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斗茶
唐宋元明清各朝代不同的饮茶方式
唐宋元明清各朝代不同的饮茶方式唐以前的饮茶,属于粗放煎饮时代,是或药饮、或解渴式的粗放饮法。
到了唐宋以后,则为细煎慢啜式的品饮,以至形成了绵延千年的饮茶艺术。
至宋代时,以品为主的唐代煎茶发展成了“斗茶”,达到了更高的艺术性品茶的阶段。
宋代斗茶时,先把饼茶击碎成小块,并碾成细末,放入烫好的茶盏,再注入沸水调制成茶膏,然后用特制的茶筅(形似小扫把的工具),边转动茶盏,边搅动茶汤,使盏中泛起汤花,以比较茶汤的色、香、味。
最后再品尝汤花,俱佳者获胜。
是以“斗茶”来比赛茶叶的质量,比赛茶汤的色、香、味,比赛斗茶者的茶技、茶艺。
宋代的福建北苑为古代重要的产茶区。
北苑茶叶质量优良,自南唐始即列为贡茶。
至北宋太平天国初,为有别于民间产茶,特置“龙凤模”,以龙凤为型,制成团茶,即历史上有名的“龙团凤饼”,色、香、味均为上品,名冠天下。
当时的“大小龙团”为宋代着名贡茶。
“大龙团”每八饼为一斤,创制人为丁谓,江苏苏州人;小龙团二十饼为一斤,创制人为蔡襄,福建仙游人。
两人均在福建督造贡茶任上时创制。
始创于福建建安一带的斗茶,因其技巧性强,趣味性浓,不仅能给人以物质上的享受,更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
南宋浙江绍兴茶区,在制茶方法上还开始出现了炒青法的雏形,改蒸为炒,改碾为揉,改研膏团茶为条形散茶,使茶叶的外形和内质都为之一变,为我国的绿茶产制打下了基础。
元代时,开始用鲜叶放在锅里蒸煮,以制成整片叶子的散茶,名日“蒸青散茶”。
至明代时终于出现了和今天一样的绿茶制法——炒青制法。
茶叶的品饮法,也改煎饮为开水冲饮,成为喝茶史上的一大转折,遂开千古茗饮之宗。
“取初萌之精,吸泉至鼎,一瀹便啜”,世代流传至今。
当时以炒法加工的绿茶,已成为人们的主要品饮对象,花茶也渐渐在民间普及。
明代有关饮茶的着作,约有上百篇之多。
至清代,乡村市肆茶馆林立,饮茶之风盛于明代,茶叶成为珍品,流行于官场士大夫和文人间,大量名茶应时而生。
清道光年间,还先后发明了半发酵的乌龙茶和经过发酵的红茶,并出现了白茶,传统的紧压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从而在制茶方法上,形成了我国茶叶结构的六个大类——绿、红、花、白、乌龙、紧压茶。
茶文化-第四章__宋代的茶文化
中 国 茶 文
第四章 宋代的茶文化
(5)燲盏
用开水将茶盏冲洗一遍,将茶盏预热,便于茶及时 开化。
(6)点茶
点茶之色以纯白为上。茶中不能掺进其它香料。 蔡襄说:“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欲 助其香。建安民间试草,皆不入香,恐夺其真,若 烹点之际,又杂珍果香草,其夺益甚,正当不用。” 赵佶也说:“茶有真香,非龙麝可拟。要须蒸及熟 而压之,及干而研,研细而造,则和美具足,入盏 则馨香四达,秋爽洒然。”
中 国 茶 文
第四章 宋代的茶文化
2、福建茶在宋朝成为贡品 (1)福建茶被认为是茶中翘楚 “又以建安茶品,甲于天下。疑山川至灵之卉,天 地始和之气,尽此茶矣 。” ——宋子安《东溪试茶录》 “说者常怪陆羽《茶经》不第建安之品,盖前此茶 事未甚兴,灵芽真笋,往往委翳消腐,而人不知惜。 自国初已来,士大夫沐浴膏泽,咏歌升平之日久矣。 夫身世泄落,神观冲淡,惟兹茗饮为可喜。园林亦 相与摘英夸异,制卷鬻新而趋时之好,故殊绝之品 始得自出于蓁莽之间,而其名遂冠天下 。” ——黄儒《品茶要录》
“宣和元年九月十二日,皇帝召臣蔡京、臣王黼、 臣越王俣、臣燕王似、臣嘉玉、臣楷、臣嗣、臣濮、 臣王仲理、臣童贯、臣冯熙载、臣蔡攸、臣蔡絛、 臣蔡修宴保和殿……过翠涵阁诸处,赐茶。至全真 阁,上御手注汤,擘出浮花迎面。臣等惶恐前曰: 陛下略君臣夷等,为臣下烹调,震惕惶怖,岂敢啜 之。上曰:可 。” ——蔡京《保和殿曲宴记》 “宣和二年十二月癸巳,召宰执亲王等曲宴于延福 宫……上命近侍取茶具,亲手注汤击拂。少倾白乳 浮盏面,如疏星淡月,顾诸臣曰:此自布茶,饮毕 具顿首谢 。” ——蔡京《延福宫曲宴记》
中 国 茶 文
第四章 宋代的茶文化
“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 黄金碾畔绿尘飞,紫玉瓯心雪涛起。 斗余味兮轻醍醐,斗余香兮薄兰芷。 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 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 ——范中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
从斗茶观宋人审美情趣_张婉霜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1] ( 《茶 经·六之饮》第 28 册,壬集中) 历经千百年的演进,终于在有 宋一代,发展到了巅峰。不论是达官贵族,文人士 夫,还是僧侣道士,乡野平民,乃至引车卖浆者 流,无不饮茶谈茶。“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 油盐酱醋茶”。 [2 ] ( 卷一六 P270) 南宋刘松年有《茗园赌 市图》,图中贩茶者,或提壶,或注水点茶,或举杯 品茶,神色各异,生动活泼,可谓宋代街头茶市的 真实写照。其盛况,从描写两宋首都社会风情的 名著 《东京梦华录》和 《梦粱录》中亦可窥其一 斑。①而斗茶,正是在这种文 2014·2
午盏兔毛斑,打出春瓮鹅儿酒”[9 ] ( 卷三一 《 送南屏谦师》 P1668) 的诗句。从器上看,建盏不仅造型浑厚古朴, 且大小各异其趣。除建盏外,南宋龙泉哥窑烧制 的茶盏,虽外观造型与建盏相似,但色泽为淡青 色,颇为幽雅素净,也为斗茶者所喜爱,堪称上 品。由此可见,在不影响茶质和口感的前提下,宋 人对斗茶茶盏的选择,更为讲究茶具的形式跟色 彩,审美情趣趋于古朴淡雅,精致细腻。
南洋溪清泉处创茶亭。环泉古木茂密,日光玲珑, 飞禽上下,赋诗鸣琴,隔绝尘迹,别开心境。而苏 东坡则喜欢临江野饮,如此便可举白眼而望青 天,汲清泉而烹活水。天披地载,物我合一,扩心 志而养心性,以抒心中浩然之气。南宋的陆游则 习惯在夜间汲井水煮茶自饮,“归来何事添幽致, 小灶灯前自煮茶”。他在《夜汲井水煮茶》诗中道: “病起罢观书,袖手清夜永。四邻悄无语,灯火正 凄冷。山童亦睡熟,汲水自煎茗”,[ 5] ( 卷一四 诗人 P1100) 并未描述深夜品茶的快感,而是为了寻找或创造 一种“锵然辘轳声,百尺鸣古井,肺腑凛清寒,毛 骨亦苏省。归来月满廊,惜踏疏梅影”[ 5 ] ( 卷一四 P1100) 的凄冷幽寂,唯我独醒的情调和意境。从这个意 义上说来,如果说中唐之前的尚酒之风,是由唐 代外向、务实、积极开拓的社会现实造成的,人们 或借酒的浓烈抒发自己敢想敢做的豪情壮志,或 借酒的麻醉,暂时忘却人生的失意、忧虑与痛苦; 那么中唐之后,特别是宋人对品茗、斗茶的喜好, 则是由宋代重文轻武,重内在心性修养,轻外在 务实倾向的文化品格引发的。造成这种社会现实 的原因,梁启超先生曾这样表述: “六朝隋唐,物 质上文化发达得很灿烂,建筑、文学、美术、音乐 等等都呈现历史以来最活泼的状况。后来,这种 文明烂熟的结果,养成社会种种惰气。自唐天宝 间两京陷落,过去的物质文明已交末运。跟着晚 唐藩镇和五代一百多年的纷乱,人心愈发厌倦, 所以入到宋朝,便喜欢回到内生活的追求,向严 肃朴素一路走去。”④而且在宋代,由于理学思想 的熏陶,文人多注重内省功夫,通过内心的沉思, 使心灵得到净化。庄严肃穆、澄心静虑地品茗斗 茶,已不是饮水止渴的俗事。文人士大夫借助品 茗、斗茶严格的程式,品味茶质清淡而略带苦涩 的口感,创造一种沉静幽雅的情境,内在地沉思 现实,品味人生,抚痛疗伤,抒情寄怀,升华自己 的人格品性与理想。所谓“故人气味茶样清,故人 风骨茶样明” 是也。 [ 10 ] ( 卷一七《 谢木韫之舍人分送讲筵赐茶》P845) 这也是那个时代重内向反省、尚精、尚雅的时代 精神和审美风尚的体现。
宋代斗茶的主要内容
宋代斗茶:斗茶的主要内容与影响宋代斗茶,是一种具有浓厚文化内涵和社交性质的茶艺活动。
它不仅涉及到茶叶的品质、制茶的技艺,还涉及到茶具的选择、茶水的品尝,以及茶文化的理解和表达。
本文将详细介绍宋代斗茶的主要内容,以及它对宋代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一、宋代斗茶的背景与起源宋代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斗茶便是在这一时期兴起并盛行的一种茶艺活动。
斗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人们已经开始品鉴和比较各种茶叶的品质。
到了宋代,随着制茶工艺的进步和茶叶贸易的繁荣,斗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流行的社会活动。
二、宋代斗茶的主要内容1.茶叶的选择与制作:斗茶首先注重茶叶的品质。
宋人偏爱采自北方的白茶和黄茶,认为这些茶叶的品质高于南方产的绿茶叶。
此外,斗茶所用的茶叶需要经过精心制作,包括采摘、晒干、炒制等多个环节。
2.茶器的选用:在宋代斗茶中,茶器的选择同样重要。
通常选用黑色陶器或瓷器作为斗茶器具,因为这些材质能够充分展现茶汤的色泽和口感。
此外,精致的茶具还能够展现出主人的品味和文化修养。
3.煮水与点茶:在斗茶过程中,煮水和点茶是关键环节。
煮水要求恰到好处,过老过嫩的水都会影响茶汤的口感。
点茶则是指将茶粉放入热水中,搅拌成糊状的过程。
这一环节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以保证茶汤的口感和色泽。
4.斗茶的评判标准:宋代斗茶主要以汤色、香气、滋味等为主要评判标准。
优质茶叶应该呈现出清澈透明的汤色、浓郁持久的香气、醇厚回甘的滋味。
此外,斗茶时还需注意观察茶叶的形状和质地,以及在点茶过程中的技巧表现。
5.斗茶的礼仪与习俗:宋代斗茶也是一种社交活动,因此也有一定的礼仪和习俗。
一般来说,参加斗茶的人需要提前向主人发出邀请,主人则需精心准备茶叶和器具。
在斗茶过程中,人们互相品尝对方的茶汤,交流制茶技艺和茶文化心得。
这不仅能够增进友谊,还有助于推动茶叶文化的发展。
三、宋代斗茶的影响宋代斗茶不仅是一种品味茶叶的活动,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推动了制茶工艺的发展和茶叶文化的传播,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促进了社会交流与文化交流。
《和章岷从事斗茶歌》赏析
《 和章岷从事斗茶歌》 全诗 的内容可划分为三大部分 。
第 一部分 描写 茶叶 的生长环境 、 建安茶 的悠久 历史及 采制的季节 和过程 。
溪边奇茗 冠天下 , 武夷仙人从古栽。
新 雷 昨夜 发 何 处 , 家 家嬉 笑 穿 云 去 。
露芽错 落一番 荣, 缀玉含珠散 嘉树。 终朝 采掇 未盈祷 , 唯求精粹不敢 贪。
起 首“ 年 年春 自东南来 , 建溪先 暖水微 开。溪边奇茗 冠 天下 , 武夷仙 人从古 栽 。 ” 描写 当时建安早 春季节 温暖 的气 候 以及 茶树 的生 长环 境 、 建安 茶 超 群 的品 质 和悠 久 的历
史 。宋代气候转冷 , 茶 叶生产重 心南移 , 建 安茶在当时是倍 受 推崇的茶品 。朝廷 官焙贡茶 院——建安 北苑设在 了气候 温暖、 茶 叶品质优 异 、 生 产历史悠久 的福建建 安。 “ 新雷 昨
众人之 浊我可 清, 千 日之 醉我 可醒。 屈原试与招魂魄 , 刘伶 却得 闻雷霆。 卢仝敢不歌 , 陆羽须作 经。 森然 万象中, 焉知 无茶 星。
商 山 丈人 休 茹 芝 , 首 阳 先 生休 采 薇 。 长 安 酒价 减 百 万 , 成都 药 市 无光 辉 。
不 如 仙 山一 啜 好 , 泠 然便 欲 乘风 飞 。
一
碧 玉瓯心雪 涛起 。斗茶味兮 轻醍醐 , 斗 茶香兮 薄兰芷 。 ” 斗
茶过 程 中 , 茶具精 美奢华 , 优 质铜鼎 、 精 致茶碾 、 精 美瓯盏 ,
煎茶 用水水 质甘美 , 中 泠 泉 被 唐 代 刘 伯 刍 评 为 全 国 宜 于 煎
些地 方官吏 和权贵 为博取帝 王欢 心 , 千方百计 献上优 质
艺, 成 了一 种风 尚。 由于斗茶活 动场面热 烈 、 妙趣横 生 、 雅 韵悠然 , 引得诗人竞相 吟咏讴歌 , 宋代许多诗人都 留下了描
从吉州窑黑釉茶盏管窥宋代斗茶之习俗
要经过 特殊 的工艺加工 , 以半 片或一片桑 、 桐 树叶为材料 , 甚至 还有二 片、 三片树叶交错 的。在制作过程 中, 首先要在瓷胎上施 层黑色 的底釉 , 树叶上也要施上一层淡淡 的色釉 , 然后将树 叶 贴在茶盏 的坯体上 , 入窑烧制 出木叶纹样 。 3 吉 州 窑黑 釉 茶 盏 的胎 体 设 计 满 足 了 斗茶 的 实 际 需要 吉州窑黑釉茶盏造 型很优美 , 为宋代典型 的斗笠碗 造型 , 具 有其合理性。在尺度上 , 吉州窑茶盏 比较小巧 , 降低了胎体的高 度, 适合人手把握 ; 在造 型设计 上 , 均 为 敞 口、 小 浅圈 足的 斗笠 状, 茶盏 的口径 、 高度在 比例上也非常协调 。茶盏的 口部设 计很 有特色 , 大都是 “ 敞 口或唇 微外卷 ” 。一种为 圆润 的直 口, 斜 弧 腹; 另一种 口部如喇叭, 微微 向外撇 , 以适合饮茶时 口唇 的曲度 , 腹壁斜直。这种斗 笠碗造型有 利于“ 斗 茶” 时搅 动茶水 和观察 茶汤的色泽 , 同时也蕴藏着宋代 陶瓷秀美的审美个性。 北宋蔡襄在《 茶 录》 中提到 : “ 凡欲点 茶 , 先 须温盏令 热 , 冷 则茶不浮。 ” 所以, 宋人调膏之 前 , 还要 “ 温盏”。又云 : “ 兔毫坯 厚, 久热 , 用之适宜 ” 。兔毫盏是宋代斗茶所用的专用碗 , 作为宋 代吉州窑所烧制的著名 品种之一 , 兔毫盏 内外壁均有兔 毫 , 坯微 厚, 有利于“ 温盏 ”。不仅仅 是兔毫盏 , 吉州 窑各类茶盏 大都胎 体较厚 , 保 温性 能好 , 很 久都 不容 易冷 却 , 这对 品饮 是 有很 有 利的。 4 吉州窑黑釉茶盏的艺术手法 受时代的审美趣 味与 民间 习俗 的影 响 吉州窑 的黑釉结 晶斑作 为其 装饰 的主流部 分 , 寻求 的是一 种“ 浑然天成” 的质朴野趣 , 与两宋时期“ 追求 自然 的趣 味” 这一
宋代点茶与斗茶、分茶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在宋代完成升华。
唐代制茶有捣、拍的工序,可以去除茶的部分杂质。
宋代建茶有“榨茶”的工序,以榨去茶的杂质,提高茶的品质。
捣、拍不如榨那样能排除茶的杂质,所以宋代茶的加工技术优于唐代。
唐代主要盛行煎茶,可以使用末茶,也可以使用散茶即芽茶或者叶茶。
到宋代,团茶比起唐代饼茶更细密,从而发展出点茶、斗茶、分茶等技艺,三者均使用末茶,尤需击拂。
所以,在宋代,除量茶末多少的“茶则”和搅拌的“竹䇲”之外,“茶匙”“茶筅”等新出现茶具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又由于是在茶盏中点茶,故用“汤瓶”替代“釜”。
点茶是斗茶、分茶的基础,需要注重茶、汤、器的配合,最后鉴定、欣赏茶的色香味、盏面沫饽,这与煎茶有相通之处;区别则在于是否击拂,以及对候汤的精微把握程度。
而在点茶基础上产生的斗茶,则重在汤花(即击拂茶汤出现的泡沫)的咬盏、水痕的有无与持久度。
分茶最难,高手往往能变幻出字画花鸟鱼虫等图案,技艺神乎其神,令人拍案叫绝。
斗茶﹑品香﹑插花﹑挂画,是宋代文人的“四大雅事”。
可以想象文人雅集时,其与吟诗作画、听琴赏花等,构成非常高雅的艺术境界,这在宋徽宗的《文会图》、刘松年(约1155—1218年)的《撵茶图》(现已不知藏所),乃至市井生活写照的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都可以感受到。
一、《茶录》中的点茶《茶录》是继《茶经》之后,宋代第一部重要的茶书。
作者蔡襄(1012—1067年),字君谟,福建仙游县人,曾任端明殿学士,故又称蔡端明。
工书法,为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并撰有《荔枝谱》等,有文集行世,曾主持修建泉州万安桥,即中国四大古桥之一的洛阳桥。
他在福建转运使任内,曾制作“最为精好”的北苑新茶献给宋仁宗,仁宗赐该茶名为“上品龙茶”。
回汴京后,仁宗也不时问起茶事,加上他有感于《茶经》未曾论及北苑茶,丁谓《茶图》(已佚)仅述及茶的采造方法,而不及烹试,因此撰写《茶录》两篇奉进。
《茶录》的点茶方法如下:1.炙茶。
新茶不用炙茶。
斗茶
斗茶——古往今来国茶从饮茶风尚所席卷的广角来看,唐代虽然“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但饮茶之俗还只是流行于上层社会;到了宋朝,上至皇室贵族,下至贩夫走卒,都以饮茶为生活时尚。
宋朝流行“斗茶”:不论是下层社会的市井人物,还是上流社会的士大夫,只要有闲暇,都喜欢坐下来,摆上各种茶具,煮水点茶,看谁的茶叶、茶水出众,茶艺更高超。
——“下朝别走,宫门外等着,有种来斗茶!”宋朝文人界制霸之一种。
今天我们还可以从一些宋元画作中看到宋人斗茶的盛况,如南宋刘松年的《茗园赌市图》、钱选的《品茶图》、元初赵孟頫的《斗茶图》。
宋人斗茶主要是“斗色斗浮”,即以茶汤的颜色与冲出来的茶沫决胜负,茶色“以纯白为上真,青白为次,灰白次之,黄白又次之”;茶沫以“咬盏”为佳,所谓“咬盏”,即汤面“乳雾汹涌,溢盏而起,周回凝而不动,谓之咬盏”宋代饮茶风气极盛,茶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
《梦粱录》云:“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
”这是说的南宋临安的情形,也就是后来所说的俗语“开门七件事”,即便贫贱人家,一件也是少不得的。
在临安城内,与酒肆并列的就有茶肆,茶馆布置高雅,室中摆置花架,安顿着奇松异桧。
一些静雅的茶馆,往往是士大夫期朋约友的好场所。
街面上或小巷内,还有提着茶瓶沿门点茶的人,卖茶水一直卖到市民的家中。
大街夜市上,还有车担设的“浮铺”,供给游人茶水,这大概属于“大碗茶”之类。
宋人的好茶,比起唐人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
酒中有趣,茶中亦有趣。
黄庭坚所作的《品令.咏茶》词,将宋人的烹茶饮茶之趣,写得那样的深沉委婉,是茶词中一篇难得的佳作。
词中有句云:“味浓香永,醉香路,成佳境。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
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
饮到美茶,如逢久别的故人,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满足感。
宋人于茶中寻趣,还有斗茶之趣。
士大夫们以品茶为乐,比试茶品的高下,称为斗茶。
唐庚有一篇《斗茶记》,记几个相知一道品茶,以为乐事。
宋代斗茶评判标准
宋代斗茶评判标准
1.【问题】宋代斗茶评判标准
【答案】茶汤清澈:宋代斗茶的第一标准是茶汤清澈,没有杂质。
清澈的茶汤可以让人更好地品尝茶的味道和香气。
茶味鲜美:宋代斗茶的第二标准是茶味鲜美。
茶应该有浓郁的香气和醇厚的口感,让人回味无穷。
泡沫丰富:宋代斗茶的第三标准是泡沫丰富。
茶应该有细腻的泡沫,泡沫丰富可以体现出茶的品质和制作工艺。
除了以上三大标准,宋代斗茶还有其他一些要求,如:
茶叶形态:茶叶应该形态完整,色泽鲜艳,没有破碎或变形的情况。
茶叶质地:茶叶应该质地柔软,有弹性,不易断裂。
茶具品质:斗茶时使用的茶具也要求品质上乘,如茶壶、茶杯等应该选用制作精良、材质优良的茶具。
泡茶技巧:斗茶时泡茶的技巧也很重要,如水温、水量、泡茶时间等都要掌握得当,才能泡出茶汤。
宋代斗茶是一种注重品质和技巧的茶艺表演,要求茶叶、茶具、泡茶技巧等方面都达到一定的标准,才能展现出最佳的效果。
211216449_宋茶那些事儿
18VIEW视点茶那些事儿文| 阮浩耕 裘纪平薛晨飞宋朝是一个理想与现实并重的朝代,也是兼备大俗与大雅的朝代。
宋朝是中国文化黄金的朝代,也是茶文化蔚为大观的朝代。
从精雕细琢的团茶饼茶,到别出心裁的点茶、出神入化的分茶,再到文人士大夫的各式茶事宋画,茶文化已然成为宋人生活中的“潮文化”,成就梅尧臣笔下“富贵贫贱,不时啜而不宁”的盛世之景。
▲《博古图》 宋 · 刘松年19看宋人如何点茶、斗茶、分茶宋代的点茶,对唐代煎茶法和明代瀹饮法起着承上启下作用,最别具一格之处当属在斗浮斗色的基础上玩起了沫饽,并且玩出了各种花样,因而有汤花、乳花、雪乳、琼花、乳雾等别称。
点茶的美蕴含着宋代独特的审美,流淌着宋词、宋画唯美的深远意境。
点茶程序包括炙茶、碾茶、罗茶、候汤、烘盏、点茶和品尝。
熙宁四年(1071),苏轼第一次来杭州任职时,就与净慈寺的南屏谦师结下深厚友谊,谈古论今,品茗赏诗。
元祐四年(1089),苏轼第二次任职杭州,一次游西湖寿星寺,谦师闻讯后特意赶去为他点茶。
苏轼再次目睹了谦师炉火纯青的点茶技艺,品味了回味无穷的茶汤,写下《送南屏谦师》,诗赞谦师为“点茶三昧手”。
诗中有“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的描述。
自五代吴越国至两宋近400年间,杭州盛行点茶。
这期间,出了好几位点茶、斗茶和玩分茶的高手,其中有一位点茶名手“钱塘陈道人”。
在吴则礼的《同李汉臣赋陈道人茶匕诗》一诗中这样写道:“即今世上称绝伦,只数钱塘陈道人……心知二叟操钤鎚,种种幻出真瑰奇……”除陈道人外,还有剡僧秀蕴。
曾在剡山白塔结庐而居的释仲皎,又有《赠剡僧秀蕴点茶成梅花》一诗云,“未飞三日雪,却报一枝春”。
斗茶,又称茗战,是盛行于宋代的一项茶事活动,顾名思义就是比拼茶叶质量的高低好坏。
斗茶,“斗”的不仅是点茶技艺,又是指“斗”出来的高品质茶叶。
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中“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点明了北苑举办的斗茶活动的目的是选送贡茶,同时也道出斗茶活动的内涵,不仅是拼比茶叶的品质,更是一个“斗美”的过程。
宋代茶文化的基本介绍
宋代茶文化的基本介绍宋代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宋代茶文化的基本介绍,一起来看看。
宋代茶文化的基本介绍宋代茶饮风俗形式,在其历史时间与空间具有时代的特征、社会的特色。
在宋代,全国范围内出产茶叶200多个品种。
其中,皇家的贡茶最具有代表性。
北宋王朝初立,宋帝设立茶局,派重臣督造皇家御茶,他们最终选定福建建州凤凰山北苑贡茶为皇家御茶,旷世奇茗也由此诞生,掀开了中国茶叶史上新的篇章。
据记载,皇家贡茶“龙团凤饼”为宋真宗时期宰相丁谓所创,小“龙团凤饼”是宋四大书法家、福建转运史蔡襄所造。
宋徽宗年间,郑可简改制的“龙团胜雪”成为中国制茶史上的一个神话,至今无法超越。
宋代贡茶之美、茶叶之精,使得大量文人墨客为之倾倒。
饮茶不仅成了人们物质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进入上层社会的精神生活,成为文学艺术的主题之一。
在“两宋”时期,先后有180多位诗人、词人用文章赞颂宋代贡茶,诗词达400篇。
宋代的贡茶记录着宋代人深耕茶史的足迹,记录着宋茶创造茶史的辉煌。
建茶入诗,比比皆是。
北宋文学家苏轼把佳茗和佳人联系在一起,写出了“从来佳茗似佳人”的佳句,为人们所传诵。
陆游写了300多首茶诗,成为历代诗人中写茶最多的一位。
陆游对建茶更是情有独钟,他入闽做茶官,就生活在建茶之地建州。
“建溪官茶天下绝” 的名句,出自于他的《建安雪》。
欧阳修在病中喜得建茶,品尝之余,遂作《和梅公仪尝建茶》。
“莫夸李白仙人掌,且作卢仝走笔章”,这是梅尧臣的诗句,是说北苑“龙凤团茶”可以比得上“仙人掌茶”,也可与“阳羡紫笋茶” 媲美。
宋茶成为国饮和宋代茶文化的繁盛,与宋徽宗赵佶密不可分。
据《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载,宋徽宗在位的时候,武夷山北苑的御茶园不能再囿于传统上贡的“龙凤团茶”,必须跟着皇帝的心思变花样,以悦龙心,精制了几十种贡茶,让皇帝来玩赏:白茶、“龙园胜雪”、“御苑玉芽”、“万寿龙芽”……不一而足。
赵佶喜茶,不仅在于他精于茶事、擅长茶艺,还写了一本《茶论》,后世称之为《大观茶论》,谈制茶之法与点茶真韵。
紫玉瓯心翠涛起r——从宋代的斗茶习俗看建窑兔毫盏的工艺特征
紫玉瓯心翠涛起r——从宋代的斗茶习俗看建窑兔毫盏的工艺特征施泳峰【期刊名称】《文物鉴定与鉴赏》【年(卷),期】2016(000)006【总页数】3页(P50-52)【作者】施泳峰【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宋代的范仲淹在《斗茶歌》中说:“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
黄金碾畔绿尘飞,紫玉瓯心翠涛起。
”诗中的“紫玉瓯”指的就是建窑生产的兔毫盏。
建窑的窑址位于福建省建阳县水吉镇。
建阳县始建于东汉末年,最初名为建平,后在西晋改名为建阳,唐代改为建州,宋代以“图书之府”和“理学名邦”而闻名于世[1]。
建窑生产的器物,胎体中含铁量较高,所以胎体的色泽多呈黑色、黑灰色或深褐色,历史上又称之为“乌泥建”“黑建”或“紫建”。
器物内外皆施黑釉,釉色乌黑晶亮,釉面上常渗透出自然形成的黄棕色或铁锈色丝条状纹,俗称“兔毫”,在宋代又称为“玉毫”“兔褐金丝”“兔毛斑”等。
由于建窑生产的茶盏上常有此类结晶,故又称“兔毫盏”。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说:“盏色贵黑青,玉毫条达者为上。
”其中“玉毫”指的就是建窑兔毫盏。
建窑历来被认为是宋代瓷窑,近年来的考古发掘证明,建窑始烧于晚唐、五代,宋代达到鼎盛,宋代以后衰落[2]。
建窑在宋代的突然兴起与宋代社会的饮茶和斗茶风俗有直接的关系。
宋代蔡襄在《茶录》中说:“茶色白,宜黑盏。
建窑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之久热难冷,最为重要。
出他处者,或薄霍紫,皆不及也。
其青白盏,斗试自不同。
”斗茶是先把茶叶制成半发酵的膏饼,把膏饼碾成细末放在茶盏内,再沏以初沸的开水,水面上会浮起一层白沫。
观察茶盏内壁留下的白色茶痕,先退去者为负。
斗茶的重点在于它的观赏性,尤其是当初沸的水倒入茶盏白沫尽显之时,不仅扣人心弦,而且妙趣横生。
使用黑釉茶盏盛茶,便于观察茶沫的白色茶痕。
视觉上黑白分明,较为清晰。
斗茶之风在宋代盛极一时,甚至连皇帝也不能免俗。
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说:“天下之士励志清白,竟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较筐箧之精,争鉴裁之别。
宋代茶文化
点茶程序
蔡襄的《茶
宋代点茶法
录》记载,
先将饼茶烤
炙,再敲碎
碾成细末,
用茶罗将茶
末筛细。
“罗细则茶浮,罗粗则末浮。”
宋代点茶法
将筛过的茶末放入茶盏中,注入少量开水,
搅拌得很均匀,再注入开水,用一种竹制 的茶筅反复击打,使之产生泡沫(称为汤 花),达到茶盏边壁不留水痕者为最佳状态。
"钞茶一钱匕,先注汤调令极度匀。又 添注入,环回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视 其面色鲜白,着盏无水痕为佳。"
咏茶
宋· 苏轼 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 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贡茶。 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 洛阳相君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
莫分茶
北宋· 李清照 病起萧萧两鬓华, 卧看残月上窗纱。 豆蔻连梢煎熟水, 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 门前风景雨来佳, 终日向人多酝藉, 木犀花。
日本抹茶道采用的点茶法却不用茶瓶煎汤,改 用宽口的釜(类似唐代的煮茶工具)煎汤,再用 柄舀到茶碗。
汲江煎茶
茶
诗
宋·苏轼 活水还须活水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喜得建茶
宋·陆游
玉食何由到草莱,重奁初喜坼封开。 雪霏庚岭红丝碨,乳泛闽溪绿地材。 舌本常留甘尽日,鼻端无复鼾如雷。 故应不负朋游意,白挈风炉竹下来。
如果茶末研碾细腻,点汤、击拂恰到
好处,汤花匀细,好像“冷粥面”,就可
以紧咬盏沿,久聚不散。这种最佳效果,
被称为“咬盏”。反之,汤花泛起,不能
咬盏,会很快散开。汤花一散,汤与盏相
接的地方就露出“水痕”。
【茶道】宋代点茶道详解
宋人四雅
• 宋人四雅:插花、挂画、点茶、焚香 《梦粱录》在记载当时的茶馆时说:“汴京熟食店,张挂名画,所 以勾引观者,流连食客。今杭城茶肆亦如之,插四时花,挂名人画, 装点门面。” 由此发展出了宋人四雅:插花、挂画、点茶、焚香。
点茶道之击拂
• 击拂:
就是在点汤的同时用“茶筅”旋转击打和 拂动茶盏中的茶汤,使之泛起汤花。茶筅 的运用要视需要分轻重缓急,幅度大小, 而边透上下,适时适度,从而达到最好的 效果。幻化出花鸟虫鱼、山川风物、文字 书法等物象,而且不会出现水痕。 点汤 与击拂几乎是在同时间里同步进行的,只 有两相配合,操作得当,才能取得斗茶胜 利,创造出斗茶的艺术美。
• 《茶录》、《茶论》、《茶谱》等书对点茶用器都有记录。宋元 之际的审安老人作《茶具图赞》,对点茶道主要的十二件茶器列 出名、字、号,并附图及赞。归纳起来点茶道的主要茶器有:茶 炉、汤瓶、砧椎、茶钤、茶碾、茶磨、茶罗、茶匙、茶筅、茶盏 等。
点茶流程
斗茶程序
煎择调点击 水茶膏茶拂
点茶之煎水
• 点茶法约始于唐末,从五代到北宋,越来越盛行。十一世纪中叶,蔡襄著《茶录》 二篇,上篇论茶,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罗茶、候汤、①盏、点茶, 下篇论茶器、茶焙、茶笼、砧椎、茶钤、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蔡襄 是北宋著名的书法家,同时又是文学家、茶叶专家、荔枝专家、其《茶录》奠定 了点茶茶艺的基础。
点茶道之点汤
• 点汤: 是把煎好的水注入茶盏中,这是斗茶过程中一个关键 环节。点汤时要注意持瓶手臂的灵活运转。要有节制, 落水点要准,注时水从瓶嘴中喷薄而出,形成水柱。 不得断续滴沥,时有时无,形成断脉汤。“茗盏量合 宜,下场不过六分”,到适中时就要一下即收,不能 有零星水滴。而破坏汤面,如无节制,注水盈盏,则 破坏了应有的比例关系。
宋朝的茶道文化与知识
宋朝的茶道文化与知识宋朝的茶道文化与知识说起茶道,相信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中国茶道,中国是茶道的发源地,中国茶道知识的发展已经有千年的历史了,每一个年代的茶文化都不相同,今天店铺就给大家介绍下宋朝茶文化。
宋朝饮茶方式丰富多彩今天给大家介绍下宋朝茶文化知识,宋朝,已经经历了唐朝茶业与茶文化启蒙发展阶段,宋朝成为历史上茶饮活动最活跃的时代,除了有内容丰富、技艺高超的“斗茶”“分茶”“绣茶”等以外,民间的饮茶方式更是丰富多彩。
宋朝的民间饮茶,比较经典的就是在南宋时期的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
当时繁华的临安城,茶肆经营昼夜不绝,无论烈日当头还是隆冬腊月,时时有人来提壶买茶。
茶肆里面张挂着名人书画,装饰古朴,四季有鲜花装点,前来饮茶的人们络绎不绝,往来如织。
南宋时期的临安,茶肆有许多不同的类型,可以分为许多种,来适应不同层次的消费者。
有一些茶肆,多是士大夫等人与朋友相聚的场所,人们在此不但品茗倾谈,甚至开展体育活动,如蹴球茶坊等。
还有作为品茗场所的茶楼、茶馆的主要顾客多为文雅和有学识之人,他们在此把玩乐器,学习曲目弹奏等,当时人们把这种茶肆称为“挂牌儿”。
还有一些茶馆并非以茶为营生,只是挂名而已,人们在此进行买卖交易,谈事论情,饮酒甚至赌博,成为娱乐场所。
中国宋代茶文化的兴盛宋朝时期的茶区在不断扩大,种植、采制、烹茶技艺等日趋精湛。
茶业重心开始南移,建茶(广义的武夷茶区)崛起,贡茶院南迁至福建建安北苑,成为中国团茶、饼茶制作的主要技术中心。
建安北苑出产的龙凤茶名冠天下,这种模压成龙形或凤形的专用贡茶又称龙团风饼。
宋代市井问茶馆林立,饮茶方法在唐代基础上又迈进了一步,盛行典雅精致的点茶法。
点茶法和唐代烹茶法最大不同之处就是不再将筛过的茶末放到锅里去煮,而是放在茶盏里,用少量开水调匀后,再添加开水,边添加边用一种竹制的`茶筅反复击打,使之产生泡沫(称为汤花),达到茶盏边壁不留水痕者为最佳状态。
宋代茶人除了追求美丽的茶汤泡沫外,也讲究茶汤的真味,点茶不添加食盐,单纯品尝茶叶的芳香和滋味。
宋朝文化特点
宋朝文化特点宋代茶文化的背景宋朝文人的地位得到了空前提升,重文轻武的风气在宋朝达到了极致,“好男不当兵”“学而优则仕”等俗谚都是出在宋朝。
儒学在宋朝得到的空前的复兴,诞生了新的儒学思想—理学,理学以阐释义理、兼谈性命为主要内容。
同时,宋朝的史学,文学事业繁盛,诗、词、散文都存有伟大成就,宋朝杰出文人人才辈出。
饮茶方式由唐代的煎茶法演变成点茶法,用水注冲点抹茶并用竹筅搅拌成泡沫,使饮茶更具娱乐性,并由此产生了比试点茶技艺的活动----斗茶,斗茶之风在唐代就形成在闽北,宋代达到了空前的兴盛,并遍及全国。
斗茶就是比试茶的汤花(泡沫)色泽与否粉色,留存的时间与否长久(咬伤盏)等的一种技艺。
斗茶的开展很好地推动了宋代制茶技术的提高和茶业的发展。
由于点茶法的并使饮茶具备很强的娱乐性,同时经常性的积极开展比试点茶技艺的活动(斗茶)使得点茶的技艺不断创新,由此产生了为在茶汤中构成文字和图像的技艺(分茶)。
在宋徽宗和一大批文人、僧人的推崇下,把分茶做到了极致,也将中国茶文化推向历史高潮。
由于皇帝和文人对点茶、分茶和斗茶的尊崇,对茶叶和点茶工具的质量存有了很高的建议,在建安等地成立了专门的贡品生产基地,朝廷派遣官员监制,极大地提高了茶叶和茶具质量。
由于茶马贸易的旺盛,宋代开始朝廷设茶马司,专门负责以茶叶交换周边各少数民族马匹的工作。
由于马匹就是关键的战备物资,设置了茶马司易于朝廷掌控各少数民族地区,同时,茶马贸易也推动了对少数民族的文化推展,特别就是茶文化的推展,并由此逐步产生了供少数民族地区的茶叶----黑茶(边茶)。
著比唐代多,其中较著名的有宋徽宗的《大观茶论》、蔡襄的《茶录》、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等等。
宋代茶饮风俗形式,在其历史时间与空间具备时代的特征、社会的特色。
在宋代,全国范围内出产茶叶多个品种。
其中,皇家的贡茶最具备代表性。
北宋王朝初公,宋帝成立茶局,派遣重臣天价皇家御茶,他们最终选取福建建州凤凰山北苑贡茶为皇家御茶,旷世奇茗也由此问世,揭开了中国茶叶史上新的篇章。
宋代斗茶方法
宋代斗茶方法宋代是中国茶叶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斗茶成为了当时社交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斗茶是一种品茶的比赛形式,参与者通过对茶叶的品评和辨别来竞技。
斗茶既是一种娱乐活动,也是一种学习茶道的方式。
下面我们将介绍宋代斗茶的方法。
一、斗茶的参与者斗茶的参与者主要是士人和文人,他们对茶有着较高的造诣和品位。
斗茶的技巧和方法是他们在学习茶道中的重要内容。
二、茶具的准备斗茶所使用的茶具主要有茶壶、茶杯、茶盘和茶具清洁用具等。
茶壶一般为紫砂壶,它具有较好的保温性能,能够更好地保持茶叶的香气和味道。
茶杯一般为瓷杯,它的材质不会对茶叶的味道产生干扰。
茶盘则用于盛放茶具和茶叶,方便斗茶的进行。
三、茶叶的选择斗茶使用的茶叶一般为明前龙井茶或碧螺春等名优茶。
这些茶叶在质量和口感上都有着较高的要求,能够展现出茶叶的独特风味。
四、斗茶的过程1. 斗茶的主持人会先向参与者介绍本次斗茶的茶叶种类和品评标准。
2. 斗茶开始前,主持人会先将茶叶放入茶杯中,然后倒入适量的温水,泡制一段时间后,将茶汤倒入茶盘中。
3. 参与者可以先欣赏茶汤的外观和香气,然后用鼻子轻轻闻一闻,品味茶叶的香气。
4. 接下来,参与者可以用茶汤轻轻品尝,感受茶叶的滋味和口感。
茶叶的滋味可以通过舌尖和口腔来感受,茶叶的口感可以通过茶汤在口中的变化来体验。
5. 参与者可以将对茶叶的评价写在纸上,包括外观、香气、滋味和口感等方面。
然后将纸条交给主持人。
6. 主持人会根据参与者的评价和茶叶的性质进行综合评判,给出每个茶叶的得分和排名。
7. 斗茶结束后,参与者可以互相交流茶叶的品评和感受,分享对茶叶的认识和体验。
五、斗茶的意义斗茶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也是一种学习茶道的方式。
通过斗茶,参与者可以学习到茶叶的品评技巧和方法,提高对茶叶的鉴赏能力。
同时,斗茶也促进了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茶叶。
总结:宋代斗茶方法是士人和文人在学习茶道中的重要内容。
斗茶的过程包括茶具的准备、茶叶的选择和斗茶的具体步骤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法即宋代斗茶所用,茶人自吃也用此法。
先将饼茶碾碎,置碗中待用。
以釜烧水,微沸初漾时即冲点入碗。
但茶末与水亦同样需要交融一体。
于是发明一种工具,称为“茶筅”。
茶筅是打茶的工具,有金、银、铁制,大部分用竹制,文人美其名“搅茶公子”。
水冲入茶碗中,需以茶筅拼命用力打击,就会慢慢出现泡沫。
茶的优劣,以沫饽出现是否快,水纹露出是否慢来评定。
沫饽洁白,水脚晚露而不散者为上。
因茶乳融合,水质浓稠,饮下去盏中胶着不干,称为“咬盏”。
茶人以此较胜负,胜者如将士凯旋,败者如降将垂首。
点茶法直到元代尚盛行,只是不用饼茶,而直接用备好的茶叶碾末。
现今日本末茶法类似宋元的点茶法,不过茶筅搅打无力,并不出沫饽,不过绿钱浮水而已。
“上命近侍取茶具,亲手注汤击拂,少顷,白乳浮盏面,如疏星淡月。
”
这是蔡京在《延福宫曲宴记》里记载宋徽宗为群臣演示点茶道的一幕。
点茶之法始于唐,盛于宋,在明后期随着团茶的消亡,散茶的兴盛而没落消亡,然而宋徽宗所讲的致清导和这一茶的精神仍在。
出于对宋时这一饮茶风尚的迷恋,今天,我们搜寻到龙团凤饼,也备妥了兔毫、油滴建盞,研习一趟点茶之法。
1、备水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冲茶最好的水自然是新鲜的泉水,但是现在要备有泉水都很难。
我们推荐使用天然矿泉水,或纯净水,但不推荐使用矿物质水,自来水也不堪用。
煮水的原则是:以鱼目、蟹眼连绎迸跃的二沸水为度。
也就是说,当看到水面呈现鱼眼大小、蟹眼大小的沸泡时,即可停止加热了。
再往后煮就是三沸,然而三沸后,腾波鼓浪,水就偏老了。
冲茶时,取二沸的水,置边上至水没有沸腾的声音,即用。
2、碾茶
先用纯棉纸包茶,压碎茶叶,然后入茶碾,碾茶要迅速,不能长时间碾茶,否则有损茶末的新鲜。
如果不是当年的新鲜茶饼,则最好将茶烘烤后再碾。
3、点茶
斗茶就是比试谁的茶汤汤花──沫饽在盏面上的时间保持更久,称为咬盏,直到花散水出,称之为“云脚散”,经过几个回合来决出胜负。
在北宋时期,从达官贵人到平民百姓,无不以斗茶为乐,乐此不疲。
斗茶用的方法就是点茶。
点茶总共要注水七次,使茶末与水交融,茶汤表面显现雪沫乳花,但这整个过程不超过数分钟。
点茶之前要先暖盏,用开水过一遍茶碗,否则茶不浮。
然后以小勺舀取茶末,在盏中调作膏状,不时以汤瓶冲点,边冲点边以竹制的茶筅或银制的茶匙在盏中回环搅动,即所谓“击拂”。
点茶需要技巧,又以因击拂之法不同盏面泛起之乳花不同而有各种名目,自第一汤至第七汤而各有不同。
一汤:先将茶末调成膏状,可用汤匙。
水要环绕着茶注入,不可直接冲在茶末之上。
二汤:二回注水要求来回成一条直线,快注快停。
三汤:三回注开水时,运用茶筅要轻盈均匀,此时茶面沫饽大半已成定局。
四汤:注入的开水量要少,茶筅的击拂要舒缓。
五汤:此时注入开水要看茶汤沫饽的状态决定击拂轻重。
六汤:如果这个时候沫饽勃然而生,只要缓慢搅拌就行。
七汤:最后一次注开水要看沫饽厚薄、凝固程度,如果达到要求,点茶便可完成。
4、分茶
点茶完后,要将茶汤分盛入盏,供人饮用,一勺一盏,而且每盏茶汤的沫饽要均匀。
日本点茶法
点茶的过程,其庄严的程度不亚于牧师主持一场小型宗教仪式。
在这个过程中,喝茶本身仿佛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喝茶的形式。
其中擦拭茶具特别重要。
在沏茶之前,主人要擦拭所有茶具,擦拭之前,还要先进行绢巾的操演,主人从腰里拿下白色的绢巾,仔细打量一番,折成三角形,再折小,然后开始擦拭茶罐,擦完茶罐后擦茶勺,横擦一次,竖擦两次;接下来擦清水罐;最后擦茶碗,其程序是:先用热水清洗,然后用绢巾擦干,擦三圈半,最后将茶碗的正面转向自己一方。
茶道为日本人提供了另一个世界。
这里禁止戴手表,也没有钟;这里不许谈论金钱、女色、生意,不许说长道短,话题仅限于艺术自然。
日本的茶道,兴盛于群雄争霸的战国时代,它的起源与发达几乎与日本的武士道同步。
这种“茶与刀”互补的现象,从一个角度深刻地揭示了茶道的文化内涵。
对于日日征战,生命朝不保夕的武士来说,宁静的茶室是他们心灵的绿洲,在这里他们可以忘却战场的厮杀,生死的烦恼。
统治者看到茶道的神奇功能,武将出征时,经常在阵地前沿举行茶事,鼓舞士气。
武士们上阵厮杀之前,有一碗茶垫底,就能消除内心的紧张与狂乱。
还是应了那句老话:缺什么,补什么。
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风景优美、天灾频繁的岛国,由此培养了日本人动荡不定的心性,用日本学者的话来说,日本人的性格就像台风,具有“忍从”与“发作”的双重性。
茶道为日本人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精神安乐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