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分层研究
论社会分层研究
论社会分层研究一、本文概述《论社会分层研究》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社会分层的现象、理论及其对社会结构和个体生活的影响。
社会分层,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反映了社会中不同群体在资源、权力、地位等方面的差异和不平等。
本文首先对社会分层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分层的标准和类型,然后回顾和梳理了社会分层理论的发展历程,包括功能主义、冲突论和象征互动主义等主要理论观点。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分析了社会分层对社会结构、社会流动、社会公正等方面的影响,并探讨了社会分层与个体社会地位、心理健康、教育机会等个体生活的关联。
文章对未来社会分层研究的方向和挑战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社会分层研究领域的深化和拓展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借鉴。
二、社会分层的概念和理论基础社会分层,作为一个社会学的重要概念,指的是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因社会资源占有不同而产生的层化或差异现象,尤其指建立在法律、法规基础上的制度化的社会差异体系。
这种分层并非简单的经济地位或职业地位的划分,而是涉及到权力、财富、声望、教育等多个维度的综合考量。
社会分层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功能主义、冲突论和象征互动论等社会学理论。
功能主义认为,社会分层是社会运行的一种必然现象,每个社会阶层都承担着特定的社会功能,共同维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冲突论则强调社会分层带来的不平等和冲突,认为资源分配的不均是导致社会紧张和矛盾的主要原因。
而象征互动论则关注社会分层中的个体感知和认同,认为人们在社会分层中的位置和角色会影响其自我认知和行为选择。
这些理论为社会分层研究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解释框架。
功能主义重视社会分层的整体功能和稳定性,冲突论关注社会分层的冲突和不平等,而象征互动论则强调个体在社会分层中的能动性和主观体验。
这些理论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社会分层的本质和影响,也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持。
社会分层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涉及到多个维度的资源和地位差异。
不同的社会学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研究视角和解释框架,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社会分层现象。
用经典社会分层理论研究中国贫富差距现象
用经典社会分层理论研究中国贫富差距现象【摘要】本文通过运用经典社会分层理论,分析了中国贫富差距现象。
在首先概述了经典社会分层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韦伯的阶层理论和杜尔凯姆的功能主义理论,然后探讨了这些理论对中国贫富差距的影响和启示。
在最后的分析部分,详细分析了中国贫富差距现象,并探讨了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和影响。
结论部分总结了对中国贫富差距现象的启示,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贫富差距的根源和演变,并为未来的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关键词】经典社会分层理论、中国贫富差距、马克思主义、韦伯、杜尔凯姆、功能主义、阶层理论、启示、研究建议、社会学。
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面临着严重的贫富差距问题。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城乡差距加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这不仅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发展,还会导致更多的社会问题和不公平现象的出现。
深入研究中国贫富差距现象,探索其中的原因和影响,对于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至关重要。
经典社会分层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来理解贫富差距现象。
马克思主义理论强调阶级斗争和生产关系对贫富差距的影响,韦伯的阶层理论关注社会地位和权力对贫富差距的影响,杜尔凯姆的功能主义理论则从社会功能和结构的角度分析贫富差距。
通过对这些经典理论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中国贫富差距现象,并为未来的政策制定和社会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1.2 问题提出贫富差距一直是中国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贫富差距也逐渐显露出来。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解释和探讨中国贫富差距现象成为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话题。
经典社会分层理论提供了一种理论框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贫富差距的形成原因和社会机制。
本文将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韦伯的阶层理论和杜尔凯姆的功能主义理论的分析,探讨这些经典理论如何解释和分析中国贫富差距现象。
第十三章第三节 社会分层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社会分层研究的主要内容一、分层的方法和标准(一)分层的方法社会学的分层一般采用三种方法,即主观法、声誉法、客观法。
(1)主观法。
又称自我评分法。
调查人员将整个社会体系分为若干层次,请人们根据某项标准,自己对自己进行归类,指出自己在社会分层体系中处于哪一层。
主观法的主要用途在于发现人们的分层意识,因为人们的分层意识对他们的心理反应(对某种事件的态度、价值评价)以及行为表现有很大影响。
人们的分层意识同他们所处的客观位置可能并不一致,这是因为,人们的意识受他们个人的生活经历、生活范围、与大众传媒的接触和周围参照群体等多种变数的影响。
(2)声誉法。
调查员从一个社区中选出一些熟悉该社区情况的人作为评判员,让他们按照事先规定的高低层次给本社区成员分层归类。
调查员可以对各层成员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从中找出人们进行声誉分层的标准。
声誉法要求评判人员必须熟悉那些评判对象。
此外,为了防止评判员主观偏见的影响,应当把那些与评判员相类似的人以及同属一个群体的人排除在他们的评判范围之外。
通过声誉法可以了解各种因素对声誉的影响,可以发现一种公认的声誉分层体系。
声誉法不仅可以用来对具体的人排定名次,还可以推广到评价各种正式社会地位的相对声誉。
例如,可以用来进行职业声誉的研究。
(3)客观法。
应用可以直接测量的客观指标(如收入、教育程度等)对人们进行层次划分。
由于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客观法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除了上述三种基本分层方法外,社会分层实证研究使用的具体方法还有五等分法、基尼系数法、恩格尔系数法、不平等指数法、库兹涅茨比率法、社会经济地位(SES)测量法等。
(二)分层标准分层的标准有两类:第一,以外显地位为划分标准。
例如,以人们所从事的正式职业为标准。
第二,以潜在地位为标准。
例如,收入、教育程度、技术水平等。
前一种划分主要是为了描述人口在社会垂直分层中的分布状况以及人们活动的时空范围。
后一种划分则是为了了解人口内在素质的垂直分布状况以及对人们的影响。
社会学概论社会结构与社会分层的研究
社会学概论社会结构与社会分层的研究社会学概论:社会结构与社会分层的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分层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对社会结构的分析和对社会分层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一个社会的运行机制和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文将从概念、特征、影响因素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分层进行深入探讨。
一、社会结构的概念和特征社会结构是指一个社会的组织框架和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
它包括社会角色、社会地位、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等要素。
社会结构中的各个要素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社会的运行模式和秩序。
社会结构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 多样性:不同社会的结构具有差异。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结构更加复杂多样,包括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等多个方面。
2. 层次性:社会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层次性。
人们按照不同的社会角色和地位组成了各个社会层级,包括上层、中层和下层等。
3. 稳定性:社会结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虽然社会结构可能会发生变动和调整,但总体上保持一定的稳定状态。
二、社会分层的概念和影响因素社会分层是指一个社会中,根据某种标准将人们分为不同的层次或阶层。
社会分层主要体现在经济和社会地位的差异,决定了人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待遇。
社会分层的影响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影响社会分层的主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财富、收入和职业地位决定了一个人在社会中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
2. 教育因素:教育水平也是社会分层的重要影响因素。
受到良好教育的人更容易获得高收入和高地位,而受教育程度低的人则可能处于社会底层。
3. 社会背景:社会背景包括个人出身、家庭背景和社会背景等。
这些因素会对个体的发展和机会产生影响,从而导致社会分层的存在。
4. 性别和种族:性别和种族也是社会分层的因素之一。
在某些社会中,女性和某些少数族裔往往面临性别和种族歧视,从而导致其在社会分层中处于劣势地位。
三、社会结构与社会分层的研究方法社会学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分层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 统计分析: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了解不同社会群体的经济地位、教育水平等信息,从而推断出社会结构和社会分层的情况。
社会分层与社会不平等的多维度的研究
社会分层与社会不平等的多维度的研究引言社会分层和社会不平等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它们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社会分层指的是将人们按照其社会地位的高低分成不同的层次,而社会不平等则是指人们在社会分层中所面临的不平等待遇和机会差异。
这两个概念密切相关,相互影响,对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社会分层和社会不平等的多维度研究,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现象。
社会分层的维度社会分层是多维度的,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1. 经济维度经济维度是社会分层的重要维度之一。
人们在社会中的经济地位决定了他们的社会地位。
通常来说,拥有更多的财富和资源的个人处于社会分层的更高层次,而财富和资源的缺乏则会使人陷入更低的社会层次。
经济维度包括个人的收入、财富、职业地位等因素。
2. 教育维度教育维度也是社会分层的重要方面。
在现代社会中,教育水平往往成为衡量个人社会地位的重要指标。
受到更高教育的人往往能够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和收入水平,而缺乏教育的人则可能陷入较低的社会层次。
因此,教育维度与社会分层密切相关。
3. 职业维度职业维度也是社会分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的职业地位对应着不同的社会地位。
高级管理人员、医生、律师等职业通常被认为是社会分层中的高层人士,而服务业、体力劳动者等职业往往处于较低的社会层次。
因此,职业维度也是社会分层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4. 地位维度地位维度指个人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包括社会声望、社会认同等方面。
社会地位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个人在社会分层中的层次。
在社会中享有较高声望和地位的人往往具有更多的资源和权力,而社会地位较低的人则可能受到排斥和歧视。
地位维度的研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分层和社会不平等。
社会不平等的维度社会不平等同样具有多个维度,以下是一些值得研究的重要方面:1. 政治维度政治维度是社会不平等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一些社会中,政治权力的分配和控制不平等会导致社会的不公正和不平等。
社会分层(SES)研究及运用
社会分层(SES)的研究与运用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马红中社会分层的指标社会分层一直是社会学和经济学研究共同关注的主题。
从本质上看,社会分层是社会资源在社会中的不均等分配。
卡尔・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和马克斯・韦伯(M.Weber)的多元社会分层理论被认为是社会阶层最基本的理论模式和分析框架。
索罗金、卡罗斯・瓦拉斯特卡和哈勒发展勒韦伯的多元社会分层理论,他们主要从政治(或权利)、经济(或财富)、社会(或职业)以及知识(或教育)等维度描述了社会分层的具体内容(A・海勒,1992),这些维度也成为研究者经常采用的划分社会阶层的标准。
中国社会分层演变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社会以政治分层为主,人们在政治上的不平等程度较高,而在经济上的不平等程度较低;改革开放以后,人们政治上的差距大大缩小,在经济上的差距却明显扩大;而随着中国社会向现代化的逐步迈进,职业分层在整个社会分层中的地位越显重要。
根据发达国家社会分层演变的情况来看,其社会分层的基础由政治分层转移到经济分层,再由经济分层转移到职业分层,可以预见,在中国加快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职业分层将逐渐成为社会分层的基础。
单一指标划分社会阶层的不足在国内众多关于社会分层的实证研究中,多以一个指标,如以政治地位、或经济收入、或职业地位来划分社会阶层。
这种划分相对简便。
然而,单一指标划分社会阶层有其缺陷和不足。
首先,从理论上看,划分社会阶层的四各指标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
总体来看,这四个维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正相关,即高收入的人,政治和职业地位也较高,受教育程度也较高。
然而,在实际中,这往往是一种相对理想化的状态,有的人政治地位可能很高,但收入却很低。
有的人可能受教育程度不高,但却很有钱。
如果仅根据单一的指标来划分社会阶层,有可能会得到大相径庭的结果。
其次,就中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来看,每一个指标均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仅根据一个指标来划分社会阶层就难以全面的反映中国社会的结构。
研究生社会学教案: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研究方法论
研究生社会学教案: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研究方法论引言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行为、社会组织和社会变迁的学科。
在社会学中,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社会分层指的是社会中不同群体的层次化排列,而社会流动指的是个人或群体在不同层次之间的移动。
研究这两个概念的方法论对于我们深入了解社会的本质和机制非常重要。
本教案将介绍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研究方法论。
社会分层的研究方法论H1 分层指标的选择在研究社会分层时,我们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分层指标。
社会分层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划分,如经济地位、教育程度、职业等。
选择合适的分层指标对于研究的结果具有重要影响。
H2 经济地位的指标经济地位是社会分层的一个重要维度。
在研究经济地位时,我们可以选择收入、财富、职业等指标。
收入是最常用的指标之一,可以反映一个人的经济状况。
财富则包括个人的资产和负债,更全面地反映一个人的财务状况。
职业可以反映一个人在社会分工中所处的位置。
H2 教育程度的指标教育程度也是社会分层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研究教育程度时,我们可以选择最高学历、受教育年限等指标。
最高学历可以反映一个人在教育体系中所取得的成就。
受教育年限则更具体地反映一个人受教育的时间和程度。
H1 数据收集与分析选择好分层指标后,我们需要收集相关的数据并进行分析。
数据的收集与分析过程决定了我们对社会分层的认识和解释。
H2 数据收集方法数据收集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观察等方式进行。
问卷调查是常用的数据收集方法,可以快速获取大量数据。
访谈和实地观察则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被研究对象的真实情况。
H2 数据分析方法在数据收集之后,我们需要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
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有描述性统计和回归分析。
描述性统计可以统计出分层指标的平均值、方差等统计量,帮助我们了解社会分层的分布情况。
回归分析则可以探究分层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进一步分析社会分层的原因。
H1 研究结果的解释与应用在进行研究之后,我们需要对研究结果进行解释,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社会问题中。
社会学: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性研究
社会学: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性研究1. 简介社会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的一门学科,其中一个重要的领域是对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性的研究。
本文将深入探讨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性的概念、背景及其相互关系。
2. 社会分层2.1 定义社会分层是指将人们按照其在社会中具有不同地位和功利等级进行分类和排列的现象。
这种分类基于个体的财富、权力、教育水平、职业等多种因素。
2.2 分类及特征在社会分层中,常见的分类包括阶级、种族、性别等。
每个分类都有其特定的特征和影响因素,比如阶级主要取决于经济地位,而性别主要取决于生理差异。
2.3 影响因素社会分层主要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经济条件、教育机会、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政治制度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复杂多样的社会结构。
3. 社会流动性3.1 定义社会流动性是指人们在不同时间、地点或社会背景下,由于个人努力或其他因素的影响,从一个社会分层位置转移到另一个社会分层位置的能力。
3.2 类型及影响因素社会流动性可以分为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
水平流动是指个体在同一层级内的变化,如从一个工作岗位转到另一个工作岗位。
垂直流动则是指个体在不同层级之间的变化,如从农民阶级升入中产阶级。
社会流动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家庭背景、教育程度、职业选择、经济条件等。
政府政策和制度也可以对社会流动性产生重要影响。
4.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性的关系4.1 相互作用关系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性相互关联并相互作用。
社会分层影响着个体的起点位置,而社会流动性则决定了个体是否能够跨越不同的阶级或群体。
4.2 影响机制一方面,社会分层可以限制社会流动性,造成阶级固化和社会不平等。
另一方面,通过教育机会、公平的社会制度和政策,社会流动性也有助于打破分层壁垒。
5. 结论社会学中的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性研究是了解人类社会结构和发展的重要窗口。
理解这两个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建设公平、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需要注意:以上是根据主题填充相关内容,确保超过2500个中文字数,并按照Markdown语言格式化该文档编写。
论社会分层研究
论社会分层研究一、概述社会分层研究,作为社会学的重要领域,旨在探讨社会成员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维度上的不平等分布及其对社会结构和运行的影响。
社会分层不仅反映了社会资源的分配模式,也是理解社会冲突、社会流动以及社会变迁的关键。
本文将从社会分层研究的理论背景、方法论、主要流派及其争议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全面呈现社会分层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在理论背景部分,本文将回顾社会分层研究的历史演变,从古典社会学的功能主义、冲突论到现代社会学的多元分层理论,分析不同理论对社会分层的解释与贡献。
在方法论层面,本文将介绍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在社会分层研究中的应用,探讨如何通过数据收集与分析来揭示社会分层的特征与机制。
主要流派部分,本文将重点介绍功能主义、冲突论、象征互动论等社会学流派对于社会分层的观点与解释,分析各流派之间的异同与争论。
本文还将关注性别、种族、阶级等多元视角在社会分层研究中的应用,以揭示不同社会群体在社会分层中的地位与命运。
在争议与展望部分,本文将反思当前社会分层研究面临的挑战与困境,如数据获取的局限性、理论模型的适用性等问题。
同时,本文还将展望社会分层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如跨学科研究、大数据应用、全球视野下的社会分层研究等,以期为深化社会分层研究提供有益启示。
1. 社会分层研究的定义与重要性社会分层研究是对社会成员在社会经济地位上的不平等分布及其影响进行的科学探索。
它旨在揭示不同社会群体在资源、权力和机会上的差异,并分析这些差异如何影响个体的生活机会和社会整体的结构。
社会分层研究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它有助于我们理解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根源和动态变化,从而为社会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社会分层研究对于促进社会公正和减少社会冲突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帮助我们识别那些处于不利地位的群体,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援助。
社会分层研究也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的规律,为预测未来社会发展趋势提供重要参考。
论社会分层研究
「内容提要」社会分层是社会结构中最主要的现象,因而成为社会学理论的重要的传统领域之一。
在社会分层理论中,卡尔??马克思和马克斯??韦伯提供了不同的、但是最基本的理论模式和分析框架,分别对社会分层的本质、决定要素、形式等做出了不同的理论解释,代表了两种在本质上不同的理论取向,今天的理论及相关研究基本上还是在这两个理论框架内发展。
近年来,中国的社会分层研究,主题丰富,但深化、拓展不够。
在理论层面上,缺乏“问题意识”,理论逻辑较混乱;尚待探索、构建独立的中国社会分层的理论模型。
在研究和分析方法上,亟需改进、加强统计分析技术手段。
在一般的意义上,社会分层是社会结构中最主要的现象,因而成为社会学研究中最重要的理论传统领域之一,同时也是社会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主要特征之一。
本文将试图对社会分层理论的新发展和近年来我国的研究做一简要评述,以期引起更多的讨论和进一步的研究。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不是要对整个社会分层理论的发展和研究进行全面的回顾和评价,而是将实证性的社会分层研究中的不同观点展示出来。
需要指出的是,社会分层研究和理论中,包含了通常所说的社会分层结构和社会流动两个基本部分。
我们将以社会分层研究或理论统称这两个部分。
一、两种基本理论模式社会分层的实质,是社会资源在社会中的不均等分配,即不同的社会群体或社会地位不平等的人占有那些在社会中有价值的事物,例如财富、收入、声望、教育机会等。
因此,社会分层研究的问题取向在于:这种社会不平等对特定社会体系具有什么样的影响?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社会不平等会有什么样的变化?社会分层研究绝不仅仅是一套描述性的概念。
阶级理论认为,社会地位的不平等根源于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中,其实质是以财产关系为核心的生产关系。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最基本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不平等,即阶级地位——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阶级不平等——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
自原始公社解体以来,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因此,阶级理论被认为是一种“关系”的理论(赖特,1979),关系在这里被定义为以财产关系为核心的生产关系,即在生产过程中基于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而形成的雇佣与被雇佣、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的不平等关系。
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分层研究
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分层研究社会分层是指将社会中的个体或团体按照某种标准进行分类,并构建出层级结构。
社会分层已经成为了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多个社科学科的研究重点。
在社会学领域中,社会分层研究主要包括社会阶层理论、社会流动、收入差距等方面。
本文将从社会学视角出发,探讨社会分层研究的一些重要内容。
社会阶层理论社会阶层理论是社会学中最为基本、最为重要的理论之一。
阶层指的是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的等级差别。
社会阶层的划分通常依据的标准有身份、财富、职业、权力等。
其中,职业阶层理论是比较经典和常用的社会阶层划分标准。
按照职业阶层划分标准,社会可以被划分为劳动者、技术人员、白领、知识分子、企业家和政治家等阶层。
在这些阶层中,高级职业阶层的建构和维持是十分重要的。
高级职业阶层包括了知识分子、管理精英、在各种专业领域中具有极高水平的人士等,被视为整个社会体系的顶层阶层。
社会流动社会流动是指人在不同阶层之间的变迁。
社会上的人会经历从贫穷到富裕、从无名到名,从低职到高职的不同状态。
这些状态的转变是社会流动的本质,并且这种流动往往是在不同层级之间进行。
社会流动是社会分层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流动性一般是越来越高的。
社会流动性高,意味着社会中的人们越有机会从一个阶层流动到另一个阶层。
流动性低,意味着社会中的人们处于一种相对固定状态,很难从目前的阶层向更高层级挑战。
收入差距收入差距是指社会中不同层级之间的财富、收入等方面的差异。
收入差距越大,社会阶层之间的分化也就越大。
而贫富差距的扩大,对于整个社会格局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减少收入差距,有多种途径。
一种方式是通过加强社会福利保障,同时提高基本收入水平,以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享受生存和发展所需的基本生活条件;另一种方式则是提高社会参与度,鼓励人们参与到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中,以提升个人社会地位。
总结社会阶层理论、社会流动、收入差距等内容是社会分层研究的重点内容。
研究生社会学教案:分析社会分层对个人社会地位的影响
研究生社会学教案:分析社会分层对个人社会地位的影响1. 简介本文档将探讨研究生社会学中一个重要主题:社会分层对个人社会地位的影响。
我们将分析不同社会阶层背景的人在教育、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个人社会地位的影响。
2. 社会分层理论综述在本节中,我们将简要回顾一些常见的社会分层理论,如马克思主义、功能主义和相互作用主义。
我们将解释不同理论在解释社会不平等和社会阶层结构方面的观点和假设。
3. 社会阶层与教育机会在这一部分,我们将研究不同社会阶层背景对教育机会的影响。
我们将探讨低收入家庭和高收入家庭之间的差距,以及其对个体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的影响。
此外,我们还将考虑种族和性别在教育领域中扮演的角色。
4. 社会阶层与经济地位这一节将研究社会阶层对个人经济地位的影响。
我们将探讨收入差距、财富分配以及职业选择和晋升方面的社会阶层差异。
此外,我们还将考虑影响经济地位的其他因素,如教育背景和家庭背景。
5. 社会阶层与文化资本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讨论社会阶层对个体文化资本的影响。
我们将探索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在艺术、音乐、文学等领域的参与度,并探讨文化资本与个人社会地位之间的关系。
6. 社会分层与健康不平等这一节将研究社会分层与健康不平等之间的关系。
我们将探讨低社会经济地位对健康状况和医疗资源获得的影响,并考虑其他可能影响健康不平等的因素。
7. 结论在本节中,我们将总结并归纳研究结果,强调社会分层对个人社会地位的重要性,并提出未来研究的建议。
8. 参考文献在这一部分,我们将列出所有引用和参考的资料,确保文档具有可靠的来源依据。
以上是《研究生社会学教案:分析社会分层对个人社会地位的影响》文档的大纲。
通过深入研究不同社会阶层背景对个人在教育、经济、文化和健康等方面的影响,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社会不平等问题,并为实现公正和包容性社会提供参考和指导。
社会分层论共3篇
社会分层论共3篇社会分层论1社会分层论:关于人类群体中不平等的根源社会分层是人类社会不可避免的现象之一,它指的是基于不同因素而产生的社会成员之间的等级和差异化。
社会分层的出现早在人类文明的开始便已存在,但人们对它的认识和理解是在近几个世纪中才逐渐发展和深入的。
在学者们的研究和分析中,社会分层被认为是现代社会中最为普遍和内在的特征之一。
什么是社会分层?社会分层是指基于某些特定的属性,如财富、地位、职业等,将一个群体中的成员分成不同等级的现象。
这些等级通常描述为社会阶层。
社会分层可以出现在不同社会中,不同社会的分层标准也会有所不同,。
在现代社会中,最常见的分层方式是经济区分。
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一个人的社会阶层通常由他们拥有的财富和其所从事的工作决定。
财富和地位往往相互影响,因为人们所从事的职业、教育程度和家庭背景等可以影响其财富积累。
除了经济分层以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可导致社会分层的因素。
例如,种族和文化因素在一些社会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特定的性别和族裔在一些地方可能会被认为处在更高的社会阶层,而在其他地方则会被排斥或歧视。
社会分层的根源社会分层的产生源于人的自然角力,人们追求利益和权利的本能推动了社会分层的形成。
确立和物质和社会资本累积的能力也是社会分层的原因之一。
在社会分层中,财富和地位被认为是一个人能够获得准入和影响力的关键因素。
一些学者认为,财富和地位是现代社会中最突出的社会等级标志,因为这些因素能够决定一个人在社会中所能够拥有的权利和权力。
此外,职业选择也可能成为决定一个人所属社会阶层的关键因素。
许多职业会要求具备某些特定的知识和技能,并将这些要求作为对个人社会位置的指示。
在某些职业中,例如传统的贵族、文化精英和精英商人,教育和家庭背景也是重要的社会分层因素。
社会分层的影响和挑战社会分层的存在带来了诸多问题和挑战,因为这会导致某些人的机会被限制或削弱了。
在一个分层严重的社会中,贫困、种族、性别或其他标志通常会导致排斥和歧视。
人类社会学: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研究
人类社会学: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研究概述人类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的学科,而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就是关于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问题。
社会分层指的是将人群按照不同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阶层或组别,而社会流动则指的是个体在不同阶层之间发生变动的过程。
这两个概念密切相关且相互影响,对于理解和分析人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分层定义与概念社会分层是指根据某种特定标准将一个群体或一个国家内部的人群进行分类,并且根据其所处类别在经济、教育、职业等方面给予不同待遇和权益。
常见的标准包括财富、职业、教育水平、地位等。
分层结构社会分层结构可以被划分为多个等级或阶层,其中常见的模型包括: - 开放式分层模型:如美国的“中产阶级”、“工人阶级”、“精英阶级”等; - 封闭式分层模型:如古代的三纲五常制度,印度的种姓制度等; - 动态分层模型:如马克思主义中的阶级斗争理论,强调阶级之间的冲突和变动。
影响因素社会分层的形成和维持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经济基础、文化背景、政治环境等。
其中,经济因素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财富和资源的分配在社会分层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此外,社会地位、教育机会、家庭背景等也对个体在社会分层中所处位置产生影响。
社会流动定义与概念社会流动是指人们从一个社会阶层转移到另一个社会阶层的过程。
这种转移可以是垂直上升或下降,也可以是水平流动。
类型与机制社会流动按照不同特征和机制可以被分类为: - 婚姻流动:通过婚姻关系改变社会地位; - 教育流动:通过接受更高教育提升自身地位; - 职业流动:通过职业选择、晋升等方式改变社会地位; - 经济流动:通过创业、投资等获得经济上的提升。
影响因素社会流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努力、机会平等、制度环境等。
教育水平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教育可以为个体提供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机会,从而改变他们的社会地位。
此外,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制度对社会流动也有重要影响。
研究方法人类社会学中研究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时常用的方法包括: - 实证研究:通过数据收集和统计分析来验证社会分层与流动的相关假设; - 质性研究:通过深入访谈、观察等方式获取有关个体经验和感受的详细信息; - 历史研究:通过对历史文献和档案资料的分析来了解过去时期的社会分层和流动情况。
当代中国农村社会分层标准研究
3、社会地位:不同社会地位的群体对消费品位和消费方式有着不同的追求。 例如,社会地位较高的阶层可能更注重品牌、品质和服务,而社会地位较低的阶 层则可能更价格和实用性。
4、地域差异:不同地区的人们在消费习惯、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上存在差 异。这使得同一社会中的不同地区在消费市场表现出不同的分层现象。
标准特点
1、多元性:当代中国农村社会的分层标准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化的。经 济、社会关系和政治标准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影响着农村社会的阶级和 阶层结构。
2、变动性:当代中国农村社会的分层标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 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农村社会的分 层标准也会发生变化。
消费分层的表现和影响
消费分层现象在人们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表现。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消费分层现 象:
1、不同阶层在消费品位和消费方式上存在差异。例如,高端消费者更注重 品牌、品质和服务,而低端消费者则更价格和实用性。
2、不同地区在消费习惯和消费观念上存在差异。例如,一线城市消费者更 倾向于购买国际品牌和高品质产品,而二三线城市消费者学科的研究方法,收集大量可靠的数据, 运用统计分析等定量研究方法,深入探究农村社会分层的现状、成因和影响。
二是深入研究农民分化对农村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应从长期的角度 出发,研究农民分化对农村社区治理、土地制度变迁、农业现代化等方面的影响, 为制定合理的农村政策提供理论支持。
3、交互性:当代中国农村社会的分层标准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 交互作用的。不同标准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农村社会的分层现象变得更加复杂。
现实意义
当代中国农村社会分层标准的多元性和变动性,使得农村社会的利益关系和 社会结构变得更为复杂。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说,了解不同分层标准的现实意义和 影响,有助于制定出更为科学合理的农村政策,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具体来说,当代中国农村社会分层标准的研究具有以下现实意义:
社会分层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社会分层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社会分层是指社会中不同群体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区别和差异。
这种分层现象在各国各地都普遍存在,不同层次之间的巨大差距对经济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就社会分层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其原因和后果,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首先,社会分层现象不仅会导致经济不平等,还会引发社会不稳定。
当社会的财富和资源只集中在少数精英阶层手中,剩余的大众面临着贫困和资源匮乏的困境。
这种经济不平等激化了社会矛盾,可能引起社会动荡甚至暴力冲突,对经济的稳定和发展造成严重的威胁。
其次,社会分层现象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经济的创新和发展。
在分层社会中,精英阶层享有更多的机会和资源,他们通常掌握着市场和产业的主导地位,而底层群体往往因为资源匮乏而无法参与到创新经济中去。
这就导致了经济创新的缺乏、产业结构的单一化,阻碍了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另外,社会分层现象也会对消费市场和消费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
精英阶层在分层社会中通常拥有更高的购买力,他们的消费需求主导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
而底层群体的消费能力较低,导致市场需求偏向于以高端产品为主,相应的低价商品销售受限,使得经济的消费结构失衡,难以实现全面增长。
那么,如何解决社会分层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呢?首先,政府应该制定公平公正的政策,缩小社会分层差距。
通过推行税收改革、收入调节政策等,实现贫富差距的公平化,并确保社会资源的均衡分配。
此外,提高社会教育水平,为底层群体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使其具备更多的就业竞争力。
其次,鼓励并扶持底层群体的创新创业。
政府可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提供创业指导等方式,支持底层群体创造自己的经济奇迹。
通过引导和支持底层群体自主创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分层社会对经济发展的阻碍。
另外,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
社会保障包括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的保障,可以有效减少贫困人口的数量,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同时也可以促进经济的消费市场的发展。
社会分层的研究方法
• 六、社会综合地位量表 • 对于社会地位的综合性测量,在西方较流 行的还有“社会经济地位量表 (Socioeconomic Score)”,英文简称是 SES。它虽然名称上突出了经济地位,但 并不是只测量经济地位。它通过测量收入 地位、教育地位、职业地位,并计算其综 合值,以此来反映一个人的综合社会地位 之高低。
它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ccini根据洛伦茨曲线图而确而建立的测量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指标是比例数值在0和1之间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
研究社会分层的方法
• 一、不平等指数的测量 • 所谓不平等指数是用最高收入者占总人口 的比例加上最低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即 用两者的百分比之和的办法来表示社会不 平等程度。 • 一般将贫困线以下的人视为最低收入者, 而将收入高于平均2倍以至数倍以上的视为 最高收入者。不平等指数反映的是两极人 口与中等收入人口的比率关系。
• 四、基尼系数的测量 • 基尼系数本是经济学的概念与测量方法。 它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C.Cini)根据洛 伦茨曲线图而确而建立的测量分配不平等 程度的指标,是比例数值,在0和1之间, 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 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
• 设实际收入分配曲 线和收入分配绝对 平等曲线之间的面 积为A,实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收入分 配曲线右下方的面 积为B。并以A除以 (A+B)的商表示 不平等程度。这个 数值被称为基尼系 数或称洛伦茨系数。
• 二、库兹涅茨比率 • 它是用一个综合值来反映社会各阶层收入 差别的状况。其公 • R=∑|Yi—Pi| (i二1,2,3,…,n) • • R:库兹涅茨比率 • 丫:各阶层在总收人中所占比重 • :各阶层人口比重
• 三、五等份法 • 五等份法最早是由F.W.佩什提出来的。 此种方法是按人均收入的高低将人口分为 五等份,然后测量各1/5层的人口的收入 在总收人中所占的比例。
社会学理论知识:社会分层理论——了解社会地位与身份的概念
社会学理论知识:社会分层理论——了解社会地位与身份的概念社会分层理论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范畴之一,它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人们在社会中的地位与身份问题。
社会地位与身份是社会学上的两个核心概念,它们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社会分层理论的角度,深入分析社会地位与身份的概念,以及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社会地位和身份。
社会地位是指个体在社会中的位置、地位以及所处的社会阶层。
社会地位通常与个人的收入、教育程度、工作地位、社会地位等有关。
社会地位可以通过个人的努力争取,但也往往是在出生时就赋予的,因此,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出生家庭、种族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身份是指一个个体所具有的社会角色和身份认同。
它通常指个体在特定社会群体中扮演的角色,并且与个人的行为和社会互动密切相关。
身份的构成因素通常包括文化、宗教、性别、种族和仪式等方面的因素。
由于社会地位和身份之间密切相关,因此,人们通常会通过身份认同来确定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
社会分层理论分析了社会地位与身份的复杂关系。
从一定程度上说,社会阶层划分是目前最广泛接受的社会分层理论之一。
社会阶层划分的标准往往是收入、教育和职业等。
根据这些标准,社会阶层通常被分为上层、中层和下层三个层次。
上层社会通常指拥有高收入、高教育水平和高级职位的人群,中层社会通常指拥有较高收入、中等教育水平和中级职位的人群,而下层社会则是指拥有低收入、低教育水平和低级职位的人群。
然而,社会阶层划分的规则并不一定完全正确或适用于所有人。
很多人所处的社会地位和身份往往并不严格按照这些分类来划分。
也有许多人在经济和文化层面上处于中等水平,但在社会地位和身份方面可能处于极低或极高的层次。
这些因素反映出了社会分层理论在解释人们在真实社会中地位和身份的复杂性方面的局限性。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社会分层理论没有任何价值。
它仍然提供了一种相对客观的方法来测量不同阶层中人们的地位和身份。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现象及影响因素研究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现象及影响因素研究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结构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是,同时也带来了社会分层现象的加剧,这些现象具有复杂的原因与影响,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社会分层现象的基本特点社会分层现象是指一个社会中人们在经济、文化、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差异化现象。
在中国,社会分层主要表现为“三高一低”现象,即高收入、高学历、高职业地位和低社会地位。
第一种分层现象即“高收入”现象,主要表现为富人越来越富,而贫穷人越来越难以立足,这种现象体现在人们的工资、社会福利等方面。
例如,在许多大城市资本热白热化的情况下,高薪的白领随处可见,而劳动阶层的收入却相对偏低,差距日渐扩大。
第二种分层现象即“高学历”现象,主要表现为受教育程度不同的人之间的差距。
是教育资源的不平均分配导致了这种现象,城市的教育资本更加充裕,有更多的高水平学校、更好的教育设施,这意味着城市居民相对受到更好的教育,受到更好的就业机会。
第三种分层现象即“高职业地位”现象,主要表现为个人职业在劳动过程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在社会分层中的职业地位也就不同。
在中国,执政党和政府的权力极大,拥有国家资源的企业家、高管以及背景好、能力强的人士可以获得更高的职业地位。
第四种分层现象即“低社会地位”现象,主要指与社会地位有关的诸多问题。
这种现象表现出在国际、国内、身份认证等多种领域,这些因素的互相影响导致不同人所占据的社会地位不同。
二、影响社会分层的因素1. 教育资源的分配差异在当今中国的社会分层中,受教育程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平衡,如城市和农村、高校和普通学校之间的差异,将直接导致受教育程度不同的群体之间的分层现象。
2. 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政府制定和实施的政策,无论是分配新能源产业发展机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老年人福利的保障等,都会直接影响到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差异。
政策缺乏公平性和社会正义感,就会加剧分层现象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提要」社会分层是社会结构中最主要的现象,因而成为社会学理论的重要的传统领域之一。
在社会分层理论中,卡尔??马克思和马克斯??韦伯提供了不同的、但是最基本的理论模式和分析框架,分别对社会分层的本质、决定要素、形式等做出了不同的理论解释,代表了两种在本质上不同的理论取向,今天的理论及相关研究基本上还是在这两个理论框架内发展。
近年来,中国的社会分层研究,主题丰富,但深化、拓展不够。
在理论层面上,缺乏“问题意识”,理论逻辑较混乱;尚待探索、构建独立的中国社会分层的理论模型。
在研究和分析方法上,亟需改进、加强统计分析技术手段。
在一般的意义上,社会分层是社会结构中最主要的现象,因而成为社会学研究中最重要的理论传统领域之一,同时也是社会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主要特征之一。
本文将试图对社会分层理论的新发展和近年来我国的研究做一简要评述,以期引起更多的讨论和进一步的研究。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不是要对整个社会分层理论的发展和研究进行全面的回顾和评价,而是将实证性的社会分层研究中的不同观点展示出来。
需要指出的是,社会分层研究和理论中,包含了通常所说的社会分层结构和社会流动两个基本部分。
我们将以社会分层研究或理论统称这两个部分。
一、两种基本理论模式社会分层的实质,是社会资源在社会中的不均等分配,即不同的社会群体或社会地位不平等的人占有那些在社会中有价值的事物,例如财富、收入、声望、教育机会等。
因此,社会分层研究的问题取向在于:这种社会不平等对特定社会体系具有什么样的影响?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社会不平等会有什么样的变化?社会分层研究绝不仅仅是一套描述性的概念。
阶级理论认为,社会地位的不平等根源于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中,其实质是以财产关系为核心的生产关系。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最基本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不平等,即阶级地位——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阶级不平等——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
自原始公社解体以来,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因此,阶级理论被认为是一种“关系”的理论(赖特,1979),关系在这里被定义为以财产关系为核心的生产关系,即在生产过程中基于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而形成的雇佣与被雇佣、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的不平等关系。
阶级理论主要是解释性和分析性的,它更多的是分析社会不平等产生的根本原因,其理论分析的基点在于社会成员与社会资源的关系性质,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不同社会阶级之间的关系性质。
一般认为,多元分层理论产生于韦伯。
但这似乎是一个过于简单的判断。
韦伯并非一般地讨论社会分层,而是在讨论“共同体内部的权力分配”时,区分了三种权力分配的形式,即阶级(经济)的、等级(身份)的和党派的。
应该强调的是,韦伯所讲的权力分配也是一种关系,即统治关系。
在韦伯的所谓阶级理论或经济权力分配中,财产占有和毫无财产仍然是一切阶级状况的基本范畴。
但是,韦伯认为,纯粹的财产占有本身仅仅是真正“阶级”形成的初级阶段。
真正导致共同行为和阶级利益的,归根结底是市场状况,人们对市场机会的占有是表现个人命运的共同条件的机制。
因此,与市场机会结合并存的利益,才造就了“阶级”,阶级结构因而是多层次的,而不仅仅是一个两分的结构(韦伯,1997)。
由此,经济权力的不平等表现为对市场机会的不同占有,用今天的概念来说,即是经济资源在不同人们之中的不平等分布。
这已经明显不同于马克思的阶级关系理论了。
在韦伯看来,权力分配还取决于所谓“等级”。
等级不必然与某一种“阶级状况”相联系,而受到某种特定“荣誉”的制约。
这种荣誉的实质是一种特殊方式的生活方式,表现在把“社会的”交往限制在排他性的“圈子”内,甚至内部完全封闭。
等级作为一种垂直的社会序列,它带来一种被承认的更多的荣誉,以利于享有特权的等级。
如果说“阶级”植根于经济制度中,等级就植根于社会的制度中。
韦伯所描述的这种“等级”如同于我们所熟悉的传统社会中的“身份”。
政党的故土,原则上在“权力”的领域中,党派的行为旨在获得社会的“权力”,共同体内部的“统治”权力。
这种权力更多的是一种政治统治的权力(韦伯,1997)。
这三种权力分配的形式虽然彼此相连,但各自有其独立性。
如果上述对韦伯理论的理解是正确的话,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第一,以权力分配为例,经济、等级或身份以及政治权力的分配是相对独立的,它们之间的整合是在一个更大的框架内,即以包括着它们的社会化为前提。
第二,尽管韦伯承认财产占有关系的意义,但他更强调的是各种经济资源在人们中的分配结果,是阶级状况的分化。
财产关系只具有初级的意义。
后来的多元分层理论将韦伯的理论在很大程度上简化地继承下来:韦伯关于影响权力地位的因素分析被忽视,权力被简化为政治权力,等级身份被简化为“声望”,影响阶级行动的三个因素(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和资本主义企业)也同样被简化为商品市场;而因素的多元性得到了强调,同时,社会资源在不同社会群体或社会成员中的分布状况,特别是资源不平等分布的量化特征,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等级差异成为社会不平等的主要特征。
这导致在多元社会分层理论研究取向上的一个重要特征,即将社会成员的社会差别解释为个人特征方面的差别(许嘉猷,1986),主要是职业地位和收入上的差别,而职业地位、收入和教育水平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
这样,在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研究上最终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研究取向:阶级理论更多的以结构性因素来解释社会的不平等,而多元分层理论则更多的以个人特征上的不同进行解释(许嘉猷, 1986),即使是经济上的差别,也被解释为对市场机会掌握的概率。
二、社会分层研究的发展虽然在社会分层的理论传统中,阶级理论和多元分层理论传统有着本质的不同,但由于多元分层理论占据了主导地位,而且社会阶级理论和多元分层理论在很多方面确实也可以合并起来,例如,从更为抽象的角度看,二者都是讨论社会不平等或社会差别的,二者都讨论在不平等的制度框架下各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等等。
因此,当我们讨论社会不平等的问题时,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将“社会分层”作为一个通用的概念来使用,而以“关系论”和“分配论”来区分上述两种不同的取向。
存在于两种理论模式背后的一个实质性问题是,什么样的社会地位是有意义的社会地位,即这种社会地位对人们的社会行动和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具有重要影响。
什么样的社会因素对决定人们的有差异的社会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或者说,什么样的社会因素决定了社会资源在社会中的不平等分布或分配。
所谓社会分层结构,即是人们按照一定的社会区分指标对社会成员进行的区分结果。
人们对各种社会分层体系的讨论,实际上包含了研究者对整体社会结构状况的基本认识和判断,是人们对影响社会行为或社会行动因素的认识和解释。
依照韦伯的理论模式发展起来的社会分层研究,包括布劳—邓肯的社会流动模式,其理论前提和预设被从现代化、工业化或产业化的角度进行了解释(参见d??吉尔伯特,j??a??卡尔,1992);社会分层的结构性意义,也为功能论和冲突论从各自的角度进行了探讨。
人们对于这些“经典”的社会分层理论,已经有了很多分析和了解,在这些理论中所涉及的社会因素,也已被大量研究予以论证。
很多研究者所作的工作,是将经典的理论模型,特别是布劳—邓肯的地位获得模型深化。
布劳—邓肯模型或者说地位获得研究的主旨,是讨论先赋因素和自致因素对社会地位的影响。
在他们看来,社会分层结构主要表现为职业结构,而某种职业地位的获得主要取决于代际之间的教育水平和职业以及本人的教育水平和初职的影响。
后来的相似研究没有从根本上超出布劳—邓肯的理论模型。
60年代末、70年代初以来,整个社会科学,包括社会学进入一个对传统理论进行挑战和批判的时代,人们对所谓现代化和资本主义经济及社会结构重新进行反思,将在社会分层研究中长期受到忽视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关系)因素、制度因素和历史因素等宏观变量,纳入到分析和研究之中。
更为重要的是,如果社会结构是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而主要的主题的话,社会地位结构是社会结构,特别是社会分层结构的基础,同时也是社会流动或地位获得的基础。
社会地位的决定、构成和意义,对于理解社会结构、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都具有更为深刻的意义。
人们从重新审视经济社会结构的角度,重新审视了社会地位及其决定因素。
在有关的新的社会分层理论中,新马克思主义、新结构主义、社会网理论、市场转型理论及其争论以及其他一些理论等,属于比较系统的对社会分层理论的发展。
而在这些新的理论发展中,最重要的是对在理论传统上占主导地位的以个人特征为导向的分层理论提出的批判。
(一)新马克思主义新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教授赖特。
他和他的同事基于马克思的关系论视角,对美国的阶级分层结构进行了系统研究。
在他们看来,阶级仍然是社会结构中具有重要意义的要素,但是,阶级不能被简化地定义为某种职业分类,而是一种社会关系,是指一种控制资本、决策、他人工作和自己工作的社会关系。
但是,传统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必须发展以适应解释新的社会状况。
在阶级理论的研究中存在许多概念标准的混乱。
在马克思的阶级理论中,争议最大的问题之一,即是对于所谓“管理阶层”、“白领阶层”,或如赖特所说的“半自主雇员”的阶级地位。
他们认为,这种阶级地位在原来马克思非常抽象的阶级理论框架中,被定义为资本主义生产自治的“小资产阶级”形式,这些中间阶级不是一个稳定的社会阶层。
但这种“小资产阶级”或中间阶级的成分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新的“管理阶层”已经成为中间阶层的主体。
所以不能武断地定义这种阶级地位。
他们希望在马克思主义的框架内,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进行严格的调整,重新定义阶级,分析不同国家的阶级分布,阶级和职业流动模式、在家庭和工作中的阶级结构和劳动分工、收入不平等、阶级地位及阶级意识等问题,就马克思的阶级结构概念发展出一种令人满意的操作化形式,并利用这种操作化定义对美国阶级结构的一些显著特征进行描述性的分析。
这种描述仅仅是阶级结构分析的第一步。
在新马克思主义看来,阶级结构是宏观—微观社会结果的系统决定因素。
因此,在对阶级结构特征描述的基础上,新阶级理论的研究将沿着两个主要方向展开:首先,要对其他一些国家的同类调查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其次,要把这些宏观分析与对个体层面上的各种结果(态度、政治行为和收入等)的分析结合起来(赖特, 1982)。
(二)新结构主义与新马克思主义有异曲同工之意的,是新结构主义的社会分层理论。
他们不像新马克思主义那样强调财产关系和雇佣关系等结构性因素,而是借鉴了向新古典经济学提出挑战的分割劳动力市场理论,这些理论的一个共同模式是,拒绝隐含在传统理论中的现代化、产业化预设,尖锐批评传统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理论忽视了社会经济结构对社会分层和社会不平等关系的影响。
新结构主义虽然包含了许多不同的理论派别,但共同的主题是强调在社会分层和地位获得中那些个人特征之外的“结构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