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 精品讲义】第十讲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而语义上不表示判断的句子则不是判断句。例如: ①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②蟹六跪而二螯。 这两句都是名词充当谓语的句子。但是很显然,这两
句的意思并不表示判断,而是进行描写。因此尽管它们是 名词谓语句,但却不是判断句。
• 二、古代汉语判断句的特点和形式 •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和现代汉语很不相同:它一般不用判断词,而是在
• ⑤我马维骐。 • ⑥尔惟旧人。 • ⑦髧彼两髦,实维我仪。 • (髧:dàn头发下垂的样子。实:语助词。仪:配偶。) • ⑧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 判断句中加“乃”和“即”的,先秦不太多,后代用得较
多;加“维”和“惟”的,后代不多见,先秦却比较常见。
• 无论是“乃”、“即”,还是“维”、“惟”,都不是判 断词。“乃”和“即”是副词,用来加强肯定语气,大致相 当于现代汉语的“便 (是)“,“就(是)”,因此,到后代出现了 判断词“是”以后,它们可以加在“是”前面,构成“乃 是”、“即是”。
• 古代汉语中常常出现的“是”字,更多的情况下不是判断 词,源自文库是指示代词,作用和“此”一样,常用来作判断句的 主语。例如:
• ①公曰:“是吾宝也。”(《左传.僖公二年》) • ②是社稷之臣也。(《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 以上例句中的“是”都用作主语,和“此”的性质相同。
• (2)主语+为+宾语 • 我们认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先秦时代的“为”字显然
• 1、 表示类属关系。 • ① 滕,小国也。
• “维”和“惟”有时看去很像判断词,但实际上是放在句 中的语气词,起引出谓语的作用,在多数情况下,它后面的 谓语并不能和前面的主语发生判断关系。例如: 百工维时。
• 6、主语+是(为)+宾语
• (1)主语+是+宾语
• “是”作为判断词来用,汉代肯定就有了。从汉语的发展来看,判断 词“是”是由指示代词“是”发展来的。例如:
判断句的谓语后面加语气词“也”帮助判断。如:
• ①制,岩邑也。 • ②是社稷之臣也。 • ③南冥者,天池也。 • ④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 以上句子表明,古汉语中没有判断词,直接用名词,代词,名词性短
语作谓语。
•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可以归纳出如下六种形式: • 1、主语+谓语+也。 • ①董狐,古之良史也。 • ②王,人君也;蜀,人臣也。 • ③张骞,漠中人也。 • ④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 ⑤此王业也。 • ⑥劫天子,恶名也。 • 这是古代汉语判断句最常见的基本形式,用语气词“也”帮助判断,表
• 3、主语+者+谓语 • 有时候,“也”字可以不用。例如: • ①兵者,不祥之器。(《老子》) • ②陈轸者,游说之士。(《史记·张仪列传》) • ③虎者,戾虫。 (戾:凶暴)
• 4、主语+谓语 • 甚至“者”字、“也”字都不用,也可以形成判断句。例如: • ①荀卿,赵人。 • ②夫鲁,齐晋之唇。 • ③是炎帝之少女。 • ④仲弓父,贱人。 • ⑤兵,凶器。 • 3、4这两种形式在古文中的出现频率较低,由于不用语气词“也”,
词,而是否定副词,
• (2)在谓语前面加副词乃、即、则、诚或语气词维、惟等。 • ①是乃狼也。 • ②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④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谓语前可有副词修饰,副词修饰充当谓
语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这一种情况较特殊,但从另一个角 度:状语可以修饰谓语的角度却又可以理解。
•第十讲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 一、判断句的定义
• 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 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 断,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属于什么,或不 属于什么。
• 判断句中的“是”,叫做判断词(也叫系词)。它是联系主语 和谓语的,也帮助表示判断。表示否定判断,要在“是” 前面加上否定副词“不”。
不是判断词。有时“为”字的作用很像现代汉语的判断词 “是”。例如:
• ①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之。
• ②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 但实际上这些“为”字都是动词,不是真正的判断词。
• 只是在极少数句子中,“为”才和现代汉语的判断词“是” 相当。例如:
• ①余为伯鯈(shū),余而祖也。 •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①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
• ②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论衡·死伪》)
• ③若枯即是荣,荣即是枯,则应荣时凋零,枯时结实。(范缜《神灭论》)
• 这些句子反映了当时口语中判断句形式的新发展。但在基本上以先秦的 作品为准则的文言文中,这种“是”字作判断词的句式始终没有被普遍采 用,甚至到明清以至近代,文言文中的判断句,绝大多数仍然采用先秦的 形式。
示确认,肯定的意义。
• 2、主语+者+谓语+也 • ①南冥者,天池也。 • ②吾所欲者,土地也。 • ③陈胜者,阳城人也。 • ④彼秦者,弃礼义而尚首功之国也。 • ⑤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 ⑥兵者,凶器也。 • 这是古代汉语判断句常见的另一种基本形式。在判断句中
不仅用了语气词“也”,还加了一个语气助词“者”(郭锡 良认为是复指代词),起提示,加强语气作用,与“也”相 呼应。这种句式的判断意味更强一些。
甚至连起提顿作用的“者”也不用,所以判断意味较弱。
• 5、主语+副词(或语气词)+谓语+(也)。 •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中,在谓语前面还可以加非、乃、即、则、诚等副词
或维、惟等语气词。
• (1)在判断句的谓语之前加上否定副词“非”字,表示否定判断。例如: • ①楚虽大,非吾族也。 • ②耕渔与陶,非舜官也。 • ③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 这种“非”字虽然可以译成现代汉语的“不是”,但它本身并不是判断
• ③尔为尔,我为我。
• “余为伯鯈”的意思是“我是伯鯈(人名)”,这个“为”是 判断词,显然是从“晋为盟主”的“为”发展而来的,可是 已经没有“作为”的意思了。
• 但这种用“为”字表判断的句式在先秦不多见。上例“余 而祖也(我是你的祖先) ”就没有说成“余为而祖”。
• 三、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
句的意思并不表示判断,而是进行描写。因此尽管它们是 名词谓语句,但却不是判断句。
• 二、古代汉语判断句的特点和形式 •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和现代汉语很不相同:它一般不用判断词,而是在
• ⑤我马维骐。 • ⑥尔惟旧人。 • ⑦髧彼两髦,实维我仪。 • (髧:dàn头发下垂的样子。实:语助词。仪:配偶。) • ⑧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 判断句中加“乃”和“即”的,先秦不太多,后代用得较
多;加“维”和“惟”的,后代不多见,先秦却比较常见。
• 无论是“乃”、“即”,还是“维”、“惟”,都不是判 断词。“乃”和“即”是副词,用来加强肯定语气,大致相 当于现代汉语的“便 (是)“,“就(是)”,因此,到后代出现了 判断词“是”以后,它们可以加在“是”前面,构成“乃 是”、“即是”。
• 古代汉语中常常出现的“是”字,更多的情况下不是判断 词,源自文库是指示代词,作用和“此”一样,常用来作判断句的 主语。例如:
• ①公曰:“是吾宝也。”(《左传.僖公二年》) • ②是社稷之臣也。(《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 以上例句中的“是”都用作主语,和“此”的性质相同。
• (2)主语+为+宾语 • 我们认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先秦时代的“为”字显然
• 1、 表示类属关系。 • ① 滕,小国也。
• “维”和“惟”有时看去很像判断词,但实际上是放在句 中的语气词,起引出谓语的作用,在多数情况下,它后面的 谓语并不能和前面的主语发生判断关系。例如: 百工维时。
• 6、主语+是(为)+宾语
• (1)主语+是+宾语
• “是”作为判断词来用,汉代肯定就有了。从汉语的发展来看,判断 词“是”是由指示代词“是”发展来的。例如:
判断句的谓语后面加语气词“也”帮助判断。如:
• ①制,岩邑也。 • ②是社稷之臣也。 • ③南冥者,天池也。 • ④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 以上句子表明,古汉语中没有判断词,直接用名词,代词,名词性短
语作谓语。
•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可以归纳出如下六种形式: • 1、主语+谓语+也。 • ①董狐,古之良史也。 • ②王,人君也;蜀,人臣也。 • ③张骞,漠中人也。 • ④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 ⑤此王业也。 • ⑥劫天子,恶名也。 • 这是古代汉语判断句最常见的基本形式,用语气词“也”帮助判断,表
• 3、主语+者+谓语 • 有时候,“也”字可以不用。例如: • ①兵者,不祥之器。(《老子》) • ②陈轸者,游说之士。(《史记·张仪列传》) • ③虎者,戾虫。 (戾:凶暴)
• 4、主语+谓语 • 甚至“者”字、“也”字都不用,也可以形成判断句。例如: • ①荀卿,赵人。 • ②夫鲁,齐晋之唇。 • ③是炎帝之少女。 • ④仲弓父,贱人。 • ⑤兵,凶器。 • 3、4这两种形式在古文中的出现频率较低,由于不用语气词“也”,
词,而是否定副词,
• (2)在谓语前面加副词乃、即、则、诚或语气词维、惟等。 • ①是乃狼也。 • ②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④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谓语前可有副词修饰,副词修饰充当谓
语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这一种情况较特殊,但从另一个角 度:状语可以修饰谓语的角度却又可以理解。
•第十讲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 一、判断句的定义
• 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 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 断,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属于什么,或不 属于什么。
• 判断句中的“是”,叫做判断词(也叫系词)。它是联系主语 和谓语的,也帮助表示判断。表示否定判断,要在“是” 前面加上否定副词“不”。
不是判断词。有时“为”字的作用很像现代汉语的判断词 “是”。例如:
• ①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之。
• ②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 但实际上这些“为”字都是动词,不是真正的判断词。
• 只是在极少数句子中,“为”才和现代汉语的判断词“是” 相当。例如:
• ①余为伯鯈(shū),余而祖也。 •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①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
• ②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论衡·死伪》)
• ③若枯即是荣,荣即是枯,则应荣时凋零,枯时结实。(范缜《神灭论》)
• 这些句子反映了当时口语中判断句形式的新发展。但在基本上以先秦的 作品为准则的文言文中,这种“是”字作判断词的句式始终没有被普遍采 用,甚至到明清以至近代,文言文中的判断句,绝大多数仍然采用先秦的 形式。
示确认,肯定的意义。
• 2、主语+者+谓语+也 • ①南冥者,天池也。 • ②吾所欲者,土地也。 • ③陈胜者,阳城人也。 • ④彼秦者,弃礼义而尚首功之国也。 • ⑤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 ⑥兵者,凶器也。 • 这是古代汉语判断句常见的另一种基本形式。在判断句中
不仅用了语气词“也”,还加了一个语气助词“者”(郭锡 良认为是复指代词),起提示,加强语气作用,与“也”相 呼应。这种句式的判断意味更强一些。
甚至连起提顿作用的“者”也不用,所以判断意味较弱。
• 5、主语+副词(或语气词)+谓语+(也)。 •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中,在谓语前面还可以加非、乃、即、则、诚等副词
或维、惟等语气词。
• (1)在判断句的谓语之前加上否定副词“非”字,表示否定判断。例如: • ①楚虽大,非吾族也。 • ②耕渔与陶,非舜官也。 • ③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 这种“非”字虽然可以译成现代汉语的“不是”,但它本身并不是判断
• ③尔为尔,我为我。
• “余为伯鯈”的意思是“我是伯鯈(人名)”,这个“为”是 判断词,显然是从“晋为盟主”的“为”发展而来的,可是 已经没有“作为”的意思了。
• 但这种用“为”字表判断的句式在先秦不多见。上例“余 而祖也(我是你的祖先) ”就没有说成“余为而祖”。
• 三、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