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文化之树常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传统文化之树常青
——试论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继承
曹粉霞
内容摘要:弘扬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健全人格,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应突出古诗教学,夯实传统文化根基;挖掘校园文化,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开展采风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家乡,热爱家乡,培育爱国情怀;探访名人遗迹,全面提升道德境界。愿我们创造性地开展语文教学活动,让传统文化之树更为葱郁!
关键词:传统文化古诗教学校园文化民俗采风名人遗迹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也就是说,语文兼顾语言与文化的层面,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体。因此,弘扬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健全人格,就成为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突出古诗教学,夯实传统文化根基
古典诗歌,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因子,又有篇幅短小、凝练传神的语言优势。以诗作为突破口,通过美读、想象、思悟、改写等环节强化传统文化根基,可收到一石两鸟之效。
美读。诗是听觉的艺术。古人曾评价柳永的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杨柳岸晓风残月’‛,而苏东坡词则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这是就词人的不同风格而言,若换个角度,也体现了不同朗诵方式产生的不同效果。据此,我们可根据学生的声音、性格甚至是性别特点,用齐读、散读、领读、配乐配画读等多样化方式,引导学生读出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读出个性与趣味,真正体味诗歌语言的无穷魅力,让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联想。以《归园田居》为例,诗中写到了‚月‛的意象。在充分理解诗意的前提下,让学生联想列举﹙或交流查找﹚写‚月‛的诗句,,如‚举头望明月‛‚月有阴晴圆缺‛‚凉月如眉挂柳湾‛‚一夜飞渡镜湖月‛‚月子弯弯照九州‛‚二十四桥明月夜‛‚月是故乡明‛等。通过对比分析,体会诗人描摹笔法、意境、感情的差异,从而更好地体悟语言的妙处,把握诗歌主题。
悟写。即体悟改写,读者与诗人晤见、对话、交流并生成感悟,并改写为现代诗歌。如《长亭送别》中‚滚绣球‛一节,有学生曾作过这样的改写:‚马儿缓缓前行,步步回头/车儿紧紧相随,未语泪交流/相思的痛苦,刚刚结束/为何又要品尝离别的苦酒/是谁喊一声‚去了‛/心啊,即刻变得冰凉/十
里长亭的影子啊/怎不令人体瘦神伤!‛这是情境创造,也是文化传承,对学生文化积淀大有好处。
点评。对高中生来说,领悟意境之后,还需准确表达,以应对高考要求。学生往往情动于心,却下笔难言。化整为零、选点评析,就词的妙用、句子的意境、修辞效果、典故意义等单面推进,反复训练,可使学生逐渐克服畏惧心理,将零散的情感体验,凝结为脉络清楚的文字分析,最终形成个人见解,强化文化功底。
‚万丈高楼平地起‛,有了厚实的传统文化‚地基‛,才能有进一步的弘扬与发展。
二挖掘校园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
‚琴棋书画诗酒歌,柴米油盐酱醋茶‛,传统文化无处不在。但是当今时代,浮躁的流行文化、新鲜感的域外文化以及快餐式文化颇受学生青睐,所以,从身边事物入手,以细雨无声、循序渐进的方式寻求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是弘扬传统文化的关键一步。
首先,关注校园文化石题字。让学生这些题字收集起来,在课堂上交流分析,一一讨论:‚厚德载物‛‚思源‛‚志远‛‚上善若水‛‚敬业乐群‛‚静思‛‚芳华‛‚惠泽‛等等,出自哪里?含义是什么?蕴含了前辈怎样的期望?
其次,挖掘校内风景的精神内涵。我校厚甫亭是民国三一级学生于1944年为樊厚甫老先生捐建。樊先生致力桑梓教育四十余年,三任校长,‚心存鸢飞戾天志向,躬行谨严治学遗风‛,受到学生们的崇敬。亭上楹联‚礼乐三千士,千古一学亭‛言简意赅,高度概括樊老先生的功绩和做人;阶旁楹联‚育栋梁道德文章需兼修,学致用恪勤罄心必有成‛鼓励师生修身创业,走好人生之路;另有一联‚处变冷眼分清浊,不随流俗明是非‛,更是引人深思,发人深省。我们引领学子登临其上,看挺拔苍松,眺滔滔黄河,望巍巍象山,品名联佳句,令学生深受感染,产生仰步厚甫之思,树立名留坤乾之志。
另外,校园名言警句及景观命名来由,也是不可忽视的语文教学素材。如‚满而不损则溢,盈而不持则倾‛‚放飞理想翅膀,遨游知识海洋‛‚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等警句,引导学生思考领悟人生,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思维能力大有好处。景观命名,如‚攀登路‛寓有‚鼓励学生攀登高峰,实现人生理想‛之意。紫云园‛为纪念‚紫云观‛末代主持杨智修先生而命名,上世纪四十年代,杨老先生在学校搬迁时,将105亩土地和全部庵产捐赠给学校,功德无量。‚黍育厅‛命名则寄予了‚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期望,倡导勤俭朴素的良好风尚。
校园文化如和熙的春风,飘散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可以代代相传。充分利用健康的校园文化,不仅可活化语文教学,还可让学生增强文化认同感,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三开展采风活动,培育爱乡爱国情怀
近年高考语文试题出现彰显本土文化特色的倾向,如06年北京卷作文题‚北京的符号‛;09年重庆卷有一题:‚大型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称重庆为‘水火山城’,请分别用15--30字解读‘水’与‘火’的寓意。‛这就是说,高中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低身俯就身边事物,关注和思考生存环境,了解家乡文化形态,体会文化发展变化。基于这样的目的,我们组织了民俗采风活动,多方搜集发掘民间文化,收到了预期效果。
民谣谜语小组,入乡寻俗。韩城是历史文化名城,韩城民谣值得关注。如《全年菜》这样说:‚正月菠菜满地青,二月闪上连根子葱,三月韭菜当街卖,四月摆上黄瓜菜。五月五笋搅生葱,六月茄子黑紫红,七月葫芦摆秋风,八月白菜喜盈盈,九月芫荽拿秤秤,十月萝卜白生生,三天没到菜园里,水满结成冰。‛民间谜语如‚一树五股,顶头卧白虎。红竹竿挑白旗,呼噜呼噜上庙里。‛谜底是‚手端碗吃面条‛;‚一对鸡,顺地飞,白天饱,黑了饥。‛谜底是‚鞋子‛。这些民谣谜语,其中有认识自然,认识生活的因素,又有人民的勤劳创造精神,凝聚着劳动者的智慧,凝聚着平凡百姓对生活的思考和对幸福的追求。学生入乡听俗,入乡学俗,既增强了学习兴趣,又受到乡音乡情的熏陶。
家训门楣采风小组,收获颇丰。乡间古院厅房两侧山墙上的家训,字形遒劲,文化气息浓郁。内容多为道德修养之类,如‚至乐莫如读书,至善莫如教子,寡智可以习静,寡能可以节劳‛‚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等等。门楣题字也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有炫宗耀祖的‚父子御史‛‚十马高轩‛‚进士第‛,有体现伦理道德的‚谦受益‛‚积善居‛‚笃敬‛,有体现理想追求的‚永吉庆‛‚平为福‛‚读耕第‛等。学生从中了解了居户的家世家风,能感受到古老文化的独特魅力。
四合院采风小组,侧重了解韩塬古老的住宿风俗。被陕西省定为‚历史文化保护村‛的党家村,有不少四合院,呈长方形,由厅房、左右厢房和门房组成。厅房为头,高大宽敞,为供祖和设宴之所;厢房为起居之室,长幼兄弟居住有序;门房较大,一家之长住在这里,门房有窗户,可监督其子孙的交友等行为。虽说这样的住宿习惯今多不用,但这种儿孙爱老敬老、老人关照儿孙的古老风气,让学生受到潜移黙化的教育。
新城园林采风小组,则侧重考察‚禹甸园‛。那里墨迹众多,碑石林立,花草艳丽,椅子石几错落有致。学生们考察了此园的命名来由,理解《诗经〃韩奕》中‚奕奕梁山,惟禹甸之‛的含义。整个活动,有联想与想象,有创造与发挥,将历史文献与现代生活联系在一起,既真实可感,又加深了他们对城市文化的理解。
当然,地方特色的高考题毕竟只是少数,乡俗采风活动更大的意义,还在于以己及人,培养学生对他人的关注;通过民俗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引导学生认识家乡,热爱家乡,并由近及远地扩展到对祖国民族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