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动物 环境及设施
实验动物环境设施质量检测作业指导书
实验动物环境设施质量检测作业指导书⑴实验动物设施环境温、湿度测定作业指导书1.主题实验动物设施环境温、湿度测定作业指导书2.目的本测定方法为执行GB/T 14925-94《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国家标准》而制定。
3.范围实验动物设施环境温度与相对湿度的测定。
4.职责检测实验室检测人员。
5.程序5.1测定条件5.1.1实验动物设施环境温度测定应在动物设施竣工空调系统运转48小时后或设施正常运行之中进行测定。
测定时,应根据设施设计要求的空调和洁净等级确定动物饲育区及实验工作区,并在区内布置测点。
5.1.1.1一般饲育室应选择动物笼具放置区域范围为动物饲育区。
5.1.1.2恒温恒湿房间离围护结构0.5米,离地高度0.1~2.0米处为饲育区。
5.1.1.3洁净房间垂直平行流和乱流的饲育区与恒温恒湿房间相同。
5.1.2测量仪器5.1.2.1测量仪器精度为1/10以上标准水银干湿温度计及热敏电阻式数字型温室度测定仪。
5.1.2.2测量仪器应按JJG 699,JJG 176及JJG 778规定定期检定。
5.2测定方法5.2.1当设施环境温度波动范围≥±2℃,室内相对湿度波动范围≥10%时,温湿度测定宜连续进行8小时,每次测定间隔为15~30分钟。
⑵实验动物设施环境气流速度测定作业指导书1.主题实验动物设施环境气流速度测定作业指导书2.目的本检测方法为执行GB/T 14925-94《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国家标准》而制定。
通过测定,查明实验动物饲育室及动物实验室气流是否符合国家标准,要根据风速计算室内换气次数。
3.范围实验动物设施环境气流速度的测定方法。
4.职责检测实验室检测人员。
5.程序5.1测定条件5.1.1在实验设施运转接近设计负荷,连续运行48小时以上进行测定。
5.1.2测量仪器5.1.2.1测量仪器为精度0.01以上的热球式电风速计,Tr式微风速计或数字式风速计,校准仪器后进行检测。
5.1.2.2测量仪器应按JJG 699、JJG 176 及JJG 778规定定期检定。
实验动物设施的分类和特点
实验动物设施的分类和特点
1.普通环境普通环境设施是一种开放环境设施,饲育环境基本符合动物的生长、繁育要求,但不能完全控制传染病、寄生虫等其他干扰因子。
目前啮齿类实验动物已经取消普通环境下饲养,大动物饲育在普通环境设施下较多。
2.屏障环境屏障设施主要用于清洁级、SPF级动物的饲育和动物实验。
有正压屏障构造、负压屏障构造(生物安全屏障系统),也有用层流架(正压/负压)或隔离器做SPF级屏障系统。
是指在污染区和清洁区之间设有严格的屏障,即饲育环境是密闭的,通过屏蔽装置与外界相通,送入饲养室内的空气要经过初效、中效、高效三级过滤,洁净度要求达到7级,除生物安全屏障系统为负压以外,通常应保持为正压,且不低于10Pa;排风口设有防空气倒流装置。
送入的一切物品都要进行严格的消毒灭菌后,经特制的传递装置送入,进入屏障内的工作人员也要进行严格的微生物控制。
3.隔离环境隔离环境主要用来饲育无特定病原体、悉生以及无菌实验动物。
隔离环境设施内的空气、饲料、水、垫料等一切物品均为无菌,动物和物品经过特殊传递,既保证了与外界隔离状态,又能保持内环境正常运转。
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
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GB 14925-2001)点击次数:488 发布时间:2009-12-9 21:42:45前言本标准于1994年1月首次发布,经过5年的实施,取得大量检测数据,1999年8月修订,2000年1月通过复审,确认。
本次修订界定了适用范围,其中环境条件分类及技术指标要求更为科学,操作性强,既与国际接轨又符合国情。
修订标准区别了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和动物实验设施环境指标;且根据不同种类动物的生物学特性,提出不同的环境要求;新增了各类动物居所密度指标。
本标准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附录G、附录H及附录I 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自实施日起代替GB 14925-1994。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实验动物学会。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荣瑞章、邵强、刘德惠、杨幼名、孙岩松、王禄增、程水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 14925-2001代替 GB 14925-1994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Laboratory animal─Requirements of environment and housing facilities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2001-08-29 批准发布 2002-05-01实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及实验环境条件和设施的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同时规定了垫料、饮水和笼具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一切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实验场所的环境条件及设施设计、施工、工程验收及经常性监督管理。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实验动物环境与设施
实验动物设施基本要求
• 设施应选建在远离疫区和公害污染的地区, 有便利和充足的后勤供应(水、电、给排 水系统,交通运输等)。
• 设施建设应坚固、耐用、经济,有防虫、 鼠等野生动物的能力,施工和建筑材料要 严格符合设计要求,最好预留可扩大的余 地。
• 设施最好为独立结构,具有各种完整的相 应职能区域,做到区域隔离以便满足对各 种不同动物品种、品系饲养和保证动物质 量的需要。
30
• 实验动物设施的设计应全面布局,预计 发展趋势,明确建设的可行性。设施的 应用目的是指导设计的最基本指南,重 要的是饲养品种,微生物控制等级,动 物实验的种类和范围。
• 实验动物设施的设计应以国家实验动物 的相关标准为设计依据,确定微生物控 制级别,相应设施类型即可确定。要按 国家标准中相应规定,根据环境控制要 求、建筑要求、区划要求、按建筑规范 进行设计。
紧张,导致不安和骚动;可造成大、小 鼠生育力下降,妊娠障碍和流产,甚至 出现食仔现象;可使小鼠行动异常,母 鼠泌乳减少,仔鼠生长缓慢;可造成动 物听源性痉挛,造成中枢神经系统的损 伤。
14
噪声环境下小鼠产出率与吃仔率(山内忠平,1985)
分类
阴道栓确认后 饲养在普通环境下
产出率
吃仔率
10/10(100%) 0/10(0%)
35
36
37
38
屏 障 环 境 动 物 饲 养 室
39
隔离环境:
隔离环境采用无菌隔离器以保证无菌 或无外来污染 。隔离器内的一切均是无 菌的。空气经超高效过滤后进入(洁净度 100级)。所有物品经灭菌后,由传递仓 进入。动物来自无菌或其哺育的剖腹产 后代。人不能直接接触动物,所有操作 通过附着于隔离器上的橡胶手套进行。
实验动物环境设施与国家标准
(2)物品的移动路向: 物品→高压蒸汽消毒炉(包装好的
消毒物品可经过传递窗,笼具经泡有消 毒液的渡槽)→ 清洁准备室→清洁物品 储存室→饲养室或动物实验室→污物经 包装处理→污物走廊→外部区域。
实验动物环境设施与国家标准
(3)实验动物的移动路向: 外来实验动物→传递窗→检疫室
安全贮存,垫料高温)方可应用,笼具水瓶集中洗刷消毒。
实隔绝。表现为无窗或密封门窗,有缓冲间。 • 空气经过滤后进入,设施内不同的区域之间存在着一定
的空气压力差,室内保持正压 。 • 出风口要有过滤装置或U型液体控制阀,出口风速不低于
每秒4米,以防止空气逆流形成污染。 • 物品经高压灭菌、化学灭菌和紫外线照射后进入,即灭
菌);垫料布袋装均经高压消毒;鼠盒用牛皮纸包装, 工作服、帽、手套、口罩等经高压灭菌。 • 饲料装两层袋,装后密封连同卡片、剪刀等,经CO60 照射灭菌。
实验动物环境设施与国家标准
2. 人、物、动物流程 • 人员流程:准备室→更衣→淋浴→更无菌衣→风淋→
清洁走廊→动物室→缓冲间→屏障外。 • 物品流程: 洗刷包装室→灭菌室→洁净贮存室→洁
• 饲料双层塑料袋Co60照射消毒,传入隔离器前先 在清水中浸泡,检漏,然后撕去第一层塑料袋, 放入传递舱内。
• 鼠盒、工作服、鞋、帽、用具均经高压灭菌。 2.入室要求 • 更换拖鞋、工作服、帽。工作前用药皂洗手。
实验动物环境设施与国家标准
第三节 我国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设施标准
一、设施建筑要求
(一)选址
实验动物环境设施与国家标准
(二)建筑卫生要求 动物繁育、生产、实验场所有围护结构材料 均应无毒、无放射性。内墙表面应光滑平整, 阴阳角均为圆弧形,易于清洗、消毒。墙面 应采用不易脱落、耐腐蚀、无反光、耐冲击 的材料。地面应防滑、耐磨、无渗漏。天花 板应耐水、耐腐蚀。
实验动物学 第四章 实验动物设施环境和质量控制
隔离 普通 环境 环境
屏障 隔离 环境 环境
普通 环境
屏障 环境
隔离 环境
屏障 环境
20~26
15a
20
10
50c
18~29
20~26
16~28 4 40~70
8b
15a
20
8b
0.20
—
10
50c
—
20~26
16~28
15a
20
—
10
50c
50
7
5或7d
—
3
无检 出
—
15~20
7
5或7d
—
3
无检 出
2.单走廊式:
普通环境、屏障环境、隔离环 境都可以这样布局,小型的屏障系 统一般采用这种方式。由于清洁走 廊和污物走廊共用一条通道,该类 设施在运营中也较难达到微生物和 寄生虫控制标准。
3.双走廊式:
可以有效的将清洁区和污染区分 开,避免交叉感染,长期实验及动物 生产单位可以采用这种方式。
4.三走廊式:
2、理化因素:光照、噪声、粉尘、 有害气体(氨等)。
3、营养因素:饲料和水。 4、生物和栖居因素:菌落数、
社会因素和饲养密度。
一、气候因素: (一)温度对实验动物的影响
(1)影响生长发育和繁殖; (2)影响代谢; (3)影响健康与抗感染能力; (4)激发应激反应; (5)影响实验结果。
表4-表4-1 不同环境温度时戊巴比妥钠给药(95mg/kg, 腹腔注射)导致雌性Wistar大鼠死亡率比较
普通环境的构造和功能因饲养不同 的动物品种而有一定的区别。
普通环境动物室
(二)屏障环境
屏障环境设施符合动物居住的 要求,严格控制人员、物品和空气 的进出,适用于饲育清洁级和/或 无特定病原体(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级实验动物。
实验动物环境与设施
在湿度过低时,某些母鼠拒绝哺乳,有的咬吃仔鼠;同 时对仔鼠发育也有影响。
在温度27℃时,相对湿度低于40%时,大鼠体表的水分 蒸发过快,尾巴失水过多,可导致血管收缩,而引起环状坏 死症(称环尾症、ring tail);
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 Zhang Bing
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 Zhang Bing
5、噪声
(对人和动物的心理、生理动物造成不利影响的声音)
动物房噪声的来源: (1)外环境; (2)饲养室和实验室内的空调、层流柜等设备; (3)人的活动、动物觅食、走动、鸣叫,(大多数实验动 物的听觉音域比人宽)。
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 Zhang Bing
❖压强梯度:洁净区高于污染区 屏障环境:国际上一般认为动物室的静压要比走廊高出 10-50Pa,而走廊又比房外高出20-50Pa; 隔离器环境:与外面高50Pa 但是,感染实验室内必须是负压,且不同级别的实验室其 压差各不相同。
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 Zhang Bing
高温对雄性动物的影响更大,精子生存能力下降,甚至出现睾 丸萎缩。
温度对实验动物的影响表现 :
1、生殖方面 2、 机体抵抗力方面 3、动物形态方面: 4、 动物实验方面: 5、行为和生理机能方面:
如:喜马拉雅兔在20 度环境下饲养,耳、 尾、鼻和四肢尖端长 为白色毛,而在10度 长黑毛。
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 Zhang Bing
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 Zhang Bing
第二章 实验动物环境与设施
第四章、实验动物环境与设施
七、有害气体
实验动物室内可存在氨、硫化氢、甲基硫 醇等特殊气味有害气体,它们是由动物粪尿 发酵分解产生的。其中,氨的浓度最高,因 而常以其浓度作为判断有害气体污染程度的 指标之一。 我国标准规定:设施中的氨浓度应低于 14mg/m3 (20ppm)。
八、空气中的微生物
空气的微生物洁净度是实验动物环境最为重要 的监测指标之一。通常,微生物不能游离于空气 中存活,而是附着于粉尘成为气溶胶。 国家标准规定,设施的空气落下菌数:普通环 境的落下菌数少于或等于30个/皿时,屏障系统 少于或等于3个/皿时,隔离系统应该无检出。
六、空气洁净度(粉尘) 空气洁净度(粉尘)
空气洁净度是指空气中的尘埃粒子含量。粉尘是 指空气中浮游的固体微粒。 粉尘对实验动物和工作人员的健康有极大影响。 亚屏障系统以上级别设施中的空气,必须进行有效过 滤。目前常用三级过滤法, 空气洁净度以空气中粉尘的浓度和粒径大小为指 标,并以达到多少级来表示。我们国家标准:清洁级 屏障系统(即亚屏障系统)的空气洁净度要求达到 100000级,SPF级屏障系统(即屏障系统)达到10000级, 隔离系统达到100级。
第一节 影响实验动物的环境因素
动物性状的表现决定于多种因素,主要是遗传因 素和环境因素的综合结果。动物的基因型受发育环境 (胚胎期和哺乳期)影响而决定其表现型,此表现型又 受动物的邻近环境(包括培育环境和实验场所环境)的 影响而发生变化出现不同的演出型。
实验动物环境因素包括两个方面,即自然因素(包括物理、 化学和生物学因素)和人为因素。这些因素不是孤立的,而 是相互联系而产生影响的。可分为: 1.气候因素:温度、湿度、气流、风速。 2.物理因素:粉尘、光照、噪音。 3.化学因素:空气(氧、二氧化碳)、臭气(氨、硫化氢)。 4.营养因素:饲料、水、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 5.栖居因素:笼具、垫料。 6.生物因素:微生物、寄生虫、遗传因素。 环境对实验动物质量和动物实验结果的影响是多因素的 联合作用。
家畜环境卫生与设施实验报告范文
家畜环境卫生与设施实验报告范文英文回答:Executive Summary.Livestock health and productivity are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their environment. Unsanitary conditions and inadequate facilities can lead to disease, reduced growth, and increased mortality. Proper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is essential for ensuring the well-being of livestock and the profitability of livestock operations.This experimental report evaluates the effectiveness of various environmental sanitation measures and facility designs in improving livestock health and productivity.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on a commercial livestock farm with a history of disease outbreaks and poor animal performance.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implementing comprehensiv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practices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livestock health and production outcomes.Methods.The experimental design involved two phases. In thefirst phase, a baseline assessment wa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existing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on the farm. This included evaluating sanitation practices, facility design, and animal health status.In the second phase, the farm implemented a range of environmental sanitation measures and facility improvements based on the findings of the baseline assessment. These measures included:Improved manure management practices.Enhanced ventilation and air quality control.Regular cleaning and disinfection of facilities.Implementation of biosecurity protocols.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se measures was monitored and evaluated over a period of six months. During this period, animal health records were reviewed, growth rates were measured, and production efficiency was assessed.Results.The results of the experiment demonstrated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in livestock health and productivity follow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measures.Disease Incidence: There was a 25% reduction in the incidence of respiratory and digestive diseases in the animals.Growth Rates: Average daily gain increased by 10% in both beef and dairy animals.Feed Conversion Ratio: The feed conversion ratio improved by 5%, indicating more efficient feed utilization.Mortality Rates: Overall mortality rates decreased by15%, demonstrating improved animal survival.Discussion.The findings of this experimental study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environmental sanitation and facility design in livestock production. Implementing comprehensiv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practices can contribute to improved animal health, increased productivity, and reduced economic losses.The specific measures that were implemented in this study, such as improved manure management, enhanced ventilation, and regular cleaning and disinfection, have been shown to reduce the prevalence of disease-causing pathogens and create a more conducive environment for livestock growth and development.Biosecurity protocols, which were also implemented as part of this study, play a crucial role in preventing the introduction and spread of infectious diseases. By implementing strict biosecurity measures, livestockoperations can minimize the risk of disease outbreaks and protect the health of their animals.Conclusion.The results of this experiment provide compelling evidence that environmental sanitation and facility design are critical factors in livestock health and productivity. By implementing comprehensiv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practices, livestock producers can improve animal well-being, increase production efficiency, and enhance the profitability of their operations.中文回答:执行摘要。
(环境管理)实验动物环境设施控制
实验动物环境设施控制供实验动物保种、繁殖、生产的特定场所,以及动物生存的外部条件,总称为实验动物环境;其中动物房舍、辅助建筑以及所需的各种设备等,若用于动物繁殖、生产的称为实验动物设施,若是用于动物实验的称为动物实验设施。
实验动物环境可分为:•外环境。
是指实验动物设施或动物实验设施以外的周边环境。
如气候或其他自然因素、邻近的民居或厂矿单位、交通和水电资源等。
•内环境。
指实验动物设施或动物实验设施内部的环境。
内环境又细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
前者是指实验动物的饲养间或实验间的整体环境状况;后者是指在动物笼具内,包围着每个动物个体的环境状况,如,温、湿度,气流速度,氨及其他气体的浓度,光照,噪音等等。
实验动物环境条件,对动物的健康和质量,以及对动物实验结果有直接的影响,尤其是高等级的实验动物,环境条件要求严格和恒定。
因而,对环境条件人工控制程度越高,并符合标准化的要求,生活这样环境中的动物,就越具有质量上的保证,一致性的程度就越高,动物实验结果就有更好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也使同类型的实验数据具有可比较的意义。
影响实验动物环境的因素及其控制:•气候因素。
包括有温度、湿度、气流和风速等。
在普通级动物的开放式环境中,主要是自然因素在起作用,仅可通过动物房舍的建筑座向和结构、动物放置的位置和空间密度等方面来作有限的调控。
在隔离系统或屏障、亚屏障系统中的动物,主要是通过各种设备,对上述的因素予以人工控制。
在国家制定的实验动物标准中,对各质量等级动物的环境气候因素控制,都有明确的要求。
•理化因素。
包括有光照、噪音、粉尘、有害气体、杀虫剂和消毒剂等。
这些因素可影响动物各生理系统的功能及生殖机能,需要严格控制,并实施经常性的监测。
普通级动物要在适当的范围内,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此予以监控;尤其是清洁级以上等级的动物,应通过实验动物设施内的各种设备,按国家颁布的各个等级标准,严格予以控制。
•生物因素。
是指实验动物饲育环境中,特别是动物个体周边的生物状况。
实验动物环境与设施
一、名词解释1、普通环境:普通环境设施符合动物居住的基本要求,不能完全控制传染因子,适用于饲育教学等用途的一般实验动物2、屏障环境:屏障环境设施适用于饲育无特定病源体(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级实验动物,这类设施严格控制人员和物品进入,动物来源于无菌、悉生动物或SPF动物种群。
利用空调送风系统形成清洁走廊、动物房、污染走廊、室外的静压差梯度,以防止空气逆向形成的污染。
屏障内人和动物尽量减少直接接触,工作时应戴消毒手套,穿着灭菌工作服等防护用品。
3、隔离环境:隔离环境设施采用无菌隔离器以保证无菌或无外来污染物。
隔离器内的空气、饲料、水、垫料和设备均是无菌的,为了保证这种无菌状态,人不能和动物直接接触,工作人员通过附着于隔离器上的橡胶手套进行操作。
隔离器的空气进入要经过超高效过滤0.5um微粒,滤除率99.97%),一切物品包装灭菌后通过灭菌传递舱移入,动物来自无菌动物、或其哺育的剖腹产动物后代。
该系统的设施适用于饲育无菌们(Germ Free)级及SPF 级实验动物。
二、是非题(下列试题中正确的用(√)号错误的用(×)号)1、在某一温度下空气的最大含水量,称之为这一温度下空气的饱和湿度,(√)2、每立方米空气中实际含水量称之为绝对湿度,(√)3、在某一温度下空气绝对湿度与这一温度下的饱和湿度的比值称之为空气的相对湿度。
实验动物设施的湿度指标是用相对湿度来恒量的。
(√)4、在某一温度下空气的最大含水量,称之为这一温度下空气的相对湿度,实验动物设施的湿度指标是用相对湿度来恒量的。
(X)5、每立方米空气中实际含水量称之为绝对湿度,实验动物设施的湿度指标是用绝对湿度来恒量的。
(X)6、喜玛拉雅兔的毛色基因在10℃以下的环境里表现为兔鼻端和四肢未端毛色为黑色,20C 以上的环境则表现为白色,说明动物性状的表现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7、研究化学物质的毒性反应时,环境温度不同,动物对毒性的反应的LD50可能不同,急性毒性反应曲线也会不一样。
实验动物设施规范及环境标准
温度,℃ 温度 ℃ 最大日温差,℃ 最大日温差 ℃ 相对湿度,% 相对湿度 最小换气次数,次 最小换气次数 次/h 动物笼具周边处气流 速度,m/s 速度 与相通房间的最小静 压差,Pa 压差 空气洁净度,级 空气洁净度 级 沉降菌最大平均浓度, 沉降菌最大平均浓度 个/0.5h,Φ90mm 平皿 Φ 氨浓度指标,mg/m3 氨浓度指标 噪声,dB(A) 噪声 照度 lx 最低工作 照度 动物照度
8.屏障环境设施净化区的人员入口应设置二 次更衣室,二更可兼作缓冲间。 9.动物进入生产区(实验区)宜设置单独通 道,大型动物在入口处宜设置洗浴间。 10. 10.负压屏障环境设施应设置无害化处理设施 或设备、废弃物品、笼具、动物尸体应经 过无害化处理后才能运出实验区。 11.设置检疫室或隔离观察室或两者均设置, 辅助区应设一定面积的库房。
二、实验动物设施分类
1. 普通环境 符合动物居住的基本要求,控制人员和物品、动 物的出入、不能完全 控制传染因子、但能控制野 生动物的进入。 2.屏障环境 屏障环境 严格控制人员、物品和空气的进出。适用于饲育 清洁动物及无特定病原体(specific pathogen free, 简称SPF)实验动物,进入的空气经过初、中、高 效三级过滤,进入的人、动物和物品须由严格的微 生物控制。 3.隔离环境 隔离环境 采用无菌隔离装置、特殊的传递系统,与环境绝对 隔离,适用于饲育SPF及悉生动物和无菌动物。
照明
屏障区配置密闭洁净灯
自控
1.屏障区宜设门禁系统,缓冲间的门宜采用互锁。 2.当出现紧急情况时,所有设置互锁功能的门应处 于开启状态。 3. 3.空气调节系统的电加热器应与风机连锁,并设立 无风断电、超温断电保护及报警装置。 4.电加热器的金属风管 应接地,电加热器前后各 800mm范围内的风管和穿过没有火源等容易起火 部位的管道和保温材料,必须采用不燃材料。 5.必要的通讯、摄像监控装置(如温湿度压差超过 设定范围时声光报警启动工作)
实验动物环境设施及规范化管理
正常生长繁殖以及达到动物实验成功的必要
条件。
第一节 实验动物环境设施的概念
实验动物环境包括外环境和内环境:
1、实验动物外环境:是指动物实验设施以外的环境,如楼与
楼之间的距离、周围的噪声、空气中的尘埃及有害气体等。
2、实验动物内环境:指实验动物赖以生存、繁殖或活动的环 境。又可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大环境是指放置饲养动物笼 具架等辅助设施的实验室;小环境是指动物饲养笼盒内及周 边的各种理化因素,如温湿度、气流、噪声、光照强度、氨
浓度等。内环境直接影响实验动物的质量。
二、实验动物环境设施的分类
(一)按照环境设施的使用功能,可分为实验 动物生产设施、实验动物实验设施 和实验动物特殊实验设施。 (二)按照空气净化和对微生物控制程度,
可分为普通环境、屏障环境和隔离环境。
1、实验动物生产设施(breeding facility for
第四章
实验动物环境设施及规范化管理
苏金华 高级实验师
第一节 实验动物环境设施的概念
第二节 实验动物屏障环境设施
第三节 实验动物相关法律法规
第四节 实验动物屏障环境维护与管理
第一节 实验动物环境设施的概念
一、实验动物环境设施的定义
实验动物环境设施是指进行实验动物饲养、
生产、保种、维持、试验、实验研究等所需
4、普通环境(conventional environment):
符合实验动物居住的基本要求,控制人员和物
品、动物出入,不能完全控制传染因子,适用 于饲育基础级实验动物。
5、屏障环境(barrier environment):符合动
物居住的要求,严格控制人员、物品和空气的进
实验动物环境设施与国家标准1
GB50447-2008 实验动物设施建筑技术规范
• 其中,第4.2.11、 4.3.18、6.1.3、 7.3.3、7.3.7、7.3.8、8.0.6、 8.0.10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 4.2.11负压屏障环境设施应设置无害化处理设 施或设备。废弃物品、笼具、动物尸体应经无害 化处理后才能运出实验区。
饲养场所; 3、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与生活区的距离应符
合GB19489和GB50346的要求
实验动物环境设施与国家标准1
关于设施的功能设置
1、生产区:明确增加了风淋室、消毒后室; 2、动物实验区:明确了风淋室、检疫室、隔离室、
操作室、手术室、消毒后室; 3、基础级大动物检疫间必须与动物饲养区分开设
置; 4、辅助区:明确增加了解剖室、更衣室; 5、动物实验设施应与动物生产设施分开设置; 6、特殊实验设施:满足动物实验设施的要求同时
实验动物环境设施与国家标准1
新国标主要变化概要
1、对标准的范围、引用标准、定义进行了 规范;
2、对设施、环境、工艺布局的规定更具 可操作性;
3、对污水、废弃物及动物尸体处理,笼 具、垫料、饮水、动物运输的规定较为 具体。
实验动物环境设施与国家标准1
关于标题、代码
• 《实验动物 环境及设施》 • 发布时间:2010-12-23 • 实施时间:2011-10-01 • 编码:GB14925—2010代替
实验动物环境设施与国家标准1
(二)按微生物控制程度分类
普通环境、屏障环境和隔离 环境。
有关国家设施环境标准 (GB14925----2001)
实验动物环境设施与国家标准1
实验动物作废与现行的国家标准列表
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最新版】
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14925-2001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及实验环境条件和设施的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同时规定了垫料、饮水和笼具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一切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实验场所的环境条件及设施设计、施工、工程验收及经常性监督管理。
2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 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6-1993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 4792-1984 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GB 5794-1985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8978-1996 污水排放综合标准GB 50243-1997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59-1996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照名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J 73-1984 洁净厂房设计规范GBJ 68-1984 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JGJ-71-1990 洁净室施工及验收规范3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实验动物指经人工饲育,对其携带微生物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的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
3.2 实验动物繁育、生产设施指同于实验动物繁育、生产的建筑物、设备以及运营管理在内的总和。
3.3 动物实验设施指以研究、试验、教学、生物制品、药品生产等为目的进行实验动物饲育、试验的建筑物、设备以及运营管理在内的总和。
4环境及设施4.1 选址4.1.1 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及实验场所应避开自然疫源地。
4.1.2 宜选在环境空气质量及自然环境条件较好的区域。
4.1.3 宜远离铁路、码头、飞机场、交通要道以及散发大量粉尘和有害气体的工厂、贮仓、堆场等有严重空气污染、振动或噪声干扰的区域。
若不能远离上述区域则应布置在当地夏季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
实验动物环境与设施
一、名词解释1、普通环境:普通环境设施符合动物居住的基本要求,不能完全控制传染因子,适用于饲育教学等用途的一般实验动物2、屏障环境:屏障环境设施适用于饲育无特定病源体(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级实验动物,这类设施严格控制人员和物品进入,动物来源于无菌、悉生动物或SPF动物种群。
利用空调送风系统形成清洁走廊、动物房、污染走廊、室外的静压差梯度,以防止空气逆向形成的污染。
屏障内人和动物尽量减少直接接触,工作时应戴消毒手套,穿着灭菌工作服等防护用品。
3、隔离环境:隔离环境设施采用无菌隔离器以保证无菌或无外来污染物。
隔离器内的空气、饲料、水、垫料和设备均是无菌的,为了保证这种无菌状态,人不能和动物直接接触,工作人员通过附着于隔离器上的橡胶手套进行操作。
隔离器的空气进入要经过超高效过滤0.5um微粒,滤除率99.97%),一切物品包装灭菌后通过灭菌传递舱移入,动物来自无菌动物、或其哺育的剖腹产动物后代。
该系统的设施适用于饲育无菌们(Germ Free)级及SPF 级实验动物。
二、是非题(下列试题中正确的用(√)号错误的用(×)号)1、在某一温度下空气的最大含水量,称之为这一温度下空气的饱和湿度,(√)2、每立方米空气中实际含水量称之为绝对湿度,(√)3、在某一温度下空气绝对湿度与这一温度下的饱和湿度的比值称之为空气的相对湿度。
实验动物设施的湿度指标是用相对湿度来恒量的。
(√)4、在某一温度下空气的最大含水量,称之为这一温度下空气的相对湿度,实验动物设施的湿度指标是用相对湿度来恒量的。
(X)5、每立方米空气中实际含水量称之为绝对湿度,实验动物设施的湿度指标是用绝对湿度来恒量的。
(X)6、喜玛拉雅兔的毛色基因在10℃以下的环境里表现为兔鼻端和四肢未端毛色为黑色,20C 以上的环境则表现为白色,说明动物性状的表现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7、研究化学物质的毒性反应时,环境温度不同,动物对毒性的反应的LD50可能不同,急性毒性反应曲线也会不一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及实验环境条件和设施的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同时规定了垫料、饮水和笼具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一切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实验场所的环境条件及设施设计、施工、工程验收及经常性监督管理。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6-1993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 4792-1984 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GB 5749-1985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8978-1996 污水排放综合标准GB 50243-1997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59-1996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照明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J73-1984 洁净厂房设计规范GBJ 68-1984 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JGJ-71-1990 洁净室施工及验收规范3 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实验动物指经人工饲育,对其携带微生物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的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
3.2 实验动物繁育、生产设施指用于实验动物繁育、生产的建筑物、设备以及运营管理在内的总和。
3.3 动物实验设施指以研究、试验、教学、生物制品、药品生产等为目的进行实验动物饲育、试验的建筑物、设备以及运营管理在内的总和。
4 环境及设施4.1 选址4.1.1 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及实验场所应避开自然疫源地。
4.1.2 宜选在环境空气质量及自然环境条件较好的区域。
4.1.3 宜远离铁路、码头、飞机场、交通要道以及散发大量粉尘和有害气体的工厂、贮仓、堆场等有严重空气污染、振动或噪声干扰的区域。
若不能远离上述区域则应布置在当地夏季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
4.1.4 实验动物繁育、生产、实验设施应与生活区保持大于50m的距离。
4.2 建筑卫生要求4.2.1 动物繁育、生产、实验场所所有围护结构材料均应无毒、无放射性。
4.2.2 内墙表面应光滑平整,阴阳角均为圆弧形,易于清洗、消毒。
墙面应采用不易脱落、耐腐蚀、无反光、耐冲击的材料。
地面应防滑、耐磨、无渗漏。
天花板应耐水、耐腐蚀。
4.3 建筑设施要求4.3.1 建筑物门、窗应有良好的密封性。
4.3.2 走廊宽度不应小于1.5米,门宽度不应小于1.0米。
4.3.3 动物繁育、生产及实验室通风空调系统保持正压操作,应合理组织气流布置送排风口的位置,避免死角,避免断流,避免短路。
4.3.4 各类环境控制设备应定期维修保养。
4.3.5 动物繁育、生产、实验室的电力负荷等级,应根据工艺要求确定。
应备有应急电源。
4.3.6 室内的配电设备,应选择不易积尘的设备,并应暗装。
电气管线应暗敷,由非洁净区进入洁净区的电气管线管口,应采取可靠的密封措施。
5 环境条件分类及技术指标要求5.1 分类5.1.1 普通环境:该环境设施符合动物居住的基本要求,不能完全控制传染因子,适用于饲育教学等用途的普通级实验动物。
5.1.2 屏障环境:该环境设施适用于饲育清洁实验动物及无特定病原体(SPF,specific pathogen free)实验动物,该环境严格控制人员、物品和环境空气的进出。
5.1.3 隔离环境:该环境设施采用无菌隔离装置以保存无菌或无外来污染动物。
隔离装置内的空气、饲料、水、垫料和设备均为无菌,动物和物料的动态传递须经特殊的传递系统,该系统既能保证与环境的绝对隔离,又能满足转运动物时保持内环境一致。
该环境设施适用于饲育无特定病原体(SPF)、悉生(Gnotobiotic)及无菌(germ free)实验动物。
5.2 技术指标要求5.2.1 实验动物繁育、生产设施环境指标应符合表1所列要求。
5.2.2 动物实验设施环境指标应符合表2所列要求。
表1 实验动物繁育、生产设施环境指标(静态)表2 动物实验设施(设备3))环境指标(静态)6 工艺对设施区域设置的要求6.1 区域布局6.1.1 前区的设置:包括办公室、维修室、库房、饲料室、一般走廊。
6.1.2 饲育区的设置6.1.2.1 繁育、生产区:包括隔离检疫室、缓冲间、育种室、扩大群饲育室、生产群饲育室、待发室、清洁物品贮藏室、清洁走廊、污物走廊。
6.1.2.2 动物实验区:包括缓冲间、实验饲育间、清洁物品贮藏室、清洁走廊、污物走廊。
6.1.2.3 辅助区:包括仓库、洗刷间、废弃物品存放处理间(设备)、密闭式实验动物尸体冷藏存放间(设备)、机械设备室、淋浴间、工作人员休息室。
6.2 其他设施设置6.2.1 屏障环境和隔离环境均应在压强变化相交接处设有缓冲设置。
6.2.2 动物实验区的设施应与饲养繁育系统分开设置。
6.2.3 有关放射性实验操作应参照GB 4792实施。
6.2.4 带烈性传染性、致癌、使用剧毒物质的动物实验,均应在负压隔离设施或有严格防护的设备内操作。
此类设施(设备)须具有特殊的传递系统,确保在动态传递过程中与外环境的绝对隔离,排出气体和废物须经无害化处理。
应体现“人、动物、环境”的三保护原则。
6.3 设施与设备6.3.1 在实验环境中设置设备时,其设备性能和指标,均须与环境设施指标要求相一致(表1、表2)。
6.3.2 不同实验要求的正压、负压设备,必须达到环境设施的指标,方能取得相应的证书。
7 废弃物及动物尸体处理z7.1 废弃物应作无害化处理并应达到GB 8978的要求。
7.2 动物尸体应立即焚烧处理,其排放物应达到医院污物焚烧排放规定要求。
8 笼具、垫料、饮水8.1 笼具8.7.1 应选用无毒、耐腐蚀、耐高温、易清洗、易消毒灭菌的耐用材料制成的笼具。
8.1.2 各类动物所占笼具最小面积应满足表3的要求。
笼具内外边角均应圆滑、无锐口。
表3 各类动物所需居所最小空间8.2垫料8.2.1 垫料应选用吸湿性好、尘埃少、无异味、无毒性、无油脂的材料。
8.2.2 垫料须经消毒、灭菌后方可使用。
8.3 饮水8.3.1 普通实验动物饮水应符合GB 5749的要求。
8.3.2 屏障和隔离环境内饲养的实验动物饮用水须经灭菌处理。
9 动物运输z9.1 动物运输应符合安全和微生物控制等级要求。
不同品种、品系和等级的动物不得混合装运。
9.2 动物运输应配置专用车辆,专人负责,定期消毒、保洁,车辆应装有空调设备。
9.3 运输笼具须经消毒、灭菌后方可回收使用。
10 检测方法检测方法见本标准附录A~附录I。
附录 A(标准的附录)环境温湿度测定A1 测定条件A1.1 实验动物设施环境温度测定应在动物设施竣工空调系统运转48h后或设施正常运行之中进行测定。
测定时,应根据设施设计要求的空调和洁净等级确定动物饲育区及实验工作区,并在区内布置测点。
A1.1.1 一般饲育室应选择动物笼具放置区域范围为动物饲育区。
A1.1.2 恒温恒湿房间离围护结构0.5m,离地高度0.1 m-2.0m处为饲育区。
A1.1.3 洁净房间垂直平行流和乱流的饲育区与恒温恒湿房间相同。
A1.2 测量仪器A1.2.1 测量仪器精密度为0.1以上标准水银干湿温度计及热敏电阻式数字型温湿度测定仪。
A1.2.2 测量仪器应定期检定。
A2 测定方法A2.1 当设施环境温度波动范围>±2℃,室内相对湿度波动范围>10%时,温湿度测定宜连续进行8h,每次测定间隔为15min-30min。
附录 B(标准的附录)环境气流速度测定B1 测定条件B1.1 在实验设施运转接近设计负荷,连续运行48h以上进行测定。
B1.2 测量仪器B1.2.1 测量仪器为精密度为0.01以上的热球式电风速计,或智能化数字显示式风速计,校准仪器后进行检测。
B1.2.2 测量仪器应定期检定。
B2 测定方法B2.1 实验动物饲养设施和动物实验设施,应根据设计要求和使用目的确定动物饲育区和实验工作区,要在区内布置测点。
B2.1.1 一般空调房间应选择放置实验动物用具的具有代表性的位置及室内中心位置布点。
B2.1.2 恒温恒湿设施应选择在离围护结构0.5m,离地高度1.0m及室内中心位置布点。
B2.2 测定方法B2.2.1 检测在洁净试验区或动物饲育区内进行,当无特殊要求时,于地面高度1.0m处进行测定。
B2.2.2 乱流洁净室按洁净面积≤50m2至少布置测定5个测点,每增加20-50m2增加3-5个位点。
B3 数据整理B3.1 每个测点的数据应在测试仪器稳定运行条件下测定,数字稳定10s后读取。
B3.2 乱流洁净室内取各测定点平均值,并根据各测点各次测定值判定室内气流速度变动范围及稳定状态。
附录 C(标准的附录)环境换气次数测定C1 测定条件C1.1 在实验动物设施运转接近设计负荷连续运行48h以上进行测定。
C1.2 测量仪器C1.2.1 测量仪器为精密度为0.01以上的热球式电风速计或智能化数字显示式风速计,校准仪器后进行检测。
C1.2.2 测量仪器应定期检定。
C2 测定方法C2.1 通过测定送风口风量(正压式)或出风口风量(负压式)及室内容积来计算换气次数。
C2.2 风口为圆形时,直径在200mm以下者,在径向上选取2个测定点进行测定;直径在200mm~300mm时,用同心圆做2个等面积环带,在径向上选取4个测定点进行测定;直径为300mm~600mm时,做成3个同心圆,在径向上选取6个点;直径>600mm时,做成5个同心圆测定10个点,求出风速平均值。
C2.3 风口为方形或长方形者,应将风口断面分成100mm×150mm以下的若干个等分面积,分别测定各个等分面积中心点的风速,求出平均值,作为平均风速。
C2.4 在装有圆形进风口的情况下,可应用与之管径相等、1000mm长的辅助风道或应用风斗型辅助风道,按C2.2中所述方法取点进行测定;如送风口为方形或长方形,则应用相应形状截面的辅助风道,按2.3中所述方法取样进行测定。
C3 计算结果C3.1 按式(C1)求得换气量。
-Q=3600Sv………………………………(C1)式中:Q——所求换气量,m3/h;S——有效横截面积,m2;——平均风速,m/s。
换气量再乘以校正系数即可求得标准状态下的换气量。
校正系数进风口为1.0,出风口为0.8,以20℃为标准状态按式(C2)进行换算: -Q0=3600(273+20/273+t)Sv(C2)………………(C2)式中:Q0——为标准状态时的换气量,Nm3/h;t——为送风温度,℃;v——平均风速,m/s。
换气次数则由式(C3)求得:式中:n——为换气次数,次/h;Q——为送风量,m3/h;V——为室内容积,m3。
附录 D(标准的附录)环境梯度压差测定方法D1 检测条件D1.1 静态检测在洁净实验动物设施空调送风系统连续运行48h以上,已处于正常运行状态,工艺设备已安装,设施内无动物及工作人员的情况下进行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