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及秦风无衣 ppt课件

合集下载

古诗词诵读《无衣》 课件(共23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无衣》 课件(共23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2.“岂曰无衣”改为“我有衣兮”好不好?为什么? 答案 不好。①“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怒 与愤慨。②反映了时局的危急,修改后只剩下“关心”这一层意思。
3.诗歌塑造了怎样的战士形象?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 (1)形象:①具有爱国主义情怀。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 一听“王于兴师”,立即奔赴前线,舍生忘死。②具有英雄主义气概。 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磨刀擦枪,舞戈挥戟。③团结互助、共御 外侮,具有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的将士形象。 (2)情感:①慷慨激昂,豪迈乐观;②热情互助,同仇敌忾;③舍生忘死、 英勇抗敌、保卫家园的勇气和崇高无私的情感。
中国人民
无站 起衣来 了
知人论世
文体知识
《秦风·无衣》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诗经》中的《风》源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 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 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 只有几个字不同,体现了民歌的特色。
体会诗韵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一课时:体会战士情感,理 解《诗经》艺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学习目标
1.把握《无衣》的主要内容,体会诗歌的情感主旨。 2.根据《诗经》的体裁等特点,掌握《无衣》的艺术手法。

古诗词诵读《无衣》课件 (共2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无衣》课件 (共2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如何理解“无衣”?“岂曰无衣”?
体悟“衣”之情
以“无衣”衬出彼此不分、同心同德、并肩御敌,
有衣共享。
即使无衣、赤手空拳,也义无反顾地勇往直前!
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
——朱熹《诗集传》
文本探究
“王于兴师”在文中有何作用?文章把它置后有何作用?
内容上:
交代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 激发爱国热情,突出为国而战的斗争精神。 结构上:承上启下。 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势;
侵的军中歌谣。
“同袍”“同泽”“同裳”是否重复?
诗中之“ 衣”从外到内,从上至下,是战时士兵必不 可少的装备。 风餐露宿中,借袍来积蓄温暖;壬里奔驰中,当热 汗打湿时,靠泽来抵御渗骨的寒气;短兵相接中, 利用裳来抵御伤害。 “同袍”“同泽”“同裳”,一唱三叹,表现出战 士们在残酷的战争中生死相“衣 ”。
“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是否可以互换顺序?
·“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指是我们有共同的敌人。 ·“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 ·“与子偕行”,行是往的意思,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 敌了。
从思想到行动到真正奔赴战场,诗意不断递进。
这三节诗歌之间有什么联系?顺序可否颠倒?
· 在作品首句中选取。 · 作者或编者在选取题目时只是 “偏举两字”且“或上或下” ,即从作品首句中任意选取两 字来作为该篇作品的题目,而 且选取的位置并不固定。
结构特点+效果
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之。 采采苯苜,薄言有之。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2.形式上
① 便于记忆和咏唱。 ②增强诗歌的节奏美和音乐感,使感情得到尽情的抒发 ③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无衣》PPT课件

《无衣》PPT课件

1.重章叠唱(重章叠句) ·使用了重章叠唱的手法。形成了回环往复的音乐美,同时强化 了诗歌的情感。 ·每章第一、二句,反复写“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 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 ·“戈矛”“矛戟”“甲兵”也是一致的,表现战士齐心备战的 情景。
2.诗意递进
·一章结句“与子同仇”,是 方面,指是我们有共同的敌人。
·秦人尚武好勇,反映在这首诗中则以气概胜。 ·诵读此诗,不禁为诗中火一般燃烧的激情所感染,那种慷慨激 昂的英雄主义气概令人心驰神往。无怪乎吴阅生《诗义会通》评 为“英壮迈往,非唐人出塞诸诗所及”。
·《无衣》表达的是一种敢于担当的英雄主义气
概以及以大局为重的
。这种精神千
百年来,已经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代代相承。
·《无衣》选自十五《国风》中的秦风,属于秦国民歌。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 造成国弱兵残。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 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 眼看沦陷的国土将要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 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 ·《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本诗标题“无衣”的意 思是当时军情紧急,征衣一时难以齐备。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陈述 1、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周南·关雎》 2、氓之蚩蚩,抱布贸丝。来贸丝,来即我谋。——《卫风·氓》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 1、《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用鸟儿求偶比喻君子求偶)
2、《国风·邶风·柏舟》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比喻内心坚定,至死不渝)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它事物为所咏 之内容作铺垫。 《卫风·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 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开头用鲜嫩的桑叶来衬托年轻姑娘的待遇/开头用枯萎的桑叶来 衬托弃妇的遭遇)

《无衣》课件(共18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无衣》课件(共18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春秋时期,秦国的统辖地域位于今天的陕西和甘肃东部,厚地高天 涵养出质朴厚重的民风,这里的人民,热情勇敢又刚毅团结。当时犬戎 进犯,逼近周王朝的都城镐京,占领了大面积的领土。
秦国与镐京距离很近,唇齿相依,所以,秦王派军队对抗犬戎之师。 这是保家卫国的正义之战,战争的胜败,关系到国家的存亡、民众的生 死。所以,秦人怀着对敌人的愤恨、对家国的热爱,唱出了这首慷慨激 昂的战歌。
从外到内,从上至下,这是战时士兵必不可少的装备。 风餐露宿中,借袍来积蓄仅有的温暖。在视为家常便饭的千 里奔驰中,当热汗打湿时,他们需要靠泽来抵御渗骨的寒气。 与敌人短兵相接中,奋不顾身的他们利用裳来抵御伤害。士 兵们的生活中,总不会缺少恶劣的环境和危急的战情,时刻 都被血汗裹挟着。
2.联想思考:在苦寒的秦地,在残酷的战争中,“无衣” 意味着什么呢?这样的结果有没有在诗歌中出现呢?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尚武团结的秦人,在奔赴战场之前,没有过多的铺垫,没有更多的 比兴渲染,握紧身边战友兄弟之手,目光坚定地问,更毫不怀疑地 答。问中给予信心,答中传递温情。
“同袍”“同泽”“同裳”,一唱三叹,让带有铠甲的战衣消减了 冰冷,融入了灵性,在衣中不断加入袍泽深情。战场上刀枪无情, 但你我不分彼此,共抵外敌。
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 意的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同时也具有音乐 美、意境美,含蓄美。
在内容和主题上:营 造意境,渲染气氛,强化 感情,突出主题。
在诗歌艺术表现上:增强节 奏感、音乐感,形成回环往复的 美,具有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 ——朱熹《诗集传》
同袍———戈矛————同仇 同泽———矛戟—20———偕作

古诗词诵读《无衣》课件(共40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无衣》课件(共40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内容和主题上:能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 感情,突出主题。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歌表现力上:能增强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 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 深长的韵味。
3.请分析本诗重章叠句的具体内容及其表达效果。 内容主题:① 每章第一、二句,分别与“同袍”“同泽”“同裳”,表现 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
列宁说“爱国主义是人们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 从先秦伟大诗人屈原到近代杰出诗人龚自珍,爱国主义精神犹如一根红线贯 穿其间。晏子“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是爱国;屈原“身既死兮神 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是爱国;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爱国; 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也是爱国。爱国主义是一种历史现象,在不同的社 会发展时期也就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与表现特征,《诗经》是中国爱国主义诗 歌的源头,虽经二千多年仍散发着光芒,它崇高的爱国精神,有着永恒的意 义。
诗经六义
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包括十五“国风”,即十五个地

方的民间歌谣。它保存了大量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具有浓厚 的民歌特色和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与屈原的《离骚》合称为
“风骚”。【民间乐歌】
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是西周王畿jī地区的正声雅乐,分为《小雅》和《大雅》。 《小雅》用于贵族宴飨,《大雅》用于诸侯朝会。【宫廷乐歌】
链接:《诗经》中的战争诗
以民族战争为题材。 没有具体战斗场面的描写。 反映崇德尚义、胜残去杀的战争思想。
课堂小结
壮怀激烈的爱国之诗
《秦风·无衣》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 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 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全诗风格矫 健爽朗,采用了重章叠唱的形式,抒写将士 们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以大局为重, 一听“王于兴师”,就磨刀擦枪,舞戈挥戟, 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爱国主 义精神。

古诗词诵读《无衣》课件(共29张PPT)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

古诗词诵读《无衣》课件(共29张PPT)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
本诗中之“衣”从外到内,从上至下,是士兵必不可少
的装备。风餐露宿中,借袍来积蓄温暖;千里奔驰中,靠泽
来抵御渗骨的寒气;短兵相接中,利用裳来抵御伤害。“同
袍”“同泽”“同裳”,一唱三叹,让带有铠甲的战衣消减
了冰冷,融入了人性,在衣中不断加入袍泽深情,体现战士 们在残酷的战争中生死相依。
不同二:感受场面
“泽”:同“襗”,贴身穿的衣 服。《释名》:“汗衣,近身受 汗之衣也。《诗》谓之泽。作之 用布六尺,裁足覆胸背。汗衣滋 液,故谓之泽”
“裳”:“裙,下裳”。古代男 女皆着裳。军人的战裳常常以皮 革做衣料,即所谓“甲裳”。
衣食住行中,“衣”在第一位,它向来不仅是简单的一 件衣服,更是一种生活。你从袍”“泽”“裳”中读出战 士们怎样的生活?
说说你想到哪些跟《无衣》中的主人公 很像的人或事?
• 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 年轻时留学美国,学 有所成后,不顾美国 政府的反对,执意回 国效力。他放弃了优 越的生活环境,放弃 了高额薪水,双手重 新抓住的却是中国导 弹事业,扶起的亦是 中华民族不屈的灵魂。
抗疫路上的“00后”:撑 起“青春脊梁”!
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2、听范读,把握节奏和语调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 同仇 。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 偕作 。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 偕行 。
2、这三节诗在内容上有什么不 同?突出了将士们什么样的形 象?
诗中有哪些变化?

古诗词诵读《无衣》ppt课件

古诗词诵读《无衣》ppt课件
无衣/《诗经·秦风》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加强诵读,通过把握语气、语调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主人公乐于为国效力的无私品质和浓郁的家国情怀; 审美鉴赏与创造 :把握诗经重章叠唱的写作手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体会诗经对我国 文学、特别是对诗歌的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战争诗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 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 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 身后名。”
霍去病——“少年战神,封狼居胥”
一生四次领兵出击匈奴,均大获全胜而回,歼灭匈奴11万多人,降服匈奴4万余众, 开河西、酒泉之地,消除了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
表现战士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表现出了豪迈的军威
诵读感知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表现出战士们积极响应、齐心备战的情景
诵读感知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C(应是“小雅”的大部和“大雅”的小部)
“无衣”的意思是说当时军情紧急,征衣一时难以齐备。
名作动,穿战袍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助词 起兵
共同对敌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名作动,穿贴身衣服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一起准备,共同行动

古诗词诵读《无衣》课件

古诗词诵读《无衣》课件

2.“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三句是机械的
重复吗?如果不是,体现了怎样的变化?有何作用?
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但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简单的、机械的 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如 :
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他们有共同的敌 人。
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 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行训往,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 共同杀敌了。 这三个结构相同的句子只是几个字的变化,就展现出了诗歌行文
“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 的表现手法;
“以彼物比此物”,就是譬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
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 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创作背景
《无衣》选自十五《国风》中的秦风,属 于秦国民歌。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 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兵残。周幽 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 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勇武 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将要遭到敌 人的蹂躏,便纷纭响应秦襄公兴师御敌的号令 ,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 的贼兵。
章与章句式对应,诗句大同小异,只在各章对应的位置换
几个字。不仅构成类同排比的方法,便于加深所要抒发的感情, 同时也为了换韵,充实和扩大内容。《无衣》三章,每章五句, 在重章叠句的反复吟唱中,用“ 赋 ”的表现手法,表现战士们共 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歌颂了一种大方雄浑、 一往无前 的大无畏精神。
【总结】
《无衣》是秦国人民抗击犬 戎入侵的军中战歌,表现了士兵 们同甘共苦、互相关心、团结一 致、同仇敌忾的战斗意志和乐观 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近《诗经》
你知道吗?
•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 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
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 《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 经》,名称沿用至今。
思想内容
• 《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 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 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 的历史面貌。
译:我会牵着你的手,和 你一起老去。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国风·邶风·击鼓》
译:溪涧之水蜿蜒流淌,南山 景致青翠幽深。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小雅·鸿雁·斯干》
《诗经·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 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 师,修我矛戟[jǐ] 。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 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诗经·国风·周南·关雎》
译:河边芦苇青苍苍,晶莹露珠 结成霜。所恋的那个心上人,正 在河水那一方。
蒹葭(jiān jiā)苍苍,白露为 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译:桃树蓓蕾缀满枝杈,鲜艳明 丽一树桃花。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译:了解我的人,说我心中忧愁; 不了解我的人,以为我有什么要 求。高远的苍天啊,我怎么会是 这样?
赋、比、兴的按表现手法分的。 赋是直接铺陈叙述,表达自己 的情感,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比即比喻。 兴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 说的内容,借助其他事物为所 咏之内容作铺垫。
名句欣赏
译:鱼鹰和鸣咕咕唱,在那河中沙 洲上。美丽善良俏姑娘,正是君子 好对象。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诗经》“六义”
• 《诗经》“六义”指的是 风、 雅、颂、赋、比、兴。
• 前三个说的是内容,后三个说 的是手法。
风、雅、颂是按不同的音乐分的。 风,即国风,是各地的民歌,诗经 中共有十五国风。 雅,即朝廷之乐,包括大雅和小雅, 多数为公卿贵族所做,一般看作 “正声”。 颂,即祭祀和颂圣的乐曲,多歌颂 祖先的功业。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 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经·国风·王风·黍离》
译:别的山上的石头,能够用 来琢磨玉器。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译:你送我木瓜,我报以琼瑶美玉。 这哪里能算报答,只是为了彼此永 远相好。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 报也,永以为好也。
《诗经·国风·卫风·木瓜》
• 怎能说没有衣裳?和你穿着同样的 内衣。君王说要起兵,修整好矛和 戟,和你共同奋起!
• 怎能说没有衣裳?和你穿着同样的 战裙。君王说要起兵,修整好铠甲 兵器,和你共同前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作此诗的背景: • 西周的幽王为犬戎所杀,秦襄
公护周平王东迁,并受王命攻 打犬戎。
• 王先谦先生(清末民初学者) 解释本诗时说:“西戎杀幽王, 于是周室诸侯以为不共戴天之 仇,秦民敌王所忾,故曰同仇 也。”
诗歌大意是:
• 怎能说没有衣裳?和你穿着同样的 长袍。君王说要起兵,修整好戈和 矛,和你共同对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