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和古诗词知识点归纳(八上期中考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朱元思书》知识点归纳
一、重点词语
(1)风烟俱净俱:全,都。

净:消散。

(2)任意东西:东西:在此做动词,向东,向西。

(3)甚箭:“甚于箭”,比箭还快(胜过箭)。

甚:胜过。

(4)负势竞上:负:凭借。

竞:争着。

上:向上。

(5)好鸟相鸣:好,美丽的。

(6)嘤(yīng)嘤成韵:韵,和谐的声音。

(7)蝉则千转(zhuàn)转,同“啭”鸟鸣,这里指蝉鸣。

穷,穷尽。

(8)无绝:绝:停止,消失。

(9)望峰息心:息:使……平息,使动用法。

(10)窥谷忘反:反:同“返”,返回。

窥:看。

(11)横柯上蔽:横柯:横斜的枝干。

上,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上面。

蔽:遮蔽。

(12)疏条交映:交:相互。

交映,互相掩映。

二、课文翻译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没有一丝风,烟雾都消散尽净,天空和群山是一样的颜色。

2、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我乘着船顺着江流飘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

3、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从富阳到桐庐有一百来里的水路,奇山异水,独一无二。

4、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江水都是青白色,千丈深的地方都能看得清楚。

5、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水底游动的鱼儿和细碎的沙石,也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毫无障碍。

6、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迅猛的波浪像飞奔的马。

7、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
8、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高山)凭着(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仿佛互相竞赛向高处和远处发展;(它们)都在争高,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

9、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百鸟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10、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蝉在长久不断地叫,从不停止;猿猴也在不停地哀鸣。

1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12、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象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可以见到阳光。

三、理解性默写
2、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3、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从流漂荡,任意东西。

4、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5、写富春江水清澈的: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6、写江流气势磅礴的:急湍甚箭,猛浪苦奔。

7、写听觉感受的: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

8、写山“奇”的句子: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9、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湍急,《三峡》一文中那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四、问答
1.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答:作者发出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感慨。

3.文章情景交融,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趣?
答:流露出作者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和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5.“鸢飞戾天者”与“经纶世务者”分别指什么人?
答:“鸢飞戾天者”与“经纶世务者”指追逐名利的人和热衷于官场的人。

6.本文的总领句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两句赞叹了富春江的美景,它在结构上总领下文,内容上表达了对富春江山水的的赞美与喜爱之情。

)本文的主旨句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7、作者描绘异水时,抓住了缥碧、湍急的特点;描绘奇山时,紧扣山高、树多、景美的特征。

8、写出从视觉方面描写景物和从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对偶句各一组。

视觉方面:“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听觉方面:“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9.赏析句子
(1)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通过视觉、动静结合,正面侧面结合的方法,表现水的清澈、湍急、凶猛的特点。

(2)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通过仰视和拟人化手法,把群山的静态美转化为动态美,不仅写出了山的形貌,而且赋予生命活力,使它们显得生龙活虎,使人感受到大自然那种强烈的生命节奏。

(3)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作者以闹写静,用大自然的幽静安闲与世俗社会的喧闹繁杂作对比,含蓄地否定了世俗社会,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向往。

美妙自然,和谐动听。

以动衬静。

10、“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对这里的山水的总的评价,试根据作者的描写,分析这里的山“奇”在何处?
奇在“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其次写山中各种声音,表现其情趣,简直是一只自然交响曲,使人感到山间处处勃发生机。

《唐诗五首》知识点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颔联写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3.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4.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5.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五言律诗通过描写山野秋景,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氛围中,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绪,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7.颔联和颈联运用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
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山川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驱犊归家,猎人满载而回,似乎兴致盎然。

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8.结合首联和尾联,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首联点明躬耕归隐身份,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尾联表明在现实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9.诗人在傍晚野望时,描绘出了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手法?
答:日暮时分,站于东皋极目远望,视野十分开阔。

秋的手掌抚过每一株树木,黄叶纷飞层林尽染。

落日西沉,红霞映天,余晖铺洒在每一座山头上,天地被渲染得一派静穆和安详。

放牧的人赶着小牛走在回家的小路上,打猎的人牵着马,马上驮着猎物也回去了。

描写手法:白描的手法写景物,
1.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答:“愁”字。

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

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2.“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答:对人去楼空、物是人非的强烈感慨。

3.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所展现的景象。

明丽的阳光下,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绿树掩映,看上去清晰在目;鹦鹉洲上芳草葱茏茂盛,生机盎然。

4“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

(4分)
答1: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强调空间上的虚无。

(1分)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1分)第二个“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

(1分)千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答2:(1)“空余”的“空”意义是:略带遗憾之情,有只、仅仅的意思(2)“空悠悠”的“空”意义是:有辽远的味道
5、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第三、第四联。

(4分)
答:颈联写到的楼上所见之景有晴空下奔涌的大河,汉阳一带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茂盛的芳草。

眼前的“树木”“芳草”勾起对家乡“一草一木”的回想,由景生情,强烈的思乡之念也就油然而生。

(2分)尾联情景水乳交融,那弥漫在长江之上的浩浩烟波,正是诗人无边乡愁的形象化表达,那越来越深的暮色,也不断强化着诗人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

(2分)
6李白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颖题诗在上头”来评价该诗,难道这首诗仅在写景方面有独到之处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该诗不仅写景,还有抒情。

前四句抒写了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后四句描绘了登楼所见,烘托思乡之情。

(答出“抒情”1分,分析1分,共2分。


7从诗词的对偶的角度看,这首诗对偶最工整的一句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从表达方式看,“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是__写景_,“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__抒情_。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句是诗的__尾__联,这是__疑__问句,“使人愁”,诗人的“愁”是_乡愁__
《使至塞上》知识点总结
1从体裁上看是五言律诗,从内容上看是边塞诗。

(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可从诗题“使至塞上”,诗句“边、居延、汉塞、胡天、大漠、萧关、燕然、属国、都户”等词语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

2颔联生动描绘出了塞外的荒凉萧瑟,运用比喻的修辞,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之情。

3描绘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表现的画面,并赏析。

画面:大漠无垠、一缕孤烟直冲云天,黄河如带,映衬西天落日残红。

塞外风光多么雄奇壮观。

赏析:对仗工整、写塞外景象,开阔鲜明,气势雄浑,“直”字表现了大漠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融入了诗人的孤寂情绪。

4全诗以大漠、秋天为背景,选取了哪些意象来叙事写景?
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组成了一幅塞外风光图)
5赏析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经过长途跋涉,诗人终于“萧关逢候骑”,却没有遇见将官,一问才知道“都护在燕然”: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

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但诗歌却戛然而止,给人留下回味余地。

6本诗叙述了诗人出使边塞的艰难行程,描绘了边塞奇美壮丽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并把自己的孤寂悲凉之情巧妙融入景中,侧面表露了诗人对守边将士爱国精神的赞美。

《渡荆门送别》知识点总结
1.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100字内)
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
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他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

2.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送”字直接点题(扣题),(1分)“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1分)
3.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

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2分)
a.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

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

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b.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c.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4.诗的尾联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作者移情于物,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面写江水送自己,实则是自己思念故乡,抒发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眷恋之情
5.“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入”二字炼得好,请作一点赏析
诗人乘船前行,群山渐渐远去,用“随”字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长江滚滚远去,用一“入”字,仿佛江水流入碧空,流入荒漠,流入大海之外,气势磅礴。

6.赏析颈联“月下飞天镜”句中“飞”字的妙处。

“飞”字,动感十足,神韵完备,既写出了“月亮走,我也走”的如影随形之感,又唤起诗人童话般的美妙联想。

生动形象。

7.从表达方式看,诗的首联属于记叙,它交代了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8.诗的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是从哪一角度来写的?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颔联描写了荆门的地理形势和壮阔景象。

是从动态的角度来描写的(诗人乘船,山和江水随着船的移动而逐渐远去)。

连绵的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消失了;江水奔流着涌入了无际的旷野。

9.颈联的描写视角与颔联是否相同?这两句的描写角度又有何不同?诗中的“天镜”和“海楼”分别指什么?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不同。

颔联是以动态变化的角度来写景,而颈联是以静态的角度来写的。

“天镜”指的是月亮,“海楼”指的是云彩。

俯视江面,月亮照在江水里,就像天上飞下来一面镜子,明亮耀眼;仰望天空、云气簇拥而来,就像海上结成了一座座楼阁,新奇美妙
10.诗的尾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为什么称面对的长江水为“故乡水”?“万里”一词与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相照应?
拟人的修辞手法。

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还有离乡惜别之情。

诗人之所以称长江水为故乡水,是因为诗人在
1、诗中为突出早春季节特点描写了哪些典型景色?哪些词语突出了春行的特点?
答:本诗通过水面初平,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乱花迷人眼和浅草没马蹄等典型景物描绘出钱塘湖早春的季节特点。

运用“几处”“谁家”“渐欲”“才能”和“行不足”等词语突出了春行的特点。

2颔联中几处谁家能不能换成处处、家家?
答:不能,因是初春,乍暖还寒,飞鸟不多,故不是处处、家家。

3、颔联中用“争”和“啄”字美在哪里? 答:从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4本诗描绘的西湖早春景色生机盎然。

你认为哪一联最能体现这个特点?为什么?
答:颔联,颔联以莺燕做春天的代表,以几只莺抢占向阳的暖树一试歌喉和数只燕啄泥衔草营建新巢为典型形象,描绘出一幅热闹的春的图景。

★或:颈联,颈联以绚丽的花﹑蓬勃的草为代表,描绘出杂花满眼﹑嫩草铺地的春色。

5、举例说明《钱塘湖春行》一诗中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直抒胸臆的诗句是什么?
答:几处早莺争暖树与谁家新燕啄新泥这两句对近景及高处的莺燕的动态描写,突出了早春特有景象,修辞上运用了对偶的方法。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也是写近景,是写低处的花草,也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

直抒胸臆的诗句是“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抒发了作者被景色陶醉,流连忘返的心情。

6、你还能背出一首写早春景象的唐诗吗?你还积累了哪些写西湖胜景的名句?请写出两句,并注明出处。

答: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杨万里《晓出净慈送林子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唐诗五首》理解默写
1、《野望》/王绩
(1)诗中通过描写傍晚景色,表现诗人彷徨寂寞之情的诗句:东皋薄暮望,徒倚欲何依。

(2)诗中通过对季节的描写,表现山景萧瑟寂寞的诗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3)诗中交代牧人猎者遂愿而归,收获颇丰的诗句: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④诗中透露出诗人闲情野趣中隐含彷徨无依莫名苦闷之情的句子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黄鹤楼》/崔颢
(1)诗中诗人从传说入笔,以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景物的诗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②诗中能够表达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无限感慨之情的诗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4)诗中情景交融,道尽无限思乡之愁的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使至塞上》/王维
(1)即景设喻,以物自比,叙事写景,一石二鸟的两句: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2)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的语句: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3)刻画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5)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笔力苍劲,意境雄浑的两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4、《渡荆门送别》/李白
(1)点明出发地、目的地的语句: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2)化静为动,用游动的视觉描写过荆门入楚地的壮阔景象,含喜悦开朗心情、朝气蓬勃活力的语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3)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语句: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4)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语句: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5、《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1)借莺燕的活动来传达春天来临的信息并表达自己喜悦之情的句子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描绘春花初绽,春草吐绿的诗句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3)描写西湖早春花草美景的句子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4)描写所见早春景象的句子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本文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

陶弘景( 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有《陶隐居集》。

第一个书,即“中书”,是官职名。

第二个书即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共】一起。

【谈】谈论,欣赏。

【交辉】交相辉映。

【四时】四季。

【歇】消散。

【颓】坠落。

【沉鳞】潜在水中的鱼。

鳞,借代鱼。

【竞跃】争相跳跃。

竞,争着。

【欲界】指人间。

【仙都】指仙境。

【复】再。

【与( 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1.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什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什么?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3.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什么?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5、总领全文的语句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文章写景又以“实是欲界之仙都”收束全文。

1.作者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了哪些方法来写景。

观察角度:有仰视,有俯视,有平视、有远视。

景物状态:有静景,有动景。

时间跨度:有早晨,有黄昏。

感官角度:有视觉,有听觉。

2、文中“山川之美”,美在何处?
(1)山水相映之美(2)晨昏变化之美(3)动静结合之美(4)色彩相配之美
各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卷。

6.“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描绘了作者归隐山林,欣然自得的心境。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8.分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歇”“颓”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感情和行为,有过程,激发人的想像,充满生命气息。

“鳞”字是用借代,避俗,增加了语言表现力,文学色彩浓厚。

《记承天寺夜游》
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
1、解:这里译为脱。

2、欲:想要。

3、月色:月光
4、入:进。

5、户:这里指门。

6、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7、行:散步。

念,考虑,想到。

8、者:……的人。

9、遂:于是,就。

10、至:到。

11、寻:寻找。

12、寝:睡,卧。

13、相与,共同,一同。

14、步:散步。

中庭,庭院里。

15、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16、藻、荇: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

17、交横:交错纵横。

18、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表推测。

19、但,只。

20、闲:清闲。

21、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22、耳:语气词,
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裳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门户,便高兴得起来走动。

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和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哪个夜晚没
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1)旷达胸怀(2)贬谪悲凉。

(3)人生感慨。

(4)赏月喜悦;(5)漫步悠闲。

3、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 记叙描写议论。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
4、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答谢中书书》
本文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有《陶隐居集》。

第一个书,即“中书”,是官职名。

第二个书即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共】一起。

【谈】谈论,欣赏。

【交辉】交相辉映。

【四时】四季。

【歇】消散。

【颓】坠落。

【沉鳞】潜在水中的鱼。

鳞,借代鱼。

【竞跃】争相跳跃。

竞,争着。

【欲界】指人间。

【仙都】指仙境。

【复】再。

【与(yù)
】参与,这里指欣赏。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