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家杨乐的故事

合集下载

数学家故事:欧拉和杨乐

数学家故事:欧拉和杨乐

数学家故事:欧拉和杨乐【欧拉】欧拉是数学的数学家,他在数论、几何学、天文数学、微积分等好几个数学的分支领域中都取得了出色的成就。

不过,这个大数学家在孩提时代却一点也不讨老师的喜欢,他是一个被学校除了名的小学生。

事情是因为星星而引起的。

当时,小欧拉在一个教会学校里读书。

有一次,他向老师提问,天上有多少颗星星。

老师是个神学的信徒,他不知道天上究竟有多少颗星,圣经上也没有回答过。

其实,天上的星星数不清,是无限的。

我们的肉眼可见的星星也有几千颗。

这个老师不懂装懂,回答欧拉说:"天有有多少颗星星,这无关紧要,只要知道天上的星星是上帝镶嵌上去的就够了。

"欧拉感到很奇怪:"天那么大,那么高,地上没有扶梯,上帝是怎么把星星一颗一颗镶嵌到一在幕上的呢?上帝亲自把它们一颗一颗地放在天幕,他为什么忘记了星星的数目呢?上帝会不会太粗心了呢?他向老师提出了心中的疑问,老师又一次被问住了,涨红了脸,不知如何回答才好。

老师的心中顿时升起一股怒气,这不但是因为一个才上学的孩子向老师问出了这样的问题,使老师下不了台,更主要的是,老师把上帝看得高于一切。

小欧拉居然责怪上帝为什么没有记住星星的数目,言外之意是对万能的上帝提出了怀疑。

在老师的心目中,这不过个严重的问题。

在欧拉的年代,对上帝是绝对不能怀疑的,人们只能做思想的奴隶,绝对不允许自由思考。

小欧拉没有与教会、与上帝"保持一致",老师就让他离开学校回家。

但是,在小欧拉心中,上帝神圣的光环消失了。

他想,上帝是个窝囊废,他怎么连天上的星星也记不住?他又想,上帝是个独裁者,连提出问题都成了罪。

他又想,上帝也许是个别人编造出来的家伙,根本就不存有。

回家后无事,他就协助爸爸放羊,成了一个牧童。

他一面放羊,一面读书。

他读的书中,有很多数学书。

爸爸的羊群逐步增多了,达到了100只。

原来的羊圈有点小了,爸爸决定建造一个新的羊圈。

他用尺量出了一块长方形的土地,长40米,宽15米,他一算,面积正好是600平方米,平均每一头羊占地6平方米。

梦想让生活变得更美好作文600字精选

梦想让生活变得更美好作文600字精选

拥有梦想是生命中的一种动力,实现梦想是人生中的一种转折,唯有实现梦想的过程能让人体会到生活中的欢乐、忧愁、痛苦和烦恼。

人的一生不会永远一帆风顺,只有经历过,我们的人生才会多姿多彩、充满意义。

有些人觉得,梦想看不见也摸不着,拥有梦想的人和那些对未来已经失去信心的人一样,不管你付出多大的努力,结果也终不会如你所愿,所以,拥有梦想对人来说已经无所谓了。

可我却不这么认为,我觉得梦想是美好的,一个人拥有了梦想就好比刚出土的嫩芽得到了阳光的温暖,这都将鼓励着我们向更高的人生目标去奋斗。

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是生活的强者,虽然他双目失明,全身瘫痪,但是他拥有梦想,他最大的梦想就是拥有健康的身躯、灵活的手脚,在这个广阔的世界里为人民、为国家做出更大的奉献……正是有了这种动力,他才写出了激荡人心的长篇小说。

著名数学家杨乐从小就喜欢数学,当他发现数学书上的所有定理几乎都是以外国数学家的名字命名的时候,他的心里就燃起了一股斗志“一定要把用中国人名字命名的定理写在未来的数学书上〞这是他一生的梦想,杨乐发奋学习,刻苦攻读,付出了许多常人无法想象的努力,终于成为了中外知名的数学家。

梦想会让生活变得更美好,会让人生更精彩,更有意义,不管最终你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只要经历过,体会到梦想带给你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我们的人生就不会白白浪费了。

拥有梦想吧,它可以让身残志坚的人唤起对生命的渴望,让平凡普通的人变得光荣夺目……拥有梦想吧,它会让你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在前人的基础上攀登——访数学家杨乐院士

在前人的基础上攀登——访数学家杨乐院士

在前人的基础上攀登——访数学家杨乐院士
沙柳
【期刊名称】《人民教育》
【年(卷),期】2008(000)001
【摘要】数学在我的心中历来是很高深、玄奥的学问。

数学家更是头脑思维缜密、学富五车,需要普通人抬头敬仰的。

当我坐在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大楼六层办公室宽大的沙发上,面对面采访数学家杨乐院士时,他那略显消瘦的儒雅风度,他说话的慎重态度和言语之间爽朗的笑声,一下子打消了原有的神秘感,拉近了我与数学家的距离。

【总页数】4页(P53-56)
【作者】沙柳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6
【相关文献】
1.数学的方法、基础和继承 --访数学家林群院士
2.著名数学家、中科院杨乐院士
莅临我校讲学3.春天的回眸──全国科学大会召开20周年之际再访著名科学家、
中科院院士杨乐4.数学的力量──访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家林群教授5.珍爱青春辉煌人生——访中科院院士、数学家王梓坤教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数学家杨乐的故事

数学家杨乐的故事

数学家杨乐‎的故事1981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的40‎0名委员中‎,有一位最年‎轻的委员,他就是数学‎家杨乐.杨乐,江苏省南通‎市人,1940年‎出生,1956年‎毕业于江苏‎省南通中学‎.他从小爱好‎数学,在小学和初‎中读书时,就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上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解,课后认真及‎时做好复习‎、预习.在学习中,他摸索了一‎套好的学习‎方法,对课本上重‎要的结论不‎是简单地看‎一遍,而是亲自推‎导,总是在弄清‎了结论的来‎龙去脉以后‎,才去演算习‎题.在高中读书‎时,他于课外挤‎出近1 000个小‎时的时间,阅读了许多‎中外数学书‎籍,演算了很多‎习题.据他自己回‎忆,当时演算的‎数学习题,在10 000题以‎上.杨乐从小立‎下大志,决心攀登科‎学高峰.在阅读中外‎数学书籍时‎,他发现书上‎的结论几乎‎全都是用外‎国数学家的‎名字命名的‎,他当时就想‎:难道我们中‎国人就不能‎为数学的发‎展做出贡献‎吗?于是他下决‎心,一定要把用‎中国人的名‎字命名的结‎论,写到未来的‎数学书上去‎,为祖国争光‎.1956年‎,杨乐高中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从此,在我国的这‎所最高学府‎内,他用更加顽‎强的拼搏精‎神在数学的‎海洋里遨游‎.对于自己学‎生时代的生‎活,杨乐是深有‎体会的.正如有一次‎他在回忆自‎己的成长道‎路时所说的‎那样,“学习就好像‎万米赛跑一‎样,每一个暂时‎领先的人,都不能自满‎松劲,而比较落后‎的也不必气‎馁,只要经过长‎年累月始终‎如一的努力‎,就能获得胜‎利.”1962年‎他被录取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的研究生.1978年‎,他晋升为中‎科院数学研‎究所的副研‎究员.他谈到自己‎从“红领巾”到数学家的‎体会时说,困难是很多‎的,在每一个困‎难面前,我们决不能‎退缩,而是要千方‎百计去克服‎它;对于每一个‎可能克服困‎难的思路,我们都不要‎轻易放弃,而要坚持到‎底.事实上,确有一些困‎难初看起来‎似乎无法克‎服,经过一番研‎究和尝试之‎后,仍然到处碰‎壁,但这往往是‎关键时刻,如果就此罢‎休,则基本上一‎无所获.要有盯住不‎放的精神,千方百计克‎服困难,最后就可能‎绝处逢生.在这种时候‎,常常一连好‎几天,甚至几个星‎期,都有点如痴‎如醉,睡也睡不好‎,吃也吃不香‎.在从事研究‎工作的过程‎中,就要有这种‎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的‎精神和入迷‎的程度.几十年来,杨乐在数学‎王国里辛勤‎地探索着,终于在数学‎科学的发展‎中创造了光‎辉的业绩,为祖国、为人民争得‎。

中科院院士、数学家杨乐

中科院院士、数学家杨乐

人物简介
❖ 杨乐19 6年起就读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 1962年毕业后,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 做研究生,1966年毕业即从事数学研究工作。 其间,1977年任副研究员,1979年任研究 员,1982年任数学研究所副所长,1987年 起任数学研究所所长。先后当选为第六、七、 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届全国青年联 合会副主席,中国科协全国委员会第三届委 员、第四届常委,中国数学会常务理事、秘 书长、理事长;先后担任第三届国务院学位 委员会委员、第一、二、三、届国务院学位 委员会数学评议组成员,中国科学院基金委 员会委员,第三、四届全国自然科学奖励委 员会委员,《数学学报》主编, 《ResultsinMathematics》、《中国科学》、 《科学通报》编委等职。1980年11月当选为 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学部委员。
中科院院士、数学家 杨乐老师
第一组 朱巧波 陈坚
❖ 杨乐(1939年11月10日-),中国 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江苏南 通人。1956年毕业于江苏省南通中 学,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系, 后与张广厚一同考入著名数学家熊 庆来教授门下,进行复分析研究。 1977年,他同张广厚合作,通过对 整函数与亚纯函数亏值与波莱尔方 向的深入研究,证明了张杨定理, 建立了这两个基本概念之间具体的 联系。他与张广厚都是熊庆来获得陈嘉庚数理科学奖。
杨乐少年时
❖ 杨乐不到10岁就进入江苏省南通中学学习, 在这里,少年的杨乐萌发了对数学的强烈兴 趣,在数学老师陆颂石的引导下,走上了一 生与数学为伴的道路。1956年,杨乐考入北 京大学数学系,大学毕业后,他又考入中国 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成为了数学界泰斗熊庆 来先生的关门弟子。
主要成绩
❖ 杨乐主 要研究函数论中的整函数、 亚纯函数的值分布理论。他与张 广厚合作,在解析函数的研究中 取得了许多创造性的成果。他们 在1965至1977年间,共同发表了 8篇这方面的重要论文。1982年他 单独发表了《值分布理论及其新 研究》(科学出版社)一书。他 与张广厚所发现的函数值分布论 方面的“亏值”与“奇异方向” 之间的联系,彻底解决了这个古 老的数学分支中长期未决的奇异 方向分布问题;他们对函数亏值 的估计也被认为是普遍面准确的 结果。国一际数学界把他们的这 些成果称之为“杨一张定理”和 “杨一张不等式”。

数学家经典励志小故事

数学家经典励志小故事

数学家经典励志小故事数学家经典励志小故事(篇1)张丘建,北魏时清河(今河北临清市一带)人,生平不详,我国南北朝时期的著名数学家,有《张丘建算经》传世。

《张丘建算经》约成书于公元466—485年间,共三卷93题,包括测量、纺织、交换、纳税、冶炼、土木工程、利息等各方面的计算问题。

其体例为问答式,条理精密,文词古雅,是中国古代数学史上的杰作,也是世界数学资料库中的一份宝贵的遗产。

后世学者北周甄鸾、唐李淳风相继为该书做了注释。

特别是唐代,经太史令李淳风注释整理,收入《算经十书》,成为当时算学馆先生的必读书目。

《算经十书》是《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孙子算经》、《五曹算经》、《夏候阳算经》、《张丘建算经》、《五经算术》、《缉古算经》、《数术记贵》等十种。

《算经十书》至清代多已佚失。

乾隆初年(1736)以后,戴震致力整理古代算书,复从《永乐大典》中辑出,使后人得见古代数学面目。

张丘建一生从事数学研究,造诣很深。

最小公倍数的应用、等差数列各元素互求以及“百鸡术”等是其主要成就。

“百鸡术”是世界著名的不定方程问题。

13世纪意大利斐波那契《算经》、15世纪阿拉伯阿尔卡西《算术之钥》等著作中均出现有相同的问题。

张丘建在《算经》中较早提出了“百鸡问题”:“鸡翁一,值钱五;鸡母一,值钱三;鸡雏三,值钱一。

百钱买百鸡,问鸡翁、母、雏各几何?”这道题的意思是:“每只公鸡价值5元,母鸡价值3元,3只小鸡价值1元,用100元钱买100只鸡,问,公鸡、母鸡、小鸡各可以买多少只?”“百鸡问题长期以来被作为讲解不定方程的入门例子。

据传、张丘建小时候才思敏捷,聪慧过人,尤其是计算能力超群,被人誉为“神童“。

当时的数学家夏侯阳得知这个消息后,有意收张丘建为徒,但不知他是否真象传说中那样极具数学天赋,于是便找到了张丘建,当面出了道题来考他。

题目是这样的:有甲乙两个和尚为寺庙分头去化缘,半个月后他俩化到些银两回到寺庙。

此时若乙给甲10两银子,甲比乙所多的是乙余下的5倍;若甲给乙10两银子,那么二人的银两相等,问甲乙各化到多少银两?小丘建略加思考便有了主意,他说:“根据若甲给乙10两银子,那么二人的银两相等,可知,原来甲比乙多10+10=20两银子。

天生我材必有用作文600字

天生我材必有用作文600字

天生我材必有用作文600字天生我材必有用作文600字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天生我材必有用作文6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天生我材必有用作文600字1李白说过“天生我材必有用”,这句话想必大家一定耳熟能详,可是许多人并没有真正体会到它的意义。

直到那个下午,我才真真切切通过它认识了我自己。

那个下午,孙老师郑重地对我说:“雅琳,你在我们班乐感比较好,下个周星期四,学校要举行‘小小指挥手’比赛,我们班就派你去了!”这个消息,就像一块巨石投在了一片平静的湖水中,我的内心一阵狂喜,我简直不敢相信老师的这番话是对我说的,“真的吗?这是真的吗?”我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千真万确,老师就在我跟前,她有点奇怪地打量着我,接着就亲切地说:“雅琳,你有音乐的潜能,好好表现,你能行的。

”当时我的表情可能有点怪,你们想想看,这对一个学习并不好,全身上下没有一个长处的我来说,是一个多大的惊喜呀!要知道,平时我在班上总是默默无闻,上课时就是会回答问题也从不举手,老师偶尔请我发言,我也总是小小声地说话,恐怕除了同桌没有人能听的见我在说什么,同学们投来的自然是鄙夷的目光。

就这样,我更不敢发言了。

别人惹了我,我也不会跟人家急,每次总是让着他们。

在这个集体里,有没有这个人好像都一样。

今天,老师居然会让我代表班级去参赛,去为班级争光。

这时我心里真是又喜又慌,喜的是老师原来并没有忘记我,她还了解我并且这么看重我,派我去比赛;慌的是离比赛只有几天时间了,我能行吗。

于是我把这一点顾虑对老师说明了,老师很干脆地对我说:“那你今天晚上来我家吧!”就这样,在老师的指导下,经过几天的紧张练习,终于迎接来了那个让人紧张的下午。

我走上舞台,摆好姿势,音乐响起,我潇洒地尽情指挥着,陶醉在音乐的王国里,这时周围没有人了,而是一片宁静的花园,我在里面快乐地悄徜徉着比赛结束,我得了第一名。

中国两数学家破解世界百年难题庞加莱猜想数学家故事

中国两数学家破解世界百年难题庞加莱猜想数学家故事

中国两数学家破解世界百年难题庞加莱猜想数学家故事两位中国数学家近日在《亚洲数学期刊》最新一期杂志上发表论文,运用美国数学家汉密尔顿和俄罗斯数学家佩雷尔曼的理论,对世界级的数学难题庞加莱猜想进行了完全证明。

广东中山大学的朱熹平教授和中国旅美数学家、美国里海大学的曹怀东教授在《亚洲数学期刊》6月号上发表了题为“庞加莱猜想和几何化猜想的完全证明:汉密尔顿-佩雷尔曼关于RICCI流理论的应用”的论文。

美国华裔数学家、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教图为朱熹平教授(左)和曹怀东教授(右)。

授称这篇论文是最终解开庞加莱猜想的“封顶之作”。

丘成桐4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一工作比哥德巴赫猜想重要得多,毫不过分。

“庞加莱猜想是拓扑和几何的主流,被国际上许多数学家所关注,并致力于研究。

破解和‘封顶’的意义是十分深远的。

”丘成桐说,哥德巴赫猜想很重要,但是庞加莱猜想更重要。

丘成桐说,这两位中国数学家取得的研究成果是基础研究领域一项国际领先的成果。

庞加莱猜想的证明将帮助科学家进一步认识我们所生存的空间,并将对物理学和工程学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庞加莱猜想庞加莱猜想是国际数学界长期关注的一个重大难题,被列为七大“数学世纪难题”之一。

法国数学家亨利·庞加莱19____年提出了这样一个猜想:在一个闭三维空间,假如每条封闭的曲线都能收缩成一点,这个空间一定是一个圆球。

一百多年来,许多杰出的数学家都在致力于这个猜想的研究工作。

人物档案朱熹平1978年入中山大学数学系,1989年在中国科学院武汉数学物理研究所取得博士学位。

现任中山大学数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院长。

曹怀东1977年入清华大学数学系,1981年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师从著名数学家丘成桐教授,1986年获得博士学位。

现为美国里海大学数学系讲座教授、清华大学兼职教授。

延伸阅读朱熹平:我们只是完成了临门一脚尽管破解世界数学百年难题“庞加莱猜想”的成绩轰动全国,但中山大学教授朱熹平仍然一如既往地保持着他低调的作风,婉拒了各媒体的采访。

杨乐院士:学习成才要像跑一场马拉松

杨乐院士:学习成才要像跑一场马拉松

[]2013.彩G焦点名人成才1在外界眼中,而今已经72岁的杨乐“年轻得不可想象”。

他成名太早了。

他的一生似乎被传奇与幸运之神所笼罩。

初中立志一定要把用中国人名字命名的定理写在未来的数学书上,二十多年后,他和同事张广厚的成果被国际上称为“杨-张定理”。

高中时,他在书皮上写下“中科”二字,而今与中国科学院已携手走过半个世纪,他曾是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年龄最小的学部委员(院士),出任中科院数学研究所的掌门。

然而,杨乐更愿意将此解读为理想与坚持的历程———“我把我的一生献给了数学研究事业。

”杨乐有一句名言:“永远不要放弃你的理想,不要为一时的得失所迷惑,这样才会不负此生。

”在这背后,很多场合,杨乐则会和年轻人分享和强调华罗庚的名言:“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一、中学阶段做了上万道数学题杨乐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中学就读于江苏省南通中学。

记忆中,那里有藏书丰富的图书馆、独立设置的理化实验室,这样的条件当时即使在大城市也不多见。

网络上广泛流传着杨乐的一段传奇———中学阶段做了两三万道数学题,杨乐坦承,自己没有专门统计过,“但肯定过万了。

”勤奋的学习精神给他打下了坚实的数学基础。

他曾深有体会地说:“杂技演员走钢丝的本领,是长年勤学苦练的结果。

要想靠小聪明侥幸获得成功,那只能从钢丝上摔下来。

”高一时,发了新的教科书,杨乐用漂亮的画报纸包上书皮,悄悄地在书皮上写下了“中科”两个字,憧憬今后进入中国科学院专门从事数学研究。

多年后回顾这段往事,杨乐笑言,之所以当时没有直接写上“中科院”,是怕同学看到后笑话,其含义成了隐藏在那个14岁少年心中的秘密。

杨乐高中的后期,“向科学进军”风靡全国,在中学校园里,“课外小组”如雨后春笋不断出现。

杨乐选择了数学小组,并很快成了小组里的“小先生”。

每周一次,这个班上年纪最小的中学生走上讲台,面对四十多名同学,连续开讲十多次,内容还都是课堂的延伸。

半个世纪后回眸,杨乐笑言当年是“强出头”,但更充满回味,“讲出来让别人听懂比单会做要求高得多,而这也让自己受益终生。

有关数学名人的小故事200字

有关数学名人的小故事200字

导语:数学是人类进步历史上的一大闪光点。

在数字与角度之间,生活之中,数学的影子,处处可见。

下面是有关数学名人的小故事200字,欢迎欣赏。

数学名人的小故事一:陈景润陈景润一个家喻户晓的数学家,在攻克歌德巴赫猜想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创立了着名的“陈氏定理”,所以有许多人亲切地称他为“数学王子”。

但有谁会想到,他的成就源于一个故事。

数学名人的小故事,数学名人的小故事八则1937年,勤奋的陈景润考上了福州英华书院,此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主任留英博士沈元教授回福建奔丧,不想因战事被滞留家乡。

几所大学得知消息,都想邀请沈教授前进去讲学,他谢绝了邀请。

由于他是英华的校友,为了报达母校,他来到了这所中学为同学们讲授数学课。

一天,沈元老师在数学课上给大家讲了一故事:“200年前有个法国人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6=3+3,8=5+3,10=5+5,12=5+7,28=5+23,100=11+89。

每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奇数之和。

因为这个结论没有得到证明,所以还是一个猜想。

大数学欧拉说过:虽然我不能证明它,但是我确信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它像一个美丽的光环,在我们不远的前方闪耀着眩目的光辉。

……”陈景润瞪着眼睛,听得入神。

从此,陈景润对这个奇妙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课余时间他最爱到图书馆,不仅读了中学辅导书,这些大学的数理化课程教材他也如饥似渴地阅读。

因此获得了“书呆子”的雅号。

兴趣是第一老师。

正是这样的数学故事,引发了陈景润的兴趣,引发了他的勤奋,从而引发了一位伟大的数学家。

数学名人的小故事二:华罗庚有一次,他跟邻居家的孩子一起出城去玩,他们走着走着;忽然看见路旁有座荒坟,坟旁有许多石人、石马。

这立刻引起了华罗庚的好奇心,他非常想去看个究竟。

于是他就对邻居家的孩子说:“那边可能有好玩的,我们过去看看好吗?”邻居家的孩子回答道:“好吧,但只能呆一会儿,我有点害怕。

”胆大的华罗庚笑着说:“不用怕,世间是没有鬼的。

六年级让生活更美好作文8篇

六年级让生活更美好作文8篇

六年级让生活更美好作文8篇六年级让生活更美好作文8篇六年级让生活更美好作文1天大地大,吃饭事大。

我的生活里总是少不了美食这个词,它让每一天都过得美滋滋。

今天我要介绍一道美食香辣虾。

虾是海洋里一种常见的海鲜,虽然很常见,但是不同的做法,吃起来却是不一样的味道。

尤其是香辣虾,又香又辣的,可好吃了!俗话说:无论有多忙,都不能亏待自己的胃。

而香辣虾正好能满足我的胃。

今天妈妈带我去吃虾,太棒了!到了,终于到了!点了菜,我也不愿意坐在那里等,就偷偷地跑去看看别人的虾。

哇!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浓郁的汤汁看起来就又麻又辣,汤汁里还有许许多多金黄金黄的大虾,看着就很好吃!在又黄又红的汤汁里,还有脆脆的、绿绿的黄瓜,真想咬上一口啊!那长长细细的是什么?看起来像是土豆,不对,除了土豆还有红薯呢!真奇怪,这么多的美食搭起来放在一起,竟然毫无违和感!要是我也能吃就好了。

说着,我转身垂头丧气地往回走。

突然,一种又香又辣的味道令我鼻尖一颤,我的面前出现了一口大锅。

太棒了,我立马跑回到位子上准备开吃。

锅刚到了桌子上,虾就到了我的碗里,此刻我的口水已经飞流直下三千尺了。

我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夹起来,放在鼻子前闻了闻,顿时,一种麻辣的味道充满了我的鼻子,鼻腔里仿佛有一只恐龙在喷火,这使我更馋了。

我慢慢地把筷子移到嘴边,放进嘴里,那又香又辣的味道立刻爆开在我的口腔里,融化在我的嘴里。

咀嚼一口,又鲜嫩又多汁的肉让我一下子在美食的天堂里游荡。

慢慢咽下去,又麻又辣的虾肉让我舒服极了,像几只小精灵在食管里为我按摩,真好吃啊!我吃完一只又吃另一只。

一只一只,这虾肉的美味让我记忆犹新。

生活真是太美好了!六年级让生活更美好作文2当遇到困难时,给自己一个微笑;当遇到挫折时,给自己一个微笑;当遇到难题时,给自己一个微笑。

我始终相信,微笑,可以让生活更美好。

当有人请你出去玩耍时,你正在做作业不想去,那就用委婉的话语和真诚的微笑来拒绝,这样既不会感到不好意思,又不会让对方觉得你是故意不去而尴尬。

杨乐简介_杨乐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杨乐简介_杨乐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杨乐杨乐.把中国人的名字写到“书”上“永远不要放弃你的理想,不要被一时的得失所迷惑,这样才会不负此生。

”这是杨乐对自己几十年人生历程的感悟。

杨乐小时候是一个爱玩的小学生。

但这个“贪玩”的小男孩在十岁时就考入了江苏省的“省中”南通中学。

他是从初二起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的。

广览数学参考书,他发现:书中的定理、名称大多是以外国数学家的名字命名的,什么欧几里德几何(平面几何)啦,笛卡尔坐标(直角坐标)啦,毕达哥拉斯定理(勾股定理)啦……,难道中国人就不能为数学发展作出贡献吗?不,一定要把用中国人名字命名的定理,写在未来的数学书上!也就是从初二开始,他懂得了应当怎样努力。

南通中学当时有一位德高望重的数学老师,叫陆颂石,多年来他每次接手新班时,为了解学生的水平,总要进行三次高难度的测验。

三次考下来,每次都有一半多同学不及格,杨乐却连考了三个100分。

他养成了钻研的习惯,每天都要花上两三个小时潜心阅读数学课外书籍。

上高一时,读高三的哥哥常和同学聚在一起做数学难题,有些难题做不出只好搁一边,杨乐却总是悄悄地把难题求解出来,送给他们。

在整个中学期间,杨乐一共做了一万多道数学习题。

1956年,不满17岁的杨乐考入了北京大学数学系。

学数学,在那个时候并不是一种太好的选择,因为按那个时代的普遍看法,都认为学工的前途广、道路宽。

为此,杨乐也迟疑过,他在北大数学系和清华电机系之间犹豫着,但最终还是选择了自己心爱的数学。

1962年,他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所,成为著名数学家熊庆来的研究生。

仅三个月后,他就在《数学学报》上发表了论文。

熊庆来、等数学界前辈都高兴地说他是“学得快,学得深”。

杨乐,犹如钻机一般,不仅钻透地皮,而且深深钻进岩层。

他从不满足于读懂弄通了书本上的那些定理就算完事,总要透过书本,去揣摩推求定理创始人的思路。

就凭着这种认真、踏实、刻苦的精神,他一步一个脚印地踩出了一条通向科学高峰的曲折之路。

他与张广厚合作,深入研究函数值分布论中的“亏值”和“奇异方向”课题,取得了重大的成果。

数学家杨乐回忆1977年恢复职称评定旧闻轶事

数学家杨乐回忆1977年恢复职称评定旧闻轶事

数学家杨乐回忆1977年恢复职称评定旧闻轶事第一篇:数学家杨乐回忆1977年恢复职称评定旧闻轶事今年不仅是恢复高考30周年,同时也是恢复职称评定30周年。

此中意义,结合当时学界状况乃至社会背景,方能进行较准确的评估。

本刊特发表学者邢小群对数学家杨乐的专访,以资读者诸君思考.当时也就这么屈指可数的几个人在搞研究邢小群(以下简称“邢”):1977年,中央决定将陈景润从助理研究员提升为研究员,您和张广厚从研究实习员提为副研究员。

这意味着恢复职称评定制度,是当时中国进入“科学的春天”的举措之一。

此事到现在已经成为历史。

当时的三人只有您一人在世了。

今天,请您谈谈这件事的背景情况。

杨乐(以下简称“杨”):先谈谈我们的学历背景吧。

我和张广厚1956年到1962年在北京大学学习。

那时较多大学学习苏联,实行五年制。

我们本来的学制是五年,应该在1961年夏天毕业,但到了1960年,学校宣布我们再延长一年。

理由是因为中苏关系已经破裂,苏联专家都撤走,中国要自己培养有更高水准的人才。

这就决定让北大、清华的学制从五年延长到六年。

而北大呢,只让理科延长一年,文科不动。

那时对社会科学还不够重视。

这样,我们就延长到1962年毕业了。

1962年毕业也有好处,那时正在“右倾回潮”。

1949年以后,大学本科学制一般为四年,稍后延长为五年,没有招收研究生。

1956年要向科学进军,招过一批研究生,数量非常少。

1958年大跃进,研究生制度被破除。

到了1962年,才又开始招研究生,直到“文革”前。

那时的研究生没有学位的概念,学历也不统一。

在大学,研究生学三年;在科学院,研究生要学四年。

研究生数量也很少。

我和张广厚是1962年通过考试,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1966年毕业。

1966年春天,我们已经把毕业论文作好,装订好,送到各处去审查,准备论文答辩时,“文革”开始了。

我和张广厚还是幸运的,“文革”前受到了大学和研究生的完整教育和培养,学术训练也较完整。

杨乐:他的名字被载入世界数学史册

杨乐:他的名字被载入世界数学史册

文史春秋●邵红能曾经被华罗庚、陈省身亲切地称为“师弟”,少年时就立志使自己名字成为某一数学定理的命名,他,就是数学圈内家喻户晓的人物——杨乐。

早在20世纪70年代,杨乐就在函数论领域取得了国际领先、与陈景润的工作一起被美国数学代表团认为是当时中国两项最主要、国际一流的数学成就。

杨乐(1939—2023),江苏南通人,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首任院长、数学所研究员及博士生导师,其主要研究领域为复分析。

他在“整函数、亚纯函数的值分布理论”上有着突出的贡献,特别在函数模分布论、辐角分布论、正规族等方面取得的一系列研究成果,被国内外同行、学者广泛引用。

凭借突出的学术成果,杨乐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华罗庚数学奖、陈嘉庚数理科学奖、何梁何利奖等众多大奖。

刻苦努力研究函数论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杨乐从小勤奋好学、刻苦努力。

1950年,他考入江苏省南通中学。

初二时,杨乐对代数和几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初三时,他立志要考上北京大学并准备一生从事数学研究。

中学6年,2000余天,杨乐几乎每天都会完成一二十道题目,此外,还阅读了大量课外参考书籍,尝试解决经典难题。

杨乐1956年考入北京大学;1962年考取中国科学院研究生,师从著名数学家熊庆来。

熊庆来是中国现代数学的先驱,带过许多优秀的学生,比如钱三强、华罗庚、严济慈、赵九章等。

20世纪60年代,70多岁的熊庆来抱病指导杨乐和张广厚从事函数值分布研究。

在熊庆来的指导下,读研的头3个月,杨乐就完成论文《亚纯函数及函数组合的重值》,后发表在《数学学报》上。

1966年,杨乐从事数学研究工作。

同年5月,因中国科学院数学所的研究工作完全中断,杨乐虽已完成博士论文,却未能正常毕业。

在此后四五年的时间里,杨乐没有机会再碰数学书本,只能抽象地思考一些数学问题。

中国古今位著名数学家的故事

中国古今位著名数学家的故事

中国古今26位着名数学家的故事陈景润与哥德巴赫猜想陈景润在福州英华中学读书时,有幸聆听了清华大学调来一名很有学问的数学教师讲课。

他给同学们讲了世界上一道数学难题:“大约在200年前,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数学家提出了‘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l。

他一生没有证明出来,便给俄国圣彼得堡的数学家欧拉写信,请他帮助证明这道难题。

欧拉接到信后,就着手计算。

他费尽了脑筋,直到离开人世,也没有证明出来。

之后,哥德巴赫带着一生的遗憾也离开了人世,却留下了这道数学难题。

200多年来,这个哥德巴赫猜想之谜吸引了众多的数学家,但始终没有结果,成为世界数学界一大悬案”。

老师讲到这里还打个形象的比喻,自然科学皇后是数学,“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后王冠上的明珠!这引人入胜的故事给陈景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哥德巴赫猜想”像磁石一般吸引着陈景润。

从此,陈景润开始了摘取皇冠上宝石的艰辛历程......1953年,陈景润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曾被留校,当了一名图书馆的资料员,除整理图书资料外,还担负着为数学系学生批改作业的工作,尽管时间紧张、工作繁忙,他仍然坚持不懈地钻研数学科学。

陈景润对数学论有浓厚的兴趣,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系统地阅读了我国着名数学家华罗庚有关数学的专着。

陈景润为了能直接阅读外国资料,掌握最新信息,在继续学习英语的同时,又攻读了俄语、德语、法语、日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

学习这些个国家语言对一个数学家来说已是一个惊人突破了,但对陈景润来说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

为了使自己梦想成真,陈景润不管是酷暑还是严冬,在那不足6平米的斗室里,食不知味,夜不能眠,潜心钻研,光是计算的草纸就足足装了几麻袋。

1957年,陈景润被调到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工作,做为新的起点,他更加刻苦钻研。

经过10多年的推算,在1965年5月,发表了他的论文《大偶数表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2个素数的乘积之和》。

论文的发表,受到世界数学界和着名数学家的高度重视和称赞。

杨乐:万事不离其“数”

杨乐:万事不离其“数”
神 所笼 罩 .
更进 了一步” 他不曾见到过北京 香 .
山的红叶、 玉渊潭的樱花和十三陵的 地下宫殿 . 而是尽情地畅游在数学的 世界里 . 每天学习常常十一二小时以 上. 大三时, 一堂数学课上, 他突然对 给他们上课 的著名数学家庄圻 泰教 授说 .关于他们正在学 习的某个 定 理。 可以给出比苏联数学家编的标准 教科书上更简单 的证明 , 并当场一步 步演算 , 最终让庄教授露 出了满意 的 微笑 : 这个年轻人对经典著作提出了 不算重要却值得赞赏的见解. 数学究竟有什 么魅力 如此 吸引 着他 ?杨乐说 , 数学的魅力在于真和
院数 学研 究 所 , 为习题.
网 络 上 盛 传 着 一 个 关 于 他 的 传 奇——中学时代做 了上万道数学题. 对此 , 杨乐说 , 自己没有专门统计过 ,
8 0 / 21 0 23
教授的关门弟子 、 华罗庚 的同门师弟.
美 . 认 为 , 学 的 “ ” 指 它 对 真 他 数 真 是 理 的追 求 十分 纯 粹 , 比如著 名 的 哥德
有一道题不会做. 那时,他就朦胧地
有 了一 个 关 于未 来 的愿 望 : 上大 学读
数学系 , 一辈子从事数学研究. 高一新学期 , 他给新的数学教科 书包上漂亮的书皮 。 并在书皮空 白处 悄悄地写下“ 中科 ” 两个字. 多年后 回 顾这段往事 , 杨乐笑言 , 所以当时 之 没有直接写上“ 中科院”是怕同学们 , 看到后笑话 . 其含意成了隐藏在那个 1 4岁少年心中的秘密. 高中时代的杨乐 . 已是学校里小 有名气 的数学高手. 高一时 .就时常 有高三的学长拿着难题来找他 “ 请
里处 于世 界数学 的 中心位置 .文献和
过 问中科院的工作 , 并肯定基础理论

著名数学家的名人故事有哪些7篇

著名数学家的名人故事有哪些7篇

著名数学家的名人故事有哪些7篇著名数学家的名人故事有哪些(篇1)蜚声国际数坛的老辈数学家苏步青教授,在百岁时还精神矍铄,思维清晰。

苏老九十岁高龄时,还着书立说,带研究生、每天工作约十小时左右,精力何等充沛!那么,当有人问他健康长寿之道,他总笑呵呵地回答说:“我不懂什么养生之道,只是平素生活有规律,并注意体育锻炼而已……”苏老的生活习惯,大致是这样的:清晨五点起床,晚上十一点睡觉,每晚睡眠六小时,白天午睡一小时。

早晨起身后,先在门前院子里,做一遍健身操———练功十八法,约一刻钟;然后学习一小时,就进早膳。

下午工作完毕,坚持步行二至三公里———雨天以上下楼梯替代。

数十年如一日,天天如此。

苏步青是浙江平阳人,出身农家,由于家境清寒,从小少吃缺穿,少年时代的苏步青,又瘦又小,身体并不怎么健康。

小学毕业后,读了二年中学,十七岁东渡日本,进帝国大学专攻数学。

在异国他乡,苏步青一住十二年。

在这期间,他逐渐爱上了体育,兴趣广泛,划船、溜冰、网球、骑自行车、开摩托车,样样都能漂亮地玩上几手。

当时,苏步青还是帝国大学网球队和划船队的主力队员之一。

数十年来,由于坚持体育锻炼,苏步青身体素质极好。

就是到了耄耋之年,上五、六层楼梯,依然不甚气喘,嘴里的牙齿,也与壮年时相仿。

九十岁那年的夏秋之际,他还蛮轻松地登上安徽黄山,游览休养。

一路足力之健,令人羡慕与钦佩。

人,总希望自己能健康长寿的。

但是,如何才能达到此目的呢?苏老认为,除上述体育锻炼外,精神保健也是至关重要的。

苏老性格开朗,说话幽默,不管是与人谈话还是作报告,常常可以听到他的笑声,他经常讲:“少积忧虑的人,才能健康长寿。

”他还讲:为人在世,应该豁达大度,胸怀坦荡,凡事想得开,放得下。

再者,人要多动,特别是上了年纪的人,要多找事情做。

如果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或者一味贪图安逸、享受,对健康也绝无好处。

一九八五年,苏步青退居二线,相对而言,时间比以前多了些。

他马上觉察到,人闲着很容易懒散,精神空虚对身体健康不利,于是,便主动找事情做———连续办了三届中学教师(数学)培训班。

小学数学 数学故事 杨—张定理

小学数学 数学故事 杨—张定理

杨—张定理【杨—张定理】数学家杨乐和张广厚在函数论方面的研究成果被国际上称为“杨—张定理”。

杨乐数学家。

江苏南通人。

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院长、数学研究所研究员。

主要从事复分析研究。

对整函数与亚纯函数亏值与波莱尔方向间的联系作了深入研究,与张广厚合作最先发现并建立了这两个基本概念之间的具体的联系。

在亚纯函数奇异方向进行了深入研究,引进了新的奇异方向并对奇异方向的分布给出了完备的解答。

对全纯与亚纯函数族的正规性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建立了正规性与不动点间的联系。

引进亏函数的概念,证明了有穷下级亚纯函数的亏函数至多是可数的。

与英国学者合作解决了著名数学家立特沃德的一个猜想。

对整函数及其导数的总亏量与亏值数目作出了精确估计。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张广厚(1937—1987年),唐山市东矿区林西人,祖籍山东,是我国著名数学家。

1937年1月22日,张广厚降生在林西一个普通农民的家里,七岁随父兄到矿上当童工,饱受艰辛,从小立下壮志:一定要做个有文化的中国人。

1948年底,唐山市解放了。

张广厚回到了校园,他最终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初、高中的学业,并成为高中三年唯一一名数学次次考试均满分的“数学尖子”。

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

张广厚是大学同届毕业生中唯一保持六年全优成绩的学生。

他的毕业论文,也被刊发在一家知名的数学杂志上。

1962年,在北大教授庄圻泰的悉心指导下,张广厚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师从著名的数学前辈熊庆来教授做研究生,从此,在数学科学的道路上,他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研究生毕业后,他便被留在中国科学院数学所从事研究工作。

1964年下半年,张广厚和杨乐开始合作研究全纯与亚纯函数族。

他们发展了消去原始值的方法,获得了很好的结果。

正当他们全心投入函数理论研究之时,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

张广厚被赶到中城涧劳动,后又到天津小站的解放军农场劳动了一年半。

数学家杨乐:博士论文怎么做

数学家杨乐:博士论文怎么做

数学家杨乐:博士论文怎么做《科学时报》2008年4月29日作者:王丹红“评价一篇博士论文,或评价一项研究工作,水平高低最重要的是创新。

所以‘法无定法’。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家杨乐在参加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数学院共同举行的2008年度研究生工作会议上,以自己做研究生和作研究的经历,讲述了博士生训练的要义和目的。

他说:“做数学的博士论文,题目应适当‘宽大’一些,讨论的范围太狭窄,就难以成为一篇好的学位论文。

导师心中最常有的是两类问题,一类是所在领域的著名难题,另一类则是导师胸有成竹的问题,即导师完全知道该问题如何做,只是由于意义不大等原因而未撰文。

应该说,这两类问题都说不上是研究生论文的好选题。

”首要的是选题杨乐认为,博士生阶段有两项任务,一是要打下较广博的基础,二是在导师指导下,受到一次完整的研究工作训练,做出合格的学位论文。

但第二项比第一项更重要,更能直接反映出研究水平的高低。

一项研究工作的全过程训练,包括确定课题、阅读文献、攻克难关、扩大战果、撰写论文这样一个完整过程。

“等拿到博士学位后,就要走上独立研究的道路,这时就没人带你了。

”杨乐说。

做博士论文首先涉及选题问题。

杨乐强调,选题要有较高的起点,要挑选研究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

首先,应选一个较大的领域或方向,这可根据该学科的国际潮流与趋势、自己的兴趣以及指导教师的特长等因素来确定。

学位论文的题目要“宽大”一些,讨论的范围太狭窄,就难以成为一篇好的学位论文。

杨乐认为,读博士是学习作研究的开始,而且有一定的时间限制,像哥德巴赫猜想这样的世界著名难题就不适合做博士论文。

对于有的老师会给研究生一个比较专门或狭窄的问题的做法,杨乐认为,就一般情况而言,这种做法不够妥当。

这会使他们的注意力一开始就集中到这个狭窄的方面,而对整个研究领域的基础打得不够,眼界也会受到限制。

应该怎么选择博士论文的题目呢?“我觉得有这样几个因素,一是浓厚的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家杨乐的故事
1981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的400名委员中,有一位最年轻的委员,他就是数学家杨乐.
杨乐,江苏省南通市人,1940年出生,1956年毕业于江苏省南通中学.他从小爱好数学,在小学和初中读书时,就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上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解,课后认真及时做好复习、预习.在学习中,他摸索了一套好的学习方法,对课本上重要的结论不是简单地看一遍,而是亲自推导,总是在弄清了结论的来龙去脉以后,才去演算习题.在高中读书时,他于课外挤出近1 000个小时的时间,阅读了许多中外数学书籍,演算了很多习题.据他自己回忆,当时演算的数学习题,在10 000题以上.
杨乐从小立下大志,决心攀登科学高峰.在阅读中外数学书籍时,他发现书上的结论几乎全都是用外国数学家的名字命名的,他当时就想:难道我们中国人就不能为数学的发展做出贡献吗?于是他下决心,一定要把用中国人的名字命名的结论,写到未来的数学书上去,为祖国争光.
1956年,杨乐高中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从此,在我国的这所最高学府内,他用更加顽强的拼搏精神在数学的海洋里遨游.对于自己学生时代的生活,杨乐是深有体会的.正如有一次他在回忆自己的成长道路时所说的那样,“学习就好像万米赛跑一样,每一个暂时领先的人,都不能自满松劲,而比较落后的也不必气馁,只要经过长年累月始终如一的努力,就能获得胜利.”
1962年他被录取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的研究生.1978年,他晋升为中科院数学研究所的副研究员.他谈到自己从“红领巾”到数学家的体会时说,困难是很多的,在每一个困难面前,我们决不能退缩,而是要千方百计去克服它;对于每一个可能克服困难的思路,我们都不要轻易放弃,而要坚持到底.事实上,确有一些困难初看起来似乎无法克服,经过一番研究和尝试之后,仍然到处碰壁,但这往往是关键时刻,如果就此罢休,则基本上一无所获.要有盯住不放的精神,千方百计克服困难,最后就可能绝处逢生.在这种时候,常常一连好几天,甚至几个星期,都有点如痴如醉,睡也睡不好,吃也吃不香.在从事研究工作的过程中,就要有这种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的精神和入迷的程度.
几十年来,杨乐在数学王国里辛勤地探索着,终于在数学科学的发展中创造了光辉的业绩,为祖国、为人民争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