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溶解性浙教版教案

合集下载

科学:45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C(浙教版七上).docx

科学:45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C(浙教版七上).docx

4.5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一探究影响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一、教学内容分析课题选自七年级科学实验活动册,学生通过学习活动,扩展溶解的有关知识,学会定量称取物质、搅拌、观察、记录等实验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控制变量实验的思想和方法,体会合作学习都起到一个基础的训练作用.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扩展溶解的有关知识;2、学会定量称取物质、搅拌、观察、记录等实验技能;过程与方法:1、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2、学习控制变量实验的思想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养成科学实验的态度,体会合作学习,培养协作精神。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通过《物质溶解性》的学习和前面的实验,对“固体物质的溶解”有一定的认识,物质称量、搅拌、液体量取等实验基本操作的一定的基础。

但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定量称取物质、进行控制变量实验和分工合作实验是头一回。

学生对实验很感兴趣,但缺乏实验科学态度和方法。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1、通过“情景设计”,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2、通过“讨论”,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控制变量实验;3、通过“分工实验操作”,得出结论及体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分工合作学习。

4、通过“示范”,使学生快速的正确的学握实验操作要领。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1、重点:体验科学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过程;2、难点:定量称取物质和控制变量实验的方法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情景设计:任何物质必须溶解水小才能被人体吸收•食盐也不例外。

响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有哪些?倾听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直入课题。

2、设计探究方案:组织讨论、倾听、归纳、检査讨论、倾听、设计方案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3、分工实验操作:(2人为一小组,五个小组为一大组)(1)给学生分工(分成研究温度、搅拌、盐的粗细、盐的量、水的量五个大组)(2)讨论控制变量实验要领:倾听、归纳讲解(3)定量称取食盐:示范讲解(4)分工实验操作:巡视指导(1)倾听(2)讨论、倾听、记录(3)观察、模仿(4)操作、观察、记录实验数据(1)使学生明确任务。

物质的溶解性(第1课时)教案

物质的溶解性(第1课时)教案

物质的溶解性(第1课时)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5节第1课时一、任务分析1.学习内容:物质的溶解性是物质的特性之一,是进一步学习第三册“溶液和浊液”、“饱和溶液”、“溶解度”等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学习要让学生定性了解溶解性的相关知识,为今后的学习作准备。

2.学生情况:学生已在日常生活中经历、了解了与物质溶解性相关的许多现象,这为本节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建构材料。

但学生容易将“溶解能力”与“溶解快慢”等混为一谈。

因此,需要通过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将自然现象提炼为科学概念。

二、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通过实验探究、交流讨论等形式,知道物质(除酒精和水等特例)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有差异的;同种物质的溶解能力会随外界条件而改变;蔗糖等物质的溶解能力随温度升高而增强,气体的溶解能力随温度升高而减弱;难溶于水的物质可能易溶于其他物质。

进一步熟练搅拌等实验技能。

2.过程、方法:进一步体验“控制变量”、“交流评价”等科学探究的过程。

3.情、态、价:通过小组合作增强互助协作的团队精神,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三、教学重点影响物质溶解能力的各种因素(物质种类、温度等)四、教学难点实验条件的控制、溶解能力与溶解快慢的区别。

五、课前器材准备生:水槽、两包10g蔗糖、10g食盐、3个小烧杯、2根玻璃棒、药匙、2根小试管、色拉油、香蕉水、雪碧、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六、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科学在我们身边1.厨房里有的调味品有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哪些能溶于水,哪些不能?2.洗衣房、医院等环境中还有哪些溶解现象?(二)课中解决引入:(播放两段视频)师:小朋友很会思考。

师:你能告诉她为什么吗?师:它们什么不同?师:你能帮助她吗?师:同学们分析的都是溶解能力问题,根据这些生活现象,物质的溶解能力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三)你能猜想出多少个影响物质溶解能力大小的因素师:溶解能力和溶解速度是否相同?溶解能力指的是最多能溶解多少,溶解速度是溶解的快慢。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物质的溶解性物质的溶解性一、学习任务分析一、学习任务分析本节是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四章第五节,属于“物质科学”。

本节要求学生对物质的溶解性有一定的掌握。

了解溶解性的概念,物质的溶解能力有限,解能力有限,且不同物质溶解不同,且不同物质溶解不同,且不同物质溶解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的条件有关,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的条件有关,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的条件有关,不同外不同外界条件可以对物质的溶解能力有一定的影响。

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活动性、合作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学紧密联系生活现实,让学生逐步体会“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理念,充分抓牢探究实验的掌握。

究实验的掌握。

重点:了解物质溶解的能力是有限的了解物质溶解的能力是有限的知道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不同 了解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条件有关了解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条件有关 难点:知道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不同二、学习者分析二、学习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了解不深。

如物质不能无限量溶解,溶解能力有限。

气体液体都可以溶解等。

这节的实验相对简单,学生一般可以很好的完成。

以很好的完成。

教师需要在物质的溶解能力这块多加讲解,教师需要在物质的溶解能力这块多加讲解,教师需要在物质的溶解能力这块多加讲解,举例,举例,举例,使学生真正了使学生真正了解。

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质的溶解性的概念、了解物质的溶解性的概念2、了解物质溶解的能力是有限的、了解物质溶解的能力是有限的3、知道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不同4、了解固体、液体、气体都有溶解性、了解固体、液体、气体都有溶解性5、了解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条件有关(比如温度)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对知识点进行掌握和扩充2、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间的合作能力,增加其沟通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科学探究的兴趣,并尝试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究 4、STS 教育讲课堂中的知识运用于生活中,并尝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难题等。

八年级科学上册物质的溶解性教案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物质的溶解性教案浙教版

物质的溶解性课题:物质的溶解性(1)课型:教学目标认知目标:区别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理解饱和溶液的概念,及溶解度概念能力目标:.学习使用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教学重点:溶解度概念教学难点:溶解度概念教学准备:教学设计备注引入在一定温度下,溶质是否可以无限地溶解在一定量地溶剂里呢【实验演示】硫酸铜的溶解(注意:实验操作)现象:得到蓝色的溶液,到一定时候硫酸铜不再溶解。

结论:说明在一定的条件(一定量的溶剂中,一定量的水中)下,溶质不可以无限地溶解在溶剂里。

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在以上溶液中若还能继续溶解固体硫酸铜的溶液,就是该温度下的硫酸铜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上面得到的就是该温度下硫酸铜的饱和溶液。

【思考、讨论】不饱和溶液可通过哪些途径转变成饱和溶液增加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一般情况下)【思考】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稀溶液【实验演示】在相同温度下,等量的水中分别加蔗糖、熟石灰(注意:实验操作)现象:10克蔗糖在水中溶解了,溶液很浓,但可以继续溶解蔗糖;熟石灰在水中溶解得很少,溶液很稀,但已经饱和了不能继续溶解熟石灰。

结论: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在同一条件下,对同一物质而言,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一些。

二、溶解度【引入】从上面得实验可以知道,蔗糖和熟石灰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蔗糖比熟石灰易溶得多。

那么,我们能否用定量的方法来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呢【实验】室温下,10克食盐和10克氯酸钾溶于100克的水中现象:食盐未全溶,已达到饱和;氯酸钾全溶解完,未达到饱和。

结论:这两种溶质的溶解能力不一样。

假如,在20℃时100克水溶解氯化钠36克刚好达到饱和状态,则2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克。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1.5物质的溶解教案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1.5物质的溶解教案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1.5物质的溶解教案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量的溶剂里”。

引导学生根据刚才的实验总结饱
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
转化。

得出如下关系。

书到黑板上。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强调“温度”和“一定量溶剂”。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3.结晶的方法有冷却热饱和溶液和蒸发结晶。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
我们知道物质的溶解能力和溶质、溶剂的种类有关,请大家根据如下数据,比较氯化钠和硝酸钾溶解能力。

讲解:通过实验,可以测出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展示氯化钠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这种表示方法叫列表法。

请同学们观察氯化钠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分析以下两个问题:(1)氯化钠和硝酸钾溶解度相同的温度范围,(2)50℃时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大概是多少。

介绍教材卡片,并交给学生用数轴的方法记忆物质的溶解度和溶解性关系:
鱼儿能在水中生存,说明水中溶解了氧气,气。

科学七年级上浙教版4.5物质的溶解性教案2

科学七年级上浙教版4.5物质的溶解性教案2

物质的溶解性一、教学设计思路以“洗衣小窍门”为情境,引入油污不能溶解在水中,却能溶解在洗洁精中导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物质中溶解能力是不同的,再以生活实例“糖、盐在水中的溶解”,提出问题:虽然两者都能溶解,但两者的溶解能力相同吗?引入物质溶解性质的差异。

然后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活动,一环紧扣一环,得到一系列结论。

二、前期分析(1)学习任务分析《物质的溶解性》是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五节第一课时的内容。

该内容主要包括: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溶解的能力不同,且在一定条件下不能无限制地溶解,物质的溶解能力会随着外界条件(如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了解液体和气体溶解的一些情况,物质溶解时有吸热或放热现象等。

教学重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探究得出结论。

(2)学习者分析1、对化学实验兴趣浓厚,但对实验现象缺乏深层次的理解。

2、已经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例中,有意无意地知道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其他物质中,比较清楚地知道大多数物质可以在水中溶解,但对一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不能无限制溶解,各种物质在相同条件下溶解的能力并不同,某种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条件有关,液体和气体的溶解情况等还是比较模糊,缺乏系统的整理。

3、在实验技能与学习方法上,通过前面三章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实验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能够胜任本节课的教学.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质溶解的能力是有限的,知道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不同,2、知道物质的溶解能力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外界条件(如温度)的变化而变化3、知道液体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能力越弱,水中的氧气越少(2)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运用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方法收集和加工信息。

2、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团队协作能力和思维的逻辑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固体、液体、气体在水中溶解性质的应用,体会科学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科价值2、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探究,激发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意识四、教学准备蔗糖(10克)、食盐(10克)、水、色拉油、雪碧、沙子酒精灯、三角架、烧杯(3个)、玻璃棒(两根)、石棉网、火柴、药匙、大烧杯(一个)、量筒、滴管上述实验装置和实验用品准备7份,每一位同学都下发一张学生活动记录单五、教学过程设计【情境导学】以“洗衣小窍门”为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油污不能用水洗,而能用洗洁精洗的原因是油污不能溶解在水中而能溶解在洗洁精中。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经典教案《物质的溶解》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经典教案《物质的溶解》

第1章水和水的溶液第5节物质的溶解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涵义;2.了解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跟溶液浓稀的区别和联系;3.通过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相互转化的学习,使学生接受事物是相互联系的、量变可以引起质变的科学观点。

二、过程与方法1.演示实验——引导讨论模式:2.实验探究模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参与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并不是只限于科学家的行为,感受科学并不神秘;2. 通过阅读科学家琴纳的故事,感受科学家的魅力;3. 通过STSE教育,体验科学探究对社会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爱科学的情感;4. 感知科学探究是一个多角度、多方面收集证据的过程。

1.通过实验现象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2.科学探究的方法以及对实验条件的控制。

归纳总结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仪器:天平、砝码、量筒、烧杯、玻璃棒、酒精灯、石棉网、铁架、温度计、火柴、放大镜。

师:老师知道仓南有一项传统的文化遗产——晒盐。

你们知道吗?它的历史已经有3千多年了。

有没有同学知道晒盐呢?你能说说晒盐的过程或原理吗?生:蒸发水。

把海水引入盐田,然后太阳晒,盐就出来了。

师:对,古代仓南人民就是利用这些溶解的知识来生产食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引出课题》师:那么,关于溶解,你还想了解哪些知识?生:默不作声。

师:你想深入研究溶解吗?(——想)那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来研究有关溶解的这些问题(出示问题)师:这些问题,哪些是你现在就能回答的?生:第一个问题。

师:你怎么知道的?生:初一学过。

或者举例说明。

师:(表扬),那剩下的问题我们的同学现在不能回答,那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做做实验,看能否从实验中找到答案。

(出示实验任务,简要说明:分别把5克蔗糖、1克硫酸铜、5克硫酸铜、0.2克熟石灰分别加入盛有10毫升水的烧杯中,并充分搅拌。

)三、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10分钟)(说明:重点了解学生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判断,并初步了解其判断理由。

1.5物质的溶解教学设计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1)

1.5物质的溶解教学设计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1)

浙教版八上科学§1.5 物质的溶解教学设计课题 1.5物质的溶解单元一学科科学年级八上教材分析水的溶液是一种重要的物质分散体系,日常生活和生产中都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与学生的生活也是密切相关。

此前学生已知道了溶液的概念和基本特征,且实验中多次用到过溶液,对溶液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而溶解是获得溶液的不可少的一步,学习物质的溶解性、饱和溶液及不饱和溶液、物质的溶解度,并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都是基础性的知识,为后续的酸碱盐等知识的学习以及有关溶液的计算等打下必要的基础,所以本节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理论联系际的实践课。

本节内容拟用4课时完成教学。

第1课时主要内容是介绍物质的溶解性及其影响因素;第2课时是介绍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及相互转化;第3课时介绍物质的溶解度;第4课时介绍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学习目标科学观念:了解不同物质的溶解性;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主要因素;了解物质溶解时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科学思维:理解物质的溶解性是有条件的;学会根据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探究实践:通过探究“蔗糖在水中的溶解性”小实验,理解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有条件的;通过探究“硫酸铜在水(或酒精)中的溶解”小实验,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溶质、溶剂的性质、温度等;了解溶解过程会可能出现吸热或放热现象;提升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分析现象和处理数据等能力;态度责任:积极主动参与探究,体验探究的快乐,形成对科学研究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和团结协作的学习精神。

重点难点教学环节教师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复习:1、取用粉末状固体时一般要用或;向试管中装入粉末状固体时,先将试管,再将固体送入,然后慢慢试管,使粉末落入管底。

2、取用块状固体时,一般要用,将固体放在容器口,然后慢慢竖起容器,使固体到容器底部。

3、取用液体时,试剂瓶口要试管口,并使标签要向着,慢慢将液体倒入试管中,以免药液流下腐蚀。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4章第5节 物质的溶解性 教案 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4章第5节 物质的溶解性 教案 浙教版

第4章第5节物质的溶解性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以蔗糖在水中溶解为例,了解在一定条件下,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了解物质溶解的能力会随着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2.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变量控制法。

能力目标:1.通过探究蔗糖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使学生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探究、信息搜集的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2.通过小组共同合作实验,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教学重、难点:蔗糖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的探究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的实验材料和仪器。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1.演示蔗糖的溶解,引入课题。

2.学生随堂实验:二、探究“蔗糖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1.提出问题:由实验提出问题:在实验中大家为什么要用玻棒搅拌?(使溶解加快)除了搅拌可能加快溶解的速度外,当水的量和蔗糖的量一定时,还有其他什么方法能使蔗糖溶解得更快些?(学生:加热、蔗糖颗粒变小等)那么,影响蔗糖溶解快慢的因素到底有哪些呢?根据研究的内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怎样使蔗糖溶解得更快些?”2.建立假说:根据己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测,并指导学生填写下表。

3.实验检验:指导学生填写上表,解释条件控制的重要性。

(对比实验必需满足的条件)4.交流评价:小组汇报,对各组的研究过程和结论进行评价,得出结论:(1)搅拌能够加快溶解。

(2)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更快溶解。

(3)颗粒变小使溶解加快。

学生谈谈上了本课后的收获。

三、进一步的研究:在上述探究活动中,如果水和蔗糖的质量不限定,你还能作哪些猜测,为了检验这些猜测,你应该设计怎样的实验方案?《物质的溶解性》课后感这节课教学的核心目标有以下两点:1.通过探究蔗糖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使学生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2.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变量控制法。

八年级科学浙教版物质的溶解精品教案

八年级科学浙教版物质的溶解精品教案

科学教案:物质的溶解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a)理解物质的溶解现象及其原因;b)掌握物质的溶解的条件;c)了解常见溶解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2.过程与方法目标a)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促进学生的互动合作;b)运用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c)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知道物质的溶解现象及其原因;2.掌握物质的溶解的条件。

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2.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展示几个明显的溶解现象(如糖溶于水、盐溶于水等),引起学生的兴趣。

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有哪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

二、学习新课1.呈现物质溶解的实验:将盐倒入玻璃杯中,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观察盐是否溶解。

2.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盐能够溶解在水中?观察盐粒的大小,盐粒的形状和溶解后的样子是否有变化?3.学习物质溶解的条件:温度和搅拌。

引导学生思考,同样重量的溶质,温度的高低和搅拌与溶解速度有关吗?三、巩固新知1.进行实验观察:分成几组,每组选择两种溶质,分别加入等量的水中,一组用热水,一组用冷水,另一组搅拌,观察比较不同条件下的溶解情况。

2.小组讨论实验结果:为什么在不同温度和搅拌的条件下,溶解的速度不同?3.整理实验结果:以图表形式整理实验结果,便于比较和总结。

四、拓展与应用1.进行更多的溶解实验,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总结规律。

2.设计自己的溶解实验,并进行探究,加深对物质溶解的理解。

五、归纳总结1.导引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和要点。

2.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物质溶解的现象、原因和条件。

六、作业布置1.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总结物质溶解的应用。

2.思考:除了温度和搅拌外,还有没有其他因素会影响物质的溶解?为什么?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了物质的溶解现象和溶解的条件。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物质的溶解性》说课教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物质的溶解性》说课教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物质的溶解性》说课教案一.引入新课从生活中学生知道的事例引入,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求知欲望.二.讲解新课:(一)固体在液体中的溶解问题:1.从泡糖水的实验引导学生如何从常见的现象中去发现疑问,这是科学这一门课的教学特点,也是我们科学老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始终贯彻的一种教学理念.从现象到学生提出问题,并设计实验来解决问题到得出结论是科学探究的核心,爱因斯坦讲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所以我在这节课里着重设计了这一个教学环节,使学生明白: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加困难.2.首先,我们做了蔗糖在水中溶解的实验结论表明:在一定条件下,蔗糖在水中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

3.其次,我们做了蔗糖和食盐的对照实验(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表明: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不同。

4.第三,我们还做了加热溶解第1个实验中剩余蔗糖的实验表明:蔗糖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

(二)液体和液体的溶解问题。

1.首先,我们做了色拉油在水中和汽油中的溶解对比实验结论:色拉油不能在水中溶解,但能在汽油等物质中溶解。

2.酱油和麻油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三)气体溶解能力1.首先,我们研究了汽水中的CO2表明:气体也能溶解在液体中,当气压减小时,气体的溶解能力减弱。

这可以很好地说明香槟酒经振荡后四溅的原因,即振荡后,瓶中气压增大,瓶盖去掉后,气压减小,气泡便大量涌出。

应用:冷冻后或加了冰块的汽水,特别好喝,特别解渴,就是因为其中含有气体多的原因,喝到嘴里会有“滋滋”声。

2.探究:为什么在夏天的时候,河里的鱼喜欢冒出水面吐泡泡(图片)?结论:夏天温度高,溶解于水里的氧气少,冒出水面是为了呼吸到足够的氧气。

应用:海鲜楼里常将鱼缸避热并插入增氧泵,避免鱼的死亡。

(录像)(四)物质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物质溶解时,有的温度会升高,放出热量;有的温度会降低,要吸收热量。

三.小结:目的是通过小结使学生掌握本堂课的知识重点,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相应的知识体系四.课后思考让学生把学过知识来思考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事例,学以致用五.布置作业:目的是有效的巩固所学的知识.1 / 1。

科学:4.5《物质的溶解性》教案(7)(浙教版七年级上)

科学:4.5《物质的溶解性》教案(7)(浙教版七年级上)

探究“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的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1、教材分析《科学》第一册第一章的《科学探究》通过“天花和牛痘”的故事让学生大致了解了什么是科学探究;第二章的“是什么将蝴蝶吸引到花上去的”,通过设置对照组介绍了控制变量的方法。

而第四章第五节的探究“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一课则是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整过程的一次实战演习,即经历“提出问题→建立猜测和假设→制定计划→获取事实和证据→检验和评价→合作与交流”六个步骤。

为了使实验效果更快更明显,我把食盐改为蔗糖。

2、教学对象分析七年级学生通过近一学期的学习,对科学探究的程序已有初步了解。

学习了“是什么将蝴蝶吸引到花上去的”一课后,学生知道了“控制变量法”的必要性,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此的理解还停留在纸面没有内化,在本节课中要将应用“控制变量法”变成一种思维习惯,并形成自觉行为。

实验的基本操作例如天平的使用注意事项还需巩固;搅拌用的玻棒、研钵的使用方法首次接触,需要先介绍再使用。

3、重点、难点用控制变量法来进行科学探究的思路;实验结果的汇报与交流。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说出蔗糖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

(2)能较熟练地使用天平、温度计、玻棒等实验仪器。

(3)通过实验结果的交流讨论、汇报和评价,训练概括和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影响蔗糖在水中溶解的快慢的因素,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2)尝试应用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控制变量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自己的实验数据的客观分析,培养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2)通过实验过程中的组内分工和组组分工,培养合作精神。

三、材料和设备前后四人组成四人小组,每两人桌上放有:天平、50ml烧杯(两只)、250ml烧杯、玻璃棒(两只)、蔗糖、药匙、小纸片(若干)。

另外,教师的准备桌上备有温度计、研钵、热水、纯净水、盐水等,学生可按需求领取。

多媒体课件一个。

四、教学过程五、教学后记:鉴于七年级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有待训练,本节课的实验检验和汇报交流需要较长时间,所以我在设计课题引入时采用了开门见山的办法。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物质的溶解性教案6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物质的溶解性教案6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物质的溶解性教案6第5节物质的溶解性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蔗糖、酒精在水中的溶解,汽水冒泡等为例,确认固体、液体、气体都能溶解于水。

2、以蔗糖和食盐在水中的溶解现象为例,确认物质溶解能力是有限的。

3、以蔗糖和碳酸钙在水中的溶解为例,确认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并不相同;以油漆在水中和香蕉水中所呈现的现象为例,确认同种物质在不同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并不相同。

4、以蔗糖在不同温度的水中溶解为例,说明物质在不同温度中溶解能力并不相同;以汽水为例,说出液体的温度越高,气体溶解的能力越弱。

5、以氢氧化钠和硝酸铵在水中的溶解为例,确认物质溶解时可能放出热量,也可能吸收热量。

情感目标:1、通过学习,再一次让学生明白观察、实验和思考是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能力目标:2、通过探究食盐(或蔗糖)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以及对实验条件的控制。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安排:1. 本节安排2课时,均在实验室上课。

2. “物质的溶解”涉及到的知识较多,本节只是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对物质的溶解建立初步的认识。

致于溶解性、溶解度、饱和溶液等概念和知识,学生将在以后继续学习。

教学的关键在于做好每一实验,我安排学生在实验室上,尽量分组让学生自己来完成这组实验,并且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进行分析和归纳,最终得出结论。

“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的探究活动:学生已经知道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能力是有限的,而且它的溶解能力与温度有关。

但是,他们并不清楚溶解的快慢跟哪些因素有关。

教材安排的探究活动,可以扩展学生对固体物质溶解的有关知识。

本活动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通过活动,可以使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教学活动时,首先应当引导学生根据研究任务明确地提出研究的问题。

建立假设是探究的基础,教学时,应当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借助发散思维,提出相关的假设。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1.5 物质的溶解 教案设计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1.5 物质的溶解  教案设计

物质的溶解(五)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溶液稀释或浓缩的简单计算知道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的实验步骤和方法(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溶液稀释和浓缩的简单计算过程分析,学会其简单的解题方法和思路(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养成与人交流、分享协作的习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教学重难点学会溶液的稀释和浓缩的计算、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步骤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溶液的稀释讨论:在一杯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其中哪些量会发生改变,哪些量不变?归纳:1.加水稀释的过程中,溶剂和溶液的质量增加,溶质的质量不变,溶质质量分数变小。

2.溶液加水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所以:m浓×浓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m稀×稀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3.浓溶液加水稀释所加水的质量= m稀-m浓练习:1.若要将50克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稀释成20%的稀硫酸,需加水多少克?2.配制1000ml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稀硫酸,需要98%的浓硫酸多少毫升?下表是硫酸的密度和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对照表(20℃)密度克/厘米31.07 1.14 1.5 1.61 1.81 1.84质量分数%10 20 60 70 90 983.10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40%的某溶液(1)加克水,稀释成20%的该溶液。

(2)再加克水,稀释成10%的该溶液。

4.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科学地节约用水。

现有一件刚用洗涤剂洗过的衣服,“拧干”后湿衣服残留的溶液是100克。

其中洗涤剂的质量分数为1%,湿衣服残留的洗涤剂的质量为 g。

先用5700克的清水对这件衣服进行漂洗。

有以下两种漂洗方法:(假设每次拧干后湿衣服仍残留100克的溶液)方法一:用5700g清水一次漂洗,“拧干”后残留在衣服上的洗涤剂的质量为(用分数表示)g。

方法二:将5700g清水均分成质量相等的三份(每份1900g),分三次漂洗。

最后拧干后残留在衣服上的洗涤剂的质量为(用分数表示) g由以上计算分析,用相同质量的水漂洗衣服,是一次漂洗效果好,还是将水等分成三份,分三次漂洗效果好?二、溶液的浓缩。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1.5 物质的溶解 教案1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1.5 物质的溶解  教案1

物质的溶解(第二课时)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溶解度的概念和意义。

2.探究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3.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

4.渗透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溶解度的概念和意义。

难点: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

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笔记本、纸、笔、学案(有老师发给学生)。

2.教学器材:试管(长18cm Ф1.8cm)10支、酒精灯2盏、温度计(0~100℃)2支、托盘天平(带纸、带砝码盒)、火柴、药匙1~2把、手纸、烧杯(250mL)2个、量筒(100mL、50mL、10mL)各1只、石棉网2块、玻璃棒2根、平底烧瓶(50mL)1个、铁三脚架2个、乳胶管1根、带导管的单孔胶塞1个、抽气筒1个。

蒸馏水、硝酸钾固体、食盐固体、蔗糖固体、碘单质、无水酒精(密度0.7893g/cm3)。

教学设计图示:教学设计过程:新课导入:假如一种物质能溶解在水中,你可能会问:“它能溶多少?”。

我们能不能定量的表示物质的这种溶解能力呢?演示实验:室温下(20℃左右)用两只250mL的烧杯,各取100g蒸馏水,分别加入10g 氯酸钾和10g食盐(10g氯酸钾和10g食盐是事先称好的),用玻璃棒搅拌,观察现象。

现象:氯酸钾溶液已达到饱和,食盐溶液中的溶质全部溶解。

结论:氯酸钾和食盐的溶解能力不同。

食盐的溶解能力比氯酸钾强(或氯酸钾的溶解能力比食盐差)。

教师:由此可以引出一个概念—溶解度(板书:溶解度)。

它可以定量的表示(或描述)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大小。

指导学生阅读: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P32看第三自然段(给1分钟).教师:在溶解度的概念中,有四个要素,请同学们说说有哪四个要素?学生:在一定的温度下,在100克溶剂中。

学生:达到饱和状态时。

学生: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教师:(板书:在黑板上写出学生回答的四个要素)“100克溶剂”,如果没有特殊说明时,一般指的是水。

“所溶解溶质的质量”,因质量的单位是克、千克、吨,在这里特指“克”。

4.5物质的溶解性(第1课时)-教学设计

4.5物质的溶解性(第1课时)-教学设计

《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5节一、教材依据浙江教育出版社《科学》七年级上第四章《物质的特性》第五节《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

二、设计思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的环节。

新课程强调师生互动、互教互学,沃德说过“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老师解释知识,好的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

”因此,本节教学活动的设计理念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亲历一个全新的探究过程,建构新知:即“情境——探究——交流”过程。

三、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学习物质的溶解性,都是在感性的认识上学习新内容的,本节内容对学生今后学习第三册物质溶解度奠定了基础,因此这节内容在教材的地位也非常明显,起到过度、衔接的作用。

四、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物质的溶解性。

2.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3.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

教学难点:影响物质溶解能力的因素。

五、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初步了解探究事物的基本方法。

知道要借助仪器,探究实验等等。

学生对平时看到的物质的溶解现象只是感性的认识。

因此,要让学生真正的掌握本质,要经过分组实验、自主探究;教师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进行全面观察和总结,让学生建构起对物质溶解性的正确认识。

六、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内容的目标为:(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质的溶解能力跟物质的性质有关,还跟温度有关。

2.以氢氧化钠和硝酸铵在水中的溶解为例,确认物质溶解时可能放出热量,也可能吸收热量。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描述和解释现象的综合能力,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通过实验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操作,培养了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的合作精神及团队精神,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信念。

七年级科学上册 4.5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浙教版 教案

七年级科学上册 4.5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浙教版 教案

4.5物质的溶解性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物质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溶解的能力不同,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不能无限制地溶解2、物质的溶解能力会随外界条件(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了解固体和气体溶解的一些情况3、物质溶解时有吸热或放热现象过程与方法目标:1、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和习惯2、初步学会比较的科学方法,渗透控制变量法的科学方法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归纳表达实验结果和得出结论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了解固体、液体、气体在水中溶解性质的应用,体会科学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体现学科价值2、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探究,激发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究实验(对比实验)的变量控制难点:探究实验(对比实验)的变量控制教学准备课件,试管、小烧杯,玻璃棒,药匙,石棉网,酒精灯,火柴,蔗糖,雪碧,食盐,色拉油,水,香蕉水,氢氧化钠,硝酸铵,量筒教学手段师生共同参与、探究,得出结论;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设计一、引入喷泉实验图片展示雪碧的成份表,引出课题《物质的溶解性》。

二、新课【故事】在巴勒斯坦和约旦的交界处,有一个湖,每年湖上的降水与蒸发掉的水相差不大,整个湖的水量基本保持不变。

由于四周的岩石是由大量可溶性的矿物盐组成,很久以前,湖边的人们发现有时有很多的岩石都被湖水溶解了,于是开始担心长此以往湖水会将生存的陆地全部溶解。

师:人们的这种担心有必要吗?生:猜测假设,并回答,某种物质在水中能无限制地溶解吗?师:请想办法证明自己的假设生:设计方案师:归纳方案学生分组实验活动一:蔗糖溶解实验学生分组实验活动1:蔗糖溶解实验(1)在试管A中加入1克蔗糖,再加入2毫升水,并进行振荡。

蔗糖能完全溶解吗?(2)在试管B中加入3克蔗糖,再加入2毫升水,并进行振荡。

蔗糖能完全溶解吗?对比A和B,可得出结论结论:结论1: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不严密的,完成活动2后由学生自己完善该结论)师:你如何知道物质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引导学生下操作性定义)生:在试管B中的这趟不能全部溶解了师:我想让这个没有完全溶解的蔗糖继续溶解,你有什么好的办法?生:加热,加水……活动2:将未能溶解的蔗糖溶解一学生上台演示实验结论2:物质的溶解能力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外界条件(如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师:如何知道蔗糖的溶解能力改变了?(引导学生下操作性定义)生:原来没有溶解的蔗糖,现在溶解了师:那我们之前得出的结论1,是不是不够严密呢?我们如何完善这个结论?生:加“在一定条件下”师:那是不是温度越高,所有的物质的溶解能力都越强呢?比如我们之前提到的雪碧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它在水中的溶解性会不会也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呢?我们如何来检验?生:通过加热雪碧来检验师:加热过程中,如果看到什么现象,就知道气体的溶解性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了?(引导学生下操作性定义)生:气泡变多,则说明气体的溶解性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了活动3:气体的溶解性一学生上台演示实验结论3: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能力越弱物质的溶解能力受到外界因素(温度)的影响,那么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物质的溶解能力呢?生猜想假设(物质的种类,液体的种类等)师:请想办法证明自己的假设活动4:探究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学生分组实验(1)在试管C中加入1克食盐,再加入2毫升水,并进行振荡。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教案 第5节 物质的溶解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教案 第5节  物质的溶解

第5节物质的溶解1.区别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2.了解溶解度的意义并会查阅溶解度表3.了解外界条件能够影响物质的性质4.会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能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区别和相互转化。

2.溶解度的概念的理解。

3.溶解度的计算和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引入】在一定的条件下,溶质是否可以无限地溶解在一定量地溶剂里呢?【实验演示】硫酸铜的溶解现象:得到蓝色的溶液,到一定时候硫酸铜不再溶解。

结论:说明在一定的条件(一定量的溶剂中,一定量的水中)下,溶质不可以无限地溶解在溶剂里。

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上面得到的就是该温度下硫酸铜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在不断加入硫酸铜之前的溶液都是硫酸铜的不饱和溶液。

【思考、讨论】那么,不饱和溶液可以转变成饱和溶液吗?――增加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一般情况下)。

饱和溶液也可以转变成不饱和溶液,可以增加溶剂水,或升高温度(一般情况下)3、溶液和稀溶液:在溶液中,溶有较多溶质的叫做浓溶液;有的溶有较少溶质,称为稀溶液。

【思考】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稀溶液?【实验演示】蔗糖、熟石灰在水中溶解的实验现象:10克蔗糖在水中溶解了,溶液很浓,但可以继续溶解蔗糖;熟石灰在水中溶解得很少,溶液很稀,但已经饱和了不能继续溶解熟石灰。

结论: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在同一条件下,对同一物质而言,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一些。

二、溶解度【引入】从上面得实验可以知道,蔗糖和熟石灰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蔗糖比熟石灰易溶得多。

那么,我们能否用定量的方法来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呢?【实验】室温下,10克食盐和10克氯酸钾溶于100克的水中现象:食盐未全溶,已达到饱和;氯酸钾全溶解完,未达到饱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节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
[ 设计意图] :本节内容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对物质的溶解建立初步的认识,本节课题中引入提出的5 个具体问题,也是5个实验需要探究的,是本节重点。

使学生理解物质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的物质溶解的能力不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不能无限制地溶解。

物质的溶解能力会随着外界条件(如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了解气体溶解的一些情况,物质溶解时有吸热或放热现象。

【知识目标】:
1、蔗糖、酒精在水中的溶解,汽水冒泡等为例确认固体、液体、气体都能溶
解于水。

2、以蔗糖和食盐在水中的溶解现象为例,确认物质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

3、以蔗糖碳酸钙在水中的溶解为例,确认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并不相同。


色拉油在水中和香蕉水中所呈现的现象为例,确认同种物质在不同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并不相同。

4、以蔗糖在不同温度的水中溶解为例,说明物质在不同温度中的溶解能力并
不相同;以汽水为例,说出液体的温度越高,气体溶解的能力越弱。

5、?氢氧化钠和硝酸铵在水中的溶解为例,确认物质溶解时可能放出热量,也
可能吸收热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再一次让学生明白观察、实验和思考是学习的基本方法。

【方法与过程】通过学生认真观察,培养归纳能力。

【课前准备】学生用:小烧杯(至少两只)、试管2 支、药匙、温度计两支、玻璃棒、蔗糖一瓶+5 克一包、食盐5g一包、水、色拉油、香蕉水、氢氧化钠(固)、硝酸铵(固)
教师用:学生用一套、大瓶雪碧(供学生用)、饱和石灰水、碘、白纸片(4cm ×试管宽)、试管、橡皮塞、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火柴、试管4 支【手段】师生共同参与、探究,得出结论;媒体辅助
【设计过程】
冒出来的是什么气体呢
那么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能力与
温度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怎样来探究
加热中看到什么现象
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可见,固体、液体、气体都能溶解
在水中(板书)二氧化碳气体
加热
气泡冒得更多了。

气体在
水中的溶解能力随
温度升高而减弱。

观察能力
分析能力
归纳能力
讨论1:用洗洁精能很容易除去餐具上的油污
讨论2:一些工厂向河里排放热水,造成河里的鱼缺氧死亡。

你能解释这个现象吗夏天汽水瓶容易爆炸;煮沸过的水中鱼不能生存;夏天鱼塘里的鱼“泛塘”现象。

学生讨论,回答和交流。

使学生在获得
新知识之后立
即运用,加深
对已学知识的
理解,并起到
对知识的灵活
运用和拓宽思
维的作用。

在溶解过程中,是从外界吸收热量,还是向外界放出热量(开放,提示学生还有哪些药品没有用到)
探究6:一组取1 只烧杯,装入部分水。

用温度计测出水的温度。

读数_ 。

在烧杯中加入氢氧化钠,并使之溶解,再用温度计测量,读数是________ 。

另一组在烧杯中加入硝酸铵,并使之溶解,再用温度计测量,? 学生进行探究实验6。

?
氢氧化钠溶解在水中时,
水温会升高,说明氢氧
化钠溶解时放热;硝酸铵
溶解在水中,水温会降
低,说明硝酸铵溶解时会
吸热;蔗糖溶解在水
中,温度变化不很明显。

结论:物质溶解时,有的

有学生会用蔗
糖来做实验,
也不予否定。

通过不同药品
产生的实现结
果不同引发争
论(有吸热、
有放热、有不
变),在争议
中引导学生明
确,正确结论
的得出,往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