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王朝对明朝的_宗系之辨_及政治意义

合集下载

明朝对外关系的表现

明朝对外关系的表现

明朝对外关系的表现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对外交往具有特殊的意义和影响。

以下是明朝对外关系的表现:
一、海上贸易:明朝前期通过航海家郑和的七次西洋航海,开创了中国海上贸易的新时代,使中国与东南亚、南亚、非洲等地建立了贸易关系,加强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到了明朝中后期,中国逐渐丧失了海上贸易的主导地位,但是对外贸易仍然是非常重要的。

二、中亚关系:明朝对中亚地区的关系比较复杂。

早期,明朝与明旧地周边的国家和民族(如蒙古、朝鲜、越南等)建立了友好关系,并且与中亚地区的国家(如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交流。

但是随着明朝国力的衰落,对中亚地区的控制力逐渐减弱,对外政策也逐渐转向防御为主。

三、朝鲜关系:明朝与朝鲜的关系一直比较紧密。

明代初期,朝鲜与明朝建立了宗藩关系,朝鲜向明朝称臣。

后来,明朝与朝鲜之间的关系逐渐转变为互相利用和平衡的关系,两国之间进行了不少的文化交流和经济交流。

四、日本关系:明朝与日本的关系一直比较紧张。

明朝对日本进行了多次海战,尤其是明朝中期,日本崛起,对朝鲜进行侵略,明朝为了保护朝鲜进行了多次抗战。

明朝还对日本实行了海禁政策,限制了日本与中国的贸易和交流。

总的来说,明朝对外关系表现出了复杂的特点,早期的海上贸易和文化交流为中国的国际地位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随着国力的衰退,对外政策逐渐转向防御为主,对外关系也逐渐受到了限制。

第五讲 朝鲜的政治与社会

第五讲 朝鲜的政治与社会

第五讲朝鲜的政治与社会1.两班官僚国家的确立1-1.朝鲜王朝的建立与王权的强化李成桂是在新兴士大夫的支持下,利用高丽末期的田制改革和崇儒排佛等运动,掌握了实权,并树立了自己的思想基础,最终于1392年7月取代高丽王氏而开创了朝鲜王朝。

李成桂即位之后,在7月28日向全国颁布教书,说明即位经纬,而且声明为了保持政治和社会安定,仍用前朝高丽国号、仪章和法治,所谓“仪章法制,一依前朝故事”,同时提出要改革弊政。

其实在此之前,李成桂已经于7月18日派遣知密直司事赵胖出使明朝,8月29日又派密直使赵琳出使明朝,以争取明朝的承认。

10月22日和11月27日赵胖和赵琳分别向明朝廷报告了高丽国内的情况。

赵琳归国时,明礼部询问国号如何更定。

于是李成桂急忙召集百官齐集都堂商议确定新国号,提出了“朝鲜”和“和宁”1两个国号。

于是派遣艺文馆学士韩尚质使明,请明太祖皇帝于这两个国号中选一个颁赐,明太祖选“朝鲜”为号。

太祖2年(1393)2月15日奏闻使韩尚质回国,于是李成桂颁布教书,改国号为“朝鲜”。

但是在朝鲜建立初期与明朝的关系并不顺利,2明朝给朝鲜国王的金印和诰命迟迟不发,导致李成桂在一段时期内不能使用王号,只能用“高丽权知国事”的名义。

1392年7月18日即派遣为了摆脱高丽王氏和权门世族的影响,同时也受风水地理说的影响,李成桂还决定迁都。

8月13日李成桂在都评议使司下令迁都汉阳,但是没有成功。

太祖2年正月李成桂想迁都公州鸡笼山,亲自到鸡笼山考察地理形势,确定新都位置。

但是到12月,京畿左右道都观察使河崘谏言,公州太靠南,离东北方面太远,而且鸡笼山风水不好,李成桂让郑道传、南在讨论此事,新都建筑工事因此中止。

这时又选定了母岳,太祖3年8月太祖也亲自率大臣前往考察,最后也因有人说风水不好而作罢。

最后确定迁都原高丽南京(汉阳)。

太祖3年(1394)9月1日设置新都宫阙造成都监,派权仲和、郑道传、沈德符等到汉阳负责督筑新都。

【明朝历史】明朝历史:朝鲜窃取中国东北土地

【明朝历史】明朝历史:朝鲜窃取中国东北土地

【明朝历史】明朝历史:朝鲜窃取中国东北土地明朝时候,中国与朝边境大幅度内缩,朱元璋时,强烈要求以铁岭为界,结果朝鲜仍奉北元为宗主国,直到朱元璋死后,李城桂朝鲜才正式朝贡明朝。

明朝与朝鲜的边界主体和今天的无异,只是图们江南岸的建州左卫当时还是明朝的领土。

1392年(明洪武二十五年),高丽大将李成桂把高丽末代王恭让王撵下台,夺取了高丽政权,自己建立了新的王权?李氏王朝。

朝鲜王朝建国初期与明政权的关系,在朝中交往关系中固然极为重要,但朝鲜与女真之间的关系,在当时的朝鲜外交关系史中更占有重要的地位。

这其中,朝鲜太宗王、世宗王、世祖王在位时期,奉行积极的北拓政策,而朝鲜扩张的半岛西北部、东北部地区,正是女真人世代居住之所,故朝鲜与作为明朝境内边疆民族的建州女真之间,就发生了一系列的关系。

这是彼时期朝鲜与明朝关系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李朝建立之初,太祖李成桂奉行“事大”外交,奉明朝为“正朔”,向大明称臣纳贡,表示:“谨当始终如一,益殚事上之诚,亿万斯年,恒贡祝厘之恳”,李成桂甚至“请更国号”为“朝鲜”;但是在领土方面,李成桂却延续了高丽王朝的北扩政策,乘明初统治不稳定,无暇顾及女真地区之机,加大了对女真诸族的绥抚工作,向朝鲜半岛东北部和鸭绿江中上游一带女真地区极力拓展领土,逼迫该地区的女真人臣服于朝鲜。

李朝初期对女真人的政策,继承了王氏高丽的传统,既有武力镇压征服手段,又有授予官职招安怀柔之策,于是原元代合兰府(今朝鲜咸镜南道的咸兴南五里)等辖区的部分女真人相继归附李氏王朝。

《李朝实录》记载:自上(李成桂)即位,野人酋长远至,移阑豆满,皆来服事,常佩弓剑入卫从征伐。

如女真则斡朵里豆漫夹温猛哥帖木儿,火儿阿豆漫古论阿哈出……等是也。

上即位,量授万户、千户之职,使李豆兰招安女真。

被发之俗,尽袭冠带,改禽兽之行,习礼仪之教。

与国人相婚,服役纳赋,无异于编户,且耻役于酋长,皆愿为国民。

自孔州迤北至于甲山,设邑置镇,以治民事,以练士卒,且建学校以训经书。

朝鲜战争严重削弱了明朝辽东部队的势力,导致努尔哈赤的崛起?

朝鲜战争严重削弱了明朝辽东部队的势力,导致努尔哈赤的崛起?

朝鲜战争严重削弱了明朝辽东部队的势力,导致努尔哈赤的崛起?图注:万历朝鲜战争作战形势示意图十六世纪末,在东北亚地区的火药桶—朝鲜半岛爆发了一场足以影响日后东亚格局的战争。

这场战争,中国称之为万历朝鲜之役(朝鲜称壬辰倭乱,日本称文禄・庆长の役)。

结果是日本退出朝鲜半岛,明朝维护了东亚政治秩序。

但是这场战争使得辽东精锐损失殆尽,深深的减弱了明代后期辽东的边防力量。

这其中的缘由又是什么?图注:大明与后金政权对峙的形势在这场援朝抗倭战争中,明朝政府尽管出动了辽、蓟、大、保、宣五镇和南方的兵力,但其辽东兵力在此次援朝战争中发挥了尤为重要的作用。

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人口是极为重要的资源,无论是开垦耕田还是军事作战,都必须需要人的参与。

两国交战中双方兵力的多少是谁强谁弱最明显的显示,是战斗力最直接的显示。

辽东巡按御史李时孳上奏言道:“倭寇猖獗,万分可虞。

一查臣属辽界,沿海路约七百余里,而防海兵不满三千,倭奴何止数万?不但强弱不敌,即众寡亦不抵矣。

乞敕当事臣工同心动力、分猷共念,不俟渡江,务期剿灭。

”图注:明末辽东地区管辖范围人口的多寡直接影响着战斗力强弱和战争的胜败,辽东的大量军民参与此次战争,奔赴朝鲜战场。

图注:大明天启年间,辽东地区形势示意图明朝政府在接到朝鲜的求援之后,迅速作出了应对,首先调动的便是辽东军民。

万历二十年(1592)六月时,“令辽东抚镇发精兵二支,应援朝鲜,仍发银二万解赴彼国犒军,赐国王大红纻丝二表里慰劳之。

仍发年例银二十万两,给辽镇备用”。

而后在六月十五日之期,依旧为辽东军队出征,在广宁游击史儒、督战参将戴朝弁的带领下率先渡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国内,“适广宁游击史儒、督战参将戴朝弁领兵一千渡江”,“先锋游击史儒所率军一千二十九名,马一千九十三匹”,“广宁游击王守关、原任参将郭梦征等领兵五百六名,马七百七十九匹,本月十七日越江。

副总兵祖承训领军一千三百十九名,马一千五百二十九匹”。

七月正值雨季时期,道路不便,此时辽东总兵杨绍勋麾下千总率家丁五百名到达汤站,这时所有将领麾下官兵达到三千三百多人。

明代嘉靖“大礼议”与朝鲜王朝之回应

明代嘉靖“大礼议”与朝鲜王朝之回应

95明代嘉靖“大礼议”与朝鲜王朝之回应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猝死,既未留下子嗣又无同父兄弟。

根据《皇明祖训》“兄终弟及”原则,内阁大学士杨廷和联合皇太后、宦官等势力,以武宗“遗诏”宣布新君人选为孝宗亲弟兴献王长子朱厚熜,遣官迎取入京,嗣皇帝位,是为世宗。

世宗继位后,杨廷和等议尊孝宗为“皇考”,以新君生父兴献王为“皇叔父兴献大王”。

世宗不从,借助观政进士张璁等人意见,上本生父母帝、太后尊号,并在“左顺门事件”中逮捕拷讯一批反对派朝臣,其后编成《大礼集议》和《明伦大典》。

嘉靖七年(1528年)七月,世宗追尊祖母为“太皇太后”,生父为“恭睿渊仁宽穆纯圣献皇帝”,生母为“章圣慈仁皇太后”,在奉天殿受百官称贺,遣使颁诏天下。

1“大礼议”风波安定后,世宗“自排廷议,定大礼,遂以制作礼乐自任”,2对祭礼进行多方面改革,最终追封生父庙号为睿宗,并在明堂大礼中尊上帝为“皇天上帝”,以睿宗配享。

嘉靖二十年(1541年),太庙失火被毁,世宗借重建太庙之机,将黄修志提 要:明代嘉靖“大礼议”深刻改变了明代政治格局和国家祭祀体系,并引起朝鲜王朝君臣的高度关注。

朝鲜中宗不断遣使庆贺世宗胜利,这有助于缓解其自身的内外危机和王权困境,并促成明鲜关系更为亲密。

与此同时,朝鲜君臣结合本国政争对“大礼议”所做的评论,体现出朝鲜权力结构和士林政治的若干特点。

朝鲜王朝后期,多次出现旁支继承王位的情况,“大礼议”再度成为影响朝鲜政治的历史参照,仁祖“礼讼”几乎是明“大礼议”的朝鲜翻版。

其间,丁若镛等人从礼学角度对“大礼议”做了深入反思。

从“大礼议”角度看,明朝对于朝鲜,既是榜样,又是他者。

关键词:大礼议;朝鲜王朝;士林;王权;礼讼DOI : 10.16758/ki.1004-9371.2018.02.012【东亚历史文化】睿宗正式祔庙,又通过将孝烈皇后祔庙,祧出仁宗,使睿宗成为不祧之宗。

“大礼议”不仅深刻影响了明代政治格局和历史演进,还直接改变了明代国家祭祀体系,激起当时和后世在政治和学术上的不断争论,对明朝最重要的藩属国朝鲜,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近代之前朝鲜对华观点演变

近代之前朝鲜对华观点演变

③ 明清之际朝鲜对华观嬗变之原因
首先,朝鲜王朝自古秉承以春秋义理为核心的中华正统观, 这种正统观决定了其对明、清两朝截然不同的文化心态。
其次,清与朝鲜的宗藩关系是在武力征服的基础之上所建立 的,清对朝鲜无论在政治上、经济上还是在军事上都进行了严 格的限制和苛刻的要求。
再次,特定朝代与历史上的个案现象也对这种对华观的嬗变 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作为人质入清的孝宗王回国后积 极倡导“北伐”;日本、南明、台湾等势力对清初政权的虎视 等等,无论王族内部抑或外部政局,多方面的因素交织重合, 最终导致了明清朝更迭期朝鲜对华观的明显转变。
3. 朝鲜“北学派”的对华观
①清朝与朝鲜宗藩关系的正常化
首先,清朝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客观上推动了满清与朝鲜 关系的正常化。 其次,清朝儒化政策的实行逐渐淡化了传统意义之上的 “华夷之辨”。事实上,满清为有效巩固其政权,早在 入关伊始即大兴儒化之策,以“君权神授”说,极力强 调其政权合乎儒家之道统。 再次,清顺治、康熙两代对朝的怀柔政策直接刺激了两 国关系的不断改善。
近代之前朝鲜对华观点的演变
LI HUI
பைடு நூலகம்
演变轨迹:事大
华夷
北学
1. 朝鲜王朝自建立之初即与明朝确立了传 统的宗藩关系,对明“事大以诚”。 2. 伴随着明清朝的更迭,朝鲜对华观亦随 之发生巨变,对清“华夷观”大行其道, “反清复明”的论调甚嚣尘上。 3. 在清朝政权不断巩固及其对朝鲜政策不 断调整的过程中,朝鲜“北学派”应运 而生,他们主张抛弃华夷之辨,北学清 朝。
在“壬辰倭乱”之后,李氏朝鲜对明的事大心理之外,更多 了感恩之念,中朝之间的宗藩关系也随之达到了极限。
16世纪末叶,日本关白丰臣秀吉统一了日本,他为 了转移国内矛盾,满足封建主和商人的贪欲,于1592 年悍然入侵朝鲜。积弱积贫的朝鲜在日军的铁蹄之下 一岿千里,不得不向明朝求援。 1592年7月,明朝派五千士兵赴朝参战。同年12 月,又派了以宋应昌为经略,以李如松为东征提督的 四万三千名援军。中朝军民并肩作战,壬辰卫国战争 自1592年始至1599年终,历时七年,明朝“縻饷数百 万,举国援朝”,捍卫了藩属国的国家利益,也以此 不断强化了中朝宗藩关系。朝鲜更是抱以“万历再造 之恩,将百世不忘也”之心志,将“慕华”与“感恩” 思想相结合,宣扬“竭一国之力,以奉天朝将官”。 1599年(万历二十七年)7月,朝鲜建宣武祠于汉 城南,特崇享壬辰战争中明朝兵部尚书邢玢、经略杨 镐,宣祖亲书“再造藩邦”匾额揭于宣武祠,种种 “感恩”意识广为所见,中朝两国关系也在这种“再 造之恩”意识的强化下得到了不断地发展与巩固。

17世纪的朝鲜宗教及对外关系以《哈梅尔游记》为中心

17世纪的朝鲜宗教及对外关系以《哈梅尔游记》为中心

17世纪的朝鲜宗教及对外关系以《哈梅尔游记》为中心17世纪,朝鲜王朝是一个封闭的国家,宗教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同时对外关系也是政治上的焦点。

《哈梅尔游记》是一本记述了17世纪中期欧洲人到朝鲜旅行的记录,它为研究朝鲜王朝的宗教和对外关系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本文将以《哈梅尔游记》为中心,探讨17世纪朝鲜的宗教及对外关系,同时举出5个例子证明。

首先是朝鲜的宗教,17世纪的朝鲜主要信奉儒教和佛教,儒教是国教,佛教则流行于平民百姓之间。

在王朝官员中,儒教是最主要的信仰,而佛教则是民间信仰。

在《哈梅尔游记》中,哈梅尔在朝鲜旅行时,发现了朝鲜的宗教建筑和宗教活动。

比如,在庆尚道,哈梅尔看到了一座名为“崇龙寺”的佛教寺庙,他在书中写道:“我参观了这座寺庙,它极为宏伟,这是我见过的最大的佛教寺庙之一。

”这个例子表明在17世纪的朝鲜,佛教在民间流行,佛教寺庙也很普遍。

其次是朝鲜的对外关系。

由于朝鲜王朝坚持的是封闭政策,因此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联系相当有限。

然而,17世纪的朝鲜还是有了一些外交往来。

其中就包括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贸易往来。

在《哈梅尔游记》中,哈梅尔回忆说,他在仁川港见到了一艘荷兰商船,这表明荷兰与朝鲜之间确实有过贸易关系。

这个例子表明朝鲜虽然是一个封闭的国家,但它仍然有着一些与外界的联系。

第三是朝鲜的外交政策。

在17世纪,朝鲜一直致力于维护与明朝之间的友好关系,并将其视为与外界的唯一联系。

因此,朝鲜国王会定期向明朝皇帝朝贺,并派遣使臣前往明朝进贡。

在《哈梅尔游记》中,哈梅尔提到了一次朝贺的场面,他写道:“我看到了一群骑着白马的穿着华丽的人们沿街走过,很快,一个国王的仪仗队出现了!”这个例子表明朝鲜王朝的外交政策主要集中在与明朝的关系上。

第四是朝鲜与日本之间的关系。

17世纪,朝鲜与日本之间一直处于紧张状态。

在这个时期,日本试图通过对朝鲜的侵略进一步扩张他们的势力范围。

因此,朝鲜国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自己的国家。

朝鲜初期与明朝的使臣往来问题探析

朝鲜初期与明朝的使臣往来问题探析
册 贸 易 、 贸易 等方 面 。此 时朝 鲜 与 明朝 的政 治 关 马 系 已走 出 了太祖 时期 的 隔阂 期 , 经太 宗 时期 的磨 并
还 是经 济交 流 , 离 不 开 使 臣 的媒 介作 用 。出访 的 都 使 臣是 一个 政权外 交 政 策 的 具体 执 行 者 , 外 交 政 对 策 能否顺 利 实现 有 直 接影 响。 同时 , 臣 的 一 言一 使
作 者简 介 : 红 英 (9 6 ) 女 , 鲜族 , 龙 江 漠 河 人 , 边 大 学 人 文社 会 科 学学 院历 史 系讲 师 , 郑 17 一 , 朝 黑 延 在读 博 士 。
朝 鲜 与明朝 一 直保 持 着 紧 密 的外 交 关 系 , 者 二 之 间 的关 系是典 型而 实质 的朝贡关 系 。朝 鲜初期 随 着政治、 经济 、 化 的蓬 勃 发 展 , 鲜 在 东北 亚 政 治 文 朝 舞 台上 的地 位 日益 凸显 。朝 鲜 与中 国友 好关 系 的发
国 间交 流 沟 通 的 桥 梁 。
关 键 词 : 鲜 ; 霸 ; 臣往 来 朝 明 使
中 图分 类 号 : 1. 4 K3 2 3
收 稿 日期 :0 2 0 —0 21— 3 1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9 3 1 (0 2 0 -0 3 - 0 1 0 ~ 3 12 1 ) 2 15 6
是 第一 位到 达高丽 的 明使 臣, 开 了 明朝 与 朝鲜 半 拉 岛外交 的序 幕 。次 年 , 高丽 国王 遣礼 部 尚书洪 尚载 前 往 明朝 , 明太祖 登 极 , 式建立 了外 交关 系 。两 贺 正 国开始互 派使 臣 , 行 外 交 活 动 , 进 由此 开始 了高 丽 、 朝 鲜王朝 与 明朝 长达 2 7 的使 臣往 来 。 7年

[明朝与日本的战争]明清战争时明朝都接受过哪些外国支援?日本竟也在其中

[明朝与日本的战争]明清战争时明朝都接受过哪些外国支援?日本竟也在其中

[明朝与日本的战争]明清战争时明朝都接受过哪些外国支援?日本竟也在其中明朝末年,满清在东北异军突起,成为了一支非常强大的势力。

为此,明清两国展开了一场长达数十年的战争。

最终,满清彻底打败了明朝,并建立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

在明清战争进行期间,明朝曾得到了一些外援帮助,这些外援都是谁呢?首先支援明朝的就是大明的藩属国朝鲜王朝。

这个其实很容易能猜到,因为朝鲜跟明朝的关系一直非常密切。

早在明朝万历皇帝前期,日本曾妄图入侵朝鲜,结果明朝出动大军赶跑了日本侵略者。

所以朝鲜对明朝除了宗藩关系外,还带有一份感激之情。

万历四十七年(1619),明朝和后金(即后来的满清)爆发了“萨尔浒之战”。

此战中,朝鲜出动了1.3万人的部队协同明军作战,用实际行动帮助了明朝。

之后,朝鲜还多次出兵牵制后金在辽东地区的军事行动,直到后来被彻底打败后,这种军事支援行动才告终止。

第二个帮助明朝的是位于东北的海西女真中叶赫部。

海西女真共分四大部落,其中以叶赫的实力最强。

从理论上说,东北女真各部都隶属于明朝,但到了明末时期,明朝对女真各部已没有什么实际控制力了,比如满清就源自于东北的建州女真。

“萨尔浒之战”中,叶赫部也派出了1万人支援明军作战。

叶赫部选择帮助明朝其实也是无奈之举,因为当时的后金实力已非常强大,如果不联合明朝将其消灭,那么叶赫必将成为后金的“猎物”。

不过,随着“萨尔浒之战”明军的惨败,叶赫还是逃不了被吞并的命运。

明朝的第三个外援可能会让很多人想不到,那就是蒙古,更准确的说应该是蒙古察哈尔部。

当时蒙古已分裂成了很多个部落,但察哈尔部是最著名的部落,它的首领林丹汗是成吉思汗嫡系后裔,也是名正言顺的蒙古帝国第35任大汗。

林丹汗试图重新统一蒙古,但却时刻面临旁边后金的威胁。

本着“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原则,蒙古察哈尔部和明朝成为了盟友。

林丹汗借此机会从明朝那边要到了大量“好处费”,但在抗击后金的战斗中却没出过多少力,算是性价比很差的外援。

明代中朝朝贡体系的重点和利益分析

明代中朝朝贡体系的重点和利益分析

明代中朝朝贡体系的重点和利益分析朝贡体系像是一面历史的镜子,而这面镜子所映照出的明代中朝亲密宗藩关系下的历史原貌恰恰是明王朝在“怀柔远人”及“厚往薄来”的幌子下,灵活使用朝贡来追求帝国安全性,而建立朝贡体系的重点在于加强军事防御追求安全性的利益考虑;朝鲜王朝“慕华”和“以小事大”的忠诚朝贡背后是为确保政权正统性和保证国家安全而对朝贡体系加以利用的政治需要。

标签:明代朝贡体系朝鲜王朝利益分析一、引言在中朝关系发展史上,明代(1368—1644年)与朝鲜王朝(1392—1644年)间的朝贡关系具有特殊意义,无论在政治、文化交流中,还是使行往来的频率和次数上都具有历史上以往时代所不具备的规模和新特征。

史学界通常认为,在中朝两国关系发展史上,明朝与李氏朝鲜的宗藩关系最为典型,是两国关系最好的时期。

两国之间保持着频繁的往来,朝鲜定期遣使朝贡,在明代,据不完全统计,朝鲜派往明朝使臣1252次,平均每年4.6次;明朝派往朝鲜使臣153次,平均每年0.6次。

明朝对其贡献的方物,本着“厚往薄来”的原则,给予丰厚的回赐。

我们也容易想当然的认为明王朝是为了吸引“万国来朝”,从而树立天朝上国的权威和统治的合法性,而朝鲜王朝是被中华王朝强大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所感召以及为了寻求经济利益而自愿朝贡,事实果真如此吗?朝贡体系固然有权威、礼仪、秩序、贸易和军事防御等诸多功能,然而诸功能在朝贡体系肇建、维系中的地位并非等同,各王朝在建立和维系朝贡体系的重点和本质利益需求也存在差异。

潮去岸显,水落石出,只有透过表面看本质才能更深入理解朝贡体系内部和复杂运作和朝贡关系下宗主国和藩属国的关系演变。

二、明王朝与朝鲜建立朝贡关系的安全性动机分析在明王朝的朝贡体系中,明太祖最先开始关注的是中国东北边疆的朝鲜,并在《皇明祖训》中把它列为十五个“不征之国”之首。

这在传统的学术研究中,常常被认为是明王朝欲与朝鲜建立睦邻友好朝贡关系的最佳例证,也被认为是此后朝鲜王朝对明王朝“事大以诚”的渊源,朝鲜也因此被视为中国的典型模范朝贡国。

从宗系辩诬事件看明朝与朝鲜外交渠道的特点

从宗系辩诬事件看明朝与朝鲜外交渠道的特点
朝方面有关李成桂身世的错误记载一事展开了持续近两百 年的宗系辩诬交涉, 一直持续到 18 年 , 58 最终获得圆满解
个世纪的宗系辩诬事件。该事件涉及朝鲜半岛的两个重量级
历史人物, 一位是李氏朝鲜的开创者李成桂, 另一位是高丽权 臣李仁任, 这两个人物在朝鲜史料中记载相当清晰。
据《 朝鲜太祖实录》 记载, 太祖“ 姓李氏, 讳旦, 字君晋, 古
关键词 : 明朝 ; 鲜 ; 系辩 诬 ; 交 渠 道 朝 宗 外
中 图分 类 号 : 3 K 0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6 29 5 ( 0 0 0 — 0 90 17 —9 1 2 1 )30 2—3
目 学界对朝鲜与明朝封贡关系的研究涉及面虽广, 前, 却罕见论及两国外交。本文试从明朝和朝鲜外交运行模式
讳成桂, 号松轩”“ ,系本国全州人”祖翰曾任新罗司空, , 新罗 灭亡后, 翰第六代孙兢休人高丽, 兢休的第十三代孙安社, 即
决。详细情况请参见下表:
表 1 朝 鲜 使 臣宗 系辩 诬 表
收 稿 日期 : 0 0— 1— 6 2 1 0 2 作 者 简 介 : 晓静 ( 9 4一) 女 , 北 张 家 口人 , 北 北 方 学 院 法 政 学 院 助 教 , 士 。 闰 18 , 河 河 硕

2 ・ 9
21 0 0年 6月
河北北 方 学院学报 ( 社会科 学版 )
第 3期
此 表 数 据 来 源 :燕 行 录全 集 》《 鲜 王 朝 实 录 》《 官 杂记 》《 中 杂 录 》 《 、朝 、稗 、乱 。
的第二天, 就将宗系辩诬的奏文呈递于鸿胪寺, 可见朝鲜君
臣急切地盼望明廷对宗系辩诬一事的解决。而朝鲜使团向

在朝明遗民与朝鲜尊明贬清

在朝明遗民与朝鲜尊明贬清

在朝明遗民与朝鲜尊明贬清摘要:朝鲜在明清时期一直被视为最为恭敬的藩属国,在政治上对明清两朝皆持臣服态度,然而在文化心态上却一直尊明贬清。

在明亡之后,朝鲜依然以明为中华正统,而以清为夷狄,尊明贬清的态度表现在朝鲜社会的诸多方面。

与此同时,在明清易代之际,有大量明遗民进入朝鲜,他们追怀故国的思明活动与朝鲜自身的坚持春秋义理、尊明贬清的思潮产生互动,最终与朝鲜的尊明贬清融为一体。

而另一方面,明遗民特有的“皇朝人”身份使得不忘明恩的朝鲜在政治、经济上对其加以照顾,给了朝鲜尊明贬清思想付诸行动的机会。

明遗民在朝鲜的持久存在和思明活动对朝鲜的尊明贬清思潮起到了延续和丰富的作用。

关键词:明清易代;明遗民;朝鲜;尊明贬清中图分类号:K312.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19)02-0102-04(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济南250358)明朝建立后不久,李朝建积极向明朝靠拢,在有明一代与明朝保持了密切的关系。

明王朝曾在万历时期朝鲜面临覆国危机时施以援手,作为藩属国的朝鲜对大明王朝始终保持尊崇之感。

明清之际的剧变,对朝鲜产生了极大冲击,虽然不得不臣服于清,然在心理上难免有排斥、贬抑之情,尊明贬清思潮盛行不衰。

明清之际,大量明遗民进入朝鲜,他们进行一系列思明活动,不可避免地与朝鲜的尊明贬清产生互动。

对此问题进行探究,既有助于深入探讨朝鲜尊明贬清的原因,也有利于推进域外明遗民对海外影响的研究。

一、明东去朝鲜遗民的概况(一)东征将士及其后裔。

万历援朝抗日,先后出兵23万人,历时七年战争方告结束。

虽然东征的大多数将士都撤回了明朝,但还有一部分将士因为伤病等原因而留在了朝鲜。

此外,在明清之际,一部分东征将士的后代在国破家亡之际为了保持气节而东至朝鲜,他们共同构成了朝鲜明遗民中东征将士及后裔群体。

留在朝鲜的东征将士主要有“施文用、徐鹤、千万里、张海滨、片碣颂、秋水镜、扈浚、杜师忠、贾维钢、张龙、董大昌、董昌顺、彭友德”[1](P198-190)等。

朝鲜李朝的朋党政治

朝鲜李朝的朋党政治

沈义谦因西人党弱化的同时也遭受到了相当的打击。不过,党争调停人之一的李珥是支持沈义谦的。之前就有说过,东人党支持李滉的“主理说”,西人党支持李珥的“主气说”。这样就使得李珥与西人党之间产生了一种默契的关系。虽然表面上李珥是中立人,但他还是依靠着在儒林中的地位帮助了西人党保存了相当的实力。1580年,沈义谦就靠着李珥的帮忙回到了朝廷,虽然遭东人党郑仁弘的弹劾,但还是凭借着李珥的上疏幸免于难,调任了全州府尹。
靠着道义和舆论上的优势,东人党的势力逐渐超过了西人党。虽然1578年,东人党的大司谏李山海遭到了西人党的尹斗寿、尹根寿兄弟的弹劾下台,但并没有遏止东人党的发展势头。为此,西人党也试图在其他的地方予以更大的反击。
朝廷党争的扩大引发了政局的动荡。右议政卢守慎和副提学李珥出于公心奔走于金孝元和沈义谦之间,劝说他们放弃政争,这就是有名的“卢李调停”。卢守慎提出,将金孝元和沈义谦调任外职,缓和朝廷矛盾。他提议的目的就是要调开两党的中心,达到支解两党的目的。结果,宣祖碍于朝廷的公论以及加强自身集权的目的,同意了卢守慎的要求,将金孝元调任庆兴府使,将沈义谦调任开城府留守。
“己卯士祸”同时也为日后的朋党政治种下了一颗种子。在此之后,拥立世子的一股新兴政治势力抬头。他们在国舅尹任和王室亲家金安老的领导下,与以南衮、沈贞为首的功臣派在朝廷中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虽然世子派一度遭到了功臣派的打击,但在功臣派的核心人物朴敬嫔被赐死后,世子派铲除掉了功臣派的势力。随后,世子派内部发生分裂。国舅尹任联合中宗的王妃文定王后尹氏,把金安老给赶下台。接着就是,分别以两大国舅尹任和尹元衡(他们两人是叔侄关系)为首的大尹派和小尹派的十年鏖战。
就为了这么一个看似很小官位,两股士林派为了各自的利益公开斗争了起来,终于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由于金孝元住在汉城东部、沈义谦住在汉城西部,因此各自以他们两人为中心,形成了东人党(岭南学派)和西人党(畿湖学派)。根据他们对吏曹铨郎这一官职的争夺来看,东人党认为,朝廷官位的任职必须通过选拔,而西人党认为,朝廷官位的任职可以通过上级官员的推荐。人事案,是东人党与西人党对立的首要矛盾。

李氏朝鲜的国际关系

李氏朝鲜的国际关系

李氏朝鲜的国际关系李氏朝鲜,是朝鲜半岛历史上一个强大的王朝,历时427年(1392-1910年)。

在这个时期内,李氏朝鲜在经济、文化、政治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而其国际关系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1. 与明朝的关系作为朝鲜半岛的邻国,明朝与李氏朝鲜有着密切的关系。

明朝时期,由于在出兵高丽期间投降明朝的朝鲜将领李成桂得到明朝大力支持和帮助,最终建立了李氏朝鲜王朝,这对两国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明朝时期,李氏朝鲜与明朝之间的贸易往来频繁。

明朝向朝鲜输出了大量的纺织品、冶金产品、饰品等物品,而朝鲜则向明朝输出了丝绸、枣等商品。

此外,两国也有频繁的文化交流。

在朝鲜王室的支持下,本朝学者到明朝勤学院学习,而明朝文人也常来朝鲜游历、研究、著书立说。

虽然两国关系深厚,但在明朝崇祯时期,李氏朝鲜曾与满清联合,共同向明朝开战,导致了两国长时间的军事对峙和战争。

2. 与日本的关系李氏朝鲜与日本的关系始于1592年。

当时,日本统治者丰臣秀吉为了扩大其势力范围,发动了所谓“文禄之役”,企图入侵朝鲜半岛,但最终失败。

此役后,两国的关系一度恶化。

17世纪中期,朝鲜开始对外封闭,以拒绝来自外部的入侵和干涉。

此后,朝鲜对待日本的政策一直是“放逐侨民,不通商贸”。

19世纪中期,随着日本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其帝国主义政策的推行,日本对朝鲜的野心也逐渐明显。

1895年,日本通过甲午战争打败了中国,签订了《马关条约》,要求中国从朝鲜半岛撤军并承认日本在朝鲜享有特殊权益。

朝鲜对此表示不满,后来日本再以旅顺战役的胜利为由,迫使李氏朝鲜于1910年被其正式吞并。

3. 与清朝的关系在李氏朝鲜的历史上,与清朝的关系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在清朝的眼中,朝鲜是其一个重要的附属国家。

在18世纪,随着东北亚局势的变化,清朝开始意识到朝鲜对其边疆安全的重要性。

于是,清朝加强对朝鲜的控制和干涉,对朝鲜的朝贡和贸易也有了更多的限制。

此外,清朝还要求朝鲜禁止任何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往来和外交活动。

16世纪朝鲜对明朝情报的搜集与应对

16世纪朝鲜对明朝情报的搜集与应对

14516世纪朝鲜对明朝情报的搜集与应对14世纪中晚期,中国大陆与朝鲜半岛上先后建立起明朝与朝鲜王朝。

两国之间的封贡关系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到16世纪时迎来新的发展局面,并为“壬辰倭乱”(1592—1598年)时双方得以顺利建立紧密的政治、军事同盟奠定了基础。

两国间的封贡关系如何在16世纪的和平年代里得以深入发展呢?这与双方间频繁的政治互动,尤其与朝鲜采取合适的外交举动紧密相关。

而朝鲜做到及时获悉明廷的政治动向并采取合适的外交举动离不开情报搜集活动。

在16世纪前,朝鲜已经通过外交活动、军事秘密活动等手段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对明情报搜集体系。

1同时两国的边疆地区——辽东与平安道地区也在情报传递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从15世纪晚期开始,全国性的市场网络逐渐在明朝形成,信息流通的速度进一步加快。

所谓的“朝报”(也称“邸报”“通报”)在明朝士绅丁晨楠提 要:朝报的传播功能构成一个“虚拟舞台”,这个“舞台”还可以经由封贡关系扩展到包括朝鲜在内的东亚世界。

明朝朝报、题本等文书作为有效的信息传递媒介,在两国间构筑出一个“共享”的信息世界。

明朝自身的信息生产、传播能力和方式,是这个机制的物质基础。

朝鲜君臣通过阅读这些文书,得以近距离地观察明朝政治动向,并通过事大礼仪介入明廷的政治博弈,强化本国在明朝中心的东亚秩序中的地位。

此外,朝鲜使臣还能主动利用这些文书来影响本国政治,表达政治理想。

关键词:信息流通;情报搜集;朝鲜使臣;朝鲜王朝;明鲜关系 DOI : 10.16758/ki.1004-9371.2021.01.013*本文为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66批面上资助项目“韩国所藏明清时期中国朝报类文献的整理与研究”(项目批号:2019M661393)的阶段性成果。

1李圭哲:《조선초기 대외정보의 수집활동과 보고경로》,《군사》第65號,2007年。

2牟邵义:《明代东北亚地区陆路信息传播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王桂东:《明代中朝边疆地带的文书传递与情报获取》,《西北民族论丛》,2018年第2期;王桂东:《前沿与枢纽:明代中朝交涉与两国边疆地带》,《社会科学辑刊》,2019年第5期。

明朝和朝鲜的关系

明朝和朝鲜的关系

景泰元年贡马五百匹。奏称奉敕办马二三万匹,比因邻寇构衅,马畜踣毙,一时未能。诏曰:“寇今少息。马已至者,偿其直。未至者,止勿贡。”是年夏,祹卒,赐吊祭,谥庄宪,封子珦为国王。会辽东奏报开原、沈阳有寇入境,掠人畜,系建州、海西、野人女直头目李满住等为向导,因谕珦相为掎角截杀之。其秋,续贡马千五百余匹。赐冕服,并偿其直。冬又赐珦及妃权氏诰命,封其子弘为世子。二年冬,以建州头目潜与朝鲜通,戒珦绝其使。三年秋,珦卒,来告哀。遣中官往吊祭,赐谥恭顺,命子弘嗣立。弘立三年,以年幼且婴夙疾,请以叔瑈权国事。七年上表逊位,乃封瑈为国王。瑈请立子暲为世子,从之。
六年,晄病笃,以所生子幼,命其兄故世子暲女子娎子权国事,遣陪臣以闻。及卒,赐谥襄悼,命娎嗣位,娎妻韩氏封王妃。十年追赠娎父世子暲为国王,谥怀简,母韩氏为王妃,从所请也。
十一年四月,娎奏建州野人纠聚毛怜等卫侵扰边境不已,乞朝命戒饬。十二年十月,娎为继妻尹氏请封,赐诰命冠服。时禁外国互市兵器,娎奏:“小邦北连野人,南邻倭岛,五兵之用,不可缺一。而弓材所需牛角,仰于上国。高皇帝时尝赐火药、火砲,今望特许收买弓角,不与外番同禁。”兵部议岁市弓角五十,后以不足于用,请无限额,诏许倍市。
成化元年冬,陪臣李门炯来朝,卒于道。命给棺赐祭,并赐彩币慰其家。时朝鲜频贡异物,三年春,敕谕瑈修常贡,勿事珍奇。是时朝廷用兵征建州,敕瑈助兵进剿。瑈遣中枢府知事康纯统众万余渡鸭绿、泼猪二江,攻破九狝府诸寨,斩获多。
四年正月遣官来献俘。诏从厚赉,敕奖谕之。是年,瑈卒,赐谥惠庄。遣太监郑同、崔安封世子晄为王,给妃韩氏诰命。既行,巡按辽东御史侯英奏曰:“辽东连年被寇,疮痍未起,今复禾稼不登,军民乏食。太监郑同等随从人员所过驿骚。臣考先年曾于翰林院中,选有学行文望者出使。今同、安俱朝鲜人,坟墓宗族皆在,见其国王,不免屈节,殊亵中国体。乞寝成命,或翰林,或给事中及行人内推选一员,往使为便。”帝曰:“英所言良是。自后赏赉遣内臣,其册封正副使,选廷臣有学行者。”

大长今背后的历史朝鲜王朝士权与王权之争中宗上位史

大长今背后的历史朝鲜王朝士权与王权之争中宗上位史

大长今背后的历史朝鲜王朝士权与王权之争中宗上位史帝制时期,最理想的政治状态是王与士共天下,然而理想始终是理想。

翻看中外历史,基本上就是王权与士权斗争的历史。

荀子云:“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而舟要远航,没有橹是不行的。

而士就是橹。

没有橹舟就无法航行,或者航行也无秩序。

宋明两朝就可以说是亡于这种无秩序。

然而中国的王朝,橹是无法覆舟的。

至少唐以后,士权无法颠覆皇权。

而外国的王朝橹则是可以覆舟的。

远的不谈,就谈这中国旁边的朝鲜。

这个王国学中国。

可以说好的坏的都学了。

太监和科举一样不拉都有样学样了。

现在有人说明朝看韩国,似乎朝鲜王朝只是简单的复制了明朝而已。

其实不然,朝鲜和明朝比,少了一样不好的。

那就是宦官专制。

这韩国太监可是墙内不臭墙外臭。

元朝有位高丽宦官朴不花,可以说是权倾蒙元。

然而吊诡的是整部韩国史,没有一个权倾朝野的宦官。

当然少了这样不好的,也多了样不好的。

那就是朝鲜一直是贵族专制。

这中国王朝的一般规律,往往都是一开始是信任宗亲,但是宗亲最有篡位的合法性。

最终不到一两代就会酿成藩王叛乱之祸。

所以宗亲最先被踢出局。

接着就是外戚上台,然而篡西汉之王莽,篡东汉之曹丕。

都是外戚。

藩王篡权,成功了无非是靖难,反正。

帝国的统续并未变化。

外戚篡权,那是直接改朝换代呀。

最后算来算去还是没根的宦官用着最放心。

所以中国的王朝到最后肯定会有或多或少的宦官专政。

而朝鲜国家毕竟那么小,经不起折腾。

而且宗主国对藩属国可不光是要点贡品那么简单。

尤其对朝鲜,天朝的关注尤其多。

一般而言,朝鲜王朝内部发生个靖难,反正。

天朝就会表示严重关切。

当然只是关切而言,不会直接干涉。

但是藩属国如果发生改朝换代。

中原王朝一定会关注的。

越南比较作,经常改朝换代,和中国打过好几仗。

韩国胆子小。

正儿八经的改朝换代就两次。

五代时期高丽代新罗。

这大宋和高丽隔着一个大辽。

大辽懒得管,大宋没能力管。

而元末明初的时候,虽然高丽对大明很不恭敬。

古代朝鲜王朝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结构

古代朝鲜王朝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结构

古代朝鲜王朝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结构古代朝鲜王朝是东亚历史上极为重要的王朝之一,其政治制度与社会结构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在这个历史背景下,朝鲜王朝形成了独特而富有特色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结构。

首先,朝鲜王朝的政治制度建立在封建等级制度的基础上。

朝鲜王朝采用的是家天下体制,即以王室家族为中心的政治体制。

王室是统治者的核心,其下分为君、臣、民三个等级。

君主拥有绝对权力,代表天命统治,臣下则需向君主忠诚并服从其指挥。

这种等级制度严格规定了人们在朝鲜王朝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并使君臣之间建立起严密的契约关系。

其次,朝鲜王朝的政治制度以儒家思想为指导。

儒家思想在朝鲜王朝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它对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

朝鲜王朝将儒学作为国学,通过科举制度选拔官员,使得儒家思想在政治和文化领域得以广泛传播。

儒家强调君臣之间的忠诚和义务,支持君主统治,使得朝鲜王朝的政治制度更加稳定。

此外,朝鲜王朝的社会结构也呈现出明显的等级制度。

社会分为士大夫、农民、手工业者和奴隶等不同阶层。

士大夫阶层是朝鲜王朝的核心统治层,他们通过科举制度选拔入仕,担任政府官员。

农民则是社会的主要生产力,被视为稳定社会秩序的基石。

手工业者则负责生产各种商品,为王朝提供物质支持。

而奴隶则是社会最底层的人群,负责从事苦役和劳动。

在这种社会结构中,不同阶层的人们享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

士大夫阶层享有政治权力和特权,可以参与国家决策并享有土地使用权。

农民则需要履行纳税和服兵役的义务,但在平时享受相对稳定的生活。

奴隶则完全被剥夺了自由,成为主人的财产,无权自主决定自己的命运。

总的来说,古代朝鲜王朝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封建等级制度和儒家思想的影响。

君主统治、等级分明的政治制度和士大夫、农民、手工业者、奴隶等阶层的社会结构,构成了朝鲜王朝的特色。

通过这种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的运作,朝鲜王朝在800多年的历史中保持了相对稳定和繁荣,为后来的朝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明朝的国际政治和对外关系历史

明朝的国际政治和对外关系历史

明朝的国际政治和对外关系历史明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其统治时间长达276年,其间国际政治和对外关系历史也是十分丰富多彩的。

下面,我们来看看明朝的国际政治和对外关系历史。

第一篇:明朝的对外交往明朝自宣统元年(1368年)开国以来,便与周边国家保持着一定的对外交往。

在明廷大力推行的太平天国政策下,外交关系逐渐走向稳定,逐步赢得了邻国的尊重和友好,为明朝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力保障。

明初时期,明廷通过向北方的军事探险、南方海运和西部重镇安抚三个方面的开辟对外交往的门户。

在向北方开辟的过程中,明廷派出郭逵等将领屡次率领大军进行军事偵察活动,其行动较早。

明廷还向南方海运的探险则是通过“疆域拓展、政权安定、科技海拓”三个方面展开,明初放浪江湖的海盗及家族会海盗都给海运探险带来了很大的威胁,在严酷的环境中,明廷着力开拓交岛贸易、保护水上货源的同时,也逐渐发展出了以福建沿海诸港为中心的商贸体系。

明初时的土地统治、防御军事,建设水利,都有了新的变化。

明初实行“军民合一”制作者,使哪里有军队,哪里就有民居。

在这一政策下,又不断开垦沼泽,增加耕地。

同时,在边疆的军事防御上也是采取某些举措,比如,在少数民族地区将比较强的少数民族迁到了中原,增加了中原的兵力,而原有的中原部队则驻守在边疆地区,哨探边防,拦截敌军,使得边境地区得以稳定,这样一来,国家的安全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第二篇:明朝的国际政治在对外交往的基础上,明朝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周边的国际政治。

明朝察哈尔花石纲部胡仁的抗击成吉思汗军阀,为奠定中央王朝统治基础和巩固北方边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明朝通行的“同文同种”的政策,也为周边国家的拓展和发展提供了参照,促进了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明朝时期,周边国家中的一些国家如朝鲜、日本、大明蒙古等地,都曾与明朝保持着一定程度的关系。

其中,明朝与朝鲜、日本之间的关系尤为紧密。

明朝和朝鲜之间的关系基于朝鲜属明的国际地位,是由明朝明确界定的。

朝鲜王朝与中国明朝的政治交流

朝鲜王朝与中国明朝的政治交流

朝鲜王朝与中国明朝的政治交流明代在中国与朝鲜半岛关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文化上,明朝与朝鲜的联系都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

两国间的这种密切联系,得益于历史、文化的深厚基础,也受到当时形势对相互外交政策的影响。

朝鲜与明朝外交的基础朝鲜“为中国之番邦,故历代亲信于中国,受封爵,朝贡不绝,礼义之道不缺,衣冠制度,悉同于中国各代之制,故曰:诗书礼义之邦,仁义之国也。

”中国和朝鲜半岛山水相连、文化传统相近,这使两国人民有着天然的亲近感,更容易理解和沟通,从而促成了文化交流历史的源远流长。

地域相邻,有交通便利的优势。

文化,更是维系明朝与朝鲜关系的纽带,是密切两国关系的催化剂。

诗赋外交是在外交的过程中,明朝与朝鲜的文臣儒士由诗文唱和、扩展到其他领域的交流,需要双方都具有深厚的文学素养和文化底蕴。

因此,文化基础就显得尤为重要。

明及朝鲜的国内外局势和外交政策1.明面临的局势及对朝政策李成桂立国时适值明朝初期,历史因素、当时两国所面临的国内外局势影响了相互的外交政策。

“明代对外关系中,中国取重于朝鲜,朝鲜也以中国优先,两国基于共同的利益。

其共同利益的核心就是维护皇(王)朝权力与国家安全,也即出于战略的考虑。

”在周边国家中,明朝把朝鲜列于重要的位置,非常看重与朝鲜的关系。

但两国毕竟是一种宗藩关系,所以,“明鲜国交正式建立之后,明朝掌握着双方政治的主导权,因此明朝政局的浮沉与动荡,对明鲜间的宗藩关系有着相当的影响和冲击。

”一、朱元璋外交政策的确定及明初对朝鲜关系的调整理顺十四世纪中叶到十五世纪初的几十年里,中国和朝鲜半岛的封建王朝都处于革故鼎新的新时期,双方内部社会结构的变化必然给双边关系带来影响。

随着社会结构的重组和稳定,分歧和矛盾也会经过协商或斗争达成新的共识,从而使双边关系完成一个从不平衡到新的平衡的过渡。

1368年,朱元璋推翻元蒙统治,建元洪武。

但此时朱元璋所面临的是经济残破、社会动荡的严峻局面.出于这种需要,朱元璋为明王朝制定了一个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艳林(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天津300071)摘要:明正德年间刊印的《大明会典》,因用了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对朝鲜评价的一句话,引起了朝鲜国王及大臣们的高度关注,他们针对这句话中的“宗系”和“弑四王”两个问题对明朝开始了长时期的奏辨活动。

奏辨活动主要集中在嘉靖和万历两朝。

该活动以万历年间续修的《大明会典》中增加了部分朝鲜宗系奏辨的内容后而告一段落。

朝鲜王朝在这场奏辨活动中,不但得到了辨白的机会,也达到了向明朝证明朝鲜王朝的正统性及朝鲜王朝是礼义之邦之目的。

明朝对朝鲜的奏辨活动给予积极的回应,在满足朝鲜要求的同时,也进一步巩固了中朝政治一体化关系。

关键词:明朝;朝鲜王朝;宗系奏辨作者简介:高艳林,男,历史学博士,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从事明史研究。

中图分类号:K24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11)04-0141-07收稿日期:2011-03-05朝鲜王朝对明朝的“宗系之辨”及政治意义2011年7月求是学刊Jul.,2011第38卷第4期SEEKING TRUTHVol.38No.4□明清史研究一、“宗系之辨”之缘由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明朝政权,当时,高丽王朝第三十一世国王王颛在位。

洪武二年四月,朱元璋遣使高丽,“告有天下”,国号大明,建元洪武。

五月,高丽停元至正年号,遣使如金陵,贺朱元璋即帝位,贡方物,奉表称臣。

八月,朱元璋复遣使高丽,封王颛为高丽国王。

三年七月,高丽始行洪武年号。

先是,王颛无嗣,密养佞臣辛旽子牟尼奴(后改名辛禑)于后宫,为己子,封江宁府院大君。

七年九月,宦者崔万生与幸臣洪伦弑王颛,当朝宰相李仁任奉辛禑即国王位,禑时年10岁。

李仁任惧朱元璋问弑君之罪,密遣金义杀害在高丽买马的明使蔡斌等,与北元和亲,由此,高丽朝中大臣形成“事北”、“事南”两派。

禑年幼,事北派代表人物李仁任掌控时局。

事北派在与明朝往来的前提下,与北元政权保持更为密切的联系,使介往来较前更为频繁[1](第3册,P361,365),不但接受北元册封授爵,更于十年三月停洪武年号,行北元宣光年号。

李仁任明显的政治倾向对辛禑产生了很大影响。

二十年十二月,朱元璋命户部咨告高丽立铁岭卫,禑大为不满,遂与事北派大臣崔莹密谋攻取辽东。

二十一年三月,辽东百户王得明来告立卫事宜,辛禑与崔莹怒杀持榜文至两界之辽东军士21人[2](卷53,《高丽纪·辛禑四》),攻辽之志弥坚。

四月,辛禑复停洪武年号,令国人着胡服[3](卷137,《列传》;卷50,《辛禑五昌》);五月,渡鸭绿江实施攻辽。

副将141--李成桂认清时局,对诸将说道:“若犯上国之境,获罪天子,祸立至矣,亟应除君侧之恶,以安生灵”[1](第3册,P426)。

此议得到众将响应。

李成桂遂率军回渡鸭绿江,囚崔莹,废辛禑,立其子辛昌为国王,昌时年9岁。

自此,李成桂掌朝中大权。

二十二年十一月,辛禑授意崔莹族党全儜谋害李成桂,企图复辟,不料,阴谋失败。

李成桂怒,废昌,立王氏后裔定昌君王瑶为王,禑、昌同时被弑。

[1](第3册,P447)王瑶惧李成桂,与左右潜图除之。

二十五年七月,李成桂第五子李芳远与南訚等52位大臣协谋废瑶,拥戴成桂为王。

[1](第3册,P479)二十七年四月,李成桂弑王瑶。

[4](卷5,洪武二十七年四月丙戌条)至此,高丽王朝末期四位国王先后被弑。

在处理与高丽的关系上,朱元璋曾抱以极大的热情。

洪武元年,王颛遣使臣张子温使明,朱元璋“礼待甚厚”,使六部御史台宴慰,破天荒用乐于台宴,并厚礼以送。

[3](卷41,《世家·恭愍王四》,洪武元年十一月丁未条)王颛率外国之先,奉表称臣,诚心归附明朝之举动,朱元璋甚为高兴,在不同场合予以高度赞扬:“高丽奉表称臣,朕嘉其诚,已封王爵”[3](卷42,《世家·恭愍王五》,洪武三年四月庚辰条);“今朝聘礼,不曾有阙”[3](卷43,《世家·恭愍王六》,洪武五年九月壬戌条);“事大之心甚矣”[3](卷44,《世家·恭愍王七》,洪武七年六月壬子条)。

这一时期,两国使介往来频繁,共同开创了较为和谐的中朝关系新局面。

王颛被弑,高丽以“暴薨”相报,后经调查,真相大白,引起朱元璋极大愤慨,断然与高丽绝交[3](卷134,《列传》;卷47,《辛禑二》,洪武十三年八月乙丑条),令其自为声教。

此后自七年至十八年长达十一年中,明朝不曾派遣使臣出使朝鲜;自十二年至十五年,朝鲜进贡物品全部被退回。

虽后期两国关系有所缓和,但朱元璋对高丽大臣弑君之事一直心存芥蒂。

李成桂做国王后,很快遣使来报。

朱元璋令使臣传话:“三韩自王氏亡,李氏运谋,千态万状,已有年矣,今确然为之……”“其三韩臣民,既举李氏,民无兵祸,人各乐天之乐,乃帝命也……自今以后,慎守封疆,毋为谲诈,福逾增焉……”[4](卷2,洪武二十五年十月庚午条)“尔恭愍王(即王颛)死,称其有子,请立之,后来又说不是,又以王瑶为王孙正派,请立之,今又去了。

再三差人来,大概要自做王,我不问,教他自做自要。

”[4](卷2,洪武二十五年十一月甲辰条)可以看出,朱元璋对李成桂做国王的合理合法性虽心存疑问,但态度也很明确,只要李成桂不做有损两国关系的事,随他自做王,以观其表现。

李成桂做国王后不久,因诱女直人口等诸多事端,遂引起朱元璋的不满,遣使诏责李成桂有二侮三衅之罪[4](卷3,洪武二十六年五月丁卯条),同时指示辽东“高丽人不许过来”,六个行次的朝鲜使臣被拒于辽东之外,大有再次与朝鲜绝交之姿态。

二十七年和二十九年,又分别发生了“假倭案”和“表章案”,进一步加深了朱元璋对李成桂的不满,这一切严重地影响了两国关系的发展,以致朱元璋不顾朝鲜的要求,始终不给李成桂国王诰命及朝鲜印信,甚至在《皇明祖训》中说道:“朝鲜国,即高丽,其李仁任及子李成桂,今名旦者,自洪武六年至二十八年,首尾凡弑王氏四王,姑待之。

”[5](《首章》,史部第264册,P168)朱元璋把对李成桂和朝鲜王朝的嫌怨写入了《皇明祖训》,对后世产生的影响极为重大,是朝鲜王朝向明朝长时期进行宗系奏辨的根源。

朱元璋的话有两层含义,一是说李仁任与李成桂是父子关系,二是说此二人共弑四王。

当朝鲜知道了朱元璋这个话后,围绕这两层含义开始了向明朝的奏辨活动。

前者称为“辨宗系”,后者称为“辨弑四王”,全部活动称之为“宗系之辨”。

二、“宗系之辨”之始末朝鲜对明朝的“宗系之辨”始于李成桂本人。

洪武二十七年四月,朱元璋要对李成桂兴师问罪,为此先期遣使朝鲜,告祭朝鲜海岳山川等神,祝文中有“昔高丽陪臣李仁任之嗣某(李成桂),今名某(旦)者”之语。

针对这句话,李成桂回奏进行辨白:“窃念臣先世,本朝鲜(古朝鲜)遗种,于仁任本非一李……”[4](卷6,洪武二十七年六月甲申条)建文四年,朝鲜使臣在中国听闻了《皇明祖训》中的那句话,回国后报太宗国王,引起了太宗国王的重视。

永乐元年十一月,国王特具“宗系辨明奏本”一道,遣谢恩使臣李彬等奏送明朝。

国王在奏本中再次强调李成桂先世系朝鲜遗种,与李仁任并非一李,乞求改正记载之误。

[6](卷6,永乐元年十一月己丑条)朱棣见奏,即下“圣旨:‘朝鲜国王奏,既不系李仁任之后,想是比先传说差了,准他改正’”[6](卷7,永乐二年三月戊辰条)。

按当时两国关系仍较为紧张的形势分析,朱棣这样说当是出于缓和两国关系之愿望,恐并无太多其他方面的考虑。

但涉及了“一字不可改易”的祖训中的话,应如何去“改正”,朱棣并未给出具体方案。

但恰恰是他142 --的这句话,成了此后朝鲜历代国王要求明朝改变宗系“错误记载”的主要证据。

正德十三年四月,赴北京贺正朝的朝鲜使臣李继孟在中国闻见《大明会典》照抄了《皇明祖训》中的那句话,还报国王,在朝鲜引起轩然大波,国王及大臣们均感“惊骇”、“惊愕”,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他们很清楚,《大明会典》这部官修的明朝典章制度,其重要性和影响非同一般,如果听之任之而不加以辨白,将对朝鲜的国际形象造成重大损伤。

自此,围绕《大明会典》中的这个内容,朝鲜对明朝展开了持久的大规模的申辩活动。

正德十三年五月,中宗国王召集当朝宰相和六曹堂上等42位大臣,“会议《大明会典》所录我太祖被诬事辨明申达便否”。

会议一致认为,“先祖被诬,急欲洗雪……申达辨白,义不可缓”;奏辨后是否改正,虽不可知,但“使上国之人,晓然知传讹之失,不为无益”[7](卷33,正德十三年五月乙巳条)。

会议委以大提学南衮执笔,35位大臣共议奏请文书。

奏书包括洪武和永乐时期朝鲜向明朝的两次奏辨过程,李成桂身世,自王颛之后王朝政权更迭之始末,李仁任身世等。

奏书最后恳请皇帝“伏望圣慈,仰遵先皇帝之命,许正传说之谬”[7](卷33,正德十三年六月甲申条)。

十四年二月,南衮等奉敕而还,敕曰:“尔祖(李旦)原不系李仁任之后,我太宗文皇帝已有旨,准令改正,今尔又具奏陈情,诚孝可念,特允所请,降敕谕以朕意,尔其钦承之,故谕。

”[8](卷171,正德十四年二月己卯条)嘉靖八年五月,朝鲜贺圣节使臣柳溥出使中国,途经义州,与陈慰使李芃相遇,得知明朝将对《大明会典》进行修订,认为这是要求明朝改正宗系的机会。

[7](卷65,嘉靖八年五月辛酉条)柳溥到北京,二入礼部,两会尚书,上章力陈“宗系”、“恶名”(弑四王)二事,乞求于重修会典之际,予以改正。

礼部具本请旨。

八月十九日,嘉靖帝有旨:“是,朝鲜国陪臣所呈本国宗系事情,既有节奉祖宗朝明旨,尔部里便通查,备细开载,送付史馆,采择施行,钦此。

”二十日,礼部备将此事前后缘由,开具手本,送付史馆。

[9](卷104,嘉靖八年八月壬午条)国王多次上奏“宗系”事,自感烦渎,不好再请。

但朝鲜君臣又感嘉靖“皇帝近来厚待我国”,如若再行“奏请,则必再蒙改正圣旨矣”。

经反复讨论思量,国王决定再次奏请改“宗系”和“弑四王”两事。

十八年闰七月,国王遣奏请使权拨奉表如北京。

[7](卷91,嘉靖十八年闰七月壬戌条)朝鲜这次所上奏本,直接以《大明会典》所引用的《皇明祖训》条章为目标,逐一辨白,意在更改。

十一月,礼部以朝鲜奏本为内容上题本,并复议:“查得所辨李仁任及子今名某者,并凡弑四王等语,皆会典内所载祖训之语,岂敢轻议改正。

合无俯从所请,将伊前后辨明奏呈及节奉列圣明旨,送付史馆,今纂修会典,令其叙入朝鲜国项下,祖训、会典两无相妨,传信传疑各有所据。

”礼部的复议得到皇帝认同,有旨:“是,皇祖大训不敢别议,该国奏词并奉列圣明旨,此后纂修宜附录之。

”为安抚朝鲜,皇帝敕谕朝鲜国王,说明情况。

敕曰:“皇帝敕谕朝鲜国王姓讳(李怿),尔国数以宗系明非李仁任之后来奏,我成祖及武宗朝具有明旨,朕亦具悉矣。

但我高皇帝祖训,万世不刊。

会典所载,他日续纂,宜详录尔词。

尔恪藩职,朕方嘉尔忠孝,可无遗虑也,其钦承之。

故谕。

”[7](卷92,嘉靖十九年正月戊戌条)事实上,嘉靖皇帝这道谕旨,为《大明会典》有关朝鲜条目如何修纂定了基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