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诗词曲五首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生自由交流,积累:
(五)背诵这首词。
《山坡羊潼关怀古》
(一)学生听课文录音,模仿朗读。
(二)方法提示:品味诗中凝练的词,发挥联想和想象力。
1、生自由朗读,划出精彩之笔,简要点评。
2、自由交流,师引导生进行点评。
可能出现的句子:
(1)“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因地势的险要,潼关成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出了潼关的险要。
1、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要点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2、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
就是相反的结果。
(四)名句赏析。生小组为单位赏析诗句,自由交流。
(五)齐读背诵这首诗。
(2)“望西都,意踌躇。”
一个“望”字,写出了作者驻马远望的样子,一个“踌躇”写出了其感慨横生的神态。
(3)“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兴,百姓苦”一句,发人所未发,深刻而警策。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不论“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正因为最后两句就使得这首曲的境界大大高处同题材的其他作品。这首曲可贵之处在于它有深切的人文关怀,又对老百姓疾苦深切同情和关怀。
(3)原意是表达对现实的愤懑:“沉舟”、“病树”自比遭贬;“千帆过”、“万木春”,则比喻被贬后,新贵们仕途得意。但这两句诗在客观上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充满了哲理。
(4)回应题目,答谢友人并与之共勉,表现诗人虽遇挫折而意志不衰,积极乐观的思想境界。
(四)生有感情的朗读,读出韵味,读出作者的情怀。
(二)朗读全词。
1、教师范读全词,生注意读音、节奏。
2、生自由朗读2遍。
3、指生读,余生点评。
4、师提示:
(1)注意词前的小序,“中秋”“兼怀子由”告诉了作词的时间和目的。
(2)当时子由被贬到离苏轼约百里外的山东济南,兄弟七年没有见面。
5、生再次朗读全词。
(三)阅读赏析。
1、结合课下注释,进一步思考词中所写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思想感情。
(4)尾联表明诗人怎样的气节?
2、小组交流,提出难点,全班探究。
3、师点拨,生记忆。
要点提示:
(1)首联写了两件大事:一是受到皇帝的选拔,经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二是在元军入侵、宋室危亡之际,起兵抗元。战斗了四年。
(2)“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四)拓展迁移。
1、生自由交流:历史上有哪些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人物?积累一些名人故事。
2、师点评。
(六)背诵这首诗。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一)导语。
苏东坡的词,境界开阔,想象奇特,在宋词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今天要学习的这首《水调歌头》,更是不同寻常。清代评论家胡仔对它的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二、品诗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一)听师范读,注意节奏、感情,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二)生自读诗歌,读出节奏与感情。
(三)作者、作品简介。
生自由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师做以补充说明。
背景提示:刘禹锡因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到外地做官二十多年。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回到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的白居易相会。在酒席上,白居易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在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于是刘禹锡写了此诗回赠白居易。
教学重点:感受诗人们的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朗诵技巧的掌握和创作的困难
教学方法:活动探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瀚。这些诗歌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如唐诗、宋词、元曲就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三朵奇葩。本课所选的诗、词、曲都是传统名篇,在思想内容上,这些作品抚今追昔,慷慨悲愤,感时伤怀,思亲忧国,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23《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与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体会诗词曲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作者所创设的意境,把握诗歌的主旨。
2、过程与方法: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初步感知诗歌内容;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感受诗人们的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通过品读,体会诗人们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学习诗人们在逆境、困难中表现出来的坚忍不拔的精神以及胸怀宽阔,忧国忧民,愿为国家牺牲自己的崇高品质。
《过零丁洋》
(一)导语。
这是一首咏志诗。
(二)读诗。
1、自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指生读,余生点评,师小结。
3、师范读,进一步明确节奏及感情。
(三)内容探究。
1、生思考下列问题:
(1)首联写出了什么?
(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3)颈联两个“惶恐”“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学生参照注释,了解诗歌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
1、交流,师生互动,明确。
2、预设问题:
(1)首联交待了什么?“凄凉地”“弃置身”表露诗人什么心情?
(2)颔联描写了怎样的现状?
(3)颈联表达诗人怎样的境界?
(4)结合题目,谈谈尾联的用意。
3、要点提示:
(1)贬地荒僻,贬时漫长。痛苦孤寂。
(2)写回乡所见,人事俱非,今昔对比,恍如《赤壁》是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以“赤壁”为题,既交代了发现戟的地点,也点明了诗作所要评析的历史事件及地点。这首诗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二)生朗读这首诗,注意语调、重音、节奏,读出一种抑郁不平之气。
(三)诗歌理解。
教师预设问题,生思考交流。
2、可能有的疑难:
(1)“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2)“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故难全。”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生针对老师的点拨,自行理解。
(四)拓展迁移。
1、师:这首词的想象与抒情都是围绕明月来进行的。“月下”这一特定的自然环境,不知触发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怀!调动你的积累储备,课文以外,还有哪些咏月抒怀的古诗文名句?
(五)背诵这首词。
《山坡羊潼关怀古》
(一)学生听课文录音,模仿朗读。
(二)方法提示:品味诗中凝练的词,发挥联想和想象力。
1、生自由朗读,划出精彩之笔,简要点评。
2、自由交流,师引导生进行点评。
可能出现的句子:
(1)“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因地势的险要,潼关成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出了潼关的险要。
1、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要点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2、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
就是相反的结果。
(四)名句赏析。生小组为单位赏析诗句,自由交流。
(五)齐读背诵这首诗。
(2)“望西都,意踌躇。”
一个“望”字,写出了作者驻马远望的样子,一个“踌躇”写出了其感慨横生的神态。
(3)“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兴,百姓苦”一句,发人所未发,深刻而警策。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不论“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正因为最后两句就使得这首曲的境界大大高处同题材的其他作品。这首曲可贵之处在于它有深切的人文关怀,又对老百姓疾苦深切同情和关怀。
(3)原意是表达对现实的愤懑:“沉舟”、“病树”自比遭贬;“千帆过”、“万木春”,则比喻被贬后,新贵们仕途得意。但这两句诗在客观上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充满了哲理。
(4)回应题目,答谢友人并与之共勉,表现诗人虽遇挫折而意志不衰,积极乐观的思想境界。
(四)生有感情的朗读,读出韵味,读出作者的情怀。
(二)朗读全词。
1、教师范读全词,生注意读音、节奏。
2、生自由朗读2遍。
3、指生读,余生点评。
4、师提示:
(1)注意词前的小序,“中秋”“兼怀子由”告诉了作词的时间和目的。
(2)当时子由被贬到离苏轼约百里外的山东济南,兄弟七年没有见面。
5、生再次朗读全词。
(三)阅读赏析。
1、结合课下注释,进一步思考词中所写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思想感情。
(4)尾联表明诗人怎样的气节?
2、小组交流,提出难点,全班探究。
3、师点拨,生记忆。
要点提示:
(1)首联写了两件大事:一是受到皇帝的选拔,经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二是在元军入侵、宋室危亡之际,起兵抗元。战斗了四年。
(2)“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四)拓展迁移。
1、生自由交流:历史上有哪些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人物?积累一些名人故事。
2、师点评。
(六)背诵这首诗。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一)导语。
苏东坡的词,境界开阔,想象奇特,在宋词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今天要学习的这首《水调歌头》,更是不同寻常。清代评论家胡仔对它的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二、品诗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一)听师范读,注意节奏、感情,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二)生自读诗歌,读出节奏与感情。
(三)作者、作品简介。
生自由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师做以补充说明。
背景提示:刘禹锡因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到外地做官二十多年。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回到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的白居易相会。在酒席上,白居易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在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于是刘禹锡写了此诗回赠白居易。
教学重点:感受诗人们的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朗诵技巧的掌握和创作的困难
教学方法:活动探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瀚。这些诗歌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如唐诗、宋词、元曲就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三朵奇葩。本课所选的诗、词、曲都是传统名篇,在思想内容上,这些作品抚今追昔,慷慨悲愤,感时伤怀,思亲忧国,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23《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与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体会诗词曲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作者所创设的意境,把握诗歌的主旨。
2、过程与方法: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初步感知诗歌内容;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感受诗人们的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通过品读,体会诗人们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学习诗人们在逆境、困难中表现出来的坚忍不拔的精神以及胸怀宽阔,忧国忧民,愿为国家牺牲自己的崇高品质。
《过零丁洋》
(一)导语。
这是一首咏志诗。
(二)读诗。
1、自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指生读,余生点评,师小结。
3、师范读,进一步明确节奏及感情。
(三)内容探究。
1、生思考下列问题:
(1)首联写出了什么?
(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3)颈联两个“惶恐”“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学生参照注释,了解诗歌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
1、交流,师生互动,明确。
2、预设问题:
(1)首联交待了什么?“凄凉地”“弃置身”表露诗人什么心情?
(2)颔联描写了怎样的现状?
(3)颈联表达诗人怎样的境界?
(4)结合题目,谈谈尾联的用意。
3、要点提示:
(1)贬地荒僻,贬时漫长。痛苦孤寂。
(2)写回乡所见,人事俱非,今昔对比,恍如《赤壁》是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以“赤壁”为题,既交代了发现戟的地点,也点明了诗作所要评析的历史事件及地点。这首诗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二)生朗读这首诗,注意语调、重音、节奏,读出一种抑郁不平之气。
(三)诗歌理解。
教师预设问题,生思考交流。
2、可能有的疑难:
(1)“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2)“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故难全。”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生针对老师的点拨,自行理解。
(四)拓展迁移。
1、师:这首词的想象与抒情都是围绕明月来进行的。“月下”这一特定的自然环境,不知触发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怀!调动你的积累储备,课文以外,还有哪些咏月抒怀的古诗文名句?