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答案
1 新闻两则
3、yù kuì ruìjiān sài suí è xiá cuàn
4、消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标题、导语、主体;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6、(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顺利横渡长江。

(2)南阳守敌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7、(1)本文从中、西、中和东路四路军的渡江进程来报道渡江情况,介绍了时间、地点和战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

按照时间顺序叙事。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

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所以西路接着中路叙写。

最后详说东路激战,东路军的战况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因此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

(2)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纷纷溃退毫无斗志甚为微弱等。

8、(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名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

(2)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
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

(3)语言风格有别:《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9、略
10、(1)第(1)句,交代了新闻的主要事件和事件所涉及的人、时间、地点。

(2)“长江”这一客观环境;国民党防线的崩溃(3)“万船齐发,直取对岸”“突破”“进击”(4)标题、导语、主体
11、厦门市中医院将与墨西哥瓜达拉哈拉市合作开办中医学院和中医医疗保健机构。

2 芦花荡
参考答案:学习研讨:4、(1)老头子机智地惩罚了鬼子,替女孩子报了仇。

(2)“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这里是老头子为了诱惑敌人上当故意装害怕的样子,表现出老头子的机智(3)动作、神态描写突出了老头子机智勇敢的性格。

5、这里的景物描写意在表明美丽的荷花淀是不容侵犯的,如果有人来犯,必然没有好下场。

7、(1)是水养活了苇草,人们依靠苇生活,这里到处是
苇,人和苇结合得那么紧。

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

(2)简洁;表现了采蒲台人对敌人的恨。

(3)有对敌人的恨,有对同志对乡亲对亲人的爱,还有她们应付敌人的聪明智慧,表达了作者对她们的敬佩、尊敬之情。

(4)句中的“血”含义不同:第一个是指英雄的鲜血在冰上凝固了,第二个是指英雄虽然牺牲了,但他的意志是坚定的,是不可摧毁的,是永远留在人民心里的。

他的死震撼了每个人。

(5)略
3 * 蜡烛
1.略
2.战争老妇人的善良无私
3.略
4、红军烈士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5、文章不断对炮火(11)、老妇人的黑色围巾(4)、老妇人的动作“跪”、“爬” (各3)、烧焦的树木、闪烁的蜡烛(6)等内容进行了反复交代和描写。

①对“炮火”的多次描写,突出了当时环境的危险,更突出了老妇人不顾生死、临危不惧的高尚品格,同时也使我们为老妇人的行为而感动。

②对“蜡烛”的多次描写,说明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

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的
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

③对“黑围巾”的多次描写,表现了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渲染了肃穆气氛,突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④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

8.
8、拓展阅读:
(1)失去了三个儿子表现了作者对战争的罪恶的强烈控述
(2)“身体瘦弱而多病” 需要“送进疯人院” 揭示了残酷的战争对无辜百姓身体、心灵的巨大伤害。

(3)这句环境描写,渲染了人们极其沉重的心情与车厢内悲哀的气氛。

4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2、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3、1856 年,英、法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我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10月6日,侵略军闯进圆明园,大肆抢掠。

他们把园里凡能搬动的金银珠宝和珍贵文物统统抢走。

来不及拿的或者拿不动的,就任意打碎、践踏。

最后一把火将这座经营了一百多年、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烧成了一堆败瓦颓垣。

4、①赞美圆明园②谴责侵略者英法联军远征
中国,作为一名法国人很容易被当局制造的舆论所蒙蔽,易被狭隘的爱国狂热所支配。

而雨果却有清醒的头脑、公正的立场,真是难能可贵!他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文明的创造者,他盛赞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盛赞这一世界奇迹的创造者(中华民族是一个“超人的民族”),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尊重。

雨果把上尉征求意见的机会变成向强盗政府提出抗议的机会,谴责侵略者的贪婪、野蛮、无耻,表现了他明辨是非的良知和正直不阿的人格。

6、这是雨果对圆明园的总体评价。

他从世界的、人类的高度来肯定圆明园的艺术价值,从而揭露了英法政府所犯下的罪行。

他认为圆明园是东方幻想艺术的典范,是人类艺术创造的结晶,是全世界人们共同的、宝贵的财富。

7、这里运用了反语,表现了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的愤激之情和极大的嘲讽。

8、这是雨果能正值的表明自己立场的思想感情基础。

他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来评价人类的艺术劳动,他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珍视人类文明成果。

在他看来,毁灭圆明园也就等于毁灭人类文明的成果。

5 亲爱的爸爸妈妈
3、lù dào yì mùhuǎng hū miùchōng chè
4、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5、一、纪念地见闻;二、看纪念演出;三、参加座谈会;
四、参观纪念馆(看遗言)。

6、①沉重——南斯拉夫:克拉库耶伐次大屠杀,杀了普通的劳动者,其中300个孩子遇害;
②美丽——整个民族的英勇:面对法西斯的屠杀,南斯拉夫人民毫不畏惧,大义凛然,不论是那位面对枪口的威胁仍然坚持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课的老师,还是那些在生命即将被残酷剥夺之际仍不忘表达对亲人的爱的人们,都表现了“整个民族的英勇”,没人屈服乞怜,这是令人崇敬的,是美的。

7、孩子们天真无邪,一直在父母亲人的关爱下幸福地生活,他们也思想单纯,力量弱小,不可能做出对
纳粹“不利”的事来,纳粹分子却把屠刀举向孩子,这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屠杀的野蛮残酷。

8、景物描写:使人感到沉重。

“气氛。

苦雨。

天昏。

地暗。

”是写天气,也是写信请。

景物描写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们在纪念地的悲痛心情。

语言描写:“七千多人呀!”“一天之内,全杀光了!尸首染红了三百五十多英亩土地。

”突出了屠杀的残酷和悲惨。

神态描写:两位老人“头发斑白,脸色肃穆,定定望着笼罩山谷的V石碑。

”“眼神木然,仿佛眼前的景物已不存在”。

幸存者和地下长眠的死者在这一刻是相通的。

场面描写——纪念的人群是美丽的:“人已满山满谷。

……站在47年前300个孩只发出最后一声呼唤的地方:’亲爱的爸爸妈妈!’”,孩子们对生的渴望是美丽的。

9、(1)残暴、无人性
(2)本义是形容有滋有味或趣味很浓的样子。

这里是反语,表明对其神态的憎恶。

(3)牢记历史教训,创建美好未来,才能免遭欺侮。

6 阿长与《山海经》
2、写了七件事:①常喜欢切切察察②限制我的行动③睡觉时挤得我无法翻身④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⑤讲长毛攻城时护城⑥谋害我的隐鼠⑦为我买《山海经》略写:阿长的称呼的来历、“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讨厌的种种规矩、长毛的往事,详写:为我买《山海经》一事。

4、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是变化的,从“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5、“憎恶”“讨厌”是儿时的心理,阿长的出身低下,表明她的粗俗是情有可原的。

她的管教很不适合儿童的心理,但心是好的。

她年青守寡,非常不幸,出来做女工,没有别的奢望,但求“顺顺流流”,鲁迅在具体描写中饱含同情。

在写法上也是欲扬先抑,是在为写买《山海经》一事作铺垫,更好地突出了重点。

在作者眼里,长妈妈多事,不拘小节,麻烦多礼,但同时又心地善良、仁慈,乐于助人。

6、“我”听到以后很震惊,很感动,进而想到这别人不肯做,或做不到的事,这样一个普通人居然做到了,“我”也由此而对她“发生
新的敬意了”。

平时对她根本不抱希望,她却居然给“我”弄来了最想要而又最难弄的《山海经》,在孩童眼中,长妈妈似乎真的“有伟大的神力”。

前面写阿长讲完长毛的故事,“我”觉得她有“伟大的神力”,虽然是描摹当时还是小孩子的“我”的心理,但由成年作者写出来,总带有戏谑成分;而此处再写长妈妈“确有伟大的神力”,语气显得庄重,感情极为诚挚。

7、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动,让“我”产生过感激和“新的敬意”。

7、背影
1.略
2、八年前和父亲在浦口车站相别深情至爱思念
3、四次.第一次是伤心之泪。

第二次和第三次是感动的。

第四次是伤心之泪。

最详细的是第二次,即车站买橘子时的背影。

4、(1)因为这是最让我感动的,我一生最难忘的父亲的背影。

(2)走探穿过爬上攀缩倾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限关爱的深厚感情。

(3)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体贴。

是本段内容的提要,有引起下文的作用。

5、略
6、因为文章紧紧围绕“背影”来写,而“背影”也最能体现父爱子,子爱父的真挚情感。

8、按提示,说出一点即可。

9、如:父母为了子女可以献出一切。

或这样娇惯子女可真的可怜。

8 台阶
2、台阶造有九级台阶的新屋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精神
3、(1)台阶高,就意味着屋主人的地位高(2)每天捡砖、瓦、鹅卵石等。

往瓦罐里塞角票等(3)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

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要详写
4、(1)一方面,专注的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向往,他在谋划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羡慕。

另一方面,第一人称,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形写神。

(2)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

5、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父亲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新台阶造好后,他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

不自在,并且不好意思坐上去。

1、yǔ zuàn huáng pìtā dìkū lóu yì zhì zuò
2、①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

②“文革”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

③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

④眼睛不好,瞎了一只眼。

⑤住在荒僻的小胡同,塌败的小屋。

“我”与老王的交往: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让老王送冰,付给他应得的报酬;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让他白送,给了钱。

关心老王生活,三轮改成平板三轮,生意不好做,关切地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

3、(1)老王是个贫苦的人。

老王一辈子生活艰苦,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

文革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

他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

他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破破烂烂的,眼睛又不好。

失群落伍、单干户、没亲人、没人搭理……
是善良、质朴、有同情心、讲仁义人。

愿意给我们带送冰块,车费减半;在“文化大革命”那样荒唐动乱的年代,老王照样尊重钱钟书夫妇。

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

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2)最主要的是平等观念与人道主义精神。

对不幸者怀
有一颗爱心善心。

要求社会关心个人、同情个人,尊重个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尊重人格,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

4、(1)暗示老王的生计越来越艰难,身体已到了即将崩溃的境地。

流露出作者对他的同情和担心。

(2)“爬”表明自己还能动,“倒”和“僵尸”照应,更形象地表现了老王当时已没有一点活力,到了生命的尽头。

(3)在作者看来,人是生而平等的,有平等的意识,才会感到抱歉。

5、略
6、略
7、(1)①红肿②战栗③冰冷(2)我和老人有着相同的遭遇,都是一个一无所有的人。

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真情,一种理解,一种关爱。

他们之间的对话尤能反映这种真情。

(3)彼此都是能理解对方的人。

(4)“我”的言行所体现的同情心。

(5)我明白老人对“我”的充分理解。

得到了坚持生活信念的力量。

10 信客
3、信客的工作内容:传递信件和物品;代人读信和写信;帮客死者处理后事等;信客的生活景况:收入低,生活穷困;老犯病;终年劳碌奔波,居无定所;常被人怀疑、欺负、憎恨甚至诬陷,满腹辛酸。

5、老信客的命运是本文的一条暗线,它表现了老信客对信客的深远影响。

写老信客,实际上说明了信客这一职业的两个特点:路途艰苦;强调职业道德——“就在一个信字”,
而且这个“信”字要做到一丝不苟的地步。

老信客既以自己的丰富经历,给年轻信客以具体切实的指点,他的惨痛的教训。

又时时警惕着年轻信客。

这些,都促使他迅速成为可以信赖的信客。

6、重点写了两个事迹:概括写遇到谋生者客死他乡,信客充当代理人的事迹;具体写一次遭人诬陷、说明信客职务的凶险和信客仁义热心、任劳任怨、宽以待人、善良厚道的品性。

7、回乡教书。

好人有好报。

8、因为信客几十年游历各处,眼界开阔,对各种新知识都能容纳,同时他深察世故人情,各方面知识都十分丰富。

我们应多读书,多观察社会,勤思考,善于把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9、“谦卑是一种博大的胸怀”“谦卑是一种崇高的品行”“谦卑是坚忍”等。

11 中国石拱桥
1.略
2、茅以升桥梁专家南京长江大桥
4、石拱桥:桥洞为弧形,桥梁史上出现得较早,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分布广、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

赵州桥:历史悠久,结构坚固,设计巧妙,形状像弓,用料省,艺术价值高。

卢沟桥:石拱相联,结构精巧,坚固耐用,形式优美,艺
术价值高,历史价值突出。

5、(1)卢沟桥中国石拱桥(2)①列数字②举例子、作比较③摹状貌
(3)不能去掉。

因为“几乎”是表示程度的,表“差不多”“基本上”,但不是“完全”“全部”,如果去掉,就成了“路面平坦,与桥面平行”,就变成完全平行了,这不符合实际情况。

所以“几乎”不能去掉,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的特点。

6、赵州桥和卢沟桥历史悠久,气魄宏伟、驰名中外,有中国石拱桥的典型特点,很有代表性。

选择有代表性的例子说明事物的特征方法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使读者对被说明事物的特征认识得更具体、更明确、更深刻。

12* 桥之美
3、这篇课文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

美术工作者以独到的视角,引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去看我们此前虽感觉到美好而说不出好在何处的景物,这些景物在此时焕发出新的灵性与生命力。

是桥在不同环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4、第一个例子,是写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

厚厚实实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第二个例子,是写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

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与弱、轻与重之分,有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种种不同,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差距如此之大而仍能和谐统一,可能就在于桥有着经过精心设计的轮廓吧。

第三个例子,是写长桥之美。

长桥一般建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

同时,如前所说,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似乎也具有了生命。

第四个例子写的是形式比较独特的桥——风雨桥,作者没有明言桥所起的作用,不过,我们不妨做一些揣测。

如,从作者说风雨桥上的廊和亭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再结合我们欣赏国画的经验,可以想像得到,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在以上四个例子中,桥或为主体,或为陪衬,或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但都与周围景物成为和谐的一体,共同构成入画的景致。

5、(1)其实,苇丛不会“发闷”,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

这表现了作者与周遭环境已融为一体。

(2)杨柳拂桥是江南常见的景色,作者将时间限定为杨柳刚刚返绿发芽的早春天气,将桥限定为石桥,两种景物之间的反差与对比,形成特殊的美感。

“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宋人柳永的名句,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

(3)这句话的意思是,桥横跨在水面上,与桥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错;同时,桥的颜色与流水的颜色也相互映衬。

桥与流水如一支乐曲一样是一个整体。

(4)桥的美就是对桥的存在的一种大声宣告,桥的美也像乐曲一样有着和谐的韵律,这吸引着画家总是追寻着桥的身影。

6、比较:《中国石拱桥》与本文的区别:中国石拱桥以准确的数据、例子等对中国石拱桥的特点进行了说明,是人对石拱桥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本文则用艺术家的眼光对桥的美进行了描写和评价。

8、(1)事理逻辑(2)拟人(3)流出来时水不开时水被烫时
(4)将水向地上倒,发出清脆的噼啪声的是冷水,发出低沉的波波声的是开水。

13 苏州园林
2、zhàng jiàn lín xún yōng xuān xièzhǎo hè mú lòu qiáng
wēi zhēn zhuó
3、(1)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2)举例子:“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

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作用:增加文章可信度。

作比较:a、“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 b、“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作用:突出被说明对象的特点
打比方:“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作用:使要说明的对象形象可感。

引用:“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
的一景。

”作用: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摹状貌:“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
画。

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作用:使说明对
象形象明晰。

列数字:“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
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画美。

”作用,语
言准确。

4、(1)四个语段不能互换。

它们是依次介绍四个讲究,按照总分的顺序安排材料的。

(2)“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3)略
5、略
6、略
14 故宫博物院
参考答案:1、略2、略4、参观故宫的路线:天安门端门午门汉白玉石桥太和门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小广场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顺贞门神武门
5、第二自然段的最后一句。

6、(1)使用的说明顺序是由外到内、总说和分说相结合。

(2)说明太和殿的高大、宽敞、面积大。

(3)因为太和殿是“前朝”以至整个故宫的重点建筑物,是封建皇帝行使统治权力和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它的地位非常重要;另外它在整个建筑群中最具代表性。

所以文章把太和殿作为介绍的重点。

(4)写龙,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一是说明对象的特征决定的,故宫曾是封建统治的中心,它的建筑是为封建统治者
服务的;二是龙有象征意义,历朝历代的皇帝把自己神化为受命于天的“真龙天子”,把龙作为自己的化身,龙是皇权的象征。

(5)不能。

因为它不仅交代了三大殿的地理位置,还说明了三大殿在紫禁城的主体地位。

7、略
9、采用空间顺序介绍陵墓,由南向北,依次介绍了石牌坊、墓道、卷棚小屋、陵门。

15 * 说屏
1.略2。


3、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4、作者从下列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
(1)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2)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

(3)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6、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出自唐诗人杜牧《秋夕》诗。

全诗如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

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

(2)“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

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

“锦屏人”指闺中女郎。

“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

“忒”读“tuī”“太”的意思。

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

(3)“抱膝看屏山”
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

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7、引用分类别
8、(1)本文采用了分类说明的方法,先总说后分说,在依次介绍“文房四宝”时,介绍了历史、产地、制作及其优点。

宣纸:洁白如雪,厚薄均匀,质地坚韧,抗老化,不易破碎。

徽墨:色泽肥腻,性质沉重,光泽如漆,其坚如玉。

湖笔:落笔重压时有腰力,提笔离纸后笔头尖正成锥形,笔的周身圆浑饱满,刚柔相济,得心应手。

端砚:磨墨经久,耐冻。

(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