE ,此时在高纬(60oN 以北,81 o 巳附近新生一低槽,称其为北槽,
北槽后有冷中心为-43 C 的冷温槽相随,槽后有明显的冷平流输送,预示北槽发展。

由于北
槽发展导致原东移低槽迅速减弱,
北槽后部西北气流引导新地岛以东洋面的冷空气南下, 充到原东移低槽所
携带的冷空气中,使之得到加强。

于是
1020hPa 的高压。

5 日
20:00
6 日 20:00 (图 7.8b )
7 eb 2001年4月eB 20:00 SOCiLh高空刑势(实线为等高线、虎线対等溫线>
在巴尔喀什湖的北方(约75 oE, 55 oN处)出现了-40 C的冷中心,地面冷高压中心也
增大至1035hPa (图7.8c )。

0)0
IO
<7
囹7 3c £001年4月6日20:00地面罔
至此北槽成为引发寒潮的主槽。

与此同时有较强暖平流向乌拉尔山西部的高压脊中输
送,乌拉尔山高压脊发展东移,脊前西西伯利亚一带环流经向度加大,使冷空气在关键区进步加强,7日20:00,700hPa 锋区强度达到32 C /10纬距,地面冷高压中心加强为1047 hPa (图7.8d ),表明冷空气酝酿成熟,达到可出现寒潮标准,并开始影响新疆地区。

VV
I JM
7 a V
0 a-I-
图TBd 2001年4月7 B £0:00地面图
⑵冷空气爆发
7日20:00 (图7.8e )之后乌拉尔山高压脊东移且逐渐转为NNE-SSW 向,其前部的
主槽
2001年4月7 B £0:00 500hPa高空形势C买线为等高线、虚线为等遍线)
也呈NE-SW 走向,此后该槽缓慢向东南方向移动,其后部冷空气继续加强, 8 日05: 00地面冷高压中心已加强为1055hPa 。

8日20:00 (图7.8f)
图TH mi年4月0 0 20:00 SOOhTa高空形势(实线为等高线、虚线为等温线》
主槽移至贝加尔湖西到我国新疆一线,主槽南段转为东北风与西北风构成的横槽。

此时新地岛以东80 oE、70oN附近新出现一小槽,该槽携带冷空气沿高纬快速东移,槽后西北
气流引导北方寒冷空气沿乌拉尔山高压脊前南下(图7.8g),
同时也使主槽南段槽后东北风转为西北风,预示横槽将转竖;而
24h正变高区,风场和变高两者的共同作用使主槽南段在
于10〜11日影响我国西部以外的大部地区(图7.8h〜7.8j )。

11日20:00 (图略)主槽整体移到125 oE,东亚大槽建立,寒潮过程结束。

8〜9日横槽后也出现
9日夜间开始转竖,其后冷空气
图7・8i 2001年4月10 0 20:00 500
材直高空形势(虚线为等温线)
此次寒潮冷空气最初的源地为欧洲西部, 冷空气东移过程中有两次来自新地岛以东洋面
的冷空气补充,使之加强达到能够产生寒潮的强度。

从关键区移出的冷空气从西路影响我国
(图 7.9 )。

本例前
期冷空气酝酿堆积阶段,环流形势的演变具有小槽发展型的特征,即
1oE , 60 oN 以北)附近新生一低槽,东移过程中加深发展,且乌拉尔山高脊发展引导高纬
冷空气南下聚集。

但到爆发阶段呈现出横槽转竖的特征,
因此如前所述,在同一次寒潮过程
中环流发展演变的特点可能包含几种类型的特征,而无法简单地归为某一种类型。

5日20:00在高纬(8
囹T9如D1年4月4—1(]日寒聲过程20:00;^锋和高压中心动态2为冷高压中心)
例2 : 2005年3月10 — 13日寒潮过程
日,我国大部地区出现寒潮天气,西北地区大部、华北、东北地
图7.10a 如彷年3月4日如40 500hf4高空形势(实线为等高线、虎线为等溫纟)
极涡底部为平直纬向环流,其上不断有来自欧洲的小槽东移。

2005 年 3 月 10 — 13 区南部、黄淮、江淮、江南、 汉水流域、华南北部等地区伴随着
5〜6级偏北大风,上述大
部地区48h 最低温度下降
8〜12 C,淮河以南出现了大到暴雪。

下面分析此次寒潮的发生
发展形成过程。

⑴冷空气的积聚
3 月
4 —
5 日 500hPa 上(图7.10a ),极涡位于60 oN 以北、新地岛以东到 150 oE 的
宽广区域内
, 6 日 08:00 (图 7.10b ),
欧洲小槽东移至新地岛以南, 由于温度槽落后于高度槽, 槽后有明显的冷平流, 槽前有
r
F"? 0扌 *■

&
- 一工
^7. 10c 如05年3月6 0 20:00和0应窪高空形势(实线为等高线、虚线为等温线)
小槽略向东移,槽前高压脊东移至
80 oE 并向极地发展,受其影响西西伯利亚地区环流
经向度加强。

由于上游槽脊东移且经向度加大,促使极涡向东移动并向南发展,极涡后部偏
北气流引导极地冷空气南下,并于
7日20:00 (图7.10d )
较强的暖平流,预示着小槽和槽前的脊将要发展加强。

6 日 20:00 (图 7.10c ),
图7.101如05年3月6 a 03:00 SOOhf^高空世势(实线为等高线、虎线为等温线)
图T.lOd 如口5年3月丁日£0:00 5口h 氏高空形势(实线芮等高线、虑线为等温线)
在极涡底部(黑龙江北侧)形成一切断低压。

此时地面图上有两个冷高压,一个位于咸
海、里海的北部,中心强度
1022.5hPa ,与欧洲东移小槽引导冷空气相对应;另一个位于
贝加尔湖的北部,中心强度 1040hPa ,与南伸的极涡相配合(图
欧洲小槽继续东移,槽后部咸海、里海以北地区有明显的暖平流向北输送,
使槽后脊向
北发展。

由于脊的北部移速较快,高压脊呈
NE-SW 向发展。

8日20:00 (图7.10f )
J*
7.10e )。

^7 lOe 20[]5 年 3 月 T 日 £0:00 面0
示为一个合并加强的冷高压(图
7.10h ),
ffl T. 1IO £ 2005年3月&日刘:DO 5C0U^高空影势 < 实线为等高线、虛线対等温歩)
脊线呈NNE-SSW 走向,位于西西伯利亚地区,其前部欧洲小槽迅速减弱,脊前西北
气流开始转向为东北气流, 此时在切断低压的西侧有弱的横槽出现。

9日20:00 (图7.10g )
图• lOg £005年3月9 0河:00 SODhf 岂高空形势(实线为等高线、虛线为等温线、
脊前东北气流与切断低压底后部的西北气流构成一横槽,位于贝加尔湖以东,有 冷中心配合。

欧洲低槽携带的冷空气与贝湖东部横槽后部的冷空气合并加强
,
-44 C
在地面图上显
®T. lOh 年3月9日03HD地面圏
开始影响我国东北。

高空横槽形成后缓慢南压并略向西伸展,极地南下的冷空气在横槽后部堆积加强,10日08:00 , 500、700、850hPa各层冷中心强度已达-44、-30和-24 C, 850、700hPa上位于35〜42 oN的锋区,强度也达32 C /10纬距和28 C /10纬距。

地面
冷高压中心增强为1050.0hPa (图7.10i),并影响我国东北、华北北部。

至此冷空气已达可产生寒潮的强度,标志着冷空气的堆积过程完成。

图T.lCii 如05 年3 月10 0 06:001®面囹
⑵冷空气的爆发
10日08:00 , 500hPa横槽后部有明显的暖平流输送,且横槽西段出现10〜16hPa的
正变高区(图7.10j 中阴影);
同时横槽西部的脊中也有较强暖平流输送, 使其向北发展,有助于脊前西北气流发展从 而取代东北气流,以上征兆均预示着横槽将要转竖。

此时锋区呈东西向位于
0日20:00 — 11日横槽转竖(图 7.10k ),
槽后脊前的偏北风垂直于锋区,风向与等温线成
90。

夹角,有极强的冷平流向南输送,
地面冷高压也加强为
1060hPa 且中心南移(图7.10m ), 24h
内冷锋由华北快速压至华
40 °N 附近。

1
囹T.lDj 羽05年3月10 0 08:00 500KPa 空形势(虚线为等温线,阴影为止殳高)
^7. 10k 2005年3月10B2C: 00 SOOKPa 高空形势(虚线为尊温线)
南,引导强冷空气迅速南下,引发大范围寒潮。

图?. lOn £005年3月11 B 09:00地面图高空形势(虚线対等温线)
⑶寒潮伴随的天气
由于700hPa上长江流域有明显的辐合线,辐合线南侧有西南急流(图7.10n ),具备了充足的水汽条件和动力条件,而强冷空气南下使江淮、江南大部分地区上空的温度W
(图7.10n ),因此造成这一带的暴雪天气。

囹TLDn 2M5年3月M日20:00 TOOhFa凤场、辐合线(收线)、即急流(箭头)和S5OEP
<等温线、隆水区(a合单线)
10-11日我国上空风速明显加强, 图7.10P 为2005年3月10日08:00地面3h 变压、
20:00 500hPa 风场和地面大风区(阴影),可以看出大风区北方地面
Pa ,大风区上游500hPa 风速达30 m/s 以上,高空风的动量下传加上强锋区南下导致许
多地区陆续出现大风。

⑷过程特点
此次冷空气源地有两个, 欧洲西部和新地岛以东; 欧洲东移槽携带的冷空气与极涡后部 超极地路径南下的冷空气在贝加尔湖以北地区汇合加强(图
3h 变压中心达
+4h
7.11 )。

由于横槽位置偏东,
图7 lOp 如05年3月10 a 08:00地面3h 变压(等值线)、20:00 SOOhFa 场和地面犬凤区(阴影)
冷空气从东路南下影响我国。

隐藏
7.3寒潮预报
寒潮预报包括冷空气强度、冷空气爆发南下、冷空气主体移动路径(寒潮路径)、降温
幅度(寒潮强度)及寒潮天气预报几个部分。

因此寒潮预报首先考虑有无冷空气的聚积、是
否达到了比较寒冷的程度, 否则即使南下也难以形成寒潮; 其次判别达到一定强度的冷空气 有无爆发南下的条件, 即有利的环流形势;之后根据环流形势推断主力冷空气的移动方向即 寒潮路径;然后根据南下冷空气的强度与所预报地区在冷空气影响前气温回升的情况估计降 温幅度;最后综合多种因素分析能否产生大风、霜冻、雨雪等各种寒潮天气。

7.3.1预报思路及预报关注点
第一步:冷空气强度识别
判断冷空气是否达到了可以产生寒潮的强度,应综合考虑高空各层的温度与锋区强度及地面冷高压强 度。

详情进入
图T H 四05年3月7-11 0地面冷动态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