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二节 国共合作中的斗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国共合作中的斗争

• •
一、合作初期的风波 1、1923年国民党改组准备过程中,首先跳出 来反对国共合作的是上海国民党本部(张继、 谢持、彭素民)和广东支部(冯自由、邓泽如) 等,他们宣称“党内不可有党”。进而于 1923年11月29日,邓泽如等11人联名上书孙 中山,弹劾共产党。 2、国民党一大召开期间,围绕一大宣言和党 章草案也发生了激烈争论。 3、1924年6月党团事件
• (3)结果 • 这两次事件是统一战线中国共力量消 长的分水岭,经过较量,蒋介石进一 步扩张了权势,为以后的反革命奠定 了基础。
• 这时正在广州考察的联共(布)中央委员、苏联红军政治 部主任依文诺斯基(到中国化名为布勃诺夫)为团长的苏 联使团对蒋介石的反苏反共行为没有抗议,而采取了采 协、退让。3月22日,使团通过苏联驻广州领事馆代表 询问蒋介石这是对人的问题还是对俄的问题,蒋介石答 复说对人不对俄,并希望鲍罗廷回广东。24日,苏联顾 问团举行会议,会上布勃诺夫认为中山舰事件是一次 “针对俄国顾问和中国党代表的小型的半暴动”。 [1][⑤]会议决定接受蒋介石的要求,撤换季山嘉等顾问。 苏联使团就这样以妥协、退让的方式处理了事变。布勃 诺夫使团到上海后,布勃诺夫向在上海的陈独秀说明了 自己的意见,陈独秀有所保留地同意了他主张,对蒋介 石采取退守和让步的策略。 [1][⑤] 亚·伊·切列潘诺夫:《中国国民革命军的北伐》,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73页。
(2)整理党务案 1926年5月
• 5月15日,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召开。蒋介石以改善国 共两党关系为名,接连抛出四个所谓“整理党务”的提 案,其主要内容为削弱共产党人在国民党中的地位,限 制共产党人的活动。规定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人担任国 民党中央党部、省党部、特别市党部的执行委员的名额, 不得超过各该党部执行委员总数的1/3;共产党员不得 担任国民党中央机关的部长;共产党方面必须将加入国 民党的中共党员名单交国民党中央主席保存;共产党组 织对参加国民党的共产党员的指示,必须事先提交国共 两党联席会议通过才能下达,等等。会后,担任国民党 中央部长级的共产党员全部离职,蒋介石担任了国民党 中央组织部长、军人部长和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职务,集 军权、党权于一身。
4、西山会议派的分裂活动 1925年11月
• 1925年11月23日,邹鲁、林森、谢持、张继等 国民党右派在北京西山碧云寺,召开非法的“国 民党一届四中全会”。会议通过了《取消共产派 在本党党籍案》、《开除中央执行委员之共产派 谭平山等案》、《顾问鲍罗廷解雇案》、《取消 政治委员会案》等决议。公开反对联苏联共,破 坏统一战线,形成了西山会议派。会后,他们在 上海设立伪国民党中央党部。1926年3月29日在 上海召开了所谓的“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 会”,同在广州的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分庭抗 礼。
• 由于鲍罗廷在4月29日回广州后对蒋介石一再退 让,而且未经与中共中央商量即已与蒋介石就 “整理党务”达成谅解。结果,他对中共党团玩 了个“原则上不退出,但必须以退出相威 吓”[1][⑥]的自我欺骗法,迫使中共方面接受了 “整理党务案”,使中共遭受了重大的损失,眼 睁睁地看着蒋介石实力坐大而根本没法制约他。 • [1][⑥] 李立三:《党史报告》(1930年2月1日), 《中共中央报告选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2年版,第234页。
3、廖仲恺被刺案 1925年8月20日
• 1925年8月20日国民党左派的代表性人物廖仲恺 遭人暗杀。 • 他的死使“国民革命殒一员大将,反帝国主义运 动失一位导师”,国民党内“失一柱石”。 [1][③]廖仲恺被刺杀是国民党右派打击左派,反 对国共合作的一个重要步骤。 • [1][③] 《廖先生之死与帝国主义》,广州《民国 日报》,1925年8月22日。
• “廖案”发生后,国民党中执委、国民政府、军 事委员会召开紧急联席会议,成立了由汪精卫, 许崇智、蒋介石三人组成的特别委员会,负责处 理此事。 • 结果,逮捕嫌疑犯林直勉、胡毅生。胡汉民涉嫌 被迫出走,军事部长粤军总司令许崇智亦因涉嫌 而辞职赴香港。汪精卫、蒋介石的地位得到加强 和提高。 • 9月3日,国民政府为廖举行隆重的安葬仪式,参 加群众达20多万人。
• • •
二、合作中的逆流 1、国民党内左、中、右派的分岐 国民党改组后,成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 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但仍有大地主、 大资本家、买办分子和军阀政客残留在党内, 实际上是“纳新而未吐故”,依然是一个成份 复杂的政治团体,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国民 党内的分化也越来越明显,形成左、中、右三 个派别。左派代表着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 阶级;中派代表着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阶 级;右派代表着地主买办阶级资产阶级右翼。
• 1925年11月27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通电国民党 各级党部严厉谴责西山会议的非法性。国民党内不少领 袖及中共党人都对西山会议派展开揭露和批判。12月, 国民党在广州召开一届四中全会,决定在1926年1月召 开的中国国民党二大上处理西山会议派。 • 1926年1月4日至19日,中国国民党二大在广州举行。 大会重申了一大的纲领,强调了国共合作的重要性,通 过了《弹劾西山会议决议案》,惩处了西山会议派。对 戴季陶“未得中央执行委员许可,即以个人名义发布 《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一书,以致发生不良影响, 惹起党内纠纷”,“应由大会予以恳切之训令,促其猛 醒,不可再误”。[1][④] [1][④] 《弹劾西山会议决议案》,《政治周报》第6、7 期合刊。
2、戴季陶主义的出笼 1925年6月-7月
• 戴季陶在1925年三、四月间先后在北京、广州等地发表 讲演,六、七月间连续发表了《孙文主义之哲学的基础》 和《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两本小册子。公开歪曲孙 中山思想,说孙中山的思想是以中国固有之伦理哲学和 政治哲学的思想为基础,完全渊源于中国正统思想的中 庸之道,是继承尧舜以至孔孟而中绝的仁义道德的思想, 是中国的正统思想。他激烈反对马克思主义,反对国共 合作,宣称 “共信不立,互信不生;互信不生,团结 不固;团结不固,不能生存”,提出要搞“单纯国民党 运动”,做一个纯粹的国民党党员,形成了所谓的戴季 陶主义。戴季陶主义的出现和传播助长了国民党老右派 的气焰,为国民党新右派反共夺权准备了理论基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5、蒋介石的限共夺权活动
• • (1)中山舰事件 1926年3月20日 1926年3月20日,蒋介石为了排斥、打击中共 和国民党左派,进一步夺取权力,一手策划了 “中山舰事件”。3月18日,他指使“孙文主 义学会”分子欧阳钟,以军校驻省办事处的名 义,命令海军局代理局长、中山舰舰长、共产 党员李之龙,调派中山舰到黄浦港候用。19日 上午7时,中山舰遵令出口,开赴黄埔。因苏 联参观团要参观兵舰,李之龙打电话向蒋介石 请示并得到其允许后又将中山舰调回,于当日 下午6时许中山舰返回省城。中山舰的往返开 动,本是奉蒋介石的命令行事,但蒋介石却无 中生有,诬蔑这是“无故移动”,“有变乱政 局之举”。
• 以此为借口,蒋介石在19日深夜至3月20日凌晨 宣布戒严,断绝了广州市内交通,逮捕了李之龙, 占领了中山舰和海军局。并派兵包围了苏联顾问 团住宅和省港罢工委员会,收缴了苏联顾问团卫 队和省港罢工委员会工人纠察队的枪械,扣留了 黄埔军校和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中的党代表和政治 22 工作人员。22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通过蒋介 石提出的在黄埔军校和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中排除 共产党人的提案,国民政府主席和军事委员会主 席汪精卫被迫称病去职,由谭延闿任国民政府代 理主席,蒋介石任军事委员会主席、中政会主席。
• 国民党内左派和右派的分歧,集中在是否赞成反 帝反军阀和孙中山的三大政策,为了贯彻各自的 主张,左派和右派在国民党内不断进行斗争。国 民民党“一大”后不久,右派邓泽如,张继、谢 持等人就提出所谓《弹劾共产党》,公然反对孙 中山的联共政策。随着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和共 产党力量的壮大,这种斗争也越来越尖锐,其实 质在争夺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