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儒家“礼”的内涵及其对中国人性格的影响

合集下载

浅析儒学对国人性格之影响

浅析儒学对国人性格之影响

浅析儒学对国人性格之影响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代开始就在中国社会发挥了深远影响。

儒学的核心思想是“仁”,强调了道德伦理的重要性。

儒学对国人性格产生了深刻影响,促使国人形成了独特的品质和行为方式。

首先,儒学强调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儒家思想将个人放在社会关系的中心位置,强调了个体与社会的互动和相互依存。

这使得国人更加注重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尊重长辈和敬重他人。

儒学中的“孝”道非常重要,使国人上下求索,追求与家庭、社会、国家的和谐相处。

这种关注他人的价值观,培养了国人的宽容和善良,形成了友善、和蔼可亲的性格。

其次,儒学注重修身养性,强调内外修养的重要性。

儒家的修身理念使国人更加注重个体素质的提升,追求道德、精神和智慧的升华。

国人通过修身养性来塑造自己的品格和修养,追求尽善尽美的境界。

儒学的思想使国人更加注重自律、自律和自我约束,形成了勤奋、谦虚和自省的性格特点。

此外,儒学还强调明理和明礼。

儒学强调不仅要知道做什么,还要知道如何做。

儒家思想倡导以礼教德,注重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的遵守。

儒学使国人更加注重道义和公正,追求合乎道德标准的行为。

这种注重礼貌和规范的思维方式,培养了国人的自律和自制力,形成了谦虚、有礼和谨慎的性格特点。

最后,儒学注重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

儒家强调教育的普及和教育的重要性,强调智慧的培养和才能的发掘。

这使得国人拥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意愿,追求知识和智慧的积累。

儒学的教育理念让国人更加注重自我完善和不断学习,培养了国人的创新能力和勤奋精神。

总的来说,儒学对国人性格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儒学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使国人更加注重和谐相处和互助合作;儒学注重修身养性,强调自律和自省,形成了谦虚和勤奋的性格;儒学注重明理和明礼,培养了国人的谦逊和守纪守法的品质;儒学注重教育和学习,培养了国人求知欲望和创新能力。

这些儒学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深刻地影响了国人的性格特点和行为方式,塑造了国人的独特风格。

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和影响

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和影响

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和影响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优秀、最具代表性和最为广泛影响的思想体系之一,其核心思想对中国的政治、文化以及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和其影响这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读者深刻理解和认识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儒家文化是一种精神文化及伦理思想的体系。

而其核心思想主要表现为礼、义、道、仁。

这四个概念不仅在儒家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当今社会内涵内蕴的基础。

礼的概念在儒家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儒家看来,人们只有在社交场合中遵守礼仪,才能够建立互相尊重的互动关系。

礼乃人伦之基,它包含了对于他人的尊重、关怀、敬意。

儒家认为,礼持之以恒,能够使个人实现自我理想,社会实现和谐。

义是用于指纠正社会不合理的情况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行为,儒家主张“人无恒错”“有过则改”,同时儒家还提出“天下为公”的概念,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关心整个社会,并尽力为整个社会做贡献。

“道”是儒家文化中的关键性概念,其主要是指是事物之间的正常关系以及正常的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这种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互动,是一种道德上的分享。

“仁”的概念在儒家文化中是最为核心的。

它是指人类最崇高的道德行为,即依靠自己的道德勇气和智慧,为他人善待他人。

在儒家看来,“仁”是一种纯粹的心灵状态,同样是实现礼义道的基础。

这四个概念不仅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的灵魂。

其基本原理是正义、公平和人性的本质真谛,这些观念为后来中国社会、政治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灵感。

儒家文化的影响自古以来,儒家文化一直是中华文化的主流。

它的影响几乎渗透进了各个社会领域,无论是政治、哲学、经济、伦理、文化、教育等都有儒家文化的影子。

儒家文化的影响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儒家文化的政治影响。

在中国历史中,从秦汉到终于明朝,儒家文化一直是中国的官方学说。

儒家学说为中国政治模式的发展和维持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儒家精神对我为人处世的影响

儒家精神对我为人处世的影响

儒家精神对我为人处世的影响
儒家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道德伦理和行为准则。

这种精神对于我为人处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仁爱: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也就是爱人。

这一思想让我明白要关爱
他人、尊重他人,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他人。

同时,也让我懂得在与人交往中注重平等和尊重,避免以自我为中心。

2.义:儒家强调“义”,即做人的原则和道义。

这一观念让我明白在处理人
际关系时,要遵循正义和公平的原则,不义之财和不义之事都应避免。

3.礼:儒家重视“礼”,即礼仪和规矩。

这一思想使我更加注重礼貌和规矩,
在与他人交往时保持谦逊和恭敬的态度,避免失礼的行为。

4.智:儒家推崇“智”,即智慧和知识。

儒家认为智者能够洞察事物的本质,
了解真相,因此在面对问题和困境时,我要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以更全面地认识世界和处理问题。

5.信:儒家强调“信”,即诚信和信誉。

这一思想使我明白诚信是立身之本,
在与人交往中要恪守诺言,言行一致,做一个值得信赖的人。

6.和:儒家提倡“和”,即和谐和合作。

这一思想让我注重和谐的人际关系,
通过合作实现共同目标,并尽力化解矛盾和冲突。

综上所述,儒家精神对于我为人处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使我更加注重道德修养、人际交往和社会责任,帮助我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儒家文化对当今中国人人格的影响

儒家文化对当今中国人人格的影响

儒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今我国人的人格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礼乐教化、仁爱亲和、忠孝立身,这些核心价值观在我国社会中深深根植,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举止、处世态度和价值观念。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儒家文化对当今我国人人格的影响。

一、礼乐教化对人格的影响在儒家文化中,礼乐被视为教化人们品德和修养的重要手段。

儒家经典《论语》中就有“有教无类”、“君子务本”等关于教育和修养的论述。

据史书记载,儒家经典《三礼》强调了礼的重要性,并且规定了各种礼仪的形式与内容。

这种强调礼乐教化的传统,使得我国人在行为举止、待人接物上形成了讲究礼仪、尊重长辈、勤谨求实的品德风范。

我国人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细节、讲究礼仪、注重修养,这些都可以看做是儒家文化对人格的建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仁爱亲和对人格的影响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和孝道,提倡待人宽厚、亲和友善。

《论语》中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之交淡如水”等关于待人接物和人际交往的论述,这些都反映了儒家文化中仁爱亲和的核心理念。

在当今我国社会,人们普遍重视和谐相处、友善待人,注重人际关系的处理和维护,这与儒家文化中强调的仁爱亲和密不可分。

可以说儒家文化对我国人的人格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得我国人整体上显现出亲切、宽容、友善的特点。

三、忠孝立身对人格的影响儒家思想强调忠孝之道,认为孝顺父母是人伦关系的根本,是立身之本。

儒家经典中有“孝为美德之本”、“忠恕为君子之道”等有关忠孝的论述。

在我国社会中,孝道一直是人们行为准则的重要组成部分,孝敬父母被视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忠诚、诚实、正直等品质也在儒家文化中得到强调,这些品质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我国人的人格特征。

可以看出儒家文化中所强调的忠孝立身思想对塑造我国人的人格具有重要影响。

儒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今我国人的人格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礼乐教化、仁爱亲和、忠孝立身等核心价值观在我国社会中深深根植,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举止、处世态度和价值观念。

孔子的“仁”和“礼”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孔子的“仁”和“礼”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孔子的“仁”和“礼”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孔子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仁”和“礼”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和“礼”是他所倡导的道德价值观的核心概念,对于个人修养、社会秩序以及国家治理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仁道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之一、孔子认为,人应该具备仁心,即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同情他人、关爱他人。

他认为,人性本善,只有具备仁心才能发挥出人性最真善美的一面。

孔子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鼓励人们行善积德,关心他人的利益和幸福。

他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的修养深浅决定了他的人格和品德的高低。

其次,孔子强调“礼”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他认为,礼是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重要规范,是人们在相互交往中应当遵循的准则。

孔子提倡“以礼治国”,认为礼仪规范对于国家治理至关重要。

他主张恪守礼法,维护社会稳定,力求实现和谐的社会关系。

孔子还认为,通过恪守礼法,可以塑造人们的品德和行为规范,提高个人素质和社会道德水平。

孔子的“仁”和“礼”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儒家学派中,“仁”成为了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被奉为至高的道德价值。

仁义道德成为儒家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伦理和思想观念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次,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礼”成为了社会秩序和行为规范的重要依据。

在社会交往中,人们普遍尊重他人,注重礼貌和仪式,维护社会稳定。

此外,孔子的“仁”和“礼”思想也对中国政治治理产生了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政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恪守“礼法”,可以实现国家治理的稳定和社会秩序的和谐。

总而言之,孔子的“仁”和“礼”思想是他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强调仁心和道德修养,孔子提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标准。

通过强调恪守礼法,孔子提倡社会秩序和行为规范的重要性。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及其政治治理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对当代社会具有普遍的价值和启示作用。

浅谈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对当下个人修养的意义

浅谈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对当下个人修养的意义

浅谈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对当下个人修养的意义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当下个人修养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儒家文化强调的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道德伦理,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个体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以下是对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对当下个人修养的一些浅谈。

首先,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对于培养个体道德修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儒家强调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容易追求物质利益和个人利益,忽视了道德和良心的约束。

儒家文化强调的是将个人利益放在社会公共利益之上,通过道德的约束和自我自律来实现个人修养。

在当今社会中,道德问题依然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议题。

只有通过儒家文化的引导,才能够培养起个人对于道德的敏感和责任感,使得个体能够在道德的准则下去行动,从而提高个人的修养。

其次,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对于塑造个人性格和人格的完善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儒家文化注重修身养性,培养个人良好的品格和行为习惯。

儒家强调的仁爱、忠诚、孝顺、仁义礼智等价值观念,是培养个人优秀品格的基础。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容易迷失自我,追求短暂的快乐,而忽视了个人性格的培养。

通过儒家文化的熏陶,个人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积极向上的品格,提高自己的修养。

再次,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强调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对于个人修养起着积极的影响。

儒家文化提倡的仁爱和和谐的思想,要求个人以诚信和宽容去对待他人,以谦和和友善的态度与他人交往。

在当今社会中,人际关系的矛盾和纠纷层出不穷,人们常常容易与他人产生冲突和隔阂。

而儒家文化提倡的仁爱和和谐的思想,能够帮助个人培养善于沟通和谦和待人的能力,使得个体能够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提高个人修养。

最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对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也具有重要意义。

儒家文化强调的是个体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精神。

在当今社会中,追求个人利益和个人权益的声音愈发高涨。

而儒家文化强调的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思想,能够帮助个体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考虑他人和社会的利益,以更高尚的目标为动力,实现更广泛的社会和谐。

「儒家思想对现今中国的影响和作用」

「儒家思想对现今中国的影响和作用」

儒家思想对现今中国的影响和作用儒家思想自北宋经朱熹的推崇而发展成为中国正统思想之日起到我们生活的今天已经过了几千个年头了,但是在当今社会儒家思想并没有逐渐的淡出公众的视野反而对于今天的中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中国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

不论是在思想文化上还是伦理道德层面上,儒家思想都给予现代社会深刻的启发。

1、儒家的仁政思想及道德观念对构建和谐社会有巨大作用“仁政”学说是贯穿于儒家思想的核心,其“敬得保民”“仁政爱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等仁政理念的变革和发展对社会的安定、和谐的构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儒家思想的精髓在于它的社会伦理思想,而这种社会伦理观正是基于从国家统治阶级的高度期望出发将人们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规范用通俗的语言或道德意识加以规范以此来实现社会的统治和管理。

抛开阶级意识而言,这种社会伦理对社会的有效管理还是可以起到很大作用的。

儒家的一些思想在当今社会被奉为一种准则,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舍生取义、见利思义”的生死道义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的坚毅品质,“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探索精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的孝德,“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的修身观,“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的求实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的高尚品格,以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的忧患意识等对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和公民意识和责任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儒家思想认为“自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主张“自然的和谐”“顺应自然”“天人合一”,主张人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和法则,强调对自然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从而达到生态平衡,这种思想对于现在社会的资源保护、合理利用以及可持续发展有很大借鉴意义。

现代社会以儒家思想中“仁政”“民本”“人与自然和谐”“五义”等观点为基础结合时代发展需要而提出的“八荣八耻观”“科学发展观”等无不凝结着儒家思想的精华。

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及其影响力

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及其影响力

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及其影响力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和人们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礼仪、道德、教育和家庭伦理的重要性,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的起源、核心概念以及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儒家思想的起源和发展儒家思想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以孔子为代表。

孔子强调道德、仁爱、忠诚和礼仪,并认为政治和社会秩序的根本在于道德修养。

他的学说强调个体的有序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

在孔子之后,儒家思想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哲学体系,并影响了几乎所有领域,包括教育、政治、家庭和文化等等。

儒家经典《论语》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文献,诠释了孔子的思想和德行。

二、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包括“仁”、“礼”、“忠”、“孝”和“中庸”。

其中,“仁”是指人的善良、仁爱和同情心,强调对他人的关怀和尊重。

儒家认为“仁者爱人”,通过仁爱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礼”是指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个体行为规范而设立的制度和规则。

儒家认为通过遵循礼仪规范,可以调和人际冲突,保持社会和谐。

礼仪也体现了对祖先和长辈的尊敬。

“忠”和“孝”则分别强调对国家和家庭的忠诚和孝顺。

忠诚是指对国家的忠心耿耿和尽职尽责,孝顺则是指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认为孝道是人伦关系的基础。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之一,强调在行为中保持适度和平衡。

中庸的原则是“不偏不倚”,避免过分和极端的行为或思维方式,追求和谐和平衡。

三、儒家思想对社会的影响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仁爱和礼仪,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注重礼仪和尊严,并重视家庭和社区的和谐。

其次,儒家思想对政治和统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历史上的许多统治者都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成为了统治者的行为准则。

儒家思想也影响了社会的层级结构和公共服务的提供。

此外,儒家思想对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儒家哲学思想的核心,涵义及其影响

儒家哲学思想的核心,涵义及其影响

儒家哲学思想的核心,涵义及其影响仁礼仁:仁爱。

“仁者爱人”。

“礼”是孔子思想中的传统部分,“仁”则是孔子的创新部分。

孔子的最主要核心思想是仁爱思想,包含了原始人道主义的成分,重理性、道德、人生的人本主义等,在不同的情况下不一而论。

例如: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礼:礼节。

孔子认为,“礼”是区别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及相应的礼节仪式。

其主要作用是区别差异。

在礼的前提下进行调和,而不是将等级取消进行混同。

例如: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仁”、“礼”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礼”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

孔子之后,“仁”、“礼”思想被历代思想家、儒士“损益”,已经大为变化了。

但“仁”、“礼”思想却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历史土壤之中,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孔子生当春秋战国时代,正值中国新旧社会交替之际。

周天子已失势,王室衰微,诸侯大夫专权,烽火连年,人民陷入“易子而食,析骸以衅”的境地。

所谓“春秋二百四十四年,亡国五十二,弑君三十六”,“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天下无道,人欲横流。

一方面是奴隶制趋于崩溃,另一方面是新兴的封建制正待建立。

旧的尚未完全崩溃,新的又未完全建立。

社会在动荡中急剧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混乱。

在这种情况下,孔子提出了“仁”的思想,用以匡正被弄混了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道德关系,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这既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又顺应了奴隶解放的历史潮流。

孔子“仁”学思想的提出在哲学史上是一个具有理论贡献的创新。

他是第一个将“仁”提到哲学高度的人,他把“仁”这一概念提炼为最高伦理范畴,赋予广泛的意义,并把它同“礼”有机结合在一起,组成了他庞大思想体系的核心。

“仁”在《论语》中出现过109次。

孔子对“仁”主要有这样一些解释:1.“仁者人也”;2.“仁者爱人”;3.“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4.“克己复礼为仁”;5.“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6.“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矣”;7.“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8.“刚毅、木讷近仁”;9.“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可见,“仁”的涵义十分广泛,但最主要、最核心的是对人肯定的“人”及其“爱人”,以及同“礼”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社会道德规范。

儒家哲学思想的核心涵义及其影响

儒家哲学思想的核心涵义及其影响

儒家哲学思想的核心涵义及其影响儒家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是由孔子及其后继者所倡导的一种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包括仁、礼、义、智等,旨在建立和谐、有序的社会。

儒家哲学的核心是仁。

仁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关系,是一种对他人的爱和关怀,要求个人心存仁爱,以人为本。

儒家认为,个体的幸福离不开整个社会的幸福,因此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在儒家的价值体系中,仁是最高的道德准则,是个体和社会之间最基本的纽带。

儒家的另一个核心概念是礼。

儒家认为,礼是一种行为准则,规范了个人与他人之间的社会交往。

通过遵守礼仪规范,个人能够建立起互相尊重、关心、支持的关系,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礼在儒家思想中具有道德、政治和文化等多重意义,是社会秩序和稳定的基石。

义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强调人的道德责任和义务,个人应当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为他人着想。

儒家认为,个人应当具备自我约束和自我修养的能力,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只有在实践中履行道德义务,个人才能成就真正的人格。

智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要素之一、儒家强调知识和智慧的重要性,认为通过学习和修养,个人能够提高自己的智慧水平,并为社会带来积极的变化。

智慧不仅指个人的学识和智力,还包括对各种问题的理性思考和判断能力。

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儒家倡导的仁爱和关怀的理念,对于家庭关系、友情和社会互动产生了积极影响。

儒家强调个人的责任感和义务感,促使个体关注他人的需求,并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其次,儒家的价值观有助于建立社会秩序和稳定。

礼的概念规范了社会交往的行为准则,使得个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和有序。

儒家思想注重实践和行动,在社会中推动了个人道德水平的提升和社会伦理规范的确立。

此外,儒家思想推崇智慧和学习的重要性,促使中国古代社会以及后来的时代出现了许多学者和知识分子,对中国的科学、文化和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

浅析儒学对国人性格之影响

浅析儒学对国人性格之影响

浅析儒学对国人性格之影响第一篇:浅析儒学对国人性格之影响浅析儒学对国人性格之影响摘要:在春秋战国时的诸子百家中涌现出来的儒家学说,因为与中国古代封闭的封建社会制度相适应而得到封建统治者的青睐。

儒学并不像西方哲学家所说的只是一种道德形而上,而是集哲学、宗教、道德、政治、经济、教育、法律于一身的系统的思想体系,是人类在农业文明时期所形成的最为发达的学说体系。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它曾经为社会的进步起过重要推动作用。

但是,这种产生于两千多年前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并一路受到封建统治者的增删损益的文化,免不了带有浓厚的封建意识和小农意识,即精华与糟粕并存,带有明显的两面性,对后世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方面。

因此,我们今天必须对儒家文化进行重新审视,予以扬弃,加以合理利用,与时俱进,使其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关键词:儒学民族性格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儒学自春秋形成、战国蔚然大宗,秦朝受到重创,实质也历经了三次大的改动——董仲舒的神学诱导,宋理学的伦理开掘,明心学的人性推崇。

通过封建统治者官方的传播,儒学对于国人性格的影响也日渐深刻,形成了中国人所特有的民族性格。

所谓民族性格是指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里某一群体的稳定的、共同的性格。

因此社会文化是影响民族性格的主要因素。

儒家思想是构成我国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内容,显示了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巨大影响力,中华民族的性格也成为中国儒家思想的精神表现。

进入现代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儒家文化受到西方自由资本主义文化的冲击,其在人类文化上的先进性和发达日益减弱,失去影响力,甚至有人认为儒家的道德文化面对着西方的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的进攻已节节败退。

国人对其影响力甚至核心价值产生了严重的质疑和摒弃。

但我认为,儒学的发展还是尤其必要性和魅力所在的。

孔子的“仁学”是中华人文精神的内核,是人文主义的价值理想,此不仅是协和万邦、民族共存、文化交流的指导原则,而且也是“人与天地万物一体”的智慧。

儒学对中国人性格的影响

儒学对中国人性格的影响

儒学对xx人性格的影响关于中国人的性格问题,从古到今已经涌现出相当多的言论。

鲁迅先生就曾提过中国的国民性格。

而且似乎是很不满的。

他的《狂人日记》中就可见一斑。

传统思想对于中国国民性格所造成的影响无疑是深远而持久的。

这就引发了我们对于传统思想中的主流正统思想—儒学的探讨。

作为古代最为强大的思想理论,儒学对于中国国民的性格也就或多或少产生某些亦利亦弊的影响。

首先,儒家思想对塑造中国国民性格起到了一定的不可磨灭的好的影响,这是可以肯定的。

儒家思想重“仁”讲“和”。

在如今的历史发展新时期,儒家思想还是在不断地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也还是在一个"仁"字上,以及由"仁"引出的"和"。

如今的中国在处理外交问题时,秉持的即是"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和平"被放在了首位,这便足以体现中华文化中对于和平与和谐的向往,对战争与霸权主义的排斥。

同时,“和”在中国人的性格上也有所体现。

中国人喜欢采取折中的方式处理问题:怕得罪人;遇事总留有退路;中医向来讲究阴阳调和,严防阴阳任何一方的极盛极衰;中国人崇尚和平,同情弱者,反对极权、霸权,有正义感,以仲裁者或和事老自居;中国艺术,如建筑、绘画等很讲究对称,中国传统文化以对称为美;中国人也以自我为中心,以保全自己和宣扬自己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这些都表明了这点。

但同时不能忽略的是“和”在中国人的性格里也埋下了一些阴影。

如中国人的中也表现为当看客,,“隔岸观火”,这一点鲁迅先生早已给我们指出来了,“坐山观虎斗”,“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是别有用心的看客;凡事“和为贵”,则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但儒学主要是作为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

在这种制度下,儒学给中国人性格所烙下的印是坚固而又持久的,他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

儒学强调人要谦虚、含蓄和内敛,这使中国人的性格也烙上了这种烙印。

比如在课堂上有思想也不敢发言,当众不敢表态,遇到大是大非的问题总是模棱两可等等。

探讨儒家思想对人生的影响

探讨儒家思想对人生的影响

探讨儒家思想对人生的影响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潮之一,对人生的影响深远而广泛。

它以其独特的伦理观念和价值体系,塑造了中国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儒家思想对人生的影响,并深入了解其价值观和实践方法。

一、人性观与修身篇1. 人性本善:儒家思想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有良好的道德潜质。

文章将从人性本善的基础出发,解释儒家思想如何鼓励个体发展道德品质,并呈现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实现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

2.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强调了个体修身、家庭和谐、国家治理以及世界和平的重要性。

本节将详细介绍儒家的修身观和家庭伦理,以及其对社会和政治稳定的影响。

二、仁德与人际关系篇1. 仁爱与和谐: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强调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

本部分将探讨仁与和谐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个人和社会层面上实践仁爱,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2. 孝道与家庭伦理:儒家重视家庭的重要性,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孝养。

这一部分会详细解释儒家的孝道观念,并讨论孝道对于家庭关系和社会稳定的影响。

三、教育与社会篇1. 教育的重要性:儒家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通过教育可以塑造德才兼备的人。

本部分将探讨儒家教育的核心理念和方法,并分析儒家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2. 社会秩序与公平正义:儒家思想注重社会秩序的维护,强调公平正义的实现。

文章将分析儒家观点对社会秩序和公正的影响,并讨论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实践儒家的公平价值观。

通过本文的全面探讨,我们不仅可以深入了解儒家思想对于个体修身、人际关系、家庭伦理、教育以及社会秩序等方面的影响,还能够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和现代的应用。

儒家思想以其与生俱来的人文关怀和普遍价值,为中国社会提供了稳定的道德准则,并在当今世界中发挥着积极的影响力。

我认为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仁爱、和谐、孝道、教育和公平正义等价值观将继续影响人们的生活。

在今天的多元化社会中,我们可以从儒家思想中汲取智慧,以构建更加和谐和进步的社会。

儒家文化对中国个人特质的影响

儒家文化对中国个人特质的影响

儒家文化对中国个人特质的影响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面广泛,不仅影响着中国历史、政治、经济、道德等各个方面,还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个人特质。

本文旨在探讨儒家文化如何影响中国个人特质,并从中探讨儒家文化的价值。

1. 儒家思想对个人品质的塑造儒家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即首先要以个人为基础,通过自身的修炼,使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然后才能达到治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儒家思想主张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意思是说要先关注社会的问题,而非自己的个人利益,强调个人的情感和责任感。

这种价值观在儒家文化中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实践,对中国人的个人品质有着巨大的影响。

儒家文化也对人的道德品质有着深刻的影响。

儒家经典《论语》中有诸多关于修身养性、礼仪、道德等方面的论述,这些论述至今为人所传颂。

如孔子所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示之以理而不以厉,声之以道而不以强。

这个道理强调知识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种教育思想:不是频繁使用强烈的惩罚和批评的方式教育后代,而是通过温和、有理有节地引导,从而让人们得到更好的启发与引导。

儒家思想强调做人的“仁”,也就是尊重他人,爱护他人,并致力于创造一个和谐、稳定、公正的社会环境。

此外,儒家文化对“快乐”的理解也有着独特的影响。

儒家强调人的精神生活,认为个人的“快乐”不仅仅取决于物质条件良好,更取决于内在的精神追求。

这种追求不单纯是指娱乐、享受,而是包含在转化和提升人性的过程中。

对于儒家来说,最高的快乐就是遵循真理、实现仁爱、得到他人的认可。

2. 儒家文化对个人行为的影响儒家文化强调的“孝道”、“礼仪”等概念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孝道指的是孝顺父母的道理,它是中国文化中最受尊重的一种传统道德观念;礼仪则是在人际交往中应该保持的一种态度和表现形式,它强调个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互相体谅和彼此关爱。

这些概念对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内心情感以及价值观的建立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影响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主流价值观。

“礼、义、廉、耻、仁、爱、忠、孝”的儒家思想基本价值观一直是指导绝大部分中国人日常行为的基本意识规则。

中华民族礼貌友善、温良忠厚和认真刻苦的气质,也是在儒家的教化下逐渐形成的。

虽然儒家思想成形于两千多年前,发展于封建社会,存在着历史的局限性及必须舍弃和批判的观念,但儒家思想在中国存在几千年,它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巨大贡献儒家思想是铸就中华民族精神的先驱。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连续不断发展的历史文化,正是这一文化的精华铸就了我们民族的优秀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品格、道德观念和价值准则的总和,是中华民族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发展过程的文化积淀,其中,儒家思想中的有为主义,在我们民族精神的形成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儒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其他任何学派所无法比拟的。

首先,儒家以“求道即求真-自强不息的精神”为终极价值目标,儒家注重积极有为的人生实践,儒家求道、求真、求诚的价值本体论培育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其次,是儒家追求“求善与求美-讲道德重教化的精神”,孔子提出尽善尽美、文质彬彬、中和之美,孟子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人格,正是儒家强调真善美的统一价值原则培育了讲道德、重教化的民族精神,为中国人树立“仰无愧于天,俯无愧于地”的正人君子观念、建立道德观念、协调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培育中华礼仪之邦起到了根本的指导作用。

再次,儒家强调“成圣与合群-团结统一的精神”,儒家设计了中国人的理想人格即圣人,儒家向往的理想社会是一个天下为公的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论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论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论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尊重家庭和社会的价值观念,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和谐。

首先,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伦理,注重个人修养和道德准则。

在儒家思想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核心理念。

儒家思想要求个体通过自我反省和修身养性,追求德性的完善,以达到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的和谐相处。

这种强调个人修养的思想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观念,使得中国人注重礼节、尊重长辈、重视孝道,并反映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婚丧嫁娶、宴会礼仪、社交礼仪等。

其次,儒家思想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和尊重长辈的责任。

在儒家思想中,家庭被认为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应该和谐稳固。

儒家强调孝道,尊敬父母和长辈,并鼓励家庭成员之间建立和谐的亲情关系。

这种家庭道德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得到了传承,家庭观念在中国社会中一直很重要。

孝道观念影响了中国人对家庭的依赖和责任感,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照顾父母、尊重长辈、强调家庭团结的行为习惯中。

此外,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和治理方法。

儒家思想主张通过德行和美德来维持社会秩序。

儒家学者推崇君主、礼乐制度和公德,认为只有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社会才能达到和谐的状态。

这种思想观念深深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组织。

中国历史上的君主制度、礼乐教育、庙堂文化等都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政治体制。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与其他思想相融合并相互影响。

例如道家思想的自然主义观念与儒家思想的伦理道德融合,形成了儒道合一的文化特点;佛教思想的慈悲、舍身菩萨精神与儒家思想的人伦关系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仁爱文化。

这种思想的相互融合和影响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了丰富的内涵和多样化的特点。

综上所述,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浅析儒家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浅析儒家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浅析儒家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中重要的一部分文化,它不但在中国古代有着根深蒂固的地位,而且在现今社会仍然有着不可逾越的地位。

所以它对我们中国影响深远。

在谈儒家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之前,先简单介绍一下儒家文化的创始人、思想内容与地位。

一、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儒家文化创始人是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兄弟中排行第二,春秋后期鲁国人,春秋后期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等。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创始人,但这并不是说儒家文化中的人物只有孔子艺人,其中孟子、荀卿、董仲舒、王阳名等都是其代表人物,他们共同创造了儒家文化经典,在这里略提一下他们创造了哪些经典。

经典主要有儒学十三经。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

二、儒家文化的思想内容儒家思想包括很多,它最主要的思想内容是“仁”、“仁爱”,孔子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但是它提出的“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孟子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西汉的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等这些都是儒家文化的主要思想内容。

三、儒家文化的地位儒家文化从古至今在中国一直占据很强的地位。

在中国古代甚至占了统治地位。

比如说,唐代政权基本上以儒家思想为主导。

宋代时发展为理学,尊周敦颐、程颢、程颐为始祖,朱熹为集大成者。

后取得官方地位。

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都以朱熹的理学内容为考试题目。

儒家文化虽然在古代占据统治的地位,但这并不是说它的统治地位是一成不变的。

在先秦遭墨、法、道等派的激烈批判,在秦代和汉初,遭统治者排斥;在六朝先后受玄学、佛学的挑战;在五四反孔非儒高潮下历空前之厄,统治地位被取消。

儒家思想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儒家思想是中华文化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自先秦时期起,儒家思想就开始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儒家思想塑造了中华文化的精髓。

一、儒家思想对中华文化的基础影响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

仁者爱人,可以实现人伦和谐。

在中华文化中,“仁义礼智信”是聚焦伦理的核心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既是个人修为的指导,也是家庭、社会以至国家治理的基础。

儒家学派提出的伦理道德观的价值,称之为儒家伦理,是中国传统文化道德价值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儒家的精神核心是“人”的尊严和价值。

人是万物之灵,儒家提倡勤奋努力,把握人生机遇,实现人生价值。

这种思想深深地根植在中华文化的基础中。

二、儒家思想对中华文化的道德引领儒家思想的影响可以在多个方面得到体现,尤其是对中华文化的道德引领。

儒家思想倡导的“仁”提出了人与人之间和人与社会之间的道德关系,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亲情、友情、爱情、师生、君臣等各种人际关系,提倡“和合”之道。

儒家的思想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思想呈现出一种哲学体系化的特点。

儒家关注社会名流之治,推崇达贤,废邪,强调显贵而视卑微,反对贵族专权,倡导平民统治,坚持人民至上的基本原则。

三、儒家思想对中华文化的教育理念塑造儒家思想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路径,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儒家思想注重培养人的中国人,加强自制心,掌握未来发展的路径,形成精英人才。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儒家的教育思想被试行得非常广泛。

从家庭教育到学堂教育,再到科举考试制度的实施,儒家思想占据了中国教育道德的压倒性地位。

儒家教育的特点在于教育具有科学性,注重培养人的正义感和道德逻辑思维。

四、儒家思想对中华文化的社会治理影响儒家思想提出了“至为格物”,强调“格物致知”,即探究事物本质而推导出普适规律,在社会治理中,这种思想观念可以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现代社会治理中,儒家思想的影响仍然存在。

浅析儒家“礼”的内涵及其对中国人性格的影响

浅析儒家“礼”的内涵及其对中国人性格的影响

浅析儒家“礼”的内涵及其对中国人性格的影响摘要:虽然我们所处的是开放性的时代,但是中国仍然是一个受传统文化影响深远的国家。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礼”是一个思想内涵深刻的概念,同时它也影响着中国人性格的塑造与形成。

关键词:儒家;礼;性格一、礼学的含义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所涉及的礼的层次是不同的。

小的指日常生活中的礼仪,而大的则指一切典章制度,还有高于一切典章制度的伦常。

礼没有确切的含义,礼学所指也往往不同。

礼学可以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狭义的是指礼经学,而广义的礼学包括礼经学、礼仪学和礼论。

二、礼的产生对于礼的产生最典型的儒家的“礼因人情”说。

那么,人情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在先秦至汉代,人们所注意到的人情有两个方面,一是与基本生存相关的“大恶”与“大欲”,这一观点以《礼记·礼运》为代表,《礼运》说:“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

故欲恶者,心之大端也。

”《礼运》谓情有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但又说欲与恶是人心之大端,可知在七者当中,欲与恶是主要方面。

人之大恶者,死亡贫苦;人之大欲者,饮食男女。

把握了这一点,就可以为政,就可以取之施之、夺之予之以牧民,这种看法与《尚书·洪范》之所谓“向用五福、威用六极”的说法在取向上一致,这种看法应该有着较为久远的基础,《诗·小雅·天保》:“民之质矣,日用饮食。

”质者,本真也,情实也。

获得对人生的这种理解是施政的认识前提。

先秦时期人们所讨论的“人情”,还有一个方面是人的道德倾向,礼学家们把这个方面也称为人情。

《礼记·问丧》:“哭泣无时,服勤三年,思慕之心,孝子之志也,人情之实也。

”至于“父在不敢杖”、“堂上不杖”、“堂上不趋”等皆是“孝子之志也,人情之实也”。

《礼记·三年问》: “三年之丧何也?曰:称情而立文。

”是所谓情者,皆具有明显的文化道德倾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儒家“礼”的内涵及其对中国人性格的影响摘要:虽然我们所处的是开放性的时代,但是中国仍然是一个受传统文化影响深远的国家。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礼”是一个思想内涵深刻的概念,同时它也影响着中国人性格的塑造与形成。

关键词:儒家;礼;性格一、礼学的含义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所涉及的礼的层次是不同的。

小的指日常生活中的礼仪,而大的则指一切典章制度,还有高于一切典章制度的伦常。

礼没有确切的含义,礼学所指也往往不同。

礼学可以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狭义的是指礼经学,而广义的礼学包括礼经学、礼仪学和礼论。

二、礼的产生对于礼的产生最典型的儒家的“礼因人情”说。

那么,人情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在先秦至汉代,人们所注意到的人情有两个方面,一是与基本生存相关的“大恶”与“大欲”,这一观点以《礼记·礼运》为代表,《礼运》说:“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

故欲恶者,心之大端也。

”《礼运》谓情有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但又说欲与恶是人心之大端,可知在七者当中,欲与恶是主要方面。

人之大恶者,死亡贫苦;人之大欲者,饮食男女。

把握了这一点,就可以为政,就可以取之施之、夺之予之以牧民,这种看法与《尚书·洪范》之所谓“向用五福、威用六极”的说法在取向上一致,这种看法应该有着较为久远的基础,《诗·小雅·天保》:“民之质矣,日用饮食。

”质者,本真也,情实也。

获得对人生的这种理解是施政的认识前提。

先秦时期人们所讨论的“人情”,还有一个方面是人的道德倾向,礼学家们把这个方面也称为人情。

《礼记·问丧》:“哭泣无时,服勤三年,思慕之心,孝子之志也,人情之实也。

”至于“父在不敢杖”、“堂上不杖”、“堂上不趋”等皆是“孝子之志也,人情之实也”。

《礼记·三年问》: “三年之丧何也?曰:称情而立文。

”是所谓情者,皆具有明显的文化道德倾向。

情与礼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按照礼学家们“托古改制”的说法,礼是先王依据人情而创立的。

上古圣人创造文明的说法在先秦很普遍,按照这种观点,礼作为中国早期文明生活的基本规范,当然也是由圣人或先王所创立,而圣人或者先王制礼的依据是什么呢?是人情。

三、礼的内涵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是道德、政治的最高理想,而“礼”是“仁”的外在体现。

具体来说,“礼”既是帮助个体克己以修心的一种外在的道德规范,又是协调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的仪节形式,还是使国家臻于至治的政治制度,所以他说:“治国而无礼,譬犹瞽之无相与,怅怅乎其何之?譬如终夜有求于幽室之中,非烛何见?”(《仲尼燕居》)孔子“礼”的思想是在周礼的基础上损益而成的,并为后世所继承和实践。

对于当代社会,它还有没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呢?要讨论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弄清楚孔子之“礼”(下称“孔礼”)的准确内涵,纠正人们认识上的一些偏差。

匡亚明认为,孔子在周礼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并为后代的儒学社会所继承、实践和继续改造的礼,“是封建社会把等级森严的尊卑、贵贱、亲疏等政治的宗法的关系加以规范化的准则与仪式”。

孔礼富有一种“变化”的特性,所以它并不等同于维护奴隶制度的周礼。

产生于奴隶社会的它既然不是奴隶制度的专属品,更不可能成为封建制度的专属品。

孔礼之所以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始终被尊崇,是因为它拥有着多层次的丰富内涵,其中既有因其“变化”的特性而不断“损益”的成分,又有真理性的恒久不变的部分,而这具有真理性的一部分,才是其核心部分和精华所在。

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一下孔礼的多层次内涵,以寻绎出真理性、永恒性的部分。

孔礼的内涵,可分述为以下几个重要方面:1 .礼仪形式。

我国古代有“五礼”(吉、凶、军、宾、嘉)、“六礼”(冠、婚、丧、祭、乡、相见)、“九礼”(冠、婚、朝、聘、丧、祭、宾主、乡饮酒、军旅)之说。

这些礼仪涵盖了伦理、社交、外交活动等诸多方面,与当时人的生活密切相关。

孔子是十分重视礼仪的,他同宰我关于“三年之丧”的争论,以及教育儿子学“礼”的言论,足以反映这一点。

《论语·乡党》更是详细地记载了孔子从日常活动到朝会、出使时的种种守礼行为,充分反映了孔子及其弟子对礼仪形式的重视。

物易时移,现代人的生活与古人已经相去甚远,古代礼仪形式的内容大部分已失去实用价值,但是伦理方面(婚、聘、丧、祭)有很多还是以民间风俗习惯的形式保留下来,而社交和外交礼仪,或是经过变革以新的面貌出现,或是为西式礼仪所取代。

2 .政治制度。

“礼制”作为一种政治制度,有三个重要原则,即“尊尊”、“亲亲”和“男女有别”。

所谓“尊尊”,就是按照社会等级,要求低贱者尊崇尊贵者。

“尊尊”最重要的是尊君,即所谓“事君尽礼”。

但孔子并不像后儒那样要求盲从君主,他认为臣下的忠心是以君主的守“礼”为条件的。

所谓“亲亲”,包括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等。

而要维护这种“尊尊”、“亲亲”的等级制度和宗法制度,就必然要求不同的人,在包括从车马服饰到钟鼎盂盘等的器物使用上,都要在大小、质地、形制、数量等各个方面加以区别。

当人类进入宗法时代,血缘和婚姻这纽带更加得到重视,从而有更加严格的戒律和禁忌。

男女有别成了重要的家庭伦理规范。

“男女有别”的意义更表现在家庭伦理中“夫妇有别”,各守其义,各尽其责。

这种维护等级制与宗法制的“礼”,随着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的灭亡已经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显然,匡亚明主张“与之彻底决裂”的,当指此一方面的“礼”。

3 .道德规范。

道德作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对个人来说可以陶冶情操,从而实现人格的升华。

在孔子看来,常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完全可以成为“君子”。

“所谓‘君子’,是‘尚德’的”,他们“一切以仁爱为出发点,所以又能表现出忠、信、恭、敬、惠、义、礼、逊以及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贞而不谅、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种种的美德”。

礼的规范对于社会来说,可以缓和社会各阶级、阶层的矛盾:统治者守礼,就不会荒淫恣肆;老百姓守礼,则不会犯上作乱。

遵循道德规范的过程,就是“克己复礼”的过程。

“克己复礼”并不是程朱所认为的“存天理、灭人欲”,而是克制自己的“低下”欲望,使言行合于道德规范,最后达到“内圣外王”的理想境界。

4 .知识学问、社会文明程度。

王民先生认为:“古代对于好学求知的人,便说‘好礼’,……古代对于求教于别人,便说‘问礼’,如孔子问礼于老聃,……古代对于很有学问的人,便说‘知礼’”,这是把表示特定含义的“礼”泛化应用的表现。

与此类似的,还有用“礼”来代表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孔子常说的“夏礼”、“殷礼”,就是指夏、商两代的文化成就和整体文明,而不仅止于礼仪、礼制的层面。

四、先秦儒家礼学的精神实质儒家礼学的精神实质在于“分”,“分”是礼的主导。

通过“分”可以使每个人就其位,各尽其责。

“分”的目的就是要维护社会的等级秩序,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

但是如果等级制度过于严格,更加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协调。

为了使社会等级各安其位,整个社会处于和谐有序的状态,这就要求在坚持“分”的前提下,礼还要以中和为补充。

孔子的弟子有子明确地提出,“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

“和”对于“分”是一种制约和补充,预防“分”走向极端和破裂。

为了求“和”,就要把握“中”。

“中道”也就是孔子的中庸思想。

分”是礼的主导,而“和”、“中”则是“分”的补充,儒家礼学是分中求和的礼学。

把“分”与“中”、“和”统一起来就会使各等级各安其位,实现等级和谐。

以“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为内容的先秦儒家礼学是宗法伦理社会中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可以达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和谐状态。

虽然当代中国已经没有了等级之分,但是礼学研究仍具有重大意义。

我们可以利用先秦儒家礼学思想中的一些优秀成果,提高我国的道德教育水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四、礼对中国人性格的影响首先,从儒家“礼”的起源来讲,儒家的礼是基于人情产生的,这使得中国人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特别注意人情礼节。

在中国,有许多靠权力和金钱无法做到的事情可以用人情来解决。

这也是中国餐桌文化形成和许多事业发展受限制的原因。

于此同时,受儒家礼的影响,中国人也特别崇尚“礼尚往来”,当一个人收到别人礼物或好处后,总要回送或是给予其某种好处,以表明对对方的尊重和回报。

由于礼学家对人情基本上持一种中庸的态度,既不否认其合理性,又认为需要对其进行适当裁制,所以顺人之常情外,还需要正己之情。

因此,许多中国人都特别注重中庸之道,极力促使自己达成中庸之道。

中国人注重礼仪,我国古代有“五礼”(吉、凶、军、宾、嘉)、“六礼”(冠、婚、丧、祭、乡、相见)、“九礼”(冠、婚、朝、聘、丧、祭、宾主、乡饮酒、军旅)之说。

这些传统礼仪都对后人产生了很深的影响,这使得中国人不仅特别重视一些传统礼节,比如婚嫁礼,祭祀礼和丧礼等等,而且中国人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特别注重礼节,懂礼貌。

这也使得中国人在外国人心中得到了好评,为中国赢得礼仪之邦的美称。

“尊尊”、“亲亲”的等级制度和宗法制度使得中国人存在严重的等级观念,他们看重人得等级区别。

古代的中国,是一个等级制度森严的国家,君臣,父子,夫妻之间都存在明显的等级差别,“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制度就是一种等级制度。

在婚姻嫁娶中都要讲究门当户对,这就是一种等级观念的体现。

虽然这种礼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但它同时也使得中国人形成了尊老爱幼的性格。

严格的等级制度使得国人对尊者的推崇形成一种崇尚权威,卑躬,谦虚的性格,并且特别能自律忍耐。

宗法观念使得中国人群体凝集力特强,特别是使家族观念得到进一步强化。

但是,在儒家礼中,男女有别的观念却使得中国的妇女性格和地位都边缘化。

儒家礼教思想对妇女社会活动范围加以限制,女子必须“三从四德”这点也使得妇女对自身男尊女卑观念有一定程度的认同。

基于上述观念的形成,中国女子的性格普遍比较温和,对男子有一定的依赖感,并且特别注重贞洁。

儒家礼看重学问,人的才识。

所以中国人比较注重学问,富于智慧。

儒家的文化既是治家文化,也是治国的文化。

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就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自己一生的政治理想。

他在《大学》第一章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孔子一方面把做人的思想、治家的文化与治吏的思想、治国的文化联系起来,认为,“治国、平天下”要从“修身、齐家”开始,其顺序是“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另一方面又把“修身”与“致知”联系起来,提出“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即治国者要注意学习,知书才能达理,达理才能修身,修身才能治家,治家才能治国,治国才能平天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