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儒道旅游思想理论

浅论儒道旅游思想理论
浅论儒道旅游思想理论

JISHOU UNIVERSITY

课 程 作 业

题 目:

浅论儒道旅游思想 课程名称:

中国旅游发展史 姓 名:

李润孝 学 号: 2012200895 所属学院:

旅游与管理工程学院 班 级:

2010级旅本3班(专升本) 任课教师:

田金霞

浅论儒道旅游思想理论

摘要:旅游思想是随着旅游活动的产生和发展应运而生的。我国旅游思想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先秦时期,儒道两家就分别开创了注重道德价值的“比德观”和注重个性情感价值的“比情观”。作者对这两种不同的旅游思想进行了论述,试图探寻两者对后世旅游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儒家;道家;功利主义;自然主义;比德说;情感说

在中国旅游文化史上,先秦诸子既是旅游的最早实践者,又是早期旅游思想观念的拓荒者。在旅游观念方面,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比德说和道家代表人物庄子的逍遥游遗泽后世,影响深远。

一、孔子的近游观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代表着孔子的近游观。《孝经》、《礼记》和《荀子》也有类似的近游思想。这种近游观固然与农耕文明安土重迁的习俗有关,更主要的是儒家注重人伦的文化体现。儒家之所以提倡近游,其目的就是为了减少非正常死亡和伤残现象,从而实现其“老者安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和“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的仁政思想。如果既要亲近自然、修养身心、陶冶心情,又要恪守孝道、奉养父母,那该如何两全其美呢?孔子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良策就是近游。这也是孔子对郊游大加推崇的原因。如《论语·先进》。孔子请弟子们各言其志。子路、冉有、公西华等述毕,最后是曾点道出己志:“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击节赞赏曾点的暮春郊游,“吾与点也!”。

其实,孔子并不是无条件地反对远游。相反,他还极力提倡读书人游学、游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论语·里仁》),“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论语·宪向》)等。不过,远游还是应该有前提的,这就是父母在世,“游必有方”。也就是在出门之前,必须制订好旅游计划,把旅游路线、目的地、时间、归期等告诉父母,以免父母担心牵挂。自然,如果父母去世,就不受此限制了。

二、孔子的远游观

孔子的基于伦理层面的儒家远游观,对人们具体旅游行为影响也十分深刻。远游经历对孔子思想体系的形成至关重要,孔子的“远游”观,也是后世文人学者“壮游”的精神源头。子对远游者表现出欢迎态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这种开放的心态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交游观,使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中国人,能够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包容外来的旅游者,无论这样的旅游者是来自发达国家还是第三世界国家,都能受到目的地民众的热情欢迎和照顾。

这种“不亦乐乎”的“乐”是基于什么样的心理期待呢?《论语》里作了很好的回答:“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文化、学术交流,是接纳远方旅游者最主要的目的,并且因此能给目的地人民带来极大的人生快乐。与这种对远方客人的容纳心态相对呼应的是,孔子也鼓励主动走出去,到更广阔的世界去完成自己的人生理想,这也是孔子远游观另一方面的重要内容。孔子不仅这样亲身实践,奔渡四方,而且把这样的思想与人的道德修养联系到一起,他认为:“君子怀德.小人怀土。”(《论语·里仁》)天地四方者,男子之所有事也,大丈夫就应该志在四方,那种怀恋故乡、安土重迁的做法不为道德高尚的人所认同。

三、对于孔子的近游观和远游观的内涵解读

南宋朱熹这样解释“父母在不远游”:“远游则去亲远而为日久,定省旷而音问疏,不惟己之思亲不置,亦恐亲之念我不忘也。”(《论语集注》)这样的说法有很大的影响力,使许多没有像孔子一样有远大志向的人,在准备迈出家门的刹那产生了犹豫,也使多少流荡在外的游子每念及此,则产生深深的自责。不过孔子这句话实际上被后人有选择地误读了.因为在“孝”的伦理框架下,孔子提出了一个新的旅游思想命题,那就是“游必有方”,正是这个“有方”,穿越了“不远游”的伦理限制,在旅游思想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历史上对“游必有方”的理解,确实存在较大分歧,有时甚至可以被当作瓦解远游合理性的重要依据。由此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人们更关注前面的两句话“父母在,不远游”,这实际上恰恰表明,“游必有方”确实是孔子思想体系中最具刨新特点的内容之一,常常被后世胶柱鼓瑟的儒者在理论上忽视,从而在实践运用中产生这样不符台历史逻辑的现象。

“游必有方”在以下四个方面大大开拓了旅游思想内涵。

其一,远游与人生价值。“游必有方”强调的是一种积极的人世观点。孔子的远游体现出极强的实践特色。他年轻时就有过游历的经验,这样的远游并不是出于休闭目的,而是在实地考察学习中不断地充实自己,在自己的人生哲学体系还未建立对,远游更多学习交流的背景。他欢迎自远方而来的朋友,也不是仅仅关注友朋间的情感交流,而是更关注“以文会友”,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虽然不同时期的文人都有其独特的心态发展过程,经历了不同的人生体验和命运,具体的思想矛盾也各有特点,但是孔子所倡导的积极人世精神,以及由此而形成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忧时伤世的忧患意识,则是中国历代文人灵魂的核心。积极人世精神,一方面通过传统教育,包括行政手段,一方面通过负载有这种精神的文学作品的传播,影响、塑造着古代文人的心灵世界,也积淀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之中。

其二,远游与修学。孔子曾说:“不观于高岸,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失之者,其不在此乎?士慎三者,无累于人。”把远游当作积累人生经验、确立正确人生观的重要途径。孔子所主张的远游很接近目前流行的修学之旅和教育旅行。尤其是教育旅行,实际上也应该是生态旅游的核心。目前不少旅游开发规划部门,并不关心“游必有方”,缺乏旅游思想内涵,将旅游文化恶俗化,从而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许多景点在进行大量资金投入风光一段时间后逐渐湮没无闻,造成旅游资源不可逆损失和经济资源的浪费。孔子这种以求学、开拓视野为价值取向的旅游思想,对后世儒者影响很大,司马迁、郦道元、李白、徐霞客等著名的文人或旅行家,并非出于职务上的变动而被动旅游,他们把远游当作丰富人生经验和开拓学术视野的主要方式,通过实地考察和广结贤士,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明人董其昌在其《舟次城陵矶画并题》中写道:“画家以天地为师,其次山川为师,其次以古人为师。故有‘不读书万卷,不行千里路,不可为画’之语。”虽然说的是作画,但颇能道出千古文人之旅游心结。

其三,远游与“游于政”。孔子的“游必有方”包括游于政的内容,这也是孔子学术自礼人仁在旅游思想上的体现。他一生四处奔波,知其不可而为之,主要是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希望获得一展胸襟的机会,其“贾之哉贾之哉,我待价而沽”的人世宣言,正是代表了这种心态。只有在自己见用于世的愿望彻

底破灭后,他才真正地潜心学术和教育,开拓另一种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实际上孔子所倡导的积极人世精神和忧时伤世的忧患意识,也离不开孔子对游于政的开拓和实践,可以说,正是孔子百折不挠地周游列国,为后世树立了人世的楷模。到战国时期,虽然百家兴起,游士大行于世,但考其精神实质,与这种“游于政”的精神理念有着很大的关系。

其四,“游必有方”开拓了儒家的心灵之旅。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把想象中的海岛当作自己灵魂栖息之所。曾哲“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予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人生理想,引起孔子强烈共鸣:“吾与点也!”关于这段记载,孙逖认为:“昔孔门达者言志于夫子。日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岂非游必有方,道在则乐?”这也是对“方”的独特注脚,应该引起旅游思想史研究的注意。以上材料说明即使在自然审美观还没有真正形成的孔子时代。在游于学和游于政之外,还存在一种与自由心灵有关的旅游之“方”,有一定的隐逸情调,虽然不是孔子旅游思想的主流,但对后世儒者向释道打开心灵之门,从而形成别具特色的迁谪文学,开启了一种可能的途径。

可见,孔子的近游观和远游观从根本上讲是统一的。这统一的基础就是恪守孝道。就孔子看来,不管是近游还是远游,都应该严格遵循周礼规范和人伦秩序。儒家“近游”与“远游”的理论非但不矛盾,而且是相互依存的。孔子提倡读书人郊游,去修身养性、陶冶性灵;同时提倡读书人游学、游说,去锻炼意志,实现抱负。

四、儒家“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比德观

在游历的过程中,孔子不仅因礼得仁,而且将仁与自然山水有机融合,形成了“君子比德”的经典旅游思想。

比德观起源于孔子《论语·雍也》中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它赋予山水以仁、智的道德品格,士人君子再从山水中学习或仁或智的道德规范,使人性得到陶铸和张扬。所谓“君子比德”,其基本涵义是:自然物的性质特征与人的品格道德有相似之处,人对自然物的爱赏与赞美,归因于自然物的某些特征能够比拟、象征人的某种美德;自然物之所以美,是因为它的某些属性特征“似有德者”。也就是将自然物的外观特征伦理化、人格化,从观念上将其纳入社会范畴,从而使自然之美与伦理之善联系起来。“比德”就是对山水景观及其特征观照、类比和联想,将自然物的特征比附于人的道德情操,是自然无的属性人格化。“比德”的最本质的特征就是“把自然物人格化,社会化”。这是中华民族“人化自然”和“人化自身”的审美倾向。“比德”观念的出现,既表明了人们对自然美的感受已经与实用感分离,出现精神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表明它将审美引入修身的路途,变成道德情感的满足。朱熹在《论语集注》中更是一语中的,他说“知者达于事理丽周漉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水这种自然现象便完全道德化了。“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这说明,山长育万物,面无私求,具有阔大宽厚、巍然不动的特点,这和仁者“安于义理,厚重不迁”的特点是相通的。

儒家的“山水”比德,体现的是一种人格,究其根源,这是用伦理眼光看待山水的必然结果。“比德”的旅游观,使人类的山水意识从神的祭坛上解脱出来,而昂首阔步地来到生机盎然的人间,人和自然从异己变成了朋友。总之,孔子开创的“比德”观对中国的旅游文化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以后,量多质高

的托景言志,触景议论、借景抒情等旅游文化,都是受这种旅游观潜移默化的熏陶而产生、发展的。

旅游山川成了儒家锻冶道德的手段。文化的实质就是“人化自然”。把山水自然赋予道德品格,是先秦时期“人化自然”的必然结果,将游览山川这种人类审美和怡情活动当作道德修身看待,是以伦理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改造世界的一种努力。正是这种“比德观”,促使了中国士大夫的山水旅游活动,使历代儒生士大夫都纵情山水,以涵养性情。由于“比德观”的影响,中国古代旅游出现向善的倾向,塑造了中国旅游者的道德人格。

“君子比德”说,一方面肯定了游观山水能给仁人君子以美的艺术享受,更主要的是道德熏陶。在儒家的眼中山水并不是客观的自然山水,而是人文化、人格化、伦理化的山水。因此,它具有与仁人君子相似的道德属性。正是如此,所以,仁者“乐山乐水”,同时也能从欣赏自然中获得伦理道德的启迪。这种旅游观,重人伦轻自然,重功利轻审美,从而奠定了儒家自然审美观的基础。另一方面,“比德”说,奠定了儒家功利主义旅游观的基础。强调旅游观览是为了“克己复礼”,经世致用,即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因此,可以说,“比德”说奠定了儒家自然审美观和功利主义旅游观的思想基础。“比德说”提高了自然山水的文化内涵,提高了旅游资源的品位,但是,它过于强调重视社会美,而忽略了山水本身所具有的自然美。

五、道家“知鱼之乐”的比情观

与孔子开创的注重道德价值的“比德观”相对应的,是老庄开创的注重个性情感价值的旅游“比情观”。所谓“比情”。也就是审美主体在特定情境中将感情外射、转移到物象上。其实在旅游主客体天人合一的问题上,儒家与道家殊途同归,他们都一致充分肯定人性的存在,都肯定人在审美中的主导地位。但儒家更侧重于每个人都应该以最高道德标准来约束自己,来完善自我,道家则主张顺其自然。排斥人为约束,以实现人性的逍遥。老庄提出自然无为是有其历史原因的。老庄生活的年代人类早已进人阶级社会、人际关系普遍异化。尤其是庄子,生活在战乱频繁的战国中叶,耳闻目睹了当时人间的许多不平等、不自由.深切感受到了“无耻者富,多信者显”(《庄子·盗跖》) 的社会现实。基于对这种人生有限与渺小的悲剧性体悟和对社会文化的批判,庄子痛切地感到追求人类精神上的解放是人自身价值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

在自然审美观方面,道家崇尚自然,反对以人文创造去破坏自然,主张内在品格与外在表现应当完全一致,从而开创了注重个性情感价值的旅游观——情感说。庄子与惠施游旅于濠梁之上,看到鱼游来游去的情景而产生了精彩对话。知鱼之乐充分体现了庄子以天合天以我的自然来合于物的自然,即旅游主体与旅游客体自然结合的思想。庄子对鱼有强烈的移情作用,这些情景都充分体现了庄子无己无功无名的非功利旅游思想。

庄子极其注重情感价值,这种旅游观被称为“比情观”。“比情观”以人为主体,将人所企求的美、人的感情、人的个性赋予山水,使山水感情化,个性化。准确的说,“比情”是一个审美的过程。旅游主体将自己的生命感触、情志、行为外射给了自然物,使它显示出人的生命和情志。“比情”不是一种身体感觉,而是把自己“感”到自然对象里去,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审美欣赏不是对自然山水的欣赏,而是对主体自我的欣赏。实际上就是对自我品格的肯定和自赏。对自然的审美也是对自我外射的情志的肯定和欣赏。这样就实现了“比德”和“比

情”的转换。在这个审美过程中,作为主体的人和作为客体的山水景物已经初步融合,人的主体意识焕发着惊人的光辉。当然.道家的“比情”不是无条件的,作为审美客体的自然物与审美主体的情志行为必须有相似之处和对应关系,这种相似和对应在美学上就叫做“同构”,也就是老子所说的:“同声同应,同气同求。”因此,我们总是把春天万物复苏与欣欣向荣相联系,把秋日落叶飘零与悲凉肃杀相联系。同样,朝阳与朝气蓬勃,落日与沉潜隐沦,枯草、残花、败荷与浸弱哀飒,万马奔腾、江涛呼啸与昂扬高亢也都构成了我们旅游活动时的“比情”对应关系。这就是“比情观”在现代旅游中的体现。

六、道家自然主义旅游观

道家认为自然本身便是一种完美的状态,无需经过人化的过程,即“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成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在旅游方面提出逍遥游的主张和情感说的审美观。

“逍遥游”就其哲学内涵而言,主要指一种无意志、非理智、超功利的、游于玄境的心灵自由活动和精神遨游,是一种顺应自然的思维方式之“游”,是对于一种精神现象的哲学抽象和理论概括。而在旅游方面,“逍遥游”却代表了道家的旅游思想理论,是指不计功利,不借任何外力,不受任何限制和约束的自由自在的遨游。也就是在无拘无束的遨游、漫游中去获得审美愉悦和精神的满足,并从中了悟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本质和规律即“道”——“自然皆道”。因此,道家不爱游说,只爱游学;不爱都市之游,只爱山泽之游。旅游者应去观赏万事万物的自然真貌,逍遥游就是使游者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自由。它是道家虚无主义的绝对自由的处世绝学;寡欲无为,消极避世的人生观;也是崇尚自然反对束缚主张自由自在的、无羁无绊的旅游,即无己、无功、无名的超功利性旅游宗旨。庄子之所以提出逍遥游是由于在那个礼崩乐坏的动荡时期,作为没落奴隶主贵族的代表,已对前途丧失了希望和信心。在《逍遥游》中庄子主张把一棵“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杜卷曲不中规矩”的木匠不屑一顾的大树迁植下‘无何有之乡’,人们便可逍遥自在地酣随在树翻之下得到休息,这正表达了他轻形休的审美观。

在自然审美观方面,道家崇尚自然,反对人为创造。庄子认为自然本身便是一种完美的状态,无需经过人化的过程,即“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自然状态和谐而有规律,主张顺应自然,回归自然,反对人化。因而在其名篇《逍遥游》中,我们每每能看到他要像神一样游来游去的梦想,又有劝人跟随共游的希望,更有对现世功利之徒的批判。

老子提出的“得至美而游乎至乐”的旅游观念和庄子的“逍遥游”属于“神游”观念,开启了中国传统旅游中另类的观念,苏轼的“故国神游”即属于此类。此外,庄子追述舜时的隐士选择,勾画了回归自然的真隐士的潇洒。

道家的这种崇尚自然的“逍遥游”重视自然本身的美,去欣赏自然美有重要意义。为自然审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然而,并不是一切自然的都是美的。这种无条件的推崇自然美,否定了人文的美、艺术的美,人化的美。在认识上有片面性,不利于文化的发展。

至此,中国古代旅游文化基本定型。旅游的劳作性得到肯认,而其游戏性虽然受到承认,但被套上了伦理和礼制的规范。旅游文化的主体一直以上层社会成员为基本构成,社会的下层则被农本社会束缚在土地上,甚少出游。旅游活动的发生因为主体道德修养的取向而形成相应的伦理特征。在东方的广大的区域里,

形成了以观物修身为主旨、以稳健内敛为性格的独树一帜的中国旅游文化体系。

七、学习“比德观”和“比情观”的现实意义

儒家旅游者是用伦理化、人文化的观点去欣赏自然山水,所以他们眼中的自然山水也具有伦理特征;而道家旅游者是用一种超然的、非功利性的眼光去观照自然山水,所以他们眼中的山水也就是未受人文功利濡染的客观的自然山水。从另一角度来说,庄子的逍遥游,旅游主体(旅游者)和旅游客体(自然山水)融为一体,所以是心游,而儒家的旅游,功利性色彩浓厚,尚未超脱世俗,所以依然是身游。

无论是儒家功利主义旅游思想,还是道家自然主义旅游思想,都强调“天人合一”,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统一的关系,前者以比德观念来看待山水之美,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可比性、协调性;而后者以情感观念来强调人对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的依赖性。无论是“比德说”还是“情感说”,都表明了当时人的山水意识已从神的羁缚中解放出来,都将人性美与山水美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肯定了人的道德价值和情感价值,这两种旅游观对后世的旅游文化结构都有深远的影响。通常说来在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吕盛的时期,一般都是儒家功利主义旅游思想占主导地位,而在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制度衰亡的时期,一般都是道家自然主义旅游思想占主导地位。当然,不管是孔子还是庄子都是中国旅游思想史上的拓荒者,他们的旅游思想都属于中国旅游思想宝库中的弥足珍贵的珍宝,都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1、有助于我们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过去,人由于无法认识自然,把自然界看成人类的异己力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对自然界有了逐步了解和探索。改变了敌对的状态,自然为人所用,才建立了密切的联系,才有了亲和的审美联系。人是逐步对特定自然物赋予一定内涵、意义。获得审美的文化认识的。借助道德伦理将人与自然紧密联系起来,是儒家“比德观”的核心,它要求智者、仁者不光要乐水、乐山,更要爱水、爱山,把大自然当作朋友,爱护大自然,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而道家的庄子更是一位旅游大师,他以逍遥游的态度来对待大自然,将身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达到心旷神怡、物我两忘的美好境界。由于庄子在旅游中获得了很大的审美愉悦和身心快感,所以他明确地提出了保护旅游资源的思想,主张“天而不人”,以天然为美。在他看来,越是自然越少人为的成分就越美。大自然在他看来最少人为成分,因而是大美、全美。但庄子也知道如果一切听任自然,完全不用人为,实际上是办不到的。因此,在<庄子·山木)中他提出了衡量人为之美的标准:“既雕既琢,复归于朴”。这也是我们进行现代旅游开发所必须遵循的原则。现代旅游更讲究“原生态”,所以,对资源的保护和对景区的生态治理在如今就更显得至关重要。

2、有助于导游提升自身的审美水平。更好地为旅游者服务

面对绮丽婉秀、险峻雄奇的名山胜境,旅游者能体会到不同的审美感受。但若旅游者来到北京的圆明园或者贵州的龙宫,如果没有导游的介绍、传递相关的审美信息,就很难从断垣残壁或天然钟乳石中领略到旅游资源的神韵了。导游要因势利导,适时地指引旅游者从最佳的方位或最佳的角度去欣赏美,才能把蕴涵在风景文物中的文化传递给旅游者,使其产生更为深刻的审美体验,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享受。由此可见,导游不仅是审美信息的传递者,也是旅游者审美行为的协调者。导游加强自身的审美修养是非常有必要的。学习好“比德观”和“比

情观”是导游讲解好我国自然山水的基础,能对导游讲解增色不少。如:看到松树,就联想到“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感受到道德一贯、节操坚贞的品格;看到竹的径直、心空,就联想到坚定不拔、正直、高节和虚心的品德,其他的如兰之芳心、梅之傲寒、菊之凌霜、荷之出淤泥而不染,蜂之勤劳,龟之长寿,鸳鸯之雌雄相守、感情专一等,都可作为导游讲解的内容,使旅游者在欣赏自然山水时产生审美共鸣,从而感受到庄子所说的“天人合一”思想。

综上所述,孔子所开创的儒家“比德观”,老庄所开创的道家“比情观”都反映了我国先秦时期的旅游理论的重大发展与进步,无论“比德”也好,“比情”也好,都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神秘、异己变为理解、亲和;都表明人的山水意识已从神的羁缚中解放出来,都将人的道德,情感和山水美有机地结合起来,而充分肯定了人的道德价值和情感价值,是世界旅游文化的瑰宝。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向旅游业提出了经济和文化共同发展的双重要求,我们应该将儒、道家思想置于社会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大环境中,着眼于历史演化和中外比较,密切结合国情和现实需要,全面系统探讨儒、道家思想与旅游文化的关系,为构建积极向上、不断创新的旅游文化服务。

参考文献

1.林琳,论儒道旅游思想[J],安顺学院学报2008,10(5)。

2.余冬林,简析孔子与庄子旅游观之异同[J],新余高专学报2006,11(3)。

3.庄东泉,儒家思想与旅游文化[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21(1)。

4.朱君,简论儒家功利主义与道家自然主义旅游思想[J],新一代(下半月) 2010(5)。

5.沈祖祥·旅游与中国文化[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第2版。

6.康相坤·浅论儒道两家的山水意识[J].长沙: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9月。

7.李强,游必有方——孔子的旅游思想[J]-阴山学刊(社会科学版)2007,20(4)。

8.王淑良·中国旅游史(上)[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9年10月第2版。

10.谢贵安,谢盛·中国旅游史化[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2月第1版。

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个人剖析材料

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个人剖析材料 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个人剖析材料 近阶段全市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按照局里的统一部署,我认真学习了党的十八大精神和XXX书记在全市解放思想动员大会上的讲话等有关资料,进一步加深了对在新形势下解放思想的理解和认识。通过第二阶段学习,我对照自己的实际工作,查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现剖析如下: 一是坚持学习的自觉性不足。日常工作中,比较注重业务知识的学习,尤其是进入业务科室之后,在掌握专业知识方面功夫下得大、精力投入多;但是学习不够系统、广泛和深入,与本职业务有关的就学一点,与本职业务联系不大的就少学一点,因而造成政治理论知识更新慢,用马克思的科学方法论指导实践、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水平还有不少差距,影响了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是工作上的创新精神不足。工作上有时按部就班,领导安排什么就做什么,做不到及时更新工作思路,适应新的形势变化,缺乏创新精神,工作理念和方式方法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是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做得不够。由于参加工作时间短,缺乏基层工作经验,我本应该多深入基层调查学习,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在参加工作后一年多的时间里,我没有做到经常、全面地深入基层企业,广泛地了解基层实际情况,往往就事论事地处理问题,没有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和密切联系群众。通过这次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学习和对照检查不足,我深刻地进行了自我解剖,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决心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用全

新的思想和理念武装自己头脑,使自己在思想和工作上都有一个明显的提高。文章出处: !(编辑: Guotuzy) 附送: 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剖析材料 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剖析材料 自开展提升境界,争创一流大讨论和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以来,本人按照上级的总体部署,对自己的思想、学习、工作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深刻的剖析,找出问题的根源,明确努力的方向,以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完善、修正缺点的目的。现将剖析的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一是思想解放的力度还不够大。工作争强当先的意识不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更新观念、大胆工作的思想树立得不牢固,工作中没有新的亮点。工作中习惯用老办法、老经验处理问题,不能勇于打破老框框、老套路,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开拓创新的精神不强,有很多的工作缺乏果断和胆量,认为自己工作能力弱,工作难度大,以致曾出现畏难情绪,因此,工作上没有大的起色。 二是学习积极性不足。在日常工作中总是有意无意地放松了自我学习,对学习流于形式,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不强;学习中满足于蜻蜒点水,对有关政策、法规掌握不是十分全面,遇上处理具体事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参考选题大全(224个)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参考选题大全(224个) ★认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情况的特点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诚信教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课题(借鉴美国等其他国家诚信教育的经验)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试论我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际能力培养研究 ★反“和平演变”给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任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课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研究 ★大学生竞争意识之浅见 ★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网络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新思考 ★运用网络技术开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 ★“三个代表”与人才培养 ★网络化趋势下高校德育研究 ★各国德育之比较研究(各国思想政治教育之比较研究) ★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研究 ★试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教育 ★我国三代领导人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研究 ★浅析与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关的环境因素 ★试析企业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可能路向 ★全球化时代文化的未来:文化一元化,还是文化多元化? ★儒学所倡导的“内在超越”与依法治国 ★经济全球化与西方国家的“文化殖民主义” ★“天人合一”思想与可持久发展 ★“中和”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老子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专制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 ★孔子的人才及教育观 ★儒家人才观及现代意义 ★传统道德的现代价值 ★先秦儒家的“义利观”及其现代意义 ★论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的哲学意蕴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论马克思人的本质观的发展 ★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 ★论行政领导的创新能力 ★试论国家公务员的形象重塑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新形势谷曼

2013年 Vol.28 No.2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思想政治教育收稿日期:2013-01-16 作者简介:谷 曼(1981-),女,陕西眉县人,助教,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研究。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以及世界一体化的深入,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因为这样的变化,使得当前高校所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许多的新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要想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发展,就必须要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探寻新的工作方法,加快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步伐,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好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够更加的贴近大学生的实际。 一、现阶段存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问题 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之下,要想全面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就必须要加强对现阶段存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问题的研究,只有全面了解并掌握了这些问题,才能够更好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一)高校学生渐渐地丧失了奋斗目标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其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也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理想主义渐渐地被社会现实主义所取代,成为了一种不切实际的思想。其次,因为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不够成熟加之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使得大学生表现出了极强的功利意识,团队观念渐渐变得单薄,错误的价值观念又使大学生的信念理想发生了扭曲,致使其人生目标出现了偏差。正是在这两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下,使得当前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需要面对较大的阻力,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受到了十分严重的影响。 (二)大学生的思想包袱过于沉重 通过调查和研究我们发现,当前的大学生普遍会背负的较为沉重的思想包袱,而这思想包袱大致可以分为两大方面:一种是感情上的思想包袱,一种是生活上的思想包袱。首先,感情上的思想包袱。很多学生在走进大学校园之后,都会选择谈恋爱。对于大多数的大学生来说,谈恋爱只是为了能够使大学生活变得更加丰富、更加完善,而并非是为了谈恋爱而谈恋爱。加之大学生的心智尚未成熟,一但出现失恋等情况,就会变得十分消沉,丧失了对生活和学习的信心。其次,在一项针对现阶段在校大学生家庭情况的调查和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先,在参与调查的三个地区十几所高校中,有20%-30%的学生存在着经济困难的问题,其中,又有10%的学生属于特困生。在这些学生之中,有一多半的学生都存在着拖欠学费的情况。这就使得学生既要面对巨大的生活压力,又要面对巨大的心理压力,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情况,使得其渐渐地形成了羞涩、自卑的性格,具体表现为:不能够很好地协调学习与课余生活之 间的关系,对金钱的理解存在着十分严重的错误,夸大了金钱的作用,使自身的价值观发生了严重的扭曲。这些思想包袱以及其所带来的影响,严重的阻碍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常开展,甚至使一部分学生出现了抵触情绪。 (三)高中与大学之间的差异性使得一部分大学生对大学产生了错误的认识 长久以来,我国实行的是应试教育的教育制度,虽然当前的素质教育已经完全的取代了应试教育,但是应试教育所产生的影响却并非是能够在一朝一夕中就完全消除的。很多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开始接受一种“考上大学就算成功”的教育,致使其错误的认为人生的目标就是考大学,考上大学就不需要再继续学习了,也正是因为这种思想的影响,使得其在考入大学之后,变得十分散漫,不再积极地参加学习活动,加之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全面普及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使得很多大学生将学习和娱乐的主次关系倒置,形成了以娱乐、休闲为主,学习为辅的生活状态,对于这样的生活状态来说,其不但会严重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还会阻碍大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形势 (一)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统领思想,开创具有时代气息的工作新局面 在当前的形势之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紧密的贴合时代形势的发展,要具有极强的科学性与时代性,必须要与实践的发展形势和时代前进的脉搏保持高度的统一,而要想实现这一点,就必须要加强对国内外发展形势的研究,必须要坚持将科学发展观作为统领思想。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我们必须要清醒的认识到,当今形势的变化既是机遇,更是挑战,要想更好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实现其教育目标,就必须要找准工作的重点,结合实际情况调整教育的方法,而这一切工作的核心指导思想都是科学发展观。只有全面树立科学发展观并将其作为指导思想,才能够更加准确的找到工作的重心并合理的调整工作方法,才能够打开具有时代气息的工作新局面。此外,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的增高,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行为、价值观念产生的影响,使得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因此,我们更应该坚持与时俱进、全面树立科学发展观。 (二)新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立足于“细节”之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就是通过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和 浅析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新形势 谷 曼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 广东广州 510520) 摘 要:对于思想政治工作来说,其是我党一项重要的长期工作,是十分宝贵的经验法宝,是政治上的突出优势。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年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当前的形势之下,思想政治教育对推进高校改革、全面构建和谐校园、推动高校的科学发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全面了解、掌握存在于其中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够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发展;新形势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757(2013)02-0013-02

红色旅游的现状及发展建议

红色旅游的现状及发展建议 文章来自方圆水木规划设计院转载请注明 一.红色旅游的意义2004年以来,红色旅游项目在我国各地,特别是革命老区蓬勃升起。红色旅游,是指以革命纪念地、纪念物为外在形式,以其所具有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达到学习革命精神,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振奋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阅历的目的的旅游活动。红色旅游是把红色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结合起来,把革命传统教育与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主题旅游形式。发展红色旅游,有利于游客学习历史知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振奋精神、增加旅游阅历;同时红色旅游也为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开辟了新途径;更是有助于打破老区封闭格局,加快开发开放,还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造就秀美山川。 二.红色旅游的现状 1.红色旅游景区多为橱窗展示类,展品多为革命时期的文件和工作、生活等有纪念意义的用品。旅游活动形式较单一,普遍缺少娱乐性和消遣性,对旅客吸引力不足,旅客参与程度极为有限。红色旅游旨在让游客感受红色文化及革命历史,但是由于形式单一、死板,最终不可能吸引大量游客。且游客群单一,多为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学生群体,其消费购买能力有限,影响红色旅游地区的受益效果。 2. 很多红色旅游的景区开发,脱离了红色景区的传统历史文化,而过于专注突出其政治色彩和以往的政治因素。这使游客难免会产生脱

离感,难以融入其中。应在景区规划、建设的过程中注意到,要把当地的历史、文化融入景区的建设,使景区拥有浓重的文化氛围。这样不仅丰富了红色旅游景区的旅游资源,也对当地文化、艺术的传承起到了正面的作用。 3.红色旅游景区配套设施不完善。一个景区配套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是景区是否能够拥有大量客源以及良好口碑的决定因素。红色旅游景区多在甘肃、延安等较为偏远的山区,交通的便捷和通讯的顺畅,便成为了这些地区发展红色旅游的必要条件。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落后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红色旅游景区发展的一大“瓶颈”,直接影响到了红色旅游景区和革命老区脱贫致富的长远发展。因此,加快、加强红色旅游景区的任务尤为重要和紧迫。 三.如何保持红色旅游长远发展 1.多方合作,规范红色旅游产业格局。在全国红色旅游兴起的大势下,各地方应该将自己区域内的红色旅游发展与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联系起来,做到整体的统筹规划,避免各地方红色旅游景区的雷同发展,突出自己的特色,增强竞争力。使各地区的红色旅游景区都有自己特色,和特立品牌,获得长远发展。 2.丰富红色旅游内涵。目前,我国国内的红色旅游景区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内容单一、乏味,景区观赏价值小,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够,促使经济效益低,不能有效地带动当地革命老区脱贫致富。想要改变红色旅游景区的现状,就要丰富红色旅游的内涵,要在景区建设中更多的体现当地历史、文化价值,着重突出当地特色、民俗,促进多元化游客类型的形成,提高景区的消费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带动革命老区经济发展,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3.加强红色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现代旅游从业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现代旅游从业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近年来,夷陵区在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上取得了辉煌成绩。例如,2001 年被评为湖北优秀旅游县(区)。2003 年接待国内外游客高达90.69 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3.6 亿元,占全市GDP 的11.41 %。在不远的将来,旅游业可望成为我区的支柱产业,夷 陵区将建设成为中国最富有吸引力、最为发达的旅游区之一,宜昌市将建设成为“世界水电 旅游名城”和世界级旅游城市。区二次党代会提出,今后五年,“要努力把夷陵区建设成为长江中上游经济强区、国内一流旅游名区和宜昌市特色新区”的奋斗目标。这说明区委、区政 府非常重视旅游,已经把旅游作为战略高度提到了议事日程。旅游业作为全区经济发展的支 柱产业之一,要求旅游业率先实现跨越式发展。要实现这种跨越式发展,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据统计,目前全国旅游业从业人员600 万人,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实际需要专业 旅游业人才800 万以上,旅游业人才缺口至少在200 万以上。与此同时,专业的公关、媒介、会展等行业开始共同参与这个广阔的市场。旅游行业的职业化变得越来越迫切。由于旅游是一个特定的行业,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也是相当严格,不仅要知识面广,还要精通外语,肯吃苦、肯钻研。优秀的人才不仅会指引旅行社在合法的政策、法规下发展,更会 为企业“另辟捷径”创造更多盈利空间。他们能设计完美的旅游线路,在不损害旅行社利益的 前提下,最大程度地降低成本。与国内旅游相比,出境旅游不仅要在吃、住、行、游、娱、 购等方面提供服务,还要求组团社对各国的语言、货币、法律法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 行业规范等心中有数,并具备与各国领事馆打交道、在国外迅速处理紧急事务等能力,因此对从业人员的要求更高。

解放思想大讨论个人自查报告

解放思想大讨论个人自查报告 解放思想大讨论以来,我认真查找自身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自身思想深处挖根源,找原因,制定整改措施,主动整改,以达到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目的。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学习情况和体会 积极参加了我局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动员会;学习了县委“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实施意见”;《党章》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中央领导人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重要论述;学习胡锦涛同志关于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讲话精神。通过以上学习,自己充分认识到开展这次大活动的重要性。只有通过思想的大解放,环境的大创新,彻底转变职能,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才能更好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通过学习,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个人素质、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等各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高,按照把整改贯穿始终的要求,在活动中注重有针对性地查摆自己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理想信念、宗旨观念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边学习、边查摆、边整改、边提高。 二、个人存在的问题 (一)系统地理论学习不够。我本身理论根基不实,更需

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然而经常不能持之以恒地坚持理论学习,特别是工作忙的时候,终日埋头于纷繁复杂的事务堆里,对于一些具有前瞻性、指导性的理论学习不够,理解不深。 (二)对待工作有时只满足于认真完成单位领导交给的任务,常常只是根据单位布置的工作,说一步走一步,开拓意识还不够,常常求稳怕乱。由于自己思想不够解放,就谈不上敢想、敢试、敢闯,缺乏知难而上、排难而进的工作态度和果敢精神。 (三)平时只顾忙着尽力去做好本职工作,不太注意周围发生的事情,对与自己无关的或关系不大的事还不够热心、不够主动,也没能更热情更主动地关心群众,与其他同事交流不够,没能热心地帮助周围的同志有针对性地去想办法,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四)工作作风还不够扎实。 三、原因分析 本人在各方面存在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主观因素,有客观影响,有内因也有外因,但究其根本,还是主观因素在起作用。 (一)我对学习“走过场”,停于形式,敷衍了事,平时虽然经常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邓小平理论,但思想上未引起高度的重视,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时缺乏思考,只从字面上理解毛泽东思想,没有意识其思想的精髓,更没有掌握,

2019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 .doc

生物学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华侨中学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明确将生物学核心素养作为课程宗旨,生物学课程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终身发展所需的生物学核心素养[1]。生物学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生物学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通过学习生物学内化的带有生物学科特性的品质,是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成分。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2]。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要能够掌握生物学知识,养成勇于探究的精神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念,用理性的思维进行科学探究,提升自身社会责任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形成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以生物知识为载体,通过具有针对性的有效课堂教学逐步培育的。下面结合教学实践,我谈谈对生物学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尝试与一些思考。 将生命观念渗透进课堂教学中。生命观念是指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或特性进行解释后的抽象,是经过实证后的想法或观点,是能够理解或解释相关事件和现象的品格和能力。生命观念是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基础和支柱,生命观念的形成离不开理性思维和科学探究。学生应该在较好地理解生物学概念的基础上形成生命观念,如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稳态与平衡观、物质与能量观等。能够用生命观念认识生物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世界观,指导探究生命活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3]。 以“进化与适应观”为例:在教学中渗透进化与适应观,有助于学生理解物种的产生、群落的演替、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理解生物体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微观到宏观的变化历程,从而形成科学的进化发展观。进化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不断适应环境的过程,自然界中的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态位,才能获得最佳的发展。优胜者不一定是最强的个体,而是最适应环境的个体。这些观点都能让学生积极应对生活,应对学习,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有倍增的选择转向主动的适应,使生活更有质量,生命更有价值。 第二、科学思维是指尊重事实和证据,崇尚严谨和务实的求知态度,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能力。科学思维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内涵。学生应该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发展理性思维,如能够基于生物学事实和证据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等方法,探讨、阐释生命现象及规律,审视或论证生物学社会议题[4]。 以“模型与建模”为例,在“有丝分裂”一节教学中,教师提供磁性教具,让学生主动建构有丝分裂分裂各个时期染色体的物理模型。学生通过展示模型,讨论染色体行为变化和数目变化的规律,总结出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教师再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引导学生建构有丝分裂染色体和DNA、染色单体变化的数学模型,从而理解有丝分裂核心概念。 科学探究是指能够发现现实世界中的生物学问题,针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进行观察、提问、实验设计、方案实施以及结果的交流与讨论的能力[5]。在探究中,乐于并善于团队合作,勇于创新。科学探究是理性思维的实证过程。探究的过程就是在理性思维驱动下完成,一般遵循一定的科学程序,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得出结论”,若论证错误,则需要重新“猜想与假设”。 以“实验设计”为例,在实验“探索酶的最适温度”中,我尝试让学生写出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路径探索

龙源期刊网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路径探索 作者:李佳妮 来源:《河南教育·中旬刊》2012年第12期 摘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的一个主要渠道,思想 政治教育的开展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维护社会稳定,同时促进个人发展。当前,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其作用的正常发挥。因此,要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大学生、教育者和学校管理者等方面探索解决问题的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现状分析;路径探索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目前,我国正处于急剧转型的时期,外部与内部世界的变化都对新时期的人才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大学生作为祖国的希望,肩负着振兴祖国的重任,应该具备相应的素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我国对外开放的推进,西方的一些观念也涌入国内,对青少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不可否认的是包含其中的腐朽价值观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同时,我国在高速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不好的现象,国内学生不可避免地要受其影响。正是由于外部环境中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高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才显得非常必要。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进行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的一个渠道。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得好,对学生、学校、社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首先,高校的和谐有赖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高校一直是人们心目中的象牙塔,但近年一系列高校校园恶性事件的发生,威胁到了师生的人身安全,也影响了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形成同胞之间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而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培养,就发挥了协调的功能,协调了各种复杂的关系,减少了矛盾的发生,从而端正了人的态度,提高了人的思想觉悟,使全体师生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事半功倍。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发展提供直接的精神动力。大学生作为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在读书期间培养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那么走出校园之后,就不会误入歧途,会以自己的一言一行维护社会的稳定,推动社会的发展。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有助于促进个人发展 大学生生存与发展需要的满足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大学生人格的塑造,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的立场、观点、方法,正确把握社会历史发展

红色旅游现状及发展趋势

红色旅游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中国红色旅游就是弘扬革命精神、颂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新型旅游形式,对于加强全民思想政治教育、促进革命老区与红色旅游区经济快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目前我国红色旅游的发展面临形式单一,吸引力不足,层次不高,基础设施不完善,缺少统筹规划,游客单一、消费水平不高等问题。要促进红色旅游的长期发展,就要采取全面有效的措施解决以上问题。 关键词: 中国红色旅游旅游旅游文化 一、红色旅游的含义。 红色旅游,就是指以革命纪念地、纪念物为外在形式,以其所具有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与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达到学习革命精神,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与振奋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阅历的目的的旅游活动。 二、发展红色旅游的意义。 红色旅游就是反映中华民族革命英烈们为保护民族、振兴中华而戮力同心、同仇敌忾的团结奋斗精神,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与民俗文化、共产党人的光辉业绩与革命精神,生动地融入了国人的思想意识形态。发展红色旅游“就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政治工程”,“就是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文化工程”,“就是促进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的经济工程”,“就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的重要举措,就是贯彻与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就是新形势下宣传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一个好形式,就是一件利党利国利民的实事好事”。 三、红色旅游存在的问题。 1、红色旅游活动形式较单一、死板,吸引力不足。 红色旅游景区的旅游开发以橱窗、实物展示等静态的呈现方式居多,这种形式既不生动又不活泼,对于旅游者而言缺乏吸引力,难以引起旅游者浓厚的兴趣、强烈的共鸣及互动,旅游者参与程度极为有限。尽管从内容上瞧,这些红色旅游旨在让游客感受红色文化及革命历史,就是高尚而积极的。但就是由于形式单一、死板,最终不可能吸引大量游客,影响红色旅游的效果。且红色旅游虽然承载着宣扬中华民族革命历史的丰富内涵,但它毕竟就是一种旅游形式,因此,除了突出其“红色” 的特点外,还应注重它作为一种旅游形式的一般特征,即娱乐性与消遣性,而只有充分利用更多有效而多样化的形式加强游客在红色旅游中的参与性,提高红色旅游本身的趣味性,才能促进红色旅游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2、红色旅游景区开发层次不高,重复建设严重。 很多的红色旅游景区开发层次肤浅,未能将红色旅游的内涵与精髓深度发掘,脱离了红色景区的传统历史文化,而过于凸显其政治色彩,旅游活动面狭窄、活动内容浅表。因此,很难让游客融入其中。有一部分红色旅游景区因为地理位置、知名度与开发程度等原因,一直存在低层次重复建设的问题,严重浪费了资源。目前的红色旅游景区开发的项目中缺乏“精品项目”与“亮点项目”,难以“留住”游客。此外,有一些红色旅游景区的“红色”特点不明显,旅游景区内或周边被一些大型现代化建筑物环绕,破坏了“红色”景观,使旅游景区整体风格不协调。 3、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伴随红色旅游景区开发层次不高,重复建设严重而来的还有红色旅游景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完善问题。交通与通讯的畅通与发达就是形成开放型红色旅游的

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教育与培训发展趋势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 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教育与培训发展趋势 【摘要】本文从近年来旅游业迅速发展的前景中,论述了旅游从业人员应具有的良好素质与培训发展趋势。目前旅游从业人员除了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好的文化修养,还要拥有较强的识别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本着这个前提,每年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教育培训已变成了刻不容缓的事实,进而,也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培训发展趋势。 【关键词】旅游;教育;培训;素质 一、从业人员的素质教育

目前随着旅游业的飞快发展,国际、国内游客的需求发生了变化,旅游管理、政策、法规也日趋完善。在旅游行业中从业人员素质偏低问题却是不容忽视的,在他们的大多数人中,知识结构不够完善,专业水平比较低,讲解技巧不够娴熟,而且文化程度在高中、大专以下的居多,因而他们的素质普遍偏低,所以要尽快加强从业人员队伍素质的建设已变为刻不容缓的事实,本人认为,如果想要在发展旅游业的带动下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非常需要一大批高素质人才,那么,旅游行业中从业人员的素质教育应该从哪方面着手呢? (一)较高的政治觉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光荣传统的优秀民族,而我们现在从事的是社会主义旅游事业,走的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旅游道路。对旅游从业人员的政治觉悟或职业道德的要求更高。因此,我国旅游从业人员在旅游服务中,必须体现中国的国格,体现中国人的人格。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应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良好的旅游职业道德。旅游从业人员觉悟高、品德好主要体现在下面四个方面。

1.全心全意为游客服务 旅游业服务的对象就是游客。游客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阶层、不同的职业,有着不同的生活习俗和个人性格,千人千面。没有全心全意的思想、态度、行动,服务工作是做不好的。对外国游客来说,全心全意的服务,会使他们感到中国人民的热情友好;对华侨和台港澳同胞来说,全心全意的服务,会使他们感到祖国的温暖;对国内游客来说,全心全意的服务,会使他们感到亲切、平等。旅游从业人员全心全意为游客服务,游客就会获得更多美的享受,服务者也会在游客的心目中留下良好的印象,而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的旅游业的良好形象也就随之逐步树立起来。 2.抵制西方不良思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们也应清醒看到,在对外开放和旅游业迅速发展的大潮中,西方的一些腐朽思想和文化,一些不良的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也随之涌了进来。

学习解放思想大讨论心得体会

学习解放思想大讨论心 得体会 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学习解放思想大讨论心得体会 通过参加党委组织的“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讨论”集中学习活动,使我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解放,对这次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重要性有了新的提高。可以说,开展这次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大讨论是形式,解放思想是手段,破解难题、促进发展才是真正目的。我个人认为,只有思想的大解放,才能换来事业的大发展。下面是我的几点学习体会: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克服狭隘认识、破解工作难题的“总阀门”.我通过认真学习关于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领导讲话精神,按照解放思想的要求,认真对照找差距,解放思想查不足,感觉到自己在以下几方面还存在着不足:一是满足于现有的成绩,有了“差不多”、“说得过去”的思想认识。二是满足于轻车熟路,创新能力不够,工作亮点少。三是满足于“本事不大,老实听话”,只限于完成规定动作,不能主动出击,主动争取。 (二)、查摆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是开启科学发展之门的“金钥匙”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体会到必须以这次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为契机,正视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创新意识,增强责任意识,切实做到“五个破除、五个树立”的要求,扎实推进工作开展。一是破除自我满足观念,树立争先创优意识。常怀为民之心,常怀大局之心,常怀奉献之心,踏踏实实干好本职工作。二是破除懒散观念,树立爱岗敬业意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向

“懒”和“散”做坚决的斗争。有了工作任务,不怕早起晚睡,不怕加班加点,继续发扬不怕吃苦、不怕熬夜、不讲条件、坚决完成任务。三是破除自我封闭,树立改革开放意识。面对新形势,要树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争先创优意识,永不服输、永不言愁,不与别人比待遇,敢于别人比贡献。四是破除反应迟钝,树立与时俱进意识。决不等待观望,做到主动出击,主动争取,及时跟上时代步伐,把握发展的主动权。五是破除自我封闭,树立创新意识。勇于请进来,敢于走出去,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作到学习学习再学习,努力努力再努力,积极参与建言献策和争先创优活动,立足本职,放眼大局,以自己优异成绩,汇报自己解放思想大讨论的成果,无愧于共产党员的称号。 (三)、能否让思想解放之花在“一强两促”实践中充分绽放,是检验大讨论成效的“试金石”。一是思想是否真正解放,观念是否真正更新,主要看什么?就是要看困难解决了多少,问题消化了多少,工作落实了多少,是否真正做到了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是否为促进经济发展,为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做出了自己的点滴贡献这就是判断思想解放程度的试金石。我知道,再好的思路,再好的办法,再好的制度,只有落实到位了,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否则,再好的措施也是一纸空文,毫无意义。对我们这些平凡人而言,也许一辈子也不可能碰上一件大事,但我们有能力做成一件件的小事情。我认为,能把简单的事情办好就不简单;能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不平凡。我愿与大家一起,从踏踏实实做好身边每一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申请书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领导小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中共湖南省委教育工委 湖南省教育厅 申请书 项目名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培养模式研究申请者: 单位部门: .专业资料.

邮政编码: 联系电话:(宅) (手机)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办公室 制 中共湖南省委教育工委宣传部 .专业资料.

填表说明 一、本表用计算机打印填写。 二、封面上方的编码框申请人不填。 三、表中所列“项目负责人”应为课题研究和课题管理的主要实际负责人,只能填写一人。 四、申请书复印请用A4纸,于左侧装订成册。 .专业资料.

一、简表 .专业资料.

.专业资料.

二、选题依据(项目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研究意义:我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突出表现在社会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日趋明显。在这一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品格呈现出多元化态势,表现为强烈的个性化发展倾向。这一变化向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相应的挑战。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培养模式,在理论上,有助于我们丰富和创新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思维模式,在实践上,有助于我们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更好地发挥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与自觉性,从而更好地因材施教,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正在突破过去长期只谈“全面发展”、片面理解“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了对个性化教育的研究;不再局限于笼统地谈论素质教育和人的全面发展,开始将更多的目光转移到人的个性化培养或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上来,且形成了一定的共识。但这些研究仍然是比较分散的、非系统的,而且研究者多限于基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国内高校比较典型的成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缺乏系统的整理和理论升华;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适应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方面,也没有得到足够的、全面的重视。 欧美等发达国家一直秉承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的思想传统,即尊重个性、鼓励人们发展个性、走个性化发展的成才之路。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也借鉴了其经验,使其国民教育上到一个新台阶。比如在美国的“公民教育”理念中,贯穿着这样的思想:“学校教育的重要责任就是促使青年个性自由、个性发展、自我完善……从根本上讲是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教育几乎涉及到学校课程的所有领域。”英国鉴于“当.专业资料.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综述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综述 摘要: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人们普遍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在解决个人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从目前看来,现有的研究主要是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含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形态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现状 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内涵的研究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内涵的研究主要有以下这几种观点。刘海春从需要论角度指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反映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客体属性满足社会与人需要的一种关系范畴”[1](P.19)。沈晓梅从价值的角度对其进行定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对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所起的作用,它通过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这两个层面体现出来。”[2](P.77)李江凌将其归纳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就是作为客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意义,即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及其效果,能够满足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提出、倡导、组织和实施者的利益和需要的功能和效益,能够促进主体所统治的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3](P.74)。武云虹、季泽军从主客体关系角度出发认为:“从主客体关系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效用和意义,是其在其实践活动中合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而呈现出的一种肯定的意义关系。只有在主体通过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实现了全面进步和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才能实现。”[4]虽然目前理论界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含义的厘定有不同的标准,但是被认为最为权威的表述是项久雨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概念的界定。他从哲学角度进行界定,“所谓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人和社会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认识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以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式和发展规律为尺度的一种客观的主客体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及其性质是否与人的本性、目的和需要等相一致、相结合、相接近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其教育活动和社会关系中合乎人的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目的而呈现出的一种肯定的意义关系。”[5](P.46)目前理论界大都引用了这一提法。 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形态的研究 (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形态的划分标准 从价值主体方面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要区分为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从具体来看,按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1)按条件和依据分,从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角度来看,有理想价值和现实价值。(2)从价值的功能来看,可以分为保证价值、导向价值、凝聚价值、激励价值、调节价值、转化价值;物质价值、精神价值、实践价值;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时代价值功能。(3)从价值的性质来看,有正面价值和负面价值;可分为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4)按效果显现来看,有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5)

红色旅游的目的与意义

红色旅游发展现状与意义 摘要:红色旅游不仅是一种旅游产品,也增加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发展红色旅游对于满足旅游者需求,促进旅游业发展,增强旅游业发展后劲,开拓更广阔的旅游市场有积极作用。同时发展红色旅游对于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努力改进落后文化具有深远意义。近年来,红色旅游,作为一种专项旅游活动,随其广泛的经济、社会效益及深远的政治影响。本文通过从红色旅游的概念、发展现状、意义、红色旅游的发展趋势等几个方面浅谈红色旅游发展目的,并在此基础上对红色旅游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红色旅游;目的;现状;意义 一、红色旅游的概念 红色旅游是一种新型的主题性旅游形式,是以中国共产党相关的历史纪念地为资源的旅游,是把红色人文景观和绿色自然景观结合起来,把革命传统教育与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主题旅游形式。 红色旅游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革命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实现学习革命历史知识、缅怀先烈、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振奋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阅历的一种新型的主题旅游活动[1]。红色旅游所凭借的红色旅游资源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新中国成立以前。包括长征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等重要时期的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它们作为全国人民宝贵的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构成了丰富而特色鲜明的红色旅游资源。 红色旅游的快速发展,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原因。我国从20世纪60、70年代初期开始。就开展了一些具有红色旅游性质的瞻仰革命圣地,参观革命先烈遗址遗迹的活动。80年代后期。国家开始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一些重点革命老区和革命纪念地旅游设施建设。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出现了一些以红色旅游为主题的重大节庆活动和纪念活动。红色旅游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形成规模。1999年江西省首次提出了红色旅游这个概念,在社会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同,红色旅游开始走俏市场,成为旅游的新亮点。 二、红色旅游发展现状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业的持续发展,人们对旅游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广泛。作为一种新型的主题旅游形式,红色旅游越来越受到游客的欢迎,逐渐发展成为具有较大影响的旅游活动。近年来,每逢重大节假日,大量游客前往红色旅游景区参观游览。红色旅游为革命老区经济发展增添了新动力,并带动贸工、农、交通、电信等关联产业发展,形成“一业兴、百业旺”的良好局面。 1、各级政府重视

解放思想大讨论自我查摆问题材料

解放思想大讨论自我查摆问题材料 自从开展了“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以来,我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并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把学习体会和成果转化为理论素养和道德情操,转化为提高执法能力和执法水平,转化为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举措,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改变一成不变的思想观念。 一、通过解放思想大讨论,对其重大意义有了新理解。 解放思想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是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是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现实需要。今天强调继续解放思想,就是要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 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需要。解放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只有通过解放思想,才能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增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坚定性,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只有通过解放思想,我们才能在实践中冲破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改变一切束缚科学发展的做法规定、革除一切影响科学发展的体制弊端,不断提高运用科学发展观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放思想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内容和要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遵循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理清发

展思路、丰富发展内涵、破解发展难题。 二、通过解放思想大讨论,在工作思维和工作能力上有了新的提高。 解放思想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展思想解放大讨论,最根本的是要用科学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要在解放思想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认识事物、分析问题、解决矛盾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和强化科学发展意识,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就坚持,违背科学发展要求的就坚决纠正。增强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解放思想要坚持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不是脱离实际的胡思乱想,不是主观的随心所欲,因此解放思想要着眼于实事求是,坚持从发展实际出发,从工作实际出发,从思想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以往的经验同新的实践产生了矛盾的时候,就不能以经验来应对新的实践,而应该以新的实践来丰富经验,敢于抛弃不合时宜的旧观念。 解放思想要善于总结,勇于创新。事物总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解放思想,就必须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勇于开创新的思维方式,敢于突破那些已经明显束缚和制约我们发展的想法、做法的思维。因此要结合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来思考和谋划发展,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抓紧落实。只有善于总结,勇于创新,我们才可能不断拓宽科学发展的思路。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现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现状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现状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现状,,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管理制度中查看更多范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现状本文关键词:发展现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现状本文简介:[摘要]新媒体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媒介传播环境,而且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和机遇。本文以提升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为出发点,在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做出分析与论述的基础上,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优化策略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研究与探讨。[关键词]新媒体;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现状本文内容: [摘要]新媒体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媒介传播环境,而且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和机遇。本文以提升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为出发点,在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做出分析与论述的基础上,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优化策略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现状;优化策略 一、新媒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与新媒体信息传播优势的展现,新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广泛关注的课题,在此背景下,新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理论得到了持续的丰富,与此同时,新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实践也在各个高等院校中火热的开展。从当前我国高校运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来看,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新媒体普遍具有较高的认可程度和应用热情,这不仅是因为新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也是因为新媒体已经逐渐渗透到高校师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因此,将新媒体融入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当中也就成为了一种自然而然的事情;另一方面,当前许多高校都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为出发点,构建了相对完善的新媒体矩阵,包括微博、微信等在内的自媒体都被纳入了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当中,在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