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江北农场项目规划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江北农场项目规划设计说明
一、总体规划
1、规划依据
1.1重庆江北农场项目规划设计方案招标文件(第一册),2005年3月27日;
1.2重庆江北农场项目规划设计方案招标文件(第二册),2005年3月27日;
1.3重庆江北农场定位策划报告;
1.4重庆江北农场地形图(电子版);
1.5重庆江北农场地灾图纸(电子版)。

2、项目分析
2.1概况
重庆江北农场项目位于重庆市江北区石马河,嘉陵江的转弯处。

用地东侧为石马河立交,渝长高速公路和“半城中央”居住项目,南面为通向沙坪坝的高家花园大桥和大川水岸住宅项目,西面有较长的江岸线,北面有规划包含佰富高尔夫球场在内的4000多亩生态公园。

地块北至梁沱水厂边界,西至嘉陵江边,南至规划道路,东至自然边界处止,总用地41.69公顷,其中可建设用地34.15公顷,代征城市道路、城市绿化用地7.54公顷。

用地被北侧规划城市干道自然分割为东北和西南两个地块,其中东北部地块一为6.32公顷,西南部地块二为27.83公顷。

2.2用地分析
在前期踏勘的基础上,我们对项目用地进行了详细的现状分析,我们
认为规划的难点和突破点在于以下几个因素的作用和解决。

2.2.1地形
项目用地属于重庆市典型的浅丘地形:用地北侧由丘陵山体组成,呈东高西低走势;南侧地形复杂,有两条东北—西南走向的冲沟,地形高差较大,北侧冲沟内有自然形成的两处水面。

用地范围内原生植被保存完整,以桉树为主,有些树木树径较大并且姿态良好,有一定景观价值。

进一步分析会发现,用地由4个山丘及其相连成的山脊引领高位,由其间所夹的冲沟形成蜿蜒的带状水系,最高与最低两点落差可达70米。

此外,用地内尚有一些坡度超过45°的陡坡,分布在水系北侧及滨江部分。

通过勘查分析,可以归纳出项目用地的地貌特征,即:“山—水”相依,“丘—谷”相生,地形复杂。

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地形,将地形带来的复杂性化解为规划可利用的有利因素,成为此项目的一个难点和关键点。

2.2.2用地边界
用地西侧为规划的城市干道,架于江岸之上,西侧呈江景,边界完整、景观独特;其余用地边界线呈不规则形态。

2.2.3水体
在用地中部由西南至东北部有蜿蜒水面,至用地东部被局部填埋,但沟形尚在,可重新蓄水成湖。

如何自然分划丘陵区域,适当布局,并理水整形,创造中央湖区的自然化水景,是本区规划的重点之一。

2.2.4道路
用地周边均为规划的城市干道,外围交通便捷。

用地内部道路应形成整体路网,又应与地貌形成依山就势的形态,以通顺“任督二脉”。

2.2.5高压线
用地内有两条东南—西北走向的高压输电走廊,其中一条(110KV)
在用地北部穿过,另一条(35KV)从用地中间穿过(现已计划将上述高压线移至北侧市政道路下敷设。

)其中110KV高压线下为规划的市政道路。

3、规划理念
3.1规划核心理念
基于上述分析及对项目场所特质的理解,规划针对性的提出本案的核心理念:“龙腾五环——活力山水社区”。

这一规划设计理念包含三个层面的含义:
●形态特征——“龙腾五环”
在用地中央地带,水面蜿蜒,溪谷天成,条条冲沟自水边向上伸延,自然划分出片片丘陵区域。

因此,本规划强调以此原生山水为基石,理水整形,利用地势勾画一条横贯用地的“巨龙”。

同时依山就势组织道路系统,形成象征奥运五环的环形路网。

——“巨龙”天赐,君临人间,在“五环”之间穿行,奔腾欢悦。

它所带来的生机、福运和尊贵是绝无仅有、无可比拟的,这将是未来本住区不可多得的卖点。

“龙腾五环”以龙脉(峡谷景观带)串连五环(居住区的基本结构骨架),意喻着奥运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及重庆本土环境三者之间的契合关系,同时也是对国奥投资集团概念的直观体现。

●气质特征——“活力社区”
在用地内合理布置各类住宅、会所、学校、以及多种业态的商业设施,并沿用地南、北、西侧的城市干道形成商业亮点,汇聚人气。

同时通过商铺与人工台地的结合,将此人气和热情自然引入住区内部,为青山绿水再增添一层人的活动所带来的生机与活力,进一步折射出奥林匹克运动倡导
的“更快、更高、更强”的精神。

景观特征——“原生山水”
用地内天然形成了山景、水景、江景、林景多层次的自然景观,因此在景观体系的塑造上,强化核心景观轴、特色景观带和组团景观点上的“中心地景”概念,营造清幽自然的环境氛围,突出住区依山傍水、绿脉天成的特征。

本规划设计以上述核心理念为基轴,在采用适宜的设计手法达成目标的同时,还遵循北京奥运会提出的“绿色、科技、人文”的基本原则,营建环境优美、人性化的山水社区,并运用实用经济的节能环保技术,创造舒适的人居环境。

3.2总体规划布局
我们将总体规划布局概括为如下几个关键词:
即:一轴五环,组团相依,峡谷相生。

一轴:即通过对现状水体的整合与勾连,形成蜿蜒贯穿于基地内的核心水系和中央绿轴;
五环:即“地块二”中派生于南北横向城市干道上的主环路、西侧组团环路,以及“地块一”中派生于北部城市干道上的环路;这五条环路形成了本区的基础道路骨架;
组团相依:强调各居住组团的共生性,即每个组团有不同的产品形态同时又具有多样化的邻里感受。

峡谷相生:“地块一”由多栋高层住宅顺地势围合出中间的“峡谷”景观,并穿越架空城市干道的下方,与“地块二”的水体及景观贯通交融。

同时,基地内还保留多处原生沟谷,穿插于组团之中,并与用地中央的核心水体景观有机联系,形成本规划中极具特色的空间形态。

3.3总体规划空间战略
3.3.1组团而居
避免平地规划中常见的均质化布局,充分利用地形,围绕山丘构建组团,每个组团形成自己的组团中心,做到规划有收有放,与地形地貌有机地结合。

同时,围合组团的建筑顺应等高线呈线性走势,构成五条饶有意味的、飘逸的建筑“带”,与奥运五环相呼应——“五环”衍生“五带”。

3.3.2整合而居
整合“地块一”和“地块二”,以上述“峡谷相生”营建错落有致的峡谷台地,并经干道下的架空区域,在空间上将“地块一”与“地块二”的景观带相互融通,解决“地块一”孤悬一隅的情态,有力提升其居住价值及整体归属感,获取更大的开发效益。

3.3.3面水而居
由于用地对外西临嘉陵江,对内有横贯中央的峡谷水系,内外流水构成了本区独特的滨水景观,因此空间布局上着重面水而居。

一方面,用地西侧的住宅面向江面布置,在满足住户观景的同时,为嘉陵江此段沿线提供良好的建筑风景轮廓线;另一方面,用地内部临水区域同样将住宅面湖而居,建筑间更留出空隙,打通视线通廊,使远离水面的住宅也能看到水景,甚至远眺到江景,获得远近双层次的景观空间。

3.3.4依山错落而居
以较高标高的“山”体形成组团中心,将各类住宅依山布局,自然围合出中心绿地景观。

同时住宅沿山体走向由高至低布置,层层跌落,相互之间既避免了视线遮挡,空间又富有层次感;而板塔结合的组合形式更使
空间活泼变化,获得了富有生机的居住环境。

此外,本方案在湖西南岸的缓坡上布置退台洋房,沿山体展开,逐层后退,形成连续开阔的私家平台,景观视线良好,这种做法充分发挥了场地潜力,将不利因素转变为有利因素。

3.3.5对景而居
在用地的西南角,远观磁器口的角部位置布置环状的花园洋房,形成围护之势,既使此处住户能远观风景,又间接形成与周边区域的对景,为城市空间提供良好的提升作用。

3.3.6边缘聚集
沿用地边界、面向城市干道集中布置公建及商业设施,它们彼此间相互呼应,形成本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密集分布区。

建筑更进一步结合台地、广场、观景平台以及台阶、坡道、自动扶梯等元素,形成丰富的空间组群体系和区域性的人流高潮区,聚集人气与活力,营造充满生活气息的人性化社区。

3.3.7轻触大地、绿生凌空
规划中以“轻触大地、绿生凌空”的理念来控制建筑形态,对山地建筑的接地方式进行充分的推敲,当地形起伏较大时,采用底层架空的形式,将结构立于坡地之上,使建筑轻灵通透,又不会遮挡景观,充分体现了规划对山地环境的尊重。

此外,通过屋面绿化,及在建筑中设置入户花园、挑台空中花园等,将绿化引向空中,使绿色空间在三维方向上延伸,形成层次丰富、立体化的绿化体系。

4、总体规划设计
4.1方案研究
4.2功能结构分区
规划对功能结构分区的核心理念是:分区明确、各具特色、有机联系在规划局给定的建筑高度限高要求中,“地块一”限制高度为≤100米;“地块二”的西部限制高度为≤34米;“地块二”的东部限制高度为≤54米。

结合此高度要求,全住区被清晰地划分成四大片区:
一、多层洋房区:本规划在“地块二”的西南和西北位置、相对高程较高区域集中设置花园洋房,住宅依山而建,视野较为开阔。

建筑层数6-7层,高度在21米以下,组团形态相对围合。

除此之外,在西南组团下方的临湖坡地上布置建筑层数为3层的退台洋房,与山地地形紧密结合,傍水面谷,景色上佳;
二、54米中高层住宅区:本规划在“地块二”的中央湖区以东设置最高18层、约54米的高层住宅,有板式、塔式等多种形式,户型多样,选择余地大。

本区规划仍遵循围绕山体、顺应地势的布局原则,在相对高程较高的丘顶上设多栋塔楼,围合出组团中心,其余高板或指向、或面向中央湖区,观景视线通畅,圆形高塔更是跳跃其中,空间活泼变化。

三、100米高层住宅区:本规划将100米高层住宅区置于“地块一”北侧地势最高处,上风上水,还可俯瞰全区山体、水面,亦可远眺四方,视野极其开阔。

建筑最高34层、近100米,整体形态疏密有致,呈围合布局;
四、公建集中区:公建集中区分散在三处:最大一处是用地北侧城市干道两旁设置的公建区,其中道路以北为集中商业,道路以南由西至东依次为会所、精品购物中心和小学。

小学位于从市中心方向进入本区的入口位置,用地开阔,交通便利,辐射面广,优越的教育配套可以成为本住区的又一卖点。

此外,本规划还在住区南入口处设置底商,在其西侧设采光良好的幼儿园,形成南入口的公建集中区。

在用地西侧峡谷的顶端设小型会所,由此沿峡谷而下,在花园洋房的下方设带状商铺,并结合地形将其嵌入山体,形成用地西部的公建集中区。

上述四类区域之间关系明晰,形态有别,肌理共生,过渡自然。

4.3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本住区交通分为机动车交通和步行交通二大部分。

4.3.1机动车交通规划
路网体系
依地势,以小区中部16M宽的道路作为居住区级主干道(一级干路),连通南北两侧的城市规划道路。

同时,与主干道并列,在其西侧设置环湖的次干道(二级干路),并由此主次干道出发,在西部水畔形成两条西部组团环路,东部形成东部组团环路,再加上“地块一”北端的组团环路,并称“五环”。

最后由五环路再延展出宅间支路。

道路体系的规划是经反复推敲形成的,交通骨架精干便捷,其规划依循以下原则:一、依山就势,自然顺畅,保护生态环境;二、便捷性和简练性,尽可能地提高路面的连带效率;三、个别交点采用立交解决高差问题。

道路断面
采用五级道路断面设计,一级主干路宽16M;二级主干路宽10M;环路宽10M;支路宽5.5M;人行小路宽2.5~3M。

多种道路形成适应不同的区位需要。

道路竖向设计
通过基本保持原生态地势前提下的场地适度平整,将大部分道路纵坡控制在5%以内,个别路段在200米以内,控制坡度8~9%,满足住宅区车行的要求。

人行小路与台阶结合处理景观与散步道。

停车场库规划
停车场库规划力图与竖向规划相结合,充分利用地形高差,采取多种
方式解决机动车停放。

其中,主要采用三种形式:
●集中式地下停车:集中式地下停车主要应用在商业部分,高层住
宅的地下部分,部分开挖较大的花园洋房的地下空间,以土方开
挖最小化作为设计准则
●沿道路架空停车:沿路架空停车主要结合地势,巧妙利用道路和
住宅之间的高差部分,形成独特的半围合的停车方式,极大满足
停车入户的要求。

●集中地面绿化停车:集中地面停车主要应用于不适于建设的边角
部分,在满足竖向设计可行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减少土方量。

4.3.2步行系统规划
用地内的地形地貌为步行系统的丰富性提供了有利条件。

本方案设计了由点、线、面构成的立体化步行网络,具有“人车分流”、沟通景区、健身赏景、休闲娱乐的作用,具体分为三类:
交通类:重叠在机动车道一侧,联通各住宅入口,以交通功能为主,此类道路应满足市政设计规范,做到方便快捷,铺装形式统一,具有一定的平整度。

健身类:通往活动区、休闲空间的步行道,此类道路观景与健身合二为一,具有一定的坡度及平面曲线。

由于本区地势高低相差较大,具有不可多得生态健身环境,健身步道就充分发挥了这一优势。

健身步道集中于住区竖向联络通道上,设定不同的攀走难度,并沿步道设置里程碑,标注距离、高程、坡度、难度等级,以满足健身爱好者的需求。

此外步道还串联起住区各处的健身器械场地、活动空间、以及健足卵石道、山地自行车道。

精心设计的健身类步道可成为住区宣传的一大亮点。

赏景休闲类:观景步道,本住区所特有峰脊的开阔、溪谷的幽深、江岸的朦胧,所有美景都由步道联通而展示给居民,因此本类步道路特别强调移动空间与驻足停留空间的交替出现,设有较多的休息设施供人赏景交流。

以上三类步行道路在住区内相互穿插,功能互补,形成完整的步行交通体系。

4.4景观绿地系统规划
4.4.1绿地系统分级规划
全区形成“两湖两峡”的小区中心绿地系统,为一级绿地。

“两湖”指“地块二”主干路西侧大湖区与延伸至江面的冲沟景区中心绿地;主干路东侧的小湖区绿地。

“两峡”指“地块一”的峡谷层叠平台绿地;“地块二”西侧中部的面向城市干道敞开的峡谷层叠绿地。

二级绿地为组团绿地,即沿山丘小环之间的数栋楼体相对围合的绿地系统,它提供了组团的中心及住户视线所及的邻里绿地感。

三级绿地为组团边缘及小区边缘的小区域绿地系统,它既为组团分隔提供了收束,又形成了全区的散点环绕。

四级绿地为宅间绿地,其功效在于精致的尺度和宜人的细节。

4.4.2相互贯通,融为一体的各级绿地
小区中心主绿地系统通过组团布局的精心收放,达成相互间的融通、连成系统,呈“丫”字形延展,并将组团绿地和边缘绿地连接在一起,形成绿地系统的指状穿插。

4.4.3通畅的、多向性的景观视廊
由于本住区拥有丰富的山景、湖景、江景、林景等景观要素,它们具有卓越的可视价值,因此景观视线是多方位和多向的。

本规划通过合理布
局,避免建筑间的相互遮挡,特别打通沿“两湖两峡”的视线通廊,使绿色景观贯穿社区内部,带给人多层次的景观体验。

4.5配套服务设施规划
4.5.1商业配套服务设施
如上所述,商业配套主要集中在用地南、北、西三部分,其布局立足于如下设想:一、既服务于本区住户,又可向外提供商业服务,以提高商业效益。

特别是用地北侧、干道以南的精品购物中心,可纳入一期建设,对全区开发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在滨江路未修通的情况下,方便居民生活,成为利于楼盘销售的有利因素;二、集中商业原则上在本区外围设置,与区内宁静的居住氛围形成对比,避免影响内部的住居品质;三、以公建的形象提升区域的标识性和人气,形成社区的兴奋点;四、提供临景的公建休闲区,提升居住层次和全区品质。

二、环境景观设计
1、设计理念
生态资源、景观资源是本区价值所在,也是吸引客户的最大亮点。

将这些资源转化为宜人居住的、有一定文化氛围的住区环境是总体规划的重要任务,因此总体规划在“原生山水”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了“龙形山水”的设计理念。

与此理念相呼应,环境景观规划以尊重原有地形地貌为基础,整合利用自然山水,营造本住区充满诗意、活力和人文特色的景观环境,同时体现国奥投资集团的精神。

2、设计原则
景观专项规划中遵循以下三项设计原则:
●生态优先——在景观各要素之中,生态优先,绿色植物景观为主,少量人工硬质景观为辅,这是形成本区特色的基础,简言之“好看”。

●人性化原则——明确住区与公园风景区不同,首先要适合日常的衣食住行、简言之“好用”。

●文化特色原则——提升住区档次、品位,成为高档社区,文化特色必须突出,营造高雅生活氛围,使居民有浓烈的归属。

3、景观规划设计任务
●对区内景观做出评估;
●挖掘、培植新景观、新亮点,赋予景观寓意与特色;
●解决建筑密度引来的与环境不和谐的问题;
●使自然荒野转换化宜人使用的环境。

4、现状资源分析
项目用地属于重庆市典型的浅丘地形,沟坎多,平地少。

这样山丘景观与平原景观的区别就在于地貌起伏形成的“旷—奥”变化。

“旷”即是山峰、山脊视线开“旷”,可以远望;“奥”即是山坳、山谷幽深而宁静。

本区所处的浅山区,“山—谷”体量大小宜居,“旷—奥”兼得,江环山、山抱水,植被资源较为丰富,为本区一大优势。

4.1“旷”区——开阔景观(带)区:
●峰脊:山峰山脊是区内的景观敏感带,峰脊绿则全区绿,峰脊秃则全区荒。

峰脊同时是生态脆弱带,水土肥易于流失,植被恢复不如谷地容易。

因此规划在保证容积率的同时,尽最大可能保留峰脊的绿化带,营造全区的绿色氛围。

●山腰:山与谷之间是居住最佳位置,大量住宅安排在这一区段,符合背山面水的居住心理。

每户宅前景观营造眺望空间,同时屋后路下方则以绿带屏蔽。

●嘉陵江:是本区重要的景观资源,临江岸区突兀于江面之上,一方面有利于本区居民望远赏景,同时本住区也成为江面上观赏的景物,可以成为重庆的新地标,开阔景观区,为项目推广提供良好的广告效应。

综述:我们将本区放眼眺望景观归纳为:“一江三峰百家园”,依其特点进行设计,活动空间宜小不宜大,并以步道相连结,设景观活动场地。

4.2“奥”区——幽深景观区:区内分布众多谷地,形成幽深宁静的景观环境,由于这些地段宜游不宜居,所以安排为主要社区活动空间,包括健身、交往空间,保持谷地的原生态,点缀人工桥梁,反衬谷地特色成
为景观集点,同时方便步行。

我们将本区“奥”的景观归纳为:“两溪五谷十云渡”。

5、景观分区及描述
景观的丰富性是本区价值所在,根据上述分析,结合基地景观特点,着重打造住区内的6个景区。

全体景观以中心湖区为主,向各组团进行绿轴发散,如同伸开的手指,形成整个区域内的绿网体系。

住宅建筑正是围绕这些特色景观而展开布局,分区规划目标是使其特点更加鲜明。

5.1北部峡谷区:“地块一”在高层住宅的围合中,利用地势形成峡谷景观,营造人工台地,由北向南自然叠落,平台间相互错落交差,台阶、坡道、自动扶梯引导人流上行或进入商铺。

台地地面以硬质铺状为主,中间穿插花圃、草坪;峡谷中部还设有水泉,自山顶顺势而下,形成落水,此溪流穿过道路与大湖相连,形成湖区意向性的源头。

5.2主湖区:主湖区是住区内最主要的共享资源,也是“龙身”所在。

通过改良水体提高水质,使人能够亲近水面,设计有台地亲水平台和沿湖漫步道等。

湖中设岛建堤,配合植物形成丰富的景观层次,同时打通南北湖面,利用现有水面落差,可形成定时开启的观赏性瀑布,成为湖中的景观点(如命名为“云盆观瀑”)。

5.3东部湖区:“地块二”的东部修整现状水体,形成“龙尾”。

此湖面为一期的开发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前期环境。

在东部湖面与大湖的交汇处保留现有的青石坡岸和两侧大叶竹林,并利用自然高差,使水流沿套叠的青石板层层漫溢,逶迤而下,并在其间穿插错落着一些隆起的绿岛,水生
植物挺立其中,形成自然诗意的生态景观。

5.4西南“花溪”区:在中央湖区的西南角、沿景观发散轴设计了溪流峡谷景观,它沿冲沟而上,向西南组团的集中绿地延伸,形成了向上高昂的“龙头”。

此处溪流较浅,以儿童戏水为主,同时片植宿根花卉形成“花溪”的景观效果。

5.5东部绿色通廊区:在大湖以东、“地块二”的东部,通过规划调整形成一条东西向的绿色通廊,其带状绿地增强了景观的纵深感及丰富性,同时也使周边居民具有一定的“均好”景观。

此处以现有桉树林为中心,并向两侧扩展桉树林带,形成大量的林下活动空间,满足居民的日常活动要求。

5.6西侧峡谷区:西侧临江部分的中部地势成峡谷,形成小区西侧的开口。

虽然此谷地两侧也设有热闹的商业设施,但与北部高层区的峡谷不同的是,西侧峡谷区的景观更加自然化。

经过谷地入口前的喷泉广场后,人们从两侧拾级而上,山坡中央则为层层升起的翠色满目的绿化平台。

由谷地登高后,人们还可以直接上到商铺屋顶,这里设计成出挑的观景平台,由此望去嘉陵江景尽览无余。

6、人文景观的营造
“一江三峰百家园、两溪五谷十云渡”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灵感,在下一步景观节点的深化设计时,可以结合中华文化、腾龙寓意及地方特色、景观特色,本着“诗意栖居”的目的,为居民创造出一幅幅山水画卷,从而达到意念上的享受。

如:云盆观瀑、天雾云桥、桉岭冷翠、意迟云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