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腔内影像学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解读(完整版)
颅咽管瘤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4)解读PPT课件
放射治疗在颅咽管瘤治疗中
04
地位和作用
放射治疗适应证与禁忌证分析
适应证
主要包括术后残留、复发或无法 手术切除的颅咽管瘤,以及部分 患者因年龄、全身状况等因素无 法耐受手术的情况。
禁忌证
对于颅咽管瘤恶性变、广泛转移 或患者对放射治疗极度敏感等情 况,应视为放射治疗的禁忌。
放射治疗技术选择及实施要点
处理策略
对于已经出现的并发症,应采取积极 有效的处理措施,如药物治疗、手术 治疗等,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和提高生 活质量。
放射治疗联合其他治疗手段探讨
联合手术
对于部分可手术切除的颅咽管瘤,放射治疗可作为手术的辅助治疗 手段,有助于缩小瘤体、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期。
联合化疗
对于恶性程度较高的颅咽管瘤,放射治疗可与化疗联合使用,以提 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率。
化疗与放射治疗相结合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但需要注
意两种治疗手段的协同作用和不良反应的叠加。
03
免疫治疗等新兴手段联合应用
随着免疫治疗等新兴手段的发展,化疗与这些手段的联合应用也取得了
不错的进展。未来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这些新兴手段在颅咽管瘤治疗
中的应用前景。
07
总结与展望
本次共识更新亮点总结
分型
根据肿瘤的组织学特点和临床表现,颅咽管瘤可分为造釉细胞型、乳头型和混合型等类型。其 中,造釉细胞型颅咽管瘤最常见,约占所有颅咽管瘤的80%。
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颅咽管瘤的诊断主要依据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和病 理学检查。典型的颅咽管瘤在影像学上表现为颅内钙化性囊 性占位性病变,病理学检查可发现肿瘤细胞具有颅咽管上皮 的特点。
针对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医生会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和 处理方法,如止吐、止泻、升白细胞、保肝保肾等。同时 ,患者也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和建议,保持良好的心 态和生活习惯。
冠脉重构血管内超声研究进展(完整版)
冠脉重构血管内超声研究进展(完整版)随着腔内影像学在PCI术中的广泛应用,冠状动脉重构再次引起广大介入医生的关注。
近年研究发现,冠脉重构与冠脉病变的发生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本文主要对在血管内超声下的冠脉重构相关内容进行综述。
一、冠状动脉重构的定义病理学家Glagov在1987年通过对136例人冠状动脉尸检发现,部分冠状动脉在发生粥样硬化时存在管腔增大,认为是血管在冠脉斑块进展早期的一种代偿性扩张。
之后人们利用血管内超声(IVUS)行冠状动脉检查时发现,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部位,管腔面积明显大于其近端参考段的面积,进而提出了冠脉正性重构的概念。
近年,随着血管内超声(IVUS)的发展,这一现象在众多研究[2]中得到了证实。
美国心脏病学会与欧洲心脏病学会的血管内超声专家共识中指出,当血管外弹力膜(EEM)横截面积代偿性扩张时称为正性重构,而EEM横截面积缩小则定义为负性重构[3]。
而2018年发布的《血管内超声在冠状动脉疾病中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4]指出,推荐应用重构指数(RI)来描述冠脉重构的程度及趋势。
以距离病变最狭窄处10 mm以内正常且无分支开口的血管为参考血管,测定近远端参考血管的外弹力膜横截面面积(EEM-CSA)。
RI=病变处EEM-CSA/参考血管EEM-CSA平均值。
RI>1.05为正性重构,RI<0.95为负性重构。
二、冠状动脉重构的机制及斑块性质冠状动脉重构的机制目前考虑可能与多种因素相关,如病变局部机械力学因素(血流剪切应力和压力)、体液因素(血管活性物质、生长介质和炎症介质)和斑块性质[5]等。
目前大多数研究认为,正性重构多发生在动脉粥样硬化早期,是血管狭窄后的代偿性扩张,其多发生于内皮剪切力较低的区域,常伴有显著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
组织病理学发现,大多正性重构的病变内含有丰富的脂质成分和巨噬细胞,具有斑块易损的病理特性。
任国瑞[7]等发现,软斑块较硬斑块更易发生正性重构,重构指数明显大于硬斑块。
欧洲腔内影像学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解读(完整版)
欧洲腔内影像学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解读(完整版)由欧洲心血管介入学会(EAPCI)组织撰写的首部腔内影像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近期在欧洲心脏杂志(Euro Hear J)在线发布。
该共识的发表将为全球冠脉介入医生在腔内影像学应用上提供权威指导。
该共识完全不同于与既往发表的其他几部IVUS和OCT专家共识,并没有教科书式的阐述OCT和IVUS 的各种定义,标准和测量方法等内容,而是紧紧围绕介入术中的实际问题,并基于目前现有的循证证据,结合专家建议,为临床介入医生提供了客观的意见和建议,因此这部全新的专家共识具有非常强的临床指导价值,更注重实践操作性和指导性。
这部共识文件是总结了由EAPCI组织的专家组关于腔内影像应用方面的共识观点。
共识共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如何应用腔内影像学指导和优化支架植入,如何评价支架失败,第二部分是关于高危病变识别,造影模糊影像以及临界病变的评估。
本共识评估了目前现有的血管内影像的临床应用指征的证据,并基于现阶段最佳实践,为冠脉介入医生提供了关于IVUS和OCT临床应用指征、各自的优势和潜在局限性的指南。
共识专家组成员由来自全球16个国家22位在腔内影像领域具有重要建树的心血管专家组成。
在2017年8月的第一次会议中,专家组讨论了共识所涉及的所有主题、观点和看法以及数据调查的方法,并指派了各部分文件的主要作者。
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包括最近五年内经同行审议后引起巨大反响的文献、已经出现的随机临床试验级别的证据、Meta分析、注册研究)并由此完成了各部分的初稿。
最终共识的完成,经过了多次直接或电话会议以及两次由所有专家组成员共同完成的修订。
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是一直是评估冠状动脉结构和指导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传统的标准手段。
然而,冠状动脉血管造影获得的二维管腔影像并不能反映血管壁情况,因此,也无法评估血管尺寸、斑块特点和支架植入效果。
血管内超声(IVUS)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可以获得冠状动脉内影像,为临床中优化支架植入和减少支架相关问题,提供了更多的重要信息。
欧洲泌尿生殖放射学会(ESUR)对比剂指南9.0版解读
05
对比剂指南9.0版的实践应用 和案例分析
对比剂指南9.0版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和注意事项
对比剂的选择:根据不同检查部位和目的选择合适的对比剂 注射方式:采用高压注射或恒速注射确保对比剂均匀分布 剂量控制:根据患者体重和血管状况合理控制对比剂用量
安全性考虑:关注过敏反应和肾功能不全等高危人群采取相应措施
对比剂指南9.0版 更新内容:对比剂 指南9.0版对对比 剂的安全性评价和 风险控制提出了更 具体的要求和指导 以进一步提高医疗 质量和患者安全。
04
对比剂指南9.0版的特较
对比剂分类更加明确 优化了对比剂使用建议 增加了新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更新了对比剂的安全性数据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添加 标题
对比剂在泌尿生殖系统中的应用:在泌尿 生殖系统中对比剂主要用于尿路造影、前 列腺造影、子宫输卵管造影等。
添加 标题
ESUR对比剂指南9.0版对对比剂的要求:该指南 强调了对比剂的安全性、有效性、可用性和经济 性等方面的要求以确保患者安全和检查效果的可 靠性。
对比剂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对比剂种类:非离子型对比剂、离子型对比剂等 使用方法:静脉注射、口服、局部应用等 注意事项:确保无过敏史、控制注射速度和剂量、监测不良反应等 特殊情况:肾功能不全、心血管疾病等患者的使用需谨慎评估
对比剂指南9.0版在典型病例中的应用和效果评价
典型病例选择: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泌尿系统疾病病例如肾癌、膀胱癌等。
应用方式:根据指南9.0版推荐的对比剂使用方法对病例进行影像学检查和诊断。
效果评价:对比剂在病例中应用的效果如病灶显示、诊断准确性等方面的评价。
结论:总结对比剂指南9.0版在典型病例中的应用效果分析其对临床诊断和治疗的 贡献。
药物涂层球囊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药物涂层球囊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第二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给冠心病的治疗带来了跨越式的进步,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已成为当下冠心病治疗的主要手段。
然而,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是影响支架置入术后长期疗效的主要临床问题之一。
随着支架产品由裸金属支架(bare-metal stent,BMS)开始不断更新迭代,最新一代的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DES)已将再狭窄率下降至10%以下,但随着时间的延长,DES引起的术后再狭窄呈现追赶现象,仍然是临床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
药物涂层球囊(drug-coated balloon,DCB)能快速、均匀地将抗增殖药物输送到血管壁而不遗留永久置入物,是PCI的另一种有效策略。
DCB已被证实是应对ISR及冠状动脉小血管原发病变(small vessel disease,SVD)的有效措施,而随着更多临床研究结果的发表,DCB在多种冠状动脉疾病中的应用有了新的证据,适应证在国际范围内也有所扩展。
基于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药物涂层球囊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专家组经过循证论证和会议讨论,在ISR病变充分预处理、冠状动脉原发病变适应证拓展、腔内影像及功能学精准指导DCB治疗等方面,更新了此《药物涂层球囊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第二版)》。
更新要点1. 阐述了DCB的研发进展,新增介绍了西罗莫司及其衍生物类药物涂层的特点;更新了国内外上市的几种主要DCB产品,继续强调不同DCB之间无类效应。
2. 依据现有循证证据,对DCB适用情况进行了拓展和分类。
在原有ISR、SVD与分叉病变的DCB适应证基础上,增加了DCB在冠状动脉大血管原发病变、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total occlusion,CTO)病变及其他冠状动脉原发病变中应用的客观陈述。
2024肾上腺皮质癌和恶性嗜铬细胞瘤诊断、治疗和随访的临床实践指南(完整版)
最新:肾上腺皮质癌和恶性嗜铬细胞瘤:诊断、治疗和随访的临床实践指南要点解读(附图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肾上腺意外瘤的检出率越来越高。
大多数的肾上腺意外瘤属于良性肿瘤,但仍有<2%的肾上腺意外瘤为恶性病变,且自2017年开始,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所有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phaeochromocytomas and paragangliomas,PPGL)均具有恶性潜力的可能[1]。
故了解肾上腺恶性肿瘤的诊断、治疗及随访对临床工作十分重要。
为提高对此类患者的诊治水平,欧洲16个不同机构、国家的多学科专家小组于2020年首次制定了《肾上腺皮质癌和恶性嗜铬细胞瘤:诊断、治疗和随访的临床实践指南》[2](以下简称《指南》),该《指南》是由欧洲肿瘤内科学会和欧洲罕见成人实体癌症参考网络合作编制,文中提供了证据水平和推荐级别,按照循证医学证据水平,为肾上腺皮质癌(adrenal cortical carcinoma ACC)和恶性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分类、治疗和随访提供了详细的指导意见。
01 流行病学肾上腺癌分为两种,一种是起源于肾上腺皮质的ACC,另一种为来自肾上腺髓质的恶性嗜铬细胞瘤[3]。
嗜铬细胞瘤是一种产生儿茶酚胺的神经内分泌肿瘤,起源于肾上腺髓质或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的嗜铬细胞,后者常称为副神经节瘤,与嗜铬细胞瘤合称PPGL。
据估计,ACC的发病率为每年(0.5~2.0)/百万,其发病高峰出现在儿童和40~50岁人群。
PPGL 的发病率每年在(2~8)/百万,且与年龄呈正相关[4]。
02 诊断与风险评估鉴于此类疾病的发病率较低,且治疗及随访涉及多个学科,故强调对疑似ACC或PPGL患者均应进行多专家小组会诊讨论,诊断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2.1 激素检查激素检查有助于评估肾上腺肿块的良恶性、判断有无危重症风险。
对于所有怀疑为ACC或嗜铬细胞瘤的肾上腺肿瘤患者均应检查肾上腺皮质和髓质激素(表1)。
血管内超声在冠状动脉疾病中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血管内超声在冠状动脉疾病中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全文)血管内超声(IVUS)是一种通过导管技术将微型超声探头送入血管腔内的影像学技术,可以提供精确的血管横截面图像,从而帮助医生了解管腔、血管直径以及病变严重程度和性质。
在冠状动脉疾病的治疗中,IVUS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规范IVUS的操作和解读,提高临床医生的腔内影像学应用水平。
IVUS的成像原理是通过医用超声成像导管发射超声波,部分超声从组织折射返回传感器产生电脉冲,最后转换成图像。
目前可用的IVUS探头频率为25~60MHz,分辨率可达到100~200μm。
虚拟组织学IVUS成像、整合背向散射的血管内超声以及iMAP-IVUS系统采用新型后处理技术,可以对斑块的组织成分进行模拟成像和定量分析。
IVUS换能器分为机械旋转型和电子相控阵型两种类型。
在IVUS图像获取前,需进行术前准备以及冠状动脉内注射硝酸甘油100~200μg,避免导管诱发的冠状动脉痉挛。
机械旋转型导管需在体外用生理盐水预先冲洗,排除保护鞘内气泡。
相控阵型超声导管无需排除空气,但在送入冠状动脉前需要去除导管周围的环晕伪像。
在记录影像前,可通过调整景深和增益来适应不同血管的管腔直径,并调整图像信号的清晰度。
导管回撤时,尽量采取自动回撤,以获得更多的信息。
常用的自动回撤速度为0.5~1.0 mm/s。
部分特殊病变可手动回撤,以仔细观察病变。
总之,IVUS在冠状动脉疾病的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提供了IVUS的操作技术和图像获取的控制方法,帮助医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IVUS技术。
经过计算机图像重建技术处理后,自动回撤系统能够获得以动脉管腔为中心的长轴图像和短轴影像。
长轴图像有利于分析病变的长度及分布状况,而短轴影像则可以更加仔细地观察冠状动脉的管壁结构及病变状况。
冠状动脉造影操作相关的并发症主要包括冠状动脉痉挛、气栓、夹层、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和心律失常等。
文献报道指出,此类并发症发生率为0.5%~3.0%,并且与基础病变及操作技术相关。
IVUS血管内超声指南
IVUS血管内超声指南一、什么是血管内超声?血管内超声(IVUS)通过导管技术将微型超声探头送入血管腔内,通过声波扫描和反射,从而提供在体血管腔内影像,能清晰显示管壁结构的厚度、管腔大小和形状等,精确地测量血管腔径及截面积,甚至可以辨认钙化、纤维化和脂质池等病变,发现冠脉造影不能显示的血管早期病变。
冠脉动脉造影曾被认为是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认知的更新,再加上冠状动脉疾病越来越复杂,冠脉造影因只能反应血管管腔轮廓其局限性日益突出,IVUS能够全方位显示血管管壁情况、精确测定管腔、血管直径以及判断病变严重程度及性质,作为冠脉造影的重要补充手段,IVUS提高了病变诊断的准确性,对冠脉介入治疗的策略、支架选择和效果评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IVUS的成像原理超声波的频率一般在2×104 ~ 108 之间,通过阻抗不一样的界面时,会产生类似于光的反射、透射、散射现象。
医学上通过检测人体器官不同深度的组织对超声的回波信号的幅值特征来判断组织的健康情况。
三、IVUS的应用范围1.血管造影不能明确诊断的病例;2.对治疗方法的选择;3.评价即刻治疗效果;4.远期效果随访;5.科学研究。
四、IVUS在冠状动脉疾病中的主要应用场景1.病变严重程度的判断和确定(1)测算斑块负荷,计算面积狭窄率;(2)测量最小管腔面积:在病变最重的地方测量最小管腔面积;(3)在前两者的基础上,综合其他指标预测是否需要干预病变:在冠脉血管的近端(非主干病变),若病变最小管腔<4.0mm2,斑块负荷大于76%,一般认为是明显血流限制。
在左主干,若最小管腔面积:<6.0mm2,一般认为是明显血流限制。
2.支架尺寸选择的测量直径:支架直径要依据参考血管(病变最轻处)的直径综合选择,一般以中膜直径减去0.25mm为宜。
长度:支架长度的选择,总体原则是从正常段到正常段,即从病变最轻的阶段B1到阶段B2之间的距离(如下图所示)。
胸腔积液诊断的中国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在治疗过程中,关注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同样重要,未来 需要更多的研究关注这一领域。
THANKS
感谢观看
06
专家共识的解读和展望
专家共识的主要内容和亮点
1 2 3
胸腔积液的定义和分类
专家共识明确了胸腔积液的定义,并根据积液的 性质和病因进行了分类,有助于临床医生对疾病 进行准确诊断。
诊断标准与流程
共识提出了详细的胸腔积液诊断标准,包括临床 表现、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方面,为医生 提供了全面的诊断依据。
03 更新与发展
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进步,专家共识将不断更新 与发展,以适应新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02
胸腔积液概述
定义和分类
定义
胸腔积液是指胸膜腔内液体积聚过多,正常状态下胸膜腔内含有微量液体,起润滑作用。
分类
根据积液性质可分为渗出液和漏出液;根据病因可分为感染性、非感染性和恶性胸腔积液。
发病原因和机制
胸腔积液肿瘤标志物检测
如CEA、CA125等,有助于恶性肿瘤的诊断 。
临床诊断标准和流程
体格检查
全面进行体格检查,特别注意 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和胸部 的检查。
实验室检查
根据患者病情和影像学检查结 果,选择合适的实验室检查项 目。
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包括症状 、体征、既往史等。
影像学检查
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影像 学检查方法。
CT检查
CT检查可清晰显示胸腔积液的量和位置,同时可发现肺部和胸膜病变 。
03
MRI检查
MRI检查对软组织分辨率高,可清晰显示胸腔积液和周围组织的关系。
实验室诊断
胸腔积液常规检查
包括外观、比重、黏蛋白定性试验、细胞计 数和分类等,可初步判断积液的性质。
冠脉腔内影像学进展重点内容
冠脉腔内影像学进展重点内容目前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正逐渐步入“精准PCI”时代,即应用腔内影像(OCT、IVUS等)及生理学检查(FFR、iFR等)手段更加精准地为每位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最终获得更好的疗效。
冠脉腔内影像学技术不仅可以提供更多的冠脉解剖信息,而且可以指导优化手术策略,提高手术安全性以及改善患者预后。
因此被国内外众多PCI指南或专家共识推荐。
现将近2年冠脉腔内影像学的最新进展进行简要的介绍。
一、腔内影像指导PCI的真实世界研究:ULTIMATE研究是南京市第一医院陈绍良教授牵头的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共纳入1448例拟接受DES置入的患者,按1:1随机分为造影组和IVUS指导组,研究定义了IVUS评估支架置入满意的标准需同时满足1)支架段内最小管腔面积(MLA)大于5.0mm2或远端参考段内最小管腔面积的90%;2)支架边缘近端或远端5mm斑块负荷小于50%;3)边缘夹层累及中膜不超过3mm,如不能同时满足则定义为次优标准。
术后1年的随访结果显示IVUS组的靶血管失败(TVF)显著降低。
2020年公布的三年随访结果显示IVUS组TVF、支架内血栓发生率更低。
同时IVUS最优组3年内TVF发生率低于次优组。
研究提示:IVUS指导下的DES植入术可以使患者的获得更好的临床结局,尤其在IVUS指导下获得最佳优化的患者中获益更明显。
二、腔内影像对高危斑块识别的最新研究:CLIMA研究前瞻性纳入了1003例对非罪犯病变的前降支行OCT检查的STEMI患者,将同时符合最小管腔面积<3.5mm2,纤维帽厚度<75μm,脂质角度>180°以及巨噬细胞浸润定义为OCT-高危斑块。
术后1年的随访结果显示OCT-高危斑块是主要冠脉事件(心源性死亡和靶血管节段心肌梗死)的独立预测因子。
该研究提示应用OCT对高危斑块的判定有利于识别高危人群。
2020年7月哈医大二院于波教授团队在《JACC Cardiovascular Imaging》杂志上发表了一项旨在揭示STEMI患者全冠脉斑块特征的OCT 研究结果。
2024侵犯邻近脏器的进展期胃癌的临床诊疗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4侵犯邻近脏器的进展期胃癌的临床诊疗专家共识(完整版)摘要胃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中国有超过7成的胃癌患者确诊时已进入进展期。
对于侵犯邻近脏器的局部进展期胃癌而言,不仅诊断、手术困难,而且预后差,严重威胁着中国民众的健康。
为进一步规范侵犯邻近脏器的局部进展期胃癌的临床诊疗,采用循证医学方法,聚焦国内外目前对于进展期胃癌侵犯邻近脏器的诊疗进展,以目前已有较高循证医学证据的临床研究结果为线索,探讨诊断、治疗及疗效评估模式等多个方面,在文献检索的基础上,进行质量等级评价、证据综合,并采用德尔菲问卷调查法,对进展期胃癌侵犯邻近脏器的临床诊疗过程中所共同关注的诊断方法、围手术期治疗、手术治疗及疗效评估等具体问题和热点,通过多学科专家会议讨论、问卷调查等形式,经过4次对10多个不同地区、24家医院共计37名专家意见的调查汇总、归纳、梳理和总结,依托上海市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和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胃肠肿瘤专业委员会,形成了《侵犯邻近脏器的进展期胃癌的临床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以期为侵犯邻近脏器的进展期胃癌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探索提供帮助,并为一线医务人员临床实践等提供证据借鉴和规范依据,进而为后续的相关行业指南制定奠定基础。
[关键词]局部进展期胃癌;侵犯邻近脏器;专家共识;诊断;治疗胃癌是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在全球恶性肿瘤中分别位居第5位和第4位[1]。
国家癌症中心统计数据[2]显示,中国每年新增的胃癌病例约占全球总例数的50%。
且与日本、韩国等邻国截然不同的是,中国有高达70.8%的胃癌患者在确诊时已进入局部进展期,严重影响中国胃癌患者的预后[3]。
但目前对于局部进展期胃癌,特别是侵犯邻近脏器的局部进展期胃癌的具体诊断方法、围手术期及手术方案的选择,尚未达成一致。
因此,进一步规范侵犯邻近脏器的局部进展期胃癌的临床诊疗方法,对于提高疗效和改善患者预后都具有重要意义。
2024美国卒中学会Code ICH脑出血早期一体化诊治方案专家共识要点解读(全文)
2024美国卒中学会Code ICH脑出血早期一体化诊治方案专家共识要点解读(全文)脑出血(ICH)是第二大卒中亚型,在高收入国家占所有卒中的10%~15%,在中低收入国家中的比例高达25%~55%。
幸存ICH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的概率远高于急性缺血性卒中。
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救治,目前中国、美国、欧洲国家等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优化工作流程并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应用。
缺血性卒中诊治质量评估指标包括入院到静脉穿刺(door-to-needle)时间和入院到股动脉穿刺(door-to-groin puncture)时间等。
然而,目前尚无类似适用于评估ICH诊治效能的时间指标。
正如溶栓和取栓研究对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产生的影响,目前进行的ICH 早期干预试验,有望在未来几年内改变ICH临床实践。
同时,大量证据表明,目前已有的多种治疗方法具备改善ICH患者预后的潜力。
迄今为止,全球范围内的初级和综合卒中中心对ICH诊治尚缺乏有效的标准化流程。
基于当前的研究进展,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部分欧洲国家等多个国家及地区的ICH领域专家于2024年提出了急性自发性ICH 的早期综合管理方案——Code ICH,并在Stroke杂志上发表。
该专家共识倡导在患者入院初期的关键阶段实施一套标准、快速、基于临床证据的综合管理方案,持续推动未来ICH管理方案的创新、最佳实践的标准化和质量改进。
笔者希望Code ICH能够填补现有空白。
本文回顾了该专家共识所列举的现有科学数据,阐明了该专家共识所提出的将基于时间的质量指标用于ICH的急诊救治方案。
该方案旨在通过早期干预和综合管理,聚焦于血压控制、抗凝药物逆转等治疗方法的时间基准,进一步优化以上干预措施的效益,从而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预后。
本文将对Code ICH进行详细解读,并探讨该方案在人群中实施可能带来的获益,以及实施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挑战。
1、脑出血相关脑损伤的病理生理学机制Code ICH首先探讨了ICH后数小时至数日内脑损伤的两种机制:血肿扩大和血肿周围水肿(PHE)。
腔内影像及功能学的主要应用场景
腔内影像及功能学的主要应用场景2020年是极其特殊、不平凡的一年。
新冠疫情突然、迅速地在全国爆发。
面对这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全国上下齐心协力将抗击新冠作为首要己任,再次显示了中国力量。
与此同时,腔內影像与功能学研究在我国及全世界心血管介人领域克服重重困难,坚持突破和发展,在优化介人、识别高危斑块、技术革新等方面仍取得重要成果。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学者在腔内影像与功能学领域发出了更多的声音。
一、优化PCI的新证据:来自IVUS/OCT/FFR近年来,大量临床研究均已证实,腔内影像及功能学指导可以优化PCI的即刻及远期预后。
2018年ESC血运重建指南对IVUS和OCT用于指导和优化PCI的推荐等级为lla类。
2020年EuroPCR公布的LIGHTL AB研究第一阶段结果,在该研究中,OCT指导组均遵循MLDMAX的标准治疗路径。
即术前对班块性质(Morphology)进行充分评估,并根据OCT结果选择适当的支架和球囊长度(Length)以及直径(Diameter),术后运用OCT评估支架效果,包括有无边缘夹层(Medialdissection)以及支架的贴壁( Apposition)和膨胀(Xpansion)情况等。
研究结果显示,与传统造影指导对比QCT指导下的MLD-MAX标准路径改变了88%的PCI治疗策略,术前充分的OCT指导可以减少术后的额外优化操作。
遵循MLD-MAX 标准治疗路径患者可实现平均80%的最小支架膨胀率。
该结果进一步证实了OCT指导PCI对临床治疗决策的影响。
当然还有多项随机对照研究(如AIR-CTO、IVUS-XPLHOMEDESIVUS 等)均已证实,IVUS指导的PCI预后优于单纯造影指导组。
其中,张俊杰教授等人开展的ULTIMATE研究是- -项对比IVUS与单独造影指导冠心病患者植人药物洗脱支架预后的allcomer研究,其一年随访结果显示IVUS指导组的靶血管失败率(包括心源性外亡、靶血管病变导致的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低于单纯造影指导组。
冠状动脉腔内影像学在自发性冠脉夹层中的应用
冠状动脉腔内影像学在自发性冠脉夹层中的应用
元锋;金基永
【期刊名称】《中国老年学杂志》
【年(卷),期】2024(44)2
【摘要】自发性冠脉夹层(SCAD)定义为非动脉粥样硬化、创伤及医源性因素引起的冠状动脉夹层。
SCAD主要机制为由于壁内血肿(IMH)或内膜断裂导致冠状动脉阻塞,而非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冠脉内血栓导致,具体可表现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和心源性猝死。
SCAD的发病受到性别、怀孕、激素水平、炎症性疾病、肌纤维发育不良、遗传因素及环境、身体和情感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1]。
【总页数】4页(P508-511)
【作者】元锋;金基永
【作者单位】延边大学附属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3.3
【相关文献】
1.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的临床特征及腔内影像学评估
2.冠状动脉腔内影像学检查在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中的应用价值
3.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及腔内影像分析
4.从《2023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急性冠脉综合征管理指南》看腔内影像及功能学在经皮冠脉介入治疗中应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欧洲腔内影像学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解读(完整版)
由欧洲心血管介入学会(EAPCI)组织撰写的首部腔内影像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近期在欧洲心脏杂志(Euro Hear J)在线发布。
该共识的发表将为全球冠脉介入医生在腔内影像学应用上提供权威指导。
该共识完全不同于与既往发表的其他几部IVUS和OCT专家共识,并没有教科书式的阐述OCT和IVUS 的各种定义,标准和测量方法等内容,而是紧紧围绕介入术中的实际问题,并基于目前现有的循证证据,结合专家建议,为临床介入医生提供了客观的意见和建议,因此这部全新的专家共识具有非常强的临床指导价值,更注重实践操作性和指导性。
这部共识文件是总结了由EAPCI组织的专家组关于腔内影像应用方面的共识观点。
共识共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如何应用腔内影像学指导和优化支架植入,如何评价支架失败,第二部分是关于高危病变识别,造影模糊影像以及临界病变的评估。
本共识评估了目前现有的血管内影像的临床应用指征的证据,并基于现阶段最佳实践,为冠脉介入医生提供了关于IVUS和OCT临床应用指征、各自的优势和潜在局限性的指南。
共识专家组成员由来自全球16个国家22位在腔内影像领域具有重要建树的心血管专家组成。
在2017年8月的第一次会议中,专家组讨论了共识所涉及的所有主题、观点和看法以及数据调查的方法,并指派了各部分文件的主要作者。
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包括最近五年内经同行审议
后引起巨大反响的文献、已经出现的随机临床试验级别的证据、Meta分析、注册研究)并由此完成了各部分的初稿。
最终共识的完成,经过了多次直接或电话会议以及两次由所有专家组成员共同完成的修订。
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是一直是评估冠状动脉结构和指导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传统的标准手段。
然而,冠状动脉血管造影获得的二维管腔影像并不能反映血管壁情况,因此,也无法评估血管尺寸、斑块特点和支架植入效果。
血管内超声(IVUS)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可以获得冠状动脉内影像,为临床中优化支架植入和减少支架相关问题,提供了更多的重要信息。
术前对管腔尺寸和病变特点进行评估,有助于选择正确的支架型号和指导支架植入策略。
术后的腔内影像使术者能够在支架水平评估支架植入效果,指导实施优化措施。
观察性研究、随机对照试验(RCTs)和Meta分析中,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IVUS的血管内影像不仅可以提高手术即刻效果,而且可以改善临床结局。
尽管如此,腔内影像学在常规临床实践中的应用非常有限,而且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应用情况也不同。
在过去的10年中,IVUS和OCT在技术性能(更高的图像分辨率)和手术指导方面(更快的回撤速度,自动化的管腔和斑块负荷测量,与冠脉造影融合)不断改进,成为指导常规PCI以及特殊病变或患者PCI 的重要工具。
共识重点对目前关于腔内影像临床应用最具争议的5个问题给出了权威答案:
1.冠状动脉内影像是否改善了PCI后的临床结局?
2.哪一类患者和病变应该在PCI期间进行冠状动脉内影像学检查?
3.哪种标准应该被用于IVUS、OCT引导的支架植入术和优化?
4.支架失败原因的如何评估?
5.腔内影像学的潜在局限性有哪些?
1冠状动脉内影像是否改善了PCI的临床结局?
基于既往研究证据,共识认为IVUS和OCT在指导和优化PCI过程中效果相当,但由于OCT穿透性较差,其在评价斑块负荷和血管大小有局限。
而IVUS对左主干病变、CTO病变和肾功能不全患者的评价有优势。
然而得益于OCT的高分辨率,能够更精准的检测与有潜在临床预后相关的血管和支架形态,例如血栓、ACS罪犯病变类型、边缘夹层和支架即刻贴壁不良等。
2哪些患者和病变应该通过冠状动脉内影像学指导下进行PCI?
(1)冠脉病变的评估
1)造影显示不清的的病变(如分支、血栓、钙化等);
2)左主干狭窄;
3)复杂分支病变;
4)可疑的ACS罪犯病变。
(2)PCI的指导和优化
共识意见:诊断为ACS的患者、存在左主干病变、拟进行双支架技术的分叉病变、生物可吸收支架植入、肾功能不全患者适合腔内影像学检查。
3哪种标准该应用于IVUS、OCT优化和指导支架植入?
(1)PCI术前对斑块组成的识别
1)相比于IVUS,OCT更适合用来评估钙化厚度;
2)钙化角度>180°(OCT截面钙化角度相加)和钙化深度>0.5m与支架膨胀不全相关;
3)当原发病变伴钙化角度>180°和出现钙化破裂时,要考虑原发病变进展的可能;
4)尽管既往研究显示脂质斑块行PCI支架植入时与围手术期心梗及无复流发生相关,但IVUS或OCT发现的脂质或坏死核心与临床结局关系尚不明确。
(2)介入时最佳支架尺寸的选择
1)影像指导的PCI的获益似乎不与IVUS或OCT来确定支架尺寸的标准严格相关;
2)从实际经验看,根据远端参考血管来优化中近端支架段是一种安全而直接的方法;
3)应用OCT时,基于参考EEM的尺寸调整策略尽管比基于管腔的常规方法更具挑战性,但是可行的;
4)对于残余斑块负荷( <50%)来说,支架着陆点的选择至关重要,特别是支架边缘位于富含脂质病变与支架再狭窄相关;
5)血管造影和IVUS或OCT的联合应用对确定支架长度并精确植入支架大有益处。
(3)PCI术后支架植入效果的评价
1)在常规临床操作中,支架膨胀率应大于80 %(MSA除以平均参考内腔面积);
2)非左主干病变中,应用IVUS 评价的MSA 应大于5.5 mm2,OCT 评价的MSA 应大于4.5 mm2;
3)引起急性贴壁不良的临床相关因素尚不确定。
尽管如此,应在适合条件下进行充分的后扩张避免支架植入后贴壁不良。
因为充分的支架杆贴壁能够促进早期支架小梁的内膜覆盖;
4)急性贴壁不良长轴方向长度< 0.4mm,纵向长度< 1mm可以不做处理,但这一临界点仍需要前瞻研究结果的验证;
5)晚期获得性贴壁不良是晚期和极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原因;
6)与稳定型冠心病患者相比,ACS患者中的支架植入后的组织脱垂与临床预后不良有关系,可能是由于突出组织成分的差异造成的;
7)IVUS或OCT检测到大的夹层是MACE的独立预测因子。
夹层是指OCT截面示角度> 60°,长轴方向夹层> 2mm,夹层深度累及(中膜或外膜)和局限于支架远端的残余斑块都会增加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风险;
8)造影所示支架边缘的残余狭窄可通过IVUS或OCT检测到支架边缘血肿。
4如何评估支架失败的原因?
(1)腔内影像学对支架再狭窄和支架血栓形成原因的分析是阐明支架失败的关键(高度推荐);
(2)尽管缺乏前瞻性研究数据,但基于明确的支架失败原因来制定治疗策略是合理的(例如,由于支架贴壁不良导致的支架内血栓应采取充分后扩张,而支架内新生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支架内血栓则应采用支架植入方式);
(3)OCT是阐明支架内再狭窄和支架血栓形成机制的首选技术;
(4)当介入相关并发症的原因并不明确的时候,应该应用腔内影像学,而且是必须应用,并建议其用于评估任何新型DES或BRS。
(5)支架内血栓系列注册研究的OCT结果为指导PCI提供了以下可以预防的原因:支架贴壁不良、支架边缘斑块负荷较大、夹层和支架膨胀不良。
5腔内影像学的局限性有哪些?
冠状动脉内影像的一个主要局限性是成像本身也需要额外的时间。
IVUS和OCT的费用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这也是被应用介入心脏病专家认可的潜在局限性。
7一个对在PCI植入DES的过程中IVUS的性价比的分析,显示了IVUS指导下的PCI性价比更高,尤其是用于有较高再狭窄风险的患者时。
105IVUS和OCT在日常实践中的临床使用情况差异较大:在日本作为常规检查项目,在大多数其他国家都作为选择性使用的检查项目7,甚至在某些不予报销的国家使用更加有限。
考虑到这一现实,我们建议并鼓励主要在有确凿证据证明有临床获益的情况下使用影像学
指导下的PCI(表3)。
充分训练获取图像和判读结果的能力是另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为处理这一因素,我们既需要在成型的介入团队中进行训练,也要确保所有冠脉介入人员都有基本的图像获取技能,同时每个大型导管室中的部分术者有IVUS和(或)OCT的先进经验。
尽管有人担心这些介入手段的安全性,但是这尚未得到系统评价。
106在一项大型的研究中,选择了超过3600例OCT或IVUS指导下的PCI,结果显示影像学检查相关的并发症是非常罕见(0.6%)的、有自限性的、或经简单处理后不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
107影像学技术的进步包括血管造影和冠状
动脉内影像配准,低断面,更易操作、回撤速度更快的导管,更高的IVUS 分辨率,用于支架植入术前和术后的评估的更自动化的软件。
这些技术的进步大幅提高了使用的便捷性,也因此在日常的临床实践中有更多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