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脐调元气论脐疗的机制_高树中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高树中. 一针疗法[M]. 济南:济南出版社,2006:105- 113. [5] 高树中. 中医脐疗大全[M]. 济南:济南出版社,1992:15- 30.
273
无论在部位还是生理病理上,脐关、膈关与三焦 都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在部位上人体三焦的划分 以膈、脐为界。膈以上为上焦,膈以下、脐以上为中焦, 脐以下为下焦。生理上,膈关、脐关是人体三焦重要的 关口和枢纽,是人体深部元气汇聚和转输于五脏之处, 是供应五脏营养和活力的动力之源。元气以三焦为道 路,通过三焦布散到机体上下、表里、内外。其中,脐关是
中焦和下焦的关口和枢纽,膈关是中焦和上焦的关口 和枢纽,即脐是三焦将元气由下焦转输至中焦的“关”, 膈是三焦将元气由中焦转输至上焦的“关”。在病理上, 脐关、膈关一旦出现问题,三焦的功能就要受到影响。 三焦为元气通行之所,元气的运行障碍直接影响到五 脏六腑的功能,甚至出现“病入膏肓”的危证。“病入膏 肓”中的“膏”为膈之所在,“肓”为脐之所在,《内经》认 为“伏梁”、“病深者,其声哕”即是指此而言,是部位最 深和最难以治疗的病证,可见脐关、膈关的重要性。 3 调节元气是脐疗取得疗效的关键
脐隶属于任脉,通过经络与全身五脏六腑、四肢 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相联系。十二经脉、奇经八 脉有的直接过脐,或者间接与脐脉气相通。前贤关于 脐的论述很多,临床应用也非常广泛。我们认为肚脐 深部恰是人体太极和命门所在之处,也即是元气的发 生之处 。 [2] 2 三焦与脐关、膈关 2.1 三焦为元气通行之所 元气是人体诸气中最根 本、最重要的,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在人体 究竟是如何布散、流通的呢?《难经·三十一难》早已明 确 指 出 :“ 三 焦 者 ,水 谷 之 道 路 ,气 之 所 终 始 也 。”《难 经·三十八难》曰:“所以腑有六者,谓三焦也。有原气 之别焉,主持诸气,有名而无形。”《难经·六十六难》则 称三焦为“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 腑”。从《难经》的这些论述可以看出,三焦是诸气上下 运行的通路。其中元气自下而上运行至胸中,然后通 过肺的宣发、肃降和朝百脉的功能运行至全身。
以后历代医家对三焦的部位、形态,特别是功能 作了相关论述,如《难经注疏》解释三焦之焦乃“骨肉 藏府空隙之会”;《类经》认为三焦为“气之出入通道”; 而《中藏经》则把三焦的功用表述得淋漓尽致:“三焦 者 ,总 领 五 脏 、六 腑 、荣 卫 、经 络 、内 外 左 右 上 下 之 气 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 和内调外,荣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者……三焦 之气和则内外和,逆则内外逆。”
三焦为元气通行之路,由于三焦无所不包,元气无 所不达,所以脐疗法理论上也应无所不治。根据当代脐 疗专著《中医脐疗大全》的记载,脐疗对消化、呼吸、泌 尿、生殖、神经、心血管等系统均有作用,并能增强机 体的免疫力,可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皮肤、五官 科等 100 多种疾病的治疗,并可用于养生保健 。 [5]
元气,即先天之气,由肾中精气所化生。元气的主 要功能是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温煦和激发各个脏腑、 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 最基本物质,是机体生命的原动力。元气对机体的重要 作用,为临床通过调理元气治疗疾病提供了理论基础。 元气,《难经》又称“原气”。在《难经》中明确指出了脐 下为元气所聚、所生之处,如《难经·八难》记载:“诸十 二经脉者,皆系于脐下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谓 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 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在 《难经·六十六难》也有类似记载:“脐下肾间动气者, 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
制,并对脐疗的临床应用作了简要阐述。
[关键词] 脐;元气;脐疗;作用机制
[中图分类号] R24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 659X(2009)04- 0272- 02
脐疗法作为中医独特疗法已有 2 000 多年的发展 历史,早在长沙马王堆 3 号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 中就已经有了肚脐填药、敷药、涂药及角灸等关于脐 疗法的记载。本文试结合《黄帝内经》、《难经》的论述, 特别是脐疗对元气的调节作用,对脐疗的作用机制阐 述如下。 1 脐下为元气所聚之处
[参考文献]
[1] 张锡纯. 医学衷中参西录(第二册)[M].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 版社,1957:9.
[2] 高树中. 脐疗与太极 - 命(门)- 元(气)- 气(化)学说[J]. 甘肃中 医,1994,7(4):30.
[3] 杨凤珍,王健,烟建华. 《难经》命门元气三焦理论在 HIV/AIDS 中应用初探[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9(8):4- 5.
元 气 自 下 而 上 运 行 至 胸 中 ,然 后 通 过 肺 的 宣 发 、 肃降和朝百脉的功能运行至全身。元气在输注、经过、 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原穴多分 布于腕踝关节附近,即“四关”中的腕关与踝关。上文 我 们 已 经 提 到 ,元 气 是“ 五 脏 六 腑 之 本 ,十 二 经 脉 之 根”,是“人之根本”,而腕、踝、膈、脐四关又是元气经 过、留止和汇聚的四个部位,位于这四个部位的十二 原穴就是脏腑元气汇集之处,所以十二原穴也就自然 可以反映全身元气和五脏的情况,并可以治疗五脏之 疾,这在《灵枢·九针十二原》中已经有了明确论述。
[收稿日期] 2009- 06- 02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 计划)项目(编号: 2007CB512703) [作者简介] 高树中(1962-),男,山东临朐人,教授,主任医师,主 要从事针灸、经穴研究。 [通讯作者] 王秀英,Tel:0531- 82092678
也,纪因 缊化醇,胚胎初结,中间一点动气,似有脂膜绕 护,乃先天资始之气,即气海中之元气也。此元气得母 荫育,渐渐充盛,以生督任二脉;又渐渐充盛,其气冲 开督脉,由后上升,复通于任脉,由前下降,以生全身; 迨至官骸脏腑皆备,肺能呼吸,遂接后天之根,而脱离 母腹矣。”[1]可见,脐与元气的关系密切。不仅如此,脐 下、脐周还可以诊察五脏的功能状态。
关于脐与元气的关系,以后历代文献也有类似记 载,多从生理、病理方面论述。如明代张景岳在《类经 附翼》中记载:“人之初生,生由脐带,脐接丹田,是为 气海,即命门也……夫生之门即死之户,所以人之盛 衰安危皆系于此者,以其为生气之源,而气强则强,气 衰则病,此虽至阴之地,而实元阳之宅。”指出了脐与 元气的密切关系。《景岳全书》进一步强调元气对五脏 的作用:“命门为元气之根,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 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张锡纯则认为:“人之始生
脐疗法是指将药物做成适当剂型(如糊、散、丸、 膏 等)敷 于 脐 部 ,或 在 脐 部 给 以 某 些 物 理 刺 激(如 艾 灸、针刺、热敷、拔罐等)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通过上文分析我们已经知道,脐下是元气所聚之 处,所以通过刺激脐部,可激发脐深部的元气,进而使 元气通过“脐关”沿三焦道路向全身通达。由于元气是 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机体生命的原动 力,所以元气和达,则气机通利,脏腑功能正常。正如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所云:“五脏元真通 畅,人即安和。”可见,调节元气是脐疗作用的关键。
从脐调元气论脐疗的机制
高树中,衣华强,马玉侠,公春荣,刘 兵,王秀英
(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5)
[摘要] 元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机体生命的原动力。脐疗法是重要的中医外治法,广泛运用
于临床。从《黄帝内经》、《难经》中关于元气、三焦、脐关、膈关等方面的论述着手,重点探讨了脐对元气调整的作用机
从以上论述我们不难看出,元气以三焦为通道, 布散全身,全面地促进和调控全身各脏腑经络、形体 官窍的生理活动,元气一旦亏少或元阴元阳失衡,则 会产生较为严重的病变。所以,通过对脐进行刺激,可 以直接激发元气,从而对全身各种疾病起到直接或间 接的治疗作用。 4 结论
《黄帝内经》、《难经》是中医学的重要典籍之一, 其中诸多论述对脐疗理论的发展和临床实践有重要 的指导意义。特别是《难经》关于元气、命门、脐与元气 的关系等论述,为脐疗法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 础。我们应在临床运用脐疗法治疗疾病的同时,来深 刻体会脐在元气调节中的作用,通过临床实践来深化 对脐疗机制的认识。
那么,除十二原穴外,腕、踝、膈、脐这四关又是如 何治疗全身五脏疾病的呢?关于腕、踝两关,十二原穴 都位于腕、踝附近,现代总结出来的腕踝针疗法就是 腕、踝两关可以治疗五脏之疾的最好证明。关于脐关, 现在关于脐疗的论文已达数千篇,专著 20 余本,可以 治疗包括五脏在内的全身疾病。关于膈关,其部位即 是膏之原鸠尾穴所在之处,又称“心口”。在《灵枢·师 传》记载:“岐伯曰:五脏六腑者,心为之主,缺盆为之 道,骷骨有余,以候骨曷骨亏。”
DOI:10.16294/j.cnki.1007-659x.2009.04.003
第 33 卷 第 4 期 2020090年9 年7 月7 月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山SH东A中N医DO药N大G学U学NI报VERSITY OF TCM
·“973”脐疗研究·
Vol.33,Nwenku.baidu.com.4 第 33 J卷ul第.20409期
由以上论述我们得知,元气通过三焦这个“有名 而无形”的道路,布散到全身上下表里内外。三焦通行
272
2009 年 7 月
高树中等:从脐调元气论脐疗的机制
第 33 卷第 4 期
元气,是人体元气升降出入、通达脏腑组织的道路。三 焦为脏腑功能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空间,成为机体物质 交换、物质运动发生的一个重要场所,三焦通则元气 达,三焦畅则元气和。于是,《难经》关于命门 - 元气 - 三 焦的理论,便构成了贯通一体的以元气为中心的独特 理论体系 。 [3] 2.2 四关主治五脏病与脐关、膈关 《灵枢·九针十二 原》记载:“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 关,四关主治五脏。”其中“四关”具体内容,我们在考 查 历 代 医 家 论 述 ,结 合 十 二 原 穴 划 分(肺 、心 、肝 、脾 、 肾各有两个原穴,及膏之原鸠尾、肓之原脖胦)、《难经》 关于元气在人体运行的记载及临床实践的基础上,认 为四关是指腕、踝、脐、膈四部位,是元气经过、留止和 汇聚的地方。对相应原穴或部位进行刺激,有利于激 发人体之元气 。 [4]
骨曷骨亏,即现在解剖的胸骨剑突,其内即膈,其下正 是鸠尾穴处。后世医家的临床实践证明,鸠尾穴即“心 口”,可以治疗五脏六腑疾患,其中的代表就是清代外 治宗师吴尚先,其在《理瀹骈文》中有如是记载:“若脏 腑,则视病所在,上贴心口,中贴脐眼,下贴丹田。或兼 贴心俞与心口对,命门与脐眼对……”其中相关的记 载还有很多。
273
无论在部位还是生理病理上,脐关、膈关与三焦 都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在部位上人体三焦的划分 以膈、脐为界。膈以上为上焦,膈以下、脐以上为中焦, 脐以下为下焦。生理上,膈关、脐关是人体三焦重要的 关口和枢纽,是人体深部元气汇聚和转输于五脏之处, 是供应五脏营养和活力的动力之源。元气以三焦为道 路,通过三焦布散到机体上下、表里、内外。其中,脐关是
中焦和下焦的关口和枢纽,膈关是中焦和上焦的关口 和枢纽,即脐是三焦将元气由下焦转输至中焦的“关”, 膈是三焦将元气由中焦转输至上焦的“关”。在病理上, 脐关、膈关一旦出现问题,三焦的功能就要受到影响。 三焦为元气通行之所,元气的运行障碍直接影响到五 脏六腑的功能,甚至出现“病入膏肓”的危证。“病入膏 肓”中的“膏”为膈之所在,“肓”为脐之所在,《内经》认 为“伏梁”、“病深者,其声哕”即是指此而言,是部位最 深和最难以治疗的病证,可见脐关、膈关的重要性。 3 调节元气是脐疗取得疗效的关键
脐隶属于任脉,通过经络与全身五脏六腑、四肢 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相联系。十二经脉、奇经八 脉有的直接过脐,或者间接与脐脉气相通。前贤关于 脐的论述很多,临床应用也非常广泛。我们认为肚脐 深部恰是人体太极和命门所在之处,也即是元气的发 生之处 。 [2] 2 三焦与脐关、膈关 2.1 三焦为元气通行之所 元气是人体诸气中最根 本、最重要的,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在人体 究竟是如何布散、流通的呢?《难经·三十一难》早已明 确 指 出 :“ 三 焦 者 ,水 谷 之 道 路 ,气 之 所 终 始 也 。”《难 经·三十八难》曰:“所以腑有六者,谓三焦也。有原气 之别焉,主持诸气,有名而无形。”《难经·六十六难》则 称三焦为“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 腑”。从《难经》的这些论述可以看出,三焦是诸气上下 运行的通路。其中元气自下而上运行至胸中,然后通 过肺的宣发、肃降和朝百脉的功能运行至全身。
以后历代医家对三焦的部位、形态,特别是功能 作了相关论述,如《难经注疏》解释三焦之焦乃“骨肉 藏府空隙之会”;《类经》认为三焦为“气之出入通道”; 而《中藏经》则把三焦的功用表述得淋漓尽致:“三焦 者 ,总 领 五 脏 、六 腑 、荣 卫 、经 络 、内 外 左 右 上 下 之 气 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 和内调外,荣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者……三焦 之气和则内外和,逆则内外逆。”
三焦为元气通行之路,由于三焦无所不包,元气无 所不达,所以脐疗法理论上也应无所不治。根据当代脐 疗专著《中医脐疗大全》的记载,脐疗对消化、呼吸、泌 尿、生殖、神经、心血管等系统均有作用,并能增强机 体的免疫力,可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皮肤、五官 科等 100 多种疾病的治疗,并可用于养生保健 。 [5]
元气,即先天之气,由肾中精气所化生。元气的主 要功能是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温煦和激发各个脏腑、 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 最基本物质,是机体生命的原动力。元气对机体的重要 作用,为临床通过调理元气治疗疾病提供了理论基础。 元气,《难经》又称“原气”。在《难经》中明确指出了脐 下为元气所聚、所生之处,如《难经·八难》记载:“诸十 二经脉者,皆系于脐下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谓 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 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在 《难经·六十六难》也有类似记载:“脐下肾间动气者, 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
制,并对脐疗的临床应用作了简要阐述。
[关键词] 脐;元气;脐疗;作用机制
[中图分类号] R24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 659X(2009)04- 0272- 02
脐疗法作为中医独特疗法已有 2 000 多年的发展 历史,早在长沙马王堆 3 号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 中就已经有了肚脐填药、敷药、涂药及角灸等关于脐 疗法的记载。本文试结合《黄帝内经》、《难经》的论述, 特别是脐疗对元气的调节作用,对脐疗的作用机制阐 述如下。 1 脐下为元气所聚之处
[参考文献]
[1] 张锡纯. 医学衷中参西录(第二册)[M].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 版社,1957:9.
[2] 高树中. 脐疗与太极 - 命(门)- 元(气)- 气(化)学说[J]. 甘肃中 医,1994,7(4):30.
[3] 杨凤珍,王健,烟建华. 《难经》命门元气三焦理论在 HIV/AIDS 中应用初探[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9(8):4- 5.
元 气 自 下 而 上 运 行 至 胸 中 ,然 后 通 过 肺 的 宣 发 、 肃降和朝百脉的功能运行至全身。元气在输注、经过、 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原穴多分 布于腕踝关节附近,即“四关”中的腕关与踝关。上文 我 们 已 经 提 到 ,元 气 是“ 五 脏 六 腑 之 本 ,十 二 经 脉 之 根”,是“人之根本”,而腕、踝、膈、脐四关又是元气经 过、留止和汇聚的四个部位,位于这四个部位的十二 原穴就是脏腑元气汇集之处,所以十二原穴也就自然 可以反映全身元气和五脏的情况,并可以治疗五脏之 疾,这在《灵枢·九针十二原》中已经有了明确论述。
[收稿日期] 2009- 06- 02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 计划)项目(编号: 2007CB512703) [作者简介] 高树中(1962-),男,山东临朐人,教授,主任医师,主 要从事针灸、经穴研究。 [通讯作者] 王秀英,Tel:0531- 82092678
也,纪因 缊化醇,胚胎初结,中间一点动气,似有脂膜绕 护,乃先天资始之气,即气海中之元气也。此元气得母 荫育,渐渐充盛,以生督任二脉;又渐渐充盛,其气冲 开督脉,由后上升,复通于任脉,由前下降,以生全身; 迨至官骸脏腑皆备,肺能呼吸,遂接后天之根,而脱离 母腹矣。”[1]可见,脐与元气的关系密切。不仅如此,脐 下、脐周还可以诊察五脏的功能状态。
关于脐与元气的关系,以后历代文献也有类似记 载,多从生理、病理方面论述。如明代张景岳在《类经 附翼》中记载:“人之初生,生由脐带,脐接丹田,是为 气海,即命门也……夫生之门即死之户,所以人之盛 衰安危皆系于此者,以其为生气之源,而气强则强,气 衰则病,此虽至阴之地,而实元阳之宅。”指出了脐与 元气的密切关系。《景岳全书》进一步强调元气对五脏 的作用:“命门为元气之根,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 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张锡纯则认为:“人之始生
脐疗法是指将药物做成适当剂型(如糊、散、丸、 膏 等)敷 于 脐 部 ,或 在 脐 部 给 以 某 些 物 理 刺 激(如 艾 灸、针刺、热敷、拔罐等)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通过上文分析我们已经知道,脐下是元气所聚之 处,所以通过刺激脐部,可激发脐深部的元气,进而使 元气通过“脐关”沿三焦道路向全身通达。由于元气是 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机体生命的原动 力,所以元气和达,则气机通利,脏腑功能正常。正如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所云:“五脏元真通 畅,人即安和。”可见,调节元气是脐疗作用的关键。
从脐调元气论脐疗的机制
高树中,衣华强,马玉侠,公春荣,刘 兵,王秀英
(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5)
[摘要] 元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机体生命的原动力。脐疗法是重要的中医外治法,广泛运用
于临床。从《黄帝内经》、《难经》中关于元气、三焦、脐关、膈关等方面的论述着手,重点探讨了脐对元气调整的作用机
从以上论述我们不难看出,元气以三焦为通道, 布散全身,全面地促进和调控全身各脏腑经络、形体 官窍的生理活动,元气一旦亏少或元阴元阳失衡,则 会产生较为严重的病变。所以,通过对脐进行刺激,可 以直接激发元气,从而对全身各种疾病起到直接或间 接的治疗作用。 4 结论
《黄帝内经》、《难经》是中医学的重要典籍之一, 其中诸多论述对脐疗理论的发展和临床实践有重要 的指导意义。特别是《难经》关于元气、命门、脐与元气 的关系等论述,为脐疗法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 础。我们应在临床运用脐疗法治疗疾病的同时,来深 刻体会脐在元气调节中的作用,通过临床实践来深化 对脐疗机制的认识。
那么,除十二原穴外,腕、踝、膈、脐这四关又是如 何治疗全身五脏疾病的呢?关于腕、踝两关,十二原穴 都位于腕、踝附近,现代总结出来的腕踝针疗法就是 腕、踝两关可以治疗五脏之疾的最好证明。关于脐关, 现在关于脐疗的论文已达数千篇,专著 20 余本,可以 治疗包括五脏在内的全身疾病。关于膈关,其部位即 是膏之原鸠尾穴所在之处,又称“心口”。在《灵枢·师 传》记载:“岐伯曰:五脏六腑者,心为之主,缺盆为之 道,骷骨有余,以候骨曷骨亏。”
DOI:10.16294/j.cnki.1007-659x.2009.04.003
第 33 卷 第 4 期 2020090年9 年7 月7 月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山SH东A中N医DO药N大G学U学NI报VERSITY OF TCM
·“973”脐疗研究·
Vol.33,Nwenku.baidu.com.4 第 33 J卷ul第.20409期
由以上论述我们得知,元气通过三焦这个“有名 而无形”的道路,布散到全身上下表里内外。三焦通行
272
2009 年 7 月
高树中等:从脐调元气论脐疗的机制
第 33 卷第 4 期
元气,是人体元气升降出入、通达脏腑组织的道路。三 焦为脏腑功能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空间,成为机体物质 交换、物质运动发生的一个重要场所,三焦通则元气 达,三焦畅则元气和。于是,《难经》关于命门 - 元气 - 三 焦的理论,便构成了贯通一体的以元气为中心的独特 理论体系 。 [3] 2.2 四关主治五脏病与脐关、膈关 《灵枢·九针十二 原》记载:“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 关,四关主治五脏。”其中“四关”具体内容,我们在考 查 历 代 医 家 论 述 ,结 合 十 二 原 穴 划 分(肺 、心 、肝 、脾 、 肾各有两个原穴,及膏之原鸠尾、肓之原脖胦)、《难经》 关于元气在人体运行的记载及临床实践的基础上,认 为四关是指腕、踝、脐、膈四部位,是元气经过、留止和 汇聚的地方。对相应原穴或部位进行刺激,有利于激 发人体之元气 。 [4]
骨曷骨亏,即现在解剖的胸骨剑突,其内即膈,其下正 是鸠尾穴处。后世医家的临床实践证明,鸠尾穴即“心 口”,可以治疗五脏六腑疾患,其中的代表就是清代外 治宗师吴尚先,其在《理瀹骈文》中有如是记载:“若脏 腑,则视病所在,上贴心口,中贴脐眼,下贴丹田。或兼 贴心俞与心口对,命门与脐眼对……”其中相关的记 载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