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跟痛分型针刀治疗总结。
足跟痛的针刺疗法
![足跟痛的针刺疗法](https://img.taocdn.com/s3/m/c12046c4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0c.png)
足跟痛的针刺疗法
梁爱红医师
今天中午五十多岁的老郑因右脚跟痛求诊,拍片检查有跟骨骨刺。
老郑承包五个大棚种蔬菜,长期在大棚里干活。
曾经因脚跟痛口服中药效果不太好,遂求针刺治疗。
取穴右侧大杼穴,右侧髂后上棘处,右侧髂前上棘处针刀治疗。
术毕,老郑脚后跟痛大为缓解,后口服中成药善后。
讨论:中医认为足跟痛和肝肾阴虚有关。
中医经络认为“骨会大杼”,大杼穴是足太阳膀胱经重要穴位,是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交汇穴,有舒筋活络作用,对骨方面和头颈部,关节痛都有效果;髂后上棘是解剖列车人体浅后背线的重要“车站”,是人体力学重要支点,对腰背下肢痛疼有很好疗效;同样髂前上棘是人体骨盆四个重要力学支点之一,是人体浅前表线,螺旋线,侧线的交汇处,对于治疗人体一侧和下肢膝关节痛都有效果,该患者针刺此处时,针感酸沉到患侧足跟处,这就是古人所说的“针响”(就是针感到病所的意思)。
既往痛疼医师多取足跟骨刺局部注射或扎针有一定效果,但是痛苦较大。
本疗法所取部位比较精简,有针出痛止的效果。
这是使人体紊乱的肌筋膜张力重新分布的结果。
另外足跟痛可以在小腿腓肠肌上寻找肌筋膜激痛点,手法或针刺都对治疗足跟痛效果确切。
本人已经有其它文章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针刀结合钻孔减压治疗跟痛症护理
![针刀结合钻孔减压治疗跟痛症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8c65bbdeb52acfc788ebc985.png)
针刀结合钻孔减压治疗跟痛症护理跟痛症是由于跟骨本身及周围软组织疾病所产生,跟骨本身骨内静脉淤滞造成血流动力学改变,跟骨内压增高〔1〕,是中年人常见病,女性多见,患者常有久站、步行崎岖山路、或穿鞋不宜等病史。
治疗方法较多,我科采用北京朱汉章教授发明的针刀结合钻孔减压治疗跟痛症治疗,经过8个月-5年随访,疗效满意。
现将治疗前后的护理总结如下:标签:针刀钻孔减压跟痛症护理1临床资料本组共58例,男12例、女46例,年龄:40-70岁,平均63.5岁,病程1年-11年,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足跟下疼痛,晨起站立、或久坐站立神时疼痛出现,行走片刻后疼痛减轻,但行走过久时疼痛再次出现。
X线片显示均有不同程度的骨刺形成。
2治疗方法病人取俯卧位,患侧踝关节前方垫一软枕,足跟朝上,使患足稳定,在足底寻找敏感压痛点,用龙胆紫定位,常规进行消毒,铺洞巾,以1%-2%利多卡因2-4ml局部浸润麻醉,取4号针刀,刀口与足纵轴平行于标志处进针至骨面,行纵轴疏通,横型铲剥3-4针,拔除针刀,再予足外踝尖部下0.5-1cm处用骨钻孔减压针钻孔至跟骨骨髓腔,不穿过对侧骨皮质,出针,针孔处有油脂状骨髓向外溢出约1-2ml,出针后待渗出的骨髓液溢尽后用外贴敷料包扎。
如仍有症状,5天后再行治疗一次。
3护理3.1针刀及骨钻孔减压治疗前护理3.1.1一般护理:抽血查三大常规、凝血全套、传染病四项、生化全套、检查心电图、胸部X光透视等。
3.1.2心理护理:跟痛症患者由于跟骨疼痛、活动度降低而影响工作和生活,故容易引起精神紧张、焦虑、烦躁、恐惧等心理。
因此,我们针对患者的不良情绪及时疏导、耐心解释,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在护理上设法给患者创造一个舒适、安静的治疗环境,多与患者交谈了解患者的心理需要,使患者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和护理。
3.1.3 皮肤准备:针刀治疗前用肥皂液及温水洗净患足皮肤污垢,以防感染。
3.2针刀及骨钻孔减压治疗后护理3.2.1针刀及骨钻孔减压治疗后嘱患者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多饮水。
足跟痛的5种常见疾病解析及针刀治疗方法
![足跟痛的5种常见疾病解析及针刀治疗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f1a3b61a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e1.png)
足跟痛的5种常见疾病解析及针刀治疗方法足跟痛的5种常见疾病解析及针刀治疗方法足跟痛属于临床最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下文分析易致足跟痛的5种常见疾病。
足跟一侧或两侧出现疼痛,不红不肿,行走不便,又称脚跟痛。
是由于足跟的骨质、关节、滑囊、筋膜等处病变引起的疾病。
常见的为跖筋膜炎,往往发生在久立或行走工作者,长期、慢性轻伤引起,表现为跖筋膜纤维断裂及修复过程,在跟骨下方偏内侧的筋膜附丽处骨质增生及压痛。
侧位X射线片显示跟骨骨刺。
但是有骨刺不一定有足跟痛,跖筋膜炎不一定有骨刺。
五种足跟痛的痛点及定位图1示:图 1 五种足跟痛的压痛点和位置:①足跟垫萎缩②足底筋膜炎③巴克斯特神经卡压综合症④跟骨压缩性骨折⑤踝管综合症1足底筋膜炎原因:足底筋膜起于跟骨底内侧,与远端趾骨相连并分裂为五束,这些纤维同时与周围的真皮、横向的跖韧带以及屈肌腱等紧密相连。
尤其在第一跖趾关节,背屈运动能够增强足底筋膜的张力与足底纵弓结构,但其本身缺乏弹性,仅能延长4%左右。
也有许多人称之“足底筋膜退变”。
跟腱或腓肠肌紧张而导致踝关节的屈曲角度减少,与足底筋膜炎的发展也有相关性。
肥胖、过度负重以及其他独立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不合适的鞋和鞋垫、过度训练、距下关节活动度降低等。
尤其,高足弓与扁平足更是诱发足底筋膜炎的主要原因。
临床表现:病人经常感受到起始疼痛,即晨起或者长时间休息后迈出第一步更加明显,行走数步后疼痛有所缓解,但随步行时间的增长或站立时间的增加,疼痛会加剧。
疼痛呈锐性疼痛而无放射性。
体格检查:多出现于跟骨结节周围且局部压痛明显,沿筋膜走行触及压痛,足底筋膜紧张时更加明显(如图 2),例如踝关节背伸状态中。
图2 第一趾的背伸可以导致足底筋膜的牵拉,造成疼痛。
示指所示:紧张的足底筋膜。
诊断:负重的足部X片是必要的,用于发现骨刺及钙化,但尸检表明:骨刺多集中于趾短屈肌起始部而不是在传统认为的足底筋膜疼痛部2足跟垫萎缩原因足跟垫为跟骨下方,富含脂肪的一块组织。
足跟痛针刀临床小经验分享
![足跟痛针刀临床小经验分享](https://img.taocdn.com/s3/m/37e4f42b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5e.png)
足跟痛针刀临床小经验分享
跟痛症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常见的引起的疾病有跟股骨刺,跟下滑囊炎,跖筋膜挛缩等,用针刀治疗该病效果满意,但是笔者在临床治疗中发现,按照原来的术式操作,术后一周内刀口处疼痛明显,影响疗效,笔者通过改变进针刀部位从而改善了患者术后的不适感。
跟痛症大多数压痛点位于跟骨结节处,所以原有的针刀术式多从该处进针刀,松解紧张的跖长韧带和跖腱膜,由于刀口刚好位于足跟着地的部位,所以患者大多在一周内反映刀口处疼痛,从而怀疑针刀的疗效。
其实解决的办法很简单,只要改变针刀的进针部位,使刀口不再接触地面就可以。
笔者将进针刀点向足趾方向平移1.5cm左右,刀口线与跖长韧带方向一致,斜向跟骨结节方向刺入,抵至跟骨结节处进行纵行疏通、切割,并疏通紧张的跖长韧带和跖腱膜。
这样既保证了疗效,又免去了术后患者的不适。
针刀治疗跟痛症病案一则(附解剖、X线对比图)
![针刀治疗跟痛症病案一则(附解剖、X线对比图)](https://img.taocdn.com/s3/m/122da020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80.png)
针刀治疗跟痛症病案一则(附解剖、X线对比图)患者:李某某,女,35岁,自由职业主诉:双足跟部疼痛5年,加重2月现病史:患者诉五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小腿后侧及双足跟部疼痛,尤其在负重爬楼或跑步、跳跃后加重,疼痛持续发作,活动不利,久行久立后症状加重明显,休息后可稍缓解,疼痛的性质为刺痛。
曾在当地施针灸、封闭及中药勳洗及一次针刀等治疗,上述症状有所缓解,但一直未愈。
近2个月以来,患者双下肢小腿后侧及双足跟部疼痛加重,步行困难,严重影响其生活,为求诊治,遂来我科就诊。
既往史:患者既往体健,无外伤及其他特殊病史。
查体:患者,双足跟骨内侧结节、跖腱膜中央部及内侧部压痛(+),足背伸时,足跟疼痛症状加重。
辅助检查:双足跟正侧位X片示:“双侧跟骨骨刺”。
门诊行心电图、血常规、胸片、血糖、凝血四项、肝肾功能、抗“O”及RF,均无明显异常。
诊断:跟痛症(双侧)治疗:第一次针刀治疗:局麻下行左足跟部针刀治疗,在跟骨结节前下缘和内缘定点,常规消毒、铺巾,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用I型4号针刀对跖腱膜中央部及内侧部进行松解,术后被动牵拉左足跖腱膜2次,无菌纱布覆盖针刀口,绷带包扎。
跖腱膜结构及针刀松解示意图第二次针刀治疗:局麻下行右足跟部针刀治疗,方法同左侧。
随访:患者足跟部疼痛症状明显改善,针刀伤口轻微疼痛,嘱其注意休息,未给予特殊处理。
随访:患者足跟部疼症状消失,可以正常步行。
拍片复查:患者双侧跟骨骨刺仍然存在,与术前相比明显变钝。
患者针刀术前与术后1年跟骨骨刺对比图讨论:压痛是跟痛症最常见而且是诊断最可靠的体征,压痛点常在跟骨内侧结节、跖腱膜中央部及内侧部,负重时因被动牵扯跖腱膜,可加重症状。
X线片不是确诊的重要依据,X线可用于判断足弓情况及跟骨骨刺存在情况,但跟痛症和跟骨骨刺之间尚无确切对应关系,有很多患者没有跟骨骨刺但是足跟痛症状很重,也有不少患者长有跟骨骨刺但是没有足跟痛症状或是症状很轻。
此位患者是较典型的跟痛症患者,双侧都长有跟骨骨刺。
针刺治疗足跟痛40例小结
![针刺治疗足跟痛40例小结](https://img.taocdn.com/s3/m/faddd413cc1755270722083d.png)
本病青年女性较多,临床治疗以行气开郁,化 痰散结为主,其疗效既与药物相关,更与心理诱导 等精神治疗密不可分,故有“郁证全在病者能移 情易性”之说。 含谷穴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具有通经开 窍,清泻阳明,疏风镇痛之效,针刺时易得气,气感 强烈,易使患者转移和分散注意力,从梗塞的桎梏 中解脱出来。治疗时发现,患病时间越短越易治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王秀珍 河南省鹤壁市中医院,河南,鹤壁,458000 甘肃中医 GANSU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2003,16(2)
引用本文格式:王秀珍 针刺治疗足跟痛40例小结[期刊论文]-甘肃中医 2003(2)
《甘肃中医*2003年第16卷第2期Biblioteka 39针刺治疗足跟痛40例小结
王秀珍 (河南省鹤壁市中医院,河南鹤壁458000) 关键词:足跟痛;针刺疗法;治疗 中圈分类号:R245.3;R681.8 文献标识码:B 文耄编号:1004—6852(2003)02—0039—0l
足跟痛叉称足骨痛,指足跟部疼痛,影响行走 的疾病。我科采用针刺治疗足跟痛40例,取得很 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40例病人中经x线拍片,捧除骨结核、 骨肿瘤及类风湿性疾病等。男性8例,女性32例: 年龄最小24岁,最大60岁;病程最短者2天,最 长1月。所有病例均服用过药物,效果不明显。 2诊断及治疗 2.1诊断标准足跟部疼痛或跟骨疼痛,甚至肿 胀。行走不便等。x线拍片显示,足跟骨无病理性 改变。 2.2治疗方法主穴:昆仑,申脉,太溪,照海;配 穴:仆参,绝骨,商丘,丘墟。常规皮肤消毒后,用1 寸毫针直刺昆仑、申脉、太溪、照海穴约O.5寸,配 穴每次选1穴,留针40分钟,20分钟时捻转1 次。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每天1次,10天为 1个疗程。 3疗效标准及结果 3.1疗效标准治愈;足跟痛的症状完全消失; 显效:跟骨痛及肿胀明显好转;有效:跟骨痛及肿 胀有一定改善;无效:临床症状基本无变化。
针刀微创术治疗跟骨骨刺的临床疗效
![针刀微创术治疗跟骨骨刺的临床疗效](https://img.taocdn.com/s3/m/834216023186bceb18e8bb59.png)
针刀微创术治疗跟骨骨刺的临床疗效目的针刀微创术治疗跟骨骨刺的临床疗效。
方法本文选取120例跟骨骨刺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口服醋氯芬酸片、复方夏天无片、外贴消痛贴膏等治疗,治疗组采用针刀微创术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情况。
结果治疗组的治疗显愈率为88.33%,对照组的治疗显愈率为56.67%,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开展针刀微创术治疗跟骨骨刺简单易操作、创伤小、价格低廉、随治随走,疗效非常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针刀微创;跟骨骨刺;临床疗效足跟痛是当前临床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病症,最常见的病因就是跟骨骨刺、跟腱滑囊炎、跖筋膜炎等。
其中跟骨骨刺在中老年人群中有着很高的发病率,主要表现为站立、行走时足跟部疼痛。
跟骨骨刺引起的疼痛往往使患者痛苦不堪,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1]。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试验选取2014年04月~2016年04月的120例跟骨骨刺患者,每组60例,均为中度以上疼痛患者。
治疗组男32例,女28例,年龄48~77岁,平均年龄58.10岁。
对照组男31例,女29例,年龄48~77岁,平均年龄58.14岁。
对比两组的情况,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口服醋氯芬酸片、复方夏天无片、外贴消痛贴膏等治疗,醋氯芬酸片100 mg/次,2次/d;复方夏天无片2片/次,3次/d;消痛贴膏外贴1贴/次,1次/d。
持续治疗15 d。
治疗组采用针刀微创术治疗,患者取俯卧位,踝前垫薄枕,使足部处于跖屈位,向前扳动足趾,跖趾关节背屈使跖筋膜处于紧张状态[2],结合患者的跟骨轴侧位DR片提示,在跟骨前缘靠内侧约1/3处,用大拇指按压疼痛最明显、左右滑动按压有硬结粘连处为进针点,同时按压周围,多在足跟底部中央偏内侧及足跟内下边缘处能找到其它敏感压痛点1~2个。
以龙胆紫标示,行碘伏皮肤消毒、铺洞巾、戴无菌手套,用浓度为1.0%的利多卡因注射液与0.375%的布比卡因注射液配成局麻混合液1~2 ml行局部浸润麻醉。
跟痛症(跟后滑囊炎和跟骨骨刺)之水针刀筋骨针疗法
![跟痛症(跟后滑囊炎和跟骨骨刺)之水针刀筋骨针疗法](https://img.taocdn.com/s3/m/238e55f7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ec.png)
跟痛症(跟后滑囊炎和跟骨骨刺)之水针刀筋骨针疗法跟痛症概述本病是由于足底跖腱膜和跖长韧带的跟骨附着点,受到长期的牵拉,发生粘连挛缩,引起疼痛。
中医认为多由于肾亏、劳损所致。
参照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版的《中医伤科学》进行诊断。
跟痛症之水针刀筋骨针疗法治则治法松解粘连,解痉止痛。
采用骨膜扇形分离针法。
针具扁圆刃水针刀筋骨针。
针剂骨肽注射液2~4ml、0.25%利多卡因2ml,混合备用。
进针点a针点:跟骨底前部跟下结节跖长韧带附着点,适用于跟骨骨刺曰;b针点:跟后及内侧滑囊压痛点,适用于跟骨滑囊炎。
操作步骤患者俯卧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a针进针方向和跖长韧带垂直,快速透过跖腱膜后,边进针、边回抽,逐层松解达骨刺尖部,然后行骨膜扇行分离针法,松解3~6针,回抽无血再注射药物1~2ml,出针,无菌敷料覆盖针眼。
b进针方向与局部皮肤垂直,达滑囊腔,采用一点三针法松解,抽出滑液,再注射药物1~2ml,出针,无菌敷料覆盖针眼。
3~4天1次,1~3次为一个疗程。
禁忌症1.发热或感染性疾病。
2.血友病、血小板减少症及其他凝血功能不全者。
3.严重心脑血管疾病。
4.患有结核、恶性肿瘤患者。
5.严重传染病患者。
注意事项1.熟悉病变部位解剖结构。
2.诊断明确、掌握适应症。
3.严格无菌操作。
4.在治疗中回抽检测,注意观察有无回血,避免对血管神经及内脏的损伤。
5.针法治疗后配合手法及常规理疗。
6.术后48小时避免针眼着水。
针刀配合局封治疗足跟痛80例疗效观察
![针刀配合局封治疗足跟痛80例疗效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a4d1841958f5f61fb636661c.png)
针刀配合局封治疗足跟痛80例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比较针刀配合局封与单纯局封治疗足跟病的治疗效果。
方法:将足跟痛病例随机分为观察组80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组为针刀配合局封治疗,对照组为单纯局部封闭治疗,封闭治疗所用药物均为确炎舒松-A lml,2%利多卡因1ml,地塞米松5mg,维生素B12 0.5mg。
结果:两组比较结果差异呈显著性,观察组明确优于对照组。
结论:针刀配合局封治疗足跟痛具有方法简便、疗程短、疗效优良等优点。
关键词针刀局部封闭足跟痛足跟痛为一临床症状,主要由慢性损伤所致,常见疾病有足跟纤维脂肪垫炎、跖腱膜炎和跟骨骨刺。
其共同病理变化为慢性损伤后局部充血、水肿、渗出,部分机化,钙化形成骨刺。
针刀通过松解分离变性软组织,配合局部封闭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有利于无菌性炎症的吸收,从而解除疼痛。
作者自1999年12月来采用针刀配合局部封闭治疗足跟痛80例,并与单纯局部封闭治疗足跟痛60例作疗效比较,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观察组80例,男34例,女46例,年龄25 65岁,平均42岁,病程1个月~2年,平均6个月。
其中足跟纤维脂肪垫炎30例,跖腱膜炎28例,跟骨骨刺22例。
对照组60例,男26例,女34例,年龄24~65岁,平均41岁,病程1.5个月~2年,平均5个月。
其中足跟纤维脂肪垫炎23例,跖腱膜炎21例,跟骨骨刺16例。
两组患者均表现为足跟部疼痛,行走时加重,影响日常生活。
查体时足跟部均有局限性压痛,摄片检查部分跟骨有骨刺表现外,余无特殊异常骨性改变;化验检查血沉,抗“O”类风湿因子均为阴性表现。
两组病例在年龄、病程、病理变化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治疗方法:①观察组:患者俯卧于治疗床上,踝关节前垫枕头,足跟朝上,在足跟压痛最明显处进刀(常用的针刀为长8cm,直径1.4cm长刀刃,上端有刀柄,均为不锈钢材料)。
刀口线与足纵轴垂直,针体与足跟底的水平呈60°角,进针深达跟骨,作横行切开剥离两三下即可出针。
总结足跟痛的治疗方法
![总结足跟痛的治疗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84e67fe7172ded630b1cb62b.png)
/show_42.html
物遮盖,待药冷至温度适当后,将患足跟底部放于 砖块上乘热下压数分钟(药液可以反复使用),每日
l~2 次,连续 7~10 天为 1 个疗程。
用手搓揉足跟,以利药液浸入肌肤。每次 15 分钟,
每日 2 次。膏药用于肌表薄贴,开结行滞直达病所
∩以透入皮肤产生消炎、止痛、活血化淤、通经走
络、,舒筋活络、祛风散寒等效果。如最常用的足
跟痛安康膏坚持使用,效果不错。 偏方法 祁艾、乌梅法治足跟痛:取祁艾 60 克,乌梅
10 克,放入水中煎出药汁,倒入盒内,再将烧砖
跟骨下滑囊切除。平足症的跟骨截骨术:目的是通
过跟骨截骨使跟骨角增大,外翻的跟骨摆正,使跟 骨有一个良好的生物支架。 中医法 主要散寒、软坚消肿、活血镇痛的
/show_42.html
作用,不损伤皮肤、无毒副反应。取苏木、白附子、 麻黄、当归、川芎各 30 克,水煎浸洗脚部,同时
30 分钟。隔日 1 次,10 次为一疗程∩通血化瘀,舒
经活络,祛风散寒效果。
手术法 比较严重的情况手术治疗比较好,现在主要有
足跟骨刺切除术,对于顽固性跟骨痛,X 片证实有
骨刺者,在跟骨内侧作一切口,进入跟骨,将跟骨
内侧骨刺全部锉除。跟骨钻孔术:对跟骨内压高者
适用,目的是使增高的跟骨内压降低,治疗顽固性
/show_42.html
无骨刺的跟痛症,仍在跟骨内侧切口,达跟骨后, 将跟骨内侧钻孔 7~10 个,效果达 90%。跟骨神经
切断术:对于无原因顽固性足跟痛可采用此法,不
过是一种破坏性手术,将跟骨胫后神经支和腓肠神
经支切断。跟骨滑囊切除术:是将跟骨结节滑囊及
针刀药物手法推拿治疗足跟痛
![针刀药物手法推拿治疗足跟痛](https://img.taocdn.com/s3/m/06e11fca0066f5335b81211b.png)
针刀药物手法推拿治疗足跟痛目的:观察针刀药物推拿治疗足跟痛的疗效。
方法:将344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
治疗组181例,采用针刀药物推拿治疗;对照Ⅰ组56例,采用局部封闭治疗;对照Ⅱ组107例,采用小针刀治疗。
结果:治愈率、总有效率治疗组分别为83.9%、98.3%;对照Ⅰ组分别为48.2%、92.8%;对照Ⅱ组分别为78.5%、94.3%。
治愈率治疗组与对照Ⅰ、Ⅱ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Ⅰ、Ⅱ组。
复发率治疗组3.3%,对照Ⅰ组为25.9%,对照Ⅱ组为7.1%。
结论:局部封闭加小针刀手法推拿治疗足跟痛疗效显著,复发率低,可作为临床首选治疗足跟痛的方法。
标签:足跟痛;小针刀;封闭;手法推拿足跟痛分为跖腱起点筋膜炎、跟骨下滑囊炎、跟骨下脂肪炎等,其发病机制多为局部慢性损伤后的无菌性炎症反应。
常因疼痛或肿胀,行走跛行,而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
过去治疗多采用局部封闭、中药外洗和理疗,其缺点是易复发和治疗次数较多,时间长。
我院采用局部封闭、小针刀松解加手法推拿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观察门诊病例181例,其中跖腱起点筋膜炎73例,跟下滑囊炎52例,跟骨下脂肪炎56例。
年龄29~71岁,其中男59例,女122例。
病程2周~3年,初诊71例,其余为复诊或经反复多次、多家医院、多种方法诊治。
本组病例均未见结核、感染、骨折等。
X线显示:跟骨有不同程度骨质增生。
1.2 治疗方法1.2.1 对照Ⅰ组采用局部封闭治疗。
用2%利多卡因2~5 ml加曲安奈德注射液20~40 ml,从局部痛点注入。
严格无菌操作,每周1次,一般治疗1~3次。
1.2.2 对照Ⅱ组采用小针刀治疗。
根据针刀医学原理,用小针刀在跟骨痛点处进行切割松解,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每周1次,一般治疗1~3次。
1.2.3 治疗组采用局部封闭加小针刀治疗,随即选用手法推拿治疗1次。
手法推拿治疗,将针孔覆盖好后,医者一手使患者足过度背屈,同时另一手拇指顶足弓部象弓弦一样的跖长韧带和跖腱膜,推压向足背方向,3~5次即可。
足跟痛临床针刀特色治疗
![足跟痛临床针刀特色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d95b193aaaea998fcc220e9a.png)
足跟痛足跟一侧或两侧疼痛,不红不肿,行走不便。
又称脚跟痛。
是由于足跟的骨质、关节、滑囊、筋膜等处病变引起的疾病。
常见的为跖筋膜炎、跟下脂肪垫炎,往往发生在久立或行走工作者,长期、慢性轻伤引起,表现为跖筋膜纤维断裂及修复过程,在跟骨下方偏内侧的筋膜附丽处骨质增生及压痛,侧位X射线片显示跟骨骨刺。
但是有骨刺不一定有足跟痛,跖筋膜炎不一定有骨刺。
一、病因病理1、跖筋膜炎最常见的原因是长期、慢性、轻微外伤积累引起的病变,表现为筋膜纤维的断裂及其修复过程。
在跟骨下方偏内筋膜附近处可有骨质增生,形成骨嵴。
在侧位X射线照片上显示为骨刺。
后者常被认为是足跟痛的原因,但临床研究证明它与足跟痛的因果关系很难肯定,跖筋膜炎不一定都伴有骨刺,有跟骨骨刺的人也不一定都有足跟痛。
跖筋膜炎引起的足跟痛可以自然治愈。
垫高足跟,减轻跟腱对跟骨的拉力,前足跖屈,缓解跖筋膜的张力,都可使症状减轻。
2、跟下脂肪垫炎常发生在老年人,跟垫是跟骨下方由纤维组织为间隔,以脂肪组织及弹力纤维形成的弹性衬垫;青年时期,跟垫弹力强,可以吸收振荡。
老年时,跟垫弹力下降,跟骨在无衬垫的情况下承担体重,严重时可形成瘢痕及钙质沉积,引起足跟痛。
跟垫痛与跖筋膜炎不同,在整个足跟下方都有压痛。
3、足跟痛跟骨后滑囊炎最易发生在跟腱与皮肤之间的滑囊,由不合适的高跟皮鞋摩擦损伤引起。
滑囊壁可变肥厚,囊内充满滑液,局部肿胀,并有压痛。
治疗方法宜改善鞋型。
4、足跟痛跟骨骨突炎常发生于8~12岁的男孩,病变与小腿胫骨结节骨突炎相似,是在发育过程中,未愈合的骨骺受肌腱牵拉引起的症状,疼痛在跟腱附着点下方,可双侧同时发病。
跑步与足尖站立可使症状加重。
骨骺愈合后症状自然消失。
一般作对症处理,可使患儿减轻活动,也可用跟垫减轻跟腱对跟骨的拉力。
二、临床表现足跟痛,其主要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足跟或脚底部酸胀或针刺样痛,步履困难。
多因跖筋膜创伤性炎症、跟腱周围炎、跟骨滑囊炎、跟骨骨刺及跟骨下脂肪垫损伤引起,发病多与慢性劳损有关。
跖腱膜止点骨刺的分型及针刀松解的疗效观察
![跖腱膜止点骨刺的分型及针刀松解的疗效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ab034d42ec3a87c24028c4d0.png)
跖腱膜止点骨刺的分型及针刀松解的疗效观察腱止点骨刺是骨科及运动医学面临的主要伤病之一,以足跟部、跖腱膜止点处骨刺最为常见。
跟骨骨刺、跖腱膜止点炎是引起足底顽固性疼痛的主要原因,其中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治疗困难。
[1]自2007年12月至2014年6月以来,我院共收入足底跖腱膜止点骨刺病人102例,入院前均行足站立位正侧位平片及踝关节MRI检查,通过MRI检查发现跖腱膜止点骨刺与跖腱膜之间存在两种位置关系后,而后均进行了小针刀松解术,发现跖腱膜止点骨刺A型均取得满意疗效,而B型前期疗效可,远期效果欠佳。
1.资料与方法1.1 跖腱膜止点骨刺分型根据病人患足的MRI结果显示,有60例患足跖腱膜止点骨刺与足底跖腱膜成角、斜向前上方,成角角度(15°至35°不等),我们将其定义为跖腱膜止点骨刺A型,42例患足跖腱膜止点骨刺与足底跖腱膜平行,位于足底跖腱膜中,延着跖腱膜生长。
我们将其B型。
[2]1.2 一般资料以跖腱膜止点A型及B型我们将跟痛症患者分为A、B两组,其中A组男性19例,女性41例,平均年龄45.2岁,单侧发病40例(左足16例,右足24例),双侧发病20例,病史最长达到12年,最短4个月。
患者病史采集中,患病者均出现顽固性足跟部胀痛,胀痛以休息后行走加重,休息时及行走超过5分钟时减轻,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平片及MRI均提示患者有不同程度及不同类型的骨刺,MRI的T2像提示足跖腱膜处有大面积的水肿高信号;排除标准为一切患有其它系统免疫性疾病的患者(如类风湿、风湿、脊柱关节病腱止点末端型,痛风等所导致足跟疼痛),一并排除伴有严重心肺疾病及感染或糖尿病的患者。
制定好排除标准后纳入足跟顽固性胀痛并愿意接受并配合治疗的患者,共102例。
此102例患者之前均行制动,口服抗炎药,封闭,针灸等对症治疗,并迁延不愈。
均签署小针刀治疗同意书。
1.3 治疗方法1.3.1麻醉与体位:采用局部麻醉(取足跟骨结节前下缘处注射1%利多卡因2ml)。
足跟痛小针刀疗法
![足跟痛小针刀疗法](https://img.taocdn.com/s3/m/13ed56de69dc5022aaea0080.png)
足跟痛小针刀疗法
足跟痛又称脚跟痛、跟骨骨刺、跟骨骨质增生。
足跟一侧或两侧疼痛,不红不肿,行走不便。
此病是由于足跟的骨质、关节、滑囊、筋膜等处病变引起的疾病。
久立或行走工作者多发,常由长期、慢性轻伤引起。
足跟痛在中医学属于“骨痹”范畴。
巢元方称其为“脚根颓”,“脚根颓者脚跟忽痛,不得着也,世俗呼为脚根颓”。
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也有记载为“足跟痛”。
(1)肝肾阴虚,痰湿、血热所致。
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亏虚,筋骨失养,复感风寒湿邪导致经络瘀滞,气血运行受阻,使筋骨肌肉失养而发病。
(2)慢性劳损。
因年老或体衰,加之久立、久行,局部劳损严重而发病。
足跟痛小针刀疗法一
针刀定点:阿是穴(骨刺尖部,压痛最明显处)。
操作规程:嘱患者仰卧,患足平稳放置,找出最明显的压痛点,常规消毒,使刀口线和纵轴垂直,针体和足跟呈60°斜角刺人,直达骨刺尖部,然后做横行切开剥离、铲削剥离3~4次后出针。
操作间隔:通常1~2次可痊愈,若未痊愈须隔5~7天后再做一次。
针刀治疗跟痛症的体会
![针刀治疗跟痛症的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a78e795bec3a87c24128c464.png)
针刀治疗跟痛症的体会摘要目的:观察针刀治疗跟痛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跟痛症患者50例,在足跟的压痛点,用针刀垂直进针,到达骨面后行横向切割松解。
根据疗效判断结果。
结果:50例患者中,治愈32例,有效16例,无效2例。
总有效率96%。
结论:本法是一种安全,简便,有效的治疗跟痛症的方法。
关键词跟痛症针刀体会足跟痛是骨伤科临床常见的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给患者日常生活带来很多不便。
2009~2010年运用针刀治疗该病50例,收到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本组病例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45~60岁,病程3个月~5年。
诊断标准[1]:足跟部疼痛,以晨起站立足部承重后疼痛明显,稍活动后减轻,久行久立后加重;跟骨结节下方压痛明显;跟骨侧位X线显示,跟骨增生。
病例入选及排除标准:根据以上诊断标准选择病例,除外任何出血性疾病及局部软组织感染者,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或脏器衰竭不能耐受刺激者。
针刀的规格[2]:1型4号针刀,针柄2cm,针身4cm,针头1cm,针柄扁平葫芦形,针身圆柱形,直径1cm,针头为楔形,末端扁平带刃,刀口线0.8cm。
刀口线和刀柄在同一平面上,这样通过刀柄的方向可辨别刀口线的方向。
操作方法[3]:①体位:患者俯卧位,踝关节前缘垫一软枕,跟骨朝上。
②部位:压痛点最敏感处涂以龙胆紫作标记。
常规消毒,铺无菌巾,标记处用1%的利多卡因1ml作局麻。
③针法[3]:术者左手拇,食指绷紧局部皮肤,左手捏住针体,右手捏住针柄,刀口线与足底纵轴平行,针体垂直皮肤刺入,达到骨面后将刀口旋转90°角。
从内向外排切4~5刀。
若为骨刺者,则深入骨面后,与跟底呈60°角,将附着于骨刺部的韧带和腱膜切割松解。
出针后用无菌纱布贴敷。
一般治疗1~2次,每次间隔10天。
治疗3~5天后方可清洗患处。
疗效判断标准:①治愈:疼痛完全消失,行走或负重无压痛。
②有效:疼痛消失,过度行走或负重时稍有疼痛。
③无效:疼痛未缓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足跟痛分型针刀治疗总结。
跟痛症是骨科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是指跟骨结节周围慢性劳损所引起的疼痛,常伴有跟骨结节部骨质增生,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其发病机制多为局部慢性损伤后的无菌性炎症反应,常因疼痛或肿胀、行走跛行而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
过去治疗方法多采用局部封闭、口服药物、中药外洗、理疗及针灸推拿等,其缺点是易复发和治疗次数较多。
笔者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将跟痛症分为5型,并给予针对性治疗。
分型方法
1跖筋膜炎型症状
晨起足跟着地时感疼痛,行走后有轻度缓解,再休息后可明显减轻或完全缓解,疼痛性质为刺痛。
体征:大部分患者足跟局部无红肿,皮肤温度正常,压痛点局限于跟骨结节中央及跖筋膜附着处,其他部
位无压痛。
X线片可显示大部分患者有跟骨骨质增生形成。
2跟骨下滑囊炎型症状
足跟疼痛多在跟骨的跖侧负重面跟骨结节附近,长时间站立症状会明显加重,休息和穿厚跟软底鞋可缓解症状,疼痛的性质大多为刺痛,少部分患者主诉为钝痛,好发于青壮年。
体征:跟骨结节下方肿胀、压痛,按之有囊性感。
X线片可显示部分患者有跟骨骨质增生形成。
3足底脂肪垫炎型症状
足跟疼痛多在跟骨跖侧负重面,长时间站立症状会明显加重,休息和穿厚跟软底鞋可缓解症状,疼痛性质大多为刺痛,少部分患者主诉为钝痛,好发于老年人。
体征:跟部压痛点主要在跟骨跖侧,但并不局限,有僵硬、肿胀,但按之没有囊性感。
X线片有时会显示有脂肪垫钙化。
4跟骨内压增高型症状
典型症状是休息疼,也有少部分患者是活动痛,活动量越大疼痛越重,疼痛的性质为酸钝痛。
体征:整个足跟部均有压痛。
X线片可显示大部分患者跟骨侧、轴位片正常,未见明显跟骨骨质增生形成。
5神经卡压型症状
疼痛位于跟骨内侧,行走时疼痛,但不随行程的增长而加重,疼痛的性质为钝疼。
体征:跟骨内侧面有一局限压痛点,而其他部位无压痛。
X线片可显示大部分患者跟骨侧、轴位片正常,未见明显跟骨骨质增生形成。
分型治疗
1跖筋膜炎型
先采用小针刀松解术治疗,其操作方法:患者俯卧治疗床上,足跟朝上,踝关节前缘垫一软枕,常规消毒,铺无菌洞巾,于压痛最明显处用仿史氏液5~10 ml浸润麻醉后,右手持4号汉章一次性针刀(针刀与足跟底的水平面成60°)快速刺入,达骨质增生尖部,将附着于骨质增生部的韧带和腱膜切割分离3~5次,出针刀后,挤出少许血液后贴创可贴即可。
小针刀松解后辅以手法对抗牵拉,方法:用拇指压住痛点,用力弹拨,然后一手握足跟部,另手握足趾部,向相反方向用力使足背向上翘起,进一步松解韧带,反复4~6次。
术后48 h
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口服3 d抗生素和消炎止痛药。
大多数患者1次即可治愈。
2跟骨下滑囊炎型
患者于治疗床上取俯卧位,足背下垫一软枕,使足底面充分暴露,放置稳固。
术者先用拇指按压,确定压痛最明显处用标记笔标记,如X线片上有跟骨骨质增生形成,可结合骨质增生形成的部位定位。
按常规消毒术区,取仿史氏液5~10 ml浸润麻醉。
麻醉生效后取汉章4号一次性针刀,刀口线与足底纵轴线平行,垂直进针,直达跟骨结节压痛处,“十”字切开滑囊,放出囊液。
如X线片上有跟骨骨质增生形成,在跟骨结节骨质增生处横向铲剥5~10刀,将骨质增生尖部少许铲平即可出针。
术后48 h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口服3 d抗生素和消炎止痛药。
大多数患者1次即可治愈。
3足底脂肪垫炎型
患者俯卧治疗床上,足跟朝上,踝关节前缘垫一软枕,常规消毒,铺无菌洞巾,于压痛最明显处用1%的利多卡因5 ml浸润麻醉后,用4号汉章一次性针刀垂直皮肤快速刺入,达跟骨的跖侧负重面后将针刀与足跟底的水平面呈60°角,左右摇摆刮拨10余次后出针刀,挤出少许血液后贴创可贴即可。
术后48 h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口服3 d抗生素。
每周1次,3~5次为1个疗程。
4跟骨内压增高型
在跟骨外侧用1%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至骨膜,右手持4号汉章一次性针刀(针刀与跟骨外侧面成90°)快速刺入直达骨面后左右旋转针刀钻开跟骨外侧皮质,进入跟骨髓腔后呈锥形摇摆扩大钻孔,在跟骨外侧面钻2排6孔,上下孔交错,孔距1~2 cm,再用双手拇指用力挤出血液及脂肪滴,刀口不缝合,用干洁敷料加压包扎,口服3 d抗生素和消炎止痛药。
每日更换敷料,一般3~5 d,刀口即自行愈合。
每枚一次性针刀一般只钻1~2孔,以免出现刀锋不快或断针等情况。
每周1次,1~3次为1个疗程。
5神经卡压型
首先于内侧跟结节展肌与跖方肌内侧头内下缘之间用仿史氏液5~10 ml做扇形浸润,再由压痛点用4号汉章一次性针刀垂直皮肤快速进针,深达筋膜后采取雀啄式网状减压,感针刀下筋膜松弛后即可出针。
术后48 h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口服3 d抗生素和消炎止痛药。
每周1次,1~3次为1个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