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__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笔记4篇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笔记4篇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笔记《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笔记4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这时候,最关键的读书笔记怎么能落下!你想知道读书笔记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笔记1苏霍姆林斯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一个把整个心灵都献给孩子的人,对于他的教育故事,一则印象最深的故事就是:一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一个4岁的女孩摘下了校园的花房里新开的最大的一朵玫瑰花,从容地向外走。

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她为什么要摘花,就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说:“我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不相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后我就把花送回来。

”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他带着小女孩,从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

”这个故事是意味深长的。

对于苏霍姆林斯基来说,没有什么比人更重要的了。

他谈论的中心始终是人,人的思想、人的智力、人的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没有生硬的说教,没有繁琐的理论,只有温和的话语和天才的思想,丰富着我们的心灵,如同聆听一位长者的谆谆教诲。

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作者深爱着这些孩子,他亲昵地称他们为“小家伙、小鬼”,他认为教师首要的职责就是“爱孩子”。

因为爱,他期望每一个孩子都有着健康的体魄;因为爱,他也竭尽全力去帮助孩子们学会学习。

爱孩子,应该说是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但如果是始终如一的爱,坚持不懈的爱,面向全体的爱,也是不容易做到的。

爱孩子,很重要的一点是爱得要纯粹。

不是施舍,不搀杂功利。

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相关推荐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范文(通用8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范文(通用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1很多老师对一些学生十分头痛——如何才能让学生们听话?然后争分夺秒地给学生们灌输所谓的知识,如果有学生稍一走神,就拍惊堂木提醒。

在长达四十分钟的时间里,要学生总是聚精会神地听课,确定很难做到,如果学生做到了,那他们也付出了十分沉重的精神代价——任由老师对他们进行了精神绑架。

他们听课时紧张不已,听课效果会好吗?如果说用这种办法来达到所谓的聚精会神,这样会使孩子的神经极端疲劳,引起神经衰弱和神经不安,就算学生成绩有暂时的提高,从整个过程来看,这种榨干孩子全部精力的老师,也不能算是好老师。

每个孩子都以自己的眼光看世界,以自己的方式感知事物和现象,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思考。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老师不应该让知识如潮水般向他涌来,使孩子应接不暇、不知所措。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拙劣的教师把真理送到人前,一个优秀的教师教人寻找真理”,要让孩子在学习中慢慢地了解世界和各种现象,让知识慢慢地向他展现,最高明的老师会用自己的教学技巧让学生并不觉得自己在紧张地学习,并没有强迫学生去听老师讲课、去记忆和思考,而实际上却在注意地听老师讲解、记忆和思考,这样可以减轻孩子的疲劳。

如果老师坚持精神绑架不变,其结果可能会导致学生对老师和同学态度粗暴、无礼,会引发很多矛盾——这是学生在神经耐力达到极点时的正常反应,也是厌学的前兆。

现行体制,低年级语文教育往往是一整天把孩子关在教室里进行灌输,一天只学几个生字或生词,老师反复地教、学生反复地背,回到家还要再背,孩子对所学内容的讨厌程度可想而知。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笔记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笔记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笔记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笔记(精选篇1)看了《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我被苏霍姆林斯基的细心、耐心、专心和对孩子伟大的爱而感动,对现行教育感到痛心和无奈——现在,我们的绝大部分老师争分夺秒地往孩子们的头脑里堵塞现成的说法、结论和论断,从来不给孩子机会去接触思想源泉和生动语言的源泉,捆住了孩子的想象、幻想和创作的翅膀,孩子由一个活泼、积极、好动的人变成一部记忆机器——我们的教育用一堵墙把孩子同周围世界隔离开来。

而苏霍姆林斯基为了教孩子认识一个字母、一个单词费尽心机把他们带到农场、田野地头、河边感受大自然的气息;为了培养孩子的感性和善心,他把孩子带到森林里上音乐课,感受森林里蜜蜂的嗡嗡声、鸟叫声、流水声……试问:我们现在有多少老师能够做到?不用说做到,就是想都不会想,我们现在的幼儿园和学校,为了防止出现意外,推脱责任,宁可把孩子整天关在教室里,低年级同学连在学校里玩都没有机会,春秋游有的学校都取消了,更不用说带孩子到大自然里去感受什么。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这只是教育的这朵花上的一片花瓣而已”、“真正的学校并不仅仅是儿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场所,那是儿童集体的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它以多种多样的志趣和爱好把施教者与受教育者联系在一起,一个只是在讲课时隔着讲台跟学生会面的人是不会了解儿童心灵的,他不可能成为教育者。

”苏霍姆林斯基当了校长,为了零距离接触孩子,研究孩子的成长情况(包括细节)和各种变化,他直接选择兼任班主任。

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主要教育者只是教别人怎样教育而不直接接触孩子,他就不再是教育者了”。

李镇西老师是苏霍姆林斯基虔诚的追随者,这方面和苏霍姆林斯基何其相似!试问我们现在还有多少位校长还兼任班主任?当然,这不能全怪校长,教育行政部门推行的教育行政化使校长们大多疲于应付各种检查、达标验收而疲惫不堪,不用说校长兼任班主任,很多时候任课老师们还要牺牲教学时间或加班加点来突击做资料应付检查呢。

2023年《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通用6篇)

2023年《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通用6篇)

2023年《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通用6篇)《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篇1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本教育名著,我深深被他的理论折服。

被其教育实践所吸引。

苏霍姆林斯基用自己的行动给广大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激励我们用童心唤醒爱心,用爱心滋润童心。

在这本书中苏霍姆林斯基所写的教育实践字里行间流露出他的爱,这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

他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作者深爱着这些孩子,他亲昵地称他们为“小家伙、小鬼”,他认为教师首要的职责就是“爱孩子”。

因为爱,他期望每一个孩子都有着健康的体魄;因为爱,他也竭尽全力去帮助孩子们学会学习。

爱孩子,应该说是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但如果是始终如一的爱,坚持不懈的爱,面向全体的爱,也是不容易做到的。

爱孩子,很重要的一点是爱得要纯粹。

不是施舍,不搀杂功利。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告诫教师们:“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

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

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教师的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

师爱是教师发自内心的对学生关心、爱护、尊重、信任、期望、赏识以及尽责的美好情感,我们上课时,向学生露出的亲切笑脸,投去的友善目光,;下课时,我们留在教室和学生们谈心,说笑话……都是师爱的表现。

当学生感悟到这种师爱后,便会激发出积极向上的热情,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教师有了爱,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和爱心,才会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

学生才会把我们当朋友,敞开心扉,让我们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如果我们发自内心地向学生倾注真情,用真心、善意和语言去打动他们、启发他们、感化他们、诱导他们,让他们增强信心和勇气,让他们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奋起直追,最终他们会成为生活和学习的强者。

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

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

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读后感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读后感1我阅读了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当我第一次读到苏霍姆林斯基这段真诚的话时——"每个孩子都引起我的兴趣,总想知道,他的主要精力倾注在什么上面,他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有哪些快乐和痛苦等等。

我的小朋友圈子一天天扩大,并且像我以后才意识到的那样,连我不曾教过课的那些孩子也成了我的朋友和受我教育的了。

"使我的思想受到了深深的洗礼。

一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深切地反映出了苏霍姆林斯基在自己的教育实践里所流露出的爱,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和对教育孩子的热情,他真正做到如他所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爱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的爱崇高伟大,是整个心灵的付出,是无私的奉献与自我牺牲。

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是爱孩子,我们对孩子的爱应该是始终如一的,坚持不懈的,面向全体的。

正如他书中所言:"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读后感《《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只有这样,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怜惜、爱护,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忧伤,才能赢得孩子的心。

也才能真正体会到一个教师所有的幸福和快乐。

爱孩子,就要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而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他。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1苏霍姆林斯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教育实践的爱,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他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爱是人类复杂情感中高尚的结晶。

父母对孩子的爱,有着本能之爱的情感成份,往往较多地渗透着长辈对下一代的保护、支配的情绪色彩,甚至掺杂无原则的将就和溺爱。

师爱则具有完全不同于父母之爱的特征。

师爱的本质,是教师对学生的主动给予,是奉献,它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尊重、负责和理解,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有爱心的人,我们的教育本质上实在就是爱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的前言部分写到:“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尽不犹豫地回答说:爱孩子。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高尚道德情操的体现,其对孩子们深沉的爱,兼有父母的亲昵温存和睿智的严厉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

该书中浸透着苏霍姆林斯基对孩子们的爱,正如他在书中所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是最大的幸福。

”只有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孩子放到心灵的深处,和孩子们共同活动,在活动中与孩子们进行活跃的、自然的、不中断的交往,才能成为孩子的知心的朋友,到达教育活动的至高境界。

爱孩子首先要接触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以为“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

”看到这里,我不由得想到我毕业实习时一些事:我们开始以为拥有丰富的知识就能当好教师,结果却不是那样,哪怕你满腹经纶,口若悬河,课堂上照样会有人充耳不闻。

我们当时在想是不是教学方法有题目,随后的教学中自己更加注重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魅力确实提升了,但仍有人对你熟视无睹。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笔记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笔记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笔记《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笔记《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笔记1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我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光荣,因为孩子像是一块块未经雕琢的璞玉,自然而美好,教师的工作就是结合孩子们自身的特点,将他们雕琢成一件件艺术品,同时,教师又是一个对人的素质要求很高的职业,没有学识、品德、智慧等一把把“刻刀”在手,是不能完成艺术品的创作的。

但苏霍姆林斯基做的很好。

究其原因,我觉得以下几点十分重要。

一、他拥有正确的教育理念。

当其他的孩子被勒令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解枯燥无味的知识时,他却带孩子们去野外玩耍,在黄昏时分看着夕阳和云彩编者自己的故事,以此来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他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建造城堡,去看望生病的老爷爷……在这些过程中,他逐步地启发孩子们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他的理念是:不要让学习成为孩子们的精神负担,在与自然的接触中感受到快乐,让他们保持对周围世界的兴趣,成为世界的探索者。

其实,教育是为了让人更好地生活,而作为教育活动指导原则的教育理念在在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只有指导原则是正确的,才能根据教育过程中的条件确定教育活动的方式,最终达成理想的教育目的,产生好的教育结果。

二、他是一位生活的智者,是生活中美的发现者。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通过课堂上教授的知识体现出来,更多的是体现在潜默异化的生活影响上面。

他带孩子们去大自然中旅行,是因为作为教师的他自己感受到了自然之美,并通过旅行发现的方式向学生传达这种美的体验,如果他自己对此没有深切的感受,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没有在他的心中产生过激动、兴奋、美好的情感,那么,即使把孩子们带进森林和田野,他也无法引导孩子们去发现大自然的美丽。

他说过,自然是孩子们语言、情感发展的源头。

我想,只有自己对生活中的美时有发现、时有体悟,孩子们语言、情感的源头才能有“源头活水”。

三、他拥有对学生、对教育的爱心和热情。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笔记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笔记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教育三部曲》之《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深有感慨。

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用力用心用爱呵护每一个孩子成长, 用实际行动来诠释“爱生如子”真谛, 这着实让人佩服。

读了《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以后, 被她对教育事业爱、对孩子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教育深深打动。

令我感慨最深是充盈于字里行间———爱。

爱孩子, 是教育工作灵魂。

苏霍姆林斯基说: “我想给孩子们带来愉快, 而孩子们愉快, 对于我就是最大幸福。

”只有真正把孩子放在自己心灵深处, 用真情走进她们情感世界, 同学生一起欢笑, 一起忧伤。

让孩子打心底里喜爱你。

爱学生, 做她们良师益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老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 而且还要成为学生好友, 和她们一起克服困难, 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 要忘记自己是个老师, 而这时, 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她。

”在平时生活中友好师生关系, 她们把我当知心好友, 今天母亲怎么批评她, 周日去逛街买什么物品, 谁跳绳跳最多……孩子们很愿意同我分享她们欢乐与忧愁。

爱学生, 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陶行知先生说: “你教鞭下有瓦特, 你冷眼里有牛顿, 你嘲笑中有爱迪生。

你别忙着把她们赶跑。

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 才认识她们是你当年小学生。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个体, 她们之间存在一定个性差异, 我们不能以学习成绩来判定孩子能力, 那样对挫伤孩子主动性, 伤害孩子自尊心。

我们要肯定她们优点, 调动她们主动性, 以她们优点带动她们其她方面发展。

师爱是人类复杂情感中高尚结晶。

它现有些人类关心幼小、珍惜稚弱、促进新一代发展自然朴素之情, 更有对国家、民族美好未来憧憬和负责精神。

而父母对孩子爱, 有着本能之爱情感成份。

这种爱往往较多地渗透着长辈对下一代保护、支配情绪色彩, 甚至掺杂无标准迁就和溺爱。

师爱则含有完全不一样于父母之爱特征。

老师对学生爱, 包含了对学生中每一组员关心、尊重、了解和期待。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笔记_读后感_模板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笔记_读后感_模板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笔记_读后感_模板《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笔记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我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光荣,因为孩子像是一块块未经雕琢的璞玉,自然而美好,教师的工作就是结合孩子们自身的特点,将他们雕琢成一件件艺术品,同时,教师又是一个对人的素质要求很高的职业,没有学识、品德、智慧等一把把“刻刀”在手,是不能完成艺术品的创作的。

但苏霍姆林斯基做的很好。

究其原因,我觉得以下几点十分重要。

一、他拥有正确的教育理念。

当其他的孩子被勒令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解枯燥无味的知识时,他却带孩子们去野外玩耍,在黄昏时分看着夕阳和云彩编者自己的故事,以此来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他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建造城堡,去看望生病的老爷爷……在这些过程中,他逐步地启发孩子们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他的理念是:不要让学习成为孩子们的精神负担,在与自然的接触中感受到快乐,让他们保持对周围世界的兴趣,成为世界的探索者。

其实,教育是为了让人更好地生活,而作为教育活动指导原则的教育理念在在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只有指导原则是正确的,才能根据教育过程中的条件确定教育活动的方式,最终达成理想的教育目的,产生好的教育结果。

二、他是一位生活的智者,是生活中美的发现者。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通过课堂上教授的知识体现出来,更多的是体现在潜默异化的生活影响上面。

()他带孩子们去大自然中旅行,是因为作为教师的他自己感受到了自然之美,并通过旅行发现的方式向学生传达这种美的体验,如果他自己对此没有深切的感受,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没有在他的心中产生过激动、兴奋、美好的情感,那么,即使把孩子们带进森林和田野,他也无法引导孩子们去发现大自然的美丽。

他说过,自然是孩子们语言、情感发展的源头。

我想,只有自己对生活中的美时有发现、时有体悟,孩子们语言、情感的源头才能有“源头活水”。

三、他拥有对学生、对教育的爱心和热情。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笔记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笔记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笔记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我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光荣,因为孩子像是一块块未经雕琢的璞玉,自然而美好,教师的工作就是结合孩子们自身的特点,将他们雕琢成一件件艺术品,同时,教师又是一个对人的素质要求很高的职业,没有学识、品德、智慧等一把把“刻刀”在手,是不能完成艺术品的创作的。

但苏霍姆林斯基做的很好。

究其原因,我觉得以下几点十分重要。

一、他拥有正确的教育理念。

当其他的孩子被勒令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解枯燥无味的知识时,他却带孩子们去野外玩耍,在黄昏时分看着夕阳和云彩编者自己的故事,以此来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他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建造城堡,去看望生病的老爷爷……在这些过程中,他逐步地启发孩子们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他的理念是:不要让学习成为孩子们的精神负担,在与自然的接触中感受到快乐,让他们保持对周围世界的兴趣,成为世界的探索者。

其实,教育是为了让人更好地生活,而作为教育活动指导原则的教育理念在在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只有指导原则是正确的,才能根据教育过程中的条件确定教育活动的方式,最终达成理想的教育目的,产生好的教育结果。

二、他是一位生活的智者,是生活中美的发现者。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通过课堂上教授的知识体现出来,更多的是体现在潜默异化的生活影响上面。

他带孩子们去大自然中旅行,是因为作为教师的他自己感受到了自然之美,并通过旅行发现的方式向学生传达这种美的体验,如果他自己对此没有深切的感受,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没有在他的心中产生过激动、兴奋、美好的情感,那么,即使把孩子们带进森林和田野,他也无法引导孩子们去发现大自然的美丽。

他说过,自然是孩子们语言、情感发展的源头。

我想,只有自己对生活中的美时有发现、时有体悟,孩子们语言、情感的源头才能有“源头活水”。

三、他拥有对学生、对教育的爱心和热情。

若没有这颗爱心,他不会细心关注每个孩子的精神状态,不会对他们的家庭情况了如指掌,不会熟知他们的每一点进步……若没有这份热情,他不会费劲周折地去进行教育改革实验,不会花那么长的时间对孩子进行跟踪调查以便取得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正如他自己说的“诚然,这颗心也有过疲倦的时刻。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精选13篇)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精选13篇)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精选13篇)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篇1《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记述了苏霍姆林斯基五年期间与一个班的学生朝夕相片的平凡岁月。

今天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快乐学校”之“校长”一节,初读,似乎并没有奇特之处,但是再读,有许多“金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育,——这首先是教师跟孩子们精神上的经常接触。

通过教师去教育孩子,充当教师的教师,教授教育工作的科学和艺术——这是非常重要的,但这只是学校多方面领导工作的一个方面。

如果主要教育者只是教别人怎样教育而不直接接触孩子,他就不再是一个教育者。

我总想和孩子们待在一起,跟他们同欢乐共忧患,亲密无间,这种亲昵感乃是教育者创造性劳动中的一大幸福。

教师只有在共同活动中长时间作为孩子们的朋友,作具有共同思想的志同道合的同志,才会产生真正的精神上的共性。

跟孩子们进行经常性的、生动活泼的直接交往,这是思想的源泉,是教育开发的源泉,是产生喜悦、忧患和失望的源头。

我的结论是:主要教育者应当是一个不大的儿童集体的教育者,是孩子们的朋友和同志。

真正的学校,那是儿童集体的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它以多种多样的志趣和爱好把施教者和教育者联系在一起。

一个只在上课时隔着讲桌跟学生会面的人不会了解儿童心灵的,而不了解儿童,就不可能成为教育者。

我十分坚信,确实有那么一些精神品质,一个缺少了它们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教育者,而其中首要的便是深入儿童精神世界的本领。

教育——首先是人学。

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

学校的主要人物是班集体的教师。

他既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师,又是孩子的朋友,又是他们多方面精神生活的导师。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精选6篇)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精选6篇)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精选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1在这个特殊的假期里,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本书讲述的是作者在五年里跟班里三十一名学生朝夕相处的平凡岁月,内容是一年小学预备班和四年小学班的日常教育和教学工作,初读时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在读完后结合平时自己的教育体验及与孩子们相处时的感受,体会到了作者热爱教育工作,热爱儿童的心,和教育工作带来的无穷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尤其读完全书后,更是从字里行间充分感受到作者流露出来对于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孩子们的爱,以及如何去用爱教育孩子,让孩子拥有爱心并懂得如何去爱别人。

我最深的感悟是:作者将自己比喻成了手握“刻刀”的雕刻师,将一名名学生比喻成了未经雕琢的璞玉,全书都在分享他是怎样将“璞玉”雕刻成了一件件工艺品。

这是一本能抚慰我们心灵的书,给我们的教学和生活带来启发,用平凡而质朴的语言和故事,诠释教育的真谛。

在这本书中我学到了以下两点:一、要拥有正确的教育理念,身为教师,我们不光要明白学生们不只应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解枯燥无味的知识时,也可以带领学生去野外玩耍从而体会大自然的美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也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能成为苏霍姆林斯基学校的学生是幸福的,因为那些孩子不需要为分数而心不甘情不愿的学习着,他们没有繁重的学习任务所压着,没有失去童年所该有的天真、快乐。

他们的学校在蓝天底下,在大梨树下,在葡萄园里,在牧草场上。

苏霍姆林斯基带领着孩子们在新鲜的空气中进行力所能及的劳动。

假日,他组织孩子们远足、野营。

书中描述的瓜园度假的欢乐情景让我心驰神往。

孩子们在苏霍姆林斯基所营造的“蓝天下的学校”、“幻想之角”、“童话故事会”、“健康乐园”在愉快地游玩着劳动着学习着,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引导下不知不觉地由欣赏大自然中玩耍中变为观察大自然、去思考去学习,收获着知识也收获了健康的身体和和谐的心理。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笔记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笔记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笔记
孩子们啊,你们是祖国的未来,你们的发展是人类进步的基石。

值此新的一年,请把整个心灵都献给自己的读书,去拓展自己的眼界,开拓自己的视野。

学习的路上,你们将需要倾尽全力;学习的道路,还要靠勤奋。

好的学习习惯是坚实的基础,但只有不断努力,才能取得你想要的成绩。

这些个短暂而有效的读书笔记将会成为你们未来成长的墙壁,是记录你收获,记录你所学的最好方式。

它有助于你们不断地学习和参考,在日后的学习中成为最好的助手。

孩子们,让我们一起用读书笔记,去记录着每一天的学习,把自己的智慧变成更加宝贵的财富。

你们可以从笔记中寻找着自己的成长,收获的知识,以及日常读书中的收获。

让我们举起读书笔记,跟着书籍的脚步,把每一天的经历记录下来。

读书笔记要求完整,准确,不需要太多埋没自己在文本之中,而是需要有系统的记录每一次学习的成果。

它可以帮助我们把所有的学习内容,思路,感悟,结论都记录下来,形成一张自己的知识地图。

孩子们,让我们一起把笔记当做一种财富,去习得知识,开拓眼界,提升自己的实力。

让我们紧跟着书本的脚步,把每一次的学习都记录下来,用笔记记录每一天的成长,让自己变得不断进步。

朋友们,让我们把每一天都过成一次珍藏,把心灵献给读书笔记,走向成功的路上,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宝贵的精英!。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精选8篇)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精选8篇)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精选8篇)《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精选8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1瓦·亚·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的一位著名教育家,他论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在我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他的许多名言术语,如:“让孩子抬起头来走路”“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创办快乐学校”“实施和谐教育”“孩子的智慧出在手指头上”等等,在我国教育界广为流传。

《育人三部曲》是由苏霍姆林斯基的三部名著构成:一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它涉及的是小学儿童阶段的乐学生活;二是《公民的诞生》——它涉及的是中学少年阶段的和谐发展;三是《给儿子的信》——它涉及的是大学青年阶段的成才修养。

认真研读了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分《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并有所体会。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是以教育评论文的体裁撰写的,纳入了作者本人及同事们的丰富的教育经验,包含许多真实的生活情境,个人形象和民俗成分。

书中所述的“蓝天下的学校”,是一个独特的创造性实验室,在树林中,在山冈上,在田野中等这都是教室,在这个实验室里孩子们开展着锻炼身体、发展智力、树立精神、提高情感、加强修养、参与劳动和启发思想的复杂过程。

这里起着教育影响作用的主要手段是大自然、语言、创作和劳动。

苏霍姆林斯基写道:“儿童就其天性来讲,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

那么就让那个绝妙的世界在鲜明的色彩中,在嘹亮颤动的音响中,在童话和游戏中,在自己的创作中,在激动他的美景中,在为人们做好事的意愿中展现吧。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一书中广泛阐述了作为教育手段和教育结果的儿童创作。

编创故事,细心观察大自然,关于表达对自己与周围环境不可分割的联系的感触,应当带孩子们到思想和语言的活水源头,去努力使周围世界中物体和现象的概念通过语言,不公深入他们的意识,而且也深入到内心和灵魂,语言在情感上和美学上的色彩,它的细腻色调——这都是儿童创作的生气勃勃的源泉,在“快乐学校”中苏霍姆林斯基带领孩子到草地上,丛林中,去建造“幻想角”就是一个丛林中的洞穴,孩子们通过劳动,布置一个舒适的环境,让孩子亲密接触自然,让通过现象发挥孩子想象,通过童话、幻想、游戏来打开思维和语言的源泉,在“幻想角”,孩子们第一次从活的语言,从周围环境中产生了第一首诗:“夜里落下露珠,落入银白色的珠网,琥珀色的珠粒,颤抖起来了,战粟起来了。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笔记_1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笔记_1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笔记《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笔记《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晚年之作,该书记述了作者晚年期间与一个班的三十一名学生朝夕相处的平凡岁月,内容是一年级小学预备班和四年级小学班的日常教育和教学工作。

咋看之下没有什么奇特之处。

那么这本书的魅力何在?掩卷细思,一颗热爱教育工作、热爱儿童的火热的心锁迸发出来的无穷创造力呵生命力,正式它的魅力所在。

本书第一部分讲述“快乐学校”,是出自这位教育家的爱心的一项成功创举。

作者以满腔热情发出了“要还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的呼声。

本书第二部分《儿童时代》写的是小学四年的学校教育。

这部分总结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小学教育思想,强调健康和掌握知识的范围,反对过重的课业压力。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中,德育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德智体美劳五育是紧密相联的。

他一方面把小学生的健康提到了首位,同时又指出合理的学习生活、劳动、丰富的精神生活对于儿童身心健康的重大影响。

而作者本身也正是为了培养这样一种和谐的人呕心沥血。

可以看到,帕夫雷什中学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活动都是从属于这一目标的。

“德智体美劳”五个字,绝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是有缠绵不断的关系的。

尽管这五个字的各自用处不同,但却都紧紧联系着个人之人生与社会。

作为教师一言一行都无不在影响学生。

所以,教师要不断的提高自己,完善自己,要做学生的楷模。

因为喜欢看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所以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摘录下来。

顺便谈谈自己的感悟。

1、对教师来讲,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疑地回答说:爱孩子。

爱孩子,应该说是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但如果是始终如一的爱,坚持不懈的爱,面向全体的爱,也是不容易做到的。

爱孩子,很重要的一点是爱得要纯粹。

不是施舍,不搀杂功利。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

”只有这样,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怜惜、爱护,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忧伤,才能赢得孩子的心。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通用10篇)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通用10篇)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通用10篇)《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通用10篇)《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是1981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苏霍姆林斯基。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通用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1前一段时间,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在这本书中苏霍姆林斯基所写的教育实践字里行间流露出他的爱,这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

他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是啊!师爱是人类复杂情感中的高尚的结晶。

它既有人类关心幼小、爱护稚弱、促进新一代的发展的自然朴素之情,更有对国家、民族的美好未来憧憬和负责的精神。

而父母对孩子的爱,有着本能之爱的情感成份。

这种爱往往较多地渗透着长辈对下一代的保护、支配的情绪色彩,甚至掺杂无原则的迁就和溺爱。

师爱则具有完全不同于父母之爱的特征。

教师对学生的爱,包含了对学生中每一成员的关心、尊重、理解和期待。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高尚道德情操的体现。

师生关系的和谐性,直接关系到教育过程的进展和成效。

生活中什么最重要?他回答说是爱孩子。

的确,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最基本条件就是爱孩子。

正如他书中所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是最大的幸福。

”只有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孩子放到心灵的深处,和孩子们一起共同活动,在活动中与孩子们进行活跃的、自然的、不间断的交往,要成为孩子的知心的朋友。

爱孩子就是要接触孩子。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从这句话我不由得想到我毕业实习时发生的一些事:那次实习我觉得孩子们好象和我相处的很好,但他们并不是与我特别的亲近,这让我觉得有点难过。

在第二天与该班的老师交谈后我们才知道问题的所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笔记瓦·亚·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苏联当代有影响的教育家。

他通过日常的教学实践,进行了大量的教育实验和教育研究。

在帕夫雷什中学,他全面探讨了普通教育的各个领域,提出了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理论,而他深植于实践的经验与著作正是这一理论的完美阐释。

“瓦·亚·苏霍姆林斯基是苏维埃教育学上的一种非凡的、卓越的现象。

因此,了解他的生活道路、深入研究和实际运用他的教育遗产,乃是每位老师、每位教育者、每位国民教育工作者在道德上和职业上的义务。

”①我们小组觉得这本书很适合我们这些还处在以学习为主的本科生,以及对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了解得都不是很透彻的新教师,因此选择阅读这本书,把论述本书的理论思想作为期末的读书笔记作业的主题。

作者生平简介瓦·亚·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杰出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和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

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于1918年9月28日出生在乌克兰的瓦西里耶夫卡村的一个贫苦家庭里。

十月革命胜利之后,苏霍姆林斯基的家境逐渐变好,过上了和睦甜美的幸福生活。

父母给瓦西里创造了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

1933年,苏霍姆林斯基从七年制学校毕业。

由于苏联学校急剧增加,迫切需要大量师资,他毅然投入了克列明楚格师范学院的师资培训班学习,1934年毕业。

正是在这里,他立下誓言,将毕生精力奉献给祖国的教育事业。

1936年,苏霍姆林斯基去波尔塔瓦师范学院深造学业,于1938年毕业。

1939年他加入了苏联共产党,在卫国战争期间负伤。

伤愈后,他被任命为乌瓦镇工人村一所中学的校长。

在乌瓦镇中学工作了一年半之后,1948年,他被任命为帕夫雷什中学的校长,在这所中学工作长达32年之久,直至去世。

苏霍姆林斯基是教师的典范、做人的楷模。

他的许多著作历来被广大教育工作者视为精品,加以学习、研究和借鉴。

他不仅是一个优秀而朴实的教师,同时是一个教育理论家,他继承了先辈的教育思想,并对它们加以创新和发展,形成了以教育经验、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三者汇聚的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科学思想。

书籍简介《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晚年之作,该书记述了作者晚年期间与一个班的三十一名学生朝夕相处的平凡岁月,内容是一年级小学预备班和四年级小学班的日常教育和教学工作。

本书于1969年出版后,曾获得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教育协会一等奖(1973年),以及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国家奖(1974年)。

乌克兰科学院院长B·E·帕通指出:“这本著作,是教育学领域、社会科学领域的一种出类拔萃的现象。

”②而作者在本书前言中也说道:“这部著作是多年学校工作的总结,是沉思、焦虑、担忧和不安情绪的总结!”本书第一部分讲述“快乐学校”,是出自这位教育家的爱心的一项成功创举。

作者以满腔热情发出了“要还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的呼声。

本书第二部分《儿童时代》写的是小学四年的学校教育。

这部分总结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小学教育思想,强调健康和掌握知识的范围,反对过重的课业压力。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中,德智体美劳五育是紧密相联的。

他一方面把小学生的健康提到了首位,同时又指出合理的学习生活、劳动、丰富的精神生活对于儿童身心健康的重大影响。

而作者本身也正是为了培养这样一种和谐的人呕心沥血。

可以看到,帕夫雷什中学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活动都是从属于这一目标的。

教育思想简介I、基本教育信念苏霍姆林斯基先后提出过许多条教育信念,但这些信念都是围绕着实现教育总目标而进行论证和阐述的。

这些信念可以总结归纳成以下几个方面:坚信教育的力量,相信孩子的可教育性。

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自我教育在学生接受教育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

II、体育和健康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把关心学生健康,特别是关心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身体的正常健康发展,作为他领导和管理学校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

这是由于在他看来,“孩子们的精神生活、世界观、智力发展、认识的巩固和对自己力量的信心,都要看他们是否乐观愉快,朝气蓬勃。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第126页)都要以他们身体的健康状况为转移。

体育,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中是其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体育操练和运动可使身体得到正常的发展,而运动本身还会变成有机体的需求,使身体和精神得到充分的享受。

健康教育——重视有利于健康的生活环境的创造,重视作息制度的制定和遵守,重视食品营养的调节,重视日常体育锻炼的坚持和开展,才能真正实现体育的培养人物。

他说;“良好的营养,加上阳光、空气、水以及适当的劳动和休息,所有这一切配合起来便是无以取代的、有益的健康之源。

”(同上第113页)III、道德教育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道德教育,认为它在全面和谐发展教育中应居核心地位。

道德教育内容问题是苏霍姆林斯基道德教育的中心问题,是其论述的重点。

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培养和形成学生的道德习惯、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

这些内容都与公民基本道德素养和最高道德准则密切相连,而习惯、情感、信念和理想四者之间又是互为促进,相辅相成的。

“为人们做好事这是陶冶孩子情操的巨大道德力量。

”(第286页)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道德教育是其全部教育理论的灵魂,与此同时,在这一理论上的认识,也充分反映在他的教育实践工作中。

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实现道德教育的途径,在所阅读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论述较少,倒是在《帕夫雷什中学》和《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中多有涉及,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1、通过学习各种科学基础知识进行道德教育2、编辑和利用《道德价值文选》,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3、通过课堂教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4、通过各种劳动和社会公益活动进行道德教育5、教师的思想品德、言行举止在学生道德品格培养中起巨大作用IV、智育智育在苏霍姆林斯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理论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他明确地肯定,不论过去和将来,智育“都永远是教学教育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③。

苏霍姆林斯基所谓的智力的培养和智能的培养主要指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智能,形成概念。

这些都是智育最主要、最基本的任务。

智育的任务和作用,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理论体系中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这些内容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着墨较多,并且在他的《帕夫雷什中学》、《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让少年一代健康成长》中也有很多介绍。

1、获取和积累科学知识智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智育的其他重要任务也正是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去实现和完成的。

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智育是在获取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的。

”④他明确表示,学生掌握、获取和积累知识,意味着对那些重点科学知识的基本真理必须进行专门熟记,并要长期保持在记忆之中。

但是他反对死记硬背。

死记硬背“只会使孩子变呆、变傻,并对孩子的健康和智力发展都有害。

”(第124页)要想牢固掌握和记住所学知识,必须真正理解,首先有赖于阅读,其次是积极的思维,细致的分析。

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说:“我认为带孩子到大自然去旅行的一项重要教育任务是让他们注意事物和现象的因果关系,学习看出它们之间的依赖关系来。

”(第150页)。

2、发展智力苏霍姆林斯基把发展智力作为智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而发展智力的任务是要通过教学过程来实现的。

他主要从其长期的学校教育实践工作经验中,总结出对智育和教学任务的见解。

由于它主要来自于实践,并经过长期实践的检验,所以比那些纯理论性的探讨和结论更符合客观实际,更趋于正确合理。

3、培养智能苏霍姆林斯基赋予智能以多方面的广泛内涵。

它可以指学习和脑力劳动的工具、手段和武器,也可以指推进学习和脑力劳动的某种思想和心理状态及个人的探求志趣。

因此,苏霍姆林斯基一面强调“掌握智力劳动的方式、方法和手段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育任务”,另一方面又强调“智能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的”。

他说:“我把逐步培养儿童进行紧张和创造性的脑力劳动的习惯当作重要的教育任务。

”(第137页)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还要培养脑力劳动的技能和自我纪律,需要在脑力劳动中集中智力、克服困难,这样逻辑认识对学生的情感触动越深入,记忆也就越牢固。

V、劳动和劳动教育从教育的角度看,劳动教育是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劳动的教育,至少是片面的教育。

“教育,这首先是一种劳动,一种十分艰难却又十分高尚的劳动。

”⑤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劳动,既指体力劳动,也指脑力劳动,还包括日常工作和活动。

但更多的是指体力劳动,指以创造物质财富为主要内容的体力劳动。

苏霍姆林斯基确认,实施劳动教育,必须完成两个方面的最基本的目的,这就是劳动的社会目的和劳动的思想目的。

在谈到劳动或劳动教育问题时,苏霍姆林斯基常常使用“创造性劳动”这一词语。

这说明他要求的劳动已不完全是普通意义上的体力劳动,而且必须包含“创造性”的内涵,具有广泛的、深刻的创造性质。

VI、教师问题苏霍姆林斯基在论述学校教育工作时,总是把教师工作放在应有的高度,对教师各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教育者主要的神圣的职能,就是影响人的精神世界。

所以,首先,教师必不可缺的就是对孩子的爱,其次是相信孩子,了解儿童,关心孩子,特别是孩子的精神世界。

一个合格的老师,至少应该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素养:1、不断充实知识,用以丰富学生的智力生活。

2、善于思考问题并善于教会儿童思考3、以个性影响个性总评I、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的地位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在20世纪70年代已完全确立,在此之前,苏联的普通教育理论曾经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

因此,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标志着苏联教育理论推向了一个新的时期。

II、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苏霍姆林斯基终生潜心研究的主题是人的全面发展,他的全部理论正是围绕着这一主题而展开的。

所以,把学生培养成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是苏霍姆林斯基全部教育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

苏霍姆林斯基相信,要实现这以核心内容,必须提供和创造某些必备的外在条件和客观因素,注重学生的内在精神世界,并联合智育、德育、劳动教育在实现个性发展中的作用。

III、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的特点任何一种教育理论体系都具有与之相应的特征,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辩证求全用全面的思想、辩证的观点看待教育问题,分析和处理教育问题,这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特点。

苏霍姆林斯基不但在理论上始终是这样理解的,而且在实践上也一直是这样坚持贯彻实施的,即对每一个受教育者都提出同样的要求。

从苏霍姆林斯基的整个教育理论体系中不难看出,他在实现其全面和谐发展教育这一主体性原则中,尤其注意避免片面性、形而上学思想的局限,力求做到主次分明,有主有从,轻重有别,有先有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