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宗华与罗浩:中国美术史研究方法之争 笔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宗华与罗浩:中国美术史研究方法之争笔记

1981年纽约《艺术公告》杂志(Art Bulletin)发表了方闻的学生班宗华对高居翰《江岸送行:中国明代初中期的绘画》一书的书评,之后班宗华、高居翰和高氏弟子罗浩以书信形式展开讨论,1982年通信结集以《班宗华、高居翰、罗浩通信集》的书名出版。这场讨论表面上是围绕如何评价浙派和吴派——是以前人的评价还是以真迹成就去衡量,实质上却是反映了长期以来中国美术史研究中“内向观”和“外向观”两种研究方法的交锋。

高居翰提出生活方式与风格倾向的关系,应注重艺术品产生的时代、地区(共时性研究)、艺术家生平、心理等背景,“把艺术家与画作置于他们历史的(社会的、经济的)进程中加以理解”;班宗华并不反对结合画家的社会地位和实际生活来解释绘画风格,但更强度认识明代画风与个人风格的具体性与规定性,反对强调历史性、社会性而忽略艺术性和画家的选择。班宗华强调从作品出发,描述艺术品本来性质与方法,研究作品的自律形式及演化。指出“更多地依赖文字而不是画迹”是危险的,中国艺术史应从考证事实、鉴别风格开始,不能照办西方的方法。高居翰认为自己是在做西方风格分析和图像学方法以外的工作,对“社会——历史条件”的研究代表的是中国艺术史的新方向。

1984年《气势撼人》获美国学院美术协会奖,方闻发表书评指出“在一幅画能被看成反映了特殊的社会、文化关系之前,首先必须被认为是一个技法、结构和传统的系统”。1985年在提交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文字与图像:中国的诗与画”国际研讨会的论文“西方的中国画研究”中除坚持时代性视象形式结构方法外,方闻更注重中国画风格的连续性传统及诗书画的有机文化联系。强调“视象结构的宏观分析与个人思想、生命事件及遭遇的微观研究的统一”,主张在结构分析基础上,深入到文化层面进行有机研究,表明内向观也开始吸收外向观并走向融合的一些新特征。

(参见薛永年“美国研究中国画史方法述略”、洪再辛编《海外中国画研究文选(1950-1987)》、郭伟其译谢柏柯“西方中国绘画研究英文参考文献目录”)关于《溪岸图》之争 1998年针对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传五代董源《溪岸图》的真伪在美国爆发争论,争论仍在方闻与高居翰之间展开。前者断为五代,后者断为张大千伪作,由于涉及董源这类标识性艺术家和董其昌断代的可靠性等

关系艺术史重写的问题很快引起国内艺术史界的反应,争论持续到2002年上博举行的“晋唐宋元国宝展”。争论交点仍然是如何用风格学、鉴定学及高新科技手段确定中国画真伪的问题。

(参《朵云》第五十八集《解读[溪岸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