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 精品讲义】第十讲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课件

语之间也构不成判断关系。 如: ▪ 百工维时。 (《 尚书 ·皋陶谟》) ▪ 蚩尤惟始作乱。 (《 尚书 ·吕刑》)
14
乃
▪ “乃”在古汉语中经常出现在判断句的主语与谓语
之间,很像是判断词,但实际上它是放在谓语之
前的副词,起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其作用与现
b韩是魏之县也。 (战国策 ·魏策三)
1972年长沙马王堆出土帛书彗星图,说明“是”当时既
作代词,也用为判断词。如:
是是帚慧。 是是苫慧。
25
▲先秦虽已经有“是”字判断句,但还是少数,仍以
作指示代词为常。凡是可能用“此”替换的,一般 不宜视为判断词。 ▪ (1) 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 虢。 公曰:“是吾宝也。 ” (左传 ·僖2) ▪ (2) 少事长,贱事贵,不 肖事贤,是天下之通义也
➢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 是何故 也?(墨子 ·非攻上)
➢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 此何 故也? (墨子 ·非攻上)
2.在上古汉语判断句中作主语的“是” ,常是复指上 文出现了的内容
▪ 国平养儒侠,难至用介士, 所利非所用, 所用非所 利,是故服事者简其业,而游学者 日众。 是世之所 以乱也。 (韩非子 ·五蠹)
20
▪ 千里而见王, 是予所欲也。 (孟子·公孙丑上) ▪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
改,是吾忧也。 (论语 ·述而)
▪ 尔共苞茅不纳,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復, 寡人是问。 (左 ·僖4)
▪ 判断词“是”的形成?
➢来源 ➢产生时间
21
1.上古汉语判断句中,常以指示代词“是” 作主语 ▪ 是社稷之臣也。(论语 ·季氏将伐颛臾)
《古代汉语判断句》课件

判断句的语气
肯定语气:表示肯定、确定、不 容置疑
疑问语气:表示疑问、询问、不 确定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Βιβλιοθήκη 否定语气:表示否定、拒绝、反 对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感叹语气:表示感叹、赞美、惊 讶
判断句的语调
否定句:语气否定,语调下 降
疑问句:语气疑问,语调上 扬
肯定句:语气肯定,语调平 稳
祈使句:语气强烈,语调下 降
古代汉语判断句 的翻译和运用
判断句的翻译技巧
理解句意:首 先要理解判断 句的意思,明 确其表达的观
点和态度。
翻译技巧:根 据句意,选择 合适的翻译技 巧,如直译、 意译、增译、
减译等。
词语选择:在 翻译过程中, 要注意词语的 选择,尽量选 择与原文意思 相近的词语。
句式调整:在翻 译过程中,要注 意句式的调整, 使翻译后的句子 符合目标语言的 语法和表达习惯。
《古代汉语判 断句》PPT课 件
PPT,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PPT
添加目录标题 课件介绍
古代汉语判断 句概述
古代汉语判断 句的类型
古代汉语判断 句的语气和语 调
古代汉语判断 句的翻译和运 用
古代汉语判断 句的特殊形式 和注意事项
总结与展望
添加章节标题
语气特点:肯定、否定、疑 问、祈使
用词特点:常用判断词、副 词、助词等
句式特点:陈述句、疑问句、 祈使句等
判断句的作用
描述事物的性质、状态或特 征
判断句是古代汉语的重要组成 部分,有助于理解古代汉语的
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
表达肯定或否定的观点
判断句在现代汉语中也有广泛 的应用,有助于提高语言表达
【精品】PPT课件 古代汉语判断句18页文档

【精品】PPT课件 古代汉语判断句
16、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 完。 17、一般情况下)不想三年以后的事, 只想现 在的事 。现在 有成就 ,以 才能更 辉煌。
18、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 充满光 明。 19、学习的关键--重复。
20、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 人只能 引为烧 身,只 有真正 勇敢的 人才能 所向披 靡。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古代汉语之判断句

古代汉语之 判断句
▪ 一、句子的分类 ▪ 句子的分类方法很多,用不同的标准,
分出的句子种类 是不同的。
▪ 根据语气可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 句、感叹句;
▪ 根据语气还可以把句子分成肯定句和否 定句;
▪ 根据结构的繁简,可以分为单句和复句; ▪ 根据谓语的性质可以分为判断句(名词
谓语句)、描写句(形容词谓语句)、 叙述句(动词谓语句).
六、“是”字在判断句中 的使用
▪ 先秦汉语中,“是”字是指示代词,作用 和“此”一样,常作主语。如:
▪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 之过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 2、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论语·里仁)
▪ 3、是社稷之臣也。(论语·季氏)
▪ 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四、“为”字在判断 句中的使用 p247
是个涵义非常广泛的实义动词,被称作古代汉语 的“万能动词”。甲骨文意为:役象劳作。一般 不看作判断词,只有极个别应看作判断词。
▪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算是 ▪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变为,成为 ▪ 至于赵之为赵,赵之子孙侯者:建立 ▪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治 ▪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做 ▪ 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之:作为 ▪ 大家请看教材p202《长沮桀溺耦而耕》
▪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庄子·养生主)
▪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 谖之计也。《冯谖客孟尝君》
3:表示较复杂内容
▪ 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刿论战) ▪ 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 《战国
策·冯谖客孟尝君》 ▪ 子野之言君子哉。《左传·昭公八年》 ▪
课堂作业
说明下列判断句的结构形式: 1、张骞,汉中人也。 2、秦,虎狼之国。 3、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4、南冥者,天池也。 5、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1.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一、古代漢語的判斷句(12)
第六, 在“„„者,„„也”式及其省略形式的謂語前面加 上否定詞“非”,表示否定判斷。“非”的作用是否定整個謂語, 譯成“不是”,但“非”並不是判斷詞,而是副詞。例如: 《左傳·成公四年》:“楚雖大,非吾族也。” 《論語·憲問》:“管仲非仁者與?” 《戰國策·趙策》:“吾乃今然後知君非天下之賢公子也。” (表示否定判斷的主謂詞組“君非天下之賢公子”作動詞“知” 的賓語)
一、古代漢語的判斷句(5)
(三) “„„者,„„”式 這種形式也可以看成“„„者,„„也”式的省略。例如: 《老子》:“兵者,不祥之器。” 《老子》:“是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 資。” 《史記·張儀列傳》:“陳軫者,遊說之士。” 《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天下者,高祖天下。” 《史記·項羽本紀》:“陳嬰者,故東陽令使。” 晁錯《論貴粟疏》:“粟者,民之所種。”
一、古代漢語的判斷句(6)
(四) “„„,„„”式 這種形式也可以看成“„„者,„„也”式的省略。例如: 《史記·孟軻荀卿列傳》:“荀卿,趙人。” 《史記·孝文本紀》:“農,天下之本。” 《漢書·文帝紀》:“朕,高皇帝側室之子。” 《詩·關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詩·兔罝》:“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Hale Waihona Puke 一、古代漢語的判斷句(3)
一、古代漢語判斷句的基本形式及其變體 古代漢語典型的判斷句,是不用判斷詞的。 其表現形式主要有四種: (一)“„„者,„„也”式 這種格式中的“者”是輔助性代詞,它的作用是復指前面的名 詞主語;“也”是語氣詞,其作用是幫助判斷,“也”前是直接作 謂語的名詞、名詞性詞語或代詞。例如: 《莊子·逍遙遊》:“南冥者,天池也。” 《戰國策·趙策》:“彼秦者,棄禮義而尚首功之國也。” 《史記·陳涉世家》:“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吳廣者,陽夏 人也,字叔。” 《史記·項羽本紀》:“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 韓愈《師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有時,判斷句的主語是“者”字結構,如《孟子·離婁下》: “追我者,誰也?”
王力《古代汉语》教材精讲讲义(第10讲 古汉语通论(七~八))【圣才出品】

第10讲古汉语通论(七~八)古汉语通论(七)判断句,也字判断句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的。
在现代汉语里,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一般要用系词(判断词)“是”字来联系,例如“我是中国人”。
但是在秦汉以前,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而是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来帮助判断。
例如:制,岩邑也。
(左传隐公元年)虢,虞之表也。
(左传僖公五年)董狐,古之良史也。
(左传宣公二年)而母,婢也。
(战国策·赵策)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左传隐公元年)有时候在主语后面用语气词“者”字表示提顿,然后再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
例如:彼秦者,弃礼义而尚首功之国也。
(战国策·赵策)彼吾君者,天子也。
(战国策·赵策)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逍遥游)臣之所好者,道也。
(庄子·养生主)这种用”也”字煞句和用”者”“也”照应的句子,是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典型结构。
在先秦时代,有些”是”字容易被人误解为系词,实际上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或谓语。
例如:是吾师也。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是社稷之臣也。
(论语·季氏)在这两个例子里,“是”字用作主语,“吾师”“社稷之臣”是谓语。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战国策·魏策)(今天就是这样。
)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孟子·梁惠王下)汤之问棘也是已[1]“是已”略等於“是也”,“已”字也是语气词。
(庄子·逍遥游)在这三个例子里,“是”字用作谓语,“今日”“武王”“汤之问棘”是主语。
在判断句中,人们所判断的不限於人或物,有时候是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在前面叙述过了,然后用指示代词“是”字或“此”字复指,使意义更为明确。
例如: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左传僖公三十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虎兕出於柙,龟玉毁於椟中,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總而言之, 種形式: 總而言之,古代漢語判斷句共有七種形式:
a、…… , ……也 。 b、…… 者,……也。 c、…… 者,……。 d、…… ,……。 e、……者,……者也。 f、…… 也者,……也。 g、…… ,……者也。
古代漢語表示否定判斷,是在判斷句的謂語之前加上 “非”字。例如: (13)楚雖大,非吾族也。 (《左傳成公四年》) 非 也 (14)耕漁與陶,非舜官也。 (《韓非子曆山之農侵 非 也 畔》) (15)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戰國策魏 非 也 策》) (16)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 (李斯《諫 非 也 逐客書》) 這種“非”字,雖然可以譯成現代漢語的“不是”, 但它本身並不是判斷詞,而是副詞。這一點在後面副詞一 節裏還要談到。
(10) 竟不易太子者,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 (《史 者 也 記張良列傳》) 例(7)“割也”和“折也”是說明“良庖歲更刀”和 “族庖月更刀”的原因。例(8)是從正反兩個方面說明“輕 辭天子”和“重爭士橐”的原因。例(9)比較複雜,但略加 分析,就可以看出“位尊而無功”以下三小句是解釋“近者 禍及身,遠者及其子孫”的原因的。例(10)“良本招此四 人之力”是解釋“竟不易太子”的原因的。現代漢語的判斷 句也有種種靈活用法,但和古代漢語並不完全相同。例如, 上舉在複句中直接用判斷句形式說明原因的用法,在現代漢 語中就不常見。我們學習古代漢語的判斷句時,對現代漢語 已經不用的靈活用法就應該特別注意。
無論是“乃”、“即”,還是“維”、“惟”,都不是判 斷詞。“乃”和“即”是副詞,用來加強肯定語氣,大致相當 於現代漢語的“便(是)”、“就(是)”。因此,到“是” 被作爲判斷詞普遍使用以後,它們可以加在“是”的前面,構 成“乃是”、“即是”。“維”和“惟”有時看去很像判斷詞, 但實際上是放在句中的語氣詞,起引出謂語的作用。在多數情 況下,它後面的謂語並不能和前面的主語發生判斷關係。例如: (6) 百工維時。 (《尚書臯陶謨》) 維 (7) 蚩尤惟始作亂。 (《尚書呂刑》) 惟 (8)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 (《詩經大雅文王》) 維 例(6)“工”通“官”,“時”通“是”;句意謂“百官 皆如此”;“時”和“百工”並不能發生判斷關係。例(7) “始作亂”和“蚩尤”、例(8)“新”和“其命”都如此。關 於“維”和“惟”的作用,在《語氣詞和詞頭、詞尾》一節中 還會談到。
《古代汉语判断句》课件

宾语与动词
宾语
例如
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一般紧跟 在表语之后,由名词、代词等充当。
“刘备称帝。”其中,“帝”是宾语 ,“称”是动词。
动词
表示动作行为的词语,通常出现在句 末,是对宾语的描述或说明。
04
判断句的语义关系
等同关系
同类关系
表示两个概念属于同一类别,如“此乃虎也”。
属性关系
表示某一事物具有某种属性,如“君子坦荡荡” 。
疑问句主要用来提出问题或询问信息,而判断句 则是用来回答问题或提供信息,其答案通常是肯 定或否定的。
03 与感叹句的区别
感叹句主要用来表达情感或评价事物,而判断句 则是客观地描述事物的性质和特征,不带有个人 情感色彩。
02
判断句的分类
肯定判断句
01 肯定判断句的定义
肯定判断句是用判断语气的助动词“乃、为、即 ”等词来强调肯定事实的句子。
形式差异
古代汉语判断句与现代汉语在形式上存在明显差异,如古 代汉语中常见的“者”和“也”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 。
语义差异
虽然现代汉语判断句在形式上更加简单明了,但在某些语 境下,古代汉语判断句所表达的语义更加深刻和丰富。
使用场合
古代汉语判断句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场合相对较少,但在 文学作品、学术论文等正式文体中仍有一定应用。
比喻能够使语言更加形象、生动 ,增强读者的感知和理解。
比拟
比拟的定义
比拟是指将一个事物赋予人的情感、行为或特征 ,以形象地表达出该事物的特点或情感。
比拟的分类
比拟可以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类型。
比拟的作用
比拟能够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强读者的感 知和理解。
借代
借代的定义
判断句古代汉语优质课件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是吾师也,
若之何毁之?”
《左传·僖公二年》:“是吾宝也。”
《论语·里仁》:“富与贵,是人之所
欲也。”
《战国策·楚策》:“天帝使我长百兽,
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孙子兵法·势》:“终而复始,日月是
也。”
《韩非子·难言》:“以智说愚必不听,
文王说纣是也。”
《战国策·魏策》:“若士必怒,伏尸二
不知,是知也。”
《庄子·逍遥游》:“我腾跃而上,不过 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但在古汉语中,用来复指前面所述之
事的代词“是”、“此”,有时也可不 用;这样,看起来判断的形式不明显, 但实际上仍是判断句。例如: 《左传·僖公三十年》:“许君焦
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是)君之所知
也。”
第二,有些判断句的主语省略,只出现谓语。 这是因为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已在上文出现过,
但“非”并不是判断词,而是副词。
例如:
《左传·成公四年》:“楚虽大,非吾族
也。”
《论语·宪问》:“管仲非仁者与?”
《战国策·赵策》:“吾乃今然后知君非天
下之贤公子也。”
关于不用判断词的判断句,有四点值得注意:
第一,在判断句中,有时候是对一件前面
已经叙述过的事情进行判断;这时候,经常用 代词“是”、“此”来复指该事,使判断对象 更加明白。例如: 《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
《史记·留侯世家》:“所诛者,皆生平所仇怨。”
《史记·项羽本纪》:“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孟子·公孙丑上》:“子诚齐人也。” 《战国策·赵策》:“今秦万乘之国,梁亦万乘之 国。”
(6) 在“„„者,„„也”式及其省略形式的
古代汉语判断句

古代汉语判断句判断句【背景知识】句子的分类按不同分类标准,句子种类不同:谓语表示的语法意义:判断句、描写句、叙述句谓语成分:名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动词谓语句语气表达: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肯定句、否定句句子繁简:单句、复句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描写句:一般是用形容词或形容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描写事物是什么样子。
叙述句:一般是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表示一种动作或叙述一件事情。
一、古今判断句的差异古代汉语的判断句陈胜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世家》)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左传·隐公元年》)今京不度,非制也。
(同上)楚虽大,非吾族也。
(《左传·成公四年》)现代汉语的判断句延边大学是211重点大学。
他不是延吉人。
▲古今判断句的差异?▲现代汉语判断句一般由判断动词“是”作述语(不用的频率很低)。
▲古汉语判断句常直接用名词谓语构成判断,上古汉语不用判断词“是”,靠判断句主语与谓语的语义关系进行判断。
有时在主语后加代词“者”,复指主语,引出谓语;在谓语后加语气词“也”,表达判断语气,帮助判断。
▲现代汉语判断句的否定用“不”,古汉语判断句的否定用“非”。
二、古汉语判断句的基本格式A.肯定形式1.主语+者,谓语+也。
⑴蔺相如者,赵人也。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⑵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⑶亚父者,范增也。
(《史记·项羽本纪》)⑷吾所欲者,土地也。
(《韩非子·五蠹》)2.主语,谓语+也。
(1)周公,弟也,管叔,兄也。
(《孟子·公孙丑下》)(2)夫管子,天下之才也。
(《国语·齐语》)(3)封建非圣人意也。
(柳宗元《封建论》)(4)蔡叔,康叔之兄也。
(《左传·定公四年》)3.主语+者,谓语。
(1)虎者,戾虫。
(《战国策·齐策》)(2)杜周者,南阳杜衍人。
古代汉语第十讲

◆现代汉语表示被动的“被”字句 实际上在战国末期就已经开始出现, 但少见,到汉代才出现多一些。 例如: ◇今兄弟被侵,必攻者,廉也;知 友被辱,随仇者,貞也。(《韩非 子· 五蠹》) ◇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 也。(《战国策· 齐策一》)
四、副词
副词是一种半实半虚的词。它们能表示 行为、动作、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 时间、可能性、情态和否定作用等。副 词分为:程度、范围、时间、情态、否 定和表敬六类。
◆古代汉语还常见“见”字放在动词之前形 成被动句式。 ◇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 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荀子•非 十二子》)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 见放。(《楚辞•渔父》) ◇先绝齐而后责地,则必见欺于张仪。 (《史记•楚世家》)(不能直接由“见”引 进行为的主动者,需要引进时,只能在动词 后面另用“于”的被动句式配合,行为的主 动者出现在“于”的后面)
■“是”作为判断词来用,汉代肯定就有了,之后更多,反 映了当时口语中判断句形式的新发展,但始终没有被普遍采 用,甚至到近代。作为判断词的个案,例如: ◇此必是豫让也。(《史记· 刺客列传》) ◇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论衡· 死伪》)) ■先秦时代,汉语中究竟有没有判断词存在,目前还有争论。 如“为”有人认为是判断词,有人认为是一般动词。本书认 为绝大多数情况下,“为”不是判断词,但作用很像判断词 “是”。例如: ◇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之。(《左传 · 襄公二十 六年》)(显然不是判断词) ◇余为伯鯈( tiá o ),余而祖也。(《左传 · 宣公二年》) (与现代汉语“是”相当)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中,在谓语前面可以加副词 “乃”、“即”或语气词“维”、“惟”等。例如: ◇是乃狼也。(《左传· 宣公四年》) ◇我马维骐。(《诗经· 小雅· 皇皇者华》)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诗经· 大雅· 文王》) ◇黍稷非馨,明徳惟馨。(《左传· 僖公五年》) ■判断句是表示判断的,有时,有些判断句并不表 示判断,它们的主语和谓语并不是同一事物或同一 类别。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制》) ◇曹公,豹虎也。(《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
古代汉语-判断句

❖ “为”字式:判断句or动词谓语句
▲古代汉语的“为”是一个意义十分广泛的及物
动词,对它的解释须根据文意而定。
❖ 王使人为冠。(战国策·齐策) ❖ 为国以礼。(论语·先进) ❖ 女为《周南》、《召南》矣乎?(论语·阳货) ❖ 杀鸡为黍而食之。(论语·微子) ❖ 固哉,高叟之为诗也。(孟子·告子) ❖ 不如早为之所。(左传·隐元)
❖ 演变的原因是这种复指代词“是”,具有判断意 味。
❖ 产生时间:
❖ 起源于先秦,发展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的口语 中已不可或缺。
❖ 文言中仍很少用,一直延续到白话文兴起的时代。
❖ 判断动词“是”的早期用例
汉代:
a小儿谣曰:“楚王渡江得萍实,大如斗,赤如日, 剖而食之美如蜜。”此楚之应也。(说苑·辨物)
❖ 语义上不表示判断的名词谓语句,不是判断句。
B.以副词“乃”、“即”、“诚”、“必”、“亦”、 “皆” 、“惟”、“维”、“伊”、“繄” 、 “诚”、“实”、“尽”、“素”、“固”、 “良”、“必”、“真”、“又”、“本”、 “盖”、“其”等帮助表判断。
❖ 主语+副词+谓语+(也)
❖ 是乃仁术也。(孟子·梁惠王上) ❖ 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 ❖ 温衣美食者,必此家也。(韩非子·六反) ❖ 贵贤,仁也;贱不肖,亦仁也。(荀子·非十二子)
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 ❖ 尔共苞茅不纳,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復,
寡人是问。(左·僖4) ❖ 判断词“是”的形成?
来源 产生时间
1.上古汉语判断句中,常以指示代词“是”作主语
❖ 是社稷之臣也。(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 故也?(墨子·非攻上)
王力《古代汉语》判断句

王力《古代汉语》判断句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句子根据谓语表示的语法意义,分为描写句、叙述句、判断句。
描写句,一般指用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的词组作谓语的句子,描写事物是什么样子。
叙述句,一般指用动词或动词性的词组作谓语的句子,表示一种动作或叙述一件事情。
判断句,一般指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判断句,古今有明显的变化。
一、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形式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是”。
如:张骞,汉中人也.。
(《汉书·张骞传》)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左传·齐桓公伐楚》)古代汉语常见的判断格式有:1. ……者,……也语气词“者”表停顿,语气词“也”加强肯定。
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逍遥游》)吾所欲者.,土地也.。
(《韩非子〃五蠹》)陈胜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起义》)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2. ……者,……语气词“者”表停顿,谓语后不加“也”。
虎者,戾虫。
(《战国策〃秦策二》)粟者,民之所种。
(晁错《论贵粟疏》)兵者,不祥之器。
(《老子》第31章)3. ……,……也谓语后用语气词“也”加强肯定。
制,岩邑也.。
(《左传〃隐公元年》)董狐,古之良史也.。
(《战国策〃齐策一》)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左传〃齐桓公伐楚》)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张骞,汉中人也.。
(《汉书〃张骞传》)4. ……,……今秦,万乘之国。
(《战国策〃赵策》)荀卿,赵人。
(《史记〃孟轲荀卿列传》)农,天下之本。
(《史记〃孝文本纪》)刘备,天下枭雄。
(《资治通鉴〃汉纪》)注意:语义上不表示判断,即不能说明是什么、不是什么的句子,不是判断句。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柳宗元《捕蛇者说》》蟹六跪而二螯。
(《荀子·劝学》)二、判断句中帮助判断的词语古代汉语的判断句,还可以在谓语前加上副词“乃、即、则”和语气词“惟、维”等。
古代汉语句子成分

古代汉语句子成分句式特点古代汉语的判断句1、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进行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所谓判断句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2、古代汉语判断句和现代汉语不同,一般不用判断动词“是”,而在谓语后面加语气词“也”帮助判断。
3、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几种形式:1)“主+谓+也”,如:此王业也。
2)“主+者+谓+也”,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3)“主+者+谓”,如:兵者,凶器。
4)“主+谓”,如:兵,凶器。
5)“主+副+谓+(也)”如:“身非木石”、“此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6)“主+谓+宾”,如:“余为伯倏。
”4、有些判断句主谓语在逻辑上并不构成判断关系,而是:1)表比喻。
如: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2)表因果关系。
如: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被动意义的表达方式1、主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即施事者,如我读书。
2、被动句:主事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接受者,即受事者,如杯子打破了。
3、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1)“于”(“乎”)字句。
及物动词+于+施事者如: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省略“于”字,动+施事者。
如:大树不夭斤斧,物无害者。
“于”字句经常用于主动与被动对比的复句里。
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2)“为”字句。
为+施事者+及物动词。
如:(吾子)今为赤帝子斩之。
“为+及物动词。
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3)“见”字句。
见+及物动词。
如:人皆以见侮为辱。
见+及物动词+于+施事者。
如: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
南北朝后,“见+动词(主动句)”表示“对我怎样”,如“慈父见背”(慈父背弃我),不是被动句。
(4)“为……所……”句。
为+施事+所+及物动词。
如: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为+所+及物动词。
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5)“被字句”。
被+施事者+及物动词”。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一、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
从意义上看,判断句是对事物或事物的属性做出判断(包括肯定的和否定的句子),即判断主语所表达的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从句型上,判断句一般是用名词性成分做谓语的句子。
二、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1、主语+谓语+也(某,某也)例:A、张骞,汉中人也。
B、王,人君也。
2、主语+者+谓语+也(某者,某也)例:陈胜者,阳城人也。
3、主语+者+谓语(某者,某)例:A、兵者,不祥之器。
B、陈轸者,游说之士。
4、主语+谓语(某,某)例:A、荀卿,赵人。
B、夫鲁,齐晋之唇。
5、主语+副词+谓语(+也)(某,非某也)例:A、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B、耕渔与陶,非舜官也。
C、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6、谓语+也(某也)例:A、隐者也。
B、酣战之时,司马子反渴而求饮,竖谷阳操觞酒而进之,子反曰:“嘻!退,酒也。
”谷阳曰:“非酒也。
”主语(名词)后面的“者”是个指示代词,表示复指,意思是这个人,这件事,又起提示强调作用。
句尾语气词“也”,帮助表示判断。
三、古代汉语的“是”的词性和用法(一)指示代词1、做主语例:是社稷之臣也。
2、做前置宾语例:寡人是问。
3、复指前置宾语例:唯命是听。
(二)判断词(汉代以后出现,仿先秦文言不用)例:A、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B、此必是豫让也;(三)形容词例:A、主爵都尉汲黯是魏其。
B、魏其言是也。
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的复指代词“是”演变为后来的判断词,其原因是具有判断意味。
例: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是”做判断词来用,汉代就有了。
例:此必是豫让也。
四、古代汉语判断句中“为”、“维(惟)”、“乃”“即”的词性与作用。
1、“为”多数都为普通动词例:A、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之。
B、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C、余为伯侯,余尔祖也。
2、“维(惟)”是句中语气词,起引出谓语的作用例:A、百日维新,维新变法、B、尔维旧人。
【古代汉语 精品讲义】第十讲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 4、主语+谓语 • 甚至“者”字、“也”字都不用,也可以形成判断句。例如: • ①荀卿,赵人。 • ②夫鲁,齐晋之唇。 • ③是炎帝之少女。 • ④仲弓父,贱人。 • ⑤兵,凶器。 • 3、4这两种形式在古文中的出现频率较低,由于不用语气词“也”,
• ③尔为尔,我为我。
• “余为伯鯈”的意思是“我是伯鯈(人名)”,这个“为”是 判断词,显然是从“晋为盟主”的“为”发展而来的,可是 已经没有“作为”的意思了。
• 但这种用“为”字表判断的句式在先秦不多见。上例“余 而祖也(我是你的祖先) ”就没有说成“余为而祖”。
• 三、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
• ①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
• ②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论衡·死伪》)
• ③若枯即是荣,荣即是枯,则应荣时凋零,枯时结实。(范缜《神灭论》)
• 这些句子反映了当时口语中判断句形式的新发展。但在基本上以先秦的 作品为准则的文言文中,这种“是”字作判断词的句式始终没有被普遍采 用,甚至到明清以至近代,文言文中的判断句,绝大多数仍然采用先秦的 形式。
• ⑤我马维骐。 • ⑥尔惟旧人。 • ⑦髧彼两髦,实维我仪。 • (髧:dàn头发下垂的样子。实:语助词。仪:配偶。) • ⑧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 判断句中加“乃”和“即”的,先秦不太多,后代用得较
多;加“维”和“惟”的,后代不多见,先秦却比较常见。
• 无论是“乃”、“即”,还是“维”、“惟”,都不是判 断词。“乃”和“即”是副词,用来加强肯定语气,大致相 当于现代汉语的“便 (是)“,“就(是)”,因此,到后代出现了 判断词“是”以后,它们可以加在“是”前面,构成“乃 是”、“即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一、判断句的定义
• 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 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 断,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属于什么,或不 属于什么。
• 判断句中的“是”,叫做判断词(也叫系词)。它是联系主语 和谓语的,也帮助表示判断。表示否定判断,要在“是” 前面加上否定副词“不”。
• 1、 表示类属关系。 • ① 滕,小国也。
不是判断词。有时“为”字的作用很像现代汉语的判断词 “是”。例如:
• ①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之。
• ②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 但实际上这些“为”字都是动词,不是真正的判断词。
• 只是在极少数句子中,“为”才和现代汉语的判断词“是” 相当。例如:
• ①余为伯鯈(shū),余而祖也。 •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甚至连起提顿作用的“者”也不用,所以判断意味较弱。
• 5、主语+副词(或语气词)+谓语+(也)。 •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中,在谓语前面还可以加非、乃、即、则、诚等副词
或维、惟等语气词。
• (1)在判断句的谓语之前加上否定副词“非”字,表示否定判断。例如: • ①楚虽大,非吾族也。 • ②耕渔与陶,非舜官也。 • ③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 这种“非”字虽然可以译成现代汉语的“不是”,但它本身并不是判断
示确认,肯定的意义。
• 2、主语+者+谓语+也 • ①南冥者,天池也。 • ②吾所欲者,土地也。 • ③陈胜者,阳城人也。 • ④彼秦者,弃礼义而尚首功之国也。 • ⑤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 ⑥兵者,凶器也。 • 这是古代汉语判断句常见的另一种基本形式。在判断句中
不仅用了语气词“也”,还加了一个语气助词“者”(郭锡 良认为是复指代词),起提示,加强语气作用,与“也”相 呼应。这种句式的判断意味更强一些。
• “维”和“惟”有时看去很像判断词,但实际上是放在句 中的语气词,起引出谓语的作用,在多数情况下,它后面的 谓语并不能和前面的主语发生判断关系。例如: 百工维时。
• 6、主语+是(为)+宾语• ຫໍສະໝຸດ 1)主语+是+宾语
• “是”作为判断词来用,汉代肯定就有了。从汉语的发展来看,判断 词“是”是由指示代词“是”发展来的。例如:
• ⑤我马维骐。 • ⑥尔惟旧人。 • ⑦髧彼两髦,实维我仪。 • (髧:dàn头发下垂的样子。实:语助词。仪:配偶。) • ⑧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 判断句中加“乃”和“即”的,先秦不太多,后代用得较
多;加“维”和“惟”的,后代不多见,先秦却比较常见。
• 无论是“乃”、“即”,还是“维”、“惟”,都不是判 断词。“乃”和“即”是副词,用来加强肯定语气,大致相 当于现代汉语的“便 (是)“,“就(是)”,因此,到后代出现了 判断词“是”以后,它们可以加在“是”前面,构成“乃 是”、“即是”。
• ③尔为尔,我为我。
• “余为伯鯈”的意思是“我是伯鯈(人名)”,这个“为”是 判断词,显然是从“晋为盟主”的“为”发展而来的,可是 已经没有“作为”的意思了。
• 但这种用“为”字表判断的句式在先秦不多见。上例“余 而祖也(我是你的祖先) ”就没有说成“余为而祖”。
• 三、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
判断句的谓语后面加语气词“也”帮助判断。如:
• ①制,岩邑也。 • ②是社稷之臣也。 • ③南冥者,天池也。 • ④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 以上句子表明,古汉语中没有判断词,直接用名词,代词,名词性短
语作谓语。
•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可以归纳出如下六种形式: • 1、主语+谓语+也。 • ①董狐,古之良史也。 • ②王,人君也;蜀,人臣也。 • ③张骞,漠中人也。 • ④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 ⑤此王业也。 • ⑥劫天子,恶名也。 • 这是古代汉语判断句最常见的基本形式,用语气词“也”帮助判断,表
• 而语义上不表示判断的句子则不是判断句。例如: ①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②蟹六跪而二螯。 这两句都是名词充当谓语的句子。但是很显然,这两
句的意思并不表示判断,而是进行描写。因此尽管它们是 名词谓语句,但却不是判断句。
• 二、古代汉语判断句的特点和形式 •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和现代汉语很不相同:它一般不用判断词,而是在
• 3、主语+者+谓语 • 有时候,“也”字可以不用。例如: • ①兵者,不祥之器。(《老子》) • ②陈轸者,游说之士。(《史记·张仪列传》) • ③虎者,戾虫。 (戾:凶暴)
• 4、主语+谓语 • 甚至“者”字、“也”字都不用,也可以形成判断句。例如: • ①荀卿,赵人。 • ②夫鲁,齐晋之唇。 • ③是炎帝之少女。 • ④仲弓父,贱人。 • ⑤兵,凶器。 • 3、4这两种形式在古文中的出现频率较低,由于不用语气词“也”,
• 古代汉语中常常出现的“是”字,更多的情况下不是判断 词,而是指示代词,作用和“此”一样,常用来作判断句的 主语。例如:
• ①公曰:“是吾宝也。”(《左传.僖公二年》) • ②是社稷之臣也。(《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 以上例句中的“是”都用作主语,和“此”的性质相同。
• (2)主语+为+宾语 • 我们认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先秦时代的“为”字显然
• ①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
• ②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论衡·死伪》)
• ③若枯即是荣,荣即是枯,则应荣时凋零,枯时结实。(范缜《神灭论》)
• 这些句子反映了当时口语中判断句形式的新发展。但在基本上以先秦的 作品为准则的文言文中,这种“是”字作判断词的句式始终没有被普遍采 用,甚至到明清以至近代,文言文中的判断句,绝大多数仍然采用先秦的 形式。
词,而是否定副词,
• (2)在谓语前面加副词乃、即、则、诚或语气词维、惟等。 • ①是乃狼也。 • ②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④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谓语前可有副词修饰,副词修饰充当谓
语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这一种情况较特殊,但从另一个角 度:状语可以修饰谓语的角度却又可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